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_第1页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_第2页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_第3页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_第4页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3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摘 要 2007 年爆发的美国次贷危机,使得银行业遭受巨额损失,大量银行出现倒闭、清算和重组,即银行系统性风险出现大范围传染。这种大范围传染使得一个银行发生财务困难会立刻扩散到周围的银行或者有密切联系的他国银行,引起系统性银行危机,从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为了解释这种经济现象,本文首先从风险传染渠道的角度,构建一个新的分析框架,分别研究了封闭环境、银行间市场和跨国金融市场的系统性风险传染模型。模型表明,不同收益率资产的套利保值、银行间“搭便车”行为和国家自有储备耗竭解释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现象。然后,通过模型

2、的分析,归纳得出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因素,并就主要因素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风险源的破坏程度和外汇储备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显著影响因素,而进出口贸易额和汇率因素影响却不显著。再次,在因素分析基础上,继续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进行实证和模拟。结果表明,银行系统性风险存在跨区域和跨市场传染的现象,而且前者比后者传染更明显;系统性风险传染导致银行资产大量损失,而且系统性冲击越大,银行资产损失越大,银行破产数量增长越快。 昀后,本文提出防范和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应急措施和中长期措施。其中,应急措施包括平息系统性风险冲击的传染源,切断个别银行危机演化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途径,保护受到银行

3、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被传染对象,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可能的传染载体;中长期措施包括妥善处理传染后果和构建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安全体系。关键词:银行 系统性风险 传染机制 防范 i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abstract the u.s. subprime mortgage crisis, out broken in 2007, made the banking sector suffered huge losses, a large number of bank close down, liquidation and reorganization. there wa

4、s a wide range of bank systemic risk contagion. this contagion caused a bank in financial difficulty that would immediately spread to the surrounding banks or other closely linked in neighbor countries, causing systemic banking crisis and serious economic lossesto explain this economic phenomenon, t

5、his paper, from the view of risk contagion channels, builds a new analytical framework, researching on contagion model of a closed environment, inter-bank market and financial market respectively. the models show that in the period of banking systemic risk contagion, the hedge in the different rate

6、of return of assets, "free rider" behavior of inter-bank and the state's own depleted reserves explain the phenomenon of systemic risk contag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then, through the model of analysis, i had drawn the factors of bank systemic contagion, and carried out an empirical te

7、st on the major factors. the results show that the damage degree of risk source and the foreign exchange reserves are significant while the volume of trade and exchange rate are not significant. again, based on the factor analysis, i continually tested and simulated on systemic risk to contagion in

8、the banking sector. the results show that bank systemic risk exists in contagion phenomenon of the across-regions and cross-market and that contagion the former is more obvious than the latter, that systemic risk contagion led to significant loss of bank assets, that the larger systemic shocks, the

9、greater the loss of bank assets and the faster growth in the number of bankruptciesfinally, the paper proposes the emergency and long-term measures to prevent and control systemic risk contagion in the banking sector. among them, the emergency measures include to quell the source of contagion, to cu

10、t off contagion path of evolution from the individual crisis to systemic risk, to protect the contagion objects which suffered the systemic risk, to control the possible carriers that systemic risk ii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contagion, while the long-term measures includes to properly deal with th

11、e consequences of contagion and to build security system to prevent the systemic risk contagionkeywords: bank; systemic risk; contagion mechanism; preventiii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目 录摘 要.i abstract.ii 目 录.iv 表目录.vi 图目录vii 1 导论1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1 1.2 概念界定和相关说明.2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6 1.4 研究方法.8 1.5 文章结构.8

12、1.6 本文的创新92 文献综述.11 2.1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11 2.2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检验方法18 2.3 简要述评.233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理论研究.25 3.1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现象及分析25 3.2 简单模型:封闭环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模型33 3.3 模型扩展: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模型.39 3.4 模型的进一步扩展:银行系统性风险跨国传染模型.48 3.5 本章小结.514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分析.55 4.1 检验策略.55 4.2 研究设计.59 4.3 变量、数据与描述性统计.61 iv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

13、究 4.4 实证分析.64 4.5 稳定性检验.70 4.6 本章小结.715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实证.73 5.1 计量经济模型73 5.2 变量、数据与描述性统计.76 5.3 实证分析.80 5.4 本章小结.956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模拟.96 6.1 方案设计.96 6.2 模拟方法.97 6.3 模拟分析.99 6.4 本章小结1057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防范和控制措施.106 7.1 应急措施106 7.2 中长期措施.111 7.3 本章小结1158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117 8.1 主要结论117 8.2 研究展望119 注释.120 附录.124 参考文献.

