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2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金金 华华 市市 发发 展展 和和 改改 革革 委委 员员 会会金金华华市市水水利利渔渔业业局局二二o o一一年九月一一年九月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前言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前前 言言金华市地处浙江省中部,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口增长和城市化建设迅猛,建设用地需求大,经过持续多年的开发建设,人均耕地面积持续减少,人地矛盾日益突出,土地资源已成为制约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瓶颈之一。控制人口和保护现有耕地,
2、继续提高单产的同时,积极扩大新的耕地,已经成为国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低丘红壤是我市重要的土地开发后备资源,是“十二五”期间重要的挖潜对象。我市低丘红壤资源优势明显,低丘红壤资源在全市分布广泛,充分挖掘我市低丘红壤资源潜力和合理开发利用,有助于缓解我市土地供需矛盾,有助于促进我市效益农业的发展,推动我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生态市建设和全面小康社会建设。全市共有低丘红壤资源276617hm2(4149255亩),可开发利用低丘红壤资源总面积为17527hm2(262905亩)。“十一五”期间,在浙江省水利厅、金华市水利渔业局和地方各级政府的组织安排下,全市共开发治理低丘红
3、壤规模以上重点项目2179.4hm2(32691亩),累计投资9184万元,其中省补助资金1712万元。低丘红壤资源的开发治理有效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促进了土地利用结构和农村产业结构的合理调整,特别是经济林果园的集中开发,扩大了地方传统特产的经营规模,大大提高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同时,开发治理区域植被覆盖率显著提升,为建立农业现代化奠定了良好的生态基础,为促进生态市建设提供了保障。根据金华市生态市建设纲要、土地利用规划、农业综合发展规划的要求,在区域防洪规划、水土保持规划等一系列规划的基础上,根据浙江省水利厅提出的“可续适度围垦滩涂资源和利用低丘红壤,为全省的区域空间开发新平台提供土地资源储
4、备”精神,对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前言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2“十二五”规划进行编制。本规划总结“十一五”期间低丘红壤治理开发的成绩和差距,明确“十二五”期间规划开发的总体目标和建设内容,以及组织实施保障措施等内容,为“十二五”期间有计划、有步骤地实施低丘红壤开发治理提供科学依据。根据金华市适宜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总量及金华市近年年均开发低丘红壤资源量的规模,“十二五”期间规划全市开发治理低丘红壤资源共2059.87hm2(30898亩),占全市低丘红壤资源适宜开发低丘红壤资源总量(17527hm2)的11.75%。规划开发治理低丘红壤资源
5、中开发耕地面积为412hm2(6180亩),经济林果园面积为1647.87hm2(24718亩),项目总投资18786.08万元。考虑到部分“十二五”规划项目可能由于客观原因实际难以实施,故安排1021hm2(15315亩)的储备项目以供具体实施时选择。2011年4月20日,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和市水利渔业局共同组织召开了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的评审会,根据评审会的评审意见,进行了修改、完善,形成了本规划。本次规划工作得到市发改委、市规划局、市国土资源局、市林业局、市农业局及各县(市、区)水利(务)局等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协助,在此表示感谢!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6、 目录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目目 录录前前 言言 .1 1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 .1 11.1 自然概况 .11.2 社会经济概况 .61.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 .92 2 低丘红壤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低丘红壤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 .11112.1 低丘红壤资源总量及其分布 .112.2 低丘红壤资源区土地利用现状 .142.3 “十一五”低丘红壤资源开发治理实施情况 .163 3 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21213.1 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的必要性 .213.2 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的可行性 .224 4 规划原则、依据和
