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学业分层测评试题16_第1页
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学业分层测评试题16_第2页
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学业分层测评试题16_第3页
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学业分层测评试题16_第4页
2016-2017学年高二生物下学期学业分层测评试题16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学业分层测评(十二)(建议用时:45分钟)学业达标1 自然界中生物种群增长常表现为 “ S型增长曲线。下列有关种群 “ S型增 长的正确说法是()A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和食物的关系B. 种群增长速率在各阶段是不相同的C. “S ”型增长曲线表示了种群数量与时间无关D. 种群增长不受种群密度制约【解析】S”型增长曲线的出现与时间、食物、生活条件、种群密度、天敌等诸多因素有关【答案】 B2如图表示野兔进入某草原后的种群数量增长情况,对该图的叙述不正确的是()种群数世oA ab段兔群数量较少的原因是性别比例失调B. be段兔群的年龄组成为增长型C. ed段兔群的生存斗争在进一步加剧D

2、. de段兔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几乎为 0【解析】 ab段显示兔群逐步适应新环境,种群数量逐渐增多,而非性别比例失调,性别比例失调的结果是种群数量减少;de段显示兔群处于动态的平衡中,此时期兔群数量的增长速率几乎为零。【答案】 A3下图为自然环境中典型的生物种群数量变化曲线。下列有关叙述中正确的是()A ab段的曲线发生变化的原因是食物充足B. 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的变化C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a点D在草场中,应该使牲畜数量保持在 c点,以最大限度地利用草场资源【解析】种群数量快速增长的原因是食物充足,空间和气候条件等适宜;cd段的曲线发生波动的原因是出生率和死

3、亡率共同变化的结果;防治虫害的合理手段是控制害虫数量,使之不超过 a点,因为超过a点后就快速增长;在草场中,牲畜数量保持在c点,超过了环境容纳量,会破坏草场资源。【答案】 C4经调查,第一年某种昆虫种群数量为 No,如果在理想的条件下,每年的增长率0.2保持不变,则第三年该种群数量为()A. 1.2NoB. 1.44NoC. 2.2NoD. 3.6No【解析】由于是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的增长模型为Nt= Nof,由于入=1 + O.2= 1.2, t= 2,所以第三年的种群数量为1.44No。【答案】 B5下图表示有限环境中某一种群的曲线,有关叙述正确的是()A 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

4、是不变的B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率最大C 假设这是一个鼠的种群,可通过降低K值,来减少鼠害D 假设这是鱼的种群,当种群达到 K值时开始捕捞,可持续获得最高产量【解析】 种群在不同的环境条件下,K值是不同的。在K值时种群的增长 率为零。对有害生物种群防治,可通过降低 K值来减少危害。对鱼的种群,捕 捞后的数量保持在K/2,才可持续获得最咼产量。【答案】C6. 有关“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数量动态变化”的实验,正确的叙述是()A .改变培养液的pH值不影响K值(环境容纳量)大小B. 用样方法调查玻璃容器中酵母菌数量的变化C .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D. 营养条件并非影响酵母菌种群数

5、量变化的唯一因素【解析】 养分、空间、温度和有毒排泄物等是影响种群数量持续增长的限制因素;pH变化影响微生物的生长,样方法是调查植物种群密度的方法,对酵 母菌计数时先将盖玻片放在计数室上, 用吸管吸取培养液,滴于盖玻片边缘,让 培养液自行渗入。多余培养液用滤纸吸去。稍待片刻,待细菌细胞全部沉降到计 数室底部,将计数板放在载物台的中央,按样方法计数几个小方格内的酵母菌数 量,求平均值,再以此为根据,估算试管中的酵母菌总数。取适量培养液滴于普 通载玻片后对酵母菌准确计数的操作方法错误。【答案】D7. 种群在理想环境中,呈“脛曲线增长(如图中甲);在有环境阻力条件下,呈“S'型曲线增长(如图

6、中乙)。下列有关种群增长曲线的叙述正确的是()A .若该图表示草履虫种群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e点后,增长速率接B种群中出现环境阻力是在 d点之后C 若该图表示蝗虫种群增长曲线,则虫害的防治必须在 c点进行D. K值是环境的最大容纳量,不随环境的变化而变化【解析】J”型曲线和S理曲线的交叉阴影部分是环境阻力的影响,因此环境阻力应该出现在c点之后。防治害虫越早越好,当到c点时,是蝗虫繁殖速率最快的时候,这个时候防治效果甚微,应该在 b点之前防治。K值是环境最大容纳量,会随环境改变而改变。【答案】 A8. 某学生在“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中,根据实验结果绘制出如图所示的曲线图A

