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郑郑 钦钦 玉玉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西南农业大学农学系生态农业与可持续发展研究室电话:电话:68210423(68210423(宅宅) )手机:手机:生态农业或生态环境建设设计规划生态农业或生态环境建设设计规划一、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一、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二、生态农业设计的定义二、生态农业设计的定义三、设计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与理论三、设计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理与理论四、设计规划应遵循原则四、设计规划应遵循原则五、设计规划的一般步骤五、设计规划的一般步骤六、设计类型六、设计类型七、农业区域开发项目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七、农业区域开发项目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八、效益分析
2、的主要指标八、效益分析的主要指标九、对策与措施九、对策与措施十、我们已经完成的工作十、我们已经完成的工作一、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一、中国生态农业的基本内涵 中国生态农业的内涵是:在经济和环境协调发展指导下,总结吸收了各种农业方式的成功经验,按生态学和经济学原理,应用系统工程方法建立和发展起来的农业体系。它要求把粮食生产与多种经济作物生产、发展大量种植业与林、牧、副、渔业,发展大农业与第二、第三产业结合起来,利用传统农业的精华和现代科学技术,通过人工设计生态工程,协调发展与环境之间、资源利用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形成生态上经济上的两个良性循环。二、生态农业设计的定义二、生态农业设计的定义 就是应用
3、生态规划方法和生态工程措施,协调农业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经济关系,合理调整和配置系统的生产结构,改造生产工艺,吸收传统农业技术精华和合理采用各种先进的现代农业技术,合理利用各种资源、充分发挥资源优势及其生产潜力,建立高效持久的良性循环系统,实现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最佳协调和农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一)物质循环及再生原理(一)物质循环及再生原理 物质的不断循环是实观自然生态平衡的基础。自然生态系统之所以具有强大的自我维持力,是基于其几乎闭合的营养物质循环机制和由于生物固氮而产生的氮素平衡机制 。农业生态系统由于大量农产品的输出系统外,养分循环多为开放式,常使养分入不敷出。根据物质循环体系,
4、合理轮作倒茬,以及组建新型食物链等,使养分尽可能多地在系统内反复循环利用,使系统内每一组分形成的废弃物成为下一组分的原料,实现无废弃物生产,提高营养物质的循环转化及利用率。三、设计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三、设计规划应遵循的基本原理及理论(二)能量流动与转化的食物链原理(二)能量流动与转化的食物链原理 能量流动及转化的食物链相金字塔理论指出,生物固定的化学潜能只有十分之一用于有效转化,其余十分之九用于食物的选择、呼吸消牦和被排泄,因而,自然生态系统中食物链很少有长达4个营养级以上的 。而人工组建的农业生态系统,这条食物链往往被进一步缩减了,这种缩减了的食物链不利于能量的有限转化和物质的有效利
5、用,同时还降低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加重环境污染。农业生态建设中,根据此原理,组建新的混合食物链,将各营养级因食物选择所废弃的生物物质和作为粪便排泄的生物物质,通过混合食物链中相应生物进一步转化利用,使生物能的有效利用率大大提高。(三)生态位原理(三)生态位原理每一种生物在多维空间中都有其理想的生态位,而每一种环境因素都给生物提供了现实生态位理想生态位与现实生态位之差就产生了生态位势。这种位势一方面使生物去寻求,占领和竞争良好的生态位,能动地去改造环境;另一方面也迫使生物不断地适应环境,调节自己的理想生态位,并通过自然选择,实现生物和环境关系的世代乎衡,使现实生态位与理想生态位之差最小。在自然生态
6、系统中,随着生态演替向顶极群落阶段发展,其生态位数目增多,物种向多样化发展,其生态位逐渐填充,生态位逐渐饱和,从而构成了复杂稳定的网络结构生态系统。农业生态系统由于人为的使物种单一化,从而出现了较多的空白生态位,使杂草,病虫害、有害禽兽侵入并占据这些空白生态位,导致有害作用。生态农业建设中,应用生态位原理,把适宜而有经济价值的物种引入农业生态系统,以填补空白生态位,则不仅可抵制病虫、杂草侵入,而且可以增加有用新物种,生产有价值的农业新产品。如稻用养鱼,就是把鱼引入稻田,占据空白生态位,鱼既除草又除螟虫,又可促进稻谷增产,还可产出新产品鱼。根据食物链结构原理引入新物种时,要注意不能使生态位重叠,
7、否则会得到相反的结果。(四)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原理(四)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原理 自然界的各种生物在长期演化和适应的过程中,占据自然界不同的生境,形成特有的生活习性,分别利用自然界的各种物质,并形成了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复杂种间关系,使有限的空间内可以容纳众多的生物类群,并能和谐相处,保持相对稳定状态。 农业生态建设中,应用生物种群相互作用原理,组建合理的复合种群结构,实行立体种植和混合养殖,使有限空间能够容纳更多的生物种,避免单一组成结构对资源利用不充分,生产不稳定,效益不高的弊端。同时,还可利用生物中间的制约作用,控制有害生物的危害。(五)整体效应原理(五)整体效应原理系统论指出:系统具有“功能
