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_第1页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_第2页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_第3页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_第4页
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城市化我们应该做什么组长:吉喆綦光晋王宏伟粱勘孙岩彭诗祎张雨恒苟景晶摘要:中国城市化率从建国初的10.6%增长到2014年的54.8%已经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但是我们还有更多可以做的。该文章在我国政治经济社会大环境下讨论了我国城市化进程中遇到的问题并提出了具有可行性的解决方法。城市化一定要经济发展和产业升级为动力,逐步消除政策和制度障碍,关注的问题包括:人口与户籍制度,土地与征地制度,产业结构演进,城市化区域不平衡,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规划问题,资源与环境问题等。关键词:城市化;户籍制度;征地制度;产业结构;区域城市化不平衡。一、中国城市化的背景城市常被经济学家看做经济发展的发动机,其在经

2、济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受到学者们的重视。从20世纪90年代开始,中国政府已经充分认识到城市化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积极作用,也明确提出要积极稳妥地推进城市化的发展战略。中国城市化迈上了快速发展的轨道的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和前所未有的挑战。(一)中国城市化发展阶段中国城市化的发展历程可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大的阶段。改革开放前,城市化的发展一直较为缓慢,具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1949-1957 年,是城市化的起步和正常发展时期; 第二阶段,1958-1965 年,是城市化的不稳定发展时期; 第三阶段,1966-1977 年,是城市化的低徘徊停滞时期。改革开放后,城市化进入复苏和加

3、速发展阶段,呈现出“自下而上”特征。历经 30 年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从 1978 年的 17.92% 提高到了2008年的45.68% 。此进程具体可续分为如下三个阶段: 第四阶段,l978l984 年,是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为主要推动力的城市化时期; 第五阶段,1985-1991 年,是城市体制改革和乡镇企业双重推动城市化时期; 第六阶段,1992-2007年,是城市化全面推进阶段。、(二)中国城市化过程中亟待解决的问题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缓慢、滞后、拖欠的状态。近年来,我国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越来越明显,超负荷运转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

4、、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障碍。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发展对土地的需求不断增加,城市土地资源变得越来越稀缺。与此同时,城市土地在利用过程中存在着规模扩展过快、结构不合理、占而不用、侵占耕地等低效使用现象。目前,中国城市化的主体是农民工群体及其家属,农民工群体就业整体上处于次属劳动力市场,职业向上发展非常困难,而这一状况主要源于多元要素结构化下的就业能力困境。城乡二元户籍管理制度已经不再适应社会的发展需要。一直以来我国户籍制度改革缓慢,主要是我国的城市公共产品一下子还不能满足自由迁徙后带来的城市化压力,我国的经济基础还不足以支持建立覆盖全社会的均等的社会福利体系。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

5、,许多耕地用地被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占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征用制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来很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有征地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中西部在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处于重要地位;但是其城市化水平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差距。城市化带来的环境污染,资源匮乏和浪费。城市化在使人们逐步感受到日益丰富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同时,长期以来城市经济快速繁荣所延续的粗放式的发展模式却造成了资源的浪费与枯竭、生态环境的破坏与恶化,经济总量与总体素质、城市化速度与生态环境质量之间的反差很大。二、中国城市化我们面临的问题

6、与解决措施(一)城市化进程中现行户籍制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1二元化户籍阻碍了城乡一体化 城乡一体化是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趋势,一是一种全新的社会形态。是城市化发展必然经历的一个阶段,当城市化进行到一定阶段时城市与农村逐渐融为一体是必然趋势。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发展的一个关键阶段,经济发展模式正在转型,政治制度结构优化完善,人们思想观念也在发生转变,社会处于一个大转型的阶段。城乡一体化的需求十分迫切,但是城乡二元制的户籍对于城乡一体化是极大的阻碍。现行户籍制度作为计划经济时代的产物,首先阻碍了城市的发展,阻碍了农业现代化,不利于我国农业人口城市化顺利进行。我国城市发展步伐缓慢,城市在户口管理制度保障下通

