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_第1页
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_第2页
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_第3页
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_第4页
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认识与思考    摘要本文首先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和外延进行了阐释,指出大力发展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还对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行发展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根据现行发展模式的不足之处,提出了提高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关键词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 一、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阐释 全日制与非全日制一直我国高等教育中存在的两种办学形式,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概念就目前来看还比较模糊。在我国的高等教育法第十五条中仅规定“高等教育

2、采用全日制和非全日制教育形式”,没有对非全日制下一个明确的定义。而现实中“非全日制”一直在理论层面和实践层面上是比较模糊的。大致来说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存在以下两点误解: 1.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等同于成人教育 诚然,成人教育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拥有一定的共性,如都主要是面对在职人员进行培训,相对于正规的全日制教育,两者均有着相对灵活性的一面等。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成人教育有着本质的不同。首先,两者的教育内容和学习时间有着很大的差别。成人教育是为中等文化水平或具有专科学历在职人员提供的一种职后教育,一般情况下学制需5年(高中起点本科)或3年(高中起点专科和专科起点

3、本科)等几种较为固定的方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则主要是面对拥有大学学历的在职人员的职后教育,其学习时间根据不同的培养方式可划分为多种多样的区域。可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已经脱离了时间的羁绊,拥有更多的灵活性。其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成人教育的教育目的各有侧重。应该说成人教育侧重于职后人员的一种学历补偿教育;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则侧重于职后人员的一种能力补偿教育。 2.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在职研究生相混淆 我国现有的研究生招生中,如果按在学期间提供培养经费的渠道不同,可将其划分为:国家计划内非定向培养研究生、国家计划内定向培养研究生、委托培养研究生和自筹经费培养研究生四种

4、形式,这种分类在招生工作中称为报考类别。如果按学习方式不同,可分为脱产研究生和在职研究生。在职研究生亦称“半脱产研究生”,是指在职人员考取研究生后,经过工作单位的人事部门批准,在学习期间仍在原工作岗位承担一定工作任务的研究生。在职研究生的报名、考试、录取、学位授予及毕业等方面与脱产研究生相同,其录取类别一般是委托培养研究生、定向培养研究生,学习年限相对于同专业脱产研究生一般可适当延长一年左右(在实际的研究生培养过程中,大部分培养单位并不延长其培养年限)。在学习期间,在职研究生不享受国家发放的研究生奖学金,其工资待遇及其它福利均由原单位确定,毕业后原则上必须回原单位工作。由于学校对在职研究生在教

5、育方式、管理模式、教育内容和考核标准等各方面都是套用了全日制研究生培养的一套制度,因此,从本质上来说,在职研究生应该属于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 综上所述,我们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应该定位为:拥有一定研究生管理经验的高等院校与具有大学学习经验的在职人员之间为了适应终身教育的发展方向而实行的,在教育内容、学习时间、培养方式等方面进行双向选择的教育。它是以在职不离岗学习为主要形式,以提高学习者专业能力、更新专业知识为主要学习目的的大学后教育,在学生学习自由度上有着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适应了社会对人才继续教育和终身教育的要求。 关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外延,中

6、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战略报告(developmentstrategyofthechinesepostgraduateeducation)将其界定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不仅是对现有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与发展的补充,同时也是对现有在职人员攻读学位覆盖面的重要补充。不仅包含同等学力人员申请硕士学位,而且包含现有的专业学位,同时也加强了对各类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规范管理。从界定中可以看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包含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和各种专业学位已是毫无疑问的定论。在界定中肯定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密切联系,但是将其排除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外延。我们认为这种观点欠妥。首先,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符合

7、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内涵界定,将其列为另类将不利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的完善;其次,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归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将更加有利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规范管理;第三,将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纳入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体系,符合国际教育发展趋势。在国外,无论是“课程型学位”1还是“论文、课程分别型学位”2都与我们所举办的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极其相似。 二、师范院校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1.师范院校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符合我国对高层次人才的需求 研究生教育作为一种高层次人才培养模式,在当今世界,无论是西方发达国家,还是一些发展中国家,都受到普遍重视。新世