7、.实验过程中酵母菌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 衰退型B. 种群数量在不同时间的增长速率可能相同C. 本实验中不存在对照D. 每次取样前应将培养瓶振荡摇匀【解析】由题意可知,种群数量先增加,然后维持稳定,最后减少,表明 种群的年龄组成先是增长型,然后是稳定型,最后变为衰退型;本实验在不同时 间的取样起到相互对照的作用;为了实验的准确性,在每次取样前都应将培养瓶 振荡摇匀,使酵母菌均匀分布【答案】 C9. 图示是某种兔迁入新环境后种群增长速率随时间的变化曲线。第3年时用标志重捕法调查该兔的种群密度,第一次捕获 50只全部标记后释放,一个月 后进行第二次捕捉,在第二次捕获的兔中,

8、未标记的有60只、标志的有20只。估算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值是()12345 时何F年A. 150 只B. 200 只C. 300只D. 400只【解析】第3年种群的数量是(80 X 50)/20= 200(只)。由种群增长速率的特点可知,第3年的数量等于K/2,故该兔种群在这一环境中的 K值为400只【答案】D10. 某野外调查小组对某地区种群进行深入调查,获得了下面有关信息资料。如图表示某物种迁到一个新环境后,其种群数量的变化情况。(1)从曲线的走势来看,该种群刚迁入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增长期,曲线呈现出近似曾长;当种群数量越来越多,由于环境条件有限,曲线呈现出曾长;最后曲线呈现出有

9、规律的 。(2)该种群的环境容纳量(K值)大约对应于图中的哪个点? 。(3)如果此种群是鱼类,应如何捕捞才能使效益最高?(4)某一地区2010年人口普查时有10万人,2011年比2010年增长1%。请 预测按照此增长速率,2016年该地区的人口将有多少? (写出计算式即可)。在生物圈中,人口的K值是有限的。人口增长过快对生态环境会产生沉重 的压力。为此我们应采取的对策是【解析】(1)由于种群刚迁入时的增长较快,曲线呈现出近似J”型增长,而由于环境阻力的存在曲线呈 S”型增长,最后呈波动趋势。(2)环境的最大容纳 量应该位于波动的中间值。(3)捕捞后在K2(d点)左右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是最大的。(

10、4)由于此种群的A是固定不变的,为(1 + 1%),代入公式Nt= No 扌,即可得出。【答案】(1) “型“S” 波动(2)b捕捞后种群数量控制在d点左右(4)Nt = 10X (1 + 1%)6万 控制人口数量,加大资源和环境保护力度能力提升11. 右图表示出生率、死亡率和种群密度的关系,据此分析得出的正确表述是()O K12 K 种聊密度將二底唱酹胡=A .在K/2时控制有害动物最有效B 图示规律可作为控制人口增长的依据C. 该图可用于实践中估算种群最大净补充量D. 在K/2时捕捞鱼类最易得到最大日捕获量【解析】K/2时种群的增长速率最大,此时不利于对有害动物的控制,控制人口数量的关键是

11、控制出生率;K/2时捕捞得到的不是最大日捕获量,得到最 大日捕获量应在K时;根据该图可以估算最大净补充量,用于指导实际生产【答案】C12. 某小组进行“探究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数量的变化”实验时,同样实验条件下分别在4支试管中进行培养(见下表),均获得了 “S”增长曲线。根据预 测的实验结果从理论上分析,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试管号InV培养液体积/mL105105起始酵母菌数/X 103个105510A. 4支试管内的种群在K/2时增长速率最快B. 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长短为IV=I >n = mC. 试管川内种群的K值与试管U不同D 试管W内的种群数量先于试管U开始下降【

12、解析】4支试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不同,W号试管内的环境 阻力最大。最先达到K值并积累有毒物质,导致种群数量最先开始下降,4支试 管内的种群达到K值所需的时间长短为 川> I=H >Wo【答案】 B13. 在调查某林场松鼠的种群数量时,计算当年种群数量与一年前种群数量 比值为入,并得到如图所示的曲线。据此图分析得到的下列结论中错误的是()A .前4年该种群数量基本不变,第 4年调查年龄组成可能为衰退型B. 48年间种群数量在下降,可能原因是食物的短缺和天敌增多C. 第8年时种群数量最少,816年间种群数量增加,且呈“S型曲线增长D. 如果持续1620年间趋势,后期种群数量将呈

