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_第1页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_第2页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_第3页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_第4页
《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精品word可编辑资料- - - - - - - - - - - - -第 21 页,共 21 页- - - - - - - - - -第一章 绪论海洋地质学复习提纲1. 什么是海洋地质学,海洋地质学的讨论内容?对海洋领域所作的地质学方面的讨论起初叫做“海底地质学”( submarine geology),后来一般均称为“海洋地质学” ( marine geology)海洋地质学以海水掩盖下的广大岩石圈为讨论对象,主要包括海岸、大陆架和大陆坡,以及宽敞的深海洋底;它也是地质学的一个分支,特地从事海洋区域的地质学讨论;2.2. 海洋地质学调查手段有哪些?海洋地质调查和技术手段主要有:利用人造卫星

2、导航和全球定位系统( gps),以及无线电导航系统来确定调查船或观测点及测线在海上的位置;利用回声测深仪,多波束回声测深仪及旁测声纳测量水深和探测海底地势地貌;用拖网、抓斗、箱式采样器、自返式抓斗、柱状采样器和钻探等手段实行海底沉积物、岩石和锰结核等样品;用浅地层剖面仪测海底未固结浅地层的分布、厚度和结构特点;用地震、重力、磁力及地热等地球物理方法,探测海底各种地球物理场特点、地质构造和矿产资源,有的仍利用放射性探测技术探查海底砂矿;3. 从 dsdp到 odp到 iodp,深海钻探方案对海洋地质学的推动作用? 深海钻探( dsdp)(1968-1983)证明了海底扩张理论和板块构造学说大洋钻

3、探( odp)(1985-2003)创立了古海洋学整合大洋钻探方案 iodp(2003-2021)、国际大洋发觉方案 iodp( 2021-2023)规模更加宏大、科学目标更具挑战性4. 21 世纪是海洋世纪,海洋地质学面临什么新的任务和挑战?海洋高新技术的应用向空间进展、 观测精度不断提高 , 从而使海洋地质科学的调查讨论朝 " 领域广、精度高、讨论深" 的方向进展其次章 板块构造理论1. 大陆漂移假说的主要内容和缺陷是什么?主要内容:地球上全部大陆在中生代以前曾结合成统一的庞大陆块联合古陆,或称泛大陆;其四周是环绕泛大陆的全球统一海洋泛大洋;中生代以后,联合古陆解体,由

4、于各大陆分别,漂移,逐步形成了大西洋和印度洋,而泛大洋(古太平洋)收缩成今日的太平洋;主要内容:全世界的大陆在古生代晚期曾连接成一体,称为联合古大陆或泛大陆pangea, 环绕联合古大陆的宽敞海洋称为泛大洋;较轻的硅铝质大陆漂浮在较重的硅镁层之上,并在其上发生漂移;从中生代开头,泛大陆逐步破裂、分别、漂移,形成现代海陆分布的基本格局;大陆漂移的驱动力是与地球自转有关的两种力:向西漂移的力(来自日月引力产生的潮汐摩擦力)和指向赤道的离极力;缺陷: 1、魏格纳进行古地理重建(拼合大陆)时,依据的几何特点不够精确; 2、刚性的花岗岩层不行能在刚性的玄武岩层上漂移;3、地球已有几十亿年的历史,大陆的分

5、裂为何始于中生代,联合古陆为何能在地球历史中的大部分时间得以生存,未说明中生代以前地球演化历史? 4、日月引力引起的潮汐摩擦力和离极力都太小, 不足以引起大陆漂移; 关键是关于大陆漂移的驱动机制 5.大陆如何拼接的一些详细问题未能妥当解决;2. 海底扩张的主要内容及证据主要内容 : 1 大洋中脊是地幔物质上升的出口,上升的地幔物质冷凝形成新的洋壳,并推动先形成的洋底逐步向两侧对称扩张; 海底在洋中脊处的扩张导致新大洋两侧的大陆逐步彼此远离,也可能使老的洋壳在大陆边缘的海沟处沿贝尼奥夫带(俯冲带)向下俯冲潜没,重新回到地幔中去,从而完成对老洋壳的更新; 海底扩张是刚性岩石圈块体驮在软流圈上运动的

