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言迁移研究流变_第1页
语言迁移研究流变_第2页
语言迁移研究流变_第3页
语言迁移研究流变_第4页
语言迁移研究流变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oct. 2005, volume 3, no.10 (serial no.25) us-china foreign language, issn1539-8080, usa 48 语 言 迁 移 研 究 流 变 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 赵 飞* 摘 要:语言迁移学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试图把历史以来语言迁移研究分为三大阵营行为主义学派,心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分别指出各自的产生背景与学说流变,各自的理论优势与学术不足,以期推动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 关键词:语言迁移 二语习得 中介语 1. 导 言 语言迁移学说长期以来一直是二语习得研究领域所关注的重要课题(

2、ellis,2000:299).世纪更迭,许多学者在不断回顾,反思上个世纪的语言迁移研究,如王文宇(1999),戴炜栋,王栋(2002),俞理明(2004)等.他们都从不同的角度,探讨了以往的语言迁移研究.本文试图把历史以来语言迁移研究分为三大阵营行为主义学派,心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分别指出各自的产生背景与学说流变,各自的理论优势与学术不足,以期推动语言迁移问题的研究. 2. 学 派 2. 1 行为主义学派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兴起的对比分析学说是语言迁移行为主义学说的典型代表,其主要观点是:语言迁移是对二语学习的干扰;语言迁移是二语学习的主要障碍. 2.1.1 时代背景 二十世纪三,四十年

3、代,行为主义心理学和结构主义语言学主宰着整个语言教学界.操练定律,效应定律和形成原则成为各项学习理论中的金科玉录(watson,1924).操练定律认为学习者对刺激做出主动和反复的反映会促进语言学习;效应定律认为必须重视强化学习者的反应,鼓励学习者做出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反应并纠正那些不符合语言表达习惯的反应;形成规则主张把整体分解成各个组成部分,然后逐一习得.语言学习被认为是习惯养成的结果,而所谓习惯就是由某一刺激引出的自动反应. 2.1.2 主要学说 对语言迁移进行较早行为主义实证研究的杰出代表是文瑞克(weinreich,1953).他在研究美国移民的双语现象过程中发现双语环境下的语言接触

4、可以产生l1与l2的相互迁移与干扰.这种干扰出现在语音,语法,词汇等各个语言层面.他把语音干扰划分为四种类型:(1) 音位的不完全分化用母语的一个音位代替二语中有区别性的两个音位,结果失去了音位上的差别;(2) 音位的过度分化用母语的两个音位代替二语的一个音位;(3) 重新解释音位区别特征;(4) 音素的替换用母语的音位替换外语中发音与其相似的音位.在语法层面上,他举出了各种各样的干扰,如词素的迁移,语法关系的迁移等.同时他还强调:要对语言干扰进行分析,就必须先详尽描述语言间在各层面的异同. 文瑞克关于双语现象中语言迁移的研究直接影响了二语习得领域关于对比分析假设的语言迁移理论.* 赵飞,男,

5、硕士,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联系地址:山东临沂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邮编:276005. 语 言 迁 移 研 究 流 变 49 对比分析假设模式由弗利斯率先提出的(fries, 1945).他的主要观点是:在外语教学课堂环境下,学习者的母语对外语的学习起了决定性的作用,而母语的语言形式和结构会经常性地不知不觉地迁移到学习者,特别是初学者的外语学习中去,这是学习者初学阶段的必然特征.因此,他提出最有效的教材是通过对所学的语言进行科学描述,并与学习者的本族语做仔细,认真的比较后编出的. 对比分析理论假设的奠定者一般公推美国的语言学家莱多(lado,1957),

6、因为他在1957年出版了第一部对比语言学专著跨文化语言学.lado(1957:vii)声称:"通过对学生的本族语和文化与所学的语言和文化做一系统的比较,我们就能预测和描述在学习中可能会/不会引起困难的模式".根据莱多的对比分析理论假设,二语习得中,目标语与母语相似的部分学习起来最容易;反之,两者距离越远,学习起来越难.于是,在这一思想的支配下,各种难度等级量表应运而生(lado,1957;stockwell,1957).他们认为,二语学习的困难和错误主要,甚至可以说是完全,归咎于母语的干扰.通过母语与二语结构对比,确定难度等级量表,可以预测和解释二语学习者的困难和错误. 2

