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_第1页
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_第2页
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_第3页
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_第4页
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论基于产业结构调整的高校专业设置     摘要:由于经济发展转型,我国产业结构正处于优化与升级的过程中。高校专业设置要适应产业结构调整的趋势,通过改革专业目录、建立市场预测机制等方式,实现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的紧密对接。关键词:产业结构调整,专业设置,对接在当前世界经济发展放缓的背景下,我国出现大批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在反思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的根源时,不仅要分析经济社会发展的因素,同时也要分析高校专业设置与社会需求的关系,因为结构性失业已构成失业的重要原因。所谓“结构性失业”是指,经济产业的每一次变动都要求劳动力的供应能迅速适应这

2、种变动,但劳动力市场的结构特征却与社会对劳动力的需求不相吻合所导致的失业。造成结构性失业是因为,一方面,我国正处于一个经济转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阶段,产业结构的调整直接影响人才需求市场的不断变化;另一方面,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满足不了市场需求结构的变化。因此,造成大学生就业难的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就是专业结构的问题,即高校的专业设置不符合市场的需要而造成毕业生就业困难。早在1995年,就有学者提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高校要根据社会的人才需求量和需求结构来设置专业1。研究产业结构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调整和优化高校专业设置,是一项富有重要意义而刻不容缓的课题。1 产业结构的演进历史、现状与发展趋势1.1

3、我国产业结构演进历史经过几十年的发展与调整,我国产业结构的发展逐渐符合世界产业结构发展的一般趋势。在产值结构方面看,我国三大产业的产值结构尤其是第一、二大产业的变动基本上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的变动趋势相一致。综观表1和表2提供的数据,可以发现中国产业结构的变动轨迹如下。 1)第一产业在总产出和总就业中的份额下降。1978年我国第一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28.1%和70.5%,1978年以后这两个比重都持续下降,到2007年第一产业产值比重为11.7%,而在2006年时第一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为42.6%,较1978年下降27.9个百分点。这一变化趋势说明随着我国工业化和现代化进程的

4、加速,第一产业比重不断降低,第一产业的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对就业人员的需求减少。2)第二产业成为经济增长和就业的主要带动部门。1978年,第二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44.4%和17.4%,之后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是稳中有升,期间有过小的波动,逐步趋向稳定。在1990年之前第二产业产值比重是上升的,到1990年该比重稍有下降,为41.6,该年的就业比重为21.4,高出1978年4个百分点;2001年产值比重为近些年的新高,为50.1%,当年的就业比重为22.3%,略有下降,到2007年第二产业产值比重为49.2%。而2006年时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达到25.2%。这一变化说

5、明,第二产业是带动经济增长的主导,第二产业的比重稳中有升,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同样稳中有升。3)第三产业是三个产业中增长最快的部门。改革开放初期,第三产业在国名经济中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分别为23.7%和12.1%,此后两者都快速增长,到1995年,产值比重为31.1%,就业比重为24.8%,分别增长7.4个百分点和12.7个百分点。到2007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达到39.1%。而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一直迅速上升,到2006年时达到了32.2%。这些变化说明,第三产业的发展不仅拉动了经济总量增长,而且创造了更多的就业岗位,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就业。1.2 我国产业结构的总体格局我国目前正处在“十

6、一五”期间,工业化进程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取得了初步的成绩,第一产业产值比重由1978年的28.1%下降到了2007年的11.7%;第三产业产值比重尽管有所提升,但是还是低于第二产业的比重,在最近的2007年第二产业的比重为49.2%,而2007年的第三产业的比重39.1%。下面再从三大产业内部结构的角度来分析一下具体的情况。1)第一产业。近年来,农业生产条件有了明显的改善,部门生产率显著提高,以市场为导向、以增加收入为动力的新型农业正在形成中。农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的特征:一是农产品供给由全面短缺走向结构性和地区性过剩;二是农业生产在向商品化、专业化和区域化方向转变。1997年后我国农民从农业和

7、非农产业获得的71.1%是从市场交易中取得的现金收入,这表明农业商品化达到了一定程度:三是农业发展对资本和技术的依赖程度越来越高。1997年我国农业产出中物质投入消耗占到43.2%,比1990年的34.5%上升了8.7个百分点;四是由封闭型发展逐步向开放型经济转化。2006年初级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出口额达278亿美元,占全国出口总额的2。3%。五是农村劳动力结构发生了转折性变化。1997年全国农业部门就业人数比1991年减少了3955万人,其占全社会劳动力的比重已下降到50%以下。六是由单一农业构成的格局已经被逐步扭转过来,实现了农业经济多种经营的综合协调发展。2)第二产业。第二产业占主导地位

