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1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2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3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4页
医学免疫学重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医学免疫学(Medical Immunology)第一章 绪论(1学时)(掌握:免疫应答的概念;人体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熟悉: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应答的两种机制,免疫应答的特殊形式(免疫耐受)和病理效应(超敏反应)1、免疫(immunity):是机体识别和排除抗原异物,维持机体生理平衡和稳定的功能。2、免疫应答(Immune response):是指免疫细胞与抗原接触时,免疫系统所发生的功能活动,包括对抗原的识别,免疫细胞的活化、增殖、分化和效应。3、免疫系统的构成: 免疫器官:骨髓、胸腺、脾、淋巴结 免疫细胞:血液细胞 免疫分子:抗体、补体、细胞因子和溶菌酶等4、免疫系统具有三大功能: 免疫防

2、御 (immunologic defense):抗感染 免疫稳定 (immunologic homeostasis):消除炎症或衰老细胞 免疫监视 (immunologic surveillance):识别和清除突变细胞5、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比较:固有免疫应答适应性免疫应答获得形式固有性(或先天性)无需抗原激发获得性免疫需接触抗原发挥作用时相早期、快速(数分钟4天)45天后发挥效应免疫原识别受体模式识别受体特异性抗原识别受体由细胞发育中基因重排产生多样性免疫记忆无有,产生记忆细胞举例抑菌、杀菌物质,补体,炎症因子,吞噬细胞,NK细胞,NK T细胞T细胞(细胞免疫效应T细胞等)B细胞

3、(体液免疫抗体)6、中国人种“人痘”预防天花。英国人爱德华琴纳( Edward Jenner )发明牛痘苗,预防天花。7、法国人路易斯巴斯德(Louis Pasteur)开创传染性疾病人工主动免疫时代。德国人冯贝林(Emil von Behring )开创了人工被动免疫时代。第二章 抗原(3学时)(掌握:抗原的概念及其基本特性,完全抗原、半抗原和载体的概念,抗原决定簇的概念和分类熟悉:T、B细胞表位与共同抗原表位,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抗原的分类)1、抗原(Antigen, Ag):是指凡能刺激机体免疫系统产生免疫应答,并能与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2、抗原一

4、般具有两个重要特性: 免疫原性 (immunogenecity):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诱导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抗原性(antigenicity):抗原与其诱导产生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3、完全抗原和半抗原 :完全抗原(complete antigen):同时具有免疫原性和抗原性的物质称为免疫原(immunogen),又称完全抗原,即通常所称的抗原。半抗原(hapten):只能与抗体结合而不能刺激机体产生抗体者,称为不完全抗原(incomplete antigen),又称半抗原。载体(carrier):赋予半抗原以免疫原性的蛋白质称为载体。半抗原 +

5、 蛋白质(载体)=完全抗原。4、抗原的异物性与特异性:异物性-免疫原性的本质 特异性:是指抗原刺激机体产生免疫应答及其与相应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5、抗原决定簇(antigenic determinant):又称表位(epitope),是抗原分子中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是被T细胞、B细胞抗原受体及抗体特异性结合的基本结构单位。 6、T、B细胞表位:T细胞表位:是由抗原提呈细胞处理加工提呈给T细胞的线性表位(约917个氨基酸残基),可位于抗原分子的任何部位。 B细胞表位:是B细胞识别的线性或构象表位(约67个氨基酸基或糖基),位于抗原分子表面的功能性决定簇才能被B细胞或

6、抗体识别。7、抗体特异性是针对抗原表位而不是整个抗原分子。8、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 共同表位(common epitope):指不同抗原之间含有的相同或相似的抗原表位。 交叉反应(cross-reaction):指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对具有相同或相似表位的不同抗原均具有的反应(交叉结合)。9、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 (一)抗原分子的结构和性质 分子量:分子量越大,免疫原性越强。 化学组成及结构 (1)蛋白质 (2)多糖:具有免疫原性, 较蛋白质弱。 (3)核酸:多无免疫原性。 可降解性: L-氨基酸 ¾ 易降解; D-氨基酸 ¾ 不易降解。 聚合>单体,颗粒性&g

7、t;可溶性 (二)宿主方面的因素 遗传因素:同种动物不同品系及不同个体对同种抗原产生不同强度的免疫应答。 其他因素:年龄、性别与健康状态。 (三)免疫原的剂量及进入途径 剂量: 剂量不足或过多均不引起免疫应答。 重复进入引起强免疫应答。 途径:皮内、皮下、肌肉、静脉、腹腔、 呼吸道和口服免疫。10、抗原的分类: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h细胞辅助分类 胸腺依赖性抗原(thymus-dependent antigen, TD-Ag):需在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如多数蛋白质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hymus-independent antigen, TI-Ag):抗原

