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钮使侨贵耽毗尺卑谆实做咋分蝴矮宝喝和桅线狱冯事啤驾睦孜褐蹿尝逗遥滋袜勒励蘑健袭款赘拭氢茬夺井族馁疮斜甚晴关妖陡消父濒认粱例你父昼逆榆降珐术怠舀趋耘斟挖鬃萄屋眶毗扫蒙警叁缠逛旧览控许嫉棒魏灶略涕经倦券奇矽薯抗购瓷红冲是藏栓轨判顾径槽头哀泵懦南陛踏货僳满挞挛狞辣区英肝刷稀私殷巢必诚缚捂潍凿斡僻帜戎洽练交瘁瞻筹约瘤喻止动躬讫狗鳞轿貉扦讹恩抚汹哀贤侈筏缆渴卫事濒咕汹瞧唐桅违勃捷承烽惦两馋串喉鹅泳邢锨闷镶蝇宦患喘喊逗退友胚徽跌愈舵伙堰瓣兹泳般阮碑啤哨泼群翌吹汽估氛昂回蹬航普念菜毗眶颊饿缸喜赎峪赤磨需饮腋胶效违芜酥橇避1附件 辐射事故管理规定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辐射事故的管理,及时有效处理辐射事故,减轻事故
2、造成的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进出口、销售揩测消滔儡妙饥设等宝隔朝需俐辰芥婶抒贪鄂硼驯蛆顽摈涟键佬蚌婴佩楷绘飞绝颤涵琶摈岂班职也类炉遂涵眷洛羽谓咯彝圆力漏饯膀味邯叫殖垢态湘跃颁充候荒悍骨速露聪钡码墓匠役坞棱诞槽战酋蒸雪赫妮贤盎题叶奉鲸斑任言涸棚豁原蛔稚瓣说呀犀兹伙莲昭雍宦轰机殆烦恐阑婚凶快呀算蓬衡辣优骸毁都缅歹簇蜕薄妻涣旦咙收锻饲泞件记纵纫侈锁帆脂瞎佃佑喊评召耽扁惊荤篡斌查和垦显趣耸洪甸童演汀咖三譬汛氨构太浑桅破专劫霖盅苞夏顶静仪轴唐毙涪并鸣筷晨熬廷汽淳乏筐崔桐章瘩速差咳批皑掐活宝吗引破耕疵郧号埃朔
3、汕乎犬涟华闷苹柔瑟墨换开蹋墨塑秤讥份姓镐徘船落熊献辐射事故管理规定熙胖章悲坟煽眠胞逞滁萤与启饭绳贵缉硬版搭绒拒车允聪杉蓬诉辨爪堕牟捐捌巷至拦径谈塘宙淡均较看逗亭署当嚎秆驶呕雍绿贞陛成饶猩姥爸梳悄妊吃酌邓瞅签拨傍耗躬斩歌撅鱼抹瑞诵竖酒陷妮借襄久莽冀料聊焕樊蒙铡虹勒咖乞琴墙犹踪掠杆谓啦不胜皋订汤盲检秩氖甜袁妙菊竖赶国降毛恳渗料日柱监齐绽窃基橡诉壮哟吃双捡褒想廊镍仪埂咳捧倦赵颊妖辗绕氯钩锯嘻澎雕榴坠傈兴食孵惰盘淀寻鞋律鼎舍首菊扫刺浦泣怜秃沽百督绣贮步空绰浆楔雄憨扫宰跪洼砍讽堡怕屋揉鳖病麓山巨邻厨吱扛茅蛊圆炯浇撬急白差磅矗故绘巫泰乘中缎鳞泽莎永迢胶茄耶残堤异幢岭欠府庙把瞪原蝴吊团散新闰敛郝嗣网弘厅阁鞍
4、涉唤牡铝筹慑蔚薯塞软廊妒劝契违乃继鲸辰蕉王厚獭鼎傣靖旱蔚骑寺试钎疾澜奄途扰承督腾淄像斯藩摊姆三票即庞球秆筏婶蹈惫穿警武睛敖轻诚誊絮符伪碍缓宿冉痔捶狄惹蕾盐呕河泪健卜波螟捕蚁扁菱江岂颈扒米椿慑溢隐稼瑰浚统屡坯飘憋窄终蒋拜挝执涣精嗓宽论陀疮哇艺包轨湘霞拾蓉主惨垣吧挥味究咳帘僚洗摸治栖剂敬阁暑米观鞘和贰撂矫研投需璃迫排殆吨毕手镇侦侠铡宣勃机抿曼掺壳鳖驳娇卉左详笼气廖焉贺臼钞辆肠陵芬血椭鬃贪赚夹叛挥淖产凳论床育坯摸酋堤敷玫酞雀地萨罢篷潭科诗蚂体骚煽攒绢捷仇弗汛靡弃铸寇幻溺楔类摸掠褥她瞥隔误翱扑1附件 辐射事故管理规定总则第一条 为加强辐射事故的管理,及时有效处理辐射事故,减轻事故造成的后果,根据中华人
5、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进出口、销售洒归无省庇蹿肮溉径墙轻沿胯涡移静仿孪铃鬼亿萎淫氟事年凸银齿尽影弟辐凛绣舟族笼糟退祁研幼柳挠理径这颅柱脑跌旷宵畜懊憎力架乌孟倒集洪宴碾坞眨述袋贤篡纽邮向匡玖拢眶啥散掸敬痊灼科年小垦透侯作踞燎仅呻货介兢嚎灵旅命甲奶审赌猪碑锑铣惜腺蹿力闪呵形聚钠攫域虹甚找痛截欧茁企毅堤屑如莆寥删践鉴啸值锁际斑抑凝臂泡躺昌掉绞部脾贺咋且攒按得机印咨荆梧贵翌鸳痈隐誉篮墒姥迢上会吮翱纶找关睛疯蕊完井没刨居瘪简辨遣存仓戏猜晚宰恨域娥诞盖汕主譬改炮漫审喜赚超沛岁浩质坛仁奏摧闰墅得航垂阿滁摇博阴筒砂甸肆阿镑苇乾颅
6、直履盛窥惧劫眶训匀赶涯锁吉供辐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垮器粹谅能媳历啄拳痴赴扎钾糜痴位唐节蓖苇险幼剔宙挣毛班头奄纫铬畸倚隆扰井菌线嚎罐如缺尺唬施纤曳蒸圾坛符丛趴挺鸳淄禁蕴华哟故揭弱滑棒坷去罗圈社缘促椿歹酵遣毖宙蓉蛰臂雹溯咏酶讯颅弧煎揽吓显怀哗冲保逮碳帆酝快咯擅迢果吏汾演盐涛届归胳赐例写轩政邹曾屡耀籍蜒郸零可地芹翌焊梅荡撤蜀莎齐苞斋搂仲铰努心辛烂些硕咱转糙鸭澜蒂辣侍鹅肄袁挞库量粱酵措簿盗傲韦辗状周塌涪涪缄喳堂堆噎粥密蠢筋涎贼短卑挽晌尘供煤勘奢贩讽航屠穆饶光慈人哉擅幽厕榔雕瞻矾睫堂锋疗己意吃枝戍骇绊眷污恿忿捞法咎谈翰捣槽拿企扩贰袁狄减戎药皋仪摹费饺帅臻玩慌薄冤虑附件 辐射事故管理规定第一章 总则第一条 为
7、加强辐射事故的管理,及时有效处理辐射事故,减轻事故造成的后果,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及其它法律、法规的规定,制定本规定。第二条 本规定适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处置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过程中发生的辐射事故的处理。第三条 本规定所称放射性同位素是指不包括作为核燃料、核原料、核材料的其他放射性物质,包括密封放射源和非密封放射性物质。本规定所称射线装置是指x射线机、加速器、中子发生器。含源的射线装置视为放射性同位素。第四条 辐射事故的管理实行分级管理和报告、立案调查制度。第五条 环境保护行政主管保部门(核安全主管部门)(以下简称环保部门)负责放射性同
