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_第1页
《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_第2页
《六国论》导学案(学生版)_第3页
免费预览已结束,剩余1页可下载查看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六国论导学案学习目标:1、诵读散文,了解作者和背景,理解文章的基本内容。2、把握文章的写法特点。3、积累文言词句。学习重点难点:1、文言特殊句式。2、文章的论证结构。自学导引一、作者介绍:六国论的作者苏洵,字明允,北宋时眉州眉山(现在的四 川眉山县)人,二十七岁才发愤为学,经过刻苦努力,下笔顷刻数千言。宋仁 宗赵祯嘉祐年间他和两个儿子苏轼、苏辙到了宋代都城衡论十篇,推荐给朝廷。宰相韩琦也推荐他作官,?一时名扬京师。?后来苏洵把文章汇编汴京。当 时任翰林学士的欧阳修,把苏洵的廿二篇文章,其中机策二篇、权书 十篇、成集就叫做嘉祐集。苏洵在中国文学史上与唐代的韩愈、柳宗兀, 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辙

2、、曾巩、王安石合称“唐宋八大家”。苏洵与其两 个儿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二、写作背景:六国论是一篇议论历史的文章,表面上评的是六国,实际 上讽刺的是北宋。因为当时北宋王朝的统治者对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和党项羌族 建立的西夏屈辱求和。作者就借六国割地给秦国因而最后灭亡的史实,暗示北 宋王朝不应重蹈六国灭亡的覆辙而应该对辽、夏的入侵采取斗争的方式。三、完成预习:1、本文第一部分提出中心论点,进行初步分析,从 和 两个方面进行初步论证,巩固论点。第 1段直截了当提出论点: 。指出危害。第2段提出分论点: 。第二部分,扣住分论点,分别从 和两方面进行 论述皆是引用历史事实来加以论证的。第 3段从入手,

3、从韩、魏、楚三国覆灭的历史进程中,揭示由于赂秦导致国力削弱渐趋灭亡的。第4段从_入手,以齐、燕、赵三国灭亡的进程,具体论证了 “不赂者以赂者丧” 的道理。第三部分,点出写作目的,总结六国灭亡的历史教训,申明自己的政 治主张,正告当局者米取正确方针,坚决抵御外来侵略者。第5段,由过渡到,点出写作此文的现实意义。第 6段直接将与相类比,要“为国着”从六国因赂秦招致灭亡的命运中接受历史教训,改弦更张。文章 用一个字把六国对秦国的方针路线、秦国的野心揭示出来了,同时也把论史与迄今统一起来了。2 写出加线字的读音率赂秦耶()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抱薪救火() 燕赵之君(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洎牧(

4、 ) 以谗诛()革灭 殆尽()'问题探究一、文本研读1、分析全文结构。思考:全文的中心论点是什么?第一部分从几个方面论述中 心论点的?这一部分的作用是什么?2、第二部分是怎样围绕中心论点展开论述的?运用了什么论证方法?分别用一 句话概括两段的内容。这两段分别与第一部分哪句话相照应?3、第5段是怎样展开论述的?4、第 6 段最后一句话语带双关,请说明其含义 5、通译全文。 6、背诵课文。 二、课堂检测 1找出文中的通假字:(1) 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 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找出活用字)2)以弱天下之)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4)盖失强

5、援,不能独完( 1)李牧连却之()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至于颠覆,理固宜然 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觉今是而昨非)不赂者以赂者) 此言得之 然得而腊之以为饵 相见恨晚 伯乐相马()( 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才( ) 3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 (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 2)思厥先祖父()(3)()( 4)可谓智力孤危()(5)()4一词多义。(1) 非: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 ( (2) 或:)或曰: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丧()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3) 得: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 () 至德不得 ( )() 林尽水源

6、,便得一山 (4) 相: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 ) 死者相藉 ( ) ( )(5) 势:) 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 其势弱于秦 ( ( )5特殊句式)(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也()(3)后秦击赵者再()(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6. 重点语句翻译1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贝期生负之数,存亡 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2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为国者无 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7拓展:明确“其”用法(1)作代词,又分几种情况: 第三人称代词。可代人、代事物,用在名词之前,领属性定

7、语,可译为“他的”, “它的”(包括复数)。例如:臣从其计,大王亦幸赦臣。(廉颇蔺相如列传) 第三人称代词。一般代人,用在动词或形容词之前,作主谓短语中的小主语。 如:秦王恐其破璧(廉颇蔺相如列传)“其破璧”作宾语) 其闻道也固先乎吾。(师说“其闻道”作主语) 活用为第一人称。可用作定语或小主语,视句意译为“我的”“或”“我(自己)的”。如:今肃迎操,操当以肃还付乡党,品其名位,犹不失下曹从事。(赤壁之战)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游褒禅山记) 指示代词,表远指。作定语,可译为“那”“那个”“那些”“那里”。如:则或咎其欲出者。(游褒禅山记)今操得荆州,奄有其地。(赤壁之战) 指示代