8、整合效应”。农业生态系统是一个由多因素、多组分组合而成的复杂大系统,它又可分为农、林、牧、副、渔五个亚系统,各亚系统又可分成若干组分,将各组分、各亚系统纳入统一安排,比例合理,协调发展的轨道,便能使总体功能发挥最佳,生产力最高。农业生态建设中。应用生态系统各组分成分相互协调与制约的整体效应原理,从整体出发,合理规划、安排农林牧副渔等用地比例,各业内部的种群结构比例,以及能量、物质合理流动、转化体系,以充分发挥整体效应。(六)边缘效应原理(六)边缘效应原理边缘效应是指两个不同群落交界处,出现不同生境的生物种类共生,种群数量和密度变化较大,生产力较高的现象。在不同生态系统的结合部都存在着这种“边缘
9、效应”。农业生态建设中,利用边缘效应原理,组建的基塘人工生态系统就是常见的例子之一。该系统由于加速了水陆物质循环,创造了良好的生态环境,因而具有较高的系统生产力。(七七)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生物与环境协同进化原理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是农业生态建设的原则之一。只有当生物与其居住的环境条件高度相适应时,生物才能最大限度地利用环境资源,获得良好的生长发育,并表现最大的生产潜力。 生物与环境的协同进化,指生物在适应环境的同时,又反作用于环境,对环境产生一定的生态作用,改造了的环境反过来又对生物产生新的影响。农业生态建设中,应根据这一原理,选择安排适宜当地环境的生物种群,以获得最佳的资源转化效率;同时利
10、用生物的生态效应采改造不良环境。如盲目引种、毁林开荒,对土地只用不养,不合理使用农药、化肥等,都会导致生物与环境的不协调,从而出现生产与环境问题。植树造林,增加林草被覆度,进行农田基本建设,合理轮作倒茬等,又都可以直接、间接地改善农业生态环境,为生物的生长发育创造良好的环境条件。(八)群落结构及演替原理(八)群落结构及演替原理生物群落既是一个结构单位,又是一个功能单位,它一方面受环境的影响,同时作为一个整体又影响并改造环境,从而形成生物与环境的统一体。根据群落组成的多样性决定群落的稳定性,群落的水平、垂直及时间结构原理,以及初期演替相的群落净生产力最高,而演替顶圾的群落具有稳定地貌、改造环境、
11、调节气候、增强土壤保蓄能力的原理,在农业生态建设中,组建的人工群落应是组成成分多样,结构复杂,把初期演替相(作为食物源的作物群落)与成熟演替相(森林及草地群落)很好地结合起来,并在其间进行能量和物质的交换,同时还要根据环境的水平和垂直分化,以及自然演替的顶极群落的结构特征,合理区划与布局,立体种植及建立仿自然顶极的人工顶极群落,达到充分合理利用当地资源,发挥资源优势,改善生态环境,获得最高系统生产力并使农业持续稳定发展。(九)农业区位论(九)农业区位论 农业区位是指在一定的自然地带性、农业地带性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综合作用下形成的农业区域。在城市周围应根据距离城市远近的不同来划分不同的农业类型区,
12、才能保证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并使农业经营者处于有利的经营地位。一般来说,产地距市场越近,运费越少,在市场价格相同的情况下,距市场近的比距市场远的农业生产有利。它对示范园区项目的规划和空间布局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十)发展极理论(十)发展极理论 经济增长的势头往往集中在某些大城市中心,这些大城市就成为发展极。发展极对国民经济最积极的影响就是它对广大周边地区所发挥的“扩散效应”。把发展极理论用于在示范园区建设中主要是考虑农业高新技术与区域农业经济间的关联效用,使示范园区成为区域农业经济增长的极点和中心。(十一)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十一)复合生态农业理论复合生态农业理论的基本内容是:农业生态系统是
13、由农业生物(植物、动物、微生物)、农业环境与资源(大气、土壤、水域)和农业技术经济(农业商品交换、农业组织管理、农业科技教育)3个亚系统和9个亚亚系统组成,形成严格有序结构,各系统内又按严格的次序、层次构成。其内部亚系统间须协同聚合,协调同步,彼此促进,共同增长,且各子系统具有高度的专业化和密切的协作关系,生态农业系统与其环境才能协调发展。将这一理论运用于示范园区建设,将促进示范园区持续、稳定、高效、协调的发展。(十二)系统工程理论(十二)系统工程理论 所谓系统工程理论是指运用系统理论和系统方法,借助运筹学、控制论、信息论和计算机等现代科学技术手段,解决具体系统问题,并使其性能达到最优的设计方
14、法和技术。把示范园区的建设与发展看成是一个全方位开放、有效运行的大系统,从而使示范园区充分合理利用一切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资源,取得最佳的生物产量和最好的经济效益。(十三)技术诱导变革理论(十三)技术诱导变革理论在一个农业系统中有资源、技术、体制和文化四大要素变量。这四大要素变量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的变量。一定的资源结构将诱导产生相应的体制结构,同时文化结构也对这些结构有着巨大的作用。要在示范园区实现真正的技术诱导变革,就必须大胆引入市场机制,其中最重要的条件之一就是示范园区的产业经营必须走企业化、市场化、规模化的道路。 (十四)技术创新理论(十四)技术创新理论 所谓创新,就是把
