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课件_第1页
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课件_第2页
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课件_第3页
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课件_第4页
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TDLTE系统干扰分析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13-02-18 08:35:44 阅读:3627作者:程敏编辑:studa1211【摘 要】文章对TD-LTE的系统内外干扰的机理进行了系统分析,并结合标准中的设备性能最低要求计算出典型情况下系统间隔离度要求,以及隔离度的实现方法。【关键词】TD-LTE 干扰 隔离度1 概述随着TD-LTE标准的冻结、设备的成熟以及移动互联网业务飞速发展,TD-LTE已经成为业界的关注焦点。而TD-LTE系统内外干扰问题是网络部署时必须要考虑的关键问题之一。TD-LTE系统面临的干扰包括噪声Pn、系统内干扰Iintra-system和系统间干扰Iinter-s

2、ystem,下面将分别对这三种干扰进行分析。2 噪声噪声可以按照来源分为接收机内部噪声和外部噪声。接收机内部噪声包括导体的热噪声和放大器的噪声放大;外部噪声是指来自接收机以外的非移动通信发射机的电磁波信号,可以分为自然噪声和人为噪声。一般在进行分析时主要考虑接收机内部噪声,可通过以下式子计算得到:Pn=KTB+NF (1)其中:K:波尔兹曼常数(Boltzmann constant),1.380662×10-23JK-1;T:开尔文绝对温度,一般计算中取常温290K;B:接收机有效带宽;NF:接收机的噪声系数,标准中一般取基站的噪声系数分别为7dB。由于LTE系统带宽在1.4MHz2

3、0MHz可变,并且采用OFDMA/SC-FDMA的多址方式,用户实际只占用系统带宽中的一部分。因此,信道的热噪声水平也会随着占用带宽的变化而变化。3 系统内干扰系统内干扰是本移动通信系统内各无线网元收发单元之间的干扰。3.1 同频干扰TD-LTE系统同小区下的不同用户下行采用OFDMA、上行采用SC-FDMA的多址方式,不同用户占用不同的、相互正交的子载波,因此不存在3G系统中的同小区不同用户的多址干扰问题。LTE系统中的同频干扰主要是同频的其他小区的干扰,这也是LTE系统中干扰协调、抑制技术要解决的问题。3.2 LTE TDD系统上下行链路间干扰LTE TDD系统采用时分双工的方式,上下行信

4、道工作在相同的频点,通过上下行转换点设置上下行信道可占用的时隙。上行与下行之间由于时间转换点不一致、基站之间不同步或无线信号传播时延等,可能出现“重叠”(同时存在上行链路和下行链路)的时间点,引起eNode B小区间或终端用户间的干扰。(1)相邻小区间或同小区不同频率间的上下行转换点不一致如果相邻小区第二转换点设置不同,在上下行配置不同的时隙,会出现一个小区eNodeB发射时,另一个小区eNode B正在接收的情况,因而将出现比较严重的上下行链路间干扰,如图1所示:为了避免该类干扰,规划中应注意:1)结合各区域的上下行业务量需求特点,尽量在成片的区域内采用同一时隙分配方案;2)在采用不同时隙分

5、配方案的区域交界处,相邻两个采用不同时隙分配方案的小区中,应有一个闭塞发生重叠的时隙,或者两个相邻小区通过检测重叠时隙上的干扰强度,决定是否将用户继续分配在该重叠时隙上。(2)相邻小区间失同步在相邻的小区之间同步基准不一致时,即使小区间采用相同的转换点设置方案,由于起始时刻不同,也会有“重叠”时间点出现,如图2所示:LTE的eNode B之间一般采用外接参考时钟源(如GPS或伽利略卫星系统)实现同步。当外接参考时钟源故障,以及同步过程误差过大时,都有可能出现Node B之间失同步。根据3GPP TS36.133要求,采用相同频率、且有重叠覆盖区域的相邻Node B之间,帧起点的时间误差应小于或

