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Word版_第1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Word版_第2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Word版_第3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Word版_第4页
高中语文必修2:单元综合检测Word版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一、(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3分,共12分)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的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按捺(nà)应届(yìn)气喘吁吁(x)B强劲(jìn) 琴弦(xián) 追根溯源(sù)C端倪(ní) 豢养(huàn) 济济一堂(jì)D复辟(bì) 整饬(chì) 垂涎三尺(yán)解析:选B。A项,“应”读yn;C项,“济”读j;D项,“涎”读xián。2下列各句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A春暖花开,冰雪消融,娟娟细流滋润万物,历经严寒

2、考验的北方大地,告别了千里冰封的季节,焕发出勃勃生机。B有些人面对他国文化的进入忧心忡忡,而对本国文化的输出则夸夸奇谈,这两种反应其实是同一回事,都反映了强烈的文化自卑感。C当欣赏杜甫那些千古流传的诗作时,我们一定会感受到在忧患重重的现实处境中,诗人的感情心志与民生痛苦如胶似漆般地结合在一起。D千百年来,古典诗歌中写渔父扁舟垂钓之“象”, 以达作者超脱旷达之“意”者,可谓层出不穷,而溯其本源,楚辞·渔父堪称发韧之作。解析:选C。A项,“娟娟”应为“涓涓”,B项,“夸夸奇谈”应为“夸夸其谈”;D项,“韧”应为“轫”。3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A本届“挑战杯”竞赛参赛人数和参赛

3、作品的质量都有了明显的提高。B我们兄弟手足情深,我怎能丢下身有残疾的哥哥和弟弟去观看精彩的演出呢?C我们深切的感受到,一种刊物的强大生命力在于它能否为读者献上丰富、新鲜、优质的精神食粮。D我在这里要向以学生为主要对象的卖书者呼吁:书价涨得太快,太狠!解析:选D。A项,“参赛人数”,与“提高”搭配不当;B项,有歧义,“身有残疾的哥哥和弟弟”指代不明;C项,两面对一面,“强大生命力”与“否”不照应。4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写实的作品易于厚重,梦幻的作品易于轻灵,或反过来说,_,_能不能把二者结合一下呢?_,_。_,_。于执着中显出超脱梦幻的小说易失之于“巧”这是真

4、小说家的境界写实的小说易失之于“拙”于厚重中显出轻灵这也是人生真味的体验ABC D解析:选A。联系语境,抓住“反过来说”“把二者结合一下”来判断。1 / 12二、(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57题。从“姓”看上古婚姻制度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具有独特的表意性。它不仅是一种书写的符号,更能传达出丰富的文化信息,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最早的汉字是按照字义来绘制的,字义和字形往往发生直接联系。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我国语言学史上最早的一部分析字形、说解字义、辨识声读的字典,也是我国最早一部根据字形说解字义的文献,因而也能由此看出汉字形体所反映的文化内容。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

5、以血缘和婚姻为纽带,以家庭为核心的社会。婚姻孕育了生命,也维系了社会的发展。说文解字中女部的字有238个,是全书最大的部首之一,展示的内容极为广泛。就感情色彩而言,可分为褒义的,如媛、好;贬意的,如妒、奸、婪;而占绝对数量的则是中性的。最后一类女部字比较集中地反映了我国上古婚姻状况。说文解字:“姓,人所生也,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故称天子,从女从生,生亦声(形声兼表意)。” “姓”字从女,上古女子称姓男子称氏。姓是宗族图腾的标志,也表明同姓的人都是一个女姓祖先的子孙,是一个氏族的标志。“姓”之形式结构所表现出来的特定内涵来自于母系社会群婚制度。在群婚初期形成的是血缘婚,它是一种以同胞兄弟和姊妹

6、之间相互婚配为基础的婚姻制度。互有婚姻关系的男女既是兄弟姊妹,又是夫妻。在周代以前的漫长年代里,先民一直延续这种“同姓而婚”的血缘婚制。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兄弟姊妹通婚的弊端,于是逐渐摒弃了兄弟姊妹间的通婚方式,废止了“同姓而婚”的制度。左传·僖公三年:“男女同姓,其生不蕃。”国语·晋语:“同姓不婚,恶不殖也。” 礼记·坊记:“娶妻不娶同姓。”族外婚制即是在这种情况下产生的。族外婚指的是有婚约联盟的两个部族之间不同氏族的同辈男女结为夫妻的婚姻制度形式,丈夫和妻子必须属于不同的氏族,他们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联系。他们仍然生活在各自的氏族。由于男子选择

