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_第1页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_第2页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_第3页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_第4页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分析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        摘要:为了推进高校招生考试制度改革,浙江等省份探索一种新型的自主招生模式“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将由“中学推荐”的方式,改为每位考生根据高中会考成绩自荐报名;改变了考核内容,减少了对知识的测试,强调对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独立思考、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等学习能力,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对社会公益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保持了自主招生“非零和博弈”的利益冲突,在博弈过程中达成互

2、惠互利;探索建立了一种多方参与的机制。关键词:自主招生,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利益博弈,聚点均衡自2011年开始,浙江等省份的考试院开始探索一种新型的自主招生模式“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该招生模式的特点为:高校根据中学学业水平测试成绩(中学会考成绩)、综合素质评价成绩(高校根据自身需求组织的综合素质面试成绩)和统一选拔考试成绩(高考成绩),按照一定比例折合成综合成绩,然后择优录取的模式。该招生模式改革符合国家要求高校深化考试内容和形式改革,着重考查学生综合素质和能力,符合逐步形成分类考试、综合评价、多元录取的考试招生制度改革方向。与其他任何一项社会制度改革一样,自主招生制度的改革不

3、可避免地成为社会各方利益追求的焦点,改革涉及教育行政部门、高校、中学、考生、家长、社会培训机构等诸多方的既得利益,产生利益冲突不可避免。本文基于利益博弈的视角,分析高校“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革的利益冲突和利益博弈的聚点均衡。一、招生模式改革中的利益博弈博弈是决策主体在相互对抗中,对抗双方(或多方)相互依存的一系列策略和行动的过程集合,博弈论是专门研究博弈如何出现均衡的规律的学科。11944年,冯·诺依曼和摩根斯坦合著的博弈论与经济行为将二人博弈推广到n人博弈结构并将博弈论系统地应用于经济领域,奠定了这一学科的基础和理论体系。近70年来,博弈论在经济学解释市场失效方面提供了深入

4、研究的基础,并且彻底改变了经济学家在观察问题和解决问题时的思维方式;同时因其在解决相互依存的对抗策略中的绝对的技术优势,使其研究领域不断扩展。博弈论作为一种理性选择理论,存在于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研究局内主体的预测行为和实际行为,并研究它们的优化策略。局内的各种利益主体存在冲突与合作,每个主体的利益不仅取决于自己所采取的行动,还有赖于局内其他主体的行动。如果一个策略组合能够同时使得所有参与主体都能得到(相对其他人的策略)最好的结果,那么这个策略组合一定是纳什均衡。利用这个思想我们就可以对各种各样的博弈进行分析,并找出它们的聚点均衡。招生模式改革是由诸多利益主体构成的一个复杂系统,其中,政策制定

5、者(以高校为例)、政策执行者(以中学为例)和政策实施对象(以学生为例)就像经济行动主体一样追求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相互竞争和相互合作的博弈关系。招生模式的改革,虽然一定程度上冲击了中学的正常教学秩序,但同时带来了提高升学率的利益;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学生的考试负担,但同时带来了获得多元录取的利益;虽然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高校的考试压力和抵御腐败的风险,但同时带来了选拔适切性生源的利益。二、利益博弈的几对关系自2003年教育部启动高校自主招生试点工作以来,经过十年的探索,自主招生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种模式:一是高考成绩为主,高校实施一定程度的降分录取;二是高校自主选拔考试为主,高考成绩只做

6、参照;三是中学会考成绩、高校自主选拔考试和高考成绩按一定比例折合录取。无论哪种自主招生模式,至少涉及了高校与中学、高校与学生、中学与学生等的三对博弈关系。(一)高校与中学传统的高考录取体制下,高校与中学的关系相对松散,几乎没有直接的利益关系。一定意义上,中学是向全国统一高考输送考生,追求的是“升学率”。因为高升学率意味着充足的办学资源、疯狂的择校热,同时关系到校长的职务升迁、教师的考核评优和职称晋升等切身利益。而高校,往往只是从省级教育考试机构根据招生计划按一定比例接收考生电子档案,然后按考生的分数和志愿进行专业分配。这一过程中,高校与中学工作上很少有交集,利益上自然很少有关联。招生模式的改革