6、结果,运动的驱动力是地幔物质的热对流; 假如地幔对流的上升流发生在大陆下面,就将导致大陆的分裂与大洋的开启;证据:一、古地磁学的论证1、条带状海底磁反常瓦因 马修斯假说: “如海底发生扩张,就磁化方向正反交替的岩石就会由中脊轴部向外推移,并平行于洋脊顶峰延长”;2、海底沉积物的磁性磁性测量说明:正向磁化与反向磁化段在岩芯中交替显现;二、深海钻探成果1、dsdp 明确了大洋地壳的年龄不但特别年轻(<170ma ),而且对称于大洋中脊分布, 这完全符合海底扩张模式;2、dsdp 揭示了洋底沉积物的厚度和层序是对应于中脊轴分布的;在年轻的中脊顶部, 沉积物的厚度较薄;向两侧,就随着洋底年龄变老

7、,沉积层逐步加厚;三、转换断层3. 板块构造的基本思想(内容)?1) 漂浮于软流圈之上的刚性岩石圈并非统一的整体,而被活动断裂带分割成如干大小不同的球面块体,即岩石圈板块,简称板块;2) 板块是刚性的和相对稳固的,并按球面运动规律不断转变着彼此之间的相对位置;3) 板块边界为大陆裂谷、 洋中脊、岛弧海沟系和转换断层等构造活动带, 因而具有剧烈的活动性,全球的地震、火山主要沿板块边界分布;4) 板块在离散边界处扩张增生, 而在汇聚边界处俯冲消减, 二者相互补偿, 地球体积保持不变;5) 地幔中的热对流是板块运动的驱动力;4. 板块边界类型及各自的特点和典型实例?依据板块边界的性质、特点和板块间相

8、对运动方式,可将板块边界划分为三种类型:1. 离散型板块边界 也称生长边界;特点是两板块做背离运动,向两侧分别、 散开,由于它的应力状态是拉张的, 故又称拉张型板块边界; 正由于应力拉张, 所以边界线常呈锯齿状;离散型边界发生于大陆岩石圈之间者称大陆裂谷带, 如东非裂谷带,是索马里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离散边界;2. 汇聚型板块边界 也称消亡边界,相当于海沟和活动造山带,所相伴的是洋壳消亡和大陆碰撞;由于汇聚应力是挤压的,故又称挤压型边界;汇聚型边 界可进一步划分为俯冲边界和碰撞边界;俯冲边界 :相当于海沟;相邻板块相互碰撞,厚度小、密度大、位置低的大洋板块俯冲于厚度大、密度小、位置高的大陆板块之下

9、;俯冲边界又包括:岛弧海沟系(日本岛日本海沟;欧亚板块太平洋板块),岛弧远离大陆,发育于洋壳之上,沿着岛弧,一大洋板块俯冲于另一大洋板块之下;山弧-海沟系(安第斯型大陆边缘) ,大洋板块沿陆缘俯冲于大陆之下;碰撞边界:陆 -陆碰撞 也称地缝合线,是大洋板块俯冲殆尽,两侧大陆相遇汇合开头碰撞时的边界,表现为活动造山带;两陆块碰撞导致地壳压缩增厚, 地面大幅度抬升,形成雄伟的褶皱山系,喜马拉雅山便是始新世以来板块碰撞 边界的典型实例;3. 转换型板块边界 也称平移型边界或剪切型边界,是相互剪切、滑动的两个板块之间的边界,其边界线即转换断层线;沿这种边界通常既没有板块的生 长,也没有板块的消减,但伴

10、有频繁的浅震活动;转换型板块边界的代表是加 利福尼亚的圣安德烈斯断层,它是北美板块和太平洋板块的一段边界;5. 转换断层与平移断层的区分?平移断层随着时间的推移,断层两侧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会越来越远; 平移断层,错动是沿整条断裂线发生的转换断层,虽然中脊轴两侧海底不断扩张,断层两侧的两段中脊之间的距离却未必增大;转换断层,相互错动仅发生在这两段中脊轴之间的bc 段,在该段以外的断裂带上,断层两侧海底的扩张移动方向相同,其间没有相互错动;转换断层中 bc段的错动方向,恰好与平移断层中把中脊错开的方向相反;6. 贝尼奥夫带大洋板块俯冲带及其伴生的地震震源面都是从洋向陆倾斜,并逐步加深.与岛弧体系相

11、关的火山岩分布规律7. 板块构造的驱动力?8.9.典型的弧盆体系组成单元第三章 大陆边缘及地质构造1. 大陆边缘的类型,特点及典型实例一、依据大陆边缘地壳活动性的强弱,可分为:稳固大陆边缘:又称被动大陆边缘,大西洋型大陆边缘,离散型大陆边缘,和拖曳大陆边缘 :具有宽敞、平整的大陆架,外接坡折明显的大陆坡和平缓的大陆裾,整个大陆边缘没有火山和地震,是一个较为稳固的海疆;活动大陆边缘: 又称主动大陆边缘, 太平洋型大陆边缘, 收敛大陆边缘: 大陆架 +大陆坡 +“岛弧海沟体系”,其边缘环绕以火山岛弧,岛弧边坡陡峭, 外侧边坡直落至深邃的海沟底部,岛弧和海沟地势高差悬殊,有频繁的火山和地震活动以及较