8、,工业重心从轻工业主导型转向基础工业主导型,重工业比重显著增长,电力、钢铁、机械设备、汽车、造船、化工、电子等工业成为国民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而在发达国家,经济转型时期占主导地位的新兴产业一般是电子、通讯、汽车、生物、信息等高新技术产业。2003年我国电子信息行业完成工业增加值占全国gdp的比重由2002年的3%上升到3.4%,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由2002年的0.39%上升到0.64%。总体看,现代产业在工业产值中所占比重不是很高,工业产品高加工度化、高附加值化、高新技术化不明显,即以初级产品生产为中心转向以产品深加工为中心过程缓慢,高附加值产品比重较低,技术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不大。3)第

9、三产业。19901996年,我国第三产业的总量规模增长了2.63倍,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也逐渐上升到接近第二产业所占的比重。2007年我国第三产业所占的比重是39.1%,而全世界第三产业比重平均在70%以上,发展中国家平均率也是51%,第三产业的比重,我国倒数第三,仅超过缅甸和尼日利亚,我国的第三产业不但是比重低,层次也低,缺少高附加值的第三产业。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来看,与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以金融、信息、咨询、科技等部门为主明显不同的是,由于以前我国金融、信息等部门未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目前我国第三产业的结构层次较低,仍是以传统商业、服务业为主。在金融、保险、文化、旅游、房地产业稳步增长,所占比

10、重呈现上升势头的同时,商业等传统第三产业持续保持了第三产业中主导部门的地位。随着社会经济的日益信息化,以信息基础设施和信息服务为主要组成部分的信息产业将会有十分迅速的发展,信息产业将在第三产业中占有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旅游、文化、体育等第三产业的发展潜力很大。而科技开发、资产评估、法律咨询、以及为产业化服务的社会化服务体系都还比较薄弱。1.3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发展趋势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将会朝着“三、二、一”的格局发展,第三产业比重还有提高,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第一产业比重仍有下降。具体来说,会呈现以下特征:第一,农业现代化建设加速。第二,基础设施和基础工业相关产业将发展迅

11、猛。第三,机械、电子、石油化工、建筑业等支柱产业成为推动国民经济成长的主要动力。第四,电子信息、生物工程、新材料、核能、航空、航海、海洋工程等技术产业化取得明显进展,电子信息技术和生物技术将成为极为重要的战略产业。2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2.1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概况在我国建国初期国家对高校专业实行严格的控制和管理,国家统一制定学科专业目录,地方政府教育部门和高校没有专业设置自主权。自1997年以来,我国高等学校开始探索打破计划经济时代的专业设置方式和就业方式,逐渐扩大高校专业设置自主权和打破传统的统招统分的就业模式,使得专业结构逐渐符合经济发展的趋势。如从表3数据可以看到,高校学

12、科专业结构与社会需求基本呈现出一致的趋势。  2.2 我国高校专业设置存在的问题1)专业结构与产业结构变化还存在差距。从表2中看到,虽然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明显下降、第三产业就业人口比重呈现明显上升的趋势,但从表3中可看到1997年以来大部分的各学科毕业生人数基本维持不变,这说明高校专业结构并未跟产业结构保持高度一致。同时,我国专业目录的设置,基本遵循的是学术性导向,侧重适合培养研究型、学术型人才,缺乏职业型导向。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更多知识和技能复合型人才,要求高等学校既能培养白领又能培养灰领。而我国专业目录的制定主要是教育行政部门主导的,使得高校专业设置的自主

13、性有限,导致人才培养规格趋同,不能适应新兴产业和社会对人才需求多元化的需求。而且,一些基础性的学科专业受到忽视,如哲学、历史学学生人数所占比例持续下降,到2006年两大学科毕业生人数加起来的比例只有0.3%,这个比例与我国经济社会的迅速发展是不相适应的,因为经济社会的发展需要精神文化的支撑与引导,在发达国家,哲学、历史等人文社会科学专业是受到高度重视的。2)高校学科专业设置雷同、重复的现象相当严重,不利于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尽管国家对高校的专业设置进行了持续的改革,特别在1998年对本科专业目录进行了较大幅度的修订,使得专业口径过窄、社会适应度低的状况得到有效的解决,但高校专业设置雷同、重复