6、等于3s(覆盖距离小于3km);如果满足该要求,则相邻小区间的上下行干扰时间很短,对网络的性能影响不大。在规划LTE TDD系统的基站间同步时,应满足该要求。(3)无线传播时延大于转换点保护时隙在无线信号传播过程中,随着传播距离的增加会形成传播时延。此外,在采用移动通信直放站延伸小区覆盖距离时,也会引入直放站设备的时延。传播距离产生的时延为:=d/c (2)其中,d是传播距离,c是光速。在一个小区内如果传播时延过大,也会引起终端的上行链路对附近其他终端的下行链路接收形成干扰。为了在eNode B接收端实现各终端的上行信号同步,终端必须提前一定的时间发送上行的UpPTS和子帧2。如图3所示,以e

7、Node B发射端的时间作为基准,该时间提前量应该等于终端到eNode B的无线传输时延,也就等于Node B发射的下行信号到达终端的无线传输时延。如果以终端接收到的下行信号时间作为基准,该时间提前量就是两倍的无线传输时延(2)。相对于接收到的下行信号基准,由于终端需要以2的时间提前量发送上行UpPTS和子帧2,如果2大于DwPTS和UpPTS之间的保护间隔GP,就会引起该终端的上行UpPTS信道干扰附近其他终端接收来自Node B的DwPTS信道。因此,按照以下公式可确定不产生上下行干扰的最大传输距离(即最大覆盖距离):(3)其中,tgap是保护时间间隔。根据标准中的特殊子帧配置,可计算得出

8、不同特殊子帧配置格式下TD-LTE基站的最大覆盖距离,如表1所示:如果存在移动通信直放站等转发设备,由于直放站设备内部的滤波器件固有时延和光纤介质中的信号传播时延,会导致上述时延保护间隔对应的最大覆盖距离进一步缩小。考虑到该干扰信号经过远距离的传播损耗后,信号功率已经比较微弱,工程中一般较少考虑该干扰的影响。(4)邻频干扰由于设备滤波特性的非理想性,干扰也存在于使用相邻频率的各方之间。假设不同频率上的终端数量和位置分布相同,从3GPP标准中对接收机的ACS和ACLR指标要求来看(一般在30dB以上),相对于同频干扰,邻频干扰对接收机的影响小30dB以上,即邻频干扰比同频干扰弱1000倍以上,可

9、以忽略。4 系统间干扰4.1 系统间干扰类型从形成机理角度可分为邻频干扰、杂散辐射、接收机互调干扰和阻塞干扰。(1)邻频干扰(ACI)如果不同的系统分配了相邻的频率,就会发生邻频干扰。由于收发设备滤波性能的非完美性,工作在相邻频道的发射机会泄漏信号到被干扰接收机的工作频段内;同时被干扰接收机也会接收到工作频段以外其他发射机的工作信号。决定该干扰的关键特性指标是发射机的ACLR和接收机的ACS。(2)杂散辐射(Spurious emissions)由于发射机中的功放、混频、滤波等部分工作特性非理想,会在工作带宽以外很宽的范围内产生辐射信号分量(不包括带外辐射规定的频段),包括电子热运动产生的热噪

10、声、各种谐波分量、寄生辐射、频率转换产物以及发射机互调等。邻频干扰和杂散辐射不同,邻频干扰中所考虑的干扰发射机泄漏信号指的是被干扰接收机所处频段距离干扰发射机工作频段较近,尚未达到杂散辐射的规定频段的情况,即有效工作带宽2.5倍以上(或者工作带宽上下边界10MHz以外的频段)。当两系统的工作频段相差带宽2.5倍以上(或者相隔10MHz以上)时,滤波器非理想性将主要表现为杂散干扰。(3)接收机互调干扰接收机互调干扰包括多干扰源形成的互调、发射分量与干扰源形成的互调(TxIMD)、交叉调制(XMD)干扰。多干扰源形成的互调是由于被干扰系统接收机的射频器件非线性,在两个以上干扰信号分量的强度比较高时