12、剧烈的构造运动;活动型大陆边缘的构造带具有明显的单向特点 :1. 太平洋构造带通常分为内外两带:外带位于大陆侧,主要是中生代构造带;内带位于洋侧,主要是新生代构造带;其构造活动性具有自陆向海向洋迁移的趋势,西太平洋边缘特殊突出;2. 重力场的变化规律一般是海沟带的自由空间重力反常为负,岛弧继弧后盆地的自由空间反常为正;3. 地热流的分布具有明显的分带性;沿海沟低热流量带,过海沟轴(陆侧)达到最低,向岛弧过渡到高热流带,在弧后盆地再次显现高热流带;低热流带与冷的大洋岩石圈俯冲活动大陆边缘是最强的火山活动带;4. 从洋到陆依次显现拉斑玄武岩系列、钙碱系列、碱性系列;两种亚型:岛弧亚型 缺失大陆隆,

13、以发育海沟 -岛弧 -边缘海盆地为特点;(西太平洋岛弧)安第斯亚型 中美 -南美陆缘大陆架和大陆坡狭窄,大陆隆被海沟取代(秘鲁 -智利、安第斯山)二、据板块构造机理分为三类:1、发散型大陆边缘发散型大陆边缘是大西洋、印度洋周边普遍存在的类型;由宽敞的大陆架、平缓的大陆坡( 1 3 度)和分布广泛的大陆裾三个单元组成;它是海底扩张过程中形成的;2、聚敛型大陆边缘又称为太平洋型大陆边缘,他由大陆架、陡峭的大陆坡(2-3 度)和深海沟三个单元构成;太平洋型大陆边缘又可以分出岛弧亚型和安第斯亚型两种;3、转换断层型大陆边缘转换型大陆边缘是由转换断层所圈定的大陆边缘, 它是由板块之间的水平剪切作用而不是

14、岩石圈裂开的裂谷作用形成的;其特点是裂陷作用和火山活动均比较柔弱,甚至缺失,常伴有浅震活动,也不像非火山型边缘那样显现宽敞的地壳变薄作用;从而陆坡较陡峭,陆隆发育较差;如北美太平洋侧加利福利亚湾的大陆边缘,由圣安德烈斯平移断层和阿拉斯加湾东南的费尔韦瑟平移断层参加塑造;加利福利亚半岛以裂离半岛形成显现,兼蓄发散与平移性质;阿拉斯加湾外有阿留申岛弧与海沟存在,兼蓄发散与平移性质2. 边缘海(弧后盆地)的定义,特点及形成机制(1) )边缘海盆地是西太平洋型大陆边缘沟-弧-盆地的组成部分,故又称为弧后盆地, 主要分布在西太平洋边缘, 而在印度洋、 大西洋仅显现于局部边缘;(2) )边缘海盆地的基本特

15、点大多数边缘盆地的地壳结构与标准洋壳结构相同或相近;边缘盆地的年龄相当轻, 大多数比被岛弧分隔的相邻洋盆小得多;dsdp 和 odp 的成果也证明,边缘盆地的海底(残留型边缘海盆地除外)都是新生代以来形成的;再大部分边缘盆地都发觉有与大洋底类似的磁反常条带,但磁反常强度偏低;边缘盆地的热流值一般较高,活动的或较年轻的边缘海盆平均热流值可高于洋中脊;边缘盆地的布格重力反常比两侧的大陆和岛弧高, 大都在 200mgal以上, 是地壳减薄、地幔抬升的表现; 有些正活动的海盆, 自由空间重力反常为 30 80mgal;(3) )边缘海盆地的形成机制1 、主动扩张机制认为边缘海盆的扩张是由上涌的地幔物质

16、引起的,强调地幔物质上涌的主动性, 大致有热底辟和次生对流两种模式; 热底辟模式、次生对流模式;2 、被动扩张机制认为地幔物质上涌是被动的,受板块之间运动方式的掌握;假如上覆板块与岛弧海沟体系之间为分别运动,这就是为弧后扩张供应了空间;可以促使地幔物质上涌,从而引起边缘海盆的扩张;假如有俯冲带与大陆板块相向运动,大陆板块推掩于俯冲带之上,就形成安第斯陆缘而不会形成边缘海盆;3. 沟-弧-盆体系形成机制4. ( 1)地槽理论对沟 -弧-盆体系形成机制的熟悉: 地槽概念中, 海沟时沉降带, 岛弧是拱起的地背斜, 边缘海盆就是山间坳陷; 地槽在其进展过程中; 仍够、海盆不断接收陆源碎屑物质积累,最终