14、的情况仍然大量存在。以湖北省为例,2008年全省58所本科院校中绝大部分开设英语专业(共有51所院校开设),紧居其后的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艺术设计和国际经济与贸易、市场营销等本科专业,分别有49、42、41、39所院校开设2。由于高校专业设置雷同,使得产业结构调整中人才需求无法及时得到满足,制约着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3)高校专业设置未能充分结合产业区域分布的特征。目前各地各类高校专业设置未能充分考虑地区差异性和区域产业特征,未能将专业设置与地方产业优势充分结合起来,高校人才培养难以对区域经济的发展发挥应有的推动作用,同时也加剧了就业难的问题。3 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的思路3.1 根据产

15、业结构的现状和发展趋势调整高校专业结构由于我国的产业结构正处在一个不断优化升级的阶段,一方面,新兴产业的兴起与发展带来了新职业门类发展的需要,对此,教育行政部门应根据新职业门类发展需要,及时设计新的专业,拓宽专业目录,创新专业培养目标,调整专业课程计划和培养规格,编写教材,使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对接。另一方面,随着产业结构的不断优化,有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下降,相应的这些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缩减,而有些行业在国民经济中比重上升,相应的这些行业对相关人才的需求也将随之增加,因此高校要定期研究产业结构和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在此基础上对已有专业的招生规模进行适当的调整,彻底根除因人设专业

16、、专业设置盲目求全求大等突出问题。3.2 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产业结构是衡量一个地方经济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我国许多地方经济发展滞后,其重要根源就是产业结构不合理,附加值大的产业比重较小,传统产业有待升级。高校作为人才、知识的聚散地,应该通过专业设置调整,以专业结构的优化来引导产业结构的优化与升级,使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附加值小的产业向科技密集型产业、附加值大的产业发展。首先,通过调整和优化专业设置,使得三大产业结构比例更加合理。相对发达国家,我国的第三产业在gdp中所占比重还较小,所以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内容是重点发展与优化第三产业。作为高校而言,应适应这种趋势,

17、重点设置和建设适应第三产业发展的学科专业,如物流、金融、保险、信息、旅游等专业。其次,通过专业结构的调整,调整与优化第一、第二产业。如我国传统的农业工业化程度不高,农产品附加值不大,可以通过专业结构调整,引导传统农业向产品附加值高、农业服务业水平高的现代农业转变。再如,通过对专业结构的调整,促进第二产业由传统的以钢铁、交通、能源等主导产业结构向以通讯、生物、航空等为主导的产业结构转变。再次,通过设置与建设特色专业,促进区域产业结构的优化。如湖南省根据长株潭城市群“两型社会”建设改革实验区的需要,优先发展与装备制造、钢铁有色、卷烟制造、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食品加工、建筑材料、石油化工、林

18、纸加工等十大重点扶植、重点发展产业密切相关的专业,以及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的测绘类、林业工程类、材料科学类、材料类、工程力学类、机械类、电子信息科学类、药学类、化工与制药类、轻工纺织食品类专业,大力发展与新农村建设以及“两型社会”建设相适应、近年来毕业生就业形势好的植物生产类、水产类、草业科学类、动物医学类、水利类、土建类、环境生态类、环境与安全类等专业3。3.3 建立科学有效的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对接机制要使高校专业设置与产业结构实现对接,关键是要建立一套科学有效的机制,这主要包括:一是建立高校专业设置的多方协商机制,建立由教育行政部门和高校、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的代表共同组成的高校专业设置协商委员会,共同协商高校专业设置与改革的政策和具体办法:二是建立市场预测机制,通过建立专业的咨询和研究机构,经常性地发布产业结构的变化和发展报告,为高校专业设置和调整提供参考和依据,使高校专业调整建立在科学分析和预测的基础上;三是建立专业设置权力下放和权力制约机制,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应充分考虑和尊重地域广阔、经济社会发展不平衡、人才需求规格差异大的客观现实,将学科专业的设置权逐步下放到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和高等院校,鼓励地方政府及高校分析劳动力市场和区域产业的发展需求,重视用人单位的信息反馈,面向行业,面向基层,贴近实际,灵活自主地调整专业结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