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合著论文的现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统计_第1页
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合著论文的现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统计_第2页
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合著论文的现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统计_第3页
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合著论文的现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统计_第4页
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合著论文的现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统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高等教育核心期刊合著论文的现象分析基于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的文献统计    摘要:以合著度和合著率为计量指标统计分析2015年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所栽研究论文,发现目前教育类核心期刊的合著发文现象已十分普遍。合作发文以同一级单位内,相同院系的作者合作为主,合作的主要方式为教师间合作,师生合作以教师作为第一作者署名为主,跨学科合作以及学生之间的合作较少。合作发文已经成为高等教育呈现研究成果的必然趋势,应确立合著文章的署名规范,鼓励跨学科、跨单位的合作研究,促进高等教育研究的持续发展。关键词:合作发文,跨单位合作,教师合作,师生合作20世

2、纪以来,由于科学的迅猛发展,众多科学门类之间的交叉、渗透和合作现象也异常迅速发展着。科学研究作为一种知识生产活动,需要研究者相互交流,彼此合作,形成最佳合作结构,共同提高学术水平。nature杂志通过对web of science数据库收录的19812012年之间的2500万篇文献,进行大数据分析发现,一流学术产出源于合作,特别是跨越国界的合作1。这说明,合作研究已经对科学生产能力产生了巨大的推动作用。合作研究为研究者提供了获取专业成就和增长知识的方法,提供了获取科学资源和建立学科精英之间学术交流网络的有效途径。知识生产模式的转型推进了大多数学科的科研合作,然而不同学科的科研合作模式也是有差异

3、的。合著论文是科学研究合作的重要表现形式之一,对论文合著情况的研究是分析科研合作状况的一个重要切入点。高等教育学与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等学科有着密切的联系,这就决定了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的重要性。研究高等教育领域内的合著论文,可以反映高等教育科研合作的主要特征。中国高教研究编辑部对2015年18家教育类中文核心期刊(以下简称18家期刊)发表的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其中合作研究共同署名发表论文已经成为普遍现象。本文主要研究2015年这18家期刊的合著论文,从中找出我国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的内在特征,了解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的状态,促进我国高等教育合作研究的持续开展。一、合作发文的总体情况这18家

4、期刊,删除广告、短论、博士论文提要、投稿须知、简讯、学术动态等类型文献信息,以及教育研究北大教育评论等期刊中非高教类的文章,以及境外高校发文21篇,获统计样本共计3672篇文章。文章类型包括学术论文、会议综述、书评、领导讲话、其他等类(保留非严格学术论文类型的文章,保留非高校的科研或行政单位发文)。其中作者为1人的有1877篇,占总数的51%;作者为2人有1223篇,占总数的33%;3人及3人以上作者有554篇,占总数的15%;作者为课题组等形式的集体作者有8篇文章,以及还有10篇文章为机构署名,这部分占1%。在机构署名的10篇文章中,均为来自非高校的其他机构类的笔谈类文章。在作者以课题组形式

5、发文的8篇文章中,其中6篇为调研报告类学术论文,2篇会议综述。从文章总数来看,合作发文已经占这18家期刊发文总数的一半左右。最多的一篇文章有8人署名。这说明合作研究或者合作发文已经成为目前高等教育期刊论文的普遍现象。本文将作者署名2人及以上的文章视为合著文章进行研究。合著度与合著率是科学计量学领域所常用的表征科学合作度的指标2。合著度是指地域、机构、研究者个人、学科或期刊所发表论文的篇均作者数,用ci表示;其中fj:合著者人数为j的论文数,k:合著者人数的最大值,n:论文总数。18家期刊2015年共发文3672篇,作者共6261人(机构署名文章作者算1人,课题组集体作者算5人以上),那么合著度

6、为1.71,也就是平均每篇论文由1.7位作者完成。合著率是合著论文占全部论文的百分比,用dc表示;在2015年18家期刊的发文中,合著论文篇数共1785篇,论文总篇数为3672篇,合著率为48.61%。无论是从合著度还是从合著率来计算,2015年高等教育研究合作发文已成为高等教育研究领域发文的主要形式之一。分别考察每家期刊情况,由表1可知,每家期刊的合著度都超过1,高等工程教育研究中国大学教学学位与研究生教育这3家期刊合著度超过2.1,也就是说平均每篇文章都有2人以上作者,合著度较高。由合著率看,教育研究高等工程教育研究等10家期刊合著率超过50%,说明这10家期刊一半以上的文章都为合著文章;

