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勇《山寺闲居》_第1页
祝勇《山寺闲居》_第2页
祝勇《山寺闲居》_第3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祝勇山寺闲居山寺闲居一一祝勇壹那年和友人凸凹一起,躲进了京郊房山的云居寺,小住了一 些时日。凭借凸凹的关系,我们俩同住一间小小的僧房,读 书、聊天、写作。有时,僧人们都去佛堂诵经,我们就坐在 殿前的台阶上,遥望对面的青山,想着各自的心事,长久地 不发一语。那时我们都处于困顿之中,想从烦闷的现实中挣 脱出来,透一口气。我们不约而同,都想到了这里。不是遁 世,而是让内心获得喘息和再生的机会,在沉默中重新积聚 能量和勇气。事实证明了我们的正确,只有呼吸过两种空气 的人才会懂得两种空气的差别。洁白的云在我们头顶,半天 不挪动一步。在这里,我们把时间分解,哪怕是时间最小的 刻度,都能够容纳下无限多的事物

2、,诸如风的喘息、草虫的 鸣叫、草梗间汁液的滚动,以及脑海里来不及整理的回忆和 幻想。寺院实在是思想的最佳场所。寺院里的清规戒律并不 是阻拦思想的栅栏,反而令人抛弃了世俗生活中那些不必要 的累赘,而身心轻捷地进入一个自由世界。由其对于我们这 等俗众来说,现世中任何现成的价值法度都失去了功用,这 里全然是另外一个世界,思想可以在这里自由地展开,像山 野间的风,随意去来。寺院里的斋饭描述着岁月的清寂。漆 盘里鲜嫩的蔬菜,以及木钵里圆润的米粒,凝聚着土地和雨 露的精华。这一切刚好合于人的胃口。它们让我们懂得了生 命中哪些是必要的,哪些是多余的,让我们认识到生命与天 地自然相连的本质。古老的饭食,就像斑

3、驳的古画一样雅致、 精确和节制,它们因抛弃了繁复和累赘的部分而显得孤傲和 与众不同。在寺里呆的久了,话题渐渐发生了一些改变。那 些平日里占满了头脑的俗念,那些斤斤计较的得失,仿佛都 成了前尘往事,不值一提或者不屑一提。曾经读过周作人在 香山养病时写下的山中杂信,那么空灵剔透,禅味十足, 仿佛人世间一切病痛哀愁,都在木鱼与石磐的敲击声中化为 虚无,那实在是一种大境界。在寺院的青石板路上走过,我 的步态轻快了许多。有时蓦然抬头,正好望见那几棵菩提树, 在风中晃动着叶子,如同洁净的鸟群,在天空下翻飞着翼翅C 好几次在夜里醒来,听见落雨。在寺院中感受夜雨自然与客 栈中不同。客栈夜雨,总有一番不堪的情味

4、。它给人带来的 是羁旅的愁苦,和等待启程的焦灼,暖暖的被窝并不能阻止 人们感喟于自己身陷僻远的处境。寺院则如归宿般让人感到 心神安妥,所以在夜雨中醒来,我便可以专注于夜雨时急时 疏的节奏,并于其中分辨雨珠敲在不同物体上的声音树 木、屋檐、水缸,以及飘摇的风铃。因此,寺院的夜雨别有 一番诗意。友人于床榻上一动不动,似在酣睡。然而第二天 一早,他却会向我讲述昨夜的听觉。当我爬向窗口,注视那 幽暗中发光的雨线,凸凹也正在与绵密的雨声进行着心灵的对话。清寂的寺院把我们琐屑的日常生活进行了简化,思维 的力量由此得以凸现。寺院是我的沉思之地。寺院令我的沉 思摆脱了世俗的恩恩怨怨、是是非非、真真假假,而逼近

5、了 事物本身。尽管我并非佛教徒,我的参悟也终难求得正果, 但是这些日子里的静思默想,正是我需要的,和在平日里难 以获得的。我想起一位友人的话:或许你并没有想清楚你所 有的困惑,但思想本身就是一种修炼, 就是一种清醒和觉悟。 贰我第一次到云居寺就深深地喜爱上它。那是在读大学的时 候,我和友人一起蹬自行车,从北京城里一口气跑了六十多 公里,来到白带山的山脚下的。那是一段喜欢旅行的岁月, 同学少年,背着背包,穿着镶了铜片的牛仔裤,去回应远方 神秘的召唤。不知疲倦地旅行,几乎成了那段岁月的象征。 旅行,和我的青春记忆紧紧地纠缠在一起了。云居寺给我的 第一印象就是它的超凡脱俗。按说,中国的寺院,建筑布局