7、配偶被排斥在本氏族之外,人们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因而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这也是神话“古之神圣母感天而生”的历史原型。 说文解字对“姓”的解释,在“圣人无父”的神话话语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之间穿行。“姓”成为维系血统的纽带,也成为婚姻制度的准绳同姓不婚。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而语言中的词义又是对客观社会现象的直接反映,这就使得语言中的词必然含有社会文化的因素。从文化人类学角度考察,上古同姓的人都出自同一位女性祖先。中国一些古老的姓,如姜、嬴、姒、姚、妊等,都有“女”字旁参与构形,这也为“姓”之“从女从生”提供了阐释的依据。在文化寻根的意义上,一个姓代表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这

8、就是姓起源于母系氏族社会的明证。(节选自汉字文化,有删节)5结合文意,对第三段中画线句子理解错误的一项是()A“姓”是一个形声字,“女”旁表义,“生”旁既表音又表意,它可以说明“姓”是以女性为主的群婚制产物。B“姓”字是宗族图腾和氏族的文字标志,它是血统的纽带,婚姻的准绳;它表明同姓者的子孙都源于同一女性祖先。C“姓”字体现出来的最重要的文化内涵,就是婚姻孕育了生命,因而血缘必然成为婚姻纽带。D“姓”字的形式结构表明上古出自同一血统的强大氏族,其世系只能按母系传承子女从母姓。解析:选C。是婚姻成为血缘的纽带,而非血缘成为婚姻的纽带。6下面理解,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A汉字是表意体系的文字,字

9、形和字义往往发生联系。母系氏族社会的婚姻状况就是从字形和字义的关系中被发现的。B直到周以后,上古先民主动摒弃了血缘婚而采取族外婚作为婚姻规则的主要原因,是他们看到了血缘婚姻影响了氏族的繁衍。C族外婚和血缘婚相比最大的不同是:夫妻必须属于不同的姓氏,夫妻之间只有婚姻关系,没有经济关系,婚后夫妻可以在同一氏族内生活。D“圣人无父”的神话与“知母不知父”的历史话语,实际上都是古代的血缘婚和族外婚的解释。解析:选B。A项,原文中没有根据;C项,根据原文第五段内容可知夫妻不能在同一氏族内生活;D项,只是关于族外婚的解释。7根据原文提供的信息,下列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说文解字不仅是一部文字学的专注,同时

10、也是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上古氏族的血缘婚和族外婚在书中都有记载。B从上古普遍盛行血缘婚和族外婚状况来看,我国“姓”的起源和“女”有关,并且姓氏在此阶段已基本完备。C“姜、姬、嬴”等都各有自己的一个女性祖先,并分属于各自的氏族群体,都有自己的氏族图腾的符号标志。D语言是社会生活的记录,汉字中许多含贬义的从“女”的文字,都是上古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解析:选C。A项,说文解字并非研究我国婚姻制度的重要文献,书上也没有关于上古氏族婚姻制度的记载;B项,姓与母系氏族有关,而并非仅仅与“女”有关,文中没有证据证实“姓”在母系氏族时期已基本完备;D项,含贬义的从“女”的字的出

11、现是“母系婚姻制度下男子地位低下的反叛意识的反映”在文中无根据。 三、(本大题共3小题,每小题3分,共9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810题。义田记范文正公,苏人也。平生好施与,择其亲而贫、疏而贤者,咸施之。方贵显时,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号曰“义田”,以养济群族之人。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择族之长而贤者主其计,而时共出纳焉。 日食,人一升;岁衣,人一缣。嫁女者五十千,再嫁者三十千;娶妇者三十千,再娶者十五千;葬者如再嫁之数,葬幼者十千。族之聚者九十口,岁入给稻八百斛,以其所入,给其所聚,沛然有馀而无穷。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仕而居官者,罢其给。此其大较也。初,公之未贵显也,尝有志于是矣

12、,而力未逮者二十年。既而为西帅,及参大政,于是始有禄赐之入而终其志。公既殁,后世子孙修其业,承其志,如公之存也。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殁之日,身无以为敛,子无以为丧;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昔晏平仲敝车羸马,桓子曰:“是隐君之赐也。”晏子曰:“自臣之贵,父之族,无不乘车者;母之族,无不足于衣食者;妻之族,无冻馁者;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如此,而为隐君之赐乎?彰君之赐乎?”于是齐侯以晏子之觞而觞桓子。予尝爱晏子好仁,齐侯知贤,而桓子服义也。又爱晏子之仁有等级,而言有次第也: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而后及其疏远之贤。孟子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晏子为近之。今观文正之义田

