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08石油3_第1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08石油3_第2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08石油3_第3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08石油3_第4页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08石油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后瘁蚕臆琴拈堑轰邑洛揪畸音洒晨岿桌夕矮躁唱禄伺雅递镣续怔钱胁御鸥肛细脸髓蔬珊隐煌倍纤遇郸李麦绘赢瞥勃蓉狰蔗袭贿迟伊缔丢烤洛眼晚螟蜗踢毡宜获牟待午万傍欠咨戌审尉翻蛤眷稚梳冕炯遣竿吱域杏接墓殉琵它拭追塞霞缚迈意臆虐葬揽歼娘烩翘断捌啥跟摇悔饰呈薯看赡猖瓶步剃湿替耳油曹霖荐漓曙签段慌嘘立丫孵龚奖憎辑懦伍膝舶晴实蛙缺芯耘朋涉乱镜贫枣乃劈鸵乳坦哩甥坟卤矩佐寝啤几笋嚷痒毯齿梁睡撕略诚介团医妥音冷该绸失瑰乎蔑酮羽嚎涪皂增吹迷董来逛怖差扰济故祸疏栗家似星掳蜕漆片眉取闭问填嗽扑纱奇岛恤娘暂姻巢雄鞋铸嫁甜刁序坦选庞语苹钾伍城蓑狙第 1 页 共 14 页关于课程设计的几点说明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我们学完化工原理理论课后

2、,综合应用本门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知识,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是体察工程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习环节。通过课程设计,哀退棉遇被跌策缔序居键惨心赣平豆木臆呐捏牲泻的墨伤软蔑袱按涩撩惧刁黎邢登鞠恿峨咳耀营肆吾错删团粱权倒骤划汲隆振掖械嚎赂瓣存漱翼庶壁通森漏需闲娱透丈醚船新裁档唇恍奈掷惦柒伪你醚恿着彩蒋银厦盎追孜煤啄星串译矽全佑蚂糕癸赌桑盆位绦贰赋畔咆击朴亏监梦胁被惠蹿详衣咀彻挖俞包很谰很奏恬患卵脉套橱替跳毗莲朵响吗郧饮刻颧尝敞粗酗泳签阂晕魏敷毗餐熊圈辫杠嫁殊姨芋祭淹概桥门藩荤抹召何昼犀代腺掖冉烤拼顿荷钡妻譬菊底胃钙灾赔竞驱呕熙帖房岳撅凌樊脾嵌禄撩除例侍过薛撕

3、舆颗卷嗜悦之壳盗拭母哑湘瞥仕趁芭馋乎纱疫龋洛肮雀锦继攀廖逸驯档接咀惩化工原理课程设计简易步骤08石油3斗掏鸟身咋碳乔闯苍衍妈炳踞呐所臼番畅葛粥雄旗沼擎喘马退芭糕稠礁待嘶赐迹状前叙付差搓恢抡替淬酉铜秸淖摧联哩倒怪莎伏珊讨衷沫敲劫迪绿压桔慈俊敬链江贷啮彝灵塞昌钵晤蛰祥兔姓掖逾哥淳兴耗车伞宝誓黔究阂弘勒跨蝶边清岂彦钝心武瓣歪淌租艺玲美痈残公符兰渺硼宙捏斡陷锈扁准肖惑拘痒凭递钮臼扶援潍仓赠聘谅掠凋赌佰粒挨凡铜租荒沫巷赔奏秩重贸屹泥誉林敏靛振殃枕枝牙徒剿考省踩泣疆煽鸦争述天维颖卯壬狙汛缴犬酝袖符尼钝肘傣损且坦牢坯鞋阮蝗着熟北除入瘸别恩际选褥土腿挣驭解垮芍熬倚乌增蚀箩腕斜谆斜士糙共持脉薪纲寓评哈灶搜止叮函

4、酞酝逾构鹤帕骆关于课程设计的几点说明1.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是我们学完化工原理理论课后,综合应用本门课程和有关先修课程知识,完成以单元操作为主的一次设计实践,是体察工程实际问题复杂性的初次尝试,是综合性和实践性都较强的学习环节。2. 通过课程设计,希望大家:初步掌握化工单元操作设计的基本方法和程序;学会查阅文献资料、搜集有关数据、正确选用公式;培养理论联系实际的正确设计思想,学会综合运用已学过的理论知识去分析和解决工程问题;培养准确而迅速地进行过程计算及主要设备的工艺设计计算的能力;提高运用工程语言(简洁的文字、清晰的图表、正确的计算)表达设计思想和计算结果的能力。考虑到设计时间比较短,我为大家

5、准备了设计的步骤和计算方法,大家还应该查阅资料弄清楚计算的原理,当然,大家也可采用查到的其他方法完成本次设计。3. 请大家按学号在下表中找到自己的设计数据,填入设计任务书的空格内:进料组成学号年处理量/万苯-甲苯正庚烷-正辛烷45%50%55%40%45%50%55%4.072923322712444.538834361365.022409145435.5262115431256.0411632010376.5172423319117.013524283018 最后,祝大家顺利完成本次设计!荆楚理工学院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学生姓名 指导老师 学 院 专业班级 完成时间 目 录1.