15、一种从来没有过的关于生产要素的“新组合”引入生产体系。这种新组合包括一下内容:第一,引进新品种;第二,引进新技术;第三,开辟新市场;第四,控制原材料的供应来源;第五,建立产业的新组织。建立示范园区本身就是一种创新,它包括引进农业高新技术或新的生产方式,开发名特优产品或改进旧的产品,开发国际国内市场,获取新的农业投入。(十五)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十五)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 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就是使高新技术向传统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阶段迅速地渗透和扩散,使高新技术不断的渗透到传统农业领域的产前、产中、产后的关联产业,从而造成农业产业链条的不断延伸,农业科技产业不断出现,农业
16、关联产业不断扩大,形成和构建一个全新的现代农业产业链系统。把高新技术改造传统农业的理论运用于示范园区的建设中首先应该明确示范园区实质上是一个以现代高新技术和先进实用技术为依托,立足于区域资源开发和主导产业发展要求,按照现代化农业要求生产和经营的要求进行科学管理,在特定的地域范围内建立起科技先导性的现代农业企业。(十六)农业接口工程理论(十六)农业接口工程理论在现代集约持续农业中,能量、物质和信息的汇集交换场称之为接口;运用系统科学和生态经济学原理,在接口配套建设的现代化工业和工程设施及其调控技术,即称为接口工程。农业接口工程由肥料工程、饲料工程、加工工程和贮藏工程四部分组成。将农业接口工程理论
17、运用于示范园区的建设中,主要是考虑逐步使示范园区成为种养加、产供销、技贸工农一体化的经营体系的核心和龙头企业,使示范园区成为科技载体,贸易载体,加工载体,能有效地带动农村千家万户的农户,与千变万化的市场进行对接,有力的推进农业产业化、基地化和外向化的形成。 (一)可持续性原则(一)可持续性原则可持续性本来就是表述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及其评价标准的重要指标。生态系统的基本功能包括:生产力、稳定性、可持续性、应变弹性(恢复力)Resilience,及资源利用与分配的公平性Equitibility等,其中可持续性是关键。四、设计规划应遵循原则四、设计规划应遵循原则(二)整体协调原则(二)整体协调原则生
18、态农业系统整体中包含着各个部分或者称作子系统。每个子系统内又包含着许多组成分和环节。所有这些局部,一旦组织构成了系统整体,它们就不再是零散的“部件”,不仅起着个别、单独的作用,而组装、构筑成相互联系、相互协调、相互作用的有机整体,发挥出更大的整体增益效应。生态农业系统的整体协调和整合包括三层内容。一是农业生产结构的各个部门,即农、林、牧、副、渔和加工之间的协调和整合。这是达到整体协调的具体手段。二是发展生产和开发利用资源(包括自然和社会资源)以及环境与资源的保护之间的协调。这是较为宏观的协调。三是城市和乡村一体化,工业与农业一体化的更为宏观的整体协调和整合。这三个层次的协调和整合保证了生态农业
19、系统整体功能的优化。(三)系统有序原则(三)系统有序原则按照系统工程原理和方法以及非平衡系统从无序到有序发展的原理,农业生产不是一盘散沙,而是有其内在的相互联系,协同发展的内在规律的。因而是可以计划、可以规划并按照规划实施的。中国生态农业正是根据这个原理首先强调制定全面的区域发展规划,然后按照规划实施的。中国是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国家,在政府制定发展计划指导生产方面有丰富的经验。世界上还很少有这样的国家能够把具体的农业生产活动置于计划指导之下,以保证农业生态系统有序地发展。当然,计划也要有灵活性,也要根据情况的变化随时作必要的调整。其目的仍然是保证系统的有序运行。(四)能量与物质循环优化原则
20、(四)能量与物质循环优化原则生态系统生产力的基础是以土地利用为核心的第一性生产力(初级生产力)。提高第一性生产力要靠发挥土地特别是耕地的潜力。但是又不仅仅着眼于耕地。而是要通过多层次能量转化、物质合理循环达到尽可能高的能量和物质刊用效率。地球上的资源是有限的。而依靠这有限的资源能够持续长久地维持物种的生存、繁衍与发展,就是因为物质在各类生态系统中通过各种途径(食物链便是重要途径之一)得到循环利用。农业生态系统或是区域生态系统内部和系统之间的物质循环又和生物圈的生物地球化学大循环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循环往复,生生息息,无穷无尽。而结构和功能良好的生态农业系统就能在这个循环过程中更合理地利用资源,提
21、高资源利用的效率和持久性,通过资源永续利用,达到可持续发展。(五)数量、质量、效率、效益相结合原则(五)数量、质量、效率、效益相结合原则长期以来我国在实行计划经济中往往注意了农业产品数量的增长而忽视了质量的提高。如今农民必须把产品推向市场,受到市场和消费者的检验。质量问题就自然被提到重要的地位。不少地方提出了建设优质、高产、高效的“一优两高”农业。这个提法很有针对性,在一定时期有推动作用。但是一优两高不是最终目标,而且高效还容易引起误解。有人把农作物划分成“高效”作物和“低效”作物。其实效益要由农产品在市场的出售价格和成本来决定,而市场是不断变化的,高效和低效也就会是相对的。此外,效率和效益在
22、概念上也是有区别的。经济上的效率着重在资金成本的增值,而在生态学上的生态效率着重在能量的转化效率。总的说来,数量、质量、效率,效益都要结合,才能使农民的生产和收入都能可持续发展。(六)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六)近期效益和长期效益相结合原则 生态农业在推广上的最大困难就是人们往往把追求近期效益作为追求的目标。这在某种程度上与一些制度有关系,例如在干部有限任期内的业绩考核或岗位责任中往往倾向于能见、易见的建设项目和成果。而生态农业中特别是涉及生态环境保护的项目和措施则往往是取其长期效益、有时主要是社会效益。这个问题解决的好坏关系到生态农业建设的成效。解决这个问题一要靠思想境界的不断提高;二