11、所产生的互调产物。发射分量与干扰源形成的互调是由于双工器滤波特性不理想,所引起的被干扰系统的发射分量泄漏到接收端,从而与干扰源在非线性器件上形成互调。交叉调制也是由于接收机非线性引起的,在非线性的接收器件上,被干扰系统的调幅发射信号,与靠近接收频段的窄带干扰信号相混合,将产生交叉调制。(4)阻塞干扰阻塞干扰并不是落在被干扰系统接收带宽内的。但由于干扰信号功率太强,而将接收机的低噪声放大器(LNA)推向饱和区,使其不能正常工作。被干扰系统可允许的阻塞干扰功率一般要求低于LNA的1dB压缩点10dB。根据不同干扰形成的特性,邻频干扰、杂散干扰、互调干扰都是落在被干扰系统接收机内,被其接收而恶化通信

12、质量的;阻塞干扰则是在被干扰系统接收带宽以外,通过将被干扰系统接收机推向饱和而阻碍通信的。对于落在被干扰系统的接收带宽内的干扰,可以进行功率上的相加。总的干扰功率为:(4)其中,PACI、PSE、PIMD分别为邻频干扰、杂散干扰、互调干扰,单位为dBm。一般情况下,三种干扰的强度相差较大;合成的干扰功率将主要取决于其中最大的一项。即使在最极端的情况下,三种干扰强度相等,总的干扰功率增加4.5dB,仍符合一般情况下干扰指标留有的余量要求。因此工程中一般分别核算各干扰情况是否满足系统指标要求,以简化分析。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TDLTE系统干扰分析14.2 系统间干扰分析方法干扰分析的方法很

13、多,3GPP TR36.942中提到有两种:确定性计算方法和仿真模拟方法。(1)确定性计算方法也称最小允许耦合损耗MCL(Minimum Coupling Loss)计算方法。确定性计算方法的优点是简单易行,可以较容易地获得理论估计结果,所计算的结果对应于最恶劣的情况,对应的MCL要求较严格。确定性计算方法是基于干扰系统和被干扰系统的有关参数,计算出系统间要实现必要的干扰抑制所需要的最小允许耦合损耗MCL。一般MCL采用以下公式计算:MCL=干扰源输出功率-衰减-允许的干扰电平(5)根据收发设备的ACS/ACLR或者杂散信号功率、互调抑制要求等指标,结合其工作带宽和发射功率,可以计算出达到一定

14、干扰抑制要求的MCL。1)衰减对不同的干扰类型取定为不同的参数:对邻道干扰是ACIR;对互调干扰是互调抑制比。2)允许的干扰电平对带内干扰一般可以根据允许的接收灵敏度恶化程度确定(后续计算中取恶化量为1dB);对带外阻塞干扰一般由接收设备LNA的1dB压缩点确定。3)其他增益和衰减由于收发设备的指标是按“天线连接处”定义的,因此耦合损耗CL包括天线间相对增益、天线间空间损耗、外加滤波器的信号衰减、馈线及接头的衰减等部分,在增加了外部滤波设备时,还包括滤波设备的信号衰减。(2)仿真模拟方法仿真模拟方法是对干扰系统和被干扰系统的基站、终端的发射功率、基站的负载等情况进行设定,通过仿真得出设定环境下

15、的系统间干扰情况。仿真模拟方法考虑了功率控制、用户分布等对系统间干扰情况的影响,故对系统间的干扰分析比较全面,尤其是涉及到终端的干扰场景。4.3 系统间隔离度要求根据标准中的接收机和发射机性能要求,运用确定性计算方法得出LTE和其他系统(包括不同运营商的LTE系统)的隔离度要求,如表2所示:对应上述计算结果,在实际系统中应用时需注意以下两点:(1)以上确定性计算结果是按照单载波发射机考虑的。如果干扰系统实际配置了N载波,假设各载波的最大发射功率相同,则干扰功率会成倍增加,因此隔离度要求也需相应增加lgN(dB)。(2)上述的干扰隔离度计算结果都是按照标准最低要求进行的,实际系统设备的性能(如C

