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必修三复习_第1页
生物必修三复习_第2页
生物必修三复习_第3页
生物必修三复习_第4页
生物必修三复习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呼吸道呼吸道皮肤皮肤消化道消化道泌尿通道泌尿通道体外体外血液的成分血液的成分血细胞血细胞 一一.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体内细胞生活在细胞外液中组织液组织液淋巴淋巴细胞外液血浆血浆动脉端动脉端静脉端静脉端毛细血管毛细血管淋巴管末端淋巴管末端淋巴淋巴组织细胞组织细胞血浆血浆组织液组织液对淋巴与组织液间物质交换单向性的认识:对淋巴与组织液间物质交换单向性的认识:在毛细淋巴管起始端,内在毛细淋巴管起始端,内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皮细胞的边缘像瓦片般互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相覆盖,形成向管腔内开启的单向活瓣。另外,当启的单向活瓣。另外,当组织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组织液积聚在组织间隙内

2、时,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时,组织中的胶原纤维和毛细淋巴管之间的胶原细毛细淋巴管之间的胶原细丝可以将互相重叠的内皮丝可以将互相重叠的内皮细胞边缘拉开,使内皮细细胞边缘拉开,使内皮细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胞之间出现较大的缝隙。因此,组织液包括其中的因此,组织液包括其中的血浆蛋白质分子可以自由血浆蛋白质分子可以自由地进入毛细淋巴管。地进入毛细淋巴管。内环境稳态内环境稳态细胞外液的成分血浆的成分血浆的成分1.组织液、组织液、淋巴的成分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又不完全相同。同。2.细胞外液细胞外液本质上是一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种盐溶液细胞外液的理化性质:渗透压渗透压:酸碱

3、度:酸碱度:pH为为7.35-7.45。具有一定的缓冲。具有一定的缓冲性,能保持相对稳定(性,能保持相对稳定( HCO3- 和和HPO4-)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摄摄氏度左右。氏度左右。溶液溶液水水半透膜半透膜渗透开始渗透开始渗透进行渗透进行渗透平衡渗透平衡 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的相对稳定相对稳定状态。状态。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的动态变化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 细胞代谢细胞内所有的化学反应化学反应的总和。酶酶内

4、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要条件。温度、温度、pH值等值等稳态的调节机制稳态的调节机制神经神经-体液体液-免疫免疫调节调节内稳态的失调内稳态的失调发高烧发高烧腹泻腹泻实验: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细胞代谢产生细胞代谢产生酸性和碱性物质酸性和碱性物质内环境的内环境的pH发生偏移发生偏移加入0.1mol/L HCl加入0.1mol/L NaO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加入不同数量液滴后的pH051015202530051015202530自来水6554.543.5367.58.59.51010.511缓冲液76.56.56.56.56.56.57

5、777.27.57.57.5马铃薯6554.74.34466.26.5788.59蛋清87665.55.55.588.58.89.5101010猪肝6.565.554.54.54.566.56.56.86.877黄瓜5.554.54.5432.55.577.58.599.510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动物生命活动的调节基本形式基本形式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神经调节(主导)神经调节(主导)关系关系:神经系统控制着激素的分泌:神经系统控制着激素的分泌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调节作用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高等动物的激素调节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其他化学物质的调节CO2细胞的有氧细胞的有氧

6、呼吸加强呼吸加强颈动脉壁上的颈动脉壁上的化学化学感受器感受器血液的血液的传送传送脑干的脑干的呼吸中枢呼吸中枢促进促进呼吸肌呼吸肌工作工作呼吸运动加快、呼吸运动加快、呼吸运动加深呼吸运动加深CO2被排出体外被排出体外血液中血液中CO2的含量上升的含量上升神经信号神经信号神经信号神经信号 CO2的的排出受阻排出受阻结论:内环境的稳定是在神经和体液的调节下实现的神神经经调调节节体液调节体液调节原因:原因:1.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营养不良,肝:营养不良,肝合成血浆蛋白量减少;肝病导致肝功能下降,合成血浆蛋白量减少;肝病导致肝功能下降,血浆蛋白合成减少血浆蛋白合成减少 2.毛细血管壁通透性

