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_第1页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_第2页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_第3页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_第4页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向何处去     摘要:我国的法科研究生教育包括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法律硕士是在借鉴美国法律博士研究生教育经验基础上建立起来的。随着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的不断发展,一系列问题也逐渐暴露出来:如法学硕士生与法律硕士生培养目标的模糊、培养模式的困惑等。为此,应把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统一起来,把培养合格的司法人才作为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在3年的学制内实施高强度的法科学习和法律训练的培养方式。关键词:法学硕士,法律硕士,培养目标,培养模式中国法科研究生教育是从20世纪50年代开始的。进

2、入20世纪90年代,中国的法学教育发展迅速,法学院校不断增加,研究生教育不断拓展,到1996年,在法学硕士学位的基础上,又设立了法律硕士专业学位,形成现在的法科两种硕士生教育并存的格局。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制度设置的初衷是为法学教育和科研机构培养学术型人才,它所预期的毕业生是学术型法律人,而非实务型法律人。我国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在借鉴美国“法律博士”(juris doctor)教育成功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我国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的需要和我国现有的法学教育资源而创立的职业性教育制度。设置法律硕士专业学位的初衷是为改变我国法学教育与法律职业严重脱节的现状。这种法学、法律硕士研究生并存的局面给中国的法

3、科研究生教育带来了什么,已经到了需要总结、反思的时候,遂撰此文。一、法科研究生教育存在的问题两种法科研究生教育设立的初衷是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学术型人才,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致力于培养实务型人才。由于二者培养目标的不同,因此必然要求培养模式的转变。但进入20世纪90年代之后,法学硕士生招生规模的扩大与法学博士生教育的发展使法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已经难以定位成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面向司法,已经成了法学与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共同目标。而且,法学与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模式在以下方面趋同:首先,在课程设置方面,绝大多数从事法律硕士生教育的院校都是因循法学硕士生教育模式,教学内容侧重理论研究,以传授

4、系统科学的理论知识为主,很少考虑实际操作能力的培养。从而导致法学硕士生与法律硕士生在课程开设上没有实质性的差别。法律硕士生的专业理论课门类全、课时多、学生负担重,实务课程少之又少,理论与实践严重脱节,甚至有的院校根本就没有开设实务课程。课程结构也不合理,选修课与必修课不分,或选修课数量严重不足,自选课形同虚设,实践课课时少,学校很少组织学生开展社会调查、法庭观摩和法庭教学等活动。其次,在教学方式方面,目前无论是法学硕士研究生、还是法律硕士研究生,教学上基本以教师讲解为主,偏重于系统讲授基本原理、基本知识和研究基础理论,缺少师生之间的互动。换言之,法律硕士生课程的设置同样是以传授知识为主,而没有

5、将其设计为理论与实践有效衔接、传授知识与训练实务能力并重、理论性和职业性相结合的教育培养模式。这种模式固然有利于研究生形成较为完整的知识体系,但影响了其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在培养法律思维、法律推理和实践能力等方面难以收到理想效果,尤其是偏离了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甚至有悖于改革。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主要由于法学硕士生和法律硕士生入学基础差异较大,非法律本科生与法律本科生之间对法律的接受和感知能力不同,客观上限制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讨论。而且,我国法律硕士生数量、规模迅速扩大,但导师与研究生比例严重失调,因此只能采取开设教师大班授课的形式。二、法科研究生教育出现困境的原因(一)法

6、科研究生教育分类标准、培养目标存在问题1.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分类标准的不适当。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传统意义上的区分标准,一般认为法学硕士生教育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即法学人;法律硕士生教育主要培养实务型人才,即法律人。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基本功能是造就法律职业者。法律职业者负有确保和维护社会肌体的健康、使人民过上有价值的活跃的生活的“社会医生”般的社会使命1。但若想成为一名合格的法律人必须首先是一名法学人。因为法学是一门应用学科,一名合格的司法人才必须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深厚的法学知识功底和相当的社会经验。其中深厚的法学知识功底尤为重要,因为法学知识功底是关于法律的基本、一般和

7、普遍的知识,是关于事实与规范的基本理论与理念,是对千差万别的事实形态经过规范的格式化以后而提炼得出的思想形态。凡此知识、理论、理念和思想形态,为法科学之认识与调整事实提供了批判的武器,也是法律和法学处理事实、打理社会的独特进路。要想符合合格法律职业者的标准,无论是深厚法学理论的学术素质,还是操作法律的实务素质,两种法科研究生都必须具备,因此再把两种法科研究生区分为“学术型”或“实务型”的意义就值得商榷了。2.法学硕士与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加以区分的不适当。司法是社会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因此培养合格的司法人才至关重要。美国康奈尔大学校长安德鲁·怀特曾提出法律人才的规格乃具有高深的