7、.1.3 小结 语言迁移研究的行为主义学派,认识到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重大作用,但过分夸大了它的作用,而无视影响二语习得的其它因素.其主导思想在语言学理论上受结构主义的影响,在认识论上受行为主义心理学的支配,所以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母语干扰第二语言的习得过程;母语结构与二语的结构存在根本差异;学习者的母语干扰会引起语言错误. 2.2 心智主义学派 心智主义学派受乔姆斯基的影响,笃信普遍语法,一度否认语言迁移的作用,但近年来研究已更趋理性和成熟. 2.2.1 时代背景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初,乔姆斯基对美国结构主义语言学理论的行为主义认识论发起了挑战,提出了心智主义(mentalism)的认识论思想,在

8、认知科学研究和语言科学研究领域中引起了一场革命.其主要思想是:(1) 语言是人类所独具的一种种属属性,人之所以会说话,是因为人生下来的时候,人脑就呈现为一种特定的物质状态.这种特定的物质状态是人类遗传基因预先规定好的,它在后天经验的作用下,发育成长而进入一种稳定的物质状态,从而具备了说话的能力,获得了某种具体语言的知识;(2) 与语言相关的人脑的某种特定的遗传属性决定了人有学会任何一种人类语言的可能.这种可能在后天语言经验的作用下,变成了使用某一具体语言的现实能力.因而语言便是后天经验作用于人脑遗传属性的结果,是先天属性与后天经验相互作用的结果(chomsky,1959). 2.2.2 主要学

9、说 心智主义学派曾经一度认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是一致的,都遵循着大脑中的普遍语法的规律进行心智语法的建构,并提出了创造性建构假说.这一思想的重要代表就是dulay & burt(1973;1974a;1974b;1975;1977).dulay & burt研究了55个母语为汉语和60个母语为西班牙语的年龄在6-8岁的儿童学习英语的情况,发现他们的11个语素的习得顺序与以英语为母语的美国儿童习得顺序有惊人的相似性.于是dulay & burt从横向的实验结果中得出了纵向的推论:二语习得与母语习得一样,是一个创造性的建构过程,二者具有同样的规律性和普遍性.这就是名噪一时的

10、l1=l2假设,又叫创造性建构假说.dulay & burt指出,儿童二语习得,不是通过母语迁移,而是通过他内在的语言官能来构建一个独立的二语习得系统.由于人的语言官能是一样的,即便母语不同,他们习得二语的过程与本族语者习得母语的过程是十分相像的. dulay & burt的观点在心智主义学派中立刻引起强烈反响.赞成者首推克拉申(krashen),他与dulay & burt(1982)共同撰写了二语一文来宣扬这一主张,竭力贬低母语在二语习得中的作用,强调语言语 言 迁 移 研 究 流 变 50 学习中的普遍语法的作用,这种观点后来被称为"最低影响度立场&qu

11、ot;.ellis评价说,dulay & burt等学者根据不足,就妄下结论,轻率的否定了母语迁移的作用.(2000:315)于是,进入八十年代以后,很多心智主义学者改变了极端的立场,开始致力于探索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关系的实证研究. 对这一问题的最新研究,心智主义学派已经产生了许多新颖的观点, 如原理,参数,范例等.muller (2002)在他本人研究的心智活动的框架里指出了语言迁移当中的"普遍语法",迁移与原理,参数与范例的重要性: (1) 语言迁移中"普遍语法"的重要性:当语言学习者能够完全使用"普遍语法"时,"

12、;普遍语法"可以使学习者走上正确的语言学习道路.当语言学习者部分地使用"普遍语法"时,"普遍语法"也能在语言学习中起重要的作用.研究证明"普遍语法"对第二语言语法构成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2) 语言迁移和原理:"涉及原理的一般情况是这样的:这些原理不可能以纯形式的方式提供给第二语言学习者.母语继续会和普遍语法一起作用于第二语言学习"(muller,2002:332). (3) 语言迁移与参数:"总的说来,母语参数价值不容忽视,普遍语法的掌握是受母语调控的"(muller,2002:33

13、3). (4) 语言迁移和范例:"语言学习者在语言学习中的确会面临母语和目的语暗示的冲突以及暗示强度的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只能是学习者首先要求助于他们的母语释义,然后识别出目的语与母语系统的不一致性以及词序暗示"(muller,2002:336). muller认为语言迁移不仅仅是一种"直接语言反映",而是间接地显示语言根本原理.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致性会使语言学习者更容易理解目的语特征,它会影响目的语的行为掌握.当母语和目的语不存在语言结构的相似性时,母语和目的语在其他方面的相似性会影响目的语的语言学习.jiang & kuehn (2001)