7、过人口控制实现社会需求,使城市自我调节控制的功能弱化,市政及城市管理难以满足市场需求。其次,不利于形成全国统一的劳动力市场。为保障城市常住人口就业,许多城市都出台了地方性法规,限制外来人口就业种类,抑制了劳动力、人才的自由流动2关于户籍制度改革的对策 二元化户籍制度对城乡一体化最不利的影响即其根本问题就是它人为的区分的居民的身份,一方面不利于居民自由迁徙,另一反面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的公民享受的相关政治经济等各方面权益不同。(1)为了解决二元化户籍制度的问题。短期看,政府必须要逐渐缩小城市与农村户口之间的享受的各方面权益的差别。人民可以享受公平的权利,在一个公平的条件进行竞争,有利于实现社会公

8、平,促进农村地区经济发展,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城乡一体化更重要的是要增强公民意识,增强公平意识,使社会更多的关注农民。(2)长期来看,要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城乡二元化户籍制度阻碍了人口的自由迁徙,对城市化是一个极大的阻碍。中国实行了几十年的城乡二元化制度,导致城乡之间的差异巨大。为了促进城乡一体化,必须要逐渐废除城乡二元制户籍结构,建立统一的户籍制度,公民将不需要户口本仅需要一个身份证即可。如日本就是一个人口流动完全自由的一个国家,法国的户口既有其严格的一面,也有随意的一面,对于人口的跨区域流动没有任何限制,印度宪法规定公民有在国土内任何一个地方定居的权力。因此为了促进经济发展,为了加快城市化

9、。必需要给与人民自由迁徙的权利。3.户籍改革的新政策“(四)全面放开建制镇和小城市落户限制(五)有序放开中等城市落户限制。(六)合理确定大城市落户条件。(七)严格控制特大城市人口规模。(八)有效解决户口迁移中的重点问题。(九)建立城乡统一的户口登记制度。取消农业户口与非农业户口性质区分和由此衍生的蓝印户口等户口类型,统一登记为居民户口,体现户籍制度的人口登记管理功能。建立与统一城乡户口登记制度相适应的教育、卫生计生、就业、社保、住房、土地及人口统计制度。(十)建立居住证制度。(十一)健全人口信息管理制度。”(节选自国务院关于进一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国发201425号)从国家公布改革意见看,

10、显然党和国家领导人已经认识到了,二元制户籍制度在城乡一体化中的巨大问题 综上所述,为了实现城乡一体化,改革户籍制度非常有必要,同时也是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二)农民失地问题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许多耕地用地被工业用地和商业用地占用,越来越多的农民失去土地。自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农地征用制度为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做出来很大贡献。但是,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现有征地制度暴露出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征地范围过宽;补偿标准不合理;安置方式不合理,许多征地没有得到有效利用;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这些问题引发了国家政府和被征地农民之间,引起他们的不满,不利于我国城市化进程的推进。为了适应城镇

11、化对城镇建设用地的需求,土地管理制度的改革完善便随之引出。1.当今政府的措施当前土地管理制度改革工作重点包括,提高存量用地在建设用地供应总量的比重;扭转城镇建设对新增土地出让收益的过多依赖;建立起有利于存量建设用地盘活利用的制度政策体系等。土地制度改革完善的具体内容还大致包括,在保留现有征地制度的前提下,缩小征地范围,改产值补偿为市场价值补偿;在保持用途管制的前提下,规范农村经营性集体建设用地的流转;依托现有土地交易机构,建立城乡统一的建设用地市场;推进集约节约用地,对增量建设用地和存量建设用地出让方式等领域,进行差别化管理等。2.仍需注重的地方征地补偿制度(1)背景:对农业重视不足改革开放以

12、来,我国以工业发展为重心,对农业发展重视不足。已经完成了第六次人口普查,第三次工业普查的当下,却只有1996年的第一次农业普查数据。 图1(据下表第一、二、三列数据绘制;来源:国家统计局-发布时间:1996-09-19 10:56)单位:人  合计农业户   非农户纯农业户农业兼业户非农兼业户 123456合计5614794905189613503114958681266720898079339342518140 15岁以下5849961574839141622981216090370003101570 1617岁1421374713