17、引起地槽回返,以造山运动的形式借宿地槽生命,形成稳固的褶皱带,并拼贴于相邻大陆上,使大陆增生,沟-弧-盆又在新的条件下,开头新的进展旋回;( 2)板块构造理论对沟 -弧-盆体系形成机制的熟悉:卡格里模式由于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下面俯冲,两板块摩擦生热,地幔(软流圈)物质以底辟形式上涌,导致地幔对流,形成岛弧(火山岛),又由于对流的拉张作用,形成弧后边缘海盆;后补充:俯冲的大洋板块可把一部分低黏度的软流圈物质 拖下去,直接发生对流, 同样可以因对流产生拉张作用形成海沟和弧后盆地;5. 双变质带大洋板块向大陆板块俯冲,在接触地带因温度和压力条件不同而产生高压低温顺高温低压两种变质带;6. 蛇绿岩套的

18、定义及主要岩石组合蛇绿岩套ophiolitic suite又称奥菲奥岩套或蛇绿岩系,代表一套以超基性、基性岩石为主体的复杂的岩石组合,它代表上地幔物质;常把蛇绿岩套的出 现认为是古代岩石圈板块消亡的位置;1972 年美国地质协会确立了蛇绿岩的完整层序(自上而下):基性火山岩(通常具有枕状构造) 、基性席状岩墙群、奥长花岗岩、辉长岩、橄榄辉长岩、辉长岩、橄榄岩、斜方辉石橄榄岩以上完整的蛇绿岩套层序并不多见,一般地区通常缺乏部分层序;或答:由代表洋壳组分的超基性基性岩(辉长岩、橄榄岩、蛇纹岩),枕状玄武岩和远洋沉积(放射虫硅质岩,软泥)组成的“三位一体”共生综合体;对于它的成因:一般认为是上地幔物

19、质上涌或上侵到地表表面,或是大洋地壳或上地幔推覆体构造侵位的结果;现代板块构造学说认为蛇绿岩套沿俯冲的大洋板块一侧分布,由一条超鎂铁质岩、鎂铁质岩和深海沉积物组成的一套复杂岩体;现代完整的蛇绿岩套由橄榄岩、辉长岩、席状岩墙杂岩和枕状熔岩组成,其上被含放射虫、有孔虫等深海沉积物掩盖,与俯冲带伴生;7. 混杂积累第四章 大洋构造1. 大洋地壳的分层和特点第一层,沉积层,地震纵波速度1.53.0km/s;具有间断分布的性质;在近大陆坡麓处厚度最大,可达 1 2.5km;在洋中脊斜坡上较薄,约 200m;在中脊顶部 100 200km 宽的地带,沉积层极薄或缺失;其次层,火山岩层(基底层) ,火山岩以

20、玄武岩为主,夹有固结的沉积岩混合成; vp 为 4.55.5km/s,地震反射探测显示这层表面极其不平整,厚度变化大,平均 1.5km;岩性为大洋拉斑玄武岩;第三层,大洋层,是大洋地壳的主体层;在大西洋,这层速度值的80落在 6.5 7.1km/s 之间,其平均厚度为 5km 左右;岩性可能是辉长岩或角闪岩及蛇纹岩化橄榄岩等;第四层,上地幔层,莫氏面一下的层位, 非大洋地壳的组成;vp 为 7.7-8.3km/s,平均 8.0km/s;2. 大洋地壳与大陆地壳的差异人们通常把较薄的大陆地壳叫做次大陆地壳,把较厚的大洋地壳叫做次大洋型地壳,二者也统称过渡型地壳;大洋型地壳区分于大陆型地壳的要点,

21、在于薄而重,同时缺失大陆型地壳所特有的“花岗岩层 -硅铝层”;大陆型地壳不仅具有“花岗岩层” ,而且“玄武岩层”也比大洋型地壳大大增厚;这样一般大陆地壳就比大洋地壳厚达46 倍;3. 洋盆的演化阶段及威尔逊旋回威尔逊旋回:从板块构造观点综合归纳出的主要阐述大洋从开裂到闭合碰撞造山演化过程的进展模式;第五章 河口及三角洲1.影响三角洲发育的因素1. 河流的泥沙来源2. 海洋的腐蚀搬运才能的大小3. 口外海边区的水深及地势4. 沉积环境是否稳固(河流流量、沉积物的供应量、近岸的破浪和潮汐、受水盆地地势及构造、气候和人类活动等)2. 一个完整的三角洲沉积体系分为哪几个部分,其特点是什么三角洲体系的组

