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跨越_第1页
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跨越_第2页
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跨越_第3页
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跨越_第4页
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跨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历史性跨越    摘要:现代远程开放教育将是我国教育发展新的增长点,也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广播电视大学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今天需要以新的理念,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使广播电视大学向开放大学实现实质性的历史新跨越。在广播电视大学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要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为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条件;重视研究我国教育发展新的趋势、特点及其对开放大学提出的新要求。建设一流水平的开放大学,需要下大决心改变现有广播电视大学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处理好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问题;创新体制机制,为

2、开放大学整合高等学校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政策支持;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从教育入手实现“三网合一”;政府切实加大投入和支持力度。关键词:现代远程教育,广播电视大学,开放大学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骨干广播电视大学(以下简称电大)系统不断壮大,已经发展成为由中央电大、44所省级电大、933所地市级电大、1829个县级电大工作站、3000多个教学点和6万多个教学班组成的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学校,截止到2009年秋,累计培养高等学历教育毕业生720万人。1这在相当程度上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需求急剧增长与教育资源相对不足的矛盾,加快了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进程。特别值得提出的是,电大系统累计

3、完成了对5000万人的各类非学历教育,为我国广大农村和各类企业劳动者的实用技术培训,为广大教师和各类专门人才的培训和继续教育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做出了重要的历史贡献。2但是,电大的发展和其他教育领域一样,总体上还不适应我国经济、科技和教育发展的要求,突出地表现在办学理念、质量、体制、手段等方面。最近中央电大和北京电大、上海电大等,根据教育规划纲要提出的要求,在总结经验和调查研究世界各国开放大学建设经验和发展趋势的基础上,解放思想,对于加强现代科技特别是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对于深入调查研究和进一步整合全国高等学校和社会优质的教育资源,对于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实现电大向现代远程开放大学的历史性跨越

4、方面,进行了许多探索,提出了初步改革的方案。本文围绕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创新提两点意见和建议。一、认真研究和把握历史发展的新机遇开放大学是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进行现代远程教育的新型大学,它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向一切有能力、有意愿接受高等教育的人提供学习机会和服务,而且对于处理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与扩大教育规模和提高办学效益之间的关系,是一种模式创新。在电大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过程中,应当着重探索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重视研究当今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和教育发展的新需求。(一)重视研究信息技术发展的趋势及其为教育跨越式发展带来的机遇和条件当今世界信息技术正以惊人的速度向前发展。1946年世界上

5、第一台数字电子计算机刚刚问世的时候,没有人会想到这个重30吨、占地十几间房的巨物,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会以个人计算机、小型笔记本电脑的轻便形式走进千家万户。20世纪60年代网络开始出现的时候,也没有人想到,在不到30年的时间里,互联网已经成为人们几乎每天都不能离开的、世界规模的、巨大的信息和服务资源。截至2010年底,全球使用互联网的网民已有19.70亿人,亚洲网民总数达到8.25亿人,我国网民已达4.57亿人。3最近几年,新研发的云计算技术正在蓬勃发展,它的发展和应用将在计算机、互联网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强信息的存储能力、传输能力和对学习者的服务能力。云技术的发展必将带来信息技术的第三次革命,

6、而这也许用不了10年。所有这些变化及其产生的影响都显示,以信息技术为核心和先导的新技术革命不仅发展迅速,而且带来人类社会生产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教育、学习方式的深刻变革,同时,也给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重大机遇。如同国际远程教育知名专家、英联邦学习促进会主席约翰·丹尼尔2010年5月19日在上海终身学习国际论坛上的发言中所指出的:以现代信息技术为核心的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不仅可以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为不同教育水平、不同年龄的人提供更多的学习机会,而且正酝酿着教育领域的巨大变革。这场变革将能够克服长期以来教育发展面临的最大困惑和障碍,即同时实现扩大教育规模、提高教育质量和水平以及

