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课堂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感悟_第1页
物理课堂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感悟_第2页
物理课堂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感悟_第3页
物理课堂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感悟_第4页
全文预览已结束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物理课堂中学习策略的教学感悟摘要: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运用学习策略的活动,教师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应该设法让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提高学习策略的水平。学习策略的传授应该适时适地、因人而异,学习策略的培养应该活学活用、内化提升。关键词:学习策略 学习法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经常有这样的困惑:同样的知识点已经讲授了好几遍,可学生仍然不能很好地掌握;同样的例题一再讲解,可学生仍然答题出错。我们的问题就在于:期望学生学会却没有教给学生如何学习的方法。因此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应该重视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培养。一、学习策略的传授应该适时适地、因人而异:小组合作探究式学习策略包含自主学习法

2、、交流学习法、合作学习法、比较学习法、小组讨论法,教师在物理课堂教学过程中应当充分考虑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知识结构、思维特点和能力水平,适时授予学生适当的学习策略。 我曾有两次在探究式课堂教学中尝试让学生自主学习,第一次是针对初三学生的中考电学总复习的公开课。在授课之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指导学生用图表法罗列电学规律、公式,学习小组成员合作回忆、归纳规律、公式应用的特点,小组分工设计典型例题并加以拓展延伸,把小组讨论所得制作成幻灯片,最后在复习课上每一小组推选学生代表展示并讲解小组的探究成果,集体解答疑问、综合评价。由于我几乎花了一周时间与学生同步探究,及时提供信息、随时获取信息、及时反馈、

3、适时指导学生,所以这一节课学生学得非常成功,对于电学这块初中物理中的重要内容掌握非常好,用当时学生的话来说是:以前解题最怕电路图,现在解题就怕它不是电学题。第二次是针对初二学生的浮力复习课,因为有第一次成功的经验,第二次我就“依葫芦画瓢”布置任务。由于当时时间较紧,所以我就在指导各学习小组组长如何设计合作学习步骤与分工之后,由学生自行展开归纳、总结。结果在最后课堂展示时出现了问题:学生对知识的梳理、归纳、总结与教师的期望相差太远,学生运用浮力的概念、浮沉条件、阿基米德定律解决问题的能力也没有进一步拓展提高,仍有不少思维障碍。为什么同样的教学目标,同样的教学模式,却是不一样的教学结果呢?原因就在

4、于我在确定教学目标的时候忽视了作为学习主体学生的差异:初二学生与初三学生的知识结构、逻辑思维方式和归纳总结能力不同。同样的教学目标让学生在合作自主的探究式学习中学会自主复习、总结,应用规律。对于处于初三总复习阶段的学生来言,他们已经具备了掌握这一学习策略的知识条件和能力条件,在教师的多次指导下,已经初步具备了这一技能,所以,开展起来较为顺利。而初二的学生因为物理知识学习刚刚起步,浮力的复习课是在新授课刚结束之后进行的,他们缺乏感性认识的支撑,对于规律、公式的理解还不到位,思维空间比较小,所以一下子教给他们块状知识的学习方法,并在短时间内要求他们掌握并应用是十分困难的。为了保证能在日常的教学过程

5、中不断向学生渗透基本的学习方法,教师应该在备课的时候就考虑这样一些问题:学生在学习课堂教学内容时需要那些学习方法?在这些学习方法中,哪些学习方法是学生已经掌握了的?应该如何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向学生渗透一些新的学习方法?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在课堂学习的过程中,不仅掌握学科知识,还能掌握和应用基本的学习方法。二学习策略的培养应该活学活用、内化提升:教师在传授循序渐进学习法、逐步巩固学习法、反复练习法这些学习策略过程中,应当努力为学生创设灵活应用学习策略的良好的学习条件,有意识地注重学生的学习策略的培养与巩固。学生的学习策略的获得需要有一个内化的过程,这必须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才能形成的。为此教师应

6、在努力引导的基础上,注重给学生提供灵活应用学习方法的机会和条件,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才会得到提升。因此,我们要使学生形成和发展学习策略或优化学习策略,必须要让学生在获得新的学习方法时,在实际应用中演练、巩固、深化。否则,这些学习方法可能会成为:贮存在学生大脑中的“不能周转”的“积压物质”,这样不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有这样一个教学片段:用假设法解决一类初中物理竞赛题例题: 有一质量为m,半径为r,体积为v的半球,放在盛有密度为的液体的容器底部,它与底部紧密接触,如图所示。若液体的深度为h,问半球对底面的压力是多大?学生分析由于半球是紧贴在容器的底部,这样半球除了受到重力以外,只受到液体对上

7、表面的向下压力,不受到液体对下表面向上的压力。如果采用常规方法来求液体对上表面向下的压力,很难。教师讲解 此题若是稍作假设,就会变得较为容易,解法一:状态假设法因为半球对底面的压力可以看成由两部分组成:一是由半球的重力引起的,二是由液体对半球的压力引起的。其中重力不随半球位置改变,而液体对半球的压力由液体压强引起,与半球和底面是否紧密接触无关,所以可假设半球并未与底部紧密接触,而是悬浮于液体中,则半球将受浮力作用:f浮=液gv液=gv ; 而半球下表面所受到的液体压力为: f下=p下s=ghr2 则根据f浮=f下-f上 可得f上=f下-f浮=ghr2-gv则半球对容器底部的压力为:f=f上+g

