吉林省舒兰市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4_第1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4_第2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4_第3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4_第4页
吉林省舒兰市高中历史 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4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二单元 东西方的先哲单元小结 新人教版选修4例题1(2012年浙江文综,12)东西方先哲的思想,有的倾向哲理思辨,有的倾向实际功利。其中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的是()。墨家学派的诉求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智者学派的主张百科全书派的共同追求a.b.c.d.【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墨子针对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局面提出“兼爱”“非攻”“尚贤”,表达了小手工业者反对战争、提高社会地位的诉求;公元前5世纪,雅典奴隶制民主政治发展到顶峰,人们越来越多地参与政治生活,人在社会中的地位日益突出,智者学派主张以人和人类社会为探索的主题,研究人类,反思人类自己。由此可知,都贯穿着讲求实际功利精神。以狄德罗为代表的百科全

2、书派宣扬理性和科学,反对迷信和专制;王阳明心学的主旨是“致良知”和“知行合一”体现了哲理思辨的倾向。都无法体现实际功利精神,故选a项。【答案】a例题2(2010年新课标全国文综,28)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认为,世上有两种形式的平等,即数量平等和比值平等。数量平等是绝对平均主义;比值平等则根据个人的实际价值,按比例分配与之相称的事物。根据上述观点,通常所说的“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应该是()。a.更接近于数量平等b.更接近于比值平等c.数量平等高于比值平等d.既非数量平等又非比值平等【解析】本题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数量平等”侧重于量的平均,“比值平等”侧重于量的按比例分配。“

3、分数面前人人平等”,即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与能力,取得相应的分数,这与“比值平等”相近。【答案】b例题3(2013年新课标全国文综,48)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材料韩愈是唐中后期著名文学家、思想家,当时皇帝崇信佛教,耗费大量财富。韩愈力加谏阻:“佛本夷狄之人,与中国言语不通,衣服殊制,口不言先王之法言,身不服先王之法服,不知君臣之义,父子之情。”当时士大夫热衷于辞藻绮丽、对仗工整但空洞无物的骈体文,朝廷亦将之作为选才重要标准。韩愈首倡“古文运动”,主张文章应仿先秦散文,“文以载道”。在他看来,由尧、舜、禹、汤、文王、武王、孔子、孟子依次相传的“道”,在孟子死后失传,他承担起了重续“道统”的责任。韩愈提

4、倡的“道统”就是孔孟的仁义道德思想,同时也作了一些新的阐释。他一面讲博爱,一面又讲“义”。他所说的“义”,主要是指“君臣、父子之道”,旨在论证儒家的仁义道德是惟一合法思想,为其反佛提供理论根据。韩愈的思想对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摘编自卞孝萱等韩愈评传(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韩愈提倡古文运动的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韩愈对儒学发展的作用。【解析】第(1)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唐中后期”“皇帝崇信佛教”“士大夫热衷于空洞无物的骈体文”等可以得出答案。第(2)问根据材料中的信息“皇帝崇信佛教韩愈谏阻”“重续道统”“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等作答。【答案】(1)唐朝由盛转衰;内容

5、空洞的骈体文流行;佛教盛行,华夏传统受到冲击。(2)排斥佛学,弘扬儒学;提出“道统”论,承上启下;成为宋代理学的先声。例题4(2012年江苏单科,24b)孔子和柏拉图所追求的理想社会可分别称为“仁礼社会”和“理想国”;关于理想社会的秩序及其个体品德,他们的观点惊人相似。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中国古代圣贤孔子和著名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观点中有那么多的相似之处,不免叫人惊讶。两者都不支持民主自治政府,但却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两人都相信只有那些已经具有美德的人才能创建一个井井有条、和睦的政治社会。(美)肯·沃尔夫大历史视野材料二人们按照自己的物质

6、生产的发展建立相应的社会关系,正是这些人又按照自己的社会关系创造了相应的原理、观念和范畴。马克思哲学的贫困请回答:(1)据材料一,揭示两位先哲的观念中关于社会秩序和个体品德方面的共同性;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孔子的“礼”和“仁”在构建“仁礼社会”秩序中的不同作用,并列举柏拉图理想国中各等级的品德。(2)按照材料二的思路,概括两位先哲观念相似的原因,并以具体社会背景加以说明。【解析】第(1)问中“共同性”的回答,紧扣材料信息“都相信绝对的道德真理的存在,并且相信人们居住在和平与和谐中的可能性”即可判断得出。关于“不同作用”的回答,紧扣教材内容,难度不大,关键突出“礼”与“仁”的不同作用,突出“礼”强

7、调等级,对“仁”强调缓和社会矛盾。对“品德”的分析,主要联系柏拉图理想国中的相关内容,注意语言表述即可。第(2)问根据材料二提示,从社会变革角度分析,明确材料二的思路,即强调社会关系的角度,进而组织语言回答,需要注意综合归纳。而关于“具体社会背景”的说明,根据思想来源于社会生活的原理,结合孔子和柏拉图所处的历史背景分析说明。【答案】(1)共同性:社会的和谐,个体的美德。礼的作用:明晰等级;仁的作用:缓和矛盾。品德:智慧;勇敢;自制(节制)。(2)原因:社会关系冲突;春秋时期,礼崩乐坏;雅典民主政治弊病显现。1.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在史记·孔子世家的记载中,有许多同时代的隐士对于“知其