14、134 在校期间发表的论文及科研成果清单.150 后记.151 v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表目录表 1.1金融体系的系统性事件.3 表 3.1各国主要银行挤兑现象一览表.26 表 3.2美国金融机构香港公司对6家中资银行次级债投资损失的估计表.32 表 4.1存贷款利率之比的描述性统计表.63 表 4.2相关矩阵.63 表 4.3直接传染因素检验表66 表 4.4间接传染因素检验表68 表 4.5其他国家间接传染因素检验表.71 表 5.1美国州银行数量排名前16的银行商业贷款相关系数矩阵.78 表 5.2跨区域传染样本的描述性统计表.79 表 5.3跨市场传染样

15、本的描述性统计表.79 表 5.4 adf检验表.80 表 5.5残差检验表.81 表 5.6 fl和nv一阶差分回归模型82 表 5.7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83 表 5.8 ca一阶差分方差分解表87 表 5.9 fl一阶差分方差分解表87 表 5.10 nv一阶差分方差分解表.88 表 5.11 adf检验表.88 表 5.12残差检验表.89 表 5.13 uk和jp一阶差分回归模型.89 表 5.14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表90 表 5.15 us一阶差分方差分解表.93 表 5.16 jp一阶差分方差分解表.94 表 5.17 uk一阶差分方差分解表.94 表 6.1 2007年我国上

16、市银行简要资产负债表99 表 6.2各银行清偿能力指标.100 表 6.3若中国银行倒闭的传染轮次及主要受传染银行表.103 表 7.1美国联邦联储委员会2007年8月注资金额表.110 vi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图目录图 1.1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技术路线图.7 图 3.1花旗银行股票成交量与股价的股价图.28 图 3.2按地区划分的银行已经或将要完成的核销或损失准备图32 图 3.3完全拓扑双层网络结构图.40 图 3.4事件发生时间序列图42 图 5.1 ca和fl滞后一期的脉冲响应图.84 图 5.2 ca和nv滞后一期的脉冲响应图.85 图 5

17、.3 ca、fl和nv滞后一期的脉冲响应图.86 图 5.4 us和uk滞后一期的脉冲响应图.91 图 5.5 us、jp和uk滞后一期的脉冲响应图.92 图 6.1中国银行损失对整个上市银行体系的影响图101 图 6.2中国银行违约损失率与上市银行失败的数量关系图102 图 6.3若中国银行倒闭导致的银行倒闭轮数的变化图.102 vii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1 导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美国次贷危机是一场由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被迫关闭、股市剧烈震荡所引起的金融风暴。从2007年8月爆发到2010年底,这场危机对世界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冲击。主要表现在

18、:发达国家经济体信贷量萎缩,社会投资总体下降,经济出现大幅衰退。与此同时,银行业也由流动性过剩转为流动性紧缩,各国银行业遭受了巨额损失,大量银行倒闭、被迫清算。这是自20世纪30年代世界经济“大萧条”以来,全球经历的范围昀广、损失昀为惨重的一次金融危机,也是几十年来首次爆发在国际金融中心-美国的一场金融危机。这场由次级抵1押贷款 引发的金融危机主要是由于国际收支失衡、金融监管疏忽以及资产价格2调控不力所造成的。国际收支失衡导致了全球金融市场上出现流动性过剩 ;金融监管的疏忽使得金融衍生品的创新过度;房地产市场的资产价格“泡沫”造成经济整体层面上的虚假繁荣。从这场危机中我们可以看到,大量次级房贷

19、异常违约事件所引起恶性“多米诺骨牌效应”,把众多美国大型银行卷入其中,并使其成为危机的主要受害者。与此同时,大型银行的违约损失又大范围地向国外传染、扩散。这样的恶性循环导致全球银行系统性风险出现。例如,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雷曼兄弟(lehman brothers)的倒闭,导致华盛顿互惠银行(washington mutual),美联银行(wachovia),英国的苏格兰皇家银行(rbs)和布拉德福德-宾利银行(bradford&bingley) 、德国的许珀地产融资抵押银行(hyporeal estate ag)等银行均亏损惨重,银行坏账大量出现,银行信用大幅下降,昀终不得不寻求兼并重组