7、加大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加大,导致血浆,导致血浆蛋白外渗入组织液:外伤;过敏蛋白外渗入组织液:外伤;过敏 3.肾小球毛细胞血管壁通透性加大肾小球毛细胞血管壁通透性加大,血浆蛋白随尿排出,使组织液浓度相对增高,血浆蛋白随尿排出,使组织液浓度相对增高,引起水肿。引起水肿。 4.淋巴循环受阻:淋巴循环受阻:寄生虫病。寄生虫病。组织水肿组织水肿 组织液量增多组织液量增多神经系统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 脑脑脊髓脊髓 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神经系统的组成神经系统的组成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周围神经系统脑脑脊髓脊髓大脑大脑小脑小脑脑干脑干脑神经脑神经脊神经脊神经

8、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神经系统各组成部分的功能具有感觉、语言、运动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具有感觉、语言、运动等多种神经中枢,调节人体多种生理活动人体多种生理活动(高级中枢)(高级中枢)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低级中枢)(低级中枢)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有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生命活动的部位命活动的部位(低级活命中枢)(低级活命中枢)传导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传导神经冲动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能对外界或体内的刺激产生有规律的反应,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还能将对这些刺激的反应传导到大脑,是脑

9、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与躯干、内脏之间的联系通路(低级中枢)(低级中枢)中央沟中央沟第一运动区第一运动区躯体感觉区躯体感觉区视觉区视觉区听觉区听觉区听觉性语言区听觉性语言区视觉性语言区视觉性语言区书写语言区书写语言区运动性语言区运动性语言区大脑皮层功能区反射和反射弧反射和反射弧神经调节神经调节 效应器效应器 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传入神经传入神经感受器感受器反射弧反射弧传入神经传入神经感受器感受器神经中枢神经中枢传出神经传出神经效应器效应器 反射弧组成反射弧组成传入神经有神经节传入神经有神经节树突树突细胞体细胞体轴突轴突细胞体细胞体突起突起树突(数条):短而分枝多树突(数条):短

10、而分枝多轴突(一条):长而分枝少轴突(一条):长而分枝少: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中:主要集中在脑和脊髓中髓鞘髓鞘髓鞘:套在轴突或长的树突外面髓鞘:套在轴突或长的树突外面神经纤维神经纤维神经元的结构神经元的结构兴奋的产生和传导兴奋的产生和传导膜电位的变化膜电位的变化 传导冲动传导冲动 (形成局部电流形成局部电流)膜外:未兴奋膜外:未兴奋兴奋兴奋膜内:兴奋膜内:兴奋未兴奋未兴奋传导特点:双向传导特点:双向神经纤维上的传导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静息静息 膜外膜外()膜内膜内() 产生兴奋产生兴奋 膜外膜外()膜内膜内()突触的结构突触的结构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轴突轴突突触小泡突触小

11、泡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神经元细胞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体或树突肌肉细胞膜肌肉细胞膜线粒体线粒体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传递特点:传递特点: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兴奋兴奋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小泡释放递质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刺激刺激另一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另一神经元膜电位变化单向传递单向传递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神经递质神经递质突突触小体内近前触小体内近前膜处含大量突膜处含大量突触小泡,内含触小泡,内含化学物质。化学物质。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冲动的传递神经纤维神经纤维内的传导内的传导刺激刺激神经元膜电位变化神经元膜电位变