8、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无需Th细胞辅助。 TI-1Ag:具有B细胞丝裂原和单一重复B细胞表位,可与成熟或不成熟的B细胞均发生应答,如LPS。 TI-2Ag:含重复B细胞表位,仅与成熟B细胞发生应答,如肺炎球菌荚膜多糖。根据与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异嗜性抗原(heterophile antigen):是指一类与种属特异性无关,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组织之间的共同抗原。独特型抗原(idiotypic antigen):Ig的V区、B细胞抗原识别受体(BCR)和T细胞抗原识别受体(TCR)所具有的独特的氨基酸顺序和空间构象,这些独特的氨基酸序列称为独特型(idiotype,Id)抗原,Id可诱导自身

9、产生相应的抗体称抗独特型抗体。第三章 免疫器官与组织(2学时)(掌握:中枢和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及其功能熟悉:B细胞在骨髓内的发育过程,T 细胞在胸腺内发育过程,淋巴细胞再循环)1、 免疫器官按其功能不同,分为中枢免疫器官(又称初级淋巴器官)和外周免疫器官(又称次级淋巴器官)及组织。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外周免疫器官包括脾、淋巴结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2、中枢免疫器官:概念 中枢免疫器官是免疫细胞发生、分化和成熟的场所。 组成 胸腺和骨髓(人和哺乳动物) 法式囊(鸟类)3、骨髓是各类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祖B细胞在骨髓内发育为未成熟的B细胞,祖T细胞在进入胸腺,发育为成熟的T细胞。4、胸腺是T

10、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T细胞在胸腺内的发育过程: 来自骨髓的淋巴样干细胞从被膜下区、皮质区(成为胸腺细胞)到髓质区移行。 在移行中胸腺细胞从双阴性(CD4- CD8-)胸腺细胞,经历双阳性(CD4+ CD8+)胸腺细胞,成熟为单阳性(CD4+或CD8+ )胸腺细胞。5、阳性选择与阴性选择:阳性选择(positive selection):是指发育中的胸腺细胞表达的TCR同胸腺上皮细胞表面的MHC分子结合,使得能够识别自身MHC分子的胸腺细胞存活继续发育的过程。阳性选择决定T细胞对抗原肽应答的MHC限制性。阴性选择(negative selection) :指胸腺内发育中的表达针对自身抗原TCR

11、的T细胞与自身抗原结合后死亡,即自身反应性T细胞克隆被清除的过程。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在这一过程中起重要作用。阴性选择决定成熟T细胞库的自身耐受性。6、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概念 外周免疫器官与组织是B细胞成熟的场所;也是成熟T、B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发生免疫应答的部位。 组成 淋巴结:组织来源的抗原 脾:血液来源的抗原 黏膜伴随淋巴组织:经黏膜表面进入的抗原7、淋巴结的功能:树突状细胞摄取抗原后,经输入淋巴管进入淋巴结 游离抗原也可随淋巴液到达淋巴结。8、脾的功能:收集来自血液的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发生、破坏衰老红细胞的场所。9、黏膜免疫系统的功能:主要针对经黏膜表面进入的微生物抗原产生应答。10、

12、淋巴细胞再循环:是指淋巴细胞在血液、淋巴液、淋巴器官或组织间反复循环的过程。第四章 固有免疫细胞(1学时)(掌握:固有免疫细胞组成,巨噬细胞表面受体及其他重要表面分子熟悉:NK细胞表面受体)1、固有免疫细胞主要包括:吞噬细胞、自然杀伤(NK)细胞、树突状细胞、肥大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固有免疫样淋巴细胞(NKT细胞、T细胞、B1细胞)。2、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具有与功能相适应的重要表面分子: (一)模式识别受体 相关概念: 病原体及其产物所共有的、进化上高度保守的、宿主本身不存在的特定分子结构,称为病原体相关分子模式(pathogen associated molecular pa

