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报告_第1页
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报告_第2页
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报告_第3页
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报告_第4页
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项目建设总结报告东莞理工学院二0一二年十月东莞理工学院“质量工程”实施情况总结报告一、学校“质量工程”项目实施基本情况(一)总体规划人才培养质量是高校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 在制定的 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规划和 2022 年远景规划 (东理党 2006 45 号)中,我校就将“质量建设工程” 作为“十一五”期间的六大工程之一, 把大力加强质量建设, 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建设规模适度、质量优良、特色鲜明的创新教育体系,全面提升教育教学水平作为重要任务, 并提出了省级名牌 ( 特色 ) 专业建设、 示范性实验中心建设和精品课程建设等努力目标。2007 年我校以教育部实施质量工

2、程为契机,制定了东莞理工学院关于贯彻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 (东理教200754 号) ,对落实“质量工程”工作作了全面部署,以“通过质量工程的实施,构建更加合理的专业布局和课程结构, 建立具有我院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 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显著增强, 教学条件明显改善, 师资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教学管理制度更加健全, 质量监控体系和教学考核机制更加完善, 教学质量得到全面提高,学院事业实现规模、结构、质量、效益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的建设目标,通过师资队伍建设、专业建设、教学内容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培养、 教学质量保障机制等六个方面的建

3、设工作, 切实提高教学质量和办学水平。(二)配套文件围绕“质量工程”的实施,学校出台了一系列配套措施,制定和完善了的文件共有 13 个:1、东莞理工学院关于贯彻实施教育部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的意见2、 关于进一步加强教学工作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决定3、 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规划和 2022 年远景规划4、 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学科专业建设规划5、 东莞理工学院“十一五”课程建设规划206、 东莞理工学院精品课程建设实施方案7、 东莞理工学院特色专业建设管理办法8、 东莞理工学院“双语”教学实施办法9、 东莞理工学院大学生学科竞赛管理办法10、 东莞理工学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实

4、施方案11、 东莞理工学院“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实施方案12、 东莞理工学院教学名师奖评选与奖励办法13、 东莞理工学院教育教学改革与研究基金项目管理办法 这些制度和措施的出台,为质量工程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制度保障。(三)专项名称学校根据教育部质量工程的建设内容,11 个方面的专项建设工作:1、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2、特色(品牌)专业建设;3、应用型人才培养示范专业;4、卓越计划试点专业;5、精品课程建设;6、 “教学名师奖”评选;7、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8、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9、教育教学改革项目;10、教学成果评奖;11、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四)经费投入围绕以上 11 个方面的专项工作,3

5、007 万元。(五)建设内容1、加强特色专业建设,突出办学优势作为一所 2002 年升本的本科院校, 十一五”每年或定期以立项形式, 开展了以下学校每年划拨专项经费予以大力支持, “十期间一项重要的任务就是要构建合理的专业结构。 学校以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为导向, 从东莞市产业结构布局对现代制造业、 管理等高层次应用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出发, 优化专业结构和布局。 坚持专业设置舍全求精, 控制发展规模, 注重专业之间优势互补与协调发展的原则,现已建成30 个本科专业,其中理工科专业所在比例达到57%,逐步建立起以工学为主,管理学、经济学、文学、法学、理学、教育学等多学科协调发展,结构与布局与

6、东莞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本科专业体系。在大力建设新专业的同时, 学校实施品牌战略, 开展品牌 (特色) 专业建设。对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 学科基础好, 有一定影响的优势专业, 加大投入力度,在人才引进、科学研究、教学基本条件建设、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进行重点倾斜和支持。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被批准为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学校评选出电子信息工程、 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 应用化学、 汉语言文学4 个校级名牌专业。 人力资源管理、 社会体育为立项在建的校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 通过品牌(特色)专业建设,全面提升专业建设质量,努力办出优势和特色。2、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推进教学内容改革学校将

7、课程建设作为推进教学内容、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重要抓手, 做好建设规划、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和评审标准,按照“点面结合、重点建设、突出精品、注重实效”的建设原则,从建立课程规范,以达标课程建设为起点,以重点课程建设为基础,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有目标、有计划、有重点地开展课程建设。 新开课要符合达标标准, 对量大面广的公共必修课、 专业的主干课程先立项进行重点课程建设, 建设期满后经过评审通过后, 方有资格申报精品课程建设立项。 分三个层次开展课程建设, 另辅之网络课程建设, 符合新建本科院校课程建设的实际,保证了课程建设的有序开展和质量。“十一五” 期间, 通过课程建设形成了一批质量较高的优