23、要靠政策和制度的改善,例如在岗位业绩考核中强调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内容。(七)发展经济和资源开发与(七)发展经济和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环境保护相结合原则 不注意生态环境保护,或者是牺牲生态环境利益的经济开发是一种观念上落后、行动上近视、盲目的表现。如果说这种开发模式在20世纪中叶还有价值(美国在50年代初出版的以开发农业-EXPLORING AGRICULTURE为名的书曾经畅销,那时是为了鼓励人们进行农业开发,同时生态环境问题还不太突出,没有引起人们的普遍重视),那么,在21世纪来临的今天就是一种倒退。(八)三大效益相结合原则(八)三大效益相结合原则 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别
24、是生态系统、经济系统和社会系统的功能的体现。这三者本来就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生态效益不但保证着经济效益的实现,而且今天的生态效益就是明天的更大、更好、更持久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则不但是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也是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的保障。(九)区域分异和因地制宜原则(九)区域分异和因地制宜原则(空间分异原则)(空间分异原则)生态农业建设十分强调根据具体的生态经济条件。从大的方面来说,中国生态农业就是根据中国的国情提出来的。从生态农业县建设的具体规划、设计和措施来说,首先要做好县情分析。通常一个县里会包括几个不同的生态经济区域,它们在地形、地貌、水利、土壤和土地利用特点上有所不同,在经济上
25、、甚至民族、宗教信仰、风俗习惯上也有明显区别,它们的发展特点、策略和生态工程、生态农业模式都会有所区别。只有照顾到并且根据这些区别和特点制定出来的方案利措施才能真正得到贯彻执行,才能使生态农业建设成为推动生产力发展和生态环境保护的有力工具。(十)发展的阶段性原则(十)发展的阶段性原则(时间分异原则(时间分异原则)经济发展的不同阶段有其相应的生态农业系统,系统的制约因素,适宜结构,关键技术措施都不同。在经济发展的低级阶段,用人力资源去直接利用自然资源是基本的生产方式,因此,甚至在极少数地区,刀耕火种也可以被承认为合理的,但是随着人口密度的增加,土地利用频繁,单纯烧荒弃荒式的刀耕火种来不及使土地自
26、然恢复肥力,在这种情况下轮垦轮作就是一种进步的模式。你不能要求这样的地区立即发展深度加工企业。反之,在相对发达的地区,例如东南沿海地区,不但要把污染防治(包括工业污染为主的点源污染和农业污染为主的非点源污染)放在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任何协调工农、城乡关系,甚至环境的美化也要提到日程上来。总之,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农业生产结构要转换,生态农业系统的模式和功能也要及时转换才能不断指引发展的前进。(一)建立机构(一)建立机构为了搞好农业生态设计规划,应在当地政府的领导协调下,成立由农业、林业、牧业、水利、水产、区划、环保、乡镇企业、系统工程、经营管理等部门以及规划单位的有关领导及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的设计
27、规划小组,负责设计规划的全部工作。五、设计规划的一般步骤五、设计规划的一般步骤(二)确定规划及控制的等级(二)确定规划及控制的等级 系统的规模指系统所包括的范围,范围越大,控制的等级越高,越趋于宏观控制,往往因参数不准,情况复杂,生态调控的程度降低;范围越小,控制的等级越低;越趋于微观控制,虽然精度提高,但控制的效果会因范围小而受到限制。当然,在实际工作中,系统的范围(边界)和控制的等级是根据规划设计的目的而定的。目前多以村、乡为边界进行规划,也有以县为边界的。(三)确定设计规划的时段(三)确定设计规划的时段 根据生态农业具有明显的整体性、系统性和建设上的艰巨性、长远性等特点,设计规划的时段不
28、应太短,太短了会局限于眼前,既不利于规划范围内生态系统的建设,也不利于未来发展的目标。但设计规划时段也不宜过长,过长了难以准确预测,设计的结果容易落空,也不能适应市场对产品需要的变化。根据我国实际,规划设计的时段一般分近期和长远规划两种,并要保持近期规划和长远规划的连续性。近期规划一般为35年,长远规划一般为710年。(四)调查研究及资料搜集(四)调查研究及资料搜集 调查研究及资料搜集的目的,在于摸清情况、总结经验,发现问题、明确方向,为方案设计作准备。内容包括: 1.自然条件:地理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条件、土壤类型、水资源情况等。 2.生产条件:土地总面积、耕地面积、耕地类型(水、旱地等),
29、人口、劳力、畜力,排灌条件、化肥、农药用量,机具状况等。 3社会经济条件 :历年各业的规模、单产、总产;农业生产总产值及各业产值,人均产值、收入,农产品的分配情况等。 4.农、林、牧、副、渔各业的生产情况。 5.农业生产中的问题。1、摸清环境系统所包含的资源数量、质量,及其时空分布特征,作出定性和定量的分析和评价,确定资源的开发利用价值和合理利用限度。2、分析环境对系统的限制、约束的因素和程度,特别是不利影响和障碍因子及其作用的大小,确定约束的临界值或极值等。3、预测环境的发展变化,特别是人类活动对于环境产生的积极和消极影响,如对环境污染及破坏的分析和趋势预测。4、寻求趋利避害、利用和保护相结
30、合,适应与改造相结合的环境政策和对策。5、找出造成系统现实状态,功能和理想状态、功能之间差距及其原因,提出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问题的范围,初步提出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具体做法:具体做法:A、确定系统边界、确定系统边界明确所要设计的系统以后,要根据系统的结构特性和所要研究的问题,划定系统的边界和系统内组分间的边界,使系统组分与环境因素有一条比较明显的区分界限,以利于辨识和诊断。B、农业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农业生态系统的本底调查自然资源状况:自然资源状况:1、系统的地理位置和地形地貌特点;2、土地、耕地资源及土壤的理化特征;3、系统的气候特点,特别是光照强度和总辐射量及其分布,日照时数、温度及月、
