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第五部分(必修三)_第1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第五部分(必修三)_第2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第五部分(必修三)_第3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第五部分(必修三)_第4页
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第五部分(必修三)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生物基础知识梳理第五部分(必修三1-3章)第1章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一、细胞生活的内环境及各组分的关系1、体液(1)概念: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大量以 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2)组成:细胞内液(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如:细胞质基质、线粒体基质)细胞外液(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组织液、 等【辨析】血液与血浆: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红细胞(内含血红蛋白)、血细胞、血小板);血浆是血液的液体部分,含水、无机盐、血浆蛋白等,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细胞液、细胞内液、细胞外液:细胞液特指植物细胞大液泡中存在的物质;细胞内液和细胞外液特指多细胞动物中的两个概念。2、内环

2、境(1)概念:由 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注意】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人体的角度看是内环境,从细胞的角度看是细胞外液,内环境和细胞外液是同一概念。内环境属于多细胞动物的一个概念,单细胞生物无。(2)各组分之间的关系【注意】各组分关系图中箭头方向:单向与双向(识图依据);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小肠绒毛上皮、肺泡上皮均为单层细胞(联系物质跨膜数量问题)。(3)不同人体细胞所处的内环境组织细胞血细胞毛细血管壁细胞毛细淋巴管壁细胞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组织液血浆 淋巴、血浆(4)内环境的功能 体内细胞只有经过内环境才能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因此内环境是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

3、质交换的 。直接参与和内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系统有四个:消化系统、呼吸系统、 、泌尿系统;器官有一个(皮肤)。【思考】人体内CO2、O2浓度最高部位分别是哪里?二、细胞外液的成分及理化性质1、成分:组织液、淋巴的成分和含量与血浆相近,但又不完全相同,最主要的差别在于血浆中含有较多的 ,而组织液和淋巴中其含量很少。本质上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归纳总结】(1)是否属于内环境成分的判断: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有:营养物质: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脂肪酸等;代谢废物:CO2、尿素等。其他物质:激素、抗体、组织胺、递质、纤维蛋白原等。不属于内环境成分的物质有:汗液、尿液、消化液(消化酶)、泪液等;

4、只存在于细胞膜上或细胞内的物质,如载体蛋白、血红蛋白、胞内酶(如呼吸酶)。(2)常见生理过程或体内代谢发生部位能在内环境中发生的化学反应:血浆pH的调节;抗体与抗原的识别及结合;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激素与靶细胞的结合;组织胺使毛细血管扩张。不发生于内环境的生理过程:如细胞呼吸;细胞内蛋白质、激素等物质的合成过程;消化道等外部环境所发生的淀粉、脂肪和蛋白质的消化水解过程。2、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 (1)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液中溶质微粒对 的吸引力。大小:a.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的数目:溶质微粒越多,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反之则越低。 b.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

5、要与 的含量有关。c.细胞外液的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 。(2)酸碱度:正常人的血浆近中性,pH为 。维持因素:血浆的pH能够保持稳定与其含有的HCO3-、HPO42-等离子有关。血浆pH调节(缓冲物质:H2CO3/NaHCO3和NaH2PO4/Na2HPO4)(3)温度:人体细胞外液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C左右。【归纳总结】组织水肿的成因:营养不良时,血浆蛋白或细胞内蛋白质含量减少,使血浆浓度下降或细胞内液浓度下降,水分进入组织液。毛细淋巴管受阻,组织液不能回流至毛细淋巴管而致使组织液浓度升高。肾小球肾炎,使血浆蛋白随尿液排出体外,血浆浓度下降,吸水能力降低。过敏反应中组织胺释放

6、引起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大,血浆蛋白进入组织液使其浓度升高,造成水肿。组织细胞代谢旺盛,代谢产物增加时,引起组织液浓度升高。三、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1、内环境的动态变化(1)变化原因:外界环境因素的变化和体内细胞代谢活动的进行。(2)内环境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 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 状态叫稳态。(包括内环境每一种成分和理化性质的相对稳定)2、对稳态调节机制的认识现代现点: 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3、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 的必要条件。第2章第1讲 通过神经系统的调节一、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反射(1)概念:反射是在 (脑和脊髓)的参与下,动物体或人