8、质课程。 截止 2011年 8 月,学校已累计投入课程建设经费 65.5 万元,建成省级精品课程2 门,校级精品课程26 门课程,重点课程22 门。同时,为提高精品课程建设水平,推动课程优质教学资源共享, 2007 年学校启动了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建设工作,投入经费 24.95 万元,立项网络课程与多媒体课件 104 门,建成课程84 门。3、加强实验教学中心建设, 促进实践教学改革“十一五” 期间我校相继制定了一系列加强实验教学改革和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规章制度和措施, 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提供了制度保障。 近五年来我校在实验教学中心建设的投入经费就有1689 万元,使实验教学条件得到大大

9、改善,现已建成实验教学中心10 个,建成 4 个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电工电子技术、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两个实验教学中心被批准为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项目。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按大纲规定的实验开出率达到 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得到大幅提高,实验室实现了开放管理。我校实验教学示范中心按照 “公共实验的平台、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的场所、产学研结合的活动基地”的建设目标,从实验教学队伍、实验教学内容、实验教材、实践教学考核方式、校企合作、科学研究、学生课外科技活动等进行全方位的改革探索,激发学生的创新潜能,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科研能力,提高

10、实践能力。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在实验教学和实验室管理改革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按大纲规定的实验开出率达到100%。有综合性、设计性实验课程的比例得到大幅,实验室实现了开放管理,在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取到了良好的示范作用。4、实施“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加强大学生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结合学校实际和传统的方式,我校通过实施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 来贯彻质量工程中“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的精神。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目的, 教师拟题并指导, 学校资助, 以学生为主的一种课外科研活动形式。 “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 由学生自主选题、 自主设计、自主实验、自主管理,以项目研究

11、为载体,在老师指导下,注重学生自主实验和过程训练,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得到不断增强。 该项目属于教育厅下拨专项经费, 学校配套资助, 学生自组团队完成课题的课外科研活动形式。 学生通过参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 激发了他们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提高了他们综合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实践动手能力。同时,大家在老师的悉心指导下, 也获得了科学研究的基本训练, 养成科学严谨的态度、 求真务实的工作作风。十一五期间,学校“创新人才培养计划”工作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学校累计投入经费 178.1 万元,支持2227名学生参加325 个研究项目,教师参与指导达74

12、7 人次。 2010年, 我校“大学生创新实验项目”得到省教育厅资助经费 50 万元, 计划在 1 至四年内至少建设50 个省级项目, 截至六月底我校在建和结题省级项目 19 项, 投入经费 19 万元; 校级在建及结题项目 40 项,投入经费 10.56万元,现项目参与学生246人,参与指导教师53人。目前我校创新人才培养工作已形成师生广泛参与, 创新实践成果不断涌现的良好局面,有的取得了软件版权、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有的开展了技术转让,发表了研究论文; 有的获得了省级学科竞赛奖, 具有代表性的有太阳能汽车研制、竞技机器人研究等项目。5、努力创造条件,提高“双语“教学质量2004 年学校

13、制定东莞理工学院双语教学实施办法(试行) ,对双语课程的目的、范围、师资条件和课程考核等提出了明确要求,要求工学、法学、经济学、 管理学类专业要求有1 门以上课程实施双语教学, 鼓励其他专业积极实施双语教学。 为了鼓励教师积极开设双语课程, 学校在工作量计算、 出国进修等方面对双语课教师给予政策支持, 对承担双语教学教师可优先安排出国进修培训, 双语课程的教学工作量按非双语课程教学工作量的两倍计算。 为了保证双语教学的正常开设,提高“双语”课程的质量,我校积极引进具有两年以上海外留学经历的教师,担任双语教学任务,推动“双语”教学。经过近几年的努力,我校“双语”课程取得了良好开端,双语课程在开出

14、门数和专业的覆盖面上都有大幅增加。截止目前,学校共有23 门课程采用了双语教学,覆盖工学、理学、法学、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门类的 14 个专业。学校在鼓励各专业开出更多的双语课程的同时,还采取措施保障双语教学的教学质量,教学督导组不定期进行检查、听课,了解双语课程教学动态,6、积极探索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培养适应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的应用型人才学校紧密围绕地方经济文化建设需要, 以人才市场需求为导向, 树立现代人才培养观念,不断强化质量意识、特色意识、危机意识和竞争意识,依托地方,构建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和培养模式。 我校以工科为重点, 结合教育部开展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在