13、,贤于平仲;其规模远举,又疑过之。公之忠义满朝廷,事业满边隅,功名满天下,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独高其义,因以遗其世云。8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置负郭常稔之田千亩稔:庄稼成熟B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 俟:等待C而力未逮者二十年 逮:及,达到D事业满边隅 隅:墙角解析:选D。隅:靠边的地方。9下列各组句子中,全都能体现作者“高其(范文正公)义”的一组是()屏而家居俟代者,与焉先父族,次母族,次妻族公虽位充禄厚,而贫终其身日有食,岁有衣,嫁娶婚葬皆有赡殁之日,身无以为敛, 子无以为丧后世必有史官书之者,予可无录也A BC D解析:选C。是晏子之仁有等级,与“高其义

14、”无关。10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和手法的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本文虽然是一篇人事“记”,但却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文章不但对范公的义田义举进行了记叙,同时也围绕主体事件展开了议论,从而更好地突出了范公的“义”。B本文结构安排合理,详略得当,重点突出。先详叙范公的义田之举,然后才简叙其“初”与“殁”时的情况,最后引古人事例紧扣“义”字议论,画龙点睛,顺理成章。C本文语言简洁精练;表现手法上不乏排比、对比和引用,既增强了行文的气势,又丰富了文章内容,突出了主旨。D. 本文引入晏平仲的事例是为了反衬范公的“好施”;引用孟子的话,是为了突山晏平仲和范文正的“仁爱有等级”。解析:选D。晏平仲的事例不能说“

15、反衬”,只能说衬托或突出。四、(本大题共3小题,共22分)11(1)用单斜线给下面文言文断句。(3分)对 曰 夫 兵 在 御 之 得 其 道 不 在 众 多 陛 下 取 其 壮 健 以 道 御 之 足 以 无 敌 于 天 下 何 必 多 取 细 弱 以 增 虚 数 乎!(2)将第三大题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7分)惟以施贫活族之义,遗其子而已。(3分)译文:_齐国之士,待臣而举火者三百馀人。(4分)译文:_答案:(1)对曰/夫兵在御之得其道/不在众多/陛下取其壮健/以道御之/足以无敌于天下/何必多取细弱以增虚数乎!(2)只拿周济穷人和养活族人的高尚道义遗留给子孙罢了。齐国

16、的读书人,等待我(的救助)才能生火做饭的有三百多人。参考译文:范文正公,苏州人。生平喜欢以财物助人,选择那些亲近而贫穷、疏远而贤良的人,都给以救济。 当他显贵的时候,买了靠近城市而且常年丰收的田约千亩,叫做义田,用来供养、救济全族的人。使他们天天有饭吃,年年有衣穿;嫁娶丧葬,都有供养、补贴。选择同族中年长而又贤明的人管理这件事,按一定时间共同结算收支账目。每天供给吃的,每人一升米;每年供给穿的,每人一匹绢绸。嫁女的给五十千钱;再嫁的给三十千钱;娶妻的给三十千钱,再娶的给十五千钱;葬的跟再嫁的补贴数目一样,葬小孩的给十千钱。族人聚居在一起接受供给的共九十人,从每年的收入中,供给稻谷八百斛,用千亩

17、田的收入,供给聚居的族人,绰绰有余,并且没有穷尽的时候。退职回家的等待缺额的人,可以享受供给; 出去做官的,便停止供给。这就是他举办义田的大概情况。起初,范文正公尚未显贵的时候,就曾有志举办义田, 由于力量达不到,耽搁了二十年。后来,他做了陕西路的大帅,接着参与了国家的大政,于是才有俸禄赏赐的收入,实现了自己的志愿。他死了以后,后世的子孙,继续他办义田的事业,继承他好施舍的遗志,就像他活着的时候一样。他虽然官位高俸禄厚,但是贫穷一生;他死的时候,连殡殓的衣服也没有,子女没有钱给他办理丧事;他只是把布施穷人和养活族人的义举,传给子孙罢了。从前,晏平仲坐的是破败的车辆,驾的是瘦弱的马匹。陈桓子说:

18、“你这是隐藏君上给予的赏赐啊!”晏子说:“我自从显贵到现在,父亲这一族人,出外没有不乘坐车辆的;母亲这一族人没有不丰衣足食的;妻子这一族人,没有挨冻受饿的; 齐国等着我的救济生火做饭的士人,有三百多人。这样,算是隐藏君上的赏赐呢,还是彰明君上的赏赐呢?”于是齐侯拿起晏子的酒杯,罚桓子喝酒。我曾经仰慕晏子的好仁,齐侯的知贤,以及桓子的服义。又爱晏子的仁爱有等级,说话有次第:先是父族,次是母族,再次是妻族,然后才说到疏远而贤良的人。孟子说:“亲爱亲族,因而能够仁爱百姓,仁爱百姓,因而能够爱惜万物。”晏子是接近这一点的。现在看范文正公设置义田的办法,比晏子高明;他规划得很远,似乎还要胜过晏子。文正公

