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中药内治法_第1页
第七章中药内治法_第2页
第七章中药内治法_第3页
第七章中药内治法_第4页
第七章中药内治法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七章 中药内治法 第一节 中药内治法简介 柴铁劬柴铁劬学时数:学时数:1 1学时学时 中药内治法,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中药内治法,是以中医辨证论治为指导,应用中药方剂,针对病伤残者病情进导,应用中药方剂,针对病伤残者病情进行调治,促使身心康复的一种疗法。行调治,促使身心康复的一种疗法。 内经内经非常重视生命质量,有大量养生康复的记非常重视生命质量,有大量养生康复的记载,尤以针灸、按摩、导引等外治法为多。汉代之后,载,尤以针灸、按摩、导引等外治法为多。汉代之后,则突出药物内服疗法,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康复学的内容。则突出药物内服疗法,极大丰富了中医药康复学的内容。实践证明,病伤残疾患者,大多诸虚不

2、足、气机郁滞,实践证明,病伤残疾患者,大多诸虚不足、气机郁滞,应用药物内服,固本复元、补养气血、调畅气机、平调应用药物内服,固本复元、补养气血、调畅气机、平调阴阳,配合外治有良好的康复作用。阴阳,配合外治有良好的康复作用。 中药内治康复应注意以下几方面:v 补虚疏郁,因证施宜补虚疏郁,因证施宜v 形神并重,重视体质形神并重,重视体质v 守法守方,丸散尤宜守法守方,丸散尤宜 第二节 中药内治的理论和原则 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通过理、辨证论治是中医学的两大特点之一,它是通过理、法、方、药来实现的,而方剂与治法均是其中的重要环法、方、药来实现的,而方剂与治法均是其中的重要环节,两者关

3、系极为密切,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节,两者关系极为密切,是辨证统一,相辅相成的。 所谓治法,是在治病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所谓治法,是在治病过程中,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拟定的。治法是运用成现,通过辨证求因,审因论治而拟定的。治法是运用成方或创制新方的依据。方剂则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方或创制新方的依据。方剂则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按照组方原则,将药物合理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于按照组方原则,将药物合理地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用于防治疾病的制剂,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之一。防治疾病的制剂,是体现和验证治法的主要手段之一。内经内经明确提出明确提出“阳病治阴,阴病治阳阳病

4、治阴,阴病治阳”的根本治的根本治则。则。唐代陈藏器发展为唐代陈藏器发展为“十剂十剂”:宣、通、补、泄、轻、:宣、通、补、泄、轻、重、涩、滑、燥、湿。重、涩、滑、燥、湿。程国彭在程国彭在医学心悟医学心悟中把内治法概括为中把内治法概括为“汗、吐、汗、吐、下、和、温、清、消、补下、和、温、清、消、补”八法。八法。 n汗法:又叫解表法,是根据汗法:又叫解表法,是根据“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其在皮者,汗而发之”原原则立法。此法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作用,则立法。此法以解表药为主组成,具有发汗解表作用,以祛在表之邪。以祛在表之邪。n吐法:是用涌吐药为主组成,具有涌吐作用的方剂,用吐法:是用涌吐药为主组

5、成,具有涌吐作用的方剂,用做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做涌吐痰涎、宿食、毒物的方法。n下法:又称泻下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下法:又称泻下法,是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导大便荡涤肠道积滞等作用,以治疗胃肠积滞、大便不通或便荡涤肠道积滞等作用,以治疗胃肠积滞、大便不通或腹水等证的方法。腹水等证的方法。 n和法:具有疏泄调和作用,可以疏泄气机、调和脏腑,和法:具有疏泄调和作用,可以疏泄气机、调和脏腑,用来治疗伤寒少阳病或肝脾、肠胃不和等病证的方法。用来治疗伤寒少阳病或肝脾、肠胃不和等病证的方法。n温法:是用辛热或甘温药物组成,具有温中祛寒、温温法:是用辛热或甘温药物组成,具有温中祛寒、

6、温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散寒、回阳救逆等作用,用以治疗脾胃虚寒、寒凝经脉及肾阳虚衰等里寒证的方法,又称温里法。经脉及肾阳虚衰等里寒证的方法,又称温里法。n清法:是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清法:是以寒凉药为主组成,具有清热泻火、凉血解毒、生津的作用,用以治疗温热、温疫、热毒等里热毒、生津的作用,用以治疗温热、温疫、热毒等里热证的方法。证的方法。 n消法:是以消导、化积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消法:是以消导、化积药为主组成,具有消食、导滞、化积的作用。化积的作用。n补法:是以补养、强壮类药物为主组成,治疗各种虚补法:是以补养、强壮类药物为主组成,治疗各种