15、电子信息工程、机械制造设计及其自动化、 软件工程、 应用化学等4 个专业进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试验。 以加强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培养为着眼点, 构建以能力为本位的课程体系, 优化课程结构,完善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这4 个专业 2010 年参加并获批教育部组织的“卓越工程师培养计划” ,当年安排专项资金50 万元和工程教育改革研究项目20 万元,支持试点专业的工程教育改革。目前,这项工作已进入实施阶段。我校以期通过上述试点专业的改革,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 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 经过一轮教学周期的试验探索, 总结经验教训后, 在全校深入开展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创新。7、实施教学名师计划,

16、树立优秀教师典型为了发挥教学名师奖对高水平教师承担本科教学, 投身教学改革与研究的引导和激励作用,并体现公开、公平、公正的评选原则,让那些治学严谨、德艺双馨的优秀教师脱颖而出, 成为广大教师学习的楷模, 我们始终坚持教学名师评选条件不降低,做到评选程序公开透明、科学规范。从 2007 年开始, 我校开展了教学名师奖评选活动。 四年来, 共有 16 名教授申报,钟守炎、龙献平、王卫平、宋跃共四名教授获得校级教学名师奖,其中王卫平教授获得2008 年度广东省教学名师奖。学校对获奖校级教师颁发了荣誉证书及奖金,并在全校教师节大会上予以表彰。8、定期组织各种大学生竞赛活动,丰富校园学术氛围学校每年定期

17、开展挑战杯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大赛、 挑战杯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化学实验技能大赛、机械创意设计大赛、工商模拟市场大赛、 erp沙盘模拟对抗赛、 “百丰杯 ”外汇模拟大赛、 hr 模拟经理人大赛、 职业规划大赛、师范生基本功大赛等一系列学科竞赛活动, 丰富校园学术氛围, 激发学生创新意识, 为学生提供展示才华的舞台。 此外, 学校积极组织师生积极参加各类国家级、省级、 地区组织的大学生学科竞赛, 并取得了较好的成绩。 近五年获得各种省级以上学科竞赛奖160 多项。9、引导与重点培育相结合,教学改革常抓不懈我校作为一所新办的地方本科院校, “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什么样的人才” 、 “如何提高教

18、学质量”一直是学校思考和研究的问题。学校针对这些问题,在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实践教学改革、教学基本建设、教学管理等多方面加强引导, 提出课题, 鼓励广大教师积极参与到教学研究与改革中来。根据上级部门的有关安排, 结合教学工作的重点和要求, 我校每年开展一次教学改革与研究项目的立项和结题验收活动。 根据项目等级, 在经费投入上也给予积极的支持。 对基础较好、 教学改革成效突出的项目, 学校进行重点培育和资助。经过不断地开展研究与实践,形成了一批教学成果。 “十一五”期间,立项校级教学研究与改革项目 201 项,投入教学研究经费 111.3万元;我校教师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10 项

19、, 广东省学科基金资助经费 20 万元, 学校配套经费投入19万元。我校每两年举行一届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 “十一五”期间共举行了评选两次(第四届、第五届)教学成果奖评选活动,评选校级教学成果奖17 个。其中,“经济发达城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 、“机械设计课程立体化教学体系的研究与实践” 、 “实践教学改革模式改革与学生综合实践能力培养”、 “电子类专业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研究与实践”、“以培养自主学习能力为先导, 培养听说能力为突破口的大学英语教学改革” 、“构建突出培养应用型人才创新精神和综合实践能力的实践教学体系” 等一系列成果, 反映了学校多年的教学改革成

20、就,其中, 经济发达城市地方本科院校培养适用型人才的研究与实践获得省级教学成果一等奖。二、成效与基本经验质量工程虽然强调的是教学工作和人才培养质量, 但它涉及高校工作的方方面面, 是一项系统工程, 质量工程各个子项目涵盖了教学工作的关键内容。 通过实施质量工程,广大师生的广泛参与,积极实践,我校在促进教育观念的转变,推动教学基本建设、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制度建设、教学改革,提高教学管理等方面取得了明显成效, 有力地促进了教学质量的提高,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进一步促进了教育观念的转变,明确人才培养定位,强化了质量意识我校是一所地方本科院校,近50%的学生来自东莞,办学经费主要来自地方政府