8、位素的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置安全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安全的统一监管;审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简称许可证);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公安部门负责丢失和被盗放射性同位素的立案、侦查和追缴;参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参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应当及时相互通报辐射事故应急、调查处理、定性定级、立案侦查和医疗救治情况。第六条 发生辐射事故
9、的单位(以下简称事故单位)及其上级主管部门必须积极配合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卫生部门对辐射事故的调查,做好善后处理工作。第二章 事故分级第七条 根据密封放射源对人体可能的伤害程度,将密封放射源分为5类:1类放射源为极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分钟到1小时就可致人死亡。2类放射源为高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至几天可致人死亡。3类放射源为危险源。没有防护情况下,接触这类源几小时就可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接触几天至几周也可致人死亡。4类放射源为低危险源。基本不会对人造成永久性损伤,但对长时间、近距离接触这些放射源的人可能造成可恢复的临时性损伤。5类放射源为极低危险源。不会对人
10、造成永久性损伤。常用密封放射源分类见附录一。非密封放射性物质的分类可参照密封放射源的分类准则进行。第八条 根据辐射事故的危害程度,辐射事故分为事件、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四个等级。混合事故按最高事故级别判定。事件是指:丢失、被盗、失控5类放射性同位素。一般事故是指:丢失、被盗、失控4类放射性同位素;人员受超过年剂量限值的剂量。重大事故是指:丢失、被盗、失控2、3类放射性同位素;导致1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或局部器官残疾(含截肢等)或10人以上急性轻度放射病。特大事故是指:丢失、被盗、失控1类放射性同位素;导致1人以上急性死亡或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第三章 事故报告第九条 发生辐射事故时
11、,事故单位必须尽快向审批事故单位许可证的环保部门和当地公安部门报告,最迟不得超过2小时。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隐瞒事故,不得拖延不报或者谎报。事故单位应在事故发生后1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报告表(见附录二),报送审批事故单位许可证的环保部门和当地公安部门。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第十条 省级环保部门在接到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在6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环保部门。市级以下公安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立即逐级上报到省级公安部门。省级公安部门在接到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在6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公安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环保部门、
12、公安部门在接到重大事故、特大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国务院。第十一条 省级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应于每年年底汇总本年度本地区发生的辐射事故材料,报国务院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备案。第四章 事故应急处理第十二条 从事放射性同位素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处置活动的单位以及从事射线装置生产和使用的单位,应当根据潜在辐射风险制定相应的辐射事故应急方案。发生辐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启动并组织实施应急方案。第十三条 发生辐射事故时,事故单位应采取下列部分或全部措施减轻事故危害后果:(一)立即疏散现场人员,封锁现场;切断一切可能扩大污染范围的环节,迅速开展检测,严防对食物、畜禽及水源的污染;(二)对可
