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_第1页
《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_第2页
《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_第3页
《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_第4页
《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团体标准编制说明一、工作简况(一)任务来源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先后承接了国家科技部下达的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水稻高产耕层构建及地力保育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编号:2017YFD0300707)、辽宁省自然基金课题“秸秆还田和耕作方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及其对土壤理化性质的改善机制”(课题编号:2020-MS-045),在各相关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课题研究进展顺利。为充分发挥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的优势作用,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负责起草了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团体标准草案。(二)协作单位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辽宁省农业科学院

2、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全面负责标准研究和起草工作,全面征求意见、验证等工作。本标准参加起草单位: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协助完成标准起草工作。(三)主要工作过程本标准制定始于2020年10月3日,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提出团体标准提案,经协会论证、审核后正式立项,建立了由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的有关专家组成的标准编写小组,并进行了详细的任务分工与合作。在课题已取得各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又进行了广泛地调研,收集了有关水稻高产耕层构建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地方标准,进而提出了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标准草案。其次是盘锦市质量技术监督局于2020年12月1

3、0日对标准草案进行了初审。根据初审及有关专家、部门、企业提出的建议和意见,标准编写小组对草案进行了修改与完善,形成了本标准的拟审稿。(四)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标准主要起草人及其所做的工作详见表1。表1 起草人员信息及分工姓名单位职务/职称分工曲 航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总体负责标准编制4 秸秆高留茬深翻模式作业流程5 秸秆粉碎深旋模式作业流程孙文涛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所长1 范围6 插秧李 波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4.3 施肥金丹丹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5.3 施肥宫 亮辽宁省农业

4、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副所长4.5 水耙地刘 艳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8 适时收获包红静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副研究员7 病虫害防治邢月华辽宁省农业科学院植物营养与环境资源研究所研究员/主任2 规范性引用文件张秀双辽宁省盐碱地利用研究所副研究员5.1 秸秆腐熟剂二、标准编制原则和主要内容(一)标准编制的原则本标准的编写原则是按照 GB/T 1.1-2020标准化工作导则第 1 部分:标准化文件的结构和起草规则的要求进行编写。(二)标准主要技术内容本标准的主要技术内容见表2。表2 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各章节主要内容章节主要内容0

5、前言按标准格式编写相关内容。1范围明确了本标准的基本内容和适用范围。2规范性引用文件按要求列出本标准引用的11个标准。3术语和定义定义了高产耕层。4秸秆高留茬深翻模式作业流程对秸秆高留茬、深翻、施肥、浅旋、水耙地和作业流程提出了要求。5秸秆粉碎深旋模式作业流程对秸秆粉碎、秋季浅旋、施肥、深旋、水耙地和作业流程提出了要求。6插秧对插秧时间、质量及插秧密度提出了要求。7病虫害防治对稻瘟病、稻曲病、纹枯病的防治方法提出要求。8适时收获对水稻收获提出要求。三、主要试验(或验证)情况(一)主要数据来源主要数据来源详见表3。表3 辽宁水稻高产耕层构建技术规程数据来源序号章节编号数据内容数据来源14.1和5

6、.1施用秸秆腐熟剂30 kg/hm2。“十三五”课题高产地力保育试验结果。24.2使用铧式犁进行秋季深翻,深度20 cm23 cm。“十三五”课题高产耕层构建试验结果。34.3.2辽河平原中部和北部稻区氮肥施用量为180kgN/hm2220kgN/hm2。磷肥和钾肥用量均为70kg/hm2100kg/hm2。“十三五”课题化肥施用限量标准。44.5搅浆前应放水泡田3 d5 d,搅浆作业时水层深度在1 cm3 cm为宜,减少秸秆漂浮。搅浆后田块应静置3 d5 d,使地表秸秆充分浸泡后沉淀再进行插秧,避免漂浮影响插秧,插秧作业水层深度在3 cm5 cm为宜。浅水层和静置期可以避免还田的秸秆被减少秸

7、秆漂浮。55.4春季施肥后,进行深旋,使秸秆和肥料与土壤充分混合,深度18 cm20 cm“十三五”课题高产耕层构建试验结果。65.3.2辽河平原南部和东南沿海稻区氮肥施用量为:南部稻区210kgN/hm2240kgN/hm2、东南沿海稻区140Nkg/hm2170Nkg/hm2。磷肥和钾肥用量均为70kg/hm2100kg/hm2。肥料种类推荐推荐使用稳定性肥料、缓控释肥或者炭基肥料。“十三五”课题化肥施用限量标准。(二)试验情况1.方法试验于2018年2019年,在辽河三角洲中心地带的盘锦市开展。试验设置秸秆还田和旋耕深度两因素,包括2个秸秆还田处理:不还田(-S)和秸秆全量还田(+S),