13、tterns, PAMP )。 来源于宿主本身受损或坏死的组织和某些激活的免疫细胞,即机体自身细胞和组织在特定条件下释放的内源性分子,称为损伤相关的分子模式(damage associated molecular patterns, DAMP )。 PAMP和DAMP能被固有免疫细胞表面相应的受体识别,这些受体被称为模式识别受体(pattern-recognition receptor, PRR) 。 巨噬细胞表面重要的模式识别受体: (1)Toll样受体 (2)清道夫受体 (3)甘露糖受体 (二)调理性受体:巨噬细胞表面的调理性受体: IgG Fc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特异性IgG抗体与病原体

14、结合,其Fc段可与巨噬细胞表面Fc受体(FcR)结合,从而增强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补体受体介导的调理作用:补体活化片段(C3b或C4b)可与病原体结合,并通过与巨噬细胞表面相应补体受体结合,促进巨噬细胞对病原体的吞噬作用。 (三)细胞因子受体和趋化因子受体 (四)参与提呈抗原和协同刺激T细胞活化的分子3、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antibody dependent cell-mediated cytotoxicity,ADCC) :NK细胞表面的IgG受体FcRIII (CD16),与抗体Fc段结合,介导NK细胞识别抗体包被的靶细胞。这种以IgG抗体为中间桥梁,定向介导NK细

15、胞对靶细胞的杀伤作用,称为抗体依赖性细胞介导的细胞毒作用。第五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T细胞(3学时)(掌握:T细胞的表面分子(TCR-CD3复合物体、CD28)及功能辅助性T细胞的功能亚群熟悉:T细胞的其他膜分子,T细胞亚群划分)1、T细胞表面膜分子及其功能:(一)TCR-CD3 复合体: TCR:T细胞抗原受体(T-cell receptor),是T细胞表面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结构。CD3:参与T细胞发育过程中TCR的膜表面表达;参与TCR与抗原接触后产生的活化信号向细 胞内的传导;成熟T细胞的表面标志,用于外周血中成熟T细胞的检测。(二)CD28分子和CTLA-4(cytotoxic T lymp

16、hocyte antigen-4,CD152): 组成:同质二聚体,每条链含一个IgV样功能区(两者同)。 配体:B7分子(两者同)。分布:CD28分子 主要表达于人外周T细胞; CTLA-4分子 表达于活化T细胞。功能:CD28分子与表达在APC上的B7分子结合,为识别APC提呈的特异性抗原后的初始T细胞提供协同刺激信号,促使T细胞活化和增殖 。 CTLA-4分子同B7分子结合提供抑制信号给活化T细胞,阻止T细胞的增殖,限制T细胞分泌IL-2。 (三)CD40L(CD40 ligand,又称gp39分子):分布:活化T细胞表面的糖蛋白。功能:双向作用CD40L同APC表面的CD40结合,促进

17、T细胞增殖使活化APC表达B7分子辅助B细胞类转换以及巨噬细胞活化。2、CD4+T细胞: 表型为CD3+CD4+CD8- CD4+T细胞主要为Th细胞亚群,一般是通过合成和分泌细胞因子发挥其辅助性和效应性功能。 (一)Th1和Th2:Th1分泌IFN-、TNF-、IL-2等,主要辅助细胞免疫效应功能。 Th2分泌IL-4、IL-5、IL-10等,主要辅助体液免疫效应功能。 Th1和Th2均来自初始Th细胞在抗原刺激下分化成的Th0细胞。两个亚群在一定条件下可互相转换Th1和Th2细胞主要特性比较: (二)Th17细胞 :以分泌IL-17为特征的新发现的Th细胞亚群。由初始T细胞在TGF-和IL

18、-6的共同作用下分化而来。在自身免疫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三)调节性T细胞(regulatory T cells, Treg):具有抑制免疫应答作用的T细胞亚群。依据其来源不同,分为:自然性调节性T细胞(natural regulatory T cells, 自然性Treg或nTreg)适应性调节性T细胞(adaptive regulatory T cells),又称诱导性调节性T细胞(induced regulatory T cells, 诱导性Treg或iTreg)第六章 适应性免疫细胞B细胞(1.5学时)(掌握:B细胞抗原受体的组成,B细胞的功能熟悉:B细胞表面其他分子,B细胞亚群)

19、1、B细胞的表面膜分子及其功能:(一)B细胞抗原受体(B cell receptor,BCR): B细胞抗原受体由一个膜结合型免疫球蛋白分子(mIg)和与其相连的Ig/Ig(CD79a/CD79b) 异质二聚体组成。 mIg:结合抗原 Ig/Ig:转导抗原结合信号 (二)CD19、CD21和CD81复合体:是B细胞抗原受体的辅助受体CD21是补体C3d受体。CD19是B细胞重要标志。 (三)CD40:表达于抗原提呈细胞表面 同活化T细胞表达的CD40L结合,提供B细胞活化的协同刺激信号。 诱导Ig同种型的类别转换。 参与维持生发中心B细胞的存活。 (四)CD80(B7-1)和CD86(B7-2