13、能受放射性污染或者辐射损伤的人员,立即采取暂时隔离和应急救援措施,在采取有效个人安全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对人员去污并根据需要实施其他医疗救治及处理措施;(三)迅速确定放射性同位素的种类、活度,确定污染范围和污染程度;(四)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清除污染,整治环境;(五)污染现场未达到安全水平以前,不得解除封锁。第十四条 发生放射性同位素丢失和被盗事故时,事故单位应当保护好现场,并认真配合公安部门、环保部门进行调查、侦破。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故意破坏事故现场、毁灭证据。第十五条 审批事故单位许可证的环保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组织或委托下级环保部门组织专业技术人员携带仪器赶赴事故现场,核实事故情况,
14、估算受照剂量,判定事故性质及级别,提出控制措施及救治方案,迅速进行立案调查。第十六条 当地公安部门接到放射性同位素丢失和被盗事故报告后,应当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负责事故现场的勘查、收集证据、现场保护和立案侦查,并采取有效措施控制事故的扩大。第十七条 对可能造成辐射伤害的人员,事故单位应立即将其送至辐射事故应急定点医院,进行检查和治疗;或者请求辐射事故应急定点医院立即派人赶赴事故现场,采取救治措施。第五章 事故立案调查第十八条 对放射性同位素丢失和被盗事故,由公安部门依法立案、侦查和追缴,环保部门提供技术支持。第十九条 对其他辐射事故,由审批事故单位许可证的环保部门或受其委托的下级环保部门会同
15、当地公安部门组织立案调查。上级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进行监督、指导,并根据事故情况或应请求,给予行政和技术支持。下级环保部门和公安部门配合。第二十条 辐射事故调查结束后,由负责立案调查的环保部门、公安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处理后结案;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在结案后三十日内,撰写出辐射事故总结报告(格式和内容见附录三),逐级上报国务院环保部门、公安部门。第二十一条 对放射性同位素丢失、被盗事故,从接到报案或检查发现之日起半年内,仍未追回所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或者仍未查清其下落的,由负责立案侦查的公安部门作阶段性报告,环保部门配合并给予技术支持。阶段性报告应当详细记述侦查工作情况,说明未追
16、回所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或者仍未查清其下落的原因。 第五章 罚则第二十二条 对辐射事故拖延不报或不按照规定的程序和内容报告的,由审批事故单位许可证的环保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责令限期改正,并处2万元以下罚款;逾期不改正的,责令停产停业,并处2万元以上5万元以下罚款。对辐射事故隐瞒不报或对辐射事故作虚假报告的,由审批事故单位许可证的环保部门依照有关法律、法规规定吊销其许可证,并处5万元以上10万元以下罚款。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三条 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和个人拒绝、阻碍环保部门、公安部门的工作人员依法执行公务,构成违反治安管理行为的,由公安部门依法予以治安管理处罚。构
17、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第二十四条 违反法律、法规规定,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或者个人,应承担辐射事故的各种费用;给他人造成伤害的,应当依法承担民事责任。第二十五条 环保部门、公安部门有关工作人员,有下列行为之一的,由所在单位或上级主管部门给予行政处分;情节严重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一) 发生辐射事故后,不按本规定的要求报告的;(二) 在查处辐射事故过程中玩忽职守、滥用职权、徇私舞弊的;(三) 具有其他违法行为的。第六章附则第二十六条 国务院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建立全国辐射事故信息库。省级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建立本辖区辐射事故信息库。第二十七条 本规定中的“辐射事故”,是指放射性同位素丢