8、纪里,世界将进入一个高科技时代,未来世界中经济的竞争,实质上是高新技术的竞争,而高新技术竞争的根本在于人才。当前我国经济正处于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这种经济发展态势能否得以延续,关键在我国能否具备雄厚的科技实力,而这种实力的本身,却体现为一种人才优势,即能否具有一大批掌握世界高新技术的高水平人才。现行研究生招生,由于受到多种因素的制约,在校攻读研究生的数量是有一定限度的。而就目前我国人才需求的现状而言,应该说研究生在数量上还不能满足现实社会的需求,这一点在师范院校中尤为突出。由于师范院校的学位授权专业大部分是基础性较强的专业,应用性的学科,专业较少,鉴于此,全日制培养的研究生一定程度上名额控制更

9、为严格。许多在职教师(包括基础教育师资和部分高校师资)被拒之于继续深造的大门之外。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采取“工读结合”的方式,较之于全日制研究生在培养方式上有着不可比拟的优越性。 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明确提出,要实施“跨世纪园丁工程”,大力提高基础教育教师队伍素质,对现有中小学校长和专任教师进行全员培训和继续教育;要求实力较强的高校要在师资培训中做出贡献,争取到2010年前后,经济发达地区高中专任教师和校长中获得硕士学位者应达到一定比例。要实现行动计划所提出的目标,任务是相当艰巨的,仅靠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很难完成。唯有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才能高效、快速地提高基础教育教师

10、的素质。 2.师范院校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符合人的终身教育需求 法国著名成人教育学家保罗·朗格朗首先提出了终身教育的思想。终身教育思想主张教育应贯穿人的整个一生,反对把人的一生截然分成在学校里学习和在社会上工作这样两个不可逾越的阶段。同样在师范教育中,对师资的培养也不应是一次完成的教育,而应是持续性的终身教育。 当今世界范围内的知识竞争越演越烈,世界变化越来越快,知识更替日益迅速,这要求我们的一线教师要不断地补充自己的知识。由于工作、家庭、社会等诸方面的因素,能够脱产深造的毕竟是少数。因此,进行非全日制学习,是他们尽快提高自身素质的理想途径。

11、60;3.师范院校大力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利于完善师范院校的研究生培养结构,确保教师职后培训的水平 建国50多年来,中国师范教育的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已经建立起了多层次、制度化、网络化、系统化、学科门类齐全的师范教育体系。但是师范院校的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发展的速度相对滞后。因此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无疑会为师范院校的研究生教育注入新的活力,这也符合国家对研究生教育发展的总体规划。 研究生教育培养方式的多样化是研究生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研究生教育的多元化加强了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缩小了人才教育与社会需求之间的距离,适应了社会对多种规格人才的需要,调动了社会

12、参与人才培养的主动性,增强了学校的办学活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无论从培养目标、培养规格、培养模式、经费来源等方面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有着诸多的不同,因此努力探索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律,是我们进行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工作的一个重要层面。 另外,应当看到当前“教师职前培养与在职培训在教育水平上的倒挂”2这一现象,也就是说负责教师在职培训的主力军教育学院,其学术水平、师资力量、教学设备等各方面普遍不如同级的师范院校。教师职后培养不能真正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而由师范院校举办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则可以避免这点不足,使在职培训人员的水平得以真正提高。 4.大力发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符合国际

13、研究生教育发展的趋势 中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起步较晚,我们的研究生教育制度在许多方面还很不成熟。世界研究生教育发展已达数百年之久,形成和积累了大量的惯例和经验。所有这些经验都值得我们认真思考,从而更好地把握我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方向。 到了20世纪60年代,国际研究生教育进入了一个崭新的发展阶段,不仅各国研究生教育的规模急速膨胀,而且出现了研究生教育专业性、多样性和社会性等多种显著特征。据统计,19711981年间,仅美国就新增加了1560种专业学位。4在同一学科、专业中,也有多种不同的学位类型,比如教育硕士专业学位就包含:教育学硕士(m.e)、教育理科硕士(m.s.e