6、 大同小异。那深红的山门、精美壮观的大雄宝殿、古朴的配 殿与僧房,以及浑厚朴实的佛塔,都有着固定的位置,秩序 井然,千百年不曾走样,只是在建筑和雕塑的细节上,随着 时间和空间的转换而略有差别而已。中国的寺庙,从北到南,我不知去过多少。这些寺庙大都香烟缭绕,人流如织。除了 在闹市的,中国的寺庙大抵选择了名山秀水,比如庐山、华 山、五台山、西湖、舟山群岛占尽了地理上的先机,吸 引人们不远千里,前去拜谒。有一年深秋,我到苏州,心里 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去寒山寺,体会月落乌啼、江枫渔火的古 典境界,倾听那跨越时空的斑驳钟声。枫桥夜泊,是裹携在 青衫长袍里的一缕梦境,它触痛了多少浪游者的惆怅,就像 一壶醇浓

7、的酒,吸引你去饮,饮罢,贝y如同中了魔一般,被 一种美丽的忧伤所缠绕,永不醒来。然而当我舟车相继地赶 到那里,寒山寺尖利的喧哗,还有收费撞钟的指示牌,却像 无情的长剑,戈I破我的幽梦。寺院是出家人修行的场所,寺 院里每一片太阳的光斑都充满着佛的启示;对于俗世众生, 它也有平凡的世俗意义的,人们在这里试图用自己的虔诚换 取神灵的保佑。那绵延的香火,就是沟通神圣与世俗的纽带。 关于这槛外与槛里、神圣与世俗的关系,李书磊有一段精妙 的论述:“每到清晨,大钟敲响,佛堂里做早课的僧人肃然 聆听,这激扬而悠远的钟声招呼着他们心中的智慧。钟声是 他们与永恒和真谛的一种沟通然而,觉生寺大钟对寺院 周围的市民来

8、说却具有完全不同的含义;清晨,钟声可以报 时;节日,钟声代表喜庆。他们甚至不知道这座近在咫尺的 寺院叫觉生寺,他们只是按自己的眼光为它取了诨名叫'大钟寺。觉生寺是僧人们的寺院,大钟寺则是市 民们的寺院;每到过年,这里就是热闹非凡的庙会,一直闹 到正月十五;大钟是和尚们的法器,对市民们来说则是京城 一景,一种茶余饭后的谈资。”应当说,佛教精神本身就具 有一种人间关怀,圣洁的寺院也正因这点世俗气息而显得可爱。云居寺与从前去过的寺院有着明显区别。它坐落在大地 的隐秘处,绝不嚣张,如同一位在连绵的青山中遁迹的真正 的隐者,独自守望着无涯的时空。山色青青,一峦连接着一 峦,像无数个逝去的朝代一样

9、真实而悦目,苍翠的轮廓里掩 藏着各种生命驳杂的细节。在寺院青石板铺就的平台上踱 步,我的心中就常在猜测对面的山林的枝叶究竟生就怎样的 花纹,以及它们所暗示出何等的生命信息。拒马河带着银亮 的光泽,在远方划过一条优美的弧线,如一条生动的水袖。 除了偶尔出现的樵夫,以及零星的游人,这里鲜有人至,只 有僧人们宽大的袍袖,时而在殿宇廊柱间闪现。云居寺虽然 遗世独立,但它仍旧不失人间的温度,它和所有其他寺院一 样,从不拒绝凡人的光顾。那尊铜铸的韦陀像,双臂平抬, 双手上下替放,表示此寺可容纳行者来此歇宿,不取分文。 山寺的阳光纯洁而健康,同时也充满着梦幻般的柔和与慈 爱。第一次来到这里,我就发誓,一定要

10、选个适当的时机, 在这里住上一段日子,悉心体味山中无日月的空灵,然后, 带着一颗一尘不染的心,轻松下山。叁我时常伫立在佛堂外面,聆听僧人们诵经。尽管我听不懂经文,但是,那浑朴 悠扬的和声,仿佛知晓了我的忧伤,遂用温柔宽厚的手掌, 将它慢慢抚平。我觉得那些经文跨越了语言的樊篱,而具有 一种不同寻常的情感力量。它绝不是一种立竿见影的教导灌 输,而是一种漫长而悠缓的抚慰。天长日久,你才能体悟出 其中的奥义。由此,我对宗教精神多了一层理解。 在云居寺, 佛恢复了他的本来面目一一端庄慈爱,仪态万方。塑像和壁 画的线条也都舒展而沉静。这也许与云居寺的建造年代有 关。它的前身智泉寺始建于隋,而云居寺本身则始

11、建于唐贞 观初年。佛教自东汉引入中国,三国两晋南北朝,几个世纪 的战乱足以将人间变成地域,而对宗教的虔诚,贝y成了人们 忍受苦难的一个借口。宗教本身,于是日益极端化和非人性。 随着隋唐盛世的到来,这一切自然会发生改变。这种改变, 首先体现在佛的表情中。这时,佛若有若无的微笑已经令你 的内心年感到安妥,仿佛他就是人间的一员,你的所有幸福 和痛苦,他都了然于心。他不再是不食人间烟火, 刀枪不入, 愤世忌俗,而是充满了人间关爱。佛教主张悟性,通过超越 常识的想象力,从花泪蝶梦、鱼跃莺飞中体察生命的真谛, 由具象抵达抽象,由形而下抵达形而上。反过来说,那些唐 奥的教义,也是和现世的山川草木、云烟光色,