7、,拉近了高校与中学的距离。高校因此获得了“招生自主权”,在选拔优秀生源上获得利益。同时,中学获得了学生“推荐权”,在进一步提高“升学率”上获得利益,因此一般情况下,大家都会积极参与。(见图1) 我们分析高校和中学并假定其代理人(实际决策者)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在其行为中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假设如果高校和中学都积极参加招生模式改革,都将获得了2个单位的利益;如果中学都积极参与,某一个高校不参与,那么中学能够获得2个单位的利益,而这一高校将获得0个单位的利益;如果高校都积极开设,某一个中学不参与改革,那么高校将获得2个单位的利益,而这个中学将获得0个单位的利益;如果高校和中学都不开展(参

8、与)招生模式改革,那么大家都获得0个单位的利益;显然两者博弈的均衡结果是高校开设且中学参与。(二)高校与学生在传统的高考录取体制下,学生在大学入学之前与高校几乎没有什么联系。在高中期间,学生几乎所有的时间都用于围绕考试大纲进行各式各样的高考复习,在高考成绩出来后(部分省份在成绩出来前)的短短几天内,要根据自己的分数选择若干个高校和专业。现有的高考制度和填报志愿方式让学生在选择高校时信息不对称,不具备充分的双向选择权,其过程具有相当大的盲目性。根据中国高等教育研究数据库针对31个省(市、区)175所高校的2007级新生调查统计,平均只有38.96%的学生对所学专业“达到满意”,而有61.04%的

9、学生对所学专业“未达到满意”。2招生模式的改革,拉近了高校与学生的距离。考生(含家长)可以参加综合素质评价测试,以通过测试的高校层次和专业为参照点,以高考的实际成绩和预期收益为指标,选择对自身最为有利的高校和专业。高校同样可以根据自身学科特点和各专业培养目标,在综合素质评价测试中选择最适合的生源,以促进教学改革,培养优秀毕业生,提高社会认可度。(见图2) 图2假设高校和学生的行为都是理性的,在其行为中总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如果高校开设而且学生参与,此时高校和学生各获得2个单位利益;如果某些高校不开设但学生参与,这样学生可选择的范围缩小,获益减少,而不开设的高校为此获益为0;如果高校开

10、设但学生不参与,这样学生为此获益为0,高校由于生源减小,为此获益减少;如果高校和学生都选择不开设(参与),则两者为此获益均为0;显然两者博弈的均衡结果是高校开设且学生参与。(三)中学与学生与前面两个利益关系不同,中学与学生长期以来都是相互依靠、紧密联系。学生依赖中学优质的师资、良好的办学条件和有效的应试指导等,来取得较好的高考成绩,以获得进入理想大学的利益。同时,中学依赖学生的优异表现,赢得学生、家长和社会更多的认可,以获得大量直接或间接的利益。在传统高考招生过程中,学生向来是按照中学的指挥棒走,两者之间并不存在对抗状态,当然也就不存在博弈均衡。新的招生模式改革过程中,中学的教师有开设(针对自

11、主招生模式的培训班或辅导班)和不开设两种诉求,学生因此存在参与和不参与两种选择,于是两者之间仍然存在着如下博弈关系。(见图3) 如果中学教师选择开设培训班或辅导班而且学生参与,此时学生录取率提高,双方获得2个单位利益;如果教师不开设但学生参与,学生获益略有所下降,但是教师同样会获益;如果教师开设但学生不参与,学生为此获益为0,但是教师获益也会大幅下降;如果教师不开设且学生不参与,双方为此获益都为0;显然两者博弈的均衡结果是教师开设且学生参与。三、传统自主招生模式中的利益冲突学者苏珊·史克认为,中国的改革是利益冲撞和妥协的结果。3在高考改革过程中,高校、中学、学生各主体利益差