8、不可为而为之”的孔子极尽嘲笑之能事,或讽刺他“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或嘲笑他“自腰以下不及禹者三寸,垒垒若丧家之犬”等。材料二从根本上讲,儒家思想认为,社会治乱的根本在于人心,因此,要从根本上达到社会的治理,就应当从人心的治理入手。光靠法制和制度的健全,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学说在这方面则显然略胜一筹。这也是为什么在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之后,统治者在百家中把以重视人心治理的儒家思想定为一尊的原因之一。“爱智慧”的哲学与“实用主义”的儒家兼谈西方儒学研究的误区材料三易白沙(新文化运动时期学者)认为:为什么专制君王要独尊孔子而不抬举别人呢?从根本上讲,不得不归咎于孔子之

9、自身。其一,孔子尊君权,漫无限制,易演成独夫专制之弊;其二,孔子讲学不尊问难,易演成思想专制之弊;其三,孔子少绝对之主张,易为人所借口;其四,孔子但重做官,不重谋食,易入民贼牢笼。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与孔子同时代的人“矮化”孔子的原因。(2)依据材料二、三分析,中国的专制统治者为什么独尊孔子和儒学?(3)导致上述材料对孔子持不同观点的原因是什么?【解析】第(1)问要将材料信息与教材知识相结合,把同时代中的人“矮化”孔子这一现象放在春秋战国的时代背景下分析认识。第(2)问要求深入理解孔子和儒学对中国专制统治的影响,进一步认识到一定文化由一定经济、政治决定,是相应的经济、政治的

10、反映。第(3)问换角度考查评价历史人物应注意的事项。【答案】(1)当时百家争鸣,各学派之间相互攻诘;孔子思想不适合当时社会变革的需要。(2)儒学重视人心治理,有利于解决社会的治乱问题;孔子尊君权,易于形成君主专制;孔子不许问难,易于形成思想专制;孔子思想易为民贼(专制君主)所利用。(3)时代背景和阶级属性不同。2.阅读下列材料:有一个惊人的现象,开天辟地的人类智能大师们,都诞生在2500年前:孔子、释迦牟尼、亚里士多德。于是,我们看到,希腊哲人在海边思考人和自然的关系,印度哲人在恒河边思考人和神的关系,中国哲人在黄河边思考人和人的关系。因此,西方自然科学特别发达,印度神学特别发达,中国人际关系

11、特别发达。这在当时没什么不好,相反,清新、健康、务实是孔子思想的特点。孔子不太想自然的东西,更不愿谈鬼神,他认为先把人的事搞清楚再说。这种思想一直传下来,讨论人与人的关系讨论了2500年,使得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余秋雨中华文明一定是21世纪文明图谱中的主角请回答:(1)公元前6世纪和公元前5世纪是人类文明出现剧变的时期,这一时期的代表人物是古代中国的孔子、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孔子和柏拉图的思想核心分别是什么?(2)从人类文明史的角度分析孔子、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影响。(3)余秋雨认为“人际关系终于成为中华民族的重大包袱”。你是否同意他的观点?说明理由。【解析】第

12、(1)问依据所学知识回答即可。第(2)问可以分别从东西方文明的组成部分和体现的人文精神来回答。第(3)问言之有理即可。【答案】(1)“仁”,理念论。(2)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儒学后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这对中华文明的形成、发展产生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并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哲学探索突破了固有宗教神话的束缚,充满着理性而睿智的思辨色彩,透射出可贵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的光华。(3)无论是同意还是不同意,只要言之有理均可。同意的话,可以从儒家思想的积极作用等方面分析;不同意的话,可以从过于重视人际关系,忽视法制等方面分析。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材料二在“吕克昂”

13、学园,有一门伦理学课程,讲授人生哲学。亚里士多德向人们讲述:任何事物都有三种状态,即过度、不及和中间。任何行为和感受都有一个中间性问题,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并受人称赞。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亚里士多德突出的教学方法。(2)从材料二可以看出亚里士多德提出了什么思想?他的这种思想有何特点?【解析】第(1)问依据材料一中两幅图片的名称,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第(2)问第小问依据材料二中的关键信息“过度与不及产生失误,中间往往能够获得成功”可以得出答案;第小问在理解“中庸”的基础上结合所学知识作答。【答案】(1)方法:思考和争论。(2)思想:中庸之道。特点:从伦理学角度强调中庸

14、之道;强调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否定两端。4.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孔子极力主张“中庸之道”。所谓“中庸”,不偏不倚谓之“中”,无过无不及叫作“庸”。孔子说过:“过犹不及。”即为人处世和运筹决策,必须做到恰到好处,做得过了头和做得不够同样是错误的。古希腊哲人亚里士多德也有中庸的主张。他说不偏不颇,处于两个极端的中间,就叫作中庸。他认为一切行为都有过度、不及和适中三种状态,过度和不及都是恶行和错误决策,只有适中才是美德和正确决策。在孔子和亚里士多德的思想中,中庸不仅是一种最高尚的美德,而且是一种正确的思想方法。材料二 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试

15、比较中西方思想中的“中庸之道”。(2)材料二中的三位东西方先哲,分别就建设和谐社会提出了什么主张?各自是怎样实践的?【解析】第(1)问需要对亚里士多德和孔子的“中庸”伦理思想从细的方面进行比较分析;第(2)问需要对孔子、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的主张进行分析比较,结合其实践活动综合作答。【答案】(1)两者均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伦理观的一个方面,与其政治观是一体的;孔子的中庸之道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亚里士多德主张舍两端而取其中,孔子没有否认两端是不好的。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一种美德,是对激情的控制和支配,不能完全消除,不能放纵;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有初步的辩证法思想。(2)孔子提出“礼”“仁”“中庸”的主张,柏拉图提出“理想国”的主张,亚里士多德则提出“中庸之道”的主张。孔子周游列国宣传,但未能成功;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