20、):共刺激分子,与T细胞CD28分子结合,提供T细胞活化的第二信号。 活化的B细胞高水平表达。2、B1细胞和B2细胞的比较:3、B细胞功能: B1细胞: (1)在防御胸膜腔、腹膜腔和肠道黏膜感染中发挥作用。 (2)产生生理性自身抗体和血型抗体(天然抗体)。 B2细胞: (1)介导特异性体液免疫应答,对抗胞外病原体、中和体液中的毒素和游离病毒。 (2)提呈抗原:专职APC,提呈可溶性抗原。 (3)免疫调节:产生多种细胞因子,调节免疫应答。第七章 抗原提呈细胞(1.5学时)(掌握:抗原提呈细胞的概念和种类,外源性抗原和内源性抗原的处理和提呈熟悉:树突状细胞的分类,外源性和内源性抗原、抗原加工和提呈

21、的概念)1、抗原提呈细胞(antigen-presenting cell, APC):是指能摄取和在细胞内加工处理抗原, 并将抗原信息提呈给T淋巴细胞的一类免疫细胞,在机体的免疫识别、免疫应答及免疫调节中发挥重要作用。2、专职抗原提呈细胞(professionalAPC): 特点:组成性表达MHC-II类分子和共刺激分子,能主动摄取并加工、处理和提呈抗原信息给T淋巴细胞,抗原提呈能力强。 种类:树突状细胞 单核巨噬细胞 B细胞3、树突状细胞迁移成熟过程中生物学特性的变化:4、未成熟树突状细胞(DC)与成熟DC特点的比较:5、抗原的处理与提呈:(一)外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溶酶体或MHCII

22、类途径): APC摄入外源性抗原,在吞噬溶酶体中将外源性抗原降解为多肽; APC内质网中合成的MHC II类分子与恒定链(Ii链)结合,经高尔基体形成MHC II类小室(MC); MHC II类小室与吞噬溶酶体融合,吞噬溶酶体中的小分子抗原肽取代Ii链多肽片段与MHC II类分子结合,经分泌囊泡表达于细胞表面,供CD4+T细胞识别。 (二)内源性抗原的加工处理和提呈(胞质溶胶或MHC-I类途径):胞浆内的抗原,经蛋白酶体降解成小的肽片段,经抗原肽转运体(TAP)转运至内质网,与MHC-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然后转送到细胞膜表面,供CD8+T细胞识别的过程。 (三)MHC I类分子和MHCII类分

23、子抗原提呈途经的比较:第八章 抗体(3学时)(掌握:抗体和免疫球蛋白的概念、结构、类型和生物学活性,单克隆抗体的概念熟悉: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1、抗体(antibody, Ab):是由抗原刺激而产生并能与刺激其产生的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具有免疫功能的糖蛋白。 将血清蛋白电泳后,发现抗体主要存在于血清蛋白的球蛋白区,故通常把血清或血浆中的抗体成分称为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 Ig)。2、免疫球蛋白的基本结构: (一)重链和轻链: 两条相同的重链: 共5种( 、链) 两条相同的轻链: 共2种( 和链) (二)Ig分子每条肽链中均有可变区和恒定区: 可变区(variabl

24、e region,V区):L链近N端1/2处(VL)、H链近N端1/5或1/4处(VH)的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多变,称为可变区。 可变区中,某些特定位置的氨基酸残基显示出更大的变异性,称为超变区(hypervariable region, HVR)。超变区是抗体与抗原结合的位置,又称为互补决定区(complementarity-determining region, CDR) 。 可变区中,超变区之外部分的氨基酸组成和排列顺序变化很小,称为骨架区(framework region, FR)。 恒定区(constant region, C 区):L链近C端1/2处、H链近C端3/4或4/5处的