16、DMA基站的杂散抑制水平)应优于标准的要求,因此实际组网当中,基站的隔离度要求还应结合具体设备的性能指标进行核算。4.4 系统间干扰解决方案总体上,系统间干扰解决方案主要有两种:天线空间隔离和加装隔离滤波器。此外,如果频谱资源相对比较宽裕的话,可以灵活配置载波获得保护频带。(1)天线空间隔离天线空间隔离是使干扰系统的发射天线与被干扰系统的接收天线保持一定的物理空间距离(角度),使得发射天线的电波经空间衰减后满足到达接收天线端的恶化电平程度。根据工程施工的实际环境,可以利用铁塔或天面的不同平台、不同位置进行天线的空间隔离,具体可以采用水平隔离、垂直隔离和混合隔离这三种方式。水平隔离度和距离关系式

17、如下:(6)垂直隔离度和距离关系式如下:(7)其中:Ih:干扰系统发射天线与被干扰系统接收天线的水平隔离度(dB);Iv:干扰系统发射天线与被干扰系统接收天线的垂直隔离度(dB);GTx:干扰系统发射天线朝向被干扰系统接收天线的发射增益(dBi);GRx:被干扰系统接收天线朝向干扰系统发射天线的接收增益(dBi);dh:天线水平间隔;dv:天线垂直间隔;:无线电波长,如为杂散干扰,应取被干扰系统接收频段波长;如为阻塞干扰,应取干扰系统发射频段波长。其量纲保持与dh、dv相同。假设GTx+GRx=0dBi,根据上述公式可计算出系统间空间隔离度要求,如表3所示:根据表3的计算结果,EV-DO和LT

18、E的垂直距离要求7m以上,实现起来很困难。实际上,根据天线隔离度实测研究,当天线间距比较远时,所实现的隔离度要小于经验公式计算结果,即使垂直距离达到7m,也很难达到100dB的隔离度。普通天线共址时只能实现50dB70dB的隔离度,可见EV-DO基站天线很难和TD-LTE基站天线共址建设,需结合天面自然或者人为设置的阻挡增加天线之间的隔离度。GSM系统和TD-LTE系统共站时,也要保证足够的垂直隔离,以避免相互之间的干扰。(2)加装隔离滤波器滤波器分为两种:带阻滤波器和带通滤波器。具体网络设计需注意:1)对同频加性干扰需在发端加装带阻滤波器,以降低接收频段内的功率;对阻塞干扰则需在收端加装带通

19、滤波器,以降低接收频段外的功率。2)尽可能利用天线架设位置的障碍物,可以另外采用增加隔离板的方法。3)提高发射滤波器性能,如针对每一个频点采用窄带滤波器来进行滤波,可以减少天线隔离要求。4)采用线性功放,降低功放后信号的杂散。根据邻频干扰分析的结果可知,LTE FDD和TDD系统之间无法邻频共存。因此将来在做频率规划时,若条件允许,应尽量留有充足的保护频带,避免不同运营商的LTE FDD和TDD系统邻频共存。如果LTE系统下行发射频段和现有2G/3G系统的上行接收频段相邻,或者LTE系统上行接收频段和现有2G/3G系统的下行发射频段相邻,也应尽量留有充足的保护频带,避免邻频干扰过大影响系统性能

20、。5 总结根据确定性分析,除EV-DO系统外,一般通过空间隔离可满足TD-LTE系统和其他系统的干扰隔离要求。此外需要注意的是,本文的计算结果是基于标准中最低要求进行的,实际设备的性能一般远优于标准的最低要求。因此实际在进行网络设计时,可按照具体设备的性能指标重新核算干扰隔离度要求。参考文献:1 3GPP TS 36.101 v10.1.1. User Equipment(UE)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Release 10)S.2 3GPP TS 36.104 v10.1.0. Base Station(BS) radio transmis

21、sion and reception(Release 10)S.3 广州杰赛通信规划设计院. TD-SCDMA规划设计手册M. 北京: 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4 3GPP TS 05.05 V8.20.0(2005-11).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Release 1999)S.5 3GPP TS 25.104 V10.3.0(2011-09). Base Station(BS)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FDD)(Release 10)S.6 3GPP TS 25.105 V10.3.0(2011-06