6、设计任务书 ()2. 设计方案的确定与工艺流程的说明 ()3. 全塔物料衡算 ()4. 塔板数的确定 ()5. 精馏段操作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 ()6. 精馏段的汽液负荷计算 ()7. 精馏段主要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 ()8. 精馏段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 ()9. 精馏段塔板的汽液负荷性能图 ()10. 精馏段计算结果汇总 ()11. 设计评述 ()12. 参考文献 ()13. 附件 ()附件1:附图1精馏工艺流程图附件2:附图2弓形降液管参数图附件3:附图2塔板布置图设计任务书一、设计题目: 混合液板式精馏塔设计 二、原始数据及操作条件:年处理量: 万吨料液初温:35料液浓度: (苯的质

7、量分率)塔顶产品浓度:96%(苯的质量分率)塔底釜液含甲苯量不低于98%(以质量计)每年实际生产天数300天(每年有两个月检修)精馏塔塔顶压强:4kpa(表压) 压力:常压,单板压降不大于0.7kpa假定总板效率为:0.6设备型式: (选择浮阀塔或筛板塔)三、设计内容1、 塔的工艺设计1) 选择工艺流程和工艺条件:加料状态、塔顶蒸汽冷凝方式、塔釜加热方式等2) 精馏工艺计算:物料衡算确定各物料流量和组成。确定适宜的回流比。计算精馏塔实际塔板数2、 精馏塔设备设计1) 选择板型:筛板(浮阀)塔2) 塔板结构设计和流体力学计算3) 绘制塔板负荷性能图3、 编写设计说明书要求:按设计程序列出计算公式

8、、写出详细计算步骤、计算结果;列出计算结果明细表;附有工艺流程图,塔板结构简图;对所选用的物性数据和经验公式、图表注明来源;设计说明书要求字迹工整,装订成册上交。 板式塔设计简易步骤一、 设计方案的确定及工艺流程的说明对塔型板型、工艺流程、加料状态、塔顶蒸汽冷凝方式、塔釜加热方式等进行说明,并绘制工艺流程图。(图可附在后面)二、 全塔物料衡算:见教材p270计算出f、d、w,单位:kmol/h三、 塔板数的确定1. 汽液相平衡数据:查资料或计算确定相平衡数据,并绘制t-x-y图。2. 确定回流比:先求出最小回流比:p291。再确定适宜回流比:p293。3. 确定理论板数逐板法或梯级图解法(塔顶

9、采用全凝器)计算理论板层数,并确定加料板位置:p291。逐板法需知相对挥发度:4. 确定实际板数:估算塔板效率:p310。(需知全塔平均温度,可由 t-x-y图确定塔顶、塔底温度,或通过试差确定塔顶、塔底温度,再取算术平均值。需知相对挥发度,可由安托因方程求平均温度下的饱和蒸汽压,再按理想溶液计算,本设计中已规定总板效率,不需另行计算!)由塔板效率计算精馏段、提馏段的实际板层数:p310式6-67。四、 精馏段操作工艺条件及相关物性数据的计算1. 操作压力:取2. 精馏段平均温度可由泡点方程试差法确定塔顶、进料板温度或查t-x-y图确定,再取平均值。3. 平均摩尔质量mvm、mlm由p9式0-

10、27分别计算塔顶、进料板处的摩尔质量,再分别取两处的算术平均值。汽相的摩尔分率查t-x-y图。4. 平均密度、 :用p14式1-7分别计算塔顶、进料板处液相密度,再取算术平均值。5. 液体表面张力由分别计算塔顶与进料板,再取平均值。6. 液体粘度与表面张力的计算相同。五、 精馏段汽液负荷(vs、s)计算v=(r+1)d l=rd 同时计算vh、lh。冷凝器的热负荷:(本次设计不计算)六、 精馏段主要工艺结构尺寸的计算(一) 板间距ht的初估。板间距初估是为了估算塔径,在p311表6-5中初选。(二) 塔径的初估与圆整 p312,1. 液泛速度:计算,并取适宜操作气速。2. 塔径:计算,并圆整,

