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_第1页
【人教】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_第2页
【人教】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_第3页
【人教】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_第4页
【人教】地理选修二:2.3《海底地形的形成》导学案(含答案)_第5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三节海底地形的形成【学习目标】1.运用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解释洋中脊和洋盆的形成与分布。2.运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解释海底地形的形成与分布规律。一、洋壳的形成与海底地形1 . 20世纪60年代以后,说和学说的提出,标志着对海底地形成因有了较 为科学的解释。2.海底扩张说(1)大洋底部地壳不断生成一一扩张一一消亡的过程,是地幔中 的结果。(2)洋中脊是洋壳在 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是洋壳的 处。(3)洋盆是随着新洋壳不断生长,地幔物质的 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而形成。二、洋壳的消亡与海底地形板块构造学说:地球岩石圈是由 构成。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在交接处碰撞,大洋板块因密度大,位置较低

2、,向大陆板块俯冲至,洋壳在高温彳用下融为。板块的俯冲带形成 ? 或? 。生长边界一般位于大洋中脊,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地;消亡边界一般位于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交接处,是大 洋地壳消亡地带,多形成海沟、海岸山脉。如下表:板块相对移动方向对地球面貌的影响举例形成边界的类型板块张裂形成裂谷或海洋东非大裂谷红海、大西 洋等生长边界板块 相撞 (相 向移 动)大陆板块与 大陆板块相 撞形成巨大的山脉喜马拉雅山脉、阿尔卑 斯山脉消亡边界大陆板块与 大洋板块相 撞大洋板块因密度较大, 位置较低,便俯冲到大 陆板块之下,这里往往 形成海沟;大陆板块受 挤上拱,隆起形成岛弧 或海岸山脉太平洋西部岛弧、安第 斯山脉、台

3、湾山脉等典例1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新华社2005年11月4日电:“大洋一号”科考队员利用仪器勘测数据绘制出北大西洋一段洋中 脊的海底地形图。这是中国科学家第一次为大西洋海底地形“画像”。这幅地图覆盖了北纬 14.85度、西经44.9度一带2 700多平方千米的区域。地图涵盖的区域还包括著名的 罗卡切夫海底热液场区。这片海底由地热驱动形成的海水喷涌,不仅在深海形成了烟囱状的奇特景观,而且在“烟囱”附近沉积了大量热液硫化物,其中富含的金属物质具有可观的开发价值。材料二大西洋轮廓图(1)分析岛屿A的形成原因。(2)字母B处的海岸线特征是 ,最有可能是 海岸(填海岸类型)。(3)图示海域处

4、于海洋发育的 期,其面积将 ,请用海底扩张说解释之。答案(1)洋壳底部的地幔物质对流上升,露出洋面,岩浆冷却形成。(2)曲折 基岩(3)成年 扩大 洋壳底部的地幔物质不断上升冷凝形成新的洋壳,新洋壳不断生长推动洋壳向两侧移动, 海洋面积就不断扩大。解析 该题综合考查了大洋的特征、海底地形的形成。从海陆轮廓看,图示区域A为大西洋北部的岛屿冰岛,它位于洋中脊的北端;字母 B处为北美洲的东岸,海岸线曲折;大西洋的洋中脊位于中间,说明已形成了 洋中脊体系和深洋盆地,标志着它已进入成年期。陵式练习11下列说法正确的是(双选)()A.海底岩石年龄很轻,一般不超过2亿年B.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

5、,由大洋中脊向两侧逐渐变老C.海沟是洋壳的生长地带D.大洋中脊是洋壳的消亡地带二、板块构造学说板块构造学说是1968年法国地质学家勒皮雄与麦肯齐、摩根等人提出的一种新的大陆漂移说,它是海底扩张说的具体引申。板块构造又叫全球大地构造。所谓板块指的是岩石圈板块,包括整个地壳和莫霍面以下的上地幔顶部,也就是说地壳和软流圈以上的地幔顶部。新全球构造理论认为,不论大陆壳或大洋壳都曾发生并还 在继续发生大规模水平运动。但这种水平运动并不像大陆漂移学说所设想的发生在硅铝层和硅镁层之间,而是岩石圈板块在整个地幔软流层上像传送带那样移动着,大陆只是传送带上的“乘客”。典例2读“六大板块分布示意图”,完成下列各题

6、。小牛长边界(海峥、忖展)+科L边界(海河.击也芾)(1)图中数码代表 板块,代表 板块。(2)图中甲和乙之间,丙和丁之间距离逐渐缩短的是 ,为什么?(3)A处与B处相比,地壳较稳定的是 ,原因是什么?(4)现在大西洋仍不断扩展的原因是什么?答案(1)美洲亚欧(2)丙、丁 二者间的板块边界类型为消亡边界,地壳作相对运动。(3)A A处位于板块内部,地壳较稳定,B处位于板块交接处,地壳活跃。(4)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正处于成年期。解析该题以六大板块示意图为切入点,重点考查了板块构造学说与海底地形的形成和分布规律的关系。从板块运动的方向看,甲和乙之间是生长边