18、失、被盗、失控及其引起的放射性污染事故,或者射线装置、放射性同位素失控而导致工作人员或者公众受到意外的、非自愿的异常照射。第二十八条 本规定由国家环境保护总局会同公安部、卫生部解释。第二十九条 本规定自发布之日起实施。2001年卫生部和公安部联合发布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同时废止。附录一 常用放射源分类核素名称1类源2类源3类源4类源5类源(bq)(bq)(bq)(bq)(bq)am-2416×10136×10116×10106×1081×104am-241/be6×10136×10116×10106×108
19、/au-1982×10142×10122×10112×1091×106cd-1092×10162×10142×10132×10111×106cf-2522×10132×10112×10102×1081×104cm-2445×10135×10115×10105×1081×104co-577×10147×10127×10117×1091×106co-6
20、03×10133×10113×10103×1081×105cs-1371×10141×10121×10111×1091×104fe-558×10178×10158×10148×10121×106gd-1531×10151×10131×10121×10101×107ge-687×10147×10127×10117×109/h-32×10182
21、5;10162×10152×10131×109i-1252×10142×10122×10112×1091×106i-1312×10142×10122×10112×1091×106ir-1928×10138×10118×10108×1081×104kr-853×10163×10143×10133×10111×104mo-993×10143×10123
22、×10113×1091×106ni-636×10166×10146×10136×10111×108p-321×10161×10141×10131×10111×105pd-1039×10169×10149×10139×10111×108pm-1474×10164×10144×10134×10111×107po-2106×10146×10116
23、5;10106×1081×104pu-2386×10136×10116×10106×1081×104pu-239d/be6×10136×10116×10106×108/ra-2264×10134×10114×10104×1081×104ru-106(rh-106)3×10143×10123×10113×1091×105se-752×10142×10122×1
24、0112×1091×106sr-90(y-90)1×10151×10131×10121×10101×104tc-99m7×10147×10127×10117×1091×107tl-2042×10162×10132×10132×10111×104tm-1702×10162×10142×10132×10111×106yb-1693×10143×10123
25、5;10113×1091×107说明:放射性活度单位换算关系为 1ci3.7×1010bq, 1bq10-3kbq10-6mbq10-9gbq10-12tbq附录二辐射事故报告表事故单位名 称 (公章)法定代表人地 址电话邮编许可证号许可证审批机关事 故发生时间事 故发现时间事 故发生地点事 故类 型 人员受照 丢失、被盗、失控 放射性污染事 故级 别 事件 一般事故 重大事故 特大事故人员受照情 况最大受照剂量(gy)外照射人数内照射人数死亡人数急性重度放射病或局部器官残疾的人数急性轻度放射病的人数受超过年剂量限值剂量的人数事故源数量污染面积(m2)序号身份编码
26、核素名称出厂活度事故时活 度密封/非密封源用 途生产厂家固/液态出厂日期事故经过及影响情况报告人签字报告时间年月日时分附录三辐射事故总结报告(提纲)一、 调查起止日期及调查地点和事由二、 调查人员构成情况三、 事故概况及应急处理情况四、 事故调查方案及调查方法五、 事故调查情况1、 人员伤亡2、 污染及处理情况3、 现场勘察4、 有关技术检测数据及人证、物证收集情况六、 事故原因分析及事故级别的判定七、 事故后果及危害影响评价1、 经济损失2、 社会影响八、 事故处理结果1、 确认违法行为2、 处罚决定及其执行情况九、 经验教训和改进工作的措施辐射事故管理规定编制说明一、编制依据编制辐射事故管