21、的财政拨款, 毕业生绝大多数在本地区就业。 这些特征决定了我校首先要真正树立起为地方发展服务的办学观, 必须关注区域经济发展,主动与区域经济产业对接, 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人才, 建立起与城市产业结构相适应的学科专业结构,使专业设置、课程体系、人才培养目标、教学模式等与城市的产业升级转型相适应。 基于对地方本科院校功能和办学定位的认识, 我校进一步明确了学校的使命与责任、优势与不足、机遇与挑战、办学定位,为制定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奠定了基础。 学校在 “十一五” 期间, 确立了“坚持走创新之路、走特色之路、 走质量办学之路、 走科学管理之路”的办学思路, 将发展目标调整为“建设特色鲜

22、明的现代大学” ,学校准确把握东莞社会经济建设和学校自身发展的实际,积极探索发展战略,明确了“培养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 地方本科院校必须转变人才培养质量观, 更紧密地联系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 以培养生产、 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要的工程性、技术性、职业性应用型人才为主体,满足劳动力市场对人才的多样化需求, 满足毕业生求职谋生的要求。 因此, 地方本科院校要培养能适应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人才。 对人才质量的评价标准不仅仅以学科知识的掌握多少来衡量的学术化标准, 而是在教育质量标准上更加重视社会评价, 凸显服务对象的价值

23、观, 毕业生能较好地满足地方经济社会发展需要,具有较强的适应能力和就业竞争力。2、坚持立足地方办学,发展自身优势,培育办学特色学校始终坚持立足地方, 以服务东莞的方式融入东莞, 以融入东莞的方式强化学科建设,逐渐做强专业,培育品牌和特色。依托东莞,紧贴地方,培养基层适用人才逐渐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信息产业是东莞市的主要支柱产业, 我校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以东莞发达的电子信息、玩具等产业为背景,开展产学研合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逐步形成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为该专业申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打下坚实基础。 成立了以我校为依托的, 旨在推进清洁生产和发展循环经济的市级科技创新基础条件平台“东莞市清洁

24、生产科技中心” 。该中心通过启动一批东莞急需项目,使应用化学相关学科获得了跨越式发展。学科的发展有力地支撑了应用化学专业建设,使之跃升为我校名牌专业。东莞市政府实施 “科技东莞” 工程, 以及东莞丰富的企业资源为学校培养人才创造了良好的外部环境。 我校充分利用东莞高新技术企业多的优势, 与企业开展的全方位合作,使企业高级技术和管理人员走进课堂、让学生“零距离”接触生产实际, 真刀真枪地研究解决实际问题, 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开展创新活动的动力, 有力促进了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学校与企业开展六个方面的合作: 即校外教学实践基地接受学生实习; 聘请基地的企业技术负责人担任实习顾问,

25、 指导实习工作, 共聘请了 186 名的校外实习基地实习教学顾问; 邀请企业技术或管理人员来校开设讲座, 介绍企业管理和技术发展的现状; 结合企业实际问题, 拟定毕业设计 (论文) 题目, 由我校教师与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让学生真刀真枪地运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企业实际问题; 校企共同开展科学技术研究。校企共建设实验室和与“大学生创新基地” ,形成了校企合作的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通过广泛开展与企业的联合育人, 使教学过程更贴近社会、 贴近市场、贴近生产,锻炼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创新意识、适应性和就业能力,使毕业生能够较快地适应社会和工作岗位,受到学生欢迎,收到良好教学效果

26、。3、重视创新教育,强化实践教学,构筑起应用型人才培养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与理论教学体系配套的、 服务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实践教学体系是培养应用型人才的关键。为此,学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强化实践教学。提高实践教学环节比例, 改善实践教学条件。 在各本科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中, 进一步提高了实践教学的学时和学分占总学时学分的比例, 理工科、 文科类专业实践教学的学分占总学时学分的平均比例提高到28.4%和 21.7%;有综合性或设计性实验的课程占有实验课程总数达到84.6%。加强校内外实习基地建设,实验中心、校内实习基地全部向学生开放,为学生开展毕业设计(论文) ,参加教师科研、 学科竞赛和各类科技创新