13、678836768504341532801840513534911 1825岁1148389841083822195600755633405039189696246456765 2635岁16581686014906528296934417283193482381151716751578 3645岁11572801910410889266002403225089061559758311619127 4650岁4713382943965399230816671308948477942483168430 5255岁319035623031723716502457887317449416061586

14、325 5660岁268336222579629915409754689811234884331037323 61岁以上391609063789879525710273820865639798661262111 表1 如上图表所示,1996年农业人口年轻化,青壮年劳动力充足,被征地后自我生存能力强。然而,现今中国城市化的发展使青壮年劳动力从农村迁移到城市,农村人口老龄化严重被征地人大部分在45岁以上、受教育水平低。这意味着被征地后他们的生活失去保障。因此征地补偿制度需要进一步改革。(2) 最新国家征地补偿政策“为了保护被征地农民合法权益,使他们原有的生活水平不降低,国土资源部专门发布了关于完善

15、征地补偿安置制度的指导意见,确定了征地补偿标准。征收耕地的补偿费用包括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以及地上附着物和青苗的补偿费。”“二、补偿标准1、各项征地补偿费用的具体标准、金额由市、县政府依法批准的征地补偿安置方案规定。2、土地被征用前3年平均年产值的确定(有关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的补偿标准):按当地统计部门审定的最基层单位统计年报和经物价部门认可的单价为准。3、按规定支付的土地补偿费、安置补助费尚不能使需要安置的农民保持原有生活水平的,可增加安置补助费。原土地补偿费和安置补助费的总和不得超过土地被征用前三年平均年产值的30倍的土地管理规定,已经在2013年3月26日土地管理法中删除。”(摘自

16、华律网 网址: 更新日期:2016-03-15)(3)吸取发达国家经验,努力实现征地结束后失地农民成为城市居民的目标健全土地产权制度,明确权利划分严格控制征地审批权,杜绝滥用征地权的现象实行完全补偿制度,补偿形式多样化,增加补偿金额,健全社会保障制度。具体措施有:建立专业的仲裁机构来裁决征地纠纷;补偿方式以现金补偿为主,其他补偿为辅。补偿时主管土地征用机构或专业评估师要先对被征地客观地评估,如果有争议则由法定机构裁决3.产业结构演进产业结构演进即是产业结构动态变化的过程,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结构逐渐高度化及其带来的产业数量比例关系相应变化的演变进化的动态过程。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关系是产业升

17、级与城镇化建设之间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互动发展。双方相互作用存在内在的联系和机制使之统一。互动中存在“技术创新要素流动集聚”的机制,在技术创新、要素流动与集聚的过程中实现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新技术出现,高于行业平均水平的利润吸引更多投入,引起要素的重新配置促进要素流动,要素在空间内集聚,带来经济效益。反过来也进一步吸引要素的流动,并对技术创新产生积极作用,形成良性循环。原地区要素在产业部门间和地域空间上转移。经济要素在产业部门间转移表现为产业数量比例关系变化,而产业结构的变化和产业数量比例的变化表现为产业结构演进,从而大大加深城镇化进程。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的互动发展因此实现。当

18、前,我国经济不断发展,互动面临以下挑战:经济结构失衡的风险;发达国家的再度崛起;刘易斯拐点与人口红利的衰竭;资源环境的约束;区域适度平衡发展的需要。要实现中国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必须推动产业结构演进与城镇化发展的良性互动。而要实现二者良性互动要从完善互动机制和增强互动内生性入手。这需要我们做到:提高技术自助创新能力,从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服务业着力;发挥城镇化的积极效应,从外延型城镇化与内涵型城镇化同步发展着眼。在城市化建设中具体表现为:(1) 以市场为导向遵循经济发展规律大力发展第二、第三产业,提供就业机会吸引大量农村劳动力向城市转移,使城市人口比重上升。(2) 结合现实情况扩大第二、第三产业规