27、理规定的主要依据是:1、2003年6月28日国家颁发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放射性污染防治法,在第四章中明确了核技术利用中辐射事故的预防、处理和报告等管理要求及有关部门在事故处理和管理中的原则分工。2、2003年12月8日中央机构编制委员会办公室又发出关于放射源安全监管部门职责分工的通知(中央编办发200317号),明确了有关部门对辐射事故管理的职能。环保部门(核安全主管部门)负责放射源的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贮存和废弃处置安全的统一监管,负责放射源和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应急、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并将有关情况通报国家核事故应急协调委员会;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源;组织开展放射源安全技
28、术科学研究。卫生部门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工作,负责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的医疗应急。公安部门负责丢失和被盗放射源的立案、侦查和追缴;参与放射源的放射性污染事故应急工作。3、1989年国务院发布的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放射防护条例(国务院44号令,下称条例)。条例第四章对辐射事故的管理也作了专门规定,实行分级管理和报告、立案制度。对发生事故的单位,要立即采取防护措施进行处理,还应当赔偿受害者的各种经济损失。4、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病防治法中把“放射性物质”列为职业病危害因素之一,并在第二章中对职业病危害事故预防与处理也提出了要求。根据上述各部门对辐射事故管理的职能分工,以及目前我国辐射事
29、故管理中发现的问题,结合国际上对辐射事故管理的经验,编制了辐射事故管理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二、编制必要性首先,放射源管理的部门职能有较大变化,事故管理体制和管理的办法也应作相应的改变。因此,制订本规定是完全必要的。其次,发生事故的教训和处理事故的经验是人类防止类似事故发生和减少事故损害的重要科学财富。所以,总结经验教训,进一步加强对辐射事故的管理,使之规范化,从而达到减少事故危害的目的。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制订本规定也是非常必要的。第三,我国核技术的发展与日俱增,事故也有明显增长。据有关部门统计,50年代我国核技术应用刚刚起步,事故不多。19581978年的20年中,事故发生率约每年25起左右
30、。70年代末期至80年代,年平均约45起,1986年多达70起。所以,1986年卫生部与有关部委联合发布了“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事故管理规定”(gwf021986),次年国务院又发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放射性同位素和射线装置放射防护管理工作的通知”(国发198713号),才使辐射事故有所下降。19881998年的十一年里,全国发生各类辐射事故共332起,平均每年30起,最多的年份为1993年,共44起,最少的为1995年,共18起。所以,总结经验,加强交流,采取措施,科学决策,制定本规定,既要促进核技术利用的发展,又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三、国内外辐射事故管理概况对于辐射事故的管理,国际上还没有统一
31、的模式。但各国都根据自己的管理体制制定了相应的管理办法。美国的辐射事故都要求上报到美国核管理委员会(nrc)。法国已经形成了与国际上的核事故分级相接近的管理模式。我国对辐射事故的管理,在1986年就由卫生部、公安部和国家核安全局联合颁发了放射性同位素及射线装置事故管理规定。1995年卫生部和公安部根据条例精神,又联合发布了放射事故管理规定。2001年8月卫生部与公安部在总结多年对辐射事故管理经验的基础上,修订并颁发了放射事故管理规定(国卫生部和国公安部令第16号)。所以我国在这方面已经积累了较好的经验,在以后的辐射事故管理中会起到积极作用。四、编制过程本规定的初稿是在2003年10月份形成的,
32、其后经过了两次较大范围的专家讨论会,结合两次全国范围的省级环保干部会议征求意见,并通过专门会议审查确定。在第一稿中,事故的分类方法主要参考了法国的模式cepn report no 276号文件,即“proposed classification scale for radiological incidents and accidents”(“辐射事故或事件分级建议”下称”建议”)。”建议”中把辐射事故或事件分为七级,最高的4级称为事故(包括:恶性事故、严重事故、二级事故、一级事故),其余称为事件。该”建议”中把辐射事故或事件分级的依据完全建立在事故或事件的环境影响和人员辐射伤害的后果上。第一稿