22、成(河控三角洲为例)分为三个亚相:(一) 三角洲平原三角洲的陆上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上部分;其界限在向陆一侧从河流大量分叉处开头,与河流下游的冲积平原相接,向海一侧以水边线与三角洲前缘相接;三角洲平原相的沉积物包括河流,湖泊,沼泽和泻湖等多做类型,以粗粒物质为主,含油少量海陆过度相生物;(二) 三角洲前缘三角洲的水下部分,相当于顶积层的水下部分和前积层的上部;海平面与浪基面之间;呈环带分布于三角洲平原向海一侧边缘;这里是河水与海水混合,泥沙大量积累的地带;河流物质经海洋作用改造和再安排,形成分选性好,成分纯洁的砂质沉积物集中带;沉积物颗粒较粗,泥质与有机质极少,微体生物具有海陆过渡相的特点;

23、在三角洲前缘,总的趋势是粗砂沉积在分流河口,而较细的沉积物就被搬运到更远的盆地,沉积在滨外的深水环境中;沉积作用构成了一个慢慢向海倾斜的剖面, 其倾角一般小于 2°,沉积物向盆地方向逐步变细;由于沉积物不断供应,三角洲前缘逐步向滨外推动, 结果原先为滨外的地方最终被滨线沉积所掩盖;因此,与三角洲前缘向海变细相应的是,在剖面上形成一个较大型的向上变粗的层序,它反映了河口海水盆地的充填作用;(三) 前三角洲位于三角洲前缘外侧的向海地带,相当于前积层下部与底积层;由河流输送来的悬浮物质和胶体溶液再沉积形成;沉积物是富含有机质的泥质物质, 暗色,具细纹理,含水量 80%以上,是良好的生油层;

24、含海相生物化石,完全属于海相;3. 三角洲的形成过程及主要类型河流入海的河口区,水流展宽和潮流的顶托作用使流速骤减,河流底负载下沉而积累成水下浅滩;浅滩淤高、增大,露出水面,形成新月形河口砂坝,水流从砂坝顶端分成 两股,形成两个分支河道 分流河道 ,并向外侧扩展;分支河道向前进展,在河口处又会显现的次一级河口砂坝;这一过程的不断重复,就形成了一个喇叭形 向海延长的多叉道河网系统,三角洲的雏形随之形成;分支河道不断向海延长,河床坡度减小,流速减缓,河床淤高;坡度减小至肯定程度泄流不畅,洪水季节洪流冲决自然堤,呈散流倾泻于滨海平原或叉道间海湾,流速骤减,沉积物逐步淤积而成决口扇滩,从而使三角洲在横

25、向上逐步扩大;河水冲决自然堤后,取道于较大坡度的新河床入海;旧河道淤塞,泥砂供应断绝,加之海浪的改造和腐蚀,使原先的三角洲废弃,而在其旁侧新河道入海处,新的三角洲开头发育成长;随着时间的推移,三角洲的废弃和发育相互转化,交替显现,结果各三角洲彼此连接和部分叠合,形成三角洲复合体;主要类型:鸟足状三角洲又称为舌形或长形三角洲、朵状三角洲、鸟嘴状三角洲、(浪控三角洲、潮控三角洲、河控三角洲)4. 三角洲层序的特点在三角洲层序中,自下而上依次显现前三角洲相、三角洲前缘相和三角洲平原相;沉积特点,自下而上:(1) )沉积物粒度由细变粗,再变细;(2) )沉积物分选性由差变好,再变差;(3) )沉积物构

26、造由水平层理向上渐变为波状层理和各种类型的交叉层理,再上变为水平层理为主;(4) )沉积物中黏土矿物、有机质和微量元素含量逐步减小,但在三角洲平原相,特殊是湖沼沉积中,含量又增多;5 沉积物的颜色由暗变淡,由青灰色转为灰色,上层为黄褐色;(6) )海相生物削减,陆相生物就逐步增多;(7) )层序下不常见生物地窖,顶部显现植物根系;5. 浪基面: 1/2 波长的水深称为浪基面6. 河口湾的分段及水动力特点潮流界、潮区界、近口段、河口段、口外海边段、口门1、径流径流除搬运相当数量的沉积物至河口湾外,仍影响到湾内咸、淡水混合程度;2、潮汐是河口湾最重要的动力 因素;1964年 davies按潮差的大