8、秸秆还田为全量还田,2018年和2019年秸秆还田量为9.1和8.0 kg/hm2;2个旋耕深度处理:浅旋1315 cm(D15)和深旋1820 cm(D20),基肥撒施地表后利用采用旋耕机进行不同耕深的旋耕处理。每个处理区面积400 m2,重复3次。供试品种为盐丰47,4月中旬水稻大棚育秧,5月24日26日进行水稻移栽,行距30 cm,株距18 cm,10月8日10日水稻收获。病虫害防治与灌溉按当地常规方式进行。2.结果(1)粳稻籽粒、秸秆的产量和养分吸收粳稻籽粒产量仅受到年际的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和旋耕深度对水稻籽粒产量的影响并不显著,而秸秆产量受到年际和旋耕深度的显著影响。总体上,与浅旋+

9、秸秆不还田处理(D15-S)相比,深旋+秸秆还田处理(D20+S)籽粒产量有增加趋势,2年平均产量提高8.8%,秸秆产量显著提高9.2%。图1 秸秆还田和旋耕深度对水稻籽粒和秸秆产量的影响籽粒和秸秆吸氮量仅受到旋耕深度的显著影响,与D15处理相比,D20处理籽粒和秸秆吸氮量分别显著提高8.2%13.8%和14.5%18.7%。秸秆和旋耕深度对籽粒吸磷量影响不显著,但旋耕深度显著影响秸秆吸磷量。秸秆还田分别显著提高了7.4%15.0%的籽粒吸钾量和8.7%14.8%的秸秆吸钾量。表4 秸秆还田和旋耕深度对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的影响处理吸氮量吸磷量吸钾量籽粒秸秆籽粒秸秆籽粒秸秆D15-S108.7&

10、#177;2.6b70.6±3.9c25.5±1.0a9.0±0.6c22.4±1.3b132.4±4.4bD20-S117.5±3.6ab83.8±3.1a26.1±0.8a11.3±0.3a24.1±1.3ab143.8±3.3abD15+S114.7±2.3b74.9±3.1bc27.1±0.6a9.3±0.6bc26.0±1.3a147.7±5.9aD20+S123.6±2.8a80.8±2.2ab

11、27.0±0.9a10.8±0.7ab25.8±1.2a152.0±4.7a(2)粳稻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秸秆还田对于粳稻地上部干物质积累的影响并不显著,但旋耕深度显著影响地上部的干物质积累。粳稻移栽30d和60 d,与浅旋处理相比(D15),深旋处理(D20)地上部生物量略有降低,随后D20的地上部生物量则提高。对于根系而言,移栽后60 d,根系干重仅受到旋耕深度的显著影响,与D15相比,D20处理根系干重提高了14.2%19.6%。图2 秸秆还田和旋耕深度对水稻地上部和根系干重的影响(3)0-12 cm和12-25 cm土层矿化氮、有效磷和速效钾旋耕深度

12、不同土层矿化氮和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并不显著。第30 d和第90 d;秸秆还田后不同土层速效钾显著提到,与秸秆不还田处理相比,不同土层速效钾分别提高16%25%。图3 秸秆还田和旋耕深度对土壤矿化氮、有效磷和速效钾的影响3.结论目前,东北平原南部稻田耕层变浅和秸秆资源利用不合理等问题凸显,已经严重制约该地区产量潜力发挥和农田可持续发展。通过秸秆全量粉碎配合深耕作业能够提高籽粒产量和地上部氮磷钾吸收量,增幅分别为5%10%和8%19%。秸秆还田深度间接反映土壤温度的变化,而不同土层土壤温度差异极小,对秸秆腐解和养分释放无显著影响。秸秆还田后当季腐解率在66%70%,氮、磷和钾养分当季累计释放率可达39%55%、66%77%和96%98%。深耕改善了根系生长发育环境,当季土壤速效养分,特别是速效钾显著提高,深耕同时促进根系下扎,提高养分吸收能力和防止水稻倒伏。四、与国际、国外对比情况 国际、国外目前无对应的相关标准。 五、与有关的现行法律、法规和强制性标准的关系 本标准符合中国现行法律法规以及国家、行业现行相关的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