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_第1页
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_第2页
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_第3页
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_第4页
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混合学习如何加深学习深度兼及教育大数据如何支持学习分析    4.提高教育大数据对学习分析的支持水平教学设计的基础是学习分析,依托的是学习分析技术。学习分析技术指的是从教育领域的海量数据中提取隐含的、未知的及有潜力的应用价值信息或模式的工具,实现一种决策辅助的作用33。混合学习冲击已有学习模式,成为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抓手,被赋予高度期待。那么,混合学习到底有无效用?效用体现在哪里?有哪些方面的问题需要持续改进?决定混合学习学习深度的相关因素是什么?这些都有必要通过对学习过程中予以大数据支持不仅关乎混合学习如何提升学习深度,也关于混合学习本身的

2、学习效率。在促进混合学习的深度学习过程中,学习分析的作用主要发挥在三个方面:第一,分析各类混合学习内容对学习成效的支持能效;第二,分析混合学习环节对学习成效的支持能效;第三,要分析混合学习活动对学习成效的支持能效。在混合学习场域,因为接入了各类技术,使之加强了分析能力。但从实践来讲,一方面是混合学习捕捉技术不强,另一方面挖掘与应用技术的能力更是存在缺陷。比如我们的教育实践中,教师需要大数据支持对“用什么教”、“何时教”、“教得如何”等决策的做出做学习分析,学习者需要知道“我在学习中的表现”、“哪些行为会导致学习效果不好”、“需要哪些帮助”等信息,教育管理者需要“什么样的制度环境能促进深度学习”

3、、“如何评价深度学习已经发生”、“深度学习的相关策略是否产生了效果”等等,都没有成熟的算法,相关的研究也起步,其难点是在于了解深度学习的相关观测点,以及如何有效收集、测量与分析,探索行为与结果的相关性,进而整合有意义的内容、设计富有创造思维激活的学习模块、形成有活力的教学活动,最终实现深度学习所要求的“投入程度、思维层次和认知体验”。(三)提升教师把控混合学习的能力混合学习的开放性与包容性促进了各种理念、方法、技术、模式的融合,丰富了课堂形式,同时也加大了教师把握混合学习课堂的难度。教师如果不能把握混合学习流畅运行的基本要求,不能实现实体与虚拟的融合,就容易导致部分教育管理者和教师所观察的“形

4、式上的热闹”。1.混合学习的开放本质需要教师多元理论视野在经典教学理论中,教学是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特殊认识过程。混合学习多方面的使命和丰富的意涵拓展了经典教学理论的范畴,如在加深混合学习中学习者思考角度而言,教师可能是一个体验的环境设置者,而不是一个简单的告知与被告知的传统教学情境。教师这种多元角色,需要教育理论的多元支撑。教师需要解构自身理论体系,从社会变迁、文化发展、人口特征等多个维度思考教育问题,认识到课堂多样性、复杂性、灵活性等新特征,批评性地接纳各类流派关于教学的意义、价值等特点的认识,并转化为课堂教学的设计、实施、反思与评价。2.深度混合学习所需要的创造性考验教师的引领能力在分割理

5、论指导下传统的教学操作体系是一个具有高度流程的规则体系,它的高度统一化、精确化和程序化导致了紧密的课题结构和环环相扣的技术课堂特征。34设计混合学习的课堂需要整合多类教学方式的优势,加上深度学习所需要体现的创新性。如何在原来刻板的教学秩序中,引导学习者进行创新性训练,在精神上实现自我超越,在行动上完成知识创新,在意志品质上保持学术精神和严谨态度,本身是一个巨大的难题。教师一方面需要完成整合各类资源、发挥资源优势的作用,另一方面需要加深学习效果,凸显创新能力培养的思考技巧和质疑技能,促进学习者形成创新能力。教师需要冷静思考混合学习的特征,结合自身在混合学习中的感悟,并与自身科研、教学研究等研究工

6、作结合,体验真正意义上的创新要素和创新过程,转化为自身的经验和智慧,主动形成将混合学习课堂导入更深层次的学习。3.混合学习的多变形态考验教师的反应能力在混合学习中,较之于以往简单的线性关系,内部之间的各种非线性关系显著增加,各要素的因果联系受到不确定性干预的可能大大提升。预设的教学设计受到破坏,深度学习更是需要聚焦把握引导时机,即刻做出反应,并提供有针对性的训练,帮助学习者深入知识“内部”,寻找创新领域和突破瓶颈。在混合学习推进的早期,课堂上会经常出现把握不住方向,需要教师加大知识共享,依托教研活动等基层学术组织开展基于问题和现象的反思、基于成果的经验等多方面的研讨,帮助教师转化为自身的教学机

7、智。正所谓“真正的教学智慧来源于实践,真正的教学理论来源于实践”35。4.混合学习的技术嵌入考验教师利用技术的能力混合学习的慌乱部分原因是教师自身对技术应用的不熟练。尽管计算机应用于教学已经很多年,但在课堂上计算机的角色更多的是扮演传统黑板、粉笔的角色,与混合学习需要的资源整合、学习场域塑造、情境感知技术应用、大数据挖掘等需要还有较大的差距。从笔者对混合学习的田野考察来看,教师经常会陷入操作引起的技术困顿中来,造成教学节奏的打断。转向大数据的学习分析等技术,对教师而言更是一种挑战。同时,除了技术本身,教师还需要理解技术对学习者思维、意识、文化等方面的冲击,理解技术背后的哲学关系,支持技术改进混