13、 “腔曲线增长【解析】种群数量最少应该是在第10年,810年间Xfi仍小于1,种群数量继续降低。【答案】C14. 请根据如图所示“种群生长”的坐标曲线,回答下列有关问题:t曲线I 曲线N(1) 马缨丹是一种生活于热带地区的有毒植物,为达到观赏目的人们把它引 种到夏威夷,一段时间后,马缨丹大量繁殖,对夏威夷的畜牧业造成严重威胁, 图中曲线 合马缨丹疯狂蔓延趋势。自然界中种群增长曲线表现为图中的曲线 o(3)按生态学原理,世界人口增长应该表现为图中曲线 ,若地球环境对人类种群的容纳量(K)为110亿,则全球人口的最适数量为 。若出现cd段则表明人口出现了负增长。(4) 太湖蓝藻事件使太湖美的形象大

14、打折扣,若此图表示太湖蓝藻增长曲线,当种群数量达到 点后,增长速率为 0。(5) 依据自然界“种群增长”的特点,人们在进行狩猎或海洋捕捞作业时,应把握在 点后进行,原因是(6) 若图中曲线U表示某地老鼠种群数量变化,如果灭鼠时只采用杀死的办法,采取措施后老鼠的数量会很决恢复到原有的数量。 请你依图提出更有效的控 制鼠害的方案:【解析】外来物种由于条件适宜往往呈 J”型曲线疯狂增长。自然情况下,种群数量的增长呈 S”型曲线增长,人口增长也不例外,其主要原因是生存 条件有限。在K/2值时,种群保持最大的增长速率,所以如果全球的人口环境容 纳量为110亿,则最适人口数量为55亿。当种群数量达到f点后

15、,出生率二死 亡率,即增长速率为0,而种群数量达e点时,种群增长速率最大,对于狩猎和 海洋捕捞作业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灭鼠时若只是杀死一部分老鼠, 鼠种群数量 下降到f点以下,但很快又恢复到c点。若降低环境容纳量(即K值),如清除垃 圾、储藏好食物,可有效地控制鼠害。【答案】(1)1 II (3)H 55亿 (4)f(5)e e点时种群数量的增长速率最大 (6)增加老鼠生存环境阻力 (可从食物来源、生活场所、 天敌等方面考虑 ),使其环境容纳量降低15. 某研究性学习小组通过资料查找发现:在1535C范围内,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较快。为了探究酵母菌种群增长的最适温度是多少,他们设置了5组实验,

16、每隔24 h取样检测一次,连续观察7 d。下表是他们进行相关探究实验 所得到的结果:(单位:x 106个/mL)温度第1次第2次第3次第4次第5次第6次第7次第8次(C)0 h24 h48 h72 h96 h120 h144 h168 h151.23.03.84.64.03.22.82.5201.25.05.34.22.11.20.80.6251.25.25.64.62.91.00.60.2301.24.95.54.82.21.30.70.5351.21.51.82.02.21.30.80.6请据表分析回答下列问题:(1)实验过程中,每隔24 h取一定量的酵母菌培养液,用血细胞计数板在显微镜下

17、进行细胞计数,并以多次计数的平均值估算试管中酵母菌种群数量,这种方法称为。(2)据表分析,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约是 C。在上述实验条件下,不同温度下酵母菌种群数量随时间变化的相同规律是(3)请在坐标中画出上述实验过程中不同温度条件下培养液中酵母菌种群 数量达到K值时的柱形图。0 1520253035为了使实验数据更加准确,需要严格控制实验中的无关变量。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母菌起始种群数量,则该组别中酵母菌到达 K值的时间将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若其他条件保持不变,适当提高培养液的浓度,则该组别的K值将(填“增加”、“减少”或“保持不变”)【解析】(1)利用血

18、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直接计数是一种常用的细胞计数法,一般用于单细胞微生物数量的测定,根据在显微镜下观察到的细胞数目来计算单位体积的细胞的总数目,故这种方法称为抽样检测法。(2)由表中数据可知,在25 C时,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最大,因而酵母菌种群数量增长的最适温度是25 °C。根据表格中的数据可知:随时间的增加,种群数量是先增加后减少。(3)根据图中数据可画出柱形图,注意柱形图的分布以及数值比例情况。(4)在实验中,无关变量与自变量都会对实验因变量产生影响, 为排除干扰,在实验过程中要保证无关变量的一致性。该实验的无关变量有培养液的营养物质种类和浓度、 pH值、溶氧量、接种量等。同一温度条件下,若提高培养液中酵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