12、同人间的实 际生活紧密相连的。它的本质是引导人们向善,而不是以好 听的语言来美化苦难;是求取幸福,而非虐待众生。否则, 任何宗教都将走向异化,并最终走向自己的反面。佛堂里的 诵经声像阳光下的物体一样清晰。光线透过木雕的门扇,落 在每个僧人的脸上,他们的表情平静谦和,波澜不兴,全无 以圣徒自居的傲慢。他们已经念了一千多年,从不曾惊扰这 个世界。如果有人走进山门,他们就用目光和内心关注每一个人。他们决不通过嘲笑世人的凡俗来标榜自己的脱俗,他们只是默默地将自己的韧性,融进平淡的山居岁月里。肆脱去狂迷的外壳,宗教真实的内核便会显露出来。没有比云 居寺的石经更说明问题的了。刊刻石质经书,实际上是向时 间

13、发出挑战,是追求永恒进行的一次努力。它不需要哗众取 宠的宣言,不需要盛气凌人的说教,它只需要实实在在的劳 作,以超人的耐性去抗衡无涯的岁月。佛教历史上曾经发生 过无数次的法难,僧侣被屠,佛经被焚,几乎每一次都使佛 教遭受灭顶之灾。废佛灭佛,在佛家弟子心中留下难以磨灭 的伤痛。于是,在隋炀帝大业年间,智泉寺僧静琬秉承师训, 在白带山开创了石经刊刻事业,理由很简单,石块比纸帛更 能够跨越茫漠的时间之海,也更经得起烈焰的焚烧。这个念 头一闪不要紧,千年的时光就从虔诚的教徒们的肘边溜过去 了。刻经事业历经隋、唐、辽、金、元、明六代,这六个朝 代中潜伏着多少偶然或者必然的事件可以终止这项事业,我 们无从

14、得知,我们只知道它在漫长的时间流程中,一分钟也 没有中断。谁都知道这是一项艰苦的事业,然而没有人能够 猜得出,一锤一钎之中,包含了僧人们的多少孤独、反抗和 期待。不难揣测,不少佛教徒的一生都是在冰冷的青石边度 过的,镌刻经文成了他们生命的唯一内容。他们不曾目睹山 外的风雨,如同外人无法解读他们的内心。这是一条走了一 千零三十九年的不归路,每一个亲历者的一生,在其中都只不过是微不足道的一瞬,只有最后一个人才有幸能够看到那 巨大的整体,去体会大功告成的喜悦。这对于大多数人来说 过于残酷了。然而,这才是宗教精神,才是崇高的献身。真 正的执着是对时间缓慢的渗透,它不是棒喝似的警醒,而是 贯注于历史的每

15、一秒中,经久不衰,就像佛堂里的诵经声, 不会在空气中弥散,不会在时间深处结成蛛网。这也是云居 寺远离尘嚣的真正原因。它并不像大多数寺院那样人声喧 闹,香火旺盛,但它将弘扬佛法、普渡众生的终极目标融入 一个更深远的境界里。寺院的身前是由汉末到南北朝几百年 动乱的悲惨世界,它的身后却是唐宋盛世的钟磬合鸣,它站 在历史的衔接点上,将文化的断裂带牢牢地焊接起来。它打 破了一种信仰的一般性寿限,使得一种精神以理性、健康的精神传之永久。尘埃落定。总共一万四千二百七十八块石 经。冰冷的石块,残留着匠人的体温。有多少双温热的手触 摸过它,却无从统计。我曾经认真地观察过这些石经。我能 从不同时代的石经中大致看出

16、刊刻风格的变化,但我却对经 文的内容一无所知。那些绵密的文字如同天书,无法破译。这些文字对于浅陋如我者,完全是另一种符号系统。但在它 的信徒们的眼中,那却是一个逻辑谨严,井然有序的世界。 我亦曾捧读过金刚经,试图让佛的光芒也照进我冥顽的 大脑。我用力倾听诵经的声音。那既来自遥远年代又来自身 旁的声音,令我感受到某种神秘的魅力。 然后我走到阳光下,让从高处将临的阳光蒸发我胸中积郁多年的阴影。伍迄今为止,我只能以一个旁观者的身份打量云居寺。假如我有静 琬及其后继者们那样的精神毅力,那么云居寺就是我的生 命,可惜我没有。我只希望我的内心会从此变得丰富、深厚 与辽阔,以真实和美好的情态面对这苍茫人世。我希望我不 再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