19、模,产业集中和集聚带来大量新建工业园区,从而扩大城市规模,扩大城市化范围。(3)以大城市为依托发挥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坚持内涵式发展,把一大批大城市建设成各具特色的生产性服务业高地,推动大城市群、城市圈建设,构建支撑经济发展的增长极。(4)大力发展中小城市和县城,通过产业的集中和公共服务的均等化增强中小城市的吸引力,积极提高城市的承载力,引导人口适当向中小城市和县城集中。(5)在工业化程度较高的地区和城市,郊区大量开发使城市规模迅速扩张,使城市与周边卫星城和农村地区连成一体,此时应注意城乡一体化建设。城乡政策统一产业发展互补,城乡居民待遇一致等。(四)区域城市化发展不平衡1.背景:全国各地区整

20、体经济情况由数据可以看出我国东西部经济发展差距的绝对数值正在逐年拉大(图1和图2)。显然这是由于地区历史问题以及改革开放初期的政策倾斜导致东西部发展的起点不同。各地区整体的增长势头是好的。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现状决定了城市化发展的不平衡。 图2 1995-2014个地区人均生产总值折线图(单位:元)图3 1995-2014个地区人均生产总值表(单位:亿元)12. 各地区城市面积改革开放三十多年的积累,中东部城市化水平较高,西部城市面积较低。图3 2014年各省市自治区城市面积23.产业结构的区域差异 东部已经基本形成以二三产业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未来应逐渐强化第三产业,将第二产业向中西部转移,既可

21、以帮助中西部完成产业转型,又可以创造城市中的生产岗位,加速人口的城镇化。图5 2014年地区第三产业增加值(单位:亿元)34.人口组成2014年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城镇人口74916万人,乡村人口61866万人,各占总人口的54.77%和45.23%。西部大量的乡村人口只服务于份额较小的第一产业,这是一种人力资源的浪费。在未来我们应该吸引更多的中西部地区的乡村人口到东部和南部城市来,在促进城市化的同时解决三农问题。东部沿海北部沿海黄河中游大西北地区2014年城镇人口(单位:万人)10,937.2012,133.369,702.532,865.592014年乡村人口(单位:万人)4,956.5

22、48,708.239,661.363,586.17城镇人口比例68.81%58.22%50.11%44.42% 表2 2014年地区城镇人口与乡村人口数4(五)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载体,它为城市化的发展提供了生产条件、生活条件以及投资环境(段娟,文余源:中国城市化进程中基础)。然而就目前看来,我国城市在城市基础设施的投资不但长期低于联合国推荐的标准,与几个发达国家相比,也是处于低水平。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长期处于缓慢、滞后、拖欠的状态,随着近10年来经济的高速增长,城市人口的快速聚集,基础设施的落后状况越来越明显,超负荷运转问题非常突出,已成为城市进一步发展、

23、实现城市现代化与国际化的障碍。为了促进城市化的进一步发展,笔者认为可以采取以下几方面措施:1.以制度创新为手段,建立基础设施规划、建设评估机制目前的规划、建设和使用是中流向的线性流程,控制效果差,要克服这种弊端,必须建立规范的评价机制,形成闭合的环状流程,通过使用效果的实践检验和监督机制,保证规划和建设目标的实现,提高规划、建设的决策水平。2. 新城区建设要与老城区充分衔接 在新城区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时,只要通过与附近老城区的衔接能够满足本区域的长期规划要求,就不必在本区域重复另行安设类似设施。这样不仅有利于地区的基础设施管理,而且减少了基础设施建设财政支出。3. 加强对基础设施运营建设的管理