31、旬变化、年降水量及其分布等;4、系统的生物资源和矿产资源特点等等。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条件:1、农业总人口、劳动力、文化素质等;2、系统的资产(固定资产、流动资产)和资金(固定资金,流动资金);3、工农业总产值,国民生产总值、人均纯收入等;4、市场和流通能力,包括离主要贸易中心的距离;交通运输方式等;5、主要农产品和农业生产资料的供求状况及实际价格;6、国家和地方的投资、信贷、税收和利率政策;7、生产资料所有制、产品分配制度、生产管理制度等有关的政策和法律;8、乡村习俗和乡规民约;9、科研、推广、教育机构的设置状况。农业技术特点:农业技术特点:1、每万农业人口的农技人员数量及其专业结构;2、
32、农作物(包括木本作物和食用菌类)的种类、品种及其栽培特点;3、畜禽(包括小动物和昆虫)的种类,品种及其饲养利用特点;4、有机和无机技术的采用情况,如化肥农药,有机肥,生物防治等技术;5、农业机械动力类型及数量,如每公顷耕地的机械马力数,耗电量,或机耕面积,灌溉面积等;6、各种农业技术对劳力、资金和智力的需求特点。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状况:1、系统的土地利用现状,如各种农林作物及其面积比例,种植制度等,2、农、林、牧、渔、副各业的产值结构。3、投入各业的资金和劳力数量及比例。4、乡村企业(或工业)状况。5、系统的生产力水平。6、系统的各种资源的利用率,如系统内可
33、利用土地,水资源,劳动力,农副产品及废弃物的开发利用程度,初级生产的光能利用率等等。7、系统的能源结构和能量效率,如各种能量来源,生活耗能和生产用能的比重、辅助能的投入产出效率等。8、系统的物流关系,包括各种农畜产品,营养成分,微量和大量元素,污染物的流动荆库存。9、系统的抗逆能力,如抗御各种自然灾害、土地退化等的能力。10、系统的经济状况,如总收入水平及其分配,投入资金的利润率、土地净生产率等等。上述本声调查内容在不同时间的历史上述本声调查内容在不同时间的历史变化状况:变化状况: 本底调查资料的来源是多方面的,包括各级部门和单位的统计资料,各种农业区划资料,土壤普查或详查资料,各种综合考察和
34、专项研究,有关的研究报告,实地调查研究,田间试验和室内分析,包括与当地干部、科研和推广人员以及农民的各种形式的座谈会等。对于大区域的农业生态系统,航空摄影、卫星遥感和地图等也是十分重要的资料和信息来源。本底调查内容及其详细程度应根据农业生态系统设计的目的和方法要求,以及资金、人力、时间和技术条件来确定。 (五五)系统分析与诊断系统分析与诊断 在上述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应用现代系统分析方法,对拟规划的系统进行系统分析与诊断,主要包括: 1. 能量流动的系统分析与诊断。 2. 物质循环的系统分析与诊断。 3. 资源状况及环境辩识与诊断。 4. 农业生产结构状况及效益、问题。 5. 系统的增值潜力及限
35、制因素。 6. 提高系统功能的突破口及关键问题。A、系统环境辨识和诊断、系统环境辨识和诊断自然环境辨识和诊断:自然环境辨识和诊断:1 1、气候环境。、气候环境。气候环境因素,如光照、温度、降雨、空气等是影响植物生长发育的主要因素。进行气候环境辨识和诊断,应对上述因素的功能及其限制作用进行深刻的分析和评价。例如,根据系统降雨量和各种植物需水量之间的关系,分析系统可以种植的作物,降雨分布满足这些植物生长发育阶段需水量的情况,补充水分的途径和方法。还要对上述气候因素的组合匹配状况进行辨识和诊断。如降雨和热量是否同步等,气候环境作为整体满足植物生长发育的需要,系统气候生产潜力的大小等。系统的气象灾害,
36、如暴雨、洪水、冰雹、干旱、阴雨、低温、霜冻、风害等,气象灾害的发生时间和发生频率,避灾方法。系统的大气污染,污染源、污染时间、污染物质及其危害。根据上述分析和评价,对照所设计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现状,找出主要的气候限制因素及其可能的调控程度,评价系统结构的合理性及气候因素对系统功能的影响。2 2、土壤环境。、土壤环境。 与气候环境的辨识和诊断相似,可分别对土壤质地、物理性状、营养元素含量、有机质含量、酸碱性等土壤肥力因素的功能进行分析和评价,把系统划分成若干土壤类型, 分析每类土壤的利用价值和生产潜力,找出每类土壤的主要限制因素,如营养元素限制土壤生产潜力的发挥,改善的途径和方法。系统存
37、在的土壤生态问题,如土壤肥力退化、水土流失、土壤盐碱化、土壤沙化等;土壤生态问题形成的原因,如对土壤取出多,投入少,过度耕作,栽培管理措施不当或乱垦滥伐等。土壤污染的发生,污染源、污染物质,减轻污染的途径和方法。然后对系统土壤利用现状的适宜性进行分析和评价,找出关键问题及可能的改善途径和方法。3、水源环境。、水源环境。 分析和评价系统水资源的来源和数量,可以开发利用的时间和程度,如水面养殖、灌溉等。系统遭受洪涝灾害或渍害,辨识灾害发生的时间、频率、严重程度,以及抗避灾害的措施等。系统水体环境的污染状况,危害程度,污染源及减轻污染的方法。进而分析系统对水资源的利用是否充分和合理,水资源利用中存在
38、的问题,如不同行业或利用方式的争水问题,地下水过度开采及由此产生的土壤环境问题等,找出改善的途径。4地理地质环境。地理地质环境。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地形、地貌、经纬度、海拔高度、海陆分布等。不同的地理环境,如地形、地貌、海拔高度等自然环境因素的组合特点不同,应从自然环境因素的各个方面及其组合匹配状况对其功能进行辨识和诊断。例如,斜坡地易于产生水土流失,高海拔气温较低等。地质环境主要指地壳的构造、土壤母质、矿产资源、地热等。土壤母质中所含各种无机物质及其含量,对土壤肥力、养分循环以及动植物及其动植物的生命活动都是十分重要的。5生物环境。生物环境。 生物环境的辨识和诊断,除考察系统生物的种类