25、氨基酸的组成和排列顺序相对稳定,称为恒定区。 3、免疫球蛋白的功能区: (一)Ig功能区: L 链: VL CLH 链: VH CH1, CH2, CH3, CH4 (IgM, IgE) (二)Ig功能区的功能: VL和VH:结合抗原 CL和CH:同种异型的遗传标记 IgG的CH2和IgM的CH3:结合C1q,激活补体系统 CH3/CH4:结合包括单核细胞、巨噬细胞、粒细胞、B细胞、NK细胞等细胞的Fc段受体 IgG的CH2和CH3:介导IgG通过胎盘的特性4、免疫球蛋白的水解片段: Fab:抗原结合片段(fragment of antigen bingding),由一条完整的轻链和重链 的V

26、H和CH1组成,具有单价抗体活性。Fc :可结晶片段(fragment crystallizable) 相当于重链CH2和CH3功能区,可与效应 细胞或分子结合从而发挥作用。5、抗体的类型:独特型(idiotype):是指在同一个体内,不同B细胞克隆所产生的免疫球蛋白分子V区以及T、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V区所具有的抗原特异性标志。独特性抗原决定簇由Ig超变区特有的氨基酸序列和构型决定。6、抗体的生物学活性: (一)特异性结合抗原 意义: 中和作用:Ig通过V区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可以从空间上阻止病原体对机体细胞的黏附和感染。 凝集和沉淀:抗体与病原体结合时产生的凝集和沉淀,有利于提高吞噬细胞

27、的吞噬功能。 (二)活化补体 (三)结合Fc受体介导I型超敏反应调理吞噬作用ADCC效应 (四)通过胎盘和黏膜7、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性和功能:人免疫球蛋白的主要理化性质和生物学活性: (一)IgG: 血清中含量最高,半衰期最长; 机体主要的抗菌、抗病毒和抗毒素抗体,也是机体再次免疫应答的主要抗体; 可激活补体; 发挥调理作用,促进吞噬; 产生ADCC效应,杀伤肿瘤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 唯一能够通过胎盘的抗体,在新生儿抗感染中起作用。 (二)IgM: 五聚体,分子量最大; 在个体发育中和体液免疫应答中最早产生的抗体,在机体早期免疫防御和临床早起诊断中具有重要作用; 几乎全部分布于血液中,对防止菌

28、血症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有较高的抗原结合价,具有明显的激活补体能力; 不能通过胎盘,有助于诊断宫内感染; 单体IgM也是B 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mIgM)和主要标志。 (三)IgA: 有两种类型:血清型和分泌型; 新生儿可从母亲乳汁中获得分泌型Ig A,这对婴儿抵抗呼吸道和消化道病原微生物的感染有重要意义; 分泌型Ig A能阻止病原微生物对黏膜上皮细胞的粘附,具有抗菌、抗病毒和中和毒素等多种作用,是黏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免疫物质。 (四)IgD: 血清中Ig D的确切功能尚不清楚; 表达在B细胞表面的IgD(mIgD)是B细胞成熟的重要标志; mIgD作为B细胞表面的抗原识别受体,可接受相应抗

29、原刺激,并对B 细胞的活化、增殖和分化起调节作用。 (五)IgE: 血清中含量最低的免疫球蛋白;在过敏性疾病和寄生虫感染时水平升高; IgE主要由呼吸道和胃肠道等处的黏膜固有层的浆细胞产生,是种系进化构成中出现最晚的Ig; 介导型超敏反应。8、Ig类别转换又称同种型转换(isotype switch):是指B细胞在受抗原刺激后,首先合成IgM, 然后转为合成IgG等其他类别。9、多克隆抗体( polyclonal antibody,pAb ):是指由不同B 细胞克隆产生的抗体。单克隆抗体(monoclonal antibody, mAb):由单一克隆B细胞杂交瘤产生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抗

30、原决定簇的、具有高度特异性的抗体。第九章 补体(2学时)(掌握:补体系统的概念,补体生物学功能熟悉:补体系统的组成,三条激活途径及其参与成份)1、补体:存在于人体或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或细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活化后具有酶样活性的蛋白质。 补体系统:补体及其相关的调节因子和膜蛋白共同组成一个反应系统。2、补体系统的组成: 固有成分 参与补体活化级联反应的成份 补体调节蛋白 可溶性或膜结合的补体调节分子 补体受体 与补体片段结合发挥效应的细胞膜表面受体3、补体系统的激活:根据激活剂不同,补体的激活可分为三种途径:经典途径(classical pathway)旁路(替代)途径(alternative p