14、对此观点表示赞同,但也存在不同意见.他们认为学习者在探索目的语的语言特征时,他们往往会把母语的认知经验运用到目的语的学习上.上述的研究表明了学习者固有的语言本能的重要性,但muller 强调了母语和目的语之间的一致性和相似性.这种一致性和相似性是语言迁移当中心智活动的核心.从以上论证中可以看到,muller(2002)和jiang & kuehn(2001)积极倾向于语言迁移与"普遍语法"的密切关系.benson(2002)在其文章中,从语义角度出发也提出了一个问题.她认为语言意义学习者(一种愿意冒险的学习者类型)与注重语言形式的学习者相比似乎不太可能做语言转换.这

15、一观点暗示了一个不争的事实:一些研究人员接下来会在语言迁移的分析上尝试功能语法.如果语言迁移已经进入"普遍语法"当中的行为主义和认知活动当中的学习和心理过程(研究阶段),那么它将会面临很多困难和问题.所以语言迁移只能被当作语言学习的一个策略.benson对这一问题的研究似乎过于简单,她认为,当语言学习者遇到困难时,"作为一种有益的交际手段"(benson,2002),这种语言转换会自然发生.这种说法存在的问题是:它会导致语言学习者(对第二语言学习规律了解很少)的语言趋异.因为benson 没有解释这一释义的原因,也没有提及有关学习策略方面的一些事情. 2

16、.2.3 小结 心智主义学派从chomsky 的普遍语法着手,经历了从一开始的完全否认母语迁移的作用到如今的寻求普遍语法与母语迁移的关系的历程.这一学派的理论概括性强,但实证性差. 2.3 认知主义学派 认知主义学派充分认识到母语迁移在二语习得中举足轻重的地位,并设法从语言,心理,认知,社会等各个方面来解释母语迁移的作用. 2.3.1 时代背景 从二十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至今,学者们从语言学,心理语言学和社会语言学等多角度研究迁移现象,语言迁移的定义也更加宽泛.odlin(1989)认为语言迁移是学习者以前所学的任何语言与目标语语 言 迁 移 研 究 流 变 51 之间的相似和差异给

17、二语习得带来的影响.它既包括学习者所有以前的语言知识,也包括学习者对二语还不完善的了解(gass,1996:324),进一步解释了"先前所学的知识不仅包含母语知识和其它所学语言的知识,也包括我们日积月累的目标语规则.我们需要对语言迁移现象进行动态研究". 2.3.2 主要学说 认知主义学派的注意力主要投向迁移的制约性因素,以及迁移的认知准则研究.所谓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就是研究由哪些因素制约迁移的发生和隐退.ellis(2000)列出了制约迁移的6 个因素:语言的不同层面,如音系,词汇,语法,语篇等;社会因素,如不同的交际对象与学习环境的影响;标记性,如某些语言特征的特殊性

18、;原型概念,如某个词的某一涵义与其它意义相比在多大程度上被认为是核心,基础的;语言距离和心理语言类型,如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发展因素,如对中介语发展的自然过程的限制. 语言的可迁移性分析与语言迁移的制约性因素研究密切相关.语言迁移出现在语言分析的各个层面,如音韵,形态,句法以及语义等.迁移程度在说话者的中介语中差异很大.语音迁移是母语中最普遍的,也是最没有争议的.听话者根据说话者的外国腔就可确定他是中介语说话者.而有些中介语说话者的外国腔特别重,原因是他们不能把其发音器官调整到同母语发音一样的程度.语法(形态和句法)的迁移涉及到从严格模仿第一语言词序到第一语言语法特征能够在第

19、二语言话语中运用自如.因此,迁移研究的中心问题之一是处理迁移出现的有利与不利因素,这就是可迁移性分析.faerch & kasper(1987)对此提出了三个准则:语言准则,心理语言准则和社会准则. (1) 语言准则 语言共性和语言类型特征可解释语言迁移现象.表面上,有标记的语言形式可能发生迁移.实际上,一种结构的有标记性特征由于它的显性和语义透明性,使学习者对迁移颇为敏感.恰恰是一种结构的语言共性而不是它的特性更可能导致迁移的发生. (2) 心理语言准则 判断语言项目是否迁移的心理指标是kellerman 提出的学习者对一语和二语之间距离的心理感受.在语言输出时,尽管两种语言有本质区