24、 城市基础设施投资与固定资产投资、国民生产总值之间,客观上存在一个科学、合理的比例关系。(周丽萍:中国人口城市化与基础设施建设)在进行制、销分离的前提下,可以采取国家控股、合同管理、法规约束等方式将适当的竞争机制引入供水、供气的输配管网。同时,要打破地区封锁、部门垄断,支持各类经营主体以各种合法的经营形式参与市政市场的竞争。政府也应通过市场机制对现有的公用事业企业进行彻底的改组改制,激发基础设施运营建设的活力。(六)中国城市化过程中的城市规划问题及对策1.城市规划简述 城镇化是中国经济增长的下一个引擎。城镇化也将增加宏观经济内需,协助重新平衡中国的经济增长。纵观中国经济发展历史,在计划经济时期

25、,城市规划是一种设计性质的、“被动式”的工作。它是在政治领导下的机械化发展;改革开放后,随着经济体制的巨大变革和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规划演变为“主动式”的工作,在市场调节对绝大部分资源起决定性配置作用的条件下,城市规划起着宏观控制的作用。 在当前的城市化进程已取得重大成果的阶段内,我们也面临着许多新涌现出的问题。构成城市性的基本特征是人口规模、密度和异质性。2. 中国城市规划中的问题 图2.中国主要城市规模分布图(2014(来源:) 图6.2 中国人口密度图 (来源:)从两图可以看出,中国城市化发展地区不平衡且差异较大。为此我们需要加快中西部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中西部经济发展环境,促进中西部经济

26、发展,吸引人口流动。同时还要限制超大城市的过度发展,建设周边卫星城。规模和密度是现象性的,而异质性才是本质,尽管这三者之间存在着互为关联的关系。正是有了异质,才有可能多元;有了多元,才有可能具有真正的城市性,城市也才能真正的发展。多元之“元”,是指其内部有着自身的基础,自成体系,具有与其他“元”不同的本底与逻辑和价值观。它们在城市中共存着,它们为谋求更好的存在而相互竞争,相互合作,由此而在共同的城市生活中发生交互的作用,时而对抗,时而交融。城市的活力就源自于这种多元的竞合作用,源自于这种竞合作用所产生的结果,由此而推动了城市在社会、经济、文化等等方面的发展。中国只有明确的城市建制的行政地域。而

27、且,行政地域远远的大于城市实体地域;行政地域与功能地域的关系复杂。中国没有城市实体地域的标准和空间表达;完全没有城市功能地域的概念,代之而起的是各种五花八门的以“城市群”为代表的城市概念。 我认为,中国城市规划目前需要着重关注的几点在于:其一,刺激城市内部的多元化发展。第二,明确“城市”的地域。第三,认清城市的独立特征性。细分来看,有以下问题:(1) 城市规划的编制环节的问题。第一就是科学性问题,现有蓝图有缺陷;第二是多张蓝图不衔接;第三是权威性问题,有了蓝图难坚守。(2) 狼烟四起的“圈地运动”,导致城市近郊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农民的非农化问题比较突出。(3) 有的城市片面追求经济利益,不注重

28、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和环境污染的治理。体现历史文化传统的古建筑和历史遗迹遭到破坏、甚至完全消失。(4) 不顾区域一体化趋势,城市搞“诸侯规划”。 在城市规划体系中,我们也存在以下不足:(1) 行政判断和长官意志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城市规划。(2) 规划管理、监督欠缺。(3) 规划决策的封闭性,城市规划的公众参与度不高。3.中国城市规划问题的对策宏观方面城市规划有三个方法:第一,城市研究,城市的经济、社会、空间、环境等方面都需要具备其独立性,从而提出以目标为导向的规划大纲。第二,城市设计,现代的规划目标是设计出宜人的三维城市实体空间。第三,城市管理,现代城市管理要融入法制与人治相结合的理念,并积极落实

29、城市设计,打造秩序井然、舒适宜居、拥有温馨氛围的城市环境。具体到各项问题,相应的对策是:(1) 通过城市研究以大数据形式呈现城市整体风貌,找准发展定位,实现独特性(2) 加快土地制度改革,削弱农民对土地的人身依附关系,做好农村农民土地经营使用权的合理流转工作,让农民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身份转换。(3) 在环境和文化保护方面需要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完善,辅之以行政手段。(4) 厘清人治与法制的界限,把权力关进制度的笼子。完善地方权力监督体系和机构,疏通民众反馈渠道。(5) 研究城市自身的客观发展规律,建立城市发展“核心价值观”,实现跨界的价值观的校验与协同,建立横向的逻辑链,这种校验既渗透于前期的依据

