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民生产总值与收入报告_第1页
国民生产总值与收入报告_第2页
国民生产总值与收入报告_第3页
国民生产总值与收入报告_第4页
国民生产总值与收入报告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目录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民收入情况2二、指标数据与模型3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3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4三、实证分析5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探究5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关系探究7四、结果解释与结论9参考文献9一、我国经济发展现状和国民收入情况2000年以来,中国经济保持了8%以上的年均增长率,近两年的增长速度更是在9%以上1。根据联合国贸易发展组织预测,中国经济发展仍然会以每年超过6%的增长率增长。在相对比较高的GDP增长率的环境下,我国的经济发展仍然存在一系列问题,这都将导致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不可持续。从产业结构上看,根据国家统计局

2、的数据,2011年,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的国民经济贡献率总共为56.2%,第三产业国民经济贡献率为43.2%,可见我国的经济贡献率中,第一和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高,第三产业的发展相对滞后,证明我国国民经济贡献主要依靠大量劳动力和资本。经济发展过程中,资源利用的效率较低,属于粗放型经济发展模式2。资源利用率较低造成我国经济发展过程中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同时以高成本高代价的方式换取经济的发展。从统计数据可见,我国的产业结构相对比较落后,处于转型的过程中,之前的经济高速发展很大程度依赖于投资,较高的投资率会促进经济体资金流动速度加快,但是这种发展是不具有可持续性的。从国家统计局的数据可以看到,我国第三产业

3、的增长率近十年均超过9%,在产业转型上还是比较具有希望的。经济发展虽然快,但是这并没有很好地解决我国就业问题。由国家统计局统计结果显示,城镇登记失业率并没有随着经济发展有所下降,我国对就业的拉动关系,也就是就业弹性,目前我国的就业弹性仅为0.1,即GDP增长一个百分点,带动就业增长约为0.02个百分点。通常情况下,发展中国家的平均就业弹性在0.3到0.4之间,我国的就业弹性明显过低,反映出我国的产业结构不成熟,并且职位市场需求接近饱和,供大于求。同时由于传统观念影响和教育的改革,人才有局部集中性,这也是就业弹性比较地的一个可能原因。资料来源:国家统计局从国民收入的角度上看,从国际统计局资金流量

4、表数据计算可得,2011年可支配收入总额285772.58亿元,占当年GDP的61%,2010年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43121.74亿元,占当年GDP的 60%,2009年可支配收入总额为207302.37亿元,占当年GDP的61%,比2002年的65%均有下降。可见我国经济增长,但是国民可支配收入的所占的份额并没有相应增加。因此国民收入分配公平性被广泛讨论。二、指标数据与模型 由于背景讨论的是2013年上半年的情况,时间区间为半年,为了计算的方便和数据获得的容易程度,此处选择的数据时间区间均为一年,在此假设时间区间大小不影响变量之间的关系。衡量国民收入的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国民收入的分配分为初次

5、分配和再分配两种形式,其中初次分配的分配客体是国民收入生产总额,而再分配是在初次分配后再进行的分配,这种续行分配具有复杂性。两种不同形式的分配, 具有不同的分配机制, 并会相应地产生不同的经济效应3。我国旧的经济体制下,分配主体就只有国家,但是经济体制改革后,分配主体结构也随之发生了改变,形成了分配主体组成多元化的局面。粗略地划分,分配主体可以分为企业和劳动者,两者构成了初次分配的分配主体。再分配的分配主体则比较复杂,包括国家、企业、劳动者和非经济单位等,再分配在国民收入分配中占有重要地位,但是由于影响国民收入水平相对于初次分配程度较小,在此不作详细讨论。 通过对大量文献的阅读,用于衡量国民收

6、入的指标通常有国家经济核算中资金流量表的可支配收入,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国民总收入。由经济学原理可得,可支配收入的计算公式为:可支配收入=总收入-交纳个人所得税-个人交纳的社会保障支出-记账补贴,由此可以看出,总收入包含了无法支配的部分,这部分虽然是收入,但不应该计入衡量居民收入水平与经济发展程度相关关系的指标中。而资金流量表中的可支配收入指标反映的是当年的资金流量中可支配收入所占的份额,其中包括可本年度的可支配收入,也可能包括其他年度的可支配收入,不贴合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研究,因此选择使用有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城乡居民人口的乘积近似替代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总额,以此

7、作为衡量指标。其中计算公式为: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城镇人口数+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村人口数。 同时,除了需要关注国民人居可支配收入的总额,还需要关注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率和国民经济水平增长率之间的关系,也是衡量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的重要方面。为了计算方便,采用年度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当年指标-上年指标)/上年指标。2002-2011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21809.819109.417174.715780.813785.81175

8、9.510493.09421.68472.27702.82002-2011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单位:元)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6977.35919.05153.24760.64140.43587.03254.92936.42662.22475.62002-2011年城镇居民人口数(单位:万人)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690796697864512624036063358288562125428352376502122002-2011年城镇居民人口数(单位:万人)2011201

9、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656566711368938703997149673160745447570576851782412002-2011年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单位:亿元)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196470.08167715.12146322.55131991.07113189.6494786.2783246.5873373.2964833.2758046.642002-2011年国民可支配收入年度增长率(单位:百分比)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