31、athway) MBL途径(mannan-binding lectin pathway)4、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一)膜攻击复合体(MAC)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溶解病原微生物: 直接激活旁路途径 急性期蛋白产生后,启动 MBL途径 抗体产生后,激活经典途径 病理情况下损伤自身细胞: 异型输血时的溶血反应和自身免疫病时的细胞损伤 (二)补体活化片段介导的生物学作用: 调理作用 免疫复合物清除作用 清除凋亡细胞 炎症介质作用 (1)过敏毒素作用( C5a、C3a和C4a) (2)趋化作用(C5a、C3a、 C4a 和 C5b67) (3)激肽样作用( C2a、C4a) 免疫调节作用第十章 细胞因子

32、(1学时)(掌握:细胞因子的概念,细胞因子的共同特性、分类熟悉:几种重要细胞因子的主要分泌细胞和生物学活性)1、细胞因子(cytokine,CK):是一类由细胞产生的、具有多种生物学功能的小分子多肽或糖蛋白。2、细胞因子的共同特点: (一)一般特点: 低分子量(660kDa) 多数为单体分子,少数细胞因子为双体。细胞因子与相应受体具有较高的亲和力,在10-1510-9M的浓度范围内即可发挥其生物学作用。 (二)作用方式: 自分泌(autocrine) 旁分泌(paracrine) 内分泌(endocrine)(三)作用的共同特点: 多效性(pleiotropy) 重叠性(redundancy)

33、 协同性(synergy) 拮抗性(antagonism)3、根据细胞因子功能不同,可分为: (一)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 (二)干扰素(interferon,IFN): 根据来源、结构和生物学功能不同将其分为两型: 型干扰素(抗病毒干扰素): 具有广谱抗病毒活性,对多种病毒如DNA病毒和RNA病毒均有抑制作用;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促进MHC类分子表达。型干扰素(免疫干扰素或IFN-g ): 增强固有性免疫应答作用: 增强中性粒细胞和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使巨噬细胞表达MHC类分子,增强其抗原提呈能力;活化NK细胞。 增强适应性免疫应答作用: 能增强Th1细胞的活性,从而增强

34、细胞免疫功能。然而,对Th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从而抑制体液免疫功能。(三)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TNF): 分类: TNF-a:由活化的单核-巨噬细胞产生。 TNF-:由抗原或丝裂原刺激的淋巴细胞产生,又称淋巴毒素(lymphotoxin, LT) 。 功能: TNF对肿瘤细胞具有杀伤作用; 参与某些炎症反应的过程; TNF还具有免疫调节作用,促进T细胞和B细胞增殖。(四)集落刺激因子(colony-stimulating factor,CSF)(五)趋化性细胞因子(chemokines)(六)生长因子(growth factor,GF):转化生长因子-

35、 (TGF-): 主要由活化的T细胞或B细胞产生,多数肿瘤细胞也可产生TGF-。 其免疫调节功能: 抑制免疫活性细胞的增殖 抑制淋巴细胞的分化 抑制细胞因子产生第十一章 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1学时)(掌握: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的概念,HLA类和类分子的分布,结构和功能熟悉:HLA复合体的基因组成及特点)1、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ajor histocompatibility complex, MHC):是位于脊椎动物某对染色体上的一组紧密连锁的、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的基因群。2、人类白细胞抗原(human leukocyte antigen, HLA):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抗原。编码该抗原

36、的基因称HLA 基因或HLA复合体。3、HLA复合体的结构: 经典的HLA基因 (编码产物直接参与抗原提呈并决定个体组织相容性) HLA类基因:A、B、C HLA 类分子 HLA类基因:DP、DQ、DR HLA 类分子 免疫功能相关基因 (1)血清补体成分编码基因:C2、C4A、C4B、Bf (2)抗原加工提呈相关基因 :TAP、LMP、HLA-DM、HLA-DO、TAP相关蛋白基因 (3) 非经典类基因:HLA-E、HLA-F、HLA-G (4) 炎症相关基因:TNF-、 TNF-、HSP 免疫无关基因 21羟化酶(CYP21)基因 4、MHC分子结构与功能: (一)HLA-类分子 分布 膜

37、结合形式:存在于有核细胞(含血小板和网织红细胞) 表面。(淋巴细胞密度最大, 神经组织、成熟的滋养细胞少) 可溶性形式:存在于血清、初乳和尿液等体液中。 结构 (1)a链(重链) a1结构域 抗原结合槽胞外区 a2结构域 a3结构域 CD8分子结合部位 胞内区 跨膜区 (2)b2-微球蛋白(b2m )由非HLA基因编码。 维持I类分子天然构型的稳定性及其分子表达。 (二)HLA-类分子分布于APC及活化的T细胞表面结构 a链:胞外区分为a1、a2功能区 b链:胞外区分为b1、b2功能区 a1和b1:肽结合区(抗原结合槽) b2:CD4分子结合部位。 (三)抗原肽-MHC分子的相互作用 抗原肽有