22、). Base Station(BS) radio transmission and reception (TDD)(Release 10)S.7 3GPP2 C.S0010-C v2.0. Recommended Minimum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CDMA2000 Spread Spectrum Base StationsS.83GPP TR 36.942 V10.2.0(2010-12). Radio Frequency(RF) system scenarios(Release 10)S.9 3GPP2 C.S0032-B Version 1.0. Rec

23、ommended Minimum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CDMA2000 High Rate Packet Data AccessNetworkS. 2008.10 3GPP2 C.S0033-B V1.0. Recommended Minimum Performance Standards for CDMA2000 High Rate Packet Data AccessTerminalS. 2008.11 TSG-RAN Working Group 4(Radio) Meeting #8TSGR4#8(99) 631Antenna-to-Antenna Iso

24、lation MeasurementsS.12 3GPP2 C.S011-B Version 1 Recommand Minimum PerformanceStandards for CDMA2000 Spread Spectrum Mobile stations,Release BS.转贴于 233网校论文中心 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13-02-18 08:33:28 阅读:2166作者:王希,刘青青编辑:studa1211【摘 要】文章阐述了厦门移动针对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测试中的关注重点进行梳理,研究总结出使用信令采集分析工具对

25、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的核心网信令消息进行分析的方法和经验,给其他城市提供了经验参考。【关键词】TD-LTE TD-SCDMA 互操作 信令分析1 引言中国移动根据其3G技术TD-SCDMA的制式特点选择了TD-LTE的演进方向。随着TD-LTE网络的引入,现在的网络已经变成一个多网协同的网络:GSM经过多年建设和网络优化,提供最广覆盖的基本移动业务,承载语音、短信及低速数据业务;TD-SCDMA提供增强的移动业务,可承载中等速率业务和部分语音业务;TD-LTE则承载高速数据业务。网络互操作是多网协同工作的基础,可以保证用户感知,均衡网络负载。TD-LTE与2G/3G系统间互

26、操作涉及核心网、无线网、业务承载、终端等多个领域,包括开机驻流策略、空闲态重选策略和连接态切换策略。随着TD-LTE的网络部署,TD-LTE与现有TD-SCDMA的双网互操作逐渐成为关注的重点,双网互操作的成功与否直接关系着用户的感知以及后续双网策略的设置。厦门移动针对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中核心网部分的开机驻流信令、空闲态重选信令进行研究及测试验证,对于互操作测试中的关键点进行梳理,总结出使用信令采集分析工具对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的核心网信令消息进行分析的方法和经验。2 信令采集厦门移动TD-LTE规模技术试验测试中,TD-LTE规模技术试验-六城市测试

27、-TD-LTE/3G/2G系统间互操作测试规范的TD-LTE与TD-SCDMA互操作部分要求测试如下项目:(1)移动用户从Gn/Gp SGSN网络漫游到MME网络发起的附着;(2)移动用户从MME网络漫游到Gn/Gp SGSN网络发起的附着;(3)移动用户在ECM-IDLE状态下重选到UTRAN小区,引起RAU;(4)移动用户处于UTRAN PMM_IDLE状态,重选到E-UTRAN,引起TAU。所有测试均要求进行核心网信令抓包分析(包括:IuPS接口、Gr接口、Gn接口、S1接口、S6a接口、S11接口)。对比信令流程以及检查相关网元上的用户状态信息。对核心网各个接口采用不同采集方式,具体如

28、表1所示:3 信令分析分析对比每一个测试项目中各个接口信令流程与预期是否一致,检查信令消息中关键字节是否符合预期,提炼检查关键点。下文对四个测试项目进行逐一分析说明:3.1 移动用户从Gn/Gp SGSN网络漫游到MME网络发起的附着该项测试验证双模终端用户从TD-SCDMA网络漫游至TD-LTE网络下,以Old GUTI发起附着时,用户能否成功附着TD-LTE网络。(1)预期信令流程预期信令流程如图1所示(见下页)。(2)现网信令分析UE开机发起附着,发送Attach Request消息(携带Old GUTI:“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b0