12、化局部电流局部电流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未刺激部位膜电位变化局部电流局部电流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神经细胞神经细胞间的传递间的传递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小泡释放递质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电位变化突触后膜电位变化刺激刺激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另一神经元兴奋或抑制突触前膜突触前膜突触间隙突触间隙突触后膜突触后膜突触小体突触小体突触小泡突触小泡细胞体细胞体树突树突轴突轴突突突起神神经经元元另一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另一神经元细胞体或树突突突触触动物的激素调节动物的激素调节 主线:主线:内分泌腺内分泌腺激素激素靶器官、细胞靶器官、细胞生理作用生理作用分泌细胞分泌细胞激素分子激素分子 毛细血管毛细血管 靶细胞靶细胞作

13、用于靶作用于靶细胞、靶器官细胞、靶器官 下丘脑:下丘脑: 激素释放激素激素释放激素 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 垂体:垂体: 促促激素激素 生长激素生长激素 甲状腺:甲状腺: 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激素调节激素调节下丘脑下丘脑垂体垂体其他内分泌腺其他内分泌腺枢纽枢纽分泌分泌(垂体分泌的激素名称(垂体分泌的激素名称+释放释放激素)激素)分泌(分泌(促促+腺体名称腺体名称+激素激素)调控调控下丘脑下丘脑垂体垂体甲状腺甲状腺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生长激素、生长激素、催产素、催产素、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等等雌激素、雌激素、孕激素等孕激素等雄激素等雄激素等甲状腺激甲状腺激素等素等其中的

14、其中的胰岛胰岛分分泌胰岛素和胰泌胰岛素和胰高血糖素等高血糖素等促甲状腺素促甲状腺素释放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释放激素等等脑垂体脑垂体分泌分泌促甲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作用(作用(+)促性腺激素促性腺激素作用(作用(+)促肾上腺激素促肾上腺激素作用(作用(+)甲状腺甲状腺分泌分泌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分泌分泌肾上腺肾上腺肾上腺激素肾上腺激素性腺性腺性激素性激素分泌分泌合成合成下丘脑下丘脑促促XXXX释放激素释放激素作用(作用()反反馈馈调调节节(-)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沁活动的枢纽;下丘脑是机体调节内分沁活动的枢纽;垂体是最垂体是最重要的内分泌腺重要的内分泌腺反馈调节小结反馈调

15、节小结糖类代谢糖类代谢血糖血糖80-120mg/dL食物中糖类食物中糖类消化吸收肝糖元肝糖元分解非糖物质非糖物质转化 CO2+H2O+能量能量氧化分解肝糖元肝糖元合成肌糖元肌糖元合成尿糖尿糖高于肾糖阈高于肾糖阈(160-180mg/dL)转变脂肪脂肪,非必需氨基非必需氨基酸等酸等血血 糖糖 升升 高高血血 糖糖 降降 低低进食或口服葡萄糖进食或口服葡萄糖胰岛素胰岛素氧化分解氧化分解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合成肝糖原和肌糖原转化成脂肪转化成脂肪/氨基酸氨基酸促促进进血血糖糖血糖平衡血糖平衡促进胰岛促进胰岛B细胞分泌细胞分泌抑制胰岛抑制胰岛A细胞分泌细胞分泌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抑制:肝糖原的分解抑制:肝

16、糖原的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和非糖物质转化血糖调节血糖调节血血 糖糖 升升 高高下丘脑下丘脑另一区域另一区域胰岛胰岛B B细胞细胞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分泌增多分泌增多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增多分泌增多胰岛素胰岛素分泌增加分泌增加胰岛胰岛A A细胞细胞肾上腺肾上腺髓质髓质下丘脑下丘脑某一区域某一区域血血 糖糖 降降 低低(- -)(+ +)胰岛素是人体内唯胰岛素是人体内唯一降低血糖的激素一降低血糖的激素直直接接刺刺激激直接直接刺激刺激四促进四促进二抑制二抑制二促进二促进二抑制二抑制一促进一促进血糖调节血糖调节小结小结名称名称胰岛素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胰高血糖素肾上腺素肾上腺素分泌器官分泌器官作用器官作用器