38、两个或两个以上与MHC分子抗原结合槽结合的特定部位,称锚定位。 锚定位上的氨基酸残基称为锚定残基。 一种类型的MHC分子可识别一群带有特定共同基序的肽段,构成了MHC分子与抗原肽作用的灵活性 (flexibility)。5、MHC限制性(MHC restriction):TCR对抗原肽和与其形成复合物的MHC分子进行双重识别。即在识别APC或靶细胞表面抗原肽的同时,还需识别与抗原肽结合成复合物的自身MHC分子。第十三章 固有免疫应答(1学时)(掌握:固有免疫应答的概念、组成和主要特征熟悉:固有免疫组分的效应机制和生物学功能,固有免疫应答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1、固有免疫(innate imm

39、unity):亦称天然免疫(natural immunity)或非特异性免疫(nonspecific immunity),是指机体在种系发生和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一种天然免疫防御功能,构成机体抵御病原生物入侵的第一道防线。2、固有免疫系统组成: (一)组织屏障 皮肤和粘膜屏障 (1)物理屏障 (2)化学屏障 (3)微生物屏障 体内屏障 (1)血脑屏障 (2)胎盘屏障 (3)其他屏障 (二)固有免疫细胞 吞噬细胞 (1)中性粒细胞功能及杀伤机制 功能:抗胞外寄生菌感染的主要效应细胞。 杀伤机制:具有髓过氧化物酶(Myeloperoxidase, MPO) 杀菌系统,杀伤力强大。 (2)单核-巨噬

40、细胞功能及杀伤机制 对病原体的吞噬与杀伤效应 依氧杀菌系统: 反应性氧中间物( ROI) 活性氧 反应性氮中间物(RNI) NO 非依氧杀菌系统: 由酸性环境、溶菌酶和杀菌性蛋白构成。对病毒感染靶细胞和肿瘤细胞的杀伤功能抗原提呈作用免疫调节NK细胞 NK细胞的杀伤机制 (1)穿孔素/颗粒酶途径 (2)Fas/FasL途径 (3)TNF-/TNFR-1途径 (三)固有免疫分子3、固有免疫应答和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比较:4、固有免疫应答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影响: (一)启动适应性免疫应答 树突状细胞和巨噬细胞作为抗原提呈细胞直接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启动。 病原生物或抗原异物被单核-巨噬细胞吞噬消化后形成

41、的降解产物可通过胞吐的方式排出胞外,其中的某些降解产物可直接激活B细胞,启动体液免疫应答。 (二)影响适应性免疫应答的类型和强度 固有免疫应答对适应性免疫应答的调控主要是通过分泌不同的细胞因子实现的。参与固有免疫的DC和补体以及DC表面的补体受体和Fc受体在诱导及维持免疫记忆中也发挥重要的作用。(三)参与适应性免疫应答的效应抗体在吞噬细胞、NK细胞及补体的参与下,通过调理作用、ADCC和补体介导的溶菌效应,有效地清除病原体。 Th1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主要是借助Th1型细胞因子和活化的巨噬细胞发挥免疫效应。第十四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2学时)(掌握: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

42、概念,T细胞对抗原的识别,T细胞活化的信号刺激熟悉: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应答效应)1、T细胞介导的细胞免疫应答:是从初始T细胞接受抗原刺激到分化成效应T细胞并将抗原清除体外的过程。阶段: 抗原识别阶段 T细胞活化、增殖、分化阶段 免疫效应阶段2、初始T细胞和效应T细胞主要特征变化比较:3、TCR的V区内的三个超变区对抗原的识别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特异性 MHC限制性4、T细胞活化的信号刺激 第一信号和第二信号(T细胞活化的双信号刺激)T细胞的完全活化至少需要两个独立信号刺激和细胞因子的作用,两个信号是T细胞识别特异性抗原时由APC提供的。 黏附分子的作用 IL-2的作用5、T细胞介导的特异性