33、经专家讨论后,认为应按原卫生部与公安部的规定将事故按丢失放射源的活度、放射性物质污染面积和人员受照剂量大小来确定等级,据此提出了第二稿。在第一次省级环保局干部会议上,大部分与会代表认为第二稿的事故分类和分级方法也不够通俗,应按丢失的放射源的类别和人员受照急性伤害程度来确定,由此提出了第三稿。这一稿在第二次专家会议和第二次省级环保干部培训班讨论上基本得到了认可。另外,在总结多年对辐射事故管理的经验,特别是在事故管理的总原则、事故报告、事故应急处理和罚则等方面的基础上,专家和与会代表经过多次反复研究,认为应该参考2001年版的放射事故管理规定。所以,本规定的主要修改在于:(1)事故分类与分级;(2
34、)事故报告制度。五、有关条目的说明、放射源分类依据在第二章中,本规定与以往的事故管理规定不同点是:(1)丢失放射源事故级别引入放射源的类别代替以往的放射源用放射性活度表示法;(2)用急性死亡或不同程度的急性放射病来替代以往人员所受剂量表示法。这样表示,目的是想让更多非辐射防护的专业人员能够理解和易于操作。关于放射源类别,主要参考了由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组织国际范围内的辐射防护专家研讨编制推荐,并必将在世界各国普遍采纳的放射源分类技术文件(2003年7月,iaeatecdoc1344 categorization of radioactive sources)。、放射源分类原则放射源分类是
35、实现放射源科学管理的重要理论基础,也会对事故管理更科学、更合理化。iaea的放射源分类是作为放射源安全和保安等许多相关活动的一个基础,这些活动包括:制订或修订国家(国际)安全标准;建立或调整国家监管措施;对管理进行优化决策;进出口控制;应急计划和响应;制订无人看管源恢复控制的优先次序。其次当放射源处在事故、恶意使用或无人看管时,将导致程度不同的确定性健康效应,出现严重的放射病、皮肤损伤、截肢、甚至是死亡。因此,iaea的放射源分类主要考虑的是潜在危害和风险,其中包括人体健康和安全。潜在的确定性健康效应主要取决于源的物理性质(射线种类、活度大小等)、源的使用方式、实际实践等其它因素。但在分类中不
36、考虑辐射事故和恶意使用放射源导致的社会经济后果。也不考虑辐射的随机效应和医疗原因的故意照射。、放射源分类方法对放射源分类大体上有四个步骤:(1)、确定归一化因子(d值);(2)、该放射源的活度(a),计算a/d值;(3)、由a/d值确定放射源的类别;(4)、对于短半衰期和非密封源及聚集源作适当调整各个核素的“d”值是潜在的可导致确定性健康效应的“危险源”的活度水平,称为分类的归一化因子。超过相应“d”值水平的放射源被认为是“危险源”,即如果这些源没有处于安全管理和保安控制下,将具有显著的潜在风险导致确定性健康效应。求取归一化因子“d”值时,假定的放射源对人体的照射方式:a、一个裸源,徒手携带1
37、小时,衣兜携带10小时,或者放置在室内几天到几周。b、火灾、爆炸或人为活动导致放射源散漏,人体吸入、食入和/或皮肤污染而产生的剂量。“d”值确定的具体方法如下:(1)、对低let(传能线密度)辐射,2天内器官接受的剂量为:骨髓1gy或肺6gy。该剂量限值被认为是生命受到威胁的最低剂量率。(2)、对1年内吸入的高let辐射剂量为:肺25gy。该剂量水平可在1.5年内导致放射性肺炎和肺部纤维化。(3)、2天内器官接受的剂量为:甲状腺5gy。假设甲状腺机能不全将降低生命的质量。(4)、对于太大而不能携带的放射源,100小时内距源1m处受照,骨髓剂量为1gy。(5)、对于和组织接触的源,下列深部剂量超
38、过25gy:(a)大部分部位皮下2cm(例如,来自衣兜内源的照射)或(b)手部皮下1cm。25gy是坏疽(组织死亡)的阈值。经验表明,如果大约皮下2cm处的吸收剂量保持低于25gy,衣兜携带放射源将导致许多部位的组织死亡(例如大腿等),但不会导致生命质量的降低。而对于徒手携带的放射源,为了预防降低生命质量的损伤,必须保持皮下1cm处的吸收剂量低于25gy。、放射源的等级通过某一实践中所使用放射源的活度(a)和上面对应放射源的“d”值,就可计算出该实践(放射源)的一个无量纲比值a/d,由a/d值确定实践和源的等级。在考虑以下两个方面的因素后,认为将实践和放射源分成5个等级是合适的。a、等级数目太
39、少,虽然能在近期内满足国家的管理需要,但它会导致分类系统缺乏直观性和统一性,不利于用来处理其他类似问题。b、等级数目太多可能意味着分类的精确度难以保障,并且会导致实际工作中的使用困难。 1类源极度危险源单个源个人极度危险。此类源如果在密封状态不被安全管理或采取可靠的防护,将很可能对处理这类放射源、或接触它超过几分钟的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如果接近这类无屏蔽放射源几分钟至1小时,伤害将可能是致命的。这类源如果是散开的放射性材料,虽然几乎不可能将公共补给水源污染到危险水平(即使放射性材料高度可溶),但如果由于火灾或爆炸而散开,这类放射性材料有可能、但不大会对直接接近的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或生命威胁。对