12、别是客观存在的,各方要实现自身的利益最大化,彼此之间不可避免会发生利益冲突。(一)有关报考机会公平的利益冲突在古代,科举已被人们视为天下最公平的一种制度,因而有“科举,天下之公科举而私,何事为公”之说。4高考恢复以来,尽管有许多弊端,但是始终无法废除,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在于高考是目前社会最公平的竞技场。然而,现有的自主招生模式打破了原有高考“一统天下”的局面,造成了招考权力分化和利益格局的重新调整,引起了城乡不同区域、不同家庭背景的学生对报考机会公平的担忧和利益冲突,1.不同群体的机会公平根据雅虎(中国)网上调查显示,47%的被调查者认为现有的自主招生改革有利于城市学生群体,而认为有利于农村学生

13、的比例仅为1%。5自主招生受众群体出现了较为显著的单一化趋势,即城市化、阶层化等趋向,显示出自主招生制度或模式带有鲜明的“精英”偏好。6国内专家比较分析了2010年八所院校普通高考录取生和自主招生录取生群体的家庭社会经济地位和生源区域数据。7普通高考录取生的父亲职业地位中弱势群体比例是自主招生录取生的两倍多,是来自农村生源的比例是三倍多,而普通高考录取生家庭平均年收入只有自主招生录取生的一半左右。(见表1) 表1显示,普通高考录取的学生中弱势群体比例(本文从父亲职业地位和家庭平均年收入来判断)和农村生源比例,要比自主招生录取的学生比例大得多。从报考机会公平视角,传统的自主招生模式在不

14、同社会阶层家庭、不同区域的考生之间难免会出现利益冲突。2.有关个体的机会公平目前,大多数高校自主招生生源的产生是采用“中学推荐为主,个人自荐为辅”的方式,而具有推荐资格的中学往往考虑本校整体升学率,推荐考生时存在“荐良不荐优”的现象,即把那些成绩不错但不是特别有把握通过普通高考考取大学的学生推荐给高校。因此很多符合报考条件的优秀学生丧失了参与自主招生考试的机会,难免会出现个体与中学的利益冲突。(二)有关考核内容的利益冲突当前我国自主选拔考试的考核内容正处在从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期,存在一定的阻力和冲突。8第一,高校自身对命制有效考核学生能力的试题缺乏经验,命题能力有待提高;第二,报考自主招

15、生的考生规模过于庞大,在时间和空间上限制了高校实施精细化考核的可能;第三,中学教师长期以来普遍习惯了“授之以鱼”、“题海战术”的“应试教育”和知识传授模式,与以能力为主的自主招生考核模式之间产生了一定的冲突。(三)有关录取过程的利益冲突根据教育部有关统计,目前本科高校实施自主招生主要有以下三种模式,其中“模式一”和“模式二”为传统的自主招生模式,“模式三”为浙江等省份近两年开始实施的一种新型的“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的自主招生模式。(见表2) 模式一:高校通过综合测试来确定自主招生人选考生名单,考生人选后还需要参加全国高考,在录取时可享受一定的优惠条件,一般可降到本校在当地录取线下20分

16、录取,有的可降60分,甚至降至本科一批线。模式二:如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同济大学等在上海、江苏、浙江等省市实行自主选拔录取的办法与在其他省市区有明显不同,自主招生笔试、面试成绩更重要,高考成绩只作为录取的参考。模式三:如宁波大学、浙江工业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等高校,根据学生的高中会考成绩设定报名资格,根据自身学科或专业人才培养需要组织综合素质面试(成绩约占30%),然后要求学生参加高考(成绩约占50%),最后根据三者的综合分排名录取。传统的自主招生模式中入选的考生会出现两种选择,即如果高考成绩不够理想就依靠自主招生方式入学,如果高考成绩取得高分就会“临阵倒戈”填报其他高校。高校认为自己花费大