7、体(不是所有动物,如单细胞动物)对内外刺激作出的 。(2)种类: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概念反射中枢特点意义实例非条件反射生来就有,通过遗传获得的先天性反射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先天性、终生性完成基本的生命活动膝跳反射、吃东西分泌唾液条件反射在生活中通过训练形成的后天性反射大脑皮层后天性、不固定(可建可消)提高适应复杂环境的能力学习、望梅止渴(3)结构基础:反射弧5个组成部分及功能:感受器、传入神经、 、传出神经、效应器完整性:反射活动需要经过完整的反射弧来实现,任何环节受损,反射就不能完成。【注意】刺激传出神经或效应器能使效应器发生反应,但不属于反射。感受器、传入神经或神经中枢受损,刺激后既无感

8、觉又无效应;传出神经或效应器受损,刺激后有感觉无效应。反射弧完整,还需有适宜刺激才能发生反射活动。中枢神经与神经中枢:中枢神经系统是神经系统的关键部分,由脑和脊髓构成的统一整体;神经中枢是反射弧位于中枢神经系统的那一部分,属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特定部位(局部)。中枢神经系统有很多神经中枢。二、兴奋的传导1、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_(1)过程: _(2)特点: 【注意】兴奋是以电信号的形式沿着神经纤维传导的,这种电信号也叫神经冲动。静息电位产生原因:K外流;动作电位产生原因:Na内流。二者均为协助扩散。考查膜电位变化:膜内、膜外、膜内外(审题时看清题干要求)。膜内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同;膜外

9、兴奋传导方向与局部电流方向相反(内同外反谐音记忆:雷同wifi)。在(离体)神经纤维上给予刺激时兴奋双向传导,但在反射活动中单向传导。2、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1)突触小体: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做突触小体。内含 (其形成与高尔基体有关),泡内含有 (分为兴奋性和抑制性递质)。突触:突触小体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包括三部分:突触前膜(细胞膜)、 (充满组织液)、突触后膜(有特异性受体糖蛋白)。(2)过程:【注意】神经递质:a.释放方式:胞吐(经0层膜,与膜流动性有关,需要能量但不需载体蛋白);b.作用对象:突触后膜上的特异性受体(

10、本质为糖蛋白,体现细胞间信息交流);c.作用结果:兴奋或抑制(二者的膜电位均发生了变化);d.去向:发生效应后,就被酶破坏而失活,或被移走而迅速停止作用。信号转换:电信号化学信号电信号(变式:突触小体、突触后膜完成的转换)。(3)特点: ,即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另一个神经元的树突或胞体,不能反过来传递。原因是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3、兴奋传导与电流表指针偏转问题分析(1)在神经纤维上刺激a点,b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1左2右)的偏转。刺激c点(bccd),b点和d点同时兴奋,电流计不发生偏转。(2)在神经元之间刺激b点

11、,由于兴奋在突触间的传导速度小于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速度,a点先兴奋,d点后兴奋,电流计发生两次方向相反(1左2右)的偏转。刺激c点,兴奋不能传至a,a点不兴奋,d点可兴奋,电流计 。三、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和人脑的高级功能1、神经系统的分级调节 小脑脑干 脊髓调节机体活动的最高级中枢维持身体平衡的中枢 等维持生命必要的中枢体温调节、血糖调节、水平衡调节等中枢调节机体运动的低级中枢神经中枢的分布部位和功能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又相互联系,相互调控。一般来说,脊髓的低级中枢受脑中相应的高级中枢的 。2、人脑的高级功能(1)语言功能是人脑特有的高级功能,这些功能与 有关。W区发生障碍,不能写字。V区发生