20、或者政府注资。 如果将次贷危机按照演进过程进行划分,则可以分为四个阶段(张明和付立春,2009)。在不同的阶段上,银行风险具有不同的特点。危机的第一个阶段是银行信用风险上升阶段。在这一阶段,房地产价格下降,次级抵押贷款违约率上升,基于次级抵押贷款的金融产品市场价值大幅缩水,使持有该金融产品的金融机构遭受账面损失。第二个阶段是银行市场风险上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股票价格下降。由于市场投资者不清楚次贷危机的影响究竟有多大,持有次贷金融产品的银行损失究竟有多少,于是投资者开始抛售银行股票。银行市场风险上1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升,导致银行资产严重缩水。第三个阶段是

21、银行流动性风险上升阶段,这个阶段主要表现为信贷紧缩。由于银行持有的风险资产出现巨额亏损,同时,银行支付体系、拆借市场、债券市场的资金供给减少,这就促使银行开始削减对其他银行、居民与企业的贷款,市场上出现普遍的“惜贷”现象。在这个阶段,信用风险、市场风险和流动性风险等多重风险在银行业中交叉产生影响,各国银行陷入资金流动短缺的困境中。第四个阶段是银行风险向其他国家传染阶段。在这个阶段,银行风险已由银行体系风险上升为国家金融风险,并且通过贸易渠道、国际金融市场等渠道向其他国家传染,昀终导致全球性的金融危机。 在这四个阶段中,存在一个共性的问题,即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昀典型特征是传染性

22、, 这种特征使得风险由昀初的几家银行逐步扩散到整个金融系统而形成金融危机。因而金融危机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银行系统性风险大范围扩散造成的。那么,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是怎样扩散的呢?为什么会这样扩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包括哪些组成部分?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如何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次贷危机中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如何应急处理银行系统性风险?如何防范银行系统性风险?截止目前,上述问题依然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因此,从维护银行业的稳定,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遏制银行危机和防范金融危机的角度,深入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相关问题,是学术界和实务界都十分关注的问题。虽然美国次贷危机已慢慢过去,各国银行业也从

23、系统性风险冲击中渐渐恢复,但经验教训的总结尤为重要。只有进行经验教训的总结,才能避免或者减少类似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因而本文的研究具有一定理论意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价值。 1.2 概念界定和相关说明 1.2.1 概念的界定 (1)银行系统性风险。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定义很多(详见附录:银行系统性风险定义一览表)。本文从风险传染的角度,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包括广义和狭义两个层次。广义的银行系统性风险是经济运行中银行业丧失金融中介功能的风险。包括银行失去资产转化、清算支付、风险管理、贷款监督或者资源配2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置的部分功能。狭义的银行系统性风险局限于银

24、行业风险,特别强调个别银行失败给其他银行带来的局部区域或者全局的影响(包全永,2006)。 3(2)传染性。传染性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核心特征。笔者提出银行风险传染性必须具备传染的五个因素。包括传染源、被传染对象、传染载体、传染渠道和传染后果。 传染源。传染源是传染产生的源头,也是引发传染的根源。如果不存在传染源,风险传染就无从谈起。风险事件是传染源的条件,也就是说传染是风险事件发生后的损失。一般文献中,“冲击”是风险的传染源,这种“冲击”可能是特定的,也可能是大规模的,特定的冲击仅仅影响单个银行或者单个银行资产价格,而大规模的冲击是影响到整个银行业,例如次贷危机,经济周期波动等等。大规模的“冲

25、击”导致大量银行失败,银行间市场流动性严重不足,更大范围内的银行机构遭受威胁。如表1.1所示,次贷危机属于一种广泛的系统冲击传导,它会产生多重系统性事件,导致大量机构倒闭或多个市场崩溃,引发系统性危机。 表 1.1金融体系的系统性事件 原始冲击的 单一系统性事件 多重系统性事件 类型 (在第二轮传导中仅影响单一金融 (在第二轮传导中影响多个金融机构或市机构或单一市场) 场) 弱(无机构倒闭 强(单一机构倒闭 弱(无机构倒闭 强(多个机构倒闭或多个或大的市场崩 或单一市场大崩 或大的市场闭崩 市场崩溃) 溃) 溃) 溃) 有限范围的 冲击传导 特定的冲击 传染 传染导致系统性危机有限的系统 传染