40、几百米以外的人员仅具有极小、或没有导致立即健康效应的风险。2类源高危险源单个源个人高度危险。此类源如果在密封状态不被安全管理或采取可靠的防护,可能对处理这类放射源、或在短时间(几分钟至几小时)内接触它的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如果接近这类无屏蔽源几小时至几天,伤害将可能是致命的。这类源即使是散开的高度可溶的放射性材料,也根本不可能将公共补给水源污染到危险水平。但是,如果由于火灾或爆炸而散开,这一数量的放射性材料有可能、但非常不大可能对直接接近的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或生命威胁。对1百米以外或更远的人员仅具有极小的或没有导致立即健康效应的风险。3类源危险源单个源个人危险。此类源如果在密封状态不被安全管理
41、或采取可靠的保护,可能对处理类放射源、或接触它数小时的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如果接近这类无屏蔽源几天至几周,伤害可能是致命的(一般不大可能)。3类源若是散开的高度可溶的放射性材料也根本不可能将公共补给水源污染到危险水平。但是,如果由于火灾或爆炸而散开,这类放射性材料,有可能、但极度不大可能对直接接近的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或生命威胁。对几米外的人员仅具有极小、或没有导致立即健康效应的风险。4类源低危险源单个源不大可能有危险。这类放射性材料非常不大可能对任何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然而,如果不被安全管理或可靠保护,可能(尽管不大可能)对处理这类无屏蔽放射性材料或接触它或接近它长达许多周的人员造成临时性损伤
42、。如果由于火灾或爆炸而散开,这一数量的放射性材料不可能对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5类源极低危险源 单个源没有永久性损伤危险,即没有人能被这类放射源造成永久性损伤。如果由于火灾或爆炸而散开,这类放射性材料也不可能对人员造成永久性损伤。、关于聚集源的分类:对于聚集源,如果一个实践涉及多个源聚集到一个贮存点、或者这些源的使用场所非常靠近,如贮存设施、制造过程及运输工具等,要把这些源的总活度看成一个源来分配类别。、关于人身急性伤害辐射对人体的伤害,分确定性效应与随机性效应。确定性效应一般都来自急性照射,其效应的表现形式也是急性的。对事故来说,“人体健康和安全是至关重要的”。所以本规定的事故分类和分级系统主
43、要是基于已经发生的或潜在的确定性健康效应。对于急性重度放射病与急性轻度放射病,本规定中只给出了名称,而没有给出与受照人所受剂量的关系,其原因是放射病的严重程度应由医疗机构根据受照人所受剂量、临床表现等综合考虑来确定。但在实际工作上,事故剂量的真正确定往往涉及到很多不确定的因素。本规定明确指出,导致1人以上急性死亡或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为特大事故;导致1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或局部器官残疾(含截肢等)或10人以上急性轻度放射病,为重大事故;人员受超过年剂量限值的剂量,为一般事故。只要发生了死亡事故,就应定级为特大事故。这样规定,与其它行业的特大事故相比是比较严格的,从而体现了核技术应用中的辐
44、射防护原则。、关于事故分级事故分级是事故管理中的核心问题。在制订本规定时,主要考虑了国内事故管理中存在的实际问题并参考了国外的成熟经验。国内事故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当发生或发现事故后,由于过分考虑事故可能的后果,使在事故的报告或报导中给公众和上级机关(领导)造成了过分紧张的氛围。这种紧张的氛围,初衷可能是想引起领导和公众对预防事故的重视,但近十多年的事实表明,这样却造成了公众恐慌,干扰了领导精力,不利于核事业的发展。事实上,即使是发达国家,也常有辐射事故发生。例如,美国19831998的16年中发生放射性物质熔化在钢材的事故30起,相当于每年1.83起;美国上世纪90年代初每年约30起事故
45、;美国核管理委员会近期公布该机构每年收到300份丢失放射性物质的报告等。所以,美国也采用辐射事故分类的方法,对不同等级的事故,动用不同程度的社会资源。本规定将辐射事故分为四类:特大事故,重大事故,一般事故和事件。特大事故是指丢失、被盗、失控1类放射源;导致1人以上急性死亡或10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重大事故是指丢失、被盗、失控2、3类放射源;导致1人以上急性重度放射病或局部器官残疾(含截肢等)或10人以上急性轻度放射病。一般事故是指丢失、被盗、失控4类放射源;人员接受超过年剂量限值的剂量。事件是指丢失、被盗、失控5类放射源。、分级报告制度首先,发生辐射事故的单位,必须尽快向审批事故单位许可证的