10、200217151117191413131210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选择及相关数据 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我国对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衡量使用的指标是产生于前苏联、东欧的物质产品平衡表体系(MPS)的国民收入,这个指标主要反映的是物质生产部门的生产活动成果,在建国初期到改革开放前以物质生产活动为主的经济环境下适用。但改革开放后,第三产业不断发展,在国民生产活动中所占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第三产业的生产活动成果不能忽略。所以我国不再采用这种方法对国民经济发展水平核算。 通过对文献的阅读,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的指标通常有国内生产总值、国民总收入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三个指标。其中国

11、民总收入代表的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收入初次分配的最终结果,国民总收入反映的是一个收入概念,但是在一定时期内,初次分配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是一定的,同时反映一个国家的经济发展水平应该更大程度从生产力出发。国际上较普遍运用国民生产总值指标来衡量国民经济发展水平,在世界范围内的经济核算体系中,国内生产总值是一个综合性指标,反映一个国家发展水平和速度,特别是广泛运用平均每一人口的国民生产总值来说明一个国家或地区的经济富裕程度和人民生活水平4。但是我国人口数大是我国的基本国情,并且我国地区发展相对不平衡,因此使用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去核算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容易低估我国的经济发展现状,因

12、此在此采用国民生产总值来核算经济发展水平。 同时除了关注国内生产总值的绝对数量之外,还应该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率反映的是不同时期,国民经济发展的快慢,关注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的关系,可以用来考究国民经济增长引起国民可支配收入的变化。为了计算方便,采用年度增长率,计算公式为:(当年指标-上年指标)/上年指标。200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单位:亿元)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473104.5401512.8340902.81314045.43265810.31216314.43184937.37159

13、878.34135822.76120332.692002-2011年国内生产总值年度增长率(单位:百分比)20112010200920082007200620052004200320021818918231716181312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局三、实证分析国民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探究 为研究国民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的关系,先以国内生产总值作为X轴,可支配收入作为Y轴作散点图,通过散点图可以得出两者的关系近似表现为一条直线,因此推断两者线性相关。同时,Y随着X的增大不断增大,因此可说明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正相关。 现对两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运用SPSS进行曲线估计得出以下结果

14、:Coefficientsa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10664.326959.83211.111.000GDP.392.0031.000116.141.000a. Dependent Variable: 收入 由此可以国民可支配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方程=10664.326+0.392x,再由其他参数对结果进行分析。Model SummarybModelRR SquareAdjusted R SquareStd. Error of the E

15、stimate11.000a.999.9991203.82244a. Predictors: (Constant), GDPb. Dependent Variable: 收入 由此表可以得出相关系数r=1,意味着回归直线和数据拟合的程度非常高,完全相关,判定系数R2=0.999,也就意味着国民可分配收入有99%由国内生产总值决定,二者接近有完全相关性。ANOVAbModel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1Regression1.955E1011.955E1013488.709.000aResidual11593507.66381449188.458Total1

16、.956E109a. Predictors: (Constant), GDPb. Dependent Variable: 收入 由表中数据可得,SSR=1.955E10,SSE=11593507.663, Se=1203.82,也就意味着标准误差为1203.82,即根据国内生产总值来估计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平均的估计误差是1203.82亿元。 再对回归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首先进行线性关系检验: 假设H0:1=0 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不显著 F=13488.709,在显著水平=0.05,分子自由度df1=1,分母自由度df2=8,得到F0.05(1,8)=5.318,F> F0.05(1,8)

17、,所以拒绝原假设,国民可支配收入与国内生产总值关系显著。 再对回归分析进行回归系数的检验: 假设H0:1=0;20 t=116.141,在显著水平=0.05,df=8时,t0.025=2.6060,t> t0.025,所以拒绝原假设,即国内生产总值是影响国民可支配收入的重要指标。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和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关系探究 为研究国民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与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的关系,先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作为X轴,可支配收入增长率作为Y轴作散点图,通过散点图可以得出两者的关系近似表现为一条直线,因此推断两者线性相关。同时,Y随着X的增大不断增大,因此可说明可支配收入和国内生产总值正相关。

18、现对两个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运用SPSS进行曲线估计得出以下结果:CoefficientsaModelUn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Standardized CoefficientstSig.BStd. ErrorBeta1(Constant)3.8021.9961.905.093GDP.642.120.8845.347.001a. Dependent Variable: 收入 由此可以国民可支配收入对国内生产总值的回归方程=3.802+0.642x,再由其他参数对结果进行分析。Model SummarybModelRR SquareAdjusted R Square

19、Std. Error of the Estimate1.884a.781.7541.41826a. Predictors: (Constant), GDPb. Dependent Variable: 收入 由此表可以得出相关系数r=0.,意味着回归直线和数据拟合的程度高,判定系数R2=0.781,也就意味着国民可分配收入有78.1%由国内生产总值决定,二者有较强的线性关系。ANOVAbModelSum of SquaresdfMean SquareFSig.1Regression57.508157.50828.590.001aResidual16.09282.011Total73.6009a. Predictors: (Constant), GDPb. Dependent Variable: 收入 由表中数据可得,SSR=57.508,SSE=16.092,Se=1.42,也就意味着标准误差为1.42,即根据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估计居民可支配收入是,平均的估计误差是1.42%。 再对回归分析进行显著性检验,首先进行线性关系检验: 假设H0:1=0 两个变量之间线性关系不显著 F=28.59,在显著水平=0.05,分子自由度df1=1,分母自由度df2=8得到F0.05(1,8)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