7、目标规划原则、依据和目标 .25254.1 指导思想 .254.2 基本原则 .254.3 规划主要依据 .264.4 规划水平年 .274.5 规划目标 .274.6 规划范围和任务 .295 5 低丘红壤开发治理总体布局低丘红壤开发治理总体布局 .30305.1 开发治理分区 .305.2 开发治理措施 .355.3 “十二五”期间拟实施的重点项目 .396 6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6868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目录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26.1 投资估算 .686.2 资金筹措 .707 7 低丘红壤资源管理低丘红壤资源管理 .7
8、1717.1 低丘红壤资源开发管理机构 .717.2 建立低丘红壤资源综合管理体系 .717.3 低丘红壤资源管理的总体要求 .718 8 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效益分析和环境影响评价 .73738.1 效益分析 .738.2 环境影响评价 .748.3 综合评价结论 .759 9 实施意见及保障措施实施意见及保障措施 .76769.1 实施意见 .769.2 保障措施 .76附表附表 .8080附件:附件: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十二五”规划规划评审意见评审意见附图:附图:附图-01 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工程总体分布图附图-02 婺城区及金东区低丘红壤
9、开发治理“十二五”重点工程分布图附图-03 兰溪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重点工程分布图附图-04 东阳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重点工程分布图附图-05 永康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重点工程分布图附图-06 浦江县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重点工程分布图附图-07 武义县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重点工程分布图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目录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3附图-08 磐安县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重点工程分布图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1 1 基本情况基本情况1.11.1 自然概况
10、自然概况1.1.11.1.1 地理位置地理位置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介于东经11913221204642,北纬28313229416之间,东邻台州,南毗丽水,西连衢州,北接杭州、绍兴,南北跨度129km,东西跨度151km,土地总面积10941.62km2。行政区辖婺城、金东2个区,兰溪、义乌、东阳、永康4个县级市和武义、浦江、磐安3个县,共9个县级行政区。金华交通便捷,铁路、高速公路纵横全境,公路四通八达,为闽浙赣皖四省交通枢纽。1.1.21.1.2 地形地貌地形地貌金华市属浙中丘陵盆地区,地处金衢盆地东段。南与浙南山区相邻,东与浙东盆地低山区相接。地势南北高、中部低,北部低山丘陵和缓起伏,
11、东、南部中低山挺拔,中部大小盆地相间错落。“三面环山夹一川,盆地错落涵三江”是金华地貌的基本特征。区内各种地貌类型在分布上呈现有规律的演替变化,以盆地中部的兰江、金华江、东阳江、武义江为轴心向两侧抬升,依次为平原、平畈、岗地、低丘、高丘、低山和中山。其中平原平畈占土地总面积23.29%,岗地占10.03%,丘陵占26.38%,低山占35.12%,中山占5.18%。平原、岗地和低丘都呈较平缓的地貌,坡度一般都在15以下,高丘、低山坡度一般都在15以上,全市地面坡度构成为8占32.57%,815占7.44%,1525占14.03%,2535占22.41%,35占23.55%。根据2009年浙江省完
12、成的第五次卫星遥感技术普查成果,金华市地面坡度组成详见表1-1。境内千米以上的山峰有208座。位于武义与遂昌交界处的牛头山主峰,海拔1560.2m,为全市最高峰。境内山地以5001000m低山为主,低山内侧散布起伏相对和缓的丘陵,以江山绍兴断裂带为界又分为北部丘陵和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2中部丘陵,市境的中部以金衢盆地东段为主体,四周镶嵌着武义盆地、永康盆地等山间小盆地,整个大盆地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大小盆地内浅丘起伏,海拔在50250m之间相对高度不到100m。盆地底部是宽阔不一的冲积平原,地势低平。表表1-11-1 金华市地面坡
13、度组成表金华市地面坡度组成表 单位:单位:kmkm2 288151525253535行政区面积%面积%面积%面积%面积%总土地面积婺城区552.7939.7374.595.36126.239.07237.2117.05400.5528.791391.37金东区381.0557.8952.307.9570.5310.7299.6215.1354.78.31658.20兰溪市611.6346.60132.6610.11173.3413.21234.5817.87160.1912.211312.40东阳市511.9629.31133.977.67279.3515.99475.227.23345.78
14、19.801746.78义乌市507.3945.9480.407.28157.8314.29203.0518.39155.7614.101104.43永康市415.2739.6587.378.34147.9714.13219.2720.93177.5316.951047.41浦江县213.7323.2855.025.99136.3314.85236.4725.65277.4830.23918.03武义县302.8419.31117.987.52234.0114.92362.3623.11550.9935.141568.18磐安县67.015.6179.716.67209.6617.55385.