17、官生生理理作作用用作用方向作用方向及结果及结果胰岛胰岛B B细胞细胞胰岛胰岛A A细胞细胞肾上腺肾上腺肝、肌肉、脂肪等肝、肌肉、脂肪等组织组织肝肝肝肝进入细胞进入细胞合成糖元合成糖元转变为脂肪转变为脂肪氧化分解氧化分解抑制肝糖元的分解抑制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肝糖元的分解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和非糖物质的转化和非糖物质的转化促进肝糖促进肝糖元的分解元的分解增加去路增加去路, ,减少来源减少来源 减低血糖减低血糖增加血糖来源增加血糖来源升高血糖升高血糖增加血糖增加血糖来源来源升高血糖升高血糖抑制合成糖元和转变抑制合成糖元和转变为非糖物质的转化为非糖物质的转化体温调节体温调节调

18、节体温的主要中枢调节体温的主要中枢在下丘脑在下丘脑温度感受器包括温度感受器包括 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 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寒寒冷冷冷冷觉觉感感受受器器传传入入神神经经下丘脑下丘脑冷觉冷觉垂体垂体甲状腺甲状腺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激素传传出出神神经经皮肤:皮肤:血管血管汗腺汗腺肌肉肌肉肾上腺肾上腺髓质髓质肾上腺素肾上腺素代谢产热代谢产热收缩收缩产热产热减减少少散散热热负负反反馈馈大脑皮层大脑皮层皮肤血管舒张皮肤血管舒张皮肤立毛肌舒张皮肤立毛肌舒张血流量增加,汗液分血流量增加,汗液分泌增多泌增多寒冷环境寒冷环境刺激刺激下丘脑体温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中枢肾上腺素、肾上腺素、甲甲状腺素状腺素增加增加大脑皮

19、层大脑皮层行为调节(增减衣物)行为调节(增减衣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血管收缩皮肤立毛肌收缩皮肤立毛肌收缩骨骼肌不自主战栗骨骼肌不自主战栗冷觉感受器冷觉感受器兴奋兴奋温觉感受器温觉感受器兴奋兴奋处于炎热环境处于炎热环境刺激刺激体温降低体温降低体温体温增加增加体温恒定体温恒定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饮水不足、失水过多或吃的食物过咸细胞外液渗透压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升高渗透压感受器渗透压感受器下丘脑下丘脑大脑皮层大脑皮层垂体垂体产生渴觉产生渴觉主动饮水主动饮水补充水分补充水分抗利尿激素抗利尿激素肾小管、集合管肾小管、集合管重吸收水分重吸收水分尿量尿量细细胞胞外外液液渗渗透透压压下下降降细细胞胞外

20、外液液渗渗透透压压下下降降减少减少(-)(+)(+)(-)水水平平衡衡调调节节关于抗利尿激素关于抗利尿激素( (加压素加压素) ):肽类激素:肽类激素刺激分泌的因素:刺激分泌的因素: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当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升高时。合成分泌的场所:合成分泌的场所: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释放场所:释放场所:垂体(后叶)。垂体(后叶)。作用:作用: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具有促进肾小管、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具有浓缩尿的作用。浓缩尿的作用。+ + + + +(- -)维维持持血血钠钠和和血血钾钾含含量量的的平平衡衡(- -)(- -)(- -)现现象象向光性向光性

21、植物的运动1.向性运动向性运动是由光、重力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它的运是由光、重力等外界刺激而产生的,它的运动方向取决于外界的刺激方向。它是生长引起的、不可动方向取决于外界的刺激方向。它是生长引起的、不可逆的运动。可以分为向光性、向重力性、背重力性、向逆的运动。可以分为向光性、向重力性、背重力性、向化性、向水性、向触性等。化性、向水性、向触性等。植物运动的类型植物运动的类型2.感性运动感性运动是由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或内部是由外界刺激(如光暗转变、触摸等)或内部时间机制而引起的,外界刺激方向不能决定运动方向,即时间机制而引起的,外界刺激方向不能决定运动方向,即运动方向与外界刺激方向无关