12、障碍,不能看懂文字。H区发生障碍,不能听懂话。S区发生障碍,不能讲话,又称为运动性失语症。(2)学习和记忆是脑的高级功能之一学习是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记忆则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短期记忆涉及 的作用以及某些种类蛋白质的合成;长期记忆可能与 有关。第2章第2讲 通过激素的调节一、激素调节的发现及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和激素1、促胰液素的发现(1)沃泰默的观点:胰腺分泌胰液只受神经调节。(2)斯他林和贝利斯的假设:胰腺分泌胰液不是神经反射而是化学调节。(3)促胰液素(小肠黏膜分泌而非胰腺)是人们发现的第一种激素。2、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

13、(微量有机物)进行调节。3、人体主要内分泌腺及其分泌的激素内分泌腺激素名称本质作用部位生理作用下丘脑促甲状腺(性腺)激素释放激素多肽 促进垂体合成和分泌促甲状腺(性腺)激素 肾小管集合管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对水分的 垂体生长激素蛋白质全身促进生长,主要促进蛋白质的合成和骨的生长促甲状腺(性腺)激素甲状腺(性腺)促进甲状腺(性腺)的生长发育,调节甲状腺激素(性激素)的合成和分泌甲状腺甲状腺激素氨基酸衍生物 促进新陈代谢和生长发育,尤其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具有重要影响,提高神经系统的兴奋性(两促进一提高)肾上腺(髓质)肾上腺素肝脏(主要)促进新陈代谢,促进 睾丸雄性激素 全身促进雄性生殖器官的

14、发育和精子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雄性的第二性征卵巢雌性激素全身促进雌性生殖器官的发育和卵细胞的生成,激发并维持雌性的第二性征和正常性周期胰岛B细胞胰岛素蛋白质全身促进细胞对血糖的 、氧化分解、合成和转化,抑制肝糖原分解和非糖物质转化。(四促进两抑制)(惟一降糖激素)A细胞胰高血糖素多肽肝脏(主要)促进肝糖原分解和 ,升高血糖浓度(两促进)胸腺胸腺激素多肽免疫器官调节T细胞发育、分化和成熟,同时还进入血液影响免疫器官和神经内分泌系统的功能【注意】(1)概念辨析:内分泌腺与外分泌腺:有无导管、分泌物去向。生长激素与生长素:分泌部位、化学本质和生理作用。促激素释放激素与促激素。胰腺与胰岛:胰腺分为外分泌

15、部(分泌胰液,含消化酶)和内分泌部(胰岛)。激素与酶:化学本质、产生部位、作用部位、作用机制及条件。(2)激素间的作用:协同作用:升高血糖胰高血糖素与肾上腺素;生长发育甲状腺激素与生长激素;代谢产热甲状腺激素与肾上腺素。拮抗作用:血糖调节胰岛素与胰高血糖素(或肾上腺素)。(3)激素生理功能研究方法:切除法、饲喂法、注射法。氨基酸衍生物类和固醇类激素既可注射,也可口服使用;蛋白质或多肽类激素不能口服使用,只能注射,因其进入消化道后能被消化酶降解而失去作用。二、激素调节的实例1、血糖平衡的调节(1)血糖的来源和去向血糖(0.81.2g/L)食物中糖类的消化、吸收 氧化分解提供能量肝糖原的分解 合成

16、肝糖原、肌糖原脂肪等非糖物质的转化 转化为脂肪、某些(非必需)氨基酸等(2)血糖调节模型【注意】胰岛A/B细胞可直接感知血糖浓度的变化,也可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分泌相应激素,而肾上腺髓质分泌肾上腺素只接受有关神经的控制。血糖平衡的调节为神经体液调节,调节中枢在下丘脑。下丘脑作用于胰岛细胞、肾上腺髓质是通过有关神经,并不是通过促激素释放激素实现的(与垂体无关)。糖尿病病因:胰岛B细胞受损,胰岛素分泌不足。2、甲状腺激素的分级调节和反馈调节三、激素调节的特点1、微量和高效2、通过体液运输:内分泌器官(或细胞)没有 ,分泌的激素弥散到体液中,随血液流到全身,传递各种信息。【注意】激素运输途径:分泌细胞