29、25ae3”,以及Additional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be”)。New MME发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消息给Old SGSN(携带“LAC:55596/RAC:2/P-IMSI:eb065ae3”),Old SGSN响应Identification Response消息(显示P-TMSI Signature Mismatch,未携带IMSI和安全向量)。New MME发送Identity Request消息(类型为IMSI)给UE,UE响应Identity Response消息(携带IM

30、SI)。New MME向HSS发送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Request消息(携带IMSI,请求1组EPS安全向量),HSS响应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Answer消息(回复1组EPS安全向量)。New MME发起鉴权流程(采用RAND/AUTN)。New MME发起安全流程(未开启安全算法,未携带SecurityKey)。New MME向HSS发送Update Location Request消息,HSS响应Update Location Answer消息(携带MSISDN和用户签约的QoS)。New MME向Serving GW发

31、起Create Session流程,建立默认承载。New MME发送Initial Context Setup Request给eNode B,透传了Attach Accept消息(携带New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c1”),该消息中包含了Activate Default EPS Bearer Context Request消息,要求建立默认承载。UE返回Attach Complete,eNode B返回Initial Context Setup Response消息,建立默认承载成功。New MME向Serving

32、GW发送Modify Bearer Request消息(更新eNode B地址和TEID),Serving GW响应成功消息。(3)测试小结1)Attach Request消息携带Old GUTI以及Additional GUTI,其中Old GUTI包含原TD-SCDMA网络的LAC/RAC/P-TMSI信息。Old GUTI为“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b025ae3”;LAC=MME Group ID:55596;RAC=M-TMSI:eb025ae3的第5、6字节=“02”;P-TMSI=“M-TMSI:eb025ae3”中RAC替换为

33、“06”=“eb065ae3”。GUTI与P-TMSI对应关系如图2所示(见下页)。附着成功后,Attach Accept消息携带New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c1),该GUTI将在该用户注册在该MME期间使用。2)New MME根据DNS解析的Old SGSN地址发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消息,携带原TD-SCDMA网络的“LAC:55596/RAC:2/P-IMSI:eb065ae3”信息(信息的转化见上面描述),目的是通过P-IMSI向Old SGSN获取该UE的IMSI信息。但是Old SG

34、SN响应Identification Response消息,显示P-TMSI Signature Mismatch,未携带IMSI和安全向量。3)因为New MME向Old SGSN获取IMSI和安全向量失败,故发起Identity流程,由MME直接向UE获取IMSI。4)New MME向HSS获取鉴权参数正常。5)New MME发起鉴权流程(采用RAND/AUTN),虽然开启安全流程,但是未开启安全算法,未携带SecurityKey。6)HSS收到New MME发送的Update Location Request消息后,并没有向Old SGSN触发Cancel Location流程删除用户上

35、下文。(4)经验点该项测试中需要关注:1)Attach Request是否携带Old GUTI,Old GUTI与P-TMSI的转化是否正确,Attach Accept是否携带New GUTI。2)DNS解析能否正确指向Old SGSN。3)New MME通过Identification流程以P-TMSI向Old SGSN获取IMSI是否正常。4)鉴权参数的获取以及鉴权过程是否正常。5)安全过程是否真实开启安全算法,携带安全密钥。6)HSS是否触发Cancel Location流程删除Old SGSN上该用户信息。7)UE默认承载是否成功创建。3.2 移动用户从MME网络漫游到Gn/Gp SG

36、SN网络发起的附着该项测试验证双模终端用户从TD-LTE网络漫游至TD-SCDMA网络下,发起附着时用户能否成功附着TD-SCDMA网络。(1)预期信令流程预期信令流程如图3所示:(2)现网信令分析UE开机发起附着,发送Attach Request消息(携带“Old P-TMSI:e00101c1/LAC:32773/RAC:1”,以及“Additional P-TMSI:eb065ae3/LAC:556/RAC:217”)。New SGSN发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给Old MME(携带“Old P-TMSI:e00101c1/LAC: 32773/RAC:1”),Ol