7、界,丙和丁之间是消亡边界;A处位于板块内部,B处位于板块交接处;大西洋的洋中脊基本位于中间,已经形成了洋中脊体系和深海洋盆,正处于成年期。段式练习2】有关岛弧链和海岸山脉的形成原因,叙述正确的是()A.两个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形成的B.两个大洋板块相互碰撞挤压形成的C.大陆板块和大洋板块相互碰撞,大陆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D.大洋板块和大陆板块相互碰撞,大洋板块受挤上拱而隆起形成的1 .在板块张裂地区常形成()A.裂谷或海洋B.海沟和海岭C.岛弧链和海岸山脉D .褶皱山脉和高原2 .板块 构造学说中,意见还不一致的问题是()A.板块构造是指地壳还是岩石圈B.板块构造运动的方向C.板块运动能否引起

8、火山、地震D.板块持久大幅度运动的动力3 .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 ()A.大西洋由板块碰撞而形成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诞生处4 .科学家依据下列哪个事实推断海底在扩张()A.离海岭越近,岩石年龄越轻,离海岭越远,岩石年龄越老,并在海岭两侧呈对称分布B.海底有 高原、盆地、海岭、海沟等多种地形C.大陆会漂移D.海底有火山爆发5 .有关全球构造问题的说法,错误的是()A.大陆漂移说是由魏格纳提出的B.海底扩张说认为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的诞生处C.板块构造学说是在

9、海底扩张说和大陆漂移学说的基础上产生的D.上述三大学说的提出,说明人类对海底地形已有了科学完整的认识6 .读“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完成下列问题。(1)图中海底地形 A处为, P处为; B处是 物质上升处。(2)在M N板块的地壳部分,硅铝层较薄,甚至缺失的是 (填写字母)板块的地壳处。(3)下列各类岩石中,在 H处常见的是()A.玄武岩 B .页岩 C .花岗岩 D .石英岩(4)据勘探,C、D、E三处海底地层岩石年龄按由老到新依次排列是, 学说的建立提供了事实依据。(5)如M板块为太平洋板块,则 N板块的名称是 板块,当M板块俯冲到 N板块下面, 压上拱,形成高大山系的名称是 山系。IKE

10、 SHI ZUO tE这个发现为N板块受到挤东南网2011年6月17日讯:据.台湾媒体报道,有关大陆旅客来台观光自由行,两岸经 多次沟通,以6月底前实施为共同目标。据此回答12题。1.台湾岛形成的原因是()A.台湾海峡断裂扩张B.太平洋洋壳向亚欧大陆俯冲,大陆板块受挤压隆起形成的C.海底火山喷发D.洋中脊抬升2.台湾岛多火山、地震的原因是 ()A.海底火山喷发8 .位于洋中脊裂谷带附近、多裂隙C.位于台湾海峡裂谷带D.处于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交接处,地壳运动活跃9 .太平洋西部边缘的深海沟一一岛弧链,是下面哪两个板块相撞形成的()A.太平洋板块和亚欧板块B .太平洋板块和印度洋板块C.太平洋板

11、块同美洲板块D .太平洋板块同南极洲板块10 下列应用板块构造理论对地质地貌现象的解释,正确的是()A.大西洋、北冰洋均由板块张裂而产生B.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C.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相撞,使古地中海一部分消失D.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和岛弧是新大洋地壳的诞生处读“太平洋洋底地层年龄分布图”,回答 58题。5 .图中表示洋中脊的是()ASB.C.D6 .图中洋底地层年龄最老的是()ASB.C.D7 .图中是()A.洋壳在地幔物质对流上升的托顶作用下形成的8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C.地幔物质的对流将新洋壳不断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D.地幔中物质对

12、流的结果9 .图中处岛屿是()A.大陆板块受挤上拱、隆起形成的10 地幔物质从中脊的顶部裂谷带涌出,冷却凝结形成的C.地幔物质的对流将新洋壳不断向两侧推开,海底不断扩张形成的D.地幔中物质对流的结果11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综合近年GPS1S结果,菲律宾海板块平均每年以30。角向西北移动 8.2厘米,与台湾所处的亚欧板块形成顶撞。“ 9 21”台湾大地震的根本原因就在这里,而板块造成的冲撞集中在车笼埔断层,本次地震震源深仅1km花莲东部正是菲律宾海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地带,这里直接可以在地表观察断层的活动,是世界上少有的可测量活断层的地质奇观。科学家们测量的结果表明,这里每年被菲律宾海板块顶

13、推而垂直升高1cmi向西北推移23cm(1)菲律宾海板块属于六大板块中的 板块。(2)台湾位于 地震带上。(3) “9 21”台湾大地震按震源深浅分类属 地震。(4)花莲与震中相比().震级相同,烈度不同.震级和烈度均不同运动为主。A.震级不同,烈度相同BC.震级和烈度均相同D(5)由上述数据可以看出,地壳以答案基础梳理海底扩张 板块构造 物质对流 地幔物质 诞生对流板块地幔岩浆海 沟?岛弧?海岸山脉变式练习1. AB 根据海底扩张学说,海底岩石年龄一般不超过2亿年,海底岩石年龄以大洋中脊为轴对称分布,并且由大洋中脊向两侧由新变老,海沟是洋壳的消亡地带,大洋中脊是洋壳的生长地带,故选AR 2.