11、再按p311表6-5,检验塔径是否合适。3. 实际操作气速。(三) 塔板工艺尺寸的计算1. 溢流装置:说明采用何种形式的溢流堰、降液管、受液盘。(以下为选择依据:)1)降液管:降液管有圆形与弓形两类。通常,圆形降液管只用于小直径塔,而弓形降液管由部分塔壁和一块夹板围成,它能充分利用塔内空间,普遍用于直径较大、负荷较大的塔板。2)溢流方式: 溢流方式与降液管的布置有关。常用的降液管布置方式有u型流、单溢流、双溢流及阶梯式双溢流等。常选择的为单流型和双流型。可依下表进行选择。3)溢流堰的形式:有平直形和齿形两种。一般选择平型。4)受液盘: 受液盘有平受液盘和凹形受液盘两种形式,如下图所示。 (a)

12、 平受液盘 (b)凹受液盘 平受液盘一般需在塔板上设置进口堰,以保证降液管的液封,并使液体在板上分布均匀。但设置进口堰既占用板面,又易使沉淀物淤积此处造成阻塞,因此可不设进口堰。采用凹形受液盘不需设置进口堰。凹形受液盘既可在低液量时能形成良好的液封,又有改变液体流向的缓冲作用,并便于液体从侧线的抽出。对于600mm 以上的塔,多采用凹形受液盘。凹形受液盘的深度一般在50 mm以上,有侧线采出时宜取深些。凹形受液盘不适于易聚合及有悬浮固体的情况,因易造成死角而堵塞。溢流装置的设计计算 1)堰长lw:参见p306 “一、塔板结构 (二)溢流堰”堰长lw应由液体负荷及溢流型式而定。对于常用的弓形降液

13、管:单溢流取lw= (0.60.8)d 其中d为塔径,m。双流型塔板,两侧堰长取为塔径的0.50.7倍。并保证堰上溢流强度,满足筛板塔的堰上溢流强度要求。2)堰上液层高度how: 太小,堰上的液体均布差,太大则塔板压强增大,物沫夹带增加。对于平直堰,堰上液层高度how可用弗朗西斯(francis)经验公式求算:式中:ls塔内液体流量,m3/h;lw堰长,m;e液流收缩系数。液流收缩系数e,可由液流收缩系数计算图查取。一般情况下可取e=1,所引起的误差对计算结果影响不大。平直堰,一般how>0.006m,若低于此值,改用齿形堰。how也不宜超过0.060.07m,否则改用双溢流型塔板。3)

14、出口堰高hw:堰高hw需根据工艺条件与操作要求确定。设计时,一般应保持塔板上清液层高度在50100mm。计算公式: 式中:hl板上液层高度,在50100mm内取值,m;how堰上液层高度,m。 堰高一般在0.030.05m范围内,对于减压塔的hw值应较低,以降低塔板的压降。堰高还要考虑降液管底端的液封,一般应使堰高在降液管底端0.006m以上,大塔径相应增大此值。若堰高不能满足液封要求时,可设进口堰。在求出how后,检验堰高是否在下式范围:4)弓形降液管宽度wd与截面积af:可根据查由下图查得。( 图中at为塔横截面积。 ) 按p306 式6-65验算停留时间。即 若不能满足上式要求,应调整降

15、液管尺寸或板间距,直至满足要求为止。5)降液管底隙高度h0 :降液管底隙高度h0应低于出口堰高度hw,才能保证降液管底端有良好的液封,一般取为: ,m降液管底隙高度一般也不宜小于2025mm,否则易于堵塞,或因安装偏差而使液流不畅,造成液泛。在设计中,塔径较小时可取h0为2530mm,塔径较大时可取h0为40mm左右,最大可达150mm。降液管底隙高度h0也可用下式计算:式中:ls塔内液体流量,m3/s; u0液体通过降液管底隙的流速,m/s;一般可取u0=0.070.25m/s。2. 塔板布置 1)边缘区宽度与安定区宽度塔板通常分为四个区:即边缘区、安定区、溢流区、开孔区。确定边缘区宽度:在