14、)、教育文科硕士(m.a.e)、教学文科硕士(m.a.t)等多种规格。近年来,英国高等教育中非全日制学习的规模不断壮大,尤其是非全日制高等教育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课程的学生人数要比全日制硕士或硕士以上课程的学生人数增长速度要快,“19881989学年至19931994学年,学习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非全日制课程的学生人数增加了98%,而学习硕士或硕士以上学位全日制课程的学生人数只增加了57%。”5因为英国高等教育中的非全日制学习为推动英国高等教育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所以英国将在今后的教育实践中加大对非全日制教育的投入力度,继续扩大非全日制学习的规模。 三、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现行发

15、展模式分析 师范院校的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在全国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大力发展下,近年来也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在校非全日制研究生的规模逐年增大,管理措施逐步规范合理,通过非全日制培养为国家输送了一定数量的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同时也为地方基础教育师资的素质提高做出了突出的贡献。但是回顾发展历程、审视现在的形势,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仍然存在着这样或那样的不足之处。为了使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得以迅速健康地发展,有必要对于其不足之处加以分析。 1.注重经济效益,忽视质量效益 培养质量是研究生教育的生命线,同样要想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健康、快速、稳步地发展,必须注重

16、其培养质量。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由于受国家计划控制的力度较小,因此培养单位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制定适当的发展规划。国家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基本上不提供任何资助,而是由受教育者本人来承担培养费用,有的则是采取由单位提供一部分,个人拿出一部分的方式来解决。由于各地区的社会、经济、教育等实际情况的不同,因此教育的实际费用是有一定差别的。一部分院校为多收取培养费,随意拔高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不符原则的招生宣传。培养中,为节约经费,不顾自身的社会信誉,随意降低培养标准。这种现象早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开展之初,就已经存在并引起了国家有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注重经济效益,忽视质量效益,这一现象尤

17、其是在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中表现较为突出。这也正是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存在争议性的最重要的原因之一。虽然国家强调“申请办进的专业所在一级学科,一般应有1个博士点或3个硕士点,并已培养出五届以上毕业研究生。为保证教学质量,原则上一个单位的同一个二级学科、专业只能申办一个班。”6但是,个别培养单位为了小集体的经济利益,不顾自身条件,随意扩展办班的学科,一个学科专业同时举办数个班的现象仍有存在。 2.注重招生数量,降低录取标准 国家对在职人员以研究生毕业同等学力申请学位加大了管理力度,明确规定申请者必须大学本科毕业具有学士学位,且在学位获得后工作三年以上,取得一定成绩方可在职申请学位。为

18、严把学位授予关口,规定申请者应通过国家统一组织的外国语和学科综合水平考试,以上措施基本上保证了授予学位的质量。但是在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招生中,却存在着不尽人意的地方。虽然说国家将专业学位统一组织起来进行联考,一定程度上规范了专业学位的考试,但是在实际录取的过程中招生质量却不高。以1999年教育硕士全国联考为例,其录取标准为:外国语、教育学、心理学三科最低分数线为180分,且单科分数没有最低录取分数线,专业成绩仅作为参考分。这种划线标准,当然是考虑到实际情况而做出的,当时报考人数较少,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还不被大多数人所了解。但是笔者认为,这种划分标准不能保证招生质量。因为如此划线,会造成忽视外语及

19、专业课考试的倾向,众所周知,在公共课中外语的学习难度应普遍高于教育学与心理学的学习难度。三门公共课同时划出总分线,必然造成外语录取成绩偏低的趋向。事实上在往年的招生中即已表现出这一趋势,在1998年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中,实际参加考试并获得有效分数的考生为2749人,其中录取1447人(含保留学籍者)。在对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分数状况做频度分析时看出:“英语、教育学、心理学三科目中,英语基本成正态分布,平均分为50分左右,而教育学和心理学则偏向高分段,平均分数为78分左右。”7在1999年的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联考中,实际参加联考的人数为4299人,联考合格生源为1903人,实际录取

20、人数为1939人(含1998年保留学籍考生36人)。在对实际参加考试人数和实际录取人数的分数状况做频度分析时看出:“教育学的平均分数为60分左右,心理学的平均分数在56分左右。外语分数较1998年低,分数高峰值在40至50之间。”8虽然在1999年的考试中,外语分数与教育学,心理学的分数悬殊较1998年小了,但是在1999年的考试中外语在30、40分两个分数段的比例却为44.3%,几乎占到一半的比例。另外,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本质上是提高应用能力的高层次教育,但是由于分数线的设置,使大部分考生忽视了专业课的学习。招生单位也因担心生源受影响,而在专业课上一路绿灯。研究生课程进修班也同样存在着注重数量