30、研究,也渗透于整个规划的编制、实施和管理的过程性运作,并延展到所谓的后评估。(七)城市化与环境污染、资源匮乏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类对自然资源的利用大幅度增加,在利用过程存在着大量破坏环境的行为,环境污染也直接导致了自然资源的匮乏,通过研究世界资源的现状,推出一系列保护环境的有效做法才能走可持续发展道路。土地资源:1.在城市建设过程中,房屋拆迁使建筑垃圾大量产生,而应对方法就是移地搁置,占用土地资源,造成环境破坏和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2.随着城市化脚步,经济建设不断发展,生活垃圾和工业废物的无节制排放加剧了土壤侵蚀,农业生产过程中效率低下,过多投入和不匹配的产量造成土地资源浪费,还由于使用

31、时不对土地采用保护措施,土地中各种有机质和大量元素流失,使我国土地质量不断下降,土地生产力也持续降低。3.城市发展中对于GPA的盲目追求也导致土地利用结构的不合理性生活用地,交通用地,园林绿化用地偏小,商业工业用地偏大,大大缩减了供给市民生活的必要土地面积,使生活用地减少,也造成了土地资源的浪费。4.工业用地虽然随着城市化建设面积不断增加,但有些工业土地的集约化程度不高,大量占地却低效生产,也会造成土地资源的浪费现象。5.最后由于城市化不断发展,许多农民外出务工,造成土地闲置,工地乱建,乱占,很多工程项目盲目上马造成我国土地资源浪费严重的同时闲置土地数量巨大。环境污染和不合理占用,导致了土壤资

32、源的严重匮乏。土地资源的匮乏呼唤农业科技的重大进步与革新,如果农业生产技术没有得到提高,那么农业商品就会减少在市场上的流通量,造成与确保粮食安全之一战略性资源的根本性矛盾。人们生活用地不断减少,人口却不断增加,不利于人类自身长久和谐的生活发展。针对土地资源的匮乏可提出如下几点发展建议:1.在土地利用中提高土地集约化水平,控制建设用地,在城市化进程中合理安排劳动力并 合理调配投入资金及劳动力,将整体的资源进行合理调配,保障资金的控制性。2.依据土地开发状况,挖掘城市土地潜力。在土地的开发中发展以内涵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发挥其城市土地的利用潜力,重视发展以内涵为主体的土地资源管理,合理的控制整体

33、土地资源中出现的问题。3.完善城市土地管理体制,惩治违法用地行为,逐步实现土地资源分配及使用的规范化和程序化。严格执行征地听证及公告制度,适当提高农民的生活保障,减少闲置浪费的耕地资源。4.强化个人对土地资源的保护意识,保证耕地面积,提高管理水平,真正合理有效的对土地资源进行保护。在有关耕地占用的过程中,通常以占补结合的方式进行,在占用耕地的同时,要实现其他位置对农用耕地的弥补,在建设用地的过程中,要充分协调好控制好还耕的互补力度,严禁乱占滥用耕地。在土地管理中,要真正加大管理力度,对于乱占耕地的不法现象要予以严惩。土地资源可谓是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基础所在,对于土地资源的有效规划和合理有利

34、于推动城市社会经济发展以及政府行政管理。水资源:水资源匮乏已成为世界资源匮乏问题最为棘手、潜在危害最大的问题。而 水污染是导致水资源匮乏的最关键因素之一。原因:1.随着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工业发展排放出大量有毒化学元素酸,碱,氧化剂,及铜汞等化合物导致河流水质恶化,环境污染。2.地下水超采,也引发了地表塌陷等一系列地质问题。大量氮,磷,钾等元素排入流速缓慢,更新周期长的地表水体使藻类等水生生物大量地生长繁衍,水体中有机物积蓄,破坏水生生态平衡。3.在城市化建设中,工业发展的需求增大,但是由于落后的生产方式,效率底下,对水资源的需求量大但是产出低下,水资源没有得到有效合理的利用。4.缺乏有力的城