7、虚证的方法。证的方法。 第三节 中药内治选药组方的理论和原则v 治法与方剂的关系v 组方原则v 康复科常用方剂一、治法与方剂的关系一、治法与方剂的关系n治法理论是临证运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依据。治法理论是临证运用成方和创制新方的依据。n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并能进一步验证治法的正确方剂是治法的具体体现,并能进一步验证治法的正确与否。与否。 返回返回二、组方原则二、组方原则 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组方是在辨证立法的基础上,针对病因病机,以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利用药物相辅相成药物的性味、归经、功用为依据,利用药物相辅相成和相反相成的配伍原理,有主次轻重地安排药物组合和相

8、反相成的配伍原理,有主次轻重地安排药物组合成方,务使方中的药物、配伍与病证的病机相吻合,成方,务使方中的药物、配伍与病证的病机相吻合,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使药物配伍后的综合效用与所立治法高度统一。 方剂的组成原则可概括为方剂的组成原则可概括为“依法选药,主从有序,依法选药,主从有序,辅反成制,方证相合辅反成制,方证相合”。 返回返回n一个方剂的典型结构包括了一个方剂的典型结构包括了“君、臣、佐、使君、臣、佐、使”四个四个部分。部分。n明代何伯斋对君臣佐使概念的论述更为具体:明代何伯斋对君臣佐使概念的论述更为具体:“大抵大抵药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辅治者,臣也;药

9、之治病,各有所主。主病者,君也;辅治者,臣也;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与君相反而相助者,佐也;引经及引治病之药至于病所者,使也所者,使也”。 君药君药n 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是针对主病或主证起主要治疗作用的药物。n 实际包括两层意义:所谓针对主病或主证,是指治实际包括两层意义:所谓针对主病或主证,是指治疗对象而言。疗对象而言。 即组方时首先要明确患者疾病的病因、即组方时首先要明确患者疾病的病因、病机,若同时患有几种疾患,则宜选择针对其中最主病机,若同时患有几种疾患,则宜选择针对其中最主要病证的药物为君,以解决主要矛盾。而起主要治疗要病证的药物为君,以解决

10、主要矛盾。而起主要治疗作用是指君药与方中其他药物之间的关系而言,即在作用是指君药与方中其他药物之间的关系而言,即在组成方剂的几味药物中,君药应是各药综合作用的中组成方剂的几味药物中,君药应是各药综合作用的中心,起最主要的治疗作用。心,起最主要的治疗作用。n 君药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性能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君药的重要性还在于其性能规定和影响着整个方剂的性能。性能。臣药臣药n 在方中的地位仅次于君药。在方中的地位仅次于君药。n 其意义有二:一是加强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即辅其意义有二:一是加强君药治疗主病或主证,即辅助君药以解决主要矛盾的药物;二是指治疗兼病或兼助君药以解决主要矛盾的药物;二是指治疗兼

11、病或兼证的药物,以解决次要矛盾。证的药物,以解决次要矛盾。n 臣药对于君药的辅助,多以同类药物的相须配伍为臣药对于君药的辅助,多以同类药物的相须配伍为主要形式,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作用不主要形式,也可以根据病情需要,选择与君药作用不尽相同的药物为臣。尽相同的药物为臣。佐药佐药n其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其意义有三:一是佐助药,即加强君、臣药的治疗作用,或者直接治疗次要症状,解决次要矛盾。用,或者直接治疗次要症状,解决次要矛盾。n二是佐制药,即减轻和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二是佐制药,即减轻和消除君、臣药的毒烈之性。n三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于方中配伍少量与君三

12、是反佐药,即根据病情需要,于方中配伍少量与君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药性味或作用相反而又能在治疗中起相成作用的药物。使药使药n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两种。包括引经药和调和药两种。n其中引经药是引导他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医者组方根其中引经药是引导他药直达病所的药物。医者组方根据疾病的部位选择恰当的药物,有助于提高疗效。据疾病的部位选择恰当的药物,有助于提高疗效。n调和药,是指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在绝大多数调和药,是指具有调和诸药作用的药物。在绝大多数方剂中,特别是在用大寒、大热、大辛、大苦、或药方剂中,特别是在用大寒、大热、大辛、大苦、或药力较猛的药物时,往往配伍一味甘缓之