39、及其自身的特点以外,主要应分析生物通过对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以及通过食物链(网)关系对特定对象生物产生的功能和作用。例如,玉米和大豆间作群落中,高杆的玉米对大豆产生遮阴 ,竞争水分 、磷 、钾等生长因素,病原菌通过寄生使大豆致病,害虫通过摄食对大豆产生危害;放养的牛、羊家畜也可能取食生长中的大豆而影响产量,人畜对大豆产品和副产品的利用等。总之对大豆生物环境的辨识和诊断,耍弄清楚系统中所有其他生物对它的功能和利用,进而找出大豆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和可能的克服途径。6、自然环境的整体辨识和诊断。、自然环境的整体辨识和诊断。 自然环境是一个综合的动态整体,各个自然因素并非孤立地对系统发生作用。因此,除了
40、对资源和约束两个侧面分别进行分析评价外,还应从整体功能、结构优势、组合匹配、收支平衡等多方面进行综合分析评价。既要摸清环境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更应计算环境与对象系统之间的输入输出关系。综合评价指标可以用系统的初级生产潜力、能量转换效率等表示。初级生产潜力的估算,可参见本书的农业生态系统的生产力一章及有关的其他文献。对照生产潜力和系统的现实生产力,可找出系统潜在功能与现实功能之间的差距,进一步综合分析产生差距的原因,可初步提出系统要解决的关键问题和系统没计的目标。社会环境辨识:社会环境辨识:1、政治环境。、政治环境。 政治环境主要分为国际和国内两方面。大的政治势态,如国际上的战争与和平的转化,国
41、内局势的动荡或稳定,必然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设计。对农业生态系统有着经常、直接的重大影响的是国家的政治体制、政治路线和方针政策、以及完备的法律体系和严格的法制管理。它们均会影响生产者的积极性而影响系统功能。因而上述各个方面对农业生态系统的有利影响和约束均应进行深刻辨识。2 2、经济环境。、经济环境。经济环境是一个复杂的体系,可以从不同的角度来识别它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辨识和诊断:(1)人口。人口作为环境条件,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功能:一是作为人力资源,二是作为消费环节和污染源。因此,要确认系统的人口总数和变化趋势,如自然增长率、人口的机械移动等,掌握人口密度及其与自然条件、经济发达
42、水平的适宜度,了解人口的素质,如性别、年龄、健康状况、文化水平等,进而分析人对系统功能的作用。(2)各种农业生产资料的供应状况和价格,如化肥、农药、机械,燃油、电力等。生产资料供应不足或价格过高,都将通过农业生产过程而影响农业生态系统的功能。因此,不但要了解供应和价格的现状,还要预测其变化趋势。(3)各种农产晶的市场销路、价格及其变化趋势,为系统设计提供科学依据。(4)资金条件。资金是物质的货币表现,农业生产的各种输入物质都要用货币购买。因此要弄清楚资金来源的渠道和数量,还要考察资金平衡状况,即资金使用方向、使用效率和周转速度,再与资金来源相比有无缺口,并估计资金潜力和前景,找出最佳的投资方向
43、。(5)交通条件。要了解交通运输的方式(如铁路、公路、内河等),交通道路网的密度、分布及质量以及交通运输工具。进而对交通功能进行辨识,如按时、如数运送各种农产品或生产资料状况。(6)乡村工业的种类、规模及其对其它产业的作用。3 3、文化环境。、文化环境。文化环境包括社会的文化教育水平、医疗卫生状况、社会成员的职业构成、民族成分、宗教信仰、风俗习惯、精神风貌等。农民的文化素质直接影响接受和应用科学技术的水平,从而影响系统的生产力水平。文化环境辨识,应弄清楚上述诸方面对农业生态系统功能的影响。4 4、科技环境。、科技环境。科学技术是实现系统功能的根本保证。因此,科技环境辨识要了解农业科学研究机构、
44、高等农业学校、职业学校、农业技术推广机构等的数量、级别和分布情况;农业技术人员的数量和级别,农技成果的数量、水平、推广情况和经济效益等;农业科技服务体系及其功能等。5、信息环境。、信息环境。 现代农业系统离开信息环境是不可想象的。信息环境辨识,是要弄清系统获得自然信息、经济信息、科技信息等的渠道是否畅通,鉴以根据信息,调整系统的结构和功能。6、社会环境的整体辨识。、社会环境的整体辨识。 社会环境因素综合地对农业生态系统发生作用,各个因素也都不是固定不变的,它们对农业生态系统的作用也在经常改变,这种作用可能表现为相对稳定的常态(在一定时段内),也可能表现为有规律的动态,也可能表现为随机扰动。而且
45、,社会环境与农业生态系统之间也存在着作用与反作用,信息、物质和能量的传递,相互反馈联系等等。在进行社会环境辨识时,都必须予以充分的注意。(六)方案设计(六)方案设计 方案设计是农业生态设计规划的核心,它包括预期发展目标的确定,系统组分的确定,系统组分的时空排列,系统总体结构及亚系统结构调整,能量、物质输入、输出及循环转化途径,效益预测及关键配套技术措施拟定等。 由于生态农业组分的复杂性,建设的艰巨性,及时间的长久性,用一般的经验法进行设计规划就显得无能为力,必须借助于现代农业系统工程的理论与方法,以及电子计算机技术,建立数学模型,通过计算机模拟运算,抉选出优化方案。优化方案的效益及实践价值,主
46、要取决于资料的可靠、参数的准确、增长速度适当、目标确定合理、模型真实,以及配套技术得当。 应当指出的是,农业生态规划设计方案的提出,并不是问题的终结,而恰恰相反,只是生态农业建设的开始。因为任何方案设计得再好,也难免带有主观意愿,是否能真正反映客观实际,必须拿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运行、去检验、不断修正、完善。经实践验证符合设计要求、效益良好的方案,最后在大范围推广实施。六、设计类型六、设计类型(一)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 1、土地利用的平面规划 2、土地利用的立体规划 3、土地利用的时间设计(二)生态经济结构设计(三)食物链(网)的优化设计(四)资金投入和输入输出设计(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计(六)