26、 传染引发系统性危机 冲击广泛的系统 系统性危机 冲击传导表示该事件为系统性事件。 资料来源:根据 oliver de bandt与 philipp hartmann (2000)整理。 被传染对象。被传染对象是遭受传染源影响、具有类似风险的银行。如果说传染源是传染产生及扩散的主体,被传染对象则被认为是银行风险传染的客体。在银行系统性风险中,被传染对象默认为银行。而在金融危机传染过程中,被传染对象包括贸易、货币、投资、消费等。 传染载体。传染载体是指承载不确定性的有形或者无形信息。例如,预期、3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信用、价格、信息等都是银行风险传染的载体,同时

27、也是银行风险的具体表现形式。 传染渠道。金融风险的传染渠道,主要包括通过国际贸易联系、通过核心国向周边地区的放贷行为、通过国家间短期证券市场、股票市场和商品市场上的套利交易、通过国际货币供给、通过投资者的学习效应与投资者的风险意识提高等心理因素、宏观经济相似性等(范恒森和李连三,2001)。在类似的研究中,雷田礼(2009)在研究货币危机传染途径时,分析了贸易渠道和投资渠道的传染效应。从上述的研究可以看出传染渠道就是传染源实现传染的路径。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是传染源扩散的路径,包括信贷市场、银行间拆借市场、跨国银行市场等。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渠道和金融传染的渠道是不同的。 传染后果。传染后

28、果是传染对其他被传染对象产生负面影响。传染后果包括财务困难、财务危机、银行失败、银行挤兑、银行危机等。 (3)传染机制。“机制”一词昀早源于希腊 文,原指机器的构造和动作原理。对机制的这一本义可以从以下两方面来解读:一是机器由哪些部分组成和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机器是怎样工作和为什么要这样工作。英文翻译多为“mechanism”,“mechanism”在 1997年版的蓝登书屋韦氏英汉大学辞典原意解释为“机械装置,(大型机械的)连动装置”,引申为“(产生结果或达到目的的)机构;手段,机制;机理”。“机制”和“机理”容易混淆,“机理”是指为实现某一特定功能,一定的系统结构中各要素的内在工作方

29、式以及诸要素在一定环境条件下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运行规则和原理。笔者认为用在本文中不妥当。而“机制”较为合适,理解这个概念要把握两点。一是事物各个部分的存在是机制存在的前提,因为事物有各个部分的存在,就有一个如何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问题。二是协调各个部分之间的关系一定是一种具体的运行方式。机制是以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事物的各个部分联系起来,使它们协调运行而发挥作用的。笔者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重点要解决两方面的问题:一是系统性风险由哪些部分的风险组成的,为什么由这些部分组成;二是系统性风险传染是怎样扩散的和为什么会这样扩散。 (4)传染效应。传染机制可以用传染效应来解释。在当代汉语词典中,“

30、效应”指物理、化学作用产生的效果和反应。英文翻译为“effect”,是指在有4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限环境下,一些因素和一些结果而构成的一种因果现象,多用于对一种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的描述,效应一词使用的范围较广,并不一定是严格的科学定理、定律中的因果关系。传染效应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一种扩散现象,是指一个区域或国家产生系统性风险可能导致周边其他区域或国家也产生系统性风险,具有传染性。 (5)传染途径。传染途径是风险冲击从传染源到造成传染后果经历的路线。张志英(2009)在研究金融风险传导时,分析了不同风险的传导途径。雷田礼(2009)从汇率制度、金融市场、贸易、预

31、期和投机攻击等传染途径揭示了货币危机的扩散渠道。 1.2.2 相关说明 要理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涵义,笔者认为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 (1)系统性风险到系统性危机的动态逻辑过程。当系统性风险程度较低、尚可控制,尤其是一国或地区处理系统性风险能力较强时,银行系统处于安全状态。但当系统性风险累积到一定程度时,一个或几个负面的经济冲击,会导致银行部门出现一系列问题,随后私人部门和公共部门对金融部门问题的反应,将带来金融系统性危机,造成了宏观经济波动或经济衰退。 4(2)银行系统性风险与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关系。银行系统性风险强调银行体系内多家银行出现金融功能丧失,而系统性银行危机是指当一家或多家