17、量人力物力选拔出来的学生应该对自己是“情有独钟”,而学生从自己利益出发,一旦有更好的选择,就会另攀高枝。有些高校甚至出现要求入选考生必须签订高考志愿协议,有些高校要求中学作为担保方,监督学生确实填报该校志愿。因此,引发了高校、中学和考生之间有关多元录取的利益冲突。而第三种模式,对入选考生是否填报某个高校高考志愿没有强制要求,考生可以多次选择,多元比较,然后择优填报高校和专业。四、“三位一体”招生模式有关利益博弈均衡的探索国内有学者认为,理想的招生考试制度是使所有的高校挑选最合适的生源,使所有的学生选择最合适的高校,体现双向选择原则的制度。9“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作为自主招生考试制度的一种

18、新形式,是否有效地为高校选拔到了具有专业潜质的适切性人才,是否真正促进了中学实施素质教育,是否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多元化录取,取决于是否有效地达到了各相关利益主体博弈的均衡。(一)建立各方利益的均衡表达机制高考改革的矛盾主要是各方利益群体之间的矛盾,一项好的改革要综合考虑各种复杂的因素,统筹兼顾各方利益,在两难抉择中寻找相对的均衡点,在报考机会公平方面建立一种利益的均衡表达机制。“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变了由“中学推荐”的方式,改为每位考生根据高中会考成绩自荐报名。根据相关规定,高中会考成绩采用等第制,等第分为a、b、c、e四级,分别表示优秀、良好、及格和不及格,原则上每个中学各等比例

19、控制如下:a等约占20%,b等约占30%,a等和b等比例总体控制在50%至55%之间,e等控制在5%左右。高中会考作为一种学业水平性测试,受到了广大基层普通中学尤其是一些条件相对薄弱农村中学的欢迎,许多农村中学的学生也能在会考中得到a等。因此,“三位一体”综合评价的“个人自荐”模式兼顾了不同区域、不同阶层考生群体的利益,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由于社会经济和教育水平不均衡等因素所造成的报考机会不公平的利益冲突,让普通民众和弱势群体有了利益表达的渠道。同时,“个人自荐”模式,很大程度上避免了中学推荐考生时出现“荐良不荐优”的现象。(二)建立考核内容的能力导向机制长期以来,高考的考核内容侧重于知识体系和记

20、忆力,“题海战术”、“死记硬背”、“应试培训”、“前考辅导”往往能使考生取得好成绩。因此,中学为了提高升学率,以高考为中心最大限度地吃透考试大纲,积极备考,将体力、精力发挥到了极致,对考试内容之外的素质教育只是想做,但是力不从心。“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改变了考核内容,减少了对知识的测试,强调对综合素质的考核,包括独立思考、抽象概括、批判性思维等学习能力,对时事政治和社会生活热点问题的关注度,对社会公益活动、体育社团活动等的组织能力和团队合作精神。以能力为导向的考核方式基本确立,考察的内容在于学生的平时积累,无需考前特别准备,减轻了学生参加多次考试的负担;同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中学转变教学

21、方式,有效实施素质教育。(三)建立招生模式的多元参与机制传统的高考招生录取体制下,高校、中学和学生都只与高考发生联系,彼此之间关系相对松散。自主招生模式的出现,各方之间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新的利益冲突。但是有学者认为,这种利益冲突不是对抗性的冲突,不是“零和博弈”,而是一种“非零和博弈”,10即任何一方主体的成功并不导致其他主体的失败。“三位一体”综合评价招生模式保持了自主招生这种“非零和博弈”的利益冲突,在博弈过程中达成互惠互利。同时,综合评价模式探索建立了一种多方参与的机制。首先是中学“对接高校”,邀请中学协助完善综合评价的考核方式和内容,以提高考核的科学性和有效性,同时了解高校的人才取向,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其次是高校“对接高中”,向中学传递新人才观念,了解中学的教学进度和教学内容,合理安排综合测试的时间。第三是学生“参与其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