35、市监管机制,由于缺乏资金,人员技术等,部分城市的监管机制不够健全,极大的弱化了监管力度,因此仍有部分企业为追求经济利益私自排污。5.城市污水治理工作不到位,由于资金技术有限,一些城市污水处理设施得不到有效利用,因此污水处理并不完全,有的污水甚至直接被排到河流或者地下。水质污染严重影响人类的身体健康。水资源的匮乏也不利于长久可持续的生产和发展。因此对于水质污染和水资源的匮乏应该采取一些积极有效的措施。1.转变观念,增强环保意识。各级地方政府要转变传统观念,不能够先污染后治理,要增强环保意识,加大环保宣传力度。改变群众的传统观念,让个人群众明白水污染治理的重要性,对于我国城市中的排水设施及污水处理

36、厂的建设争取得到群众的财力支持。2.加大科研攻关,提高污水资源处理水平。我国污水处理方法分为二级处理,二级强化处理,三级处理,消化处理等。我国各城市实际情况不同,城市污水治理工作应该结合自身的实际选择相应手段。具体措施有:重视对水污染治理的技术科研。提供财政鼓励和支持;扶持环保产业的发展,加快环保产品的生产;积极厌烦城市污水处理和工业废水处理方面的先进技术。3.健全法律法规,力争从根源治污。为工业污染源的排放制定的标准,并严格监督其排放情况。对于工业发展模式进行要求,支持高效工厂限制低效工厂。此外,逐步完善相关法律制度,遵循“有法可依,违法必究”的原则。大气资源:大气污染是城市发展必须要面对的

37、一个课题,不仅会危害人体健康,还会对全球气候产生影响。同时大气污染还对城市植物产生损害影响。当大气污染中二氧化碳浓度较高的时候能够使得植物枯萎甚至死亡。二氧化硫浓度过高时会破坏建筑层表面。对于城市生产生活危害巨大。城市化进程中,大气污染的缘由有多个方面:1.工业化自改革发展以来就成为了促进城市化发展的重要推动力力量。我国目前发展水平还不高,工业生产效率仍旧低下,生产方式也不够先进。绝大部分工业生产的原料仍旧是煤炭,燃烧生成大量的二氧化硫二氧化碳以及二氧化氮,对大气环境造成极大影响,且短时间内都不能得到解决。2.城市布局的不合理性也严重影响了大气质量。工业区布置在城区的上风向,污染气体则顺风飘进

38、城区,对城市空气造成污染。另外城市化进程中基础设施方面也存在很大的不足,马路两侧的人行扳道显著高于路面,且与路面垂直,造成了马路上的积尘不能吹走,从而形成扬尘天气,诸如此类。3.居民水平随着城市化建设也不断提升。私家车数量的不断增加造成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的排放量过高,一些温度较低的城市使用的生活炉灶和采暖措施也在一定程度上加剧了城区的大量污染,尤其在供暖季节,将会消耗大量煤炭,使空气污染现象得到进一步加剧。大气资源是人类生存发展的必不可少的要素,然而人口增多,环境污染,自然因素影响使大气资源匮乏严重。保护大气环境使我们刻不容缓的义务。应对大气污染的举措列出如下:1.根本措施是从大气源头进行解决,改善能源结构,提高能源利用率。更多利用天然气及其他二次能源。例如煤气,液化石油,以及电能等能源。另外,随着科技不断发展,风能太阳能潮汐能等新型能源也能得到更充分的利用,且其清洁率远远高于传统资源。2.对城市功能区予以合理布置,改造传统工业,搬迁重污染企业,以此来改造城市生态环境,改善市民生或质量,主城区的舒适程度与工业用地的洁净程度应尽量得到保证,高新技术产业应得到发展,三类工业用地应得以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