17、组织液血浆组织液靶细胞;激素只作用于靶细胞只运输给靶细胞;激素调节体现了细胞间信息交流的间接交流模式。3、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激素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不直接参与细胞代谢,而是与靶细胞膜上 结合,使细胞内原有生理活动发生变化,从而起调节作用。(2)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因此体内需要源源不断地产生激素以维持激素含量的动态平衡。第2章第3讲 神经调节与体液调节的关系一、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比较1、体液调节:激素、 等化学物质,通过 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称为体液调节。体液调节的主要内容是激素调节。2、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特点的比较作用途径反应速度作

18、用范围作用时间传递信号神经调节 迅速准确、 短暂电信号和化学信号体液调节体液运输较缓慢较广泛比较长化学信号【注意】机体调节一般两种调节同时存在,往往又以神经调节为主。单细胞动物和一些低等的动物只有体液调节。二、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协调1、体温调节(1)体温相对恒定的原因:人体的 和 过程保持动态平衡的结果。【思考】当外界温度低时,机体产热多,散热少,对吗?(2)热量来源:细胞中的有机物的氧化放能,尤以骨胳肌(运动时)和肝脏(安静时)产热为多。热量散出:主要通过汗液的蒸发、 的散热。(3)调节过程 2、水盐平衡调节【注意】体温调节中枢位于下丘脑;体温感觉中枢(形成冷觉和温觉)位于大脑皮层。参与产

19、热的激素主要有甲状腺激素和肾上腺素,二者在调节体温中表现为协同作用。参与水盐调节的主要器官:大脑皮层产生渴觉的部位;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水盐调节中枢、分泌抗利尿激素;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肾脏水的重吸收。体温调节、水盐平衡调节方式均为神经-体液调节。3、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关系(1)不少内分泌腺本身直接或间接受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这种情况下,体液调节可看作神经调节的一个环节。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也可以影响神经系统的发育和功能。(2)动物体的各项生命活动常常同时受神经和体液的调节。【归纳总结】(1)下丘脑在内环境稳态调节中的作用:感受:渗透压感受器感受渗透压升高。分泌:抗利尿激素、促甲状腺(性腺)激

20、素释放激素。调节:血糖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水盐平衡调节中枢。传导:可将兴奋传至大脑皮层产生感觉或传至效应器产生反应。(2)生命活动的调节方式:反馈调节(侧重于调节结果反过来对过程的影响);分级调节(侧重于参与调节的结构的上下级关系);神经调节;体液调节(激素调节);神经体液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后4者侧重于参与调节的方式,可通过有无反射弧来判断有无神经调节,通过有无化学物质起调节作用来判断有无体液调节)第2章第4讲 免疫调节一、免疫系统的组成与功能1、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扁桃体、 、脾、淋巴结、骨髓等免疫细胞: 、淋巴细胞(B细胞、T细胞等)免疫活性物质: 、抗体、淋巴因子【注

21、意】免疫活性物质并非都由免疫细胞产生,如唾液腺、泪腺细胞都可产生溶菌酶。2、淋巴细胞的起源与分化【注意】骨髓造血干细胞、血细胞、淋巴细胞等的关系;T、B细胞发育成熟场所:T细胞胸腺,B细胞骨髓(记忆方法英文单词第一个字母或象形记忆法);T细胞和B细胞的形成不需要抗原的刺激,而浆细胞、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的形成需要抗原的刺激。3、免疫系统的功能(1)防卫功能:三道防线非特异性免疫特异性免疫来源遗传而来,人人都有的先天性免疫出生后与病原体斗争的过程中形成的后天性免疫,并非人人都有对象对多种病原体都起作用只对某一特定病原体起作用基础第一道防线(皮肤、黏膜)第二道防线(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第三