20、别,但如果说话者感觉到两种语言极为相近,他就可能把第一语言成分迁移到第二语言中.例如荷兰说话者更可能把荷兰语特征迁移到德语中介语而不是英语中介语中,讲瑞典语的芬兰双语者可能把瑞典语的语言成分而非芬兰语的语言成分迁移到英语中,而芬兰的单语者却更依赖他们的母语迁移(ringbom,1987).可迁移性的另一个重要心理准则是说话者对语言特定特征和语言中性特征的感悟,即kellerman所指的母语结构的有标记程度,它会导致两种情况出现: 不迁移.某些具有特性的语言项目一般不会发生母语迁移现象,如谚语,俚语,习语,警句,具有屈折变化的词法等等; 易迁移.某些中性的语言项目往往发生母语迁移,这些项目既包括

21、母语中一些带有语言共性特征的内容,又包括国际性的,源于拉丁语的词句以及从其他当代语言中借来的外来语等.在有些情况下,语言的标记性,语义透明性和说话者对可迁移的感知会极大重叠.因此,语言迁移的制约因素往往难以确定. (3) 社会心理准则 社会心理因素较复杂,除了说话者的身份这一因素外,言语附合理论所描述的趋同与趋异也可能对说话者是否求助或回避第一语言特点产生影响,说话者的年龄,学习风格,第二语言水平和其他第二语言知识对迁移也起作用.其理论假设: 成年人学习者比儿童更依赖先前的语言学习经验,这就使成年人比儿童在语言学习中更经常地出现迁移; 由于中介语说话者有更多的时间对话语内容进行加工,而且又可能

22、"借用"第一语言形式,因此,加工过的话语比"即兴话语"更具迁移性; 由于中介语说话者所得到的第二语言知识不能完全用来构建第一语言规则,早期阶段的语言学习更可能出现迁移; 单项学习,如词汇项目等,比系统学习更可能出现迁移.根据faserch & kasper 的观点,上述语言,心理语言和语 言 迁 移 研 究 流 变 52 社会心理因素能够促进或制约语言迁移. 2.3.3 小 结 在行为主义理论框架下,对比分析假设着重比较母语与目标语的异同,以期获得对迁移的预测能力.而认知心理学理论指导下的语言迁移研究更注重学习者作为认知主体的作用,研究者既不认为

23、迁移现象无处不在,也不认为它根本不存在,而是将注意力投向是哪些因素制约着母语的哪些方面易发生迁移,决定母语信息可迁移性的潜在准则是什么. 3. 结 论 纵观语言迁移学说的研究,行为主义学派,心智主义学派和认知主义学派都有着各自的哲学基础和工作假设,都存在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只有携起手来,共同探讨,优势互补,方能推动语言迁移问题研究的进步. 参考文献: 1.benson, c. transfer across linguistic influencej. el t journal. 2002. 56 (1): 68-70. 2.chomsky, n. review of verbal behav

24、ior by b. f. skinner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1957)j. language. 1959. 35: 26-58. 3.dulay, h. & burt, m. should we teach children syntax j. language learning. 1973. 23: 245-58. 4.dulay, h. & burt, m. errors and strategie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tesol quarterly. 1974

25、a. 8: 129-36. 5.dulay, h. & burt, m. natural sequences in child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j. language learning. 1974b. 24: 37-53. 6.dulay, h. & burt, m. creative constru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c. in m. burt& h. dulay(eds.), new direc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teaching an

26、d bilingual education. washington, d. c.: tesol. 1975. 7.dulay, h. & burt, m. remarks on creativity in language acquisitionc. in m. burt, h. dulay& f. finocchiaro(eds.), viewpoints on english as a second language. new york: regents. 1977. 8.dulay, h., burt, m., & krashen, s. language two

27、m. new york: oup. 9.ellis, r. the study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0. 10.fries, c.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english as a foreign languagem. ann arbor: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1945. 11.faerch, c. & kasper, g. perspective on language transferj. applied linguistics. 1987. 8(2): 11- 36. 12.gass, s.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 and linguistic theory: the role of language transfera. w. ritchie & t. bhatia (eds.). handbook of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c. san diego: academic press. 1996.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