8、球=ghr2-gv+mg=g(hr2-v)+mg 。教师分析状态假设法是在不影响原题要求的情况下,对物体所处的状态稍作转移,从而把物体的状态从 解题的“死角”中解救出来。但此种方法的思维过程较为复杂,在此我们也可采用另一种方法求解。教师讲解解法二:极端假设法极端假设法是在不改变原题要求的情况下,排除与解题无关的因素,突出被研究对象及相关因素的一种方法。假设容器底面积正好等于半球底面积,如图虚线所示,把半球视作底部的突起,则半球上表面所受液体压力大小等于两虚线间那部分液体的重力。即f上=g液=g(v柱-v半球)。所以f上=g(r2h-v)。则半球对底部的压力为f=f上+g=g(r2h-v)+mg

9、 。 教师讲述“假设法”是物理解题中经常用的方法之一,采用这种方法,不仅提高了解题速度,更为培养我们的创新思维方式开辟了新的途径。下面我们来简单应用这一方法解答问题:出示练习 甲、乙两个完全相同的瓶子,置于桌面上,甲装水,乙装盐水,水和盐水质量相等且液面均超过aa面,但均未溢出,如图所示。则两瓶底部受到液体压强大小p甲、p乙之间的关系为a p甲p乙 b p甲=p乙 c p甲p乙 d 以上三种情况都有可能 学生解答根据液体压强公式p=gh来求解,密度较大的盐水显然深度较小,两者不能进行比较;而且因为容器形状的不规则,无法应用压强公式p=f/s来进行直接的比较,因此选择d教师讲解采用上述方法中的第

10、一种:状态假设法假设容器原来是柱形的,装有与现在同深度相等的两种液体,液体的重分别为g甲和g乙,后来两个都挖掉了相同体积的一块(图中所示部分),使得剩余部分液体的重相等,设为g液,那么液体对底部的压力f甲和f乙就可以求出,液体对底部的压强就可以利用公式p=f/s来求解:f甲=g甲,g液=g甲g甲,f甲=g液+g甲=g液+v甲g,同理f乙=g液+g乙=g液+v乙g,甲乙f甲f乙,而s甲=s乙,p甲p乙。答案应该选c。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并不急于填塞大量知识,针对假设法,教师细细引导学生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层层解剖学生的解题误区和知识盲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

11、的思路和更佳的解题方法?把自己的思考过程和别人的思路相比较,你又有怎样的收获?经过层层深入,学生的学习策略水平真正得到了提升。三、学习策略的优化应该培养自主、注重反思:元认知就是对认知的认知,是个体在认识活动中将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以迅速达到预定的目标。从元认知角度来考虑,学习并不仅仅是对所学材料的识别、加工和理解的认知过程,它同时也是认知过程的自我观察、自我评价和自我调节的元认知过程:如何认识自己,如何认识自己所进行的活动是主体意识的表现。尝试应用元认知理论指导培养学生反思能力,有助于调动学生的主动性、自觉性、自主性,使学生学会反思自己的学

12、习行为,了解自己,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调控,最终学会学习。在学习过程中,教师应从多方面引导学生进行反思,如:思维过程的反思。即思考问题过程中,自己是否很好地理解了题意?弄清了题干和设问之间的内在联系?较快地找到了解题的突破口?在解题过程中曾走过哪些弯路?犯过哪些错误?这些问题后来是怎样改正的?解题方法、技能的反思。即解题所使用的方法、技能有没有广泛应用的价值?其理论和实践的依据是什么?如适当改变题目的条件或结论,问题将会出现何种变化?有什么规律?解决这个问题还可用哪些基本方法等。题目立意的反思。通过完成解题,题目的立意是否达到了要求?解决这个问题有什么实际意义?还有哪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对学习

13、的全面反思不仅包括各个具体的学习环节(预习、上课、作业、复习、考试等),教师还应引导学生对学习兴趣、学习态度、学习方法、学习计划、学习意志进行反思,还可以对自己在学习中的经验或长处,教训或弱点进行反思等等。反思活动进行的愈全面、愈深刻,愈有利于学生元认知水平的提高,学生的潜能就易于激发,从而能全面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整体性,教学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反思过程是主体自觉地对自身认识活动进行回顾、思考、总结、评价、调节的过程,也是思维过程辩证性的一种体现,即一个思维活动过程的结束包含着一个新的思维活动过程的开始。通常反思中一是思考自己是否已把握与问题有关的知识结构,是否达到了通过练习掌握知识的目的;二是回忆自己解决问题的思维过程,找出其中的问题;三是思考还有没有更简捷的思路和更佳的解题方法。最好和别人的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