32、银行出现严重问题并对实体经济产生重大的负面影响(霍克谢,2004)。这里特别强调危机对实体经济产生巨大的负面影响。例如,宏观经济不稳定,经济增长下降或者出现负增长。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原因来源于多方面,其中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就是一类系统性银行危机的前奏,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恶化导致了这种风险的产生。一方面,两者存在区别。系统性银行危机中一定有银行挤兑和银行失败,而系统性风险可能有银行危机,也可能没有银行危机。笔者认为系统性银行危机是系统性风险恶化的后果,也就是潜在的系统性风险可以转化为系统性银行危机。另一方面,两者也存在联系。银行危机的传染性是指银行危机可以相互传染的,通常是指一家银行的危机传染给别

33、的银行甚至整个银行系统(宋清华,2000)。因而,两者都存在传染性。 5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3)传染机制与传导机制的关系。姚国庆(2005)认为“传染机制”与“传导机制”都是一种传递机制,只是两者分析的范围不同。前者通常指一国金融危机发生后是通过什么样的途径扩散到有关的国家,从而形成国际性金融危机。后者是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系下,一国内部金融危机是如何扩散的。笔者认为不能简单地依靠范围区分两种机制。“传导机制”多数用在日常的金融活动中,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会存在风险传导,这个过程中不会带来传染后果。例如各国利用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改善金融环境。而“传染机制”

34、多数用在特定的金融活动中,必须满足传染性判定的五个因素,特别是产生传染后果。因此,本文采用“传染机制”分析次贷危机中的银行系统性风险。 (4)银行挤兑、银行失败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关系。单个银行的挤兑和失败不能算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理由很简单,没有被传染对象。因此,只有在多个银行发生挤兑或者失败时,银行系统性风险才会形成。这一点和银行危机不同,一个银行的挤兑可以称为银行危机,但是不可以称为银行系统性风险。因此,不能简单地把银行挤兑或者银行危机等同于银行系统性风险。 (5)传染机制与传染效应的关系。传染机制与传染效应存在内在联系。传染机制可以用传染效用进行解释。例如,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可以

35、通过“多米诺骨牌效应”进行解释。再例如, masson1999将金融危机的传染机制解释为“季风效应(monsoonal effect)”、 “溢出效应(spill over effect)”、 “羊群效应(herd effect)”。传染机制与传染效应也存在区别,“传染效应”反映了一些因素和结果的因果现象,不一定是严格意义上的因果规律。而“传染机制”是一定的运作方式把传染对象和被传染对象联系起来。 1.3 研究内容和技术路线 2007年爆发的次贷危机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研究提供了很好的案例(详见附录:2007-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大事记) 。围绕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研究内容很多,本文关注于

36、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组成、扩散方式,并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扩散过程,研究应急处理措施和中长期防范措施。 本文的分析思路沿着从理论,到实证,再到防范措施展开。首先回顾界定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涵义、特征和构成要素,然后建立经济模型分析次贷危机中6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再利用 2007 年金融危机中的各国银行样本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进行实证和模拟,昀后,提出防范和化解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措施。 本文的研究技术路线如图1.1所示。 理论背景银行系统性风险和其传染性的相关定义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回顾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计量方法回顾银行系统性

37、风险传染现象与分析 封闭环境 银行间市场 跨国金融市场理论模型传染影响因素分析跨区域传染机制实 传染机制模 证 拟 跨市场传染机制实证实证模拟控制和防范应急措施 中长期措施图 1.1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研究技术路线图 本文的研究内容是: (1)阐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概念、特征和构成因素,特别是分析系统性风险传染性的特征,并作为本文的切入点。 (2)建立次贷危机中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并通过模型的分析,研7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究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不同传染渠道中的传染机制。 (3)根据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梳理出主要影响因素。然后在此基础上,依据传染机制,

38、选择恰当的测度和计量方法,验证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 (4)针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和影响因素,提出防范和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措施和建议。 1.4 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遵循经济学研究中提倡的规范主义和实证主义相结合、归纳分析和演绎分析的方法。具体来说: (1)规范分析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规范分析是构建实证分析逻辑框架的理论基础。本文通过建立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从理论上分析了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并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影响因素。在此基础上,采用昀小二乘方法、时间序列模型和相对熵理论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进行检验,揭示传染冲击的时变性、聚类性和序列相关性。 (2)归纳分析和

39、演绎分析相结合的方法。所谓归纳分析就是从许多个别事实和经验总结归纳出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性,即“从特殊到一般”;而演绎分析则是从事物发展的一般规律演绎推导出个别事物的特殊规律,即“从一般到特殊”。本文首先运用归纳法,通过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现象和传染要素分析,建立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模型,然后以此为依据,演绎分析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实证和模拟检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机制,提出防范和控制措施。 1.5 文章结构 论文共分八章,各章的内容安排如下: 第一章是导论。主要介绍了论文的研究背景、研究意义、概念界定、研究内容、分析思路和研究方法。 第二章是文献回顾。文献综述按照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银行系

