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_第1页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_第2页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_第3页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_第4页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及定位辨析     摘要:价值取向具有重要意义,它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和深度。本文从人性、知识以及教育目的三个方面阐释了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坚持的基本价值取向,并在此基础上对其合理定位提出了初步的看法。关键词:高校,研究性学习,价值取向,定位什么样的研究性学习才是适应高校教学改革需要的学习方式?在高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为什么会出现诸如“为研究而研究”、轻视系统知识的传授,流于形式而忽略实质、片面追求“研究技能”等问题?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我们逐步认识到诸多问题的“根子”在于我们对研究性学习的认识发生了偏差,在观念

2、上出了问题。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直接左右着我们的研究性学习实践,决定着高校研究性学习该往哪里走,该怎么走?价值取向问题是高校开展研究性学习需要引起高度关注和思考的首要问题,它决定着研究性学习的方向。鉴于此,本文尝试着对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做初步的理性阐释,并对其进行合理定位。一、高校研究性学习应秉持什么样的价值取向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的研究性学习,其在提升人才培养质量,促进教育教学水平提高方面的重要性及其积极意义无论在学术界还是在实践界基本上都达成了共识,毋庸置疑。当务之急,是如何做的问题。科学实施高校研究性学习需要理性引领,否则会陷入“盲动”的误区。由此出发,秉持一种什么

3、样的价值取向便成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实践中首要的关键性问题。对于研究性学习的认识,目前主要集中于作为一种课程形态和学习方式两个方面,本文对研究性学习的探讨主要基于后者的视角。研究性学习的开展离不开一定的认识主体谁学习,必须基于一定的认识对象学习什么,离开了认识对象,研究性学习将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而不复存在。同时,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对其必要性的回答和合理性的解释还要求我们从教育的本义来进行理性思考。鉴于此,我们拟从人学生、知识和教育目的三个维度探讨高校研究性学习的价值取向,提出应当树立什么样的学生观、知识观和教育目的观以指导高校研究性学习有效实施和开展。1.创造性和探究性是人的本质属性,高校研究

4、性学习应当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从人性的角度审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马克思主义认为,实践是人的本质特征,是人的主体性发展的根本途径,也是主体性最集中、最鲜明的确证。作为主体的人,“只有在能动的活动中用理论的和实践的方式把握客体,主动地、有选择地、创造性地改造客体,在主体的对象化活动中自觉实现人的目的”,其主体性才能得到全面自由地发展。一部人类发展的历史就是人类不断探究、学习的历史,人类正是在探究、学习中不断摆脱动物性和物的束缚,主体性得到不断发展,理性得以不断提升,其存在和生存方式不断进化,直至从“必然王国”迈向“自由王国”。从这个意义上说,探究、学习是人的本真状态,是

5、人的基本存在和生存方式。创造性是人的本质属性,凭借创造性,人才能成为一个真正的人。在高校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我们也应当自觉地把学生作为一个“人”来进行理性审视。现实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对学生的认识有两种比较典型的观点:一是把学生当作“物”,认为学生仅仅是接受知识的容器。此认识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个显著表现就是高校教育中存在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教材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现象,这势必导致教育中过于注重知识的传承和技能训练,产生以单向的传递灌输为主要授受式教学方式,抹杀了作为人的学生天性中的创造潜能。二是把学生当作“人”,把学生视作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个体,作为鲜活生命个体存在的学生具有主体性、能

6、动性,具有强烈的探究意识和创造属性。教育要尊重人性的内在力量,尊重和发挥人的主体性,就必须改变传统的以授受式为主的教学方式。研究性学习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宗旨,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和主体性发挥为主要特点,强调学生的亲历亲为,具有浓郁的研究和创造性色彩。“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崭新的课程领域和学习方式、承担着追寻学习的真正意义,唤回在传统学习文化的泛滥中悄然隐退的人的尊严。从这一角度来看,这也正好是作为人性本质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我们由此可以发现,研究性学习的重要价值取向在于应当把其视为每一个学生的基本权利及生存方式,充分尊重及满足他们对于“探究”的欲望,努力创设条件去帮助学生实现

7、这一欲望。对于一些只重“形式”不重“实质”的为“研究性学习”而“研究性学习”,或是片面追求研究技能的做法应当避免。如果对此没有深切的洞悉,我们将在研究性学习实践中滑入形式主义的泥潭。2.知识并不是独立于认知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充分重视学生对知识的个性化“理解”和自我建构从知识观视角看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传统知识观认为,知识是客观事物的主观映象,是人类认识的成果,知识即真理。知识观是认识论的根本,按照杜威的说法,传统知识观下的认识论是一种“知识的旁观者理论”(the spectator theory of knowledge)。因为知识的客观性,存在于“外面的某处”,认知者与被认

8、知对象相分离,就像“旁观者”,认知主体在认知中是完全被动和沉默的,是一个“局外人”。因此,在传统知识观及建立于其上的认识论制约下,不可避免地形成了以知识授受为基本特征的学校教育,传授式学习方式便大行其道。高校在传统知识观的影响下,大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带有强烈的权威主义痕迹,学习过程表现为对文本课程的简单机械的接受和由外而内的强制。大学生们被人为的学科所分割,难以将视野尽情扩大,无法使思维交替融合,大学生们常常囿于一种占有式的学习而难以自拔。对此,福柯指出:“对知识的热情,如果仅仅导致某种程度的学识增加,而不是以这样那样方式或在可能的程度上使求知者偏离他的自我,那么它归根到底有什么价值可言?”事实