22、。感性运动一般分为:运动方向与外界刺激方向无关。感性运动一般分为: 感夜性:感夜性:主要是由昼夜光暗变化引起的。蒲公英的花序、睡莲的花瓣、合欢主要是由昼夜光暗变化引起的。蒲公英的花序、睡莲的花瓣、合欢的小叶等昼开夜合;而烟草、紫茉莉、月见草等植物的花则相反是夜开昼合。的小叶等昼开夜合;而烟草、紫茉莉、月见草等植物的花则相反是夜开昼合。 感震性感震性如含羞草是最典型的。它的运动全靠叶片的膨压作用。食虫植物的运如含羞草是最典型的。它的运动全靠叶片的膨压作用。食虫植物的运动也属于感震运动。动也属于感震运动。 感温性感温性: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是植物长期适应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从而温度变化而引起的,是

23、植物长期适应环境温度的规律性变化,从而形成其生长发育对温度的感应特性。如郁金香从冷处移到暖处形成其生长发育对温度的感应特性。如郁金香从冷处移到暖处3min5min就可就可开放。开放。生活中的实例生活中的实例 在夏天你揪一片叶子会比较费劲,在夏天你揪一片叶子会比较费劲,可能会从其它地方断掉,而深秋可能会从其它地方断掉,而深秋风一吹,或轻轻一碰,树叶就落风一吹,或轻轻一碰,树叶就落了,而且在叶子与枝条原来的接了,而且在叶子与枝条原来的接点很干。点很干。 “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红柿摘下未熟,每篮用木瓜三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枚放入,得气即发、并无涩味”(宋(宋苏轼苏轼格物粗谈格物粗谈果品果

24、品)。)。这种这种“气气”究竟是什么呢?究竟是什么呢? 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感受单侧光刺激的部位尖端尖端实验实验结果及结论结果及结论 感受单侧光照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感受单侧光照刺激的部位是胚芽鞘的尖端。尖端。152341913,Boysen-Jensen 证明:证明: 胚芽鞘尖端产生的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刺激可以透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传递给下部 尖端向下传递的是一种物质尖端向下传递的是一种物质证明:证明:胚芽鞘的弯曲生长,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顶端产生的是因为顶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不均匀造成的1914,Paal1926,Went 进一步证明:进一

25、步证明:胚芽鞘能弯胚芽鞘能弯曲生长,的确是一种存在曲生长,的确是一种存在于尖端的能促进生长的化于尖端的能促进生长的化学物质。学物质。 温特认为:温特认为:这种物质可这种物质可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能是一种和动物激素类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似的物质,并把这种物质命名为质命名为生长素生长素。 19311931,科学家首先从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科学家首先从尿液中分离出具有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物质,经鉴定是吲哚乙酸,简称,经鉴定是吲哚乙酸,简称IAAIAA,也叫生长素。,也叫生长素。 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极微,直到由于生长素在植物体内的含量极微,直到19461946年,人们才年,人们才

26、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从植物中分离出生长素,并确认了生长素的化学本质是 ) 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的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除了吲哚乙酸外,还有苯乙酸了吲哚乙酸外,还有苯乙酸(PAA)(PAA),吲哚丁酸,吲哚丁酸(IBA)(IBA)等。等。向光性现象解释向光性现象解释尖端感受刺激尖端感受刺激单侧光照射单侧光照射生长素在尖端不均等分布生长素在尖端不均等分布伸长区背光一侧生长素多,伸长区背光一侧生长素多,向光一侧生长素少向光一侧生长素少伸长区背光侧伸长生长的伸长区背光侧伸长生长的多,向光侧伸长生长的少,多,向光侧伸长生长