8、合学习、通过学习分析支持教育的内在价值。当然,教师对混合学习课堂的把握,尤其是迈向深度学习的混合学习,也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做到,需要教师对教学深层次的理性认识,还需要丰富的教学实践和不断的反思,需要应对复杂多变的学习课堂,同时需要适应多方面的教学情境,并形成深刻的洞察力和敏锐的反应能力,针对混合学习过程中的各种问题作出恰当的调整,引导学习者学习的深入。四、结语笔者认为,混合学习并没有降低学习的深度,只要真正把握了混合学习内涵,掌握大数据分析技术,积累把握混合学习课堂智慧,应是传统教学方式在学习深度方面的深化。当然,作为新的方式,在理论储备不足、条件展现不充分、教师把握混合学习课堂能力不完全具备的

9、条件下,混合学习冲击了原有的完整性,导致了一种“凌乱感”和“浅层”感觉是可以理解的。提升混合学习需要从多方面入手,尤其是在教师教学设计层面。同时,在大数据时代,我们不能忽视教育大数据对学习分析的支持价值,用可以量化的数据支持混合学习场域的构建、教学过程的设计和教学实施的把控,还需要挖掘其相关关系,说明和改善混合学习形态,建构一个有证据、有深度、有创新的课堂新形态,使之更加适应新一代的学习者,服务于国家经济转型发展的大局,完成教育使命。注释:2010年南国农先生在电化教育研究杂志撰文提出:“混合学习理论符合学与教规律,适合我国国情,对当今教育信息化建设和深化改革具有现实意义”。2003年,何克抗

10、教授在第七届全球华人计算机教育应用大会上提出混合学习的概念,认为是“网络学习与传统学习两者优势的结合,是未来教育技术的发展趋势”、“是当代教育技术理论的回归,是一种螺旋式上升”。参考文献:1ginns, p., ellis, r. quality in blended learning: exploring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n-line and face-toface teaching and learningj. the internet and higher education, 2007(1): 53-64.2王莹.blending learning理

11、念指导下的英语教学j.中国电化教育,2006(7):67-69.3张志祯,齐文鑫.提高混合学习有效性的策略j.中国远程教育,2007(04s):31-33.4田世生,傅钢善.blended learning初步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04(7):7-11.5詹泽慧,李晓华.混合学习:定义、策略、现状与发展趋势与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柯蒂斯·邦克教授的对话j.中国电化教育,2009(12):1-5.6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7830吴南中.混合学习视域下的教学设计框架重构兼论教育大数据对教学设计的支持作用j.中国电化教育.2016(

12、5):18-24.9杜炜,廖锐,唐松林.混沌理论视域下的大学课程变革j.高等教育研究.2016(7):54-60.10阿尔弗雷德.诺斯.怀特海.教育的目的m.靳玉乐,刘富利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6:66.11曹志平,邓丹云.论科学主义的本质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4):11-15,19.12prensky m. digital natices digital immigrants j.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2009(2): 49-55.13吴南中.数字化生活的教育意蕴j.现代教育技术.2015(7):19-25.14康淑敏.基于学科素

13、养培育的深度学习研究j.教育研究,2016(7):111-118.15吴秀娟,张浩,倪厂清.基于反思的深度学习:内涵与过程j.电化教育研究,2014(12):23-28.33.16付八军.知识经济与高等教育的相关性探析j.高等教育研究,2005(3):12-16.172016年关于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eb/ol. 18杨帆,穆肃.终身学习能力构成及能力项关系的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1(6):81-88.19李盛聪,于莎.成人终身学习能力建构的实证研究j.现代远程教育研究,2015(3):72-81.20法皮埃尔·布迪厄,美华康德.实践与反思反思社会学导论m.李孟,李康译.北京:

14、中央编译出版社,1998:30.21吴南中,李健苹.虚实融合的学习场域:特征与塑造j.中国远程教育,2016(1):5-11.22张三花,黄甫全.学习文化研究:价值、进展与走向j.江苏高教,2010(6):15-18.23裴新宁.学习科学:架构课程发展的新参考系j.远程教育杂志,2010(5):84-91.24许亚峰,赵博.教师使用学习空间的影响因素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2014(10):102-109.25教育部.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eb/ol.26陈媛嫄.基于活动的情境感知模型与情境感知交互设计d.大连海事大学,2013.27marquez, j. m., orte

15、ga, j. a., abril, l. g. & velasco, f. defining adaptive learning paths for. competence-oriented learning c. in e_learning: 2008: 403-410.28陈其晖,凌培亮,萧蕴诗.基于petri网的知识空间建模方法与学习路径控制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7(12):10-12.29u. s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office of educational. enhancing teaching and learning through educaional data mining and learning analytics: an issue brief, washingon, d. c. db/ol. 2013-05-20. 31李红美,许玮,张剑平.虚实融合环境下的学习活动及其设计j.中国电化教育,2013(1):23-29.32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