47、农村能源设计(七)配套技术体系设计(一)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一)土地利用规划和设计 主要是土地利用的平面规划,即根据土地资源的特点,确定农、林、牧、渔各业以及建筑(住宅、乡村工业、仓库等)和交通道路等的位置和用地比例;土地利用的立体设计,包括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度土地的利用层次设计,根据植物的形态和生理生态特征,在同一土地上把不同种类和高度的植物通过间作套种等方式组成多层次的植物复合群体,或在同一土地上同时安排利用不同高度的动植物复合群体,如稻田养鱼、果园种草放牧等,土地利用的时间设计,即根据气候资源的季节变化,通过合理复种,轮作或配套工程措施,延长资源利用时间,提高单位土地面积和单位时间的产品产
48、出。(二)生态经济结构设计(二)生态经济结构设计首先是根据设计系统的发展方向和目标合理确定农林牧渔副五业的产值构成,使各业之间协调配套、产值互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其次是各业内部结构配套的设计,如种植业中粮、经、油、饲四大类作物的种类及其布局,间作套种和复种轮作方式;林业的林木树种结构,用材林、经济林、防护林和薪炭林的合理配置和布局,畜牧业的畜群,畜禽种类和品种、经济动物发展的种类,品种和数量,渔业水面开发利用中鱼类,虾蟹、贝类、藻类的品种(或种类)及其养殖面积;与农产品生产和多种经营相适应的加工工业的种类和规模等。(三)食物链(网)的优化设计(三)食物链(网)的优化设计食物链(网)的优化设计
49、,就是通过调整食物链的环节,协调彼此之间的关系,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和效率。特别是农业废弃物的资源化,降低生产成本,促进农业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和高效持续发展。(四)资金投入和输入输出设计(四)资金投入和输入输出设计在规划设计中要考虑资金投放的效益,长期目标和短期效益结合,优先发展短期内能收到效益的生产项目,采取滚雪球的形式,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更大的效益。同样,农业生产中投入系统的物质、能量的种类、数量、投放时间及不同物质或能量的投入比例等对产品品种,产量和品质以及系统的持续生产力都有不同的影响。输入输出设计是要使整个系统有限的、可投入生产的物质和能量获得系统整体最大的产品产出量,而不是追求某一产品
50、的最大产量。可以从投入转化效率、投入构成及其比例,产品的种类和数量(包括单产),以及输入和输出的时间等方面加以考虑。(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计(五)生态环境综合治理设计根据设计系统的特点,采用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综合治理山、水、田、林、路,如农田基本建设和水利建设,绿化造林等,不断改善生态环境,为农业的持续发展奠定基础。(六)农村能源设计(六)农村能源设计我国农村能源短缺,存在烧毁大量秸杆,山林过度采樵等破坏生态环境的现象。农村能源设计要坚持多能互补原则,即开发新能源(如培植薪炭林,开发利用沼气、利用太阳能等)和节能技术并重,确定合理的能源结构,使更多的秸杆得以还田或用于动物生产,
51、保护山林资源,改善生态环境。(七)配套技术体系设计(七)配套技术体系设计合理选择和应用现代农业技术,吸收传统农业技术的精华,进行组装配套,是实现优良的系统功能效益的基本保证。七、农业区域开发项目规划方案七、农业区域开发项目规划方案的主要内容的主要内容(一)项目的背景 1、项目区经济发展现状; 2、项目提出的必要性和依据; 3、项目开发的指导思想(或开发方针)。(二)市场预测 1、需求情况的预测; 2、同类产品生产能力的估计; 3、市场状况、竞争能力与前景。(三)项目拟建地点及其建设条件 1、项目拟建地点的地理位置; 2、各种自然、社会经济条件。(四)项目的产品方案、拟建规模和主要技术方案 1、
52、项目的产品、目标、规模和要求; 2、保证产品数量、质量的主要技术方案。(五)项目实施进展 1、项目建议期限; 2、各项工作的进展。(六)投资估算和资金筹措 1、总投资的估算; 2、资金来源。(七)效益分析 1、经济效益达到的主要指标; 2、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的初步估计。(八)组织管理 1、组织管理形式; 2、机构的设置及人员的配备。(九)结论 1、规划人员对本项目的评价; 2、规划人员向上级提出的呼吁。(十)基础数字(据)(十一)附件 八、效益分析的主要指标八、效益分析的主要指标(一)固定资产投资估算 1、土建工程费用 2、设备及安装工程费用 3、工程其他费(含土地开发费) 4、预备费用=(1
53、+2+3)15% 5、建设期利息=(1+2+3+4)50%10% 6、固定资产投资总额=1+2+3+4+5 注:含种子、种苗、种畜、种鱼等(二)流动资金=固定资产投资总额(25%40%)(三)总投资额=(一)+(二)(四)建成后年销售收入或收入(五)年经营成本估算 1、原、辅料 2、燃料及动力 3、包装物 4、工资及福利费 5、维修费 6、折旧及摊销 7、销售费用 8、管理费用 9、财务费用 10、年经费成本总额=1+2+3+4+5+6+7+8+9(六)销售税金 1、农村特产税=销售收入税率,税率如下: 其中:烟叶31% 水果10% 水产品8% 林产品8% 牲畜产品10% 食用菌8% 2、增值
54、税(加工项目)销项税率为13%,进项税(主要是指原材料)可按10%抵扣,实际增值税为3%。(七)年企业所得税=(四)(五)(六)33%(八)年利润=(四)(五)(六)67%(九)年税收=(六)+(七)(十)年实现利税=(八)+(九)(十一)年投资利润率=(八)/(三)100%(十二)年投资利税率=(十)/(三)100%(十三)投资回收期=(三)/(八)九、对策与措施九、对策与措施组织保障组织保障 一、领导机构一、领导机构 示范园区建设领导小组,由县委、县政府领导任组长,县级各相关部门和相关乡镇为成员,从相关部门和乡镇抽调专人组建专门的管理机构示范园区建设指挥部。二、落实责任二、落实责任 (一)