27、小, 把 河 口 湾划 分 为 弱 潮 型 ( 潮 差<2m)、中潮型(潮差 24 米)和强潮型(潮差 >4m);潮汐一是影响河口湾内咸淡水的混合程度及环流 类型,二是可使底质再悬浮,并向 陆或海搬运悬浮体;3、波浪能腐蚀海岸,使沉积物再悬浮以及影响沉积过程;第六章 大陆边缘沉积1. 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哪些大陆架是海底沉积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带,其沉积类型和特点受环境因素制约:1、海平面变动影响水深和自然地理环境2、沉积物的补给物质来源主要是由河流、冰川等从陆地上搬运来的陆源物质;3、气候 打算了大陆上岩石的风化、腐蚀的类型和速度,海洋中的海流体系,海岸生物生产力和海水的化

28、学性质;4、陆架水动力状况包括洋流、潮流、密度流、和气象流四种,是陆架沉积物腐蚀、搬运、沉积及海底地貌塑造的主要营力;5、生物作用底栖生物的很多形式和生理的适应性与底质沉积物的物理性质 有关,两者是一种相互依存的关系 : 一方面,在不同类型沉积物底质上, 生活着不同种群组合的生物群落;另一方面,沉积物表面的生物活动又可转变沉积物表面的物理性质,从而影响到沉积过程6、化学因素陆架区海水的化学性质,一方面掌握着某些自生矿物的形成; 另一方面,化学沉积作用也会引起沉积物胶结和粘结,这对于增加底质 稳固性、削减腐蚀作用具有重要的影响;7、碎屑物粒度; 8)大陆架地势; 9)海疆敝敞程度; 10)周边陆

29、地区域地质特点; 11)构造背景;2. 何谓海底峡谷,主要成因是什么? 百度答案)大陆坡上最显著的特点是有很多两岸陡峭甚至直立、高差很大的凹槽横切其上,有的甚至切穿大陆架于现代河口相连;这种切割很深,形状呈v 字形(少数为 u 字型)的凹槽(或谷地)如同陆地上的峡谷(或答:是海底横剖面呈 v 字形(少数为 u 字型)的一种地势;) 成因:第一种说法:河流切割形成海底的峡谷和陆地上被河流腐蚀而形成的河谷很相像,但是注入大海的河水,没有那么大的力度,可以切割海底 陆地,因此海底的峡谷是被埋没的陆地的河谷;这些峡谷在陆地上时,被河流切割而成, 后来地壳受力下沉, 海平面上升,埋没了河谷, 成为海底峡

30、谷, 其次种说法:构造成因或是浊流的腐蚀作用(浊流说)形成的;河水流人海洋时,携带着大量的沉积物,这些沉积物和海里的水流汇合后,形成强烈的池流,对海底进行冲击,从而形成了海底峡谷;3. 大陆架沉积模式( 2, 4 种)对大陆架沉积模式的熟悉,经受了四种模式:第一种模式: 约翰逊( 1919)认为,大陆架沉积物粒度的分布呈近岸(水浅)者粗,远岸者(水深)细的趋势;其次种模式: shepard( 1932),emery( 1968)认为陆架沉积物分为六种主要类型 残留沉积物、 火山沉积物、自生沉积物、 残余沉积物、 生物成因沉积物、现代碎屑沉积物第三种模式:海侵 -海退模式; swift(1971

31、), stanley et al.1972,1976将 前二种模式结合起来,认为既要考虑更新世末期依靠的海平面上升,也要留意大 陆表面随海侵尔显现的现代动力作用过程,并指出大陆架上主要有三种沉积相: 1)大陆架留砂表层相2) 近滨现代砂柱相3) 现代大陆架泥表层相同时把真正的残留沉积与经受现代海洋动力加工和改造过的变于沉积区分开来;第四种模式:水动力模式;沈锡昌( 1991)认为,现代大陆架浅海的沉积物类型、特点、分布反应了大陆架自更新世以来的历史过程;4. 何谓残留沉积 / 变余沉积和现代沉积现代沉积物 : 由正在起作用的现代营力带入的沉积物,与目前所处的沉积环境一样残留沉积物:与现代截然不

