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数据_2_第1页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数据_2_第2页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数据_2_第3页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数据_2_第4页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数据_2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美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绩效实证研究基于中美20002011年数据    三、中美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绩效分析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基本职能,也是评价高等教育投入绩效的基本观测点。对三大职能考量是多方面的,但是考虑到数据的可得性、可量化性和可比较性,本文采用以下指标对三个观测点进行测量:人才培养主要通过在校大学生数量、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本专科毕业生的毕业率进行衡量;科学研究主要体现在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的论文发表数量(专利授予也是科学研究绩效的表现,但考虑到各国专利认证制度差别很大结果不便比较,本文不予采用);服务社会主要体现为

2、高等学校通过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直接或间接地推动一国经济、文化和政治等发展,考虑到文化、政治等发展结果不易量化,这里只选用经济发展作为高等教育服务社会绩效的测量指标。(一)中美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绩效1.计量模型。向公众提供高等教育是高等教育财政投入产出的表现形式之一,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经济绩效即高等教育以提高人的知识、技能和能力为途径从而促进经济发展的程度。高等教育投入的经济绩效笔者采用高等教育(2000年2010年)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率进行衡量。丹尼森的经济增长因素分析法是测算教育对经济增长贡献率的一种方法,计量模型为:ce教育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re教育综合

3、指数年均增长率,y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在丹尼森模型的基础上,计算高等教育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为:re扣除高等教育后的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2.参数的确定。关于劳动的产出弹性系数,笔者借鉴丹尼森和李洪天的做法,将定位0.73。对于劳动简化率的确定,笔者采用丹尼森的“工资法”,采用不同文化程度劳动者的平均工资收入比确定劳动简化系数。根据2000年“中国城镇住户调查”的收入数据,中国初等(含小学及初中)、中等(高中及中专)、高等教育(含大专、本科及研究生)劳动简化系数为1、1.2、2;根据美国“work-life earnings by field of degree and occupatio

4、n for people with a bachelor's degree:2011”报告数据,美国初等(含08年级)、中等(含911年级,高中毕业)、高等教育(含大学学历、专业型副学士、学术型副学士、本科、硕士和博士)的劳动简化系数为1、1.4、2.3.3.数据来源。根据中国第五次(2000年)和第六次(2010年)人口普查数据,计算得到中国1564岁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根据美国国家统计局数据,考虑到统计口径以及美国推行12年义务教育,计算得到美国1864岁劳动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详见表1。表1 2000、2010年中国和美国劳动力受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项目/国家(年份)中国

5、美国2000年2010年2000年2010年初等教育77%74.32%4.09%3.34%中等教育13.81%12.83%33.36%37.68%高等教育4.50%10.45%48.99%58.68%教育综合指数,=pisi,si是各级劳动简化率,i=(初等,中等,高等);p是人均受各级教育年限。pi=nixi,ni是各级教育规定年限(我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限分别是:9、3、4;美国初等、中等、高等教育年限分别是:8、4、4,xi是各级教育程度的人口比例,i=(初等,中等,高等);(中等,高等);(高等)。2000年和2010年中国、美国教育综合指数见表2。表2 中国和美国教育综合指数国家

6、/项目2000年教育综合指数2010年教育综合指数20002010年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re)20002010扣除高等教育综合指数年均增长率(re)20002010年gdp年均增长率(y)中国9.610.460.86%0.4%10.29%美国16.0318.781.60%1.50%4.01%4.贡献率核算。将表2的相关数据,代入公式(2),计算得到,10年期间,中国高等教育对gdp年均增长率的贡献为3.26%,美国高等教育对gdp的增长贡献为1.82%,即中国gdp年均增长率10.29%中,有0.34个百分点是由高等教育贡献的,美国gdp年均增长率4.01%中,有0.07个百分点是由高等教

7、育贡献的。公式(2)计算了高等教育提高劳动力的素质进而对国民经济增长所作的贡献,不包括高等教育学术和技术科研以及其他创造性活动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由于美国与中国高等教育发展阶段的不同,2010年美国1864岁劳动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接近60%,中国却只有10.45%,造成美国通过高等教育提高劳动力素质进而增进经济发展的空间有限,所以计算得到的美国高等教育经济贡献率低于中国。(二)中美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人才培养绩效人才培养是高等学校满足社会需要最基本的职能,本文主要通过在校大学生数量、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本专科毕业生毕业率三个维度进行衡量。高等学校在校大学生数在绝对数量上体现了高等学校的人才培养能

8、力,但是受一国人口和适龄学生规模等因素影响较大。高等教育入学率(高等教育毛入学率)是指高等教育在学人数与18岁22岁年龄段适龄人口数之比,客观反映了高等学校满足适龄学生入学需求的程度。大学毕业率是指达到毕业条件的学生数与预期毕业人数之比,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等学校的人才产出效率。表3 中国、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和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年份/项目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人)美国普通高等学校(学位授予学校)全日制本专科在校生数(人)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2000年556090090096008%68%2001年7190658944750210%69%2002年86

9、20989994635912%79%2003年110856421032613315%81%2004年133349691061017717%81%2005年156177671079701118%81%2006年173884411095730520%81%2007年188489541126989220%82%2008年202102491174774320%84%2009年214465701272278222%88%2010年223179291308226723%93%2011年230850781300145724%95%注:以上数据根据中国国家教育部、世界银行和美国国家教育统计中心(nces)数据