13、品,以调和之,力较猛的药物时,往往配伍一味甘缓之品,以调和之,减轻或消除方中各药配合后产生的不良反应。减轻或消除方中各药配合后产生的不良反应。三、康复科常用方剂三、康复科常用方剂n补虚补虚n调理调理n抗衰抗衰返回返回 补虚补虚 n温补肾阳:右归丸、金匮肾气丸。温补肾阳:右归丸、金匮肾气丸。n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石斛夜光丸。滋阴补肾:六味地黄丸、河车大造丸、石斛夜光丸。 n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养心安神:天王补心丹、酸枣仁汤。 调调 理理 n舒肝理气、和胃止痛:舒肝丸、木香顺气丸。舒肝理气、和胃止痛:舒肝丸、木香顺气丸。n疏肝解郁、行气止痛:柴胡疏肝散。疏肝解郁、行气止痛

14、:柴胡疏肝散。 n补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补气活血通络:补阳还五汤。n舒筋活血、祛风通络:再造散、大活络丹。舒筋活血、祛风通络:再造散、大活络丹。n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镇肝息风汤。镇肝熄风、滋阴潜阳:镇肝息风汤。n平肝潜阳、清热安神:天麻钩藤饮。平肝潜阳、清热安神:天麻钩藤饮。 n涤痰开窍:涤痰汤。涤痰开窍:涤痰汤。n祛风除湿通痹、养肝益肾补虚:独活寄生汤。祛风除湿通痹、养肝益肾补虚:独活寄生汤。n通经活络、祛风除湿:小活络丹。通经活络、祛风除湿:小活络丹。n祛风胜湿、强筋壮骨:虎骨酒。祛风胜湿、强筋壮骨:虎骨酒。n益气温经、和血通痹:黄芪桂枝五物。益气温经、和血通痹:黄芪桂枝五物。n温经散

15、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温经散寒、养血通脉:当归四逆汤。 n祛风散寒、益气温阳:小续命汤。祛风散寒、益气温阳:小续命汤。n清热燥湿: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清热燥湿:二妙散、三妙散、四妙散。n祛风除湿、益气和营:蠲痹汤。祛风除湿、益气和营:蠲痹汤。n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桂枝芍药知母汤。祛风除湿、温经宣痹、养阴清热:桂枝芍药知母汤。 抗衰抗衰 补肾益精:延寿丹、八仙长寿丸、彭祖延年柏子补肾益精:延寿丹、八仙长寿丸、彭祖延年柏子 仁丸、琼玉膏、健脾滋肾壮元方等。仁丸、琼玉膏、健脾滋肾壮元方等。第四节第四节 内治中药的煎服方法内治中药的煎服方法 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

16、物配伍与煎药法与服药法是方剂运用的一个重要环节,药物配伍与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剂型选择虽皆严密,若煎法与服法不当,则药亦无功。一、煎药法一、煎药法n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制煎药用具:一般以瓦罐、砂锅为好,搪瓷器具或铝制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品亦可,忌用铁器、铜器。 n煎药用水:以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煎药用水:以用洁净的冷水,如自来水、井水、蒸馏水均可。水均可。 n煎药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同时,煎药火候:一般先用武火,沸腾后改用文火。同时,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定火候。要根据药物性味及所需时间的要求,酌

17、定火候。 n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溶化、冲服。煎药方法:先煎、后下、包煎、单煎、溶化、冲服。 二、服药法二、服药法n服药时间:一般说来,病在身体上部的,宜饭后服;病在服药时间:一般说来,病在身体上部的,宜饭后服;病在身体下部的,宜饭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身体下部的,宜饭前服;补益药与泻下药,宜空腹服;安神药宜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亦应饭后服。神药宜临卧服;对胃肠有刺激的,亦应饭后服。 n服药方法:服用汤剂,一般一日服药方法:服用汤剂,一般一日1 1剂,分剂,分2 23 3次温服。根据次温服。根据病情需要,有的一日只服病情需要,有的一日只服1 1次,有的可以一日数服,有

18、的又次,有的可以一日数服,有的又可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可煎汤代茶服,甚至一日连服2 2剂。另外,尚有热服、冷服。剂。另外,尚有热服、冷服。 n药后调护:十枣汤服后则小便很多,需喝粥以养元气。一药后调护:十枣汤服后则小便很多,需喝粥以养元气。一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能汗出不彻底。般服解表药,应取微汗,不可大汗,然亦不能汗出不彻底。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难消化的食物,以服泻下剂后,应注意饮食,不宜进生冷难消化的食物,以免影响脾胃的健运。免影响脾胃的健运。第五节第五节 中药内治法的注意事项中药内治法的注意事项n汗法注意事项汗法注意事项n下法注意事项下法注意事项n和法注