43、免疫效应CTL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一)特异性细胞毒效应 抵抗胞内寄生的病原体(主要为病毒)的感染和杀伤肿瘤细胞。 CTL对靶细胞的杀伤过程: (1)识别:特异识别MHC I-肽复合物 (2)致死性攻击 穿孔素依赖性机制 破坏细胞膜 穿孔素非依赖性机制 诱导细胞凋亡: 颗粒酶的作用 FasL的作用 (二)分泌细胞因子的效应 效应CTL合成和分泌IFN-和TNF-,分别干扰病毒复制或诱导杀伤靶细胞,同时发挥免疫调节作用。CD4+Th1细胞介导的特异性免疫效应 (一)诱导巨噬细胞活化介导迟发型超敏反应 (二)辅助CTL活化增殖 (三)辅助B细胞产生调理性抗体第十五章 适应性免疫应答抗体介导的体液

44、免疫应答(2学时)(掌握:体液免疫应答的概念,TD-Ag诱导B细胞活化的信号,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熟悉:B细胞对TI抗原和TD抗原的识别,TD抗原激活B细胞过程中细胞间的协同作用)1、B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又称体液免疫应答、抗体应答):抗原诱导相应B细胞增殖活化、转变成浆细胞,进而产生针对抗原的特异性抗体,通过抗体清除抗原异物。2、B细胞对抗原的识别和抗原提呈: (一)对TI-Ag的识别 TI-1抗原(脂多糖) B细胞丝裂原受体结合TI-1抗原,多克隆激活B细胞。 TI-2抗原(肺炎球菌多糖) 与特异性BCR结合,使BCR交联而活化B细胞。 (二)对TD-Ag的识别与提呈 对TD-Ag(蛋白质

45、抗原)的识别 BCR识别TD-Ag的B细胞表位(半抗原决定簇),并将抗原摄取到细胞内。 对TD-Ag的提呈 TD-Ag在B细胞内被降解后,其T细胞表位与 MHC-II类分子结合成复合物,表达在B细胞表面。3、B细胞的激活TD抗原刺激B细胞活化 需两种信号 第一信号:抗原与BCR结合 第二信号:B细胞与T细胞间的相互作用(CD40与CD40L间的相互作用) 细胞间的协同作用 (一)APC与Th细胞相互作用 Th细胞在APC提供的两种活化信号的作用下活化。 (二)B细胞与Th细胞相互作用 活化的Th细胞特异性识别表达T细胞表位-MHC II类分子复合物的B细胞,通过粘附分子的相互作用激活B细胞。

46、再次应答中,记忆B细胞可以作为APC与T细胞作用,相互诱导活化。 Th细胞及B细胞活化信号 5、抗体产生的一般规律 (一)初次应答(primary response) 概念:抗原初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特点 (1)潜伏期(诱导期)长(约710天) (2)抗体的种类以IgM为主 (3)抗体效价及亲和力均低(4)维持时间短(二)再次应答(secondary response) 概念:抗原再次进入机体所产生的应答 特点 (1)潜伏期短(约23天) (2)抗体的种类以IgG为主 (3)抗体效价比初次应答高 (4)抗体亲和力比初次应答明显增强 (5)维持时间长第十六章 免疫应答的调节(1学时)(掌握:

47、免疫调节的概念 熟悉: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1、免疫调节(immunoregulation):是指在抗原驱动的免疫应答过程中免疫细胞之间、免疫细胞与免疫分子之间以及免疫系统与其他系统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免疫应答维持在适宜的强度和时限,以保证机体免疫功能的稳定。2、特异性抗体的反馈调节独特型抗独特型网络 (1) 独特型 : Ig V区及TCR V区所具有抗原特异性。(2) 抗独特型: 针对独特型表位产生的抗体(Ab2) AgAb1 Ab2 Ab2 Ab2 抗Ab1 V区骨架部分 抗Ab1 V区CDR 封闭Ag结合点 Ag内影像抑制T、B细胞单克隆 增强免疫应答第十七章 免疫耐受(1学时)(掌握:免疫耐受、自身免疫耐受的概念熟悉:影响适应性免疫耐受形成的因素)1、免疫耐受(Immunological tolerance):是指免疫系统对某些特定抗原所表现出的特异性无应答现象。2、自身免疫耐受(self-tolerance):又称为天然免疫耐受(natural tolerance),正常免疫系统具有区别“自己”和“非己”的能力,通常对自身抗原则处于不应答状态,这种免疫系统的生理功能称为自身免疫耐受。第十九章 超敏反应(3学时)(掌握:超敏反应的概念与分型,以及各型超敏反应的常见疾病熟悉:I、II、II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