22、道防线(发挥作用的主要是淋巴细胞)特点无特异性、作用弱、时间短有特异性、作用强、时间长联系起主导作用的特异性免疫是在非特异性免疫的基础上形成的,两者共同担负着机体的防御功能【注意】唾液、胃液中均有杀菌物质,但与外界环境相通,属于第一道防线。(2)监控和清除功能:监控并清除体内衰老、破坏和 的细胞。二、体液免疫与细胞免疫1、抗原和抗体(1)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拓展】抗原的特点:异物性:一般是外来物质(病毒、细菌等病原体表面的蛋白质等物质),自身的组织或细胞有时也会成为抗原(如癌细胞,损伤、衰老的细胞等)。大分子性:分子质量大于10000,如蛋白质,当其水解为小分子物质后

23、,丧失抗原性。特异性:一种抗原只能与相应的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不能与淋巴因子或浆细胞结合)。(2)抗体:专门抗击相应抗原的 。【拓展】关于抗体:来源:浆细胞(三个唯一:免疫细胞中唯一无识别抗原能力的细胞;唯一能产生抗体的细胞;一个浆细胞只产生唯一的一种抗体)。分布:主要分布于血清中,也分布于组织液和外分泌液中。特点:特异性、记忆性。实例:抗毒素、凝集素。2、体液免疫直接刺激(少数)识别、增殖分化淋巴因子记忆细胞抗体与抗原特异性结合识别、增殖分化识别、呈递分泌二次免疫反应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 分泌识别(非特异性)、摄取和处理(暴露抗原)、呈递浆细胞【注意】抗体的作用机理:在多数情

24、况下,抗原、抗体结合后会发生进一步的变化,如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3、细胞免疫直接刺激记忆细胞使靶细胞裂解死亡二次免疫反应识别、增殖分化抗原吞噬细胞T细胞 效应T细胞【注意】相同抗原再次入侵时,记忆细胞迅速增殖分化产生新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和记忆细胞,浆细胞迅速产生抗体消灭抗原,这就是二次免疫反应,其特点:比初次免疫反应快、反应强,能在抗原侵入但尚未患病之前将它们消灭。如右图:4、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的关系体液免疫细胞免疫核心细胞B细胞T细胞免疫物质特异性抗体淋巴因子作用对象抗原被抗原侵入的宿主细胞(靶细胞)作用方式浆细胞产生的抗体与相应的抗原特异性结合;T细胞释放淋巴

25、因子,促进免疫作用效应T细胞和靶细胞密切接触联系各自有其独特的作用,又可以相互配合,共同发挥免疫效应。细菌外毒素主要是 ;胞内寄生菌(如结核杆菌、麻风杆菌)细胞免疫;病毒感染先通过体液免疫阻止病原体通过血液循环而散布,再通过细胞免疫彻底消灭;自身肿瘤、移植器官 。5、各种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物质的作用(1)胸腺和骨髓的作用:切除胸腺:细胞免疫全部丧失,保留少部分体液免疫。骨髓遭破坏: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但输入造血干细胞,细胞免疫可恢复。两者都遭破坏:特异性免疫全部丧失,再输入造血干细胞,特异性免疫并未恢复。(2)免疫细胞吞噬细胞的作用:a.非特异免疫:直接吞噬消灭各种病原微生物。b.特异性

26、免疫:吞噬处理抗原,吞噬抗原抗体的结合物。识别抗原的细胞:a.识别抗原的细胞:吞噬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浆细胞不能识别抗原,但其分泌的抗体能特异性识别抗原,但不属于细胞。b.特异性识别抗原的细胞:T细胞、B细胞、效应T细胞、记忆细胞。吞噬细胞对抗原的识别无特异性。T细胞的作用:a.体液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释放淋巴因子,增强免疫的作用。b.细胞免疫中:T细胞主要起到增殖、分化成效应T细胞,裂解靶细胞的作用。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的来源:a.初次免疫:只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b.二次免疫:不仅来自B细胞或T细胞的分化,而且记忆细胞能更快地分化出更多的浆细胞或效应T细胞。(3