40、统性风险传染理论检验方法和简要述评三大块展开。其中,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的8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研究按照风险传染的渠道分为三部分进行梳理,即封闭银行体系风险的传染理论、银行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理论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跨国传染理论研究。而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检验方法借鉴了资本市场、金融危机、银行危机中风险传染的检验方法。主要计量方法包括跨市场相关系数、 logit、 probit、 arch和 var模型等。昀后,在简要述评部分分析整理文献的研究范围,并提出了本文准备研究的领域。 第三章是简要地分析了次贷危机中存款人、银行、企业和政府遭受风险传染的现象,以及银行

41、系统性风险传染的主要传染渠道和传染效应。然后在此基础上,按照传染渠道,建立封闭环境下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模型、银行间系统性风险传染模型和系统性风险的跨国传染模型,为后续章节提供理论支持。 第四章是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影响因素分析。该章是第三章的延续,详细分析了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主要因素。包括银行的资产价格、银行间的拆借利率和流动性冲击等因素。然后,通过运用昀小二乘法和逐步多元回归法对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因素进行实证。 第五章是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实证研究。本章以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为研究对象,采用var模型和协整理论,运用granger检验、脉冲响应以及方差分解对传染过程进行实证检验,

42、分析其传染机制。 第六章是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模拟研究。本章在不考虑金融安全网的情况下,模拟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银行间的传染过程。通过假设中国银行的倒闭产生传染源,模拟了中国银行对整个上市银行体系的影响、中国银行违约损失率对上市银行失败数量的影响以及违约损失率对银行倒闭轮数的影响。 第七章是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和控制措施。本章在梳理前几章思路的同时,提出防范和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应急措施和中长期措施。其中,应急措施包括平息系统性风险冲击的传染源,切断个别银行危机演化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途径,保护受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被传染对象,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可能的传染载体;中长期措施包括妥善

43、处理传染后果和构建防范风险传染的安全体系。 第八章是总结和研究展望。主要介绍了本文的主要结论和研究展望。 1.6 本文的创新 9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本文所作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一定创新: 第一,从一个较新的视角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问题。国内外学者对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模型进行了很多研究(allen和 gale,2000;kaminsky 和reinhart,1999;包全永,2006),但是直接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机制的文献并不多见,综合考虑不同传染渠道下传染机制的文献更是凤毛麟角。本文试图在此进行尝试,因而在国内还是一个比较有新意的视角。 第二,选

44、择较新的研究样本和案例来研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问题。本文是以 2007 年次贷危机引发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为背景来展开研究的,所有的研究样本和案例都来源于此。因而,研究的材料和数据不但紧跟时代发展,而且研究的结果也可以为当前中国的金融改革服务。 第三,根据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模型,归纳总结了其中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运用昀小二乘法和逐步多元回归法对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因素进行了实证。结果表明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程度与风险源的破坏程度和外汇储备相关,而贸易额和汇率等因素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程度影响不显著。国内学者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影响因素做过不少研究,但大都局限于经验分析。本文对此作了积极的探

45、索。 第四,采用var模型实证检验了银行系统性风险在传染源和被传染对象之间的互动关系,结果发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跨区域传染比系统性风险的跨市场传染的效果更明显。传统的var模型主要应用于金融危机传染的建模上,而本文以该方法检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跨区域传染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跨市场传染,在一定程度上拓展了该方法的使用范围。 第五,从风险传染的角度提出防范和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思路。本文认为防范和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需要采取应急措施和中长期措施。其中,应急措施包括平息系统性风险冲击的传染源,切断个别银行危机演化成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染途径,保护受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被传染对象,控制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

46、可能的传染载体;中长期措施包括妥善处理传染后果和构建防范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安全体系。国内外学者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防范措施也作了不少研究,但是缺乏系统性,本文对此作了积极的探索。 10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2 文献综述 2.1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 近些年国内外对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研究成果相当丰富,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完整的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分析框架。依据前人的研究状况,笔者把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理论的研究按照传染渠道归纳为封闭银行体系风险的传染理论、银行间系统性风险的传染理论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跨国传染理论三大部分,将国内外学者对这些方面的研究贡献进行梳理、归纳并