7、高等教育研究北京大学教育评论等其他8家期刊合著率不到50%,更倾向于刊发独立作者文章。二、合作发文的统计分析1.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中国高等教育研究的前沿与进展:2012年年度报告4一文中,周光礼教授总结与归纳了目前中国高等教育主要的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体制与结构领域主要关注的是较为宏观的高等教育与外部社会之间的关系;组织与管理领域主要立足于院校自身,关注院校内部的管理与制度;知识与课程领域是就某一学科的知识本质或课程建设展开研究;而教学与研究领域,不仅关注教师的教与学的过程、教师职业发展,也关注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就业与科研活动等。发文总数中,在组织与管理领域和教学与研究领域合作发文的文章篇

8、数较多,分别有1166篇和952篇,其次是体制与结构领域共804篇,知识与课程领域750篇。由图2可知合作发文与全部文章的研究领域分布较为趋同。在体制与结构领域,合作发文共415篇,占该领域的52%;在组织与管理领域,合作发文共527篇,占该领域的45%;在知识与课程领域发文349篇,占该领域的47%;在教学与研究领域发文494篇,占该领域的52%。在体制与结构、教学与研究领域合作发文多于单一作者发文。按照研究方法的主观性与客观性,我们将研究范式纵向区分为两个维度,按照研究方法的普遍性与特殊性,将研究范式横向的区分为两个维度,用纵横两个维度交叉组成的四个象限概括出经验主义、实证主义、人本主义、

9、结构主义4种不同的研究范式。研究范式的文章分布,结构主义1989篇,经验主义968篇,实证主义605篇,人本主义110篇。由图3可知,合作发文的文章分布,实证研究类文章合作发文占68%,结构主义类占47%,经验主义类占44%,而人本主义类占20%。采用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合作发文多于单一作者发文。2.发文作者。表2列举了2015年18家期刊发文4篇以上的作者及其单位、作为第一作者合作发文数和作为第二作者发文数。由表2可知,全部发文中4篇以上的作者共32位,这些高产作者作为第一作者发文数较多,但作为第二作者发文都在1篇以下。并且这些作者在合作发文上有一定的发文偏好,按第一作者署名分为全部合作发文、

10、部分合作发文、全部独立发文三类,见表3。在合作发文的第二作者中,沈红、邹晓东、汪霞等人作为第二作者发文较为活跃,均在4篇发文以上。3.发文单位。表5列举了18家期刊发文数量排名前10位的单位,及其合作发文的篇数。在发文总数前10的单位中,清华大学合作发文58篇,占总篇数的77%,其次是浙江大学合作发文45篇,占总篇数的71%,以及上海交通大学合作发文33篇,占总篇数的65%。同时,作为第二作者发文,清华大学有55篇,其次是浙江大学47篇。清华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合作发文数量较高,更倾向于合作研究、合作发文。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发文总数较高,但合作发文较少,更倾向于

11、独立发文。因此,合作发文也呈现出了一定的院校特征。4.作者院系类别。对作者所属院系进行类别划分,将其分为9类,(如表6所示)作者二级单位属于行政单位或科研院所的归于第9类,其他教学院系按照学科门类依次排序。有1250篇作者院系类别属于教育学类,其次是行政或科研单位491篇。合作发文中,第一作者所属二级单位比例较高的有:理工类占67.2%,经管类占63.5%,医学类的占60%,教育学类占52.7%。第二作者的院系类别,理工科类的占68.2%,经管类的占55.7%,教育学类的占49%。从作者所属二级单位院系类别来看,绝对数量上高等教育研究领域1/3左右的作者属于教育学类的院系,合作发文作者,在比例

12、上经管类、理工类、医学类院系的合作研究、合作发文比例较高。5.作者职称。在作者职称分布中,正高级(教授、研究员)974篇,副高级(副教授、副研究员)893篇,中级职称(讲师、助理研究员)539篇。这三个职称发文共2406篇,占了全部发文的66%。在合作发文的第一作者中,硕士生占全部硕士生发文的74.5%,助教职称合作发文占全部助教职称的65.2%,博士后合作发文占全部博士后发文的60%,正高级职称合作发文占全部正高级职称的55.1%,博士生合作发文占全部博士生发文的52.5%。说明硕士生、助教、博士后、正高级职称和博士生合作发文较多。相对而言,副高级职称(副教授)合作发文占全部副高级职称发文4