8、学问,有远大的目光,有高尚的道德;若再资以相当之经验,则无论为法官、为律师、为各种公共事业,鲜有不成为造福国家的法学者2180。我国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也是为社会培养合格的司法人才,其应具备以下素质:首先,具有扎实、系统的法学基础理论素养,对本专业领域的基本原理、学科历史发展及理论前沿都应有较深的研究,理解法律理念,包括法律的精神、价值等超越法条本身或法条背后的东西,还应具有较强的法律实务方面的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解决重大的和疑难法律问题的能力。其次,应具备熟练的操作法律的能力,能娴熟地处理各种法律纠纷,如法律分析与推理能力、协商和争端解决的能力、组织开展法律工作的能力、研究评判案件的

9、能力、起草法律文书的能力和口头语言表达能力;熟知法律条文与法律程序,能综合运用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从事法律实务、经济管理和社会管理工作能力,全面胜任立法、司法、执法的专业职务的要求。而现实中,我国却把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精通法学理论知识的法学人;把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确定为培养熟悉司法实务工作的法律人。因此区分两者培养目标的困惑就在于从事法学研究的法学人不需要对法律实务的了解吗?从事司法实践的法律人不需要深入的理论学习与研究吗?显然回答都是否定的。如上文所述,培养司法人才,理论素养与实务操作能力缺一不可。何家弘教授曾说法律实务工作离不开法学理论的指导,

10、而法学理论的提升也离不开司法实践的捧托,因此,法官、检察官、律师等法律实务工作者与法学家之间没有也不应有预设的职业分界。换言之,法官、检察官、律师可以是也应该是法学家;而只具有学术知识而不了解法律如何运作的人也难于成为合格的法学家。既然两种法科研究生教育的目标都在于培养合格的法律人才,即具备法学理论素养和司法实务操作能力的人才,因此不应再对两种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加以区分。(二)两种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之生源选定与培养模式、培养目标存在的悖论1.两种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生源选定之现实设计。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对象有两种:第一种是参加每年1月份全国39所高校联考的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对象

11、为非法律专业本科毕业生(含同等学力者);考试科目为政治、外语实行全国统考,专业基础课(含刑法、民法)和综合课(含法理、宪法、中国法制史)实行全国联考;录取类别包括计划内非定向、计划内定向、计划外委培和计划外自费,学习方式有脱产学习和不脱产学习。第二种是参加每年10月份全国39所高校联考的在职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招生对象为法律专业或非法律专业的在职法律工作者;考试科目除政治由各校自行命题外,外语和3门专业课实行全国联考;录取后全部是委托培养,采取在职不脱产方式学习。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的招生对象是具有本科或同等学力的大学毕业生,没有专业的限制。2.两种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模式之现实设计。按照两种

12、法科硕士研究生教育的设计初衷,法学硕士研究生教育因在二级学科设置专业,因此其课程设置单一,基于培养研究性人才的目标,教学内容偏重理论性。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是按一级学科设计的专业,且培养目标为实务型人才,因此在课程设置方面力求采用多种途径和方式加强学生的法律职业伦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其课程结构必须充分体现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在知识能力结构上的要求。但问题在于,法学研究生一般是在4年法科本科教育的基础上用3年的时间学习一个二级学科的学问;而法律硕士研究生是在不具有法学素养的前提下,用3年的时间学习法学一级学科的所有主干课。这从课程设计上也可以略见一斑。而法律硕士生的学习过程,很难具有研

13、究性,其学习的过程更像是本科生,但还没有本科生授课的规范与系统(因学时有限,且毕竟是研究生,也就只能在有限的授课时间将本科生的基础与研究生的深入在授课中结合进行)。虽然法律硕士研究生的年龄较本科生大几岁,具有法律理解力方面的优势,但法学基础知识的欠缺又导致其法学知识的不系统、不扎实,毕业后难有人们期待的法科研究生之学识。现在一些法科学生的用人单位明确提出或实际上不太欢迎录用法律硕士研究生,就说明了这个问题。3.法科研究生教育生源选定与培养目标的悖论。由两种法科研究生教育的生源选定方式不禁使人产生疑问:(1)法律硕士生的大学背景对法律硕士生意味着什么,与法学硕士生的大学背景有根本区别吗?大学本科