8、词,表示“其中的”,后面多为数词。如: 于乱石间择其一二扣之。(石钟山记)2)副词。 加强祈使语气,相当于“可”“还是”。例如:攻之不克,围之不继,吾其还也。(烛之武退秦师) 与尔三矢,尔其无忘乃父之志!(伶官传序) 加强揣测语气,相当于“恐怕”、“或许”、“大概”、“可能”。 例如: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王之好乐甚,则齐国其庶几乎?(庄暴见孟子) 加强反问语气,相当于“难道”、“怎么”。例如:以残年余力,曾不能毁山之一毛,其如土石何?( 愚公移山)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游褒禅山记) 表时间,有“将”、“将要”的意思。 如:亟其乘屋,其始播百谷。(诗

9、经?七月)3)用作连词 表选择关系,相当于“是还是” 例如:其真无马邪?其真不知马也(马说) 表示假设关系,相当于“如果”例:沛然下雨,则苗悖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 ?(孟子见梁襄王)(4)助词,起调节音节的作用,可不译。例: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离骚)何其译为“多么”。例: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何其衰也!(伶官传序)巩固延伸一、阅读下文,回答文后问题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诸 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秦之有韩、 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 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10、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 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以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见 矣!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 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 则韩、魏之附秦故也。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 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 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 秦,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 以自完

11、于其间矣。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 天下出身以当秦兵;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天 无穷,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 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 悲哉!1 查字典、词典,解释下边加粗的词语塞秦之冲()()故夫天下之所重.者() 而蔽山东之诸侯()而韩、魏乘之于后() 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委区区之韩,魏()韩、魏折而入于秦()2. 翻译下面的句子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译文: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

12、而入于秦哉!译文:3. 对上下文理解不恰当的一项是A上文第一段是论述了韩、魏两国在战略上的重要地位。B上文第二段是指出韩、魏附秦而使天下遍受其祸。C上文第一段说明秦国最嫉恨的韩、魏两国,最使范雎忧虑的是齐之刚,寿。D上文第三段提出“厚韩亲魏”的策略,归纳六国灭亡的原因。4. 比较苏洵与苏辙的六国论,对两篇文章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A.苏辙明确提出“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因此六国的正确策略应 该是“厚韩亲魏以摈秦”。B.苏洵说的“弊在赂秦”主要是指韩、魏说的,韩、魏之所以“赂秦”,是因 为与秦接壤,“为积威之所劫。”如果照苏辙说的“厚韩亲魏”的办法去做, 这个问题就不存在了。可见父子二人的

13、基本立场是接近的。C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 有远略,背盟败约,自相残杀。可见父子二人的观点不尽相同。D.两篇六国论均为史论文章,均采用借古讽今的写法,因此结尾都谈到现 实问题,委婉地告诫当朝者要记取历史教训。学习感悟:参考答案自学导引:三(见教参)问题探究:一、文本研读(见鼎尖教案 P142-143文本研读)二、(略) 巩固延伸:1 阻塞;交通要道;重视;遮掩,庇护;追逐,追击;是,就是; 依附,归附舍弃;小屈服2越过韩国和魏国的国境,再去攻击另一国的国都,燕国和赵国抗击于其前,而韩国和 魏国就会乘之于其后,这是非常危险的办法嘛!豁出区区的韩、魏,使

14、它们承当如狼似虎的秦国,它们怎能不屈服而投入秦国的怀抱呢?3. C 4 D参考译文秦国要和诸侯争夺天下的目标,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的边 境上;诸侯要和秦国争夺天下的目标,也不是放在齐、楚、燕、赵等地区,而是放在韩、魏 的边境上。对秦国来说,韩、魏的存在,就好比人有心腹的疾病一样;韩、魏两国阻碍了秦 国出入的要道,却掩护着肴山东边的所有国家,所以全天下特别看重的地区,再也没有比得上韩、魏两国了。从前范雎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韩国,商鞅被秦国重用,就征服了魏国。秦昭王在还没获得韩、魏的归心以前,却出兵去攻打齐国的刚、寿一带,范雎就认为是可忧的。既然这样 那么秦国忌惮的事情,就

15、可以看得出来了。秦国要对燕、赵两国动用兵力,这对秦国是危险的事情;越过韩、魏两国去攻打人家的国都,燕、赵在前面抵挡它,韩、魏就从后面偷袭他,这是危险的途径啊。可是当秦国去攻打燕、赵时,去卩不曾有韩、魏的顾虑,就是因为韩、魏 归附了秦国的缘故啊。韩、魏是诸侯各国的屏障,却让秦国人能够在他们的国境内进出自如, 这难道是了解天下的情势吗?任由小小的韩、魏两国,去抵挡像虎狼一般强横的秦国,他们怎能不屈服而归向秦国呢?韩、魏一屈服而归向秦国, 从此以后秦国人就可以出动军队直达东边各国,而且让全天下到处都遭受到他的祸害。韩、魏是不能单独抵挡秦国的,可是全天下的诸侯,却必须靠着他们去隔开西边的秦国, 所以不如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秦国人就不敢跨越韩、魏,来图谋齐、楚、燕、赵四国, 然后齐、楚、燕、赵四国,也就因此可以在他们的领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