19、的忠义满朝廷,事业的成就满边疆,功名满天下,后世一定有史官来书写他,我可以不必记述了。只是推崇它的义举, 因而把他写下来,以便在世上流传。12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6分)过山农家顾况板桥人渡泉声,茅檐日午鸡鸣。莫嗔焙茶烟暗,却喜晒谷天晴。(1)这首诗的首句和次句分别描绘了什么景象?分别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4分)答:_(2)第三、四句是绘景还是写人?请作简要分析。(2分)答:_答案: (1)首句截取了山行途中的一景。句中并没有出现“山”字,只写了与山景相关的“板桥与泉声”,写活了泉水,运用了反衬的手法,写出山间的幽静。次句是写作者穿山跨坡来到农家门前的情景。运用了渲染手法,午间阳光温

20、暖地照耀着,山农家的鸡咯咯地叫,像是在欢迎来客,使深山中的农舍洋溢着世间情味和浓郁的生活气息。(2)三、四两句是写人,共同表现山农感情的淳朴和性格的爽朗。作者绘声绘色,由物及人,传神地表现了山农爽直的性格和淳朴的感情,深化了对山农形象的刻画。也表现出作者行步幽境时的心旷神怡之情,给人以一种美的艺术享受。13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和文学常识的空缺部分。(6分)(1)乱石穿空,_,卷起千堆雪。 (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_,_。(杜甫蜀相)(3)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_,_!(秦观鹊桥仙)(4)莎士比亚根据意大利民间故事写成的悲剧_ 以主人公的

21、死换取两个仇家的和解,象征人文主义理想的胜利。答案:(1)惊涛拍岸(2)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3)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4)罗密欧与朱丽叶五、(本大题共4小题,共2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鱼鹰杨光洲我说的鱼鹰是人,不是水鸟。三十多年前,我刚记事时就听说过鱼鹰。鱼鹰家住卫河边,是卫河中游的钓鱼台、石羊胡同、石榴园、西花园,还是卫河上游的合河村,人们各有各的说法。但是,听过鱼鹰的传奇后,人们的感觉却都是一样的,那就是:神!鱼鹰的水里功夫比浪里白条张顺还要神!鱼鹰要想过卫河,随时都可以过,无论脚下是否有桥,水里是否有渡船。咋过?他把肥大的裤管撸到大腿根儿,下到河里,半蹲

22、,两条小腿曲成盘,有时还一手端着蒜臼,一手拿着馍,蘸着蒜汁吃着馍,就过河了。到了对岸,放下裤管,竟一点也不湿有人说鱼鹰的脚掌很宽,脚趾之间有软肉,脚就像蹼一样,划起水来比鸭子还自如鱼鹰瞄鱼的眼力更是了得!他走到河沿,甚至于站在高出河面五六米的大众桥上,一眼就能看到水底的鱼!“这儿,一条铁扁担!”“这儿,一窝锅片儿!”拿抄网的人照着鱼鹰手指的位置一网下去,准有一条五六斤的黑鱼或一窝鲫鱼被捞上来。捕鱼人手忙脚乱地把鱼收拾进渔篓,转身向鱼鹰说“谢”时,鱼鹰的身影已在远处然而,鱼鹰并不总是帮着捕鱼人,更多的时候,在鱼与人之间,他偏袒的是鱼。河边垂柳嫩黄泛绿时,鱼鹰会在捕鱼人身后唠叨:“少捕点吧,母鱼正

23、甩子哩。现在捕这么多,到夏天没鱼可捕,可别怨我没把话说在前头哇!”知了和河里的蛤蟆开始二重唱时,鱼鹰会溜到渔篓旁:“才进夏天呀,鱼还没长起来哩。你瞧,这条还不到四两,让它再长长吧!”也不管捕鱼人是否同意,他一扬手,“扑通”一声,把那条鱼给放生了!河堤斜坡上野菊还在风中招蜂引蝶呢,鱼鹰就堵在捕鱼人面前了:“都秋天了,还用网捕鱼?就不怕明年河里没有鱼给明年留点鱼种吧。”如果人家不听,鱼鹰还死乞白赖着不走:“要不用钓竿钓吧?少钓点,给明年留点想头。别用这么大的网!想一网打尽呀?”虽然有一身水中的好功夫,鱼鹰却很少下河捕鱼,家里更是难得吃一次鱼。如果来了客人,客人提出要吃鱼,鱼鹰才会去捕鱼。下河前鱼鹰