10、整理得来。从在校大学生数量来看,20002011年中国高等学校扩张非常剧烈,2000年中国为5560900人,仅占美国当年在校大学生数的46.41%,20002003四年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急剧增长,年均增速高达25.86%,20042006年增速有所回落但仍然保持高速增长态势,年均增长率达13.19%,从2006年开始增速开始回落但仍达11.34%,20072010年增速进一步逐年降低,2011年增速降已至3.44%,在校大学生增长速度回归到正常发展的轨道。但由于基数大,截至到2011年中国在校生人数仍增至23913155人,为中国2000年在校学生数的4.3倍,是美国2011年的1.88倍,

11、从规模而言中国在校大学生数量当之无愧为世界第一。关于高等教育入学率,为统一口径,本文不采用两国教育部统计数据,而使用世界银行的高等教育入学率数据。2000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为8%,20012003年三年急剧增长,平均增速高达22.47%,到2003年高等教育入学已增至15%,从此中国高等教育越过精英教育界线跨入大众化教育门槛。随后几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率继续保持强劲的增长势头,20042006年,三年平均增速达8.47%,从2007年开始增速开始回落,20082010三年增速逐年降低,截止到2011年中国高等教育入学已达24%。期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呈现低速增长的态势,2000年入学率为68%

12、,以后十多年缓慢增长,20002011年年均增速为3.40%,2011年美国高等教育入学率增至95%,为2000年的1.40倍。从本专科毕业率来看,从1997年至2009年,美国副学士三年毕业率整体上表现为逐年缓慢下滑趋势,1997年毕业率为31.99%,2009年跌至27.84%,12年间平均降幅为1.15%,而其本科六年毕业率则呈现出逐年缓慢上升趋势,1997年本科六年毕业率为49.45%,2009年升至53.56%,年均增幅为0.67%。而中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率明显高于美国,1997年中国本科四年毕业率为93.35%,2002年降至68.49%,而后逐年上升,2009年达92.20%,类

13、似地专科毕业率也表现了相同的上升趋势。如下图表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国历年最低值的本科毕业率(2002年)和专科毕业率(2001年),也远远高于美国的最高值,如本科毕业率、专科毕业率最低值分别比美国本科六年毕业率最高值(2009年)、副学士三年毕业率最高值(1997年)高出14.93%和34.16%。图3 中国美国普通高等学校本专科毕业率折线图另外,从人均受大学教育年限看,2000年中国人均受大学教育年限0.18年,美国为2年,2010年中国人均受大学教育年限为0.42年,美国为2.35年。10年间中国人均受大学教育年限提高了0.24,年均增速为8.84%,美国提高了0.35,年均增速为16.23

14、%。单纯从数据来看,中国高等教育发展慢于美国,事实上中国2000年后高等教育发展速度惊人,影响计算结果的主要原因是中国人口基数太大。从劳动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的比重来看,中国2010年劳动人口中大学及以上学历为10.45%,美国为58.68%,中美两国差距较大。(三)中美两国高等教育财政投入的科学研究绩效高等学校是高深知识保存、传播和发展的重要场所,开展科学研究并将成果公开发表是高等学校生产和传播高深知识的重要途径,同时高等学校是一个国家开展科学研究进行学术论文发表的主力军。例如,2012年、2013年中国国际论文总数的82.1%和83.06%来自高等学校论文,而美国比例稍低,但这两年美国高等

15、学校论文数量也分别占其国际论文的76.00%和76.27%。因此,笔者以国际论文作为衡量科研绩效的指标,具体采用科学引文索引(sci,以下简称sci)、社会科学引文索(ssci,以下简称ssci)工程索引(ei,以下简称ei)和会议录引文索引(cpcis,原istp,以下简称cpcis)几大国际权威检索数据库收录中美论文的数量以及论文的引用率来评价两国高等学校科学研究绩效。从论文数量来看,20002012年,sci和ssci收录美国论文的总量都保持在高位水平(见图4),大致每年在20万篇左右,但论文数量增长速度缓慢,年均增量约为0.81%。中国论文收录情况则呈现“低起点,快增长”的特点,200

16、0年,sci和ssci收录中国的论文数量为1.85万篇,仅占美国该年收录量的约10%;但13年间中国论文被收录的数量持续增长,年均增速为14.08%。中国科学研究的进步是明显的,但科学研究的水平与美国还是有一定的差距,到2011年,中国论文被sci和ssci收录量为8.99万篇,占收录美国论文的42.32%。在被sci和ssci收录的论文中,中美两国科技论文(sci)和社会科学论文(ssci)的数量分布大相径庭。20062011年,sci和ssci收录中国(港澳台除外)论文中科学论文(sci)占绝对多数,社会科学论文只占3%左右,例如2011年、2012年ssci收录的中国论文为0.30万篇和0.42万篇,分别只占ssci数据库收录世界论文数的1.22%、1.63%。而然,美国社会科学论文占据了ssci数据库收录世界论文的近半壁江山,2011年ssci收录美国论文9.8万篇,占ssci收录总量的40.53%,2012年为10.07万篇,占ssci收录总量的38.90%。科技论文(sci)方面,截至2012年sci收录的科技论文总数美国居第一位,中国排名第二位,但数量差距是值得注意的,美国科技论文占2012年sci收录论文的27.3%,中国科技论文的比重是10.3%。cpcis收录中国(港澳台除外)重要会议论文从2000年的0.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