55、领导小组是示范园区领导机构,直接对县委、县政府负责,拥有对相关部门和涉及乡镇的考核权,以及对相关部门和涉及乡镇主要领导的任用建议权。 (二)示范园区建设指挥部,负责示范园区建设的规划、资金安排,检查督促、质量监督等日常工作。 (三)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由县直各项目管理单位负责实施。示范园区各乡镇党委书记、项目建设单位主要负责人为示范园区项目建设第一负责人。 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管理系统图生态农业综合示范园区建设管理系统图 投资保障投资保障 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坚持以项目为载体,统一规划,分年实施,资金打捆使用。凡用于生态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园区建设的资金,实行专户管理,统一使用,分项目报
56、帐,严格按照开发资金、项目资金管理办法,实行专项审计,接受群众公开监督。 对示范园区项目建设,实行以农户投入为主,政府补助为辅,其它资金补充的投资原则。政策保障政策保障 1、投资政策、投资政策 建立“生态农业综合开发建设基金”,坚持集中投放,项目管理,有偿使用,讲求效益;以农业综合开发资金为引导,按一定比例由无偿贷款资金、退耕还林还草补贴资金、以工代赈资金和农民投工投劳资金匹配投入,组成对示范园区项目投资的整体;增加银行对示范园区建设的信贷投入,且以有偿使用为主;示范园区内的各种农业专门基金和农业专项资金,在不改变其性质、渠道的前提下,允许与示范园区建设项目结合使用;同时实行财政贴息,调动社会
57、各方面的投资积极性,坚持“谁开发,谁投资,谁收益”的原则,招商引资吸纳民间资本,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农业综合开发。 2、科技政策、科技政策 拿出一部分资金用于支持示范园区推广农业技术或用于农技推广站(组)的基本建设,开展科技服务的各种经营组织,享受所得税减免待遇。由政府有关部门承担技术贸易活动中的费用,包括技术转让费用等,待经济发展后,再由示范园区自己负担。对在示范园区建设中作出突出贡献的科技人员,给予一次性的经济奖励。对农技推广人员做到定岗、定责,同经济效益挂钩。 3、土地政策、土地政策 凡来示范园区投资开发的单位或个人,可通过拍卖、招投标、承包、征用、合作、租赁等形式依法获得土地经营使用权,定
58、权发证。土地经营使用权的使用年限可为10年、20年、30年、40年,最长为50年;允许向各种经济利益主体出租土地,允许以土地作资本入股联营或抵押获取资金;投资者在合同期限内可依法转让、出租、抵押、继承。土地出让金,视其投资额度、地理位置和基础设施配套情况,分别优惠作价。4、税收政策、税收政策 实行农村特产税调节制度。当某项特产税的增收严重影响到该产品生产时,有关部门可根据实际情况,按规定的程序及时调整税率,以促其生产;考虑市场及自然风险,按照低收入低税率、高收入高税率的原则,实行差别税率制度;粮地改为多种经济特色农产品生产后,农业税、定购粮可改征实物为折征代金。做好示范园区建设的发展规划做好示
59、范园区建设的发展规划 根据农业高新技术的成熟度及今后的农业发展趋势,从加速农业高新技术的示范和应用,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和调整的高度出发,制定示范园区建设的规划。第一,要坚持高起点,充分发挥示范园区的示范带动作用,切实符合农业实际。第二,突出特色,重点突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第三,建示范园区注重超前性和示范推广性相结合,本着“先易后难”、“成熟一个发展一个”,以及“先试验,后推广”的原则。 明确示范园区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明确示范园区的指导思想和主攻方向 在指导思想上,牢固树立示范园区为实现石柱现代农业建设和开发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注重高新技术与常规技术、传统技术有机结合,组装配套。本着实地、实用、实效的原则来选择合适的项目,采用“政府引导、企业运作、中介参与、农民受益”的运作方式,统筹规划、协调布局、灵活运作、创新机制,不断探索示范园区建设的新路子。 在主攻方向上,牢固树立科技为实现石柱农业生产持续发展、农村经济持续发展和农村建设持续发展服务的思想。注重五个结合:即农业与农村经济、农业研究与开发推广、近期与远期、科研院所与地方、硬技术与软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核能材料堆场租赁合同
- 艺术培训班班主任招聘协议
- 河道治理井施工合同
- 气体行业客户经理招聘协议
- 灯具安装劳务施工协议
- 酒店租赁合同协议:企业活动
- 考古挖掘工具租赁合同
- 建筑物修缮合同模板
- 大型物流中心建设合同样本
- 核电站排水管沟施工合同
- 月主题活动幼儿园主题活动记录表
- (完整)20以内加减法练习题50题一套及答案【必刷】
- 健美操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临沂大学
- 江苏开放大学本科物流管理专业060180物流信息管理期末试卷
- 后勤人员考试试题及答案
- HG/T 4339-2024 机械设备用涂料(正式版)
- 2024春国开电商数据分析形考任务答案
- 平面构成(普通高等院校艺术设计专业)全套教学课件
- 学校结核病防治制度及流程
- 行政职业能力测试题库言语理解与表达习题完美版
- 学术交流英语(学术写作)智慧树知到期末考试答案章节答案2024年哈尔滨工程大学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