14、 C 板块构造学说认为板块主要活动与变形发生在板块边缘,即板块交界边。板块俯冲,形成海沟、岛 弧与海岸山脉。自主练习1. A 地球板块分为三种状态:一为彼此接近的汇聚型板块边界,二为彼此远离的分离型板块边界,三为 彼此交错的转换型板块边界。板块本身是不会变形的,地球表面活动便都在这三种状态下集中发生,比如海岭 就是分离型板块边界下形成的。2. D 板块构造学说深刻地解释了世界地震和火山分布、地磁和地势现象、岩浆和造山运动,说明了全球 性大洋中脊和裂谷系、大陆漂移、洋壳起源等重大问题,以全球整体的研究观点,开拓了地球科学研究的深广 度。但该学说对板块活动具体作用过程和细节还不十分准确,对板块动力

15、的确定还有问题,对板块内部构造与 板块俯冲消亡及伴随的岩浆活动研究不足,还不能圆满地解释大陆岩石圈的成因和演化,有待进一步的完善。是有关岩石圈发展的一种学说。3. B 北太平洋西部的深海沟和岛弧是大洋.地壳的消亡处,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使地中海一部分消失,台湾山脉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而成。大西洋是由海底扩张而形成的。4. A 海岭是地幔物质从大洋中脊顶部裂谷带中涌出,并冷却凝固形成的,是新的洋壳诞生的地方。新洋 壳在海岭附近形成,老的洋壳被推移到远处,这说明随着洋壳的不断形成,海底在不断扩张之中。5. D 此题考查全球构造的几大学说的情况。相对陆地地形.而言,人类对海底地形成因的认识较

16、为粗浅,尚处于假说阶段.,谈不上科学完整。6. (1)海沟 海岭 地幔 (2)M(3)A(4)E、C D海底扩张 (5)美洲科迪勒拉解析(1)根据板块构造学说,图中M为大洋板块,N为大陆板块。两板块相撞时,大洋板块密度大,位置低,俯冲到大陆板块之下,形成海沟(A处),是海洋中最深的地方;大陆板块受挤压上拱,隆起形成岛弧和海岸山脉。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图中B为地幔物质,从 P处海岭顶部涌出,冷却后形成新的地壳。(2)根据地壳的结构特点可知,地壳分为两层,上层为硅铝层,下层为硅镁层。硅铝层在大洋地壳中很薄,甚至缺失。硅镁层却 是普遍存在的,图中 M为大洋板块,所以 M处硅铝层很薄,甚至缺失。 (3)

17、图中H处有火山喷发,喷出的岩浆形 成多孔的玄武岩。(4)根据海底扩张学说,图中地幔物质B处从海岭P处顶部的巨大开裂处涌出,到达顶部冷却凝结,形成新的大洋地壳。以后继续上升的岩浆又把早先形成的大洋地壳推向两边,离海岭愈远,年龄愈老。 所以,图中E处年龄最老,其次是 C和D处。(5)如果M为太平洋板块,则 N板块就是美洲板块,N受挤压形成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课时作业1. B 2.D 本题组考查台湾岛的形成及多火山、地震的原因。台湾岛是大陆岛,属于亚欧板块,由于亚 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太平洋板块位置较低,俯冲到亚欧板块底部,亚欧板块被抬升隆起形成东缘的岛屿 和岛弧。由于处于两大板块交接处,地壳运

18、动活跃,故多火山、地震。3. A 本题考查了六大板块的分界线,必须仔细读图。4. B 根据六大板块示意图,大西洋中部是板块张裂处;北冰洋不在板块张裂区;台湾山脉处在太平洋板 块与亚欧板块碰撞处附近;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相撞处是古地中海海域,今已成为陆地;北太平洋西部的深 海沟和岛弧链是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相撞处。板块构造理论认为,板块张裂的地区形成裂谷或者海洋;板块 和板块相碰撞的地区形成山脉或岛弧链。海岭是新的大洋地壳诞生处,这是海底扩张学说的观点,当然板块构 造理论也予以认同。5. A 大洋中脊是新洋壳的诞生处,其附近地层年龄较小,故图中处是洋中脊。6. D 不在洋壳上,可排除;中,离大洋中脊最远,应是地层年龄最老的。7. C 是洋盆,是海底扩张的结果。8. A 是亚欧大陆东部的岛屿,是亚欧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碰撞挤压、大陆板块上拱形成的。9. (1)亚欧板块 (2)环太平洋 (3)浅源 (4)B(5)水平教材题解思考(P19)海底扩张学说认为地幔内存在热对流,熔化了的地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