27、)免疫活性物质的作用:抗体:与抗原结合,形成沉淀或细胞集团,进而被吞噬细胞吞噬消化。淋巴因子(干扰素等):能促进淋巴细胞的增殖和分化,增强免疫力。三、免疫功能异常与免疫学应用1、免疫过强(1)自身免疫病:是由于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 当作外来异物进行反击而引起的,如类风湿性关节炎、 。(2)过敏反应概念: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再次接受 刺激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特点:a.发生迅速、反应强烈、消退较快;b.一般不破坏组织细胞,不会引起组织严重损伤;c.有明显 和个体差异。过敏原(花粉、尘土、青霉素等):一定是外来物质;不一定是大分子;具有个体差异。2、防卫过弱:艾滋病(A

28、IDS)(1)致病机理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能攻击人体的免疫系统,特别是侵入 ,使其大量死亡,导致患者几乎丧失一切免疫功能,各种传染病的病原体则乘虚而入。【注意】艾滋病死亡直接原因:病原微生物侵染或恶性肿瘤;根本原因:HIV破坏免疫系统。(2)传播途径:性传播、血液传播和母婴传播(预防措施主要是切断传播途径)(3)在T细胞内的繁殖过程需逆转录酶,合成蛋白质的场所在T细胞的核糖体。因为RNA是单链结构,不稳定,突变频率高,变异类型多,研制疫苗困难。 3、免疫学的应用(1)预防接种:接种疫苗(相当于抗原),使机体产生相应的抗体和记忆细胞(主要)。(2)疾病的检测:利用抗原能和特异性抗体相结合的特性

29、,用相应的抗体检验是否有抗原(也可用于血型鉴定、基因工程中目的基因表达的检测)。(3)器官移植:外源器官相当于抗原,自身T细胞会对其进行攻击,移植时要用 使机体免疫功能下降,提高器官移植的成活率。第3章 植物的激素调节一、生长素的发现过程1、生长素发现的有关实验(1)达尔文实验:胚芽鞘尖端在单侧光照射下,会产生某种刺激,这种刺激传递到下部的伸长区时,会造成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因而出现向光性弯曲。(2)詹森实验:证明琼脂片不会对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刺激有阻挡作用。(3)拜尔实验:证明尖端产生的刺激在胚芽鞘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胚芽鞘的弯曲生长。(4)温特实验:胚芽鞘尖端能产生某种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30、5)1934年,科学分离出具生长素效应的化学物质 (IAA)。进一步研究发现植物体内具有生长素效应的物质还有苯乙酸(PAA)、吲哚丁酸(IBA)等。2、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 有机物。(动植物激素的区别:产生部位、本质、作用部位、相同点,)二、植物生长素的产生、分布和运输1、产生:主要在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原料: )【注意】生长素的产生不需要光,不同于叶绿素,光只影响其分布。2、分布:大都集中在 的部位,衰老的组织中较少。3、运输(1)运输方向:极性运输:形态学上端形态学下端(形态学上端指茎尖、根尖等,与地理方位上的上下无关

31、,由植物的遗传特性决定,不受外界因素影响)非极性运输:在 中,可以通过 进行非极性运输。横向运输:单侧光:向光侧背光侧 重力:远地侧近地侧 离心力:圆心侧外周侧【注意】发生横向运输a.条件:单一方向外界刺激;b.部位:只在尖端。尖端以下 尖 端(2)运输方式:主动运输 (进出琼脂块的方式:扩散)【注意】(1)对胚芽鞘等进行不同处理,分析其生长情况为常见题型,解答此类题型时要明确: 尖端:产生生长素;感受光刺激;横向运输。尖端下端:生长及弯曲部位;无尖端的三项功能。(2)判断生长与弯曲方法生长:看有无生长素且能否运至作用部位(可能是自身产生的,也可能是外源的)弯曲:看生长素分布是否均匀(单侧光、