21、,轻视录取标准的问题,有的学员仅有大学专科学历,甚至是专科函授文凭,也招入班中学习。由于学力程度上的差异较大,许多课程根本无法选修。 3.注重公共课程,忽视专业课程 重视公共课程,忽视专业课程不但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的不足,同时也是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所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与我国培养高层次专门人才的发展要求是不相符的。重视公共课程,忽视专业课程不但在招生中表现突出,在研究生的实际培养中也存在着类似的问题。在职人员以同等学力申请学位者,在课程学习阶段要特大部分精力用于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所幸的是在全国组织的统一考试中已有27个一级学科开始考试专业综合课),而将小部分时间用来学习

22、专业理论课。有的学位申请者一个学期竟然同时选修八门甚至更多的专业课(只要考试时间不冲突,一个专业三个年级所开设的全部课程都选修)。试想一下,全日制研究生需要一年半完成的课程,而一边工作、一边学习者却可在不到一年的时间修完全部课程,这怎能保证质量?又如教育硕士入学考试中,专业成绩仅作为参考分,而在实际培养中同样也存在着轻视专业课的现象。究其原因,笔者认为主要是因为公共课卡得过死,而专业课则过于宽松。因此,如何探寻出一条既注重公共课,又同时突出专业课的合理的招生和培养路于,是当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4.师资配备不力,教学质量堪忧 由于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许多

23、硕士研究生指导教师不愿意对非全日制研究生进行论文指导,尤其是不愿意指导在职攻读教育硕士专业学位者。即便是指导,与指导全日制研究生相比,无论在时间上还是在精力上都远远不如。在培养过程中,由于在职攻读教育硕士者水平相对差距较大,所以给授课带来较大的困难。外语教学中,许多培养单位不得不将其分为快、中、慢等几个不同程度的班。一些优秀的公共课教师也首先保证全日制研究生的教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授课教师及其质量更是不尽人意。个别院校竟然委派本校的在校研究生为学员上课。另外,由于大学中的任课教师对基础教育基本情况缺乏了解,致使在给教育硕士研究生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上课时,不能很好地结合实际、结果师生费力不

24、小,却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 5.缺乏质量保证措施,评估体系尚不健全 为了保证研究生的教育质量,我国从1985年开始陆续开展了对学位授予点的检查评估。十几年来无论在评估的理论研究方面,还是实践探索方面,都取得了一定成就。特别是高等学校与科研院所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所以及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评估工作委员会的成立,标志着我国的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工作正在迈向新的阶段。但是就目前的评估来说,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工作远远不如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评估健全。主要表现在:缺少评估的法律法规依据,评估活动随意性较大;评估的指标体系尚不健全;国家对违反规定的单位处罚的措施不力等方面。为

25、确保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质量,笔者认为应尽快建立一套合理的评估指标体系。由于缺少有效合理的评估,各培养单位无形之中降低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规范管理要求,更疏于自我评估。加之在统计报表等方面,非全日制研究生均作为“另类”而不予以统计,使得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良莠不齐。 6.目标定位不明确,政策措施有待落实 长期以来,由于受重“学历”、轻“学力”思想的影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一直在人们的头脑中界限不甚明确。有的将其等同于全日制的研究生教育,认为其招生、培养、学位授予、毕业等方面均应采取相同的模式。这种思想不顾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自身特点,盲目与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进行攀比。事

26、实上,“全日制和非全日制之间的区别已经不仅仅在于培养的形式上,它们各自有一套完整的管理体系,在整个国民教育体系中各占一块,互不侵犯、互不逾越,成为界线分明、相互独立的两个教育系统,”9有的则盲目降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认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是。对那些以前没有机会或是没有能力接受高等教育的在职人员进行的文化补习教育或是职业培训”。10这些思想严重阻碍了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快速、健康发展。 阻碍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大力发展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相关的政策配套措施有待于落实并加以规范,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可以使攻读者不但可以重新寻找到新的更理想的工作,而且还会为学习者带来诸多的荣誉以及物质利益。这