9、正是,如果学习仅仅只是为早已知道的东西寻找理由而不能启发认知主体的思维和创造性,其意义何在?因此,基于对传统知识观的审视和批判性反思基础之上的新知识观便应运而生。新知识观认为,认识对象并不是独立于认识主体之外的客观存在,缺乏认识主体的认识兴趣及其他许多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就不会有任何的认识对象。正是建立在这种包括兴趣等与认识行为相关的条件基础上的对知识的价值需要,认识主体“选择”了认识对象,建构了认识对象。从来就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主体,也从来不存在脱离社会历史和现实的认识活动、认识产品,他们都要受到所在的文化传统和文化模式的制约,与一定文化体系中的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等不可分割。离

10、开了上述这些特定条件,既不存在任何的认识主体和认识行为,也不存在任何的知识。“文化性”而非“客观性”是所有知识的基本属性,因此,没有哪一种知识的客观性是绝对的而不需要质疑的,任何一个时代都需要对前人获得的种种知识进行新的审视、修正或抛弃,并发展出适合自己这个时代需要的新知识。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可称之为“知识的参与者理论”,这种理论认为知识是一种行动,意即“求知”,可以说“人们追求真理实际上只是在追求这一追求真理的过程”。新知识观认为求知过程是个体对知识的自我建构过程。这种知识观确立起人在知识创生中的主体地位,恢复了人在创造世界中的合法身份。显然,在新知识观下的认识论强调认知主体的参与、建构,传

11、统的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应该遭到摒弃,而研究性学习正是新知识观在学习方式上的一种必然选择。因此,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注重学生的自我体验,如果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足够的体验,那么知识在他们头脑中只能作为一个外来物存在着,就不可能真正融入心灵,不可能汇入个体的经验之中,因而也就不可能对学生的成长产生意义。高校研究性学习要求主体对客体“投入理解”,带着个体的经验、批判的眼光,我们应当充分尊重大学生的个性化见解,并把这种个性化见解视为学习的目的。在高校研究性学习中,不能以“标准答案”来约束和限制学生,学生若没有对问题的个性化理解,就不是真正的研究性学习。3.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高校研究性学习应当激发

12、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从教育目的看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教育的目的是什么?教育是育人的一种社会活动,教育的意义在于教化人、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培养人、教化人、激发和促进个体生命的和谐发展是教育最重要、最核心的职能,教育对政治、经济发展的功能是建立在人的发展的基础之上的。就我国来看,在回答“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这个问题上,从建国至今,在不同的特定历史时期有过不同的规定和表述,但作为促进个体人发展这一核心从没动摇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明确规定:教育“要培养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

13、建设者和接班人”。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也明确提出:“高等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级专门人才,发展科学技术文化,促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这是指导我们整个教育教学活动,也是指导高校人才培养活动的一个纲领性文件,作为深化高校教学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的学习方式变革应该充分考虑我们的教育目的和高等教育的任务。教育目的的确定和形成实际上也源于当今社会对人才需求的追问。现代人的什么素质是最重要的?对这个问题可谓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早在199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就提出人发展的“四大支柱”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与人相处、学会发展。国内学者认为,“批评性的思考力、创新的能力、开拓新

14、生活的能力、选择与合作的能力”是现代人必须具备的重要的素质。可见,授受式的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拓和批判性思考力难以有实质性的功效,显得力不从心,而研究性学习因为其具有的主体性、自主性、探究性、建构性特质在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正好具有独特优势。由此出发,我们认为,高校研究性学习必须基于教育目的,要始终围绕“社会对人才的要求是什么”及“我们需要培养什么样的人”等问题展开,并以此作为逻辑起点,把研究性学习的着眼点放在激发受教育者的内在潜能,促进其生命的和谐发展,并通过为社会的发展培养合格的人才来促进和实现社会进步的目的上。惟有如此,高校研究性学习方能沿着健康的轨道并

15、不断提高其科学性和实效性。二、高校研究性学习的合理定位“研究性学习”是与“接受性学习”相对的一个概念。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两者常常相辅相成、结伴而行。奥苏伯尔认为,学校教育的主要任务是向学生传授人类文化知识,而接受学习则是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学生的知识学习主要是通过对以语言文字为中介表述的概念、原理等的意义理解获得知识的。学校中最基本的学习方式应当是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在现代教育活动中,作为有意义接受式学习其积极意义是显著的,而这正是研究性学习的不足和局限之处:第一,生命的有限性和知识的无限性决定了在学校教育中研究性学

16、习是重要的学习方式而不是主要的学习方式。说其重要,主要是就其对学生主体性的发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而言。但面对浩瀚的文明,在相对有限的学校教育时限内,如何比较系统地掌握科学文化知识、传承文明,研究性学习显得比较无力,因为我们不可能将大多数的内容由学生通过“探究”等方式来掌握。第二,研究性学习的开展需要建立在个体一定的知识基础和初步的系统化知识基础之上,没有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研究性学习将无法有效开展,因为学生只能作肤浅的思考,不能深入,将最终导致研究性学习徒有其表。对于知识的积累和系统化而言,有意义的接受式学习无疑优越于研究性学习。之所以在当前的高校教学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