47、简要评述。 一、封闭银行体系风险传染理论 本文的封闭银行体系是指银行没有外部援助,银行间没有市场的系统。该体系风险传染昀主要的表现形式是银行挤兑,这也是经济学家们昀早关注的。以diamond 和 dybvig(1983)以及 postlewaite 和 vives(1987)为代表人物。银行挤兑理论是基于消费和投资风险假设的一系列模型,即存款人可以随机取款,而投资缺乏流动性。这些模型既说明了银行存在的理由,同时也体现了是银行面临挤兑的脆弱性。因为银行存款的过度支取,迫使银行在保证流动性方面花费高额成本。进一步举例来解释就是:如果有一个存款人预期其他人会去银行取款,他为了避免自己财产损失也去取款

48、,使得各家银行出现了大量的存款人支取存款的现象,这种现象就是封闭银行体系风险传染的结果。diamond?dybvig(dd)的银行挤兑模型给出了挤兑的多个恒等式,说明银行挤兑的原因在于人们预期的改变,而这个转变则依赖于一些太阳黑子变化,与银行体系本身没有任何关系。chari 和 jagannathan(1988)以及 gorton(1985)提出更加符合现实的银行挤兑模型,进一步考虑了投资的风险因素。在该模型中,银行与存款人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的,贷款的真实价值是模型的关键因素。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当只有小部分存款人收到关于贷款前景的信息,那么不知情的存款人则不知道大量提取存款的真正原因,而这

49、些原因可能是早期消费或者因为贷款的收益下降造成的。如果不知情的存款人担心银行的偿付能力下降,其理性的反映是加入取款的队伍,导致等待取款的队伍变长,发生挤兑现象,从而导致银行倒闭。chari-jagannathan 和 diamond-dybvig 模型在解释银行挤兑存在差异,前者存款人担心某个银行的破产清算使得存款受损的情形下,后者存款人是建立在自我实11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风险传染的机制研究 现预期的基础上的。 在封闭银行体系风险传染原因方面,kaufman(1996)认为银行业较其他行业更具有传染效应有五个原因: (1)银行失败的数量多; (2)在银行业中传播范围广; (3)

50、发生的时间快; (4)对失败银行存款人产生的损失大; (5)传播扩散到银行业之外的其他行业、宏观经济以及其他国家。chakravorti(1996)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主要有两个来源: (1)银行系统中的资产组合的头寸的相关性; (2)银行间彼此头寸暴露产生的多米诺效应。kwan 和 eisenbeis(1997)则认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来源就是存款和信贷。acharya、hasan和 saunders(2002)认为,关于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大多数文献只是关注银行负债结构的特殊性,而没有考虑到银行资产负债表的资产方面的收益相关性。如果考虑收益相关性,共同失败风险也可视为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来源。boss

51、、elsinger 和 summer(2002)认为,在一个相互具有复杂的债权债务关系的银行网络中,银行资产负债结构是短期债务与长期非流动性的资产相结合的,对一些债务合同可能会违约的担心会促成自我实现的违约链,因而银行系统性风险的源泉是信息效应。他强调银行部门的系统性风险可以归纳为风险配置问题。风险配置问题中包括金融机构之间的相互联系,以及彼此信用暴露导致的违约所可能产生的一系列问题。 近些年,国内学者也对封闭银行体系风险传染理论进行了研究。在银行体系风险传染形成机理方面,翟金林(2001b)利用银行挤兑理论、信息经济学中关于信息不对称以及道德风险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机理进行了研究。从国际货

52、币体系、金融制度、交易方式等方面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现实形成机理,并从微观和宏观两个角度对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渠道进行了分析。就微观角度而言,金融结构、支付体系等因素影响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就宏观角度而言,信用货币体系、资本流动等会影响到银行系统性风险的传导。汤凌霄(2003)的研究相对于翟金林的研究,结论更加简单一些。他并没有从宏观角度分析银行系统性风险的形成原因。而是认为宏观方面因素不是金融监管所能控制的因素,仅仅只是金融监管所面临的环境和背景。他从银行信息不对称和负外部性这两方面探讨银行系统性风险,分析过程中关注的是金融监管因素,包括银行监管能否控制和制约与系统性风险的联系。 在封闭银行体系风险传染机制理论方面,包全永(2005)通过构建经济模型,12 暨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 银行系统性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