19、意事项和法注意事项n温法注意事项温法注意事项n清法注意事项清法注意事项(一)汗法组方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一)汗法组方用药多属辛散轻扬之品,不宜久煎,以免药性挥发,作用减弱。免药性挥发,作用减弱。(二)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保暖取(二)服用解表剂后,宜避风寒,或增加衣被以保暖取汗,并应以全身微汗为佳,不宜过汗。若汗出过多,汗,并应以全身微汗为佳,不宜过汗。若汗出过多,易耗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损伤元气。易耗气伤津,严重的可导致损伤元气。(三)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一般先解表,而后治里;(三)如表证未解,里证又现,一般先解表,而后治里;表证里证俱急,应表里双解。邪已入里

20、、麻疹已透、表证里证俱急,应表里双解。邪已入里、麻疹已透、疮疡已溃、盗汗自汗、吐泻失水、虚证水肿、热病后疮疡已溃、盗汗自汗、吐泻失水、虚证水肿、热病后期津液亏损者等,均不宜使用汗法。期津液亏损者等,均不宜使用汗法。(四)因时因地制宜。南方地区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四)因时因地制宜。南方地区或夏季气候炎热,人体腠理疏松,易于出汗,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不宜过腠理疏松,易于出汗,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不宜过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区,重,亦不宜用较峻烈的发汗剂;冬季或北方寒冷地区,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使用汗法的方剂,用量宜重,并选用发汗力较强的方剂,以免汗

21、出不彻。剂,以免汗出不彻。汗法注意事项 下法注意事项下法注意事项(一)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下法;表证虽未(一)表证未解,里未成实者,不宜用下法;表证虽未解,而里实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若是表里皆急,解,而里实已成,宜先解表,后治里;若是表里皆急,就应表里双解。就应表里双解。(二)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如兼有瘀血者,(二)有兼证者,应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如兼有瘀血者,应配合活血祛瘀药;兼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应配合活血祛瘀药;兼虫积者,应配伍驱虫药。(三)下法除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余均为峻烈之剂,(三)下法除润下剂较为缓和外,其余均为峻烈之剂,故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

22、津伤及亡血故孕妇、产后、月经期、年老体弱、病后津伤及亡血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考虑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者,均应慎用;必要时,可考虑攻补兼施,或先攻后补,或先补后攻。补,或先补后攻。(四)在服药期间,忌用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四)在服药期间,忌用油腻及不易消化食物。(五)下法易伤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五)下法易伤胃气,中病即止,慎勿过剂。和法注意事项和法注意事项(一)凡邪气在表而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甚(一)凡邪气在表而未入少阳,或邪已入里而阳明热甚者,不宜使用和法。者,不宜使用和法。(二)凡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血虚弱而见寒热者,(二)凡劳倦内伤、饮食失调、气血虚弱而见寒热者,亦非

23、和法所宜。亦非和法所宜。温法注意事项温法注意事项(一)温法方剂多是辛温燥热之品,在临床运用时,首先(一)温法方剂多是辛温燥热之品,在临床运用时,首先应辨清寒热之真假,对真热假寒的热厥证忌用。应辨清寒热之真假,对真热假寒的热厥证忌用。(二)注意不同季节等用药。夏季天气炎热,或患者平素(二)注意不同季节等用药。夏季天气炎热,或患者平素火旺者,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火旺者,用量不宜过大,中病即止。(三)若阴寒大盛,阳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三)若阴寒大盛,阳药入口即吐者,可少佐寒凉之品,或热药冷服。或热药冷服。清法注意事项清法注意事项(一)热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一)热

24、邪在表,尚未入里者,宜发汗以解热;热邪入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法所宜。里,大便已结者,宜通便以泻热,均非清法所宜。(二)凡使用清法方药,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二)凡使用清法方药,应根据病人的热势轻重、体质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强弱,投以适当的药量。因热邪虽易伤津,但寒凉之品,用之过早或过量,亦可产生邪恋不解,或损伤脾品,用之过早或过量,亦可产生邪恋不解,或损伤脾胃之弊。胃之弊。(三)清法中甘寒清热方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三)清法中甘寒清热方药多滋腻,易碍消化,宜配健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方药多性燥,易伤耗阴液,脾化湿药同用;苦寒清热方药多性燥,易伤耗阴液,宜配养阴药同用。宜配养阴药同用。(四)如用清法热仍不退者,应考虑改用滋阴壮水之剂,(四)如用清法热仍不退者,应考虑改用滋阴壮水之剂,使阴复而热退。使阴复而热退。消法注意事项消法注意事项(一)配伍方面(一)配伍方面1.1.食积、痞积之证,每多影响气机不利,故消法方剂宜食积、痞积之证,每多影响气机不利,故消法方剂宜配伍行气之品,如枳实、木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