27、活动提供条件支持。 专业至少有4 个以上的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开放的实验室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良好的动手实践的环境。实践教学内容贴近生产第一线。 我校在校外实习基地中聘请了一大批实践经验丰富、 熟悉实习与实训工作的专家担任实习指导教师, 使学生能在真实的现场环境中接受训练,提高动手实践能力,要求在毕业设计(论文)选题时要结合东莞实际,课题尽可能是来自企业、教师科研,具有实际背景,鼓励学生与校外企业单位合作进行毕业设计(论文)工作。近几年来我校毕业设计(论文)选题近1/3 来自教师科研课题平均占到31%,源于企业实际应用或具有东莞实际背景题目占到90%以上。实施“创新人才培养

28、计划” ,丰富学生课外科技活动,提升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学校2005 年开始每年拨专项经费用于“创新人才培养计划”的立项,鼓励和引导学生广泛参加课外科技活动, 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 激发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浓厚兴趣, 并把第二课堂和隐性课堂的活动纳入培养计划中, 大大调动了学生参加课外科技活动的积极性。目前,学校正抓住教育部“卓越工程师计划”试点单位的契机,在学校四个工科专业开展改革试点,大力推进实践教学体系的改革,强化工程意识的培养。4、健全制度机制,规范教学管理,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质量工程的实施, 有力地推动了教学管理制度的建设, 为人才培养质量的提高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我校新制订和

29、完善13 项教学管理制度,建立了教学激励机制,设立了教学名师奖、教学质量优秀奖、青年教师讲课比赛奖、教书育人奖、师德标兵奖、优秀网络课程和多媒体课件奖、优秀教学成果奖等奖项,形成了一套规范与灵活、 约束与激励相结合的教学管理制度; 进一步完善了教学质量监控和保障体系,教学管理更加规范化。5、师生广泛参于,成效显著,受益面大我校高度重视质量工程的实施工作, 制定了一系列的制度措施, 保障了质量工程的落实。在广大师生积极参与下,学校质量工程取得显著成效:1 个专业获得了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 1 个专业获得了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立项,建成4 个校级名牌(特色专业) ;2 门课程被评为省级精品课程,建

30、成26 门校级精品课程,参与教师150 人,全校学生受益;3 个实验教学中心获得省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立项, 建成四个校级实验教学中心,参与教师50 余人,全校学生受益;有 23 门课程进行“双语”教学, 23 名教师参与,全校14 个专业学生受益;实施了“创新人才培养计划”项目,支持 2227 名学生参加325 个项目,教师参与指导达747 人次;1 名教师获省级“教学名师奖”和 4 名教师获校级“教学名师奖” ;我校教师承担省级教学改革项目 10 项, 校级立项 201 项, 参与教师达到 900多人次;获得省级教学成果奖1 项,评选出校级教学成果奖17 项,获奖教师人数达到 90 多人

31、次;大学生学科竞赛活动常年举行,全校学生广泛参与。三、存在的问题及原因分析1、专业特色有待进一步培育。由于我校办学历史较短,文化沉淀还不深,对应用型本科教育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 在工程意识的培养、 实践能力的提高等方面还需进行深入的探索与实践; 人才培养模式有待创新, 教师队伍结构需要改善,实践教学条件急需加强。2、精品课程建成后的利用没有达到预期效果。精品课程建设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 需要教师在后续的网站完善、 维护、 在线服务上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缺乏持续建设的政策支持,影响教师在精品课程后续建设方面持久投入的积极性。 部分教师认为优质教学资源共享与教师个人知识产权保护存在一定矛盾。

32、 校园网速度慢, 流媒体视频效果不佳, 教学资源不够丰富等问题使得精品课程不能达到学生喜闻乐见、教师事倍功半的效果,影响了精品课程的使用。3、实践教学有待进一步改善。长期以来重理论教学,轻视实践教学的现象普遍存在,造成实验教学队伍职称和学历偏低,工程实践经验缺乏。另一方面,实验场地不足, 实验仪器设备更新落后于生产实际, 学生在学校难得到系统、 有效的工程训练,影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作用的有效发挥。4、教学团队建设工作亟待开展。由于教学团队建设缺乏有效的制度保障与激励机制, 也没有像科研团队具有的内在利益机制驱动, 加上缺少德高望重的老教师领衔,教学活动大多基于教师个人行为,这些为教学团队建设增添了难度。5、双语教学效果不佳。主要原因是教师的外语教学能力亟待提高,难以选择合适的外文教材,学生英语水平参差不齐。6、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推动难度大。传统观念仍然根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