14、教育的定位主要为培养学生掌握丰富的专业知识,具备一定的人文素养,同时随着学生心智的成熟对社会经验的掌握也逐渐增多。法律是各种科学的结晶,因为一条法律的产生,一定要顾及社会上的一切活动。学习法律绝不可闭关自守、专就法律来研究法律,而应当由社会人、事的各方面来推求法律形成的原因。因此法学本科生应具备人文、社会基础素质和相当的社会经验,才能有效地学习法律和真正的理解法律。法学本科教育作为普通教育,它承担全面提高学生基础文化素质的任务;作为专业教育,它发挥基础法学教育的功能,为进一步的专业深造奠定基础3。法学本科教育阶段学生已建立系统而完整的法学基础知识体系,具有基础性、理论性和应用性的特点,这类知识

15、在法学学科体系中起到支柱作用,具有一定的学科价值。虽然这类知识实用性不强,但具有“生长性好”的特点,对学习者掌握学科知识体系,对进一步学习与发展起到奠基作用,即普通本科法学教育为法学硕士生教育打下了基础,对于法学本科生来说,掌握一定的实体法和程序法方面的知识固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法学理论素质的提高和一定法律意识的养成。法律硕士生本科背景确定为非法律专业,其初衷为培养“复合型人才”。但复合型人才的复合应有目的性,即应为知识的复合,为未来所从事的职业实现知识的增量,因此复合的专业应对本专业的学习有直接必要的作用。如学好经济法专业,需要对金融学、经济学等专业进行学习,这样才能对经济法有更深层次和更准

16、确的理解,也就是说金融学、经济学实现了对经济法学的知识增量。但目前我国的法律硕士生的大学背景是除法学专业外的其他一切学科,因此本科是物理、数学专业的人也可以报考法律硕士生,但物理、数学的大学背景对学习法律的帮助甚微,更谈不上知识增量了,这样的所谓复合就是令人困惑的,也是无意义的。而且如前所述,大学背景主要是使学生具备一定的人文素质,那么法学本科学生所具备的人文素质并不比非法学本科学生具备的人文素质差,而且在进行进一步法学深造研究生阶段的学习时,法学本科学生比非法学本科学生理解、领悟法学知识的能力更强。因此,法律硕士生的大学背景并不比法学硕士生的大学背景有优势,法科研究生区分法学背景与非法学背景

17、的合理性也就令人疑惑。(2)不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生与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学硕士生何者更适合从事法律职业呢?一名称职的法律工作者首先必须具备丰富的法律知识,更要具备运用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来源于深厚的法学理论功底。理论功底的欠缺会造成司法人员完全照搬法条的死板规定,如果法律对某一个问题没有明确规定,就不会根据法律原则做出处理。同时,一名好的法律职业者也“不应限于对个别条文的咬文嚼字的分析,更重要的是刻意追求法律整体的逻辑一贯性和条文之间的关联性,注重对于规范的合理性涵义的推敲的综合型操作,留心于确认法条背后的共通原则和指导原理”4214。“其娴熟的法律专业知识和能力应该建立在

18、深厚的学识基础上,而不应满足于实用技巧的工匠型人才。”4198法学硕士生经过4年本科系统的法律知识的学习已经掌握了法学各学科的基本理论与基本知识,也掌握了法学的基本研究方法与技术,再经过研究生阶段在本领域的纵深学习,法学理论功底愈加深厚。而法律硕士生在本科阶段根本没有对法律知识进行学习,在硕士生阶段学习法律可谓“从零起步”,如上文所述这种近乎普法类的法律学习时间也因为准备司法考试等活动的占用少之又少。因此3年毕业后一个法律硕士生的知识储备甚至还不及一个法学本科毕业生,若从事法律职业就更不如“科班出身”的法学硕士生了。现实中的例子也印证了这一点,现在司法机关录用工作人员,对法律硕士生和法学硕士生

19、存在着非常明显的“区别对待”优先录用法学硕士生。有78.4%的单位认为在面对法律硕士生和法学硕士生的选择时,会优先考虑法学硕士生5。因此显然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学硕士生比不具有法学背景的法律硕士生更适合从事法律职业,因此两种法科研究生教育的培养目标并没达到预期结果。4.法律硕士研究生教育的生源要求与司法人才要求的悖论。要想成为一名合格的司法人才必须首先具备深厚的法学专业素质,即要有宽厚而扎实的基本理论、基础知识,形成娴熟的法律技能与法律能力,在此基础上形成专业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不断增强创新意识,获得法律品格。由于法律是一门专业知识,故法律家区别于其他职业群体的标志之一正是他们拥有专门的法律知识、独特的法律思维方式。由于法律的目的是要将人的行为置于某些规范标准的支配之下,于是只有通过专门的概念和体系才能对人的行为和法律的规范进行分类和确立,否则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