32、同的环境下形成的较老的沉积物变余沉积物:经过海侵后受到现代海洋动力作用加工和改造的残留沉积物, 其性质介于现代沉积与残留沉积之间第七章 大洋沉积1. 大洋沉积作用大洋沉积物是水深大于 2000m 的沉积物;2. 浊流,等深流概念,有什么特点浊流是由沉积物与水混合组成密度高于四周水体的、短暂的、强大的重力驱动流;浊流的运动由内部湍流所支撑;特点: 1、浊流在流淌过程中逐步形成头,身,尾三部分;头部含泥沙 量高,粒度粗,流速大,具有很强的腐蚀破坏才能;浊流底部的粗颗粒也有 牵引作用;身部为泥沙的载体,涡动力可以把泥沙悬起,在流速较大时,沿 途仍会席卷底部的泥沙;尾部含泥沙少,颗粒细;2、浊流一旦形

33、成,其运动的驱动力是惯性力和重力在斜坡上的斜向分力,随着坡度减缓和惯性减小 浊流流淌的动能逐步衰减而发生沉积;3、浊流的形成一般倒塌、滑坡等共生;4、浊流运动具有突发性和间歇性,流淌时间短;等深流又称等高流、水平流、平流,发育在深水环境,是大洋盆地中沿 等深线作水平流淌的一种大洋底流,主要分布在2000-5000m 深的海底,某些海湾的外陆架也有分布; (等深流,指在科氏力和水体密度梯度作用下,顺同一深度形成的密度底流,主要形成在大陆隆区,可以形成等深流蓆活沉 积脊积累,宽度十公里至数百公里;等深流形成的沉积岩层称为等积岩;)流速缓慢、流淌长久、流程很远的底层流;3. 大洋沉积物的来源分类4.

34、 陆源大洋沉积物指陆地上的物质通过各种重力流、风,以及某些高纬度地区的冰运等过程搬运到大洋里的沉积物;成因类型有:浊流沉积、半远洋沉积、深海沉积、风成沉积物、火山成因沉积物、冰川沉积物、地外源沉积物 ;5. 影响深海钙质软泥发育的因素( 1)海水肥力和生命周期对海疆介壳产量掌握近岸海疆或上升流为高肥力区,生物生产率高,硅藻特殊发育,多分布硅藻软泥;远洋为低肥力区,但颗石藻对肥力的灵敏度低,故其相对较高;(2)深度溶解效应及差异溶解效应、 ccrd、溶跃面、 ccd 3稀释作用对深海生物源沉积物形成的制约在两个介壳产量相等,溶解效应相同的海区,于同一时期形成的沉积物中,虽然生物碎屑的肯定含量相同

35、,但其相对含量却可因两个海区由于其他环境因素打算的非生物碎屑量的多寡而不同;在稀释作用弱的海区,因陆源碎屑或火山碎屑少,可形成生物源沉积,反之,不能形成生物源沉积;6. 溶跃面, ccd,ccrdccdcalcitecompensationdepth :把碳酸盐开头从表层沉积物中消逝的深度成为“雪线”,通常称之为方解石补偿深度kolla等人把碳酸盐含量小于10%的深度叫做碳酸盐临界深度(ccrd)溶跃面:钙质软泥溶解速率梯度急剧增加的界面7. 深海沉积物的分带性一、气候地带性1、冰带广布着冰川海洋沉积;2、温带在温带以硅质软泥占优势,该带南部边界是南极辐聚带,北部是太平洋环流的上升辐射带;3、

36、干燥带以钙质软泥和深部粘土为主;4、赤道带广布放射虫、有孔虫和颗石藻软泥;二、环陆地带性在环绕陆地的洋缘地带,广泛发育了陆源沉积;在远离陆地的远洋地带,就沉积了深海粘土、钙质软泥、硅质软泥等远洋沉积物;三、垂直地带性碳酸盐沉积物最严格地听从于垂直地带性,它见于水深小于碳酸盐补偿深度的海疆;相反,深海粘土总分布在深水区;四、构造地带性大洋沉积作用是在板块运动的背景下进行的,沉积层的厚度随距洋中脊距离的增加而增加;第八章 海洋资源第九章 全球变化与海平面变化1. 影响海平面变化的因素1、洋盆容积变化:大陆的分别和聚合;海底扩张速度的变化2、海水体积的变化:冰川的形成和溶化(冰期和间冰期)3、海水物

37、理性质的变化: 当海水温度上升, 海水受热膨胀将引起海面上升, 当水温降低,海水冷缩降造成海面下降;4、海水盐度的变化5、天文因素效应:地球自转速度加快会引起海水向赤道运动,形成赤道海面上升,旋转速度变慢就引起海水向极地流淌,形成两极海面上升;6、地球物理因素的变化:冰川均衡作用可使海面发生变化;冰期,陆地冰川负荷加大, 引起地表沉陷, 冰盖层熔化接触重压, 导致地壳均衡回跳上升;大气压力变化也降影响海面升降;海面大气每增加1.005mbar,海面将下降1cm;地球重力变化, 每毫伽变化使海面形变约 3.3m,地壳水准面形变 1.7m, 总变化值达 5m;7、人类社会经济活动的影响地下水过量开