37、d MME响应Identification Response消息(携带IMSI)。New SGSN通过CommonID下发IMSI给UE。New SGSN向HSS发起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流程获取鉴权参数(根据TD-SCDMA网络设置获取5组鉴权参数)。New SGSN发起鉴权流程(采用RAND/AUTN)。New SGSN发起安全流程(采用EncryptKey/IntegrityKey)。New SGSN发起Update Location流程,HLR触发Insert Subscriber Data流程。New SGSN发送 Attach Accept消息给UE(

38、携带New P-TMS:ed064385I/LAC: 55596/RAC:2)。UE返回 Attach Complete消息给New SGSN。TDLTE与TDSCDMA双网互操作来源:233网校论文中心 13-02-18 08:33:28 阅读:2166作者:王希,刘青青编辑:studa1211(3)测试小结1)Attach Request消息携带“Old P-TMSI:e00101c1/LAC:32773/RAC:1”,其中,“LAC:32773/RAC:1”为非TD-SCDMA网络内RAI,New SGSN需要向DNS发起解析请求,获取Old MME地址。附着成功后,Attach Acc

39、ept消息携带“New P-TMS:ed064385I/LAC:55596/RAC:2”,该P-TMSI将在该用户注册在该SGSN期间使用。2)New SGSN根据DNS解析的Old MME地址发送Identification Request消息,携带原LTE网络的“Old P-TMSI:e00101c1/LAC:32773/RAC:1”信息(SGSN中无须进行换算),目的是通过Old P-IMSI向Old MME获取该UE的IMSI信息,Old MME回复Identification Response给New SGSN(携带IMSI)。3)New SGSN通过CommonID下发IMSI给U

40、E。4)New SGSN向HSS获取鉴权参数正常。5)New SGSN发起鉴权流程(采用RAND/AUTN)和安全流程正常(开启安全算法,采用EncryptKey/IntegrityKey)。6)New SGSN向HSS发起Update Location流程,HSS触发Insert Subscriber Data流程。7)Old MME没有向Serving GW发起Delete Session 流程,删除默认承载。(4)经验点该项测试中需要关注:1)Attach Request是否携带Old P-TMSI,Attach Accept是否携带New P-TMSI。2)DNS解析能否正确指向New

41、 MME。3)New SGSN通过Identification流程以P-TMSI向Old MME获取IMSI是否正。4)鉴权参数的获取以及鉴权过程是否正常。5)安全过程是否真实开启安全算法,携带安全密钥。6)Old MME是否正常删除用户信息,不存在该用户信息。7)Old MME是否通过Delete Session流程成功删除默认承载。3.3 移动用户在ECM-IDLE状态下重选到UTRAN小区,引起RAU该项测试验证双模终端用户在ECM-IDLE状态下能否成功从TD-LTE网络发起路由区更新(RAU)至TD-SCDMA网络下。(1)预期信令流程预期信令流程如图4所示(见下页)。(2)现网信令

42、分析UE发送RAU Request消息给New SGSN(携带“Old P-TMSI:e00101cb/LAC:32773/RAC:1”,以及“Additional P-TMSI:ed064385/LAC:556/RAC:217”)。New SGSN发送SGSN Context Request消息给Old MME(携带“Old P-TMSI:e00101cb/LAC:32773/RAC:1”),Old MME返回SGSNContext Response消息(携带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New SGSN通过CommonID下发IMSI给UE。New SGSN发起

43、安全流程(携带从Old MME的MM Context中传递来的EncryptKey和IntegrityKey)。New SGSN发送SGSN Context Acknowledge消息给Old MME。New SGSN向PDN GW发送Update PDP Context Request消息(携带SGSN address IP、TEID:72001db4、QoS、RAT Type、LocationInfo)。PDN GW向New SGSN发送Update PDP Context Response消息(携带PDN GW address IP、TEID:0b0410df、QoS)。New SGSN

44、向HSS发送Update Location Request消息更新位置。HSS发送Insert Subscriber Data给New SGSN,插入签约数据,New SGSN返回Insert Subscriber Data Acknowledge确认插入签约数据。HSS响应Update Location Acknowledge。New SGSN发送RAU Accept响应UE(携带New P-TMSI:ee064a9d/LAC:55596/RAC:2)。UE响应RAU Complete消息。Old MME向Serving GW发送Delete Session Request消息删除承载上下文