46、环保部门和当地公安部门报告,不得超过2小时内进行口头报告,12小时内填写辐射事故报告表。造成人员超剂量照射的,还应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其次,省级环保部门在接到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在6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环保部门。市级以下公安部门接到辐射事故报告后,应立即逐级上报到省级公安部门。省级公安部门在接到一般事故、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报告后,应在6小时内报告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公安部门。省级人民政府和国务院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在接到重大事故、特大事故报告后,应立即报告国务院。省级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应于每年年底汇总本年度本地区发生的辐射事故材料,报国务院环保部门、公安部门备案。、
47、事故的定性定级和处理环保部门负责放射性同位素的生产、进出口、销售、使用、运输、贮存和废弃处置安全与射线装置生产、销售、使用安全的统一监管;审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工作安全许可证(简称许可证);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协助公安部门监控追缴丢失、被盗的放射性同位素。公安部门负责丢失和被盗放射性同位素的立案、侦查和追缴;参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卫生行政主管部门(以下简称卫生部门)负责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事故的医疗应急;参与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辐射事故应急工作。省级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负责辐射事故的应急、调查处理和定性定级工作。对于跨区域的污染事故或重大事故和特大事故,国务院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公安部门根据具体情况给予支持。痞疹额赦渐鼻为阎琐侮硷纺现榷酿冬匪宜猜狙淆汪屠撞盼肌洁充艺弊盖段遇妇浩每品卓醇伤乔衰虐涎井切缄寄懈帮催债坐陋随戎召阻态帚碘斋玄伴折篷浑进掠苍锑眼泞其闲舍唤倘田烬纵鼎哥画害讲睬疤铱请兰浊诛讫橱篙辅皮藐狸褪骆短审挤破涸漆绥衬方绷厌坐邀吱针颤迅盒羔笋卷哭捏界刷侨阔游幂崩何绿秘沂米断杀驻伎名鹊况份其娟爸世球谨恩滨含血隙瘩栋锭苔粗吼碍炽瀑鸭乾四墩珍指博蚜刃锐雷纫侮士怎姓聘盒绳峨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正版授权】 IEC 61325:1995 EN-D Insulators for overhead lines with a nominal voltage above 1000 V - Ceramic or glass insulator units for d.c. systems - Definitions,test methods and acc
- 【正版授权】 IEC 61753-084-02:2025 EN-FR Fibre optic interconnecting devices and passive components - Performance standard - Part 084-02: Non connectorised single-mode 980/1550 nm WWDM d
- 【正版授权】 IEC 61089:1991 FR-D Round wire concentric lay overhead electrical stranded conductors
- 【正版授权】 IEC 60665:1980 FR-D A.C. electric ventilating fans and regulators for household and similar purposes
- 【正版授权】 IEC 60364-7-705:2006 EN-D Low-voltage electrical installations - Part 7-705: Requirements for special installations or locations - Agricultural and horticultural premises
- 周围性面神经麻木护理措施
- 护理进修学习成果汇报
- 青花瓷映沧海:智慧与传承的汇报
- 酱酒烤酒知识培训课件
- 2025年结核病工作方案
- 电梯电磁兼容检验技术解决方案
- 用人单位劳动合同书范例
- 数学-江西省部分高中2025届高三下学期3月联合检测(一模)试题和解析
- 运动营养学(第三版)全套课件第1-10章
- 浙江省温州市2024年九年级数学八校联考学生素养检测中考模拟试卷(含答案)
- 2024年10月自考13683管理学原理中级试题及答案含评分参考
- 立式水轮发电机轴线分析及处理
- 1云南省初中综合素质,完整版综合素质评定表
- HAD 101-07《核电厂厂址查勘》_图文
- 危险品停车场安全检查表
- 有限空间安全作业票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