27、是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一直经久不衰的一个重要因素。由于诸多因素的影响,我们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攻读者无论在政策措施上还是在落实上都不尽人意。尤其是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学员的政策落实完全依靠的是地方“土政策”,毫无制度保证。在人们对其认识不甚明了的情况下,有可能召集到一部分学员学习,但随着时间的延续,这种现象必不会长久。这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发展“温而不火”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提高师范院校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具体措施 1.应进一步规范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入学程序 对于任何一种教育类型来说,严把招生关口,提高生源质量,是提高自身培养质量的关键一环,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

28、也不例外。在入学资格审查中,我们认为除严格执行现行的标准外,还应该特别强调学习者在所攻读学科、专业方向上的科研成果。应逐步将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全国统考科目由出口考试转变为入口考试。应尽快完善学科综合水平测试的其他科目的题库建设。在教育硕士全国联考中,应按照现行开设的13个方向设置专业课题库,强调专业课的调试。对于有权举办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师范院校要由省教育主管部门统一管理入学考试的科目、时间等相关事项。师范院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入学考试科目应突出师范特色,强调应用科目的调试,我们认为可以参照教育硕士专业学位的联考科目,即:教育学、心理学、外语及一门专业课。 2.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课程

29、设置应突出特色 课程设置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至关重要。完全照搬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做法和完全脱离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做法都是不可取的。应该在全日制研究生教育培养方案的基础上,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培养方案。由于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教育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培养方式和培养目的是有一定差别的,所以三者培养方案中的课程设置应各有侧重。所有课程设置在强调宽口径、复合型,突出应用能力培养的基础上,在职人员申请学位应更注重学术性,专业学位应更注重应用性,研究生课程进修班应更注重知识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 3.教学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 非全日制研究生

30、教育的教学方式、方法应灵活多样,适合工读的特点。一般说来可采取利用节假日集中授课与自学相结合;校内授课与校外授课相结合;书面讲解与网络教学相结合等方式进行。开展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院校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聘请一定数量的校外兼职导师对学习者进行分别指导。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要特别注意在有限的时间里授之以“渔”,而不是仅仅授之以“鱼”。 4.加强论文指导和评审工作 对于在职人员申请学位以及教育硕士专业学位来说,撰写的是学位论文,对于研究生课程进修班来讲,撰写的则是结业论文。有人把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狭义地理解为仅仅是课程的学习,我们认为这样是不妥的。因为论文是培养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

31、也是检验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一个重要砝码。为保证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论文的创新性,要加强论文的指导;要结合非全日制研究生的从业特点和专业特长进行有目的、有意识地选题;选题除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外,要特别注意选题的应用价值。在论文的评审过程中,一般来说要实行“双盲”送审。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结业论文可不进行“盲评”,但是必须严格论文答辩,答辩通过后方可获得结业证书。 5.建立健全相应的评估制度 质量评估是以非全日制研究生的培养全过程为对象,系统地收集信息资料,利用可能的评估技术与手段,按照党的教育方针、政策和国家有关要求,对教育者、被教育者和培养条件进行实事求是的评估。从评估工

32、作权限范围看可分为三个层次:国家行政部门组织的评估;社会中介机构承担的评估;院校自行组织的评估。从评估的内容上来看,可分为单项评估和综合评估。无论哪种评估,无疑都将促进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提高。国家在出台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评估法规的同时,应同时出台对于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评估的条例,明确评估双方的权利和义务,规范评估工作的组织实施办法,使评估工作更加公正、公平、客观。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对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质量的监督,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要服务于社会,受社会的检验,因此社会对人才培养质量的评估最具权威。社会的评价不仅直接影响着培养单位的声望,而且在一定程度上关系着其生存与发展。要建立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社会评估指标体系,在制定社会评估指标体系过程中,应考虑到评估的公正性、有效性、社会可接受性、简易性以及可行性等方面,要采取领导、群众、学校、社会多方参与的原则。 6.要落实学习者的相应待遇,保护学习者的积极性,为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营造出良好的社会环境 在非全日制研究生教育中,在职人员申请学位最终可获得学术性学位,教育硕士则可以获得专业性学位,二者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