7、减少教育支出的目标,以便使更多的人有接受高质量教育的机会。他曾经领导的英国开放大学就是这方面的一个成功实例。英国开放大学不仅拥有在英国境内学习的22万在校学生和6万国外学生,而且在英国全国教学质量评估和学生满意度调查中也名列前茅。另外,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特别是从有线网络发展到无线网络,从电脑、电视发展到各种形式的移动终端,这些转变就像从固定电话到手机所带来的巨大变化一样,使得广大学习者通过网络的学习可以更方便地随时随地进行,对教育和学习的影响将不可估量。总之,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在教育中的应用,为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和终身学习体系的建设,为我国电大实现迈向高质量开放大学的历史性跨越,带来了千载

8、难逢的机遇,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二)重视研究我国教育发展新的趋势、特点及其对开放大学提出的新要求1.传统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人们对高质量教育的需求随着我国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和高中阶段教育的迅速发展,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独生子女群体日益成为基础教育阶段学生的主体(独生子女占全国中小学在校生比重已经超过了50%,在大中城市已经占70%80%),人们对优质高等教育提出了更高的需求。这些年来我国高等教育虽然发展很快,但优质高等教育资源不足,高水平的大学,包括列入“985工程”、“211工程”的国家重点高校,总共也就100多所,再加卜我国重视学历的文化传统,导致中小学生争取上高水平大学的竞争日益激

9、烈。尽管我国这些年来一直大力推进素质教育,努力克服“应试教育”所造成的各种弊端,但这个问题至今没有得到根本解决,甚至有愈演愈烈的趋势,这是造成学生过重学习负担和精神压力的重要原因。据有关部门调查,我国只有18%的中小学生能做到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高中只有12.5%的学生能做到每天有1小时的体育活动,还有40%的学生竟然做不到每天有半小时的体育锻炼活动。4激烈的“应试”竞争,不仅严重透支了学习者的身体健康,而且影响了学习者学习的热情和兴趣,造成其批判性精神缺失,创造能力受到压抑。高度重视和解决这些长期困扰我们的问题,包括提高各类高等学校的教育质量和水平、努力满足广大青少年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

10、,建立通过多种学习途径成才的立交桥等,关系到广大儿童和青少年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未来。笔者认为,正在建设的新型开放大学对解决这个问题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也具有得天独厚的技术优势。2.传统的学校教育难以满足人们对终身学习的需求自20世纪60年代以来,终身教育、终身学习已经成为国际社会和教育界普遍认同的基本理念。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正在成为各国教育发展战略与政策的核心。2010年7月中共中央、国务院颁布的教育规划纲要提出了“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基本形成学习型社会,进入人力资源强国行列”的教育改革发展目标。实现这一战略目标,尤其是形成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学习型社会,对

11、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单纯依靠传统面对面的学校教育,显然是不现实的,它必然对现代远程教育提出更高的要求,现代远程教育也必然将在这方面肩负起更为艰巨和光荣的任务。总之,教育发展新的趋势和特点,对我国现代远程教育的发展,对我国电大实现向高质量开放大学的历史性跨越,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和任务。开放大学的建设和创新,不仅是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在内的高质量、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需求,建设终身学习体系和学习型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对从根本上解决当前“应试教育”的问题和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也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二、对开放大学建设的若干思考开放大学的建设

12、不是电大的翻版,而是一次战略转型,包括思想观念的更新、体制机制的改革、教育教学质量的提升、适应开放大学办学特点的新的发展道路的探索等。因此,必须以改革创新的精神,促进电大向开放大学实现实质性的历史新跨越。在电大向现代开放大学转型的方向、内容、方式、保障等方面,笔者有以下几点想法。(一)下大决心改变现有电大教学质量不高的状况比尔盖茨2010年8月6口在美国加州泰浩湖市一个技术论坛上的发言中曾预言说:“5年后,人们将能够从互联网上免费找到世界最好的讲座,它将会比世界上任何一所大学的讲座更好。”英国开放大学在教学质量上已经排在英国高等学校的前列就是一个突出的例子。我国的电大提供的教育已经是世界上最大

13、规模的教育,但还不是质量最好的教育。这里所说的质量包括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质量。从学历教育来说,我国的电大距离国内一流的、高水平的大学还有相当大的差距。笔者不认为这种差距就是电大天生注定的。在新的形势下,经过努力,电大完全可以办成一流的、新型的巨型大学。在这方面,我们一定要与时俱进,转变陈旧的观念和偏见。对于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世界上最大人口规模的发展中国家来说,单纯依靠增设高水平的传统大学很难解决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日益增长的对优质高等教育的需求。而开放大学凭借其在信息技术方面的独特优势,整合全国高等学校最优质的教育资源,假以时日,则能够做到这一点。其受益人群之广泛任何一所传统大学都无法相比。