27、的少,从而弯向光源生长。从而弯向光源生长。感受感受刺激刺激传递传递信息信息作出作出反应反应外外因因内因内因向光性向光性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上端注:先长出的注:先长出的为下,后长出为下,后长出的为上。的为上。地上地上部分部分地下地下部分部分极性运输机理极性运输机理生长素合成、运输及分布合成:合成:主要在茎尖、幼叶、发育的种子主要在茎尖、幼叶、发育的种子运输运输-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极性运输: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往形态学下分布:分布:生长素在植物的各个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生长素在植物的各个器官均有分布,但相对集 中地分布在生

28、长旺盛的部位。中地分布在生长旺盛的部位。 如如胚芽鞘胚芽鞘、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芽和根顶端的分生组织、形成层形成层、 发育着的种子和果实发育着的种子和果实等处。等处。 从从细胞水平细胞水平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看,生长素可以影响细胞的伸长、分裂和分化。长、分裂和分化。 从从器官水平器官水平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看,生长素可以影响器官的生长、成熟和衰老,长、成熟和衰老,具体表现如下:具体表现如下: 促进离体茎段的伸长生长、诱导维管束分促进离体茎段的伸长生长、诱导维管束分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及化、促进侧根和不定根的发生、影响花及果实的发育果实的发育 生长素的生理作用子房壁子房

29、壁胚珠胚珠果皮果皮种子种子010-1010-810-610-410-2浓度浓度/molL-1促促进进生生长长抑抑制制生生长长 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A芽芽EF两重性两重性 生长素生理作用特性生长素生理作用特性010-1010-810-610-410-2浓度浓度/molL-1促促进进生生长长抑抑制制生生长长根根 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生长素浓度与所起作用的关系ABCD茎茎芽芽EF两重性两重性 生长素生理作用特性生长素生理作用特性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顶端优势:顶芽优先生长,侧芽生长受抑制的现象。 侧芽侧芽顶芽顶芽体现两重性实例顶端优势在切

30、除顶芽的断口处涂上在切除顶芽的断口处涂上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侧含有生长素的羊毛脂,侧芽的生长仍受抑制芽的生长仍受抑制含生长素的含生长素的羊毛脂羊毛脂具顶芽的植株,侧具顶芽的植株,侧芽的生长受抑制芽的生长受抑制顶芽顶芽侧芽侧芽切除顶芽,侧切除顶芽,侧芽开始生长芽开始生长切除顶芽切除顶芽能否用实验加以证明?能否用实验加以证明?红杉红杉白桦白桦盆盆景景棉棉花花体现两重性实例向重力性生长素类似物:具有与具有与IAA相似生理效应的相似生理效应的人工合成人工合成的化学物的化学物质质:例:例:-萘乙酸(萘乙酸(NAA) 2,4-D 生根粉生根粉等。等。几几种种生生长长素素类类似似物物(1)生产无根豆芽使用的

31、萘乙酸或)生产无根豆芽使用的萘乙酸或2,4D等浓度等浓度: 生产豆芽菜时就是生产豆芽菜时就是用适宜茎生长的浓度来处理豆芽用适宜茎生长的浓度来处理豆芽,结果根和芽都受到抑制,而结果根和芽都受到抑制,而下胚轴发育成的茎很发达下胚轴发育成的茎很发达。2、生长素类似物的应用 (2)提高座果率,形成无籽果实)提高座果率,形成无籽果实(3)清除杂草)清除杂草 高浓度的高浓度的2,4-D能杀死麦田中的荠菜、灰菜等双子叶能杀死麦田中的荠菜、灰菜等双子叶植物而不伤害小麦。植物而不伤害小麦。名称名称作用作用存在或产生部位存在或产生部位细胞分裂细胞分裂素类素类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促进细胞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促进细胞分裂;促进萌发;延迟衰老分裂;促进萌发;延迟衰老根、胚、果实中形成,根、胚、果实中形成,由根运至其他器官由根运至其他器官赤霉素类赤霉素类促进种子萌发、茎伸长和叶的生促进种子萌发、茎伸长和叶的生长;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影响长;促进开花和果实发育;影响根的生长和分化根的生长和分化顶芽和根的分生顶芽和根的分生组织;幼叶;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