45、,Serving GW返回Delete Session Response消息,删除承载成功。(3)测试小结1)RAU Request消息携带“Old P-TMSI:e00101cb/LAC:32773/RAC:1”,其中,“LAC:32773/RAC:1”为非TD-SCDMA网络内RAI,New SGSN需要向DNS发起解析请求,获取Old MME地址。RAU成功后,RAU Accept消息携带“New P-TMSI:ee064a9d/LAC: 55596/RAC:2”,该P-TMSI将在该用户注册在该SGSN期间使用。2)New SGSN根据DNS解析的Old MME地址发送SGSN Con

46、text Request消息,携带原LTE网络的“Old P-TMSI:e00101cb/LAC:32773/RAC:1”信息(SGSN中无须进行换算),目的是通过Old P-IMSI向Old MME获取该UE的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Old MME回复SGSN Context Response给New SGSN(携带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3)New SGSN通过CommonID下发IMSI给UE。4)New SGSN发起安全流程(使用从Old MME的MM Context中传递来的EncryptKey和IntegrityKe

47、y)。5)New SGSN向PDN GW发起Update PDP Context流程(通告SGSN address IP与PDN GW address IP进行QoS协商)。6)New SGSN向HSS发起Update Location流程,HSS触发Insert Subscriber Data流程。7)Old MME向Serving GW发起Delete Session流程,删除承载。(4)经验点该项测试中需要关注:1)RAU Request是否携带Old P-TMSI,RAU Accept是否携带New P-TMSI。2)DNS解析能否正确指向New MME。3)New SGSN通过SGS

48、N Context流程以P-TMSI向Old MME获取TMSI、MM Context、PDP Context是否正常。4)鉴权参数的获取以及鉴权过程是否正常(根据TD-SCDMA现网参数配置)。5)New SGSN是否使用从Old MME获取的EncryptKey和IntegrityKey发起安全流程。6)New SGSN是否通过Update PDP Context流程与PDN GW进行GSN address IP通告和QoS协商。7)Old MME是否正常删除用户信息,不存在该用户信息。8)Old MME是否通过Delete Session流程成功删除承载。3.4 移动用户处于UTRANP

49、MM_IDLE状态,重选到E-UTRAN,引起TAU该项测试验证双模终端用户在UTRAN PMM_IDLE状态下能否成功从TD-SCDMA网络发起跟踪区更新(TAU)至TD-LTE网络下。(1)预期信令流程预期信令流程如图5所示。(2)现网信令分析UE发送TAU Request消息给New MME(携带Old GUTI:“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e024a9d”,以及Additional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cb”)。New MME发送SGSN Context Re

50、quest消息给Old SGSN(携带Old GUTI:“MME Group ID:55596/MME Code:6/M-TMSI:ee064a9d”),Old SGSN返回SGSN Context Response消息(携带IMSI、MM Context、PDP Context)。New MME向HSS发送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Request(携带IMSI,请求1组EPS安全向量),HSS响应Authentication Information Answer消息(回复1组EPS安全向量)。New MME发起鉴权流程(采用RAND/AUTN)。New MME发起

51、安全流程(未开启安全算法,未携带SecurityKey)。New MME发送SGSN Context Acknowledge消息给Old SGSN。New MME向Serving GW发送Create Session Request消息(携带承载信息)。Serving GW向New MME发送Create Session Response消息(承载创建成功)。New MME向HSS发送Update Location Request消息更新位置(携带IMSI、VPLMN、RAT Type)。HSS响应Update Location Answer消息,包含签约数据(携带MSISDN和用户签约的QoS)。New MME发送TAU Accept响应UE(携带New GUTI:“MME Group ID:32773/MME Code:1/M-TMSI:e00001d2”)。UE响应TAU Complete消息。(3)测试小结1)TAU Request消息携带Old GUTI以及Additional GUTI,其中Old GUTI包含原TD-SCDMA网络的LAC/RAC/P-TMSI信息。Old GUTI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