14、笔者建议,电大在总结经验、调查研究的基础上,与国内外有关高等学校合作,根据社会的需求和开放大学自身的特点,在全国甚至在世界高等学校的某些专业,精心遴选最高水平的课程和教授,认真研究和组织高水平的教学。开放大学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不仅可以使某些课程的教学内容更加生动形象,而且可以把远程学习变成可以交互的、个性化的学习过程,加强学生与学生之间、学生与教师之间的交流和互动,为学习者努力提供比全日制普通大学更好的个性化支持服务。由于开放大学的特点,在办学模式上采取注册入学、宽进严出的制度,这就对教学管理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要求。我们希望在总结我国电大和世界各国开放大学经验的基础上,在教学管理的各个环节,认

15、真采取更为有力的措施和进一步建立科学的管理制度,确保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总之,笔者认为,只要下大决心,举全国之力,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经过认真试点、分步实施、扎实推进,开放大学成为新型的和具有国内一流水平的、面向社会广大成员的巨型大学,是可以逐步做到的。这将为一切愿意在高水平大学学习进修的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提供一个新的机会。这也有助于缓解以至从根本上解决当前青少年千军万马争上高水平大学的激烈竞争问题,进一步在中小学落实素质教育。面对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学习者能够随时随地通过计算机、电视以及各种移动终端,学习自己最有兴趣和最向往的、高质量高水平的课程,这是笔者的一个梦想。这也是没有机会进入高

16、水平大学学习的广大青少年和社会成员的梦想。这个梦想如果能够成真,将是对中华民族功德无量的伟大壮举。开放大学一定能够在这方面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成为实现这一伟大理想的主力军。当然,开放大学还要继续办好并提高高等专科教育的水平,在教育的结构和内容上注意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注意这二者之间的相互沟通和衔接,更好地为广大社会成员终身学习服务,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问题。(二)在建设开放大学的进程中要处理好资源整合和资源共享问题以高质量的资源建设支撑高质量的开放大学,基本思路是坚持体制和机制创新,整合、改造、开放、开发多种来源的高质量资源,真正实现资源的共建共享。就开放大学而言,资源建设不是从零开始,

17、不是推倒重来,而是把校内资源开发与国内及世界上著名的高等学校合作结合起来,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提高教育资源的质量。同时,要注意避免各个电大自成体系、资源分割和低水平的重复。开放大学和国家数字化教育资源中心,应该是一个分布存储的、开放的、资源共享的系统,这个系统也包括各地具有地方或专业特色的优质教育资源,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在基础设施方面,也要注意教育系统内部资源的充分利用、整合和共享,避免在这方面的重复建设和浪费。(三)创新体制机制,为开放大学整合高等学校最优质教育资源提供政策支持要下大决心克服不同地区、学校由于体制分割和机构之间因利益壁垒所造成的弊端,鼓励和引导高等学校特别是公共财政

18、大力支持的“985工程”院校和“211工程”院校,与开放大学共建最优质的高等教育资源库和学习服务平台,帮助和支持开放大学逐步成为全国一流水平的大学。在合作开发教育资源过程中,应看到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但由于种种原因,我们对技术手段的使用还很不够;要认真研究如何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研究新的教学模式。在开放大学建设中,课程专家应和教育技术专家共同组成团队,充分考虑开放教育不同于传统面对面教育的教学特点,进行总体设计。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研究和采取一系列的政策措施,建立资源建设的可持续发展机制。(四)同有关部门合作,充分利用最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从教育入手实现“三网合一”建议工业和信息化部、国家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等相关部门进一步深化体制改革,从教育入手,下大决心落实中央提出的实现三网(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合一的要求,让更多的学习者不仅能够通过计算机网络,而且能通过电视网络和各种移动终端,更加容易和方便地选择和接受最优质的教育。现在我国的电视频道将近100个,但是大部分都是新闻、文艺、体育节目。比如前一时期关于日本的地震、海啸和核反应堆辐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