13、4.8%,副高级职称合作发文较少。合作发文的第二作者中,本科生7篇,硕士生258篇,助教28篇,都高于作为第一作者的发文篇数。说明本科生、硕士生、助教更多作为第二作者发文。6.合作发文的类型。将合著文章,按照同一级单位或跨一级单位、同二级单位或跨二级单位、教师合作、学生合作、师生合作、高校间合作、高校与研究机构的合作、研究机构之间合作,共分为13类,逐一编码。作者单位为高校,所在院系相同的视为同二级单位,作者院系不同,则视为跨二级单位;作者单位为非高校的研究院所或政府部门、企业等视为机构发文;作者职称为助教(实习研究员)以上、或行政职称的视为教师,博士后及以下职称视为学生,根据职称编码来判断合

14、著文章的不同合作类型。(见表8)在作者2人以上合著的1785篇文章中,同一级单位且同二级单位共发文1074篇文章,占合著文章总数的60%以上,说明同一级单位同二级单位内部合作发文是目前高等教育合作发文的主要形式。同一级单位跨二级单位合作发文288篇,占合作发文总数的16%,说明跨学科的合作发文并不多。跨一级单位的合作发文423篇,占总数的24%,跨一级单位发文,还是倾向于教师合作发文为主(如图4所示)。进一步分析教师合作、师生合作、以及学生间合作发文的情况发现,教师间的合作发文共899篇,占合作发文的54%,师生间的合作发文721篇,占合作发文的43%,而学生之间,包含同级博士后、博士生、硕士

15、生之间的合作文章仅有43篇,占合作发文总数的3%,如图5所示。教师间的合作发文占了总合作发文的一半以上,同二级单位,教师合作发文有502篇,占总数的56%;跨二级单位之间的合作共197篇,占总数的22%;而跨一级单位,不同高校之间的教师合作共200篇,占总数的22%。而师生之间75%的合作发文都是同一级单位且同二级单位,而同一级单位跨二级单位的师生合作仅占12%,跨一级单位的合作也只有13%。教师之间的跨二级单位合作比师生跨二级单位合作多。也说明同二级单位内导师与自己所带的博士生、硕士生之间的合作发文更为普遍。无论是否跨单位或跨学科,教师间的合作发文是目前合作发文的主流。师生合作发文,在同二级

16、单位中,师生合作共541篇,其中359篇为教师第一作者,接近学生作为第一作者发文的2倍;跨二级单位,也就是跨院系学科的师生合作发文,有85篇文章,教师作为第一作者有51篇,占多数,跨一级单位师生合作发文时,教师第一作者署名48篇。这说明,师生之间的合作发文多,也许是学生依赖老师挂名而发文,也许是毕业后师承关系的延续研究。(如图7所示)学生之间的合作发文仍是凤毛麟角(统计中学生合作发文包含博士后、博士生、硕士生、本科生)。同一级单位、相同学科内学生合作发文31篇,跨院系学科学生合作只有6篇,跨一级单位学生合作也仅6篇,说明合作人才培养的机制尚未健全。学生主导合作研究的主动性不高。此外,高校之间的

17、合作研究有301篇,高校与其他科研院所、政府单位之间的合作发文77篇,其他科研院所、政府单位之间的合作发文45篇(见表8)。说明目前的高等教育研究,高校、科研院所和政府单位之间的交流和合作开展的不错。三、结论与建议1.合作发文在研究领域和研究范式上存在差异性。在研究领域上,合作发文在体制与结构、教学与研究领域发文较多于单一作者发文。在研究范式上,实证主义研究范式的合作发文,明显多于单一作者发文。实证主义研究,围绕假设检验强调知识的客观性和真理的普遍性,往往需要做调查研究,个人难以独立完成,必须由研究团队分工合作才能顺利完成。2.合作发文与科研论文总数是正相关关系。越高产的科研工作者,合作能力也

18、越强。合作发文数量高的单位,发文总数也较高。3.合作发文的类型主要以同一级单位和同二级单位内的教师合作和师生合作发文为主,同一级跨二级院系单位的合作还比较少,但跨高校之间合作发文高于同一级单位跨二级单位的合作发文。师生合作发文第一作者署名为教师的大大超过署名为学生的发文篇数,也充分说明学生发文对老师有一定依赖性。4.合作研究是高等教育研究的必然趋势。从这18家期刊合作发文的合著度和合著率来看,合作发文目前已经是高等教育研究展现研究成果的主要形式。高校之间、高校与其他机构之间的跨单位合作已有较好发展,但同一级单位内跨二级单位的合作还很不足,跨二级单位往往是跨学科之间的合作。王东芳认为不同学科之间的研究合作度是有差异的,理工科类的合作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