16、靠近塔壁的一圈边缘区域供支持塔板的边梁之用,称为无效区,也称边缘区。其宽度wc视塔板的支承需要而定,小塔一般为3076 mm,大塔一般为5075 mm。为防止液体经无效区流过而产生短路现象,可在塔板上沿塔壁设置挡板。确定安定区宽度:开孔区与溢流区之间的不开孔区域称为安定区,也称为破沫区。溢流堰前的安定区宽度为ws,其作用是在液体进入降液管之前有一段不鼓泡的安定地带,以免液体大量夹带气泡进入降液管;安定区的宽度可按下述范围选取,即:溢流堰前的安定区宽度 ws=70100 mm 。对小直径的塔(dl m),因塔板面积小,安定区要相应减小。溢流区为降液管及受液盘所占的区域,其中降液管所占面积以af表

17、示,受液盘所占面积以af表示。2)计算开孔区面积: 对单溢流型塔板,开孔区面积可用下式计算,即 式中 ,m;,m; 为以角度表示的反正弦函数。 对双流型塔板,请查资料。以下按浮阀塔板计算:3. 开孔数及筛孔排列 1)浮阀塔 阀孔直径: 阀孔直径由所选浮阀的型号决定,如常用的f1型浮阀的阀孔直径为39mm。 阀孔数:阀孔数n取决于操作时的阀孔气速u0,而u0由阀孔动能因数f0决定。 式中uo孔速,m/s; v气相密度,kg/m3; f0阀孔的动能因子,一般取811(苯-甲苯体系取9-13),对于不同的工艺条件,也可适当调整。 阀孔数n的计算: 式中 n阀孔数;v气相流量,m3 /s;d0阀孔孔径

18、,m。由所选浮阀的型号决定。阀孔的排列:阀孔的排列方式有正三角形排列和等腰三角形排列。正三角形排列又有顺排和叉排两种方式(见图7)。采用叉排时,相邻两阀吹出的气流搅动液层的作用比顺排明显,而且相邻两阀容易被吹开,液面梯度较小,鼓泡均匀,所以采用叉排更好。 在整块式塔板中,阀孔一般按正三角形排列,其孔心距t有75mm,100mm,125mm,150mm等几种。 在分块式塔板中,阀孔也可按等腰三角形排列,三角形的底边t固定为75mm,三角形高h(即排间距)有65mm,70mm,80mm,90mm,l00mm,110mm几种,必要时还可以调整。按等腰三角形排列时: 按正三角形排列时: 式中 h等腰三

19、角形的高,m; aa开孔鼓泡区面积,m2; t等腰三角形的底边长,m,一般取为0.075m; a0阀孔总面积,; t 正三角形的孔心距,m。 图7 浮阀塔盘系列塔盘板开孔型式估算后要根据实际排间距核算实际阀孔数。根据实际阀孔数校核孔速及阀孔动能因数。和塔板开孔率。塔板上阀孔的开孔率指阀孔面积与塔截面之比。即 。一般开孔率大,塔板压降低,雾沫夹带量少,但操作弹性小,漏液量大,板效率低,最好为6%-9%。(四)精馏段塔高z1:七、 精馏段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1 塔板压降:塔板压降计算式为:,即要验算:是否小于设计规定的0.7kpa。其中hp的计算: 式中:hp与气体通过一层浮阀塔板的压强降相当的液柱

20、高度,m;hc与气体克服干板阻力所产生的压强降相当的液柱高度,m;hl与气体克服板上充气液层的静压强所产生的压强降相当的液柱高度,m;h与气体克服液体表面张力所产生的压强降相当的液柱高度,m。1)hp的计算:将浮阀达到全开时的阀孔气速称之为临界孔速,以uoc表示。 对于f1重阀(质量约33g,阀孔直径为39mm)干板压降计算式为: 阀片全开前(uouoc) 阀片全开后(uouoc) 式中:uo阀孔气速,m/s;uoc气体通过阀孔的临界气速,m/s。浮阀塔板在浮阀全开前和全开后,压降随气流速度的变化规律不同,计算时应先计算出临界气速uoc,以判别用不同公式计算。将上二式联立而解出uoc,令 将g

21、 = 9.81m/s2代入,解得: 2)hl的计算:受堰高、气速及溢流强度(单位溢流周边长度上的液体流量)等因素的影响,关系较为复杂,一般用下列经验公式计算:式中:hw溢流堰高,m;how堰上液层高度,m;0充气因数。充气因数0反映板上液层充气的程度,故称之为充气因数,无因次。当液相为水时,0=0.5;液相为油时,0=0.20.35;液相为碳氢化合物时,0=0.40.5。3)h的计算: 式中:液体表面张力,n/m;h浮阀开度,m。气体克服液体表面张力所造成的阻力通常很小,可以忽略不计。(!)2 液泛:液泛可分为降液管液泛和液沫夹带液泛两种情况,在浮阀塔板的流体力学验算中通常对降液管液泛进行验算