32、重力、旋转等都可能导致生长素分布不均匀)三、生长素的生理作用1、促进生长(1)原理:促进细胞纵向伸长生长(一般认为对细胞分裂无影响)(2)特点: 影响生长素生理作用的因素:浓度、器官种类、成熟程度、植物种类不同等。 浓度:低浓度促进生长,高浓度抑制生长(不等于不生长),甚至会杀死植物。【注意】不要将AA、BB、CC理解为抑制阶段,这阶段仍体现生长素的促进作用,只是促进作用逐渐减弱,A、B、C为低浓度与高浓度的界限。浓度不同,作用效果可能相同。器官:不同器官对生长素的反应敏感程度也不一样。敏感程度: 根、芽、茎三者的最适浓度:10-10mol/L、10-8mol/L、10-4mol/L。向光性的

33、成因:单侧光引起生长素在胚芽鞘尖端横向运输,背光一侧分布较多,再经极性运输引起尖端以下伸长区背光一侧生长较快,因而向光弯曲。根的向重力性、茎的负向重力性成因:重力导致生长素横向运输,近地侧生长素分布较多。根对生长素更加敏感,所以根部近地侧抑制生长,远地侧促进生长,则根向地生长。茎对生长素敏感性差,所以茎部近地侧促进生长作用强,远地侧促进生长作用弱,则茎背地生长。成熟程度:敏感程度:幼嫩细胞>衰老细胞。植物种类:敏感程度:双子叶植物>单子叶植物。顶端优势a.现象:顶芽优先生长,侧芽受到抑制。b.原因:顶芽产生的生长素向下运输,使侧芽附近生长素浓度高。由于侧芽对生长素敏感,因此发育受到

34、抑制(自然条件下树木呈塔形的原因)。c.解除:去掉顶芽【注意】根的向重力性与顶端优势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茎的负向重力性与向光性不能体现生长素作用的两重性。(3)应用:破除顶端优势,提高作物产量;作为除草剂。2、生长素及生长素类似物(a萘乙酸、2,4D等)的其他作用(1)防止果实和叶片脱落(2)促进结实、获得无子果实方法:未受粉的雌蕊柱头上涂抹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需去雄(花蕾期)、套袋处理(花蕾期去雄后开始套袋,涂抹后继续套袋)。无子番茄与无子西瓜 培育原理无子原因处理试剂、部位及时期无子性状能否遗传无子番茄生长素促进果实发育 生长素花蕾期雌蕊柱头遗传物质未改变,不可遗传无子西瓜 三倍体

35、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的配子秋水仙素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染色体变异,可遗传减产问题: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可用于补救因花粉发育不良或暴风雨袭击影响受粉而对瓜果类作物所带来的产量下降,但该措施不可用于挽救以收获种子为目标的各种粮食作物或油料作物的减产问题。(3)促进扦插枝条生根:用一定浓度的生长素类似物溶液处理插条基部;插条应带芽去叶。四、探索生长素类似物促进插条生根的最适浓度1、实验原理:适宜浓度的生长素能促进扦插的枝条生根。在不同浓度的生长素溶液中,扦插枝条生根的情况不同。2、实验流程:配制一系列浓度梯度的2,4D溶液(0.2、0.4、0.6、0.8、1、2、3、4、5 mg/mL)将新剪下的植物枝条分成9组,将插条的基部分别放在上述不同浓度的2,4D溶液中浸泡几个小时将插条分别扦插在适宜的环境中一段时间后观察插条的生根情况。【注意】浸泡法浓度低时间长,沾蘸法浓度高时间短。预实验:正式实验前先做一个预实验,为进一步的实验摸索条件,检验实验设计的科学性和可行性,以免由于设计不周、盲目开展实验而造成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浪费。控制无关变量:插条的发育状况,带芽的数量,长度;用生长素类似物处理时间的长短;外界培养条件等。五、其他植物激素的种类和作用1、种类与作用激素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