24、要问客人想吃什么方法烹制的鱼。客人想吃红烧鱼,鱼鹰拎回来的必是条大鲤鱼。客人想吃熘鱼片,鱼鹰拎回来的定是条黑鱼。客人想喝鲜鱼汤,鱼鹰拎回来的准是一兜鲫鱼片儿。鱼鹰捕鱼有个规矩,鲤鱼、黑鱼、鲢鱼这些大鱼,每次只捕一条。至于鲫鱼片儿,则要看喝汤的人数,每人一条,每条不超过半尺长,多一条他也不带上岸。有人劝鱼鹰多捕点,鱼鹰就像被人骂了祖宗,恶狠狠地盯着对方:“别想坏了俺的规矩!”到我十多岁的时候,卫河水已开始变浑发腥。一到夏天,总有几天卫河得翻河河底的脏东西沉淀得太多了, 天一热,都泛到上面来了。这时,大鱼小鱼都浮到水面上换气,河面上满是一张一合的鱼嘴,用洗脸盆都舀得起鱼来。这时,卫河两岸的人们往往

25、全家老小齐上阵,搬网,粘网,抛网,甚至窗纱、蚊帐都派上了用场。一场“全民皆兵”的“歼灭战”打响了,鱼儿陷入了“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这时,常有一位破衣烂衫蓬头垢面的老汉骑着快散了架的自行车在卫河两岸奔走呼号:“少捕点吧!过两天一下雨,河水不臭了,鱼就不浮头了, 留到明年会有更多的鱼给你们捕哇!”小孩子追在他后面喊“鱼疯子鱼疯子”,用碎砖头、小石子掷他,他全然不顾,还是一个劲地呼号。有人说,他就是鱼鹰,已经疯了!而立之年,我要到千里之外的异乡谋生。此时的卫河已臭不可近。临行时,不知咋的,我忽然想起了卫河,想起了鱼鹰,便问送行的朋友:“你知道鱼鹰吗?”“知道!老皇历了!你傻不傻?”朋友不屑一顾地说

26、,“卫河里鱼绝种了,咋还会有鱼鹰?鱼鹰早死了!”14小说中的鱼鹰具有怎样的特点?请简要概括。(4分)答:_答案:水性好,捕鱼技术高超;做事执着(讲原则);具有朴素的生态保护意识(遵循自然规律)。15本文在叙述过程中,采用了第一人称的叙事视角,请分析这样写的好处。(6分)答:_答案:这样叙事,一方面真实可感,通过“我刚记事” “我十多岁的时候”和“而立之年”三个时间段,体现自己的亲历亲闻;另一方面也传递出了叙述者的声音对“鱼鹰”行为的支持和赞美,透露出强烈的人文情怀。16文末朋友回答“鱼鹰早死了”,如何理解这句话的深层含意? (6分)答:_答案:朋友这话实则答非所问,因为“我”问的鱼鹰是人,而答

27、的却是水鸟;这恰恰反映了鱼鹰这个人早已淡出人们的记忆,说明人们对于自然环境的恶化习以为常。17从全文看,作者创作“鱼鹰”这一形象的意图是什么? (6分)答:_答案:文章创作了“鱼鹰”这个生态环境的孤独守护者形象,通过这一形象,与其他人滥捕滥渔的行为形成鲜明对比,批判了人们对自然资源攫取欲望的膨胀及环保意识的淡薄,警示人们要深刻反思人与自然的关系,遵循自然规律,追求和谐发展。六、(本大题共4小题,每小题4分,共16分)18将下面的六个句子,按恰当的顺序填入横线处。(只填序号)科学的发展以及一般的创造性精神活动的发展还需要另一种自由,这可以称为内心的自由。这种精神上的自由在于思想上不受权威和社会偏见的束缚,也不受一般违背哲理的常规和习惯的束缚。_。只有不断地、自觉地争取外在的自由和内心的自由,精神上的发展和完善才有可能。而另一方面,学校也可以鼓励独立思考来支持这种自由。由此,人类的物质生活精神生活才有可能得到改进。但社会也能做很多事来促使它实现,至少不该去干涉它的发展。这种内心的自由是大自然难得赋予的一种礼物,也是值得个人追求的一个目标。比如学校可以通过权威的影响和强加给青年过重的精神负担来干涉内心自由的发展。答:_答案:19著名作家严文井对寓言有如下形象的表述,请你将严文井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