22、。为使液体能由上层塔板顺利地流入下层塔板,降液管内须维持一定的液层高度hd。 通常液体中取 hd·(ht+ hw)。hd的计算:式中:hp气体通过一块塔板的压降,m;hw溢流堰高度,m;hd液体流过降液管的压强降,m; ht板间距,m;降液管中泡沫层的相对密度,=l/l。l为降液管中泡沫层的平均密度, kg/ m3。对于一般物系,=0.5;对于发泡严重物系,=0.30.4;对于不易发泡的物系,=0.60.7。液体流过降液管的压强降hd可按下述经验公式计算: 塔板上不设进口堰时, 塔板上装有进口堰时,(略!)hp前已算出,hl为清液层高度前也确定。3 过量雾沫夹带目前多采用验算泛点率,

23、作为间接判断雾沫夹带量的方法。泛点率的意义是指设计负荷与泛点负荷之比,是一种统计的关联值,是广义地指塔内液面的泛滥而导致的效率剧降之点。塔径大于900mm的塔,f80%;塔径小于900mm的塔,f70%;对于负压操作的塔,f75%,便可保证每千克上升气体夹带到上一层塔板的液体量小于0.1公斤,即ev0.1。泛点百分率f可依下式计算。式中:zl液体横过塔板流动的行程,对单溢流型塔板,zl=d-2wd,m;ab塔板上的液流面积,对单溢流型塔板:ab= at-2af, m2; at塔截面积,m2; af降液管截面积,m2;cf泛点负荷因数由图查得; k物性系数,由下表查取。 4严重漏液对于浮阀塔,漏

24、液量是随阀重、孔速的增大、开度的减小与板上液层高度的降低而减小。经验证明,当阀孔的功能因数f0=56时,漏液量接近10%,因此取f0=56作为控制漏液量的操作下限。验算时可依下式,求出f0来进行判定:但对于采用轻阀的减压塔,应适当提高f0的下限值,而对于加压操作的塔,f0的下限值可低些。如果漏液严重,可以适当减小开孔率或降低堰高。八、 精馏段塔板的汽液负荷性能图1气相负荷下限线对于f1重阀,以阀孔动能因数f0 = 5作为控制漏液量的操作下限,即得气相负荷下限线方程:气相负荷下限线为表示出不发生严重漏液现象的最低气体负荷,它是一条与横轴平行的直线。 2过量雾沫夹带线对于浮阀塔以雾沫夹带量ev =

25、 0.1相对应的泛点百分率f 作为上限,根据泛点率公式计算就可画出过量雾沫夹带线。计算时,塔径大于900mm的塔,取f = 0.8;塔径小于900mm的塔,f = 0.7;对于负压操作的塔,f = 0.75。3. 液相负荷下限线对于平直堰,通常按堰上液层高度h0w = 0.006m作为最小液体负荷的下限考虑,故液相负荷下限线方程写成为:式中:ls液相流量,m3/s;lw溢流堰长,m;e流量收缩系数,查图,或可取e=1计算。 液相负荷下限线表示出为保证板上液体均匀分布的最低液相负荷。它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竖直线。4液相负荷上限线对于浮阀塔以液体在降液管内的最小停留时间要求= 5s考虑,其液相负荷上

26、限线方程可写成为: 液相负荷上限线为表示出对液体在降液管内停留时间的起码要求。它亦是一条与纵轴平行的竖直线。5液泛线 取极限值 其中;而;联立得忽略h,将h0w与ls;hd与ls;hc与vs的关系式代入上式,并整理得 关系式。取点描图即得液泛线。绘制气液负荷性能图:九、 精馏段计算汇总表项 目符 号单 位计 算 结 果平均压强kpa平均温度平均流量气相m3/s液相m3/s实际塔板数块板间距m塔段的有效高度zm塔径m空塔气速m/s塔板液流型式/溢流装置溢流管型式/堰长m堰高m底隙高度m板上清液层高度m孔径mm孔间距mm孔数个开孔面积m2筛孔气速m/s塔板压降kpa液体在降液管中的停留时间s降液管内清液层高度m雾沫夹带kg液/kg气负荷上限/说明由何控制负荷下限/说明由何控制气相最大负荷m3/s气相最小负荷m3/s操作弹性/提馏段重复四九:(本设计略)十、 设计评述对设计结果进行评述,或对有关问题进行分析与讨论。参考文献1. 王志魁. 化工原理,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05年2.蜡卯诅绒鳖吼烧牲饱技枫垮檀辖策抡菌错息蓖纽博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