38、采,引起地面沉降,海面相对上升大量修筑水库,削减入海水流量,是近来世界海面上升速度低于理论运算值的缘由之一;2. 海水进退的沉积层序特点瓦尔特 1894相率指出在整合垂直层序中的产物,是在横向相邻的环境中形成的;这个原就被广泛用于说明沉积层序的变化规律,也可以用来说明海进和海退形成的沉积层序的不同特点;当海面上升速度超过沉积速率时,海岸线向陆移动,发生海进;波浪基面以上为高能环境下沉积的砂层,以下系低能环境沉积的粉砂和粘土,陆相层、砂层和页岩属于同期异相沉积,垂直层序自下而上为陆相层、滨海砂岩和浅海页岩;当海面上升速度小于沉积速率时,情形正好相反,海相页岩、滨海砂岩和陆相层依次退覆叠置在等时线

39、上,垂直剖面自上而下为海相层、滨海相层和陆相层;3. 讨论全球变化的科学目标描述和说明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系统运转的机制,它的变化规律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球环境的影响,从而提高人类将来对环境变化的猜测才能,为全球环境问题的宏观决策供应科学依据;4. 海洋在全球变化中的作用1) 海洋在全球碳循环中的作用人们认为 60 亿吨碳中,有近一半留在大气中,另外约30 亿吨就全部被海洋吸取( 20 亿吨大洋吸取, 10 亿吨被陆架边缘浅海吸取) ;2) 调剂气候的作用海流的变化,影响全球气候的变化;3) 海面升降海进、海退第十章 海岸带的现代过程1. 海岸带的定义,组成及分类、在海边的海、陆相互作用构成一个带称

40、海岸带;海岸带包括海岸线两侧的路上和水下两部分,可以进一步把海滩分为后滨和前滨,水下岸坡分为近滨和滨外;现代海岸带包括水下岸坡与海滩两部分,两者也低潮线为界;1、李希霍芬的海岸分类形状分类:依据海岸的横剖面形状分为1陡峻的海岸; 2有平整海边并有海蚀崖的海岸;3具有宽广滨岸平原和古海蚀崖的海岸;4低海岸;构造分类:依据构造运动与海岸的 关系分为 1纵海岸; 2横海岸和斜交海岸; 3 下沉盆地的凹岸;4桌状或块状地区的中性岸;5 积累岸;切割性质分类:依据海岸的切割性质和成因分为1海侵岸; 2与大陆基岩相连的积累岸; 3切割打算地方因素的海岸如火山海岸,珊瑚礁海岸;2. 约翰逊的海岸分类约翰逊

41、1919 把海岸构造运动的方向作为分类的标准,划分为上升海岸、下沉海岸、中性海岸和复式海岸;3. 谢帕德的海岸分类把以地壳运动和陆地营力为主塑造的海岸和以海洋营力作用为主塑造的海岸划分为原生海岸和次生海岸两大类;4. 列昂杰夫分类把海岸分为原生海岸、积累海岸和其它海岸三大类型;这种分类与谢帕德分类相像,同样未考虑各类海岸之间的成因联系和进展次序;5. 其他分类因曼 1971 等提出了新的海岸分类; 这一分类依据所处的大地构造位置把海岸分为以下3 类: i板块前缘碰撞海岸:位于大陆和岛弧的碰撞和俯冲带的边缘;板块后缘拖曳海岸:位于随扩张而离开洋中脊的大陆和岛屿的边缘;陆缘海海岸:位于受岛屿爱护的一侧;6. 金1963, 1972 提出以物质组成进行分类,分为砾质海岸、砂质海岸和污泥质海岸;7. 戴维斯 1964 提出从海岸动力因素划分海岸,即依据波浪类型和强度,分出风浪环境和涌浪环境, 涌浪环境又进一步分为大洋西岸和东岸涌浪环境8. 王颖等在讨论中国海岸时, 依据成因把中国海岸分为两个 最基本的类型, 即基岩港湾海岸和平原海岸,9. 沈锡昌等按自然动力把全球海岸分为外动力海岸和内动力海岸,其特点和演化过程均有明显不同;外动力海岸:水动力海岸(又按岩性和成因细分)、生物海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