15、0432.22453.4037.951194.82合计3563.6732.578147.441535.2514.032452.8022.412576.3823.5510941.621.1.31.1.3 地质地质金华市地处中国东部新华夏系第二隆起带,以江山绍兴断裂线为界,分为两大构造单元:西北区属浙江西部江南地层区衢江地层分区兰溪地层小区,东南区属浙江东部华南地层区四明山武夷山地层分区永康地层小区及龙泉地层小区。市境内地层比较齐全,自元古界至新生界均有出露,分布最广的是侏罗系上统和白垩系,面积占半数以上。市境岩浆活动频繁,各种类型岩浆岩均有不同程度分布,其中以燕山期侵入的岩浆岩分布最广。市境火山
16、活动以中生代陆相喷发最为强烈,晚侏罗世达到鼎盛时期,新生代火山活动减弱。市境内地层岩石分布,周缘山地主要是上侏罗统火山岩,丘陵地区主要是白垩纪红色碎屑岩,沿江平原及盆地底部,表面覆盖着第四系松散岩,一般厚为46m,下面亦属红色碎屑岩。前泥盆系变质岩及上古界地层呈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3局部零星分布。1.1.41.1.4 气候气候金华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春早秋短,夏季长而炎热,热量丰富,雨量充沛,光热水条件优越。时空分布不均衡,由于受地形、地貌的综合影响,盆地气候特征和气候的垂直差异明显。气候灾害频繁,影响较大。夏初多梅雨,
17、盛夏有伏旱,夏秋有台风影响,冬季干燥寒冷。降水量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地域差异较大,年降水量地区变幅在12002150mm之间。降水成因主要是锋面雨、台风雨、地形雨和对流雨。雨量分布与地形有密切关系。地势高,又处于迎风坡的西南山区雨量最大;东部和东北部山区地势虽高,但因处于背风坡,雨量次之。沿东阳江、武义江、金华江、衢江、浦阳江的河谷平原与盆地中部雨量最小。全年降水季节分配极不均匀。年雨量分布是单峰型,春雨多,梅雨最大,夏秋冬少雨。36月是春雨及梅雨季节,为多雨期,一般占全年雨量的50%以上;78月,除台风影响和局部雷阵雨外,天气以晴热为主,降水量一般在200mm左右,占年雨量的15%左右,由
18、于天气晴热,蒸发量大,农作物需水、耗水猛增,为全市常年干旱期;910月份冬夏季风交替时有一段秋雨期,但秋雨期比春雨期时间短,雨量少,一般在210240mm之间,时有秋旱发生,个别年份也会因台风雨形成大洪水;12月至次年2月是少雨季节,雨量在192210mm之间,仅占全年雨量的14%左右。全市年平均气温在16.317.6之间,其中兰溪市最高为17.6;浦江县最低为16.3。气温年际变化较大,近40年平均气温最高是1961年,金华、兰溪、永康、东阳等地均在18以上。全年7月为最热月,月平均气温为28.729.8;最冷月为1月,月平均气温4.35.4,日平均大于等于10积温52305650。金华极端
19、最高气温为41.2,极端最低气温为零下9.6。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4年平均无霜期大部分地区在250天左右,霜期约100天,初霜一般出现在11月下旬,最早出现在10月中旬,最迟在12月中旬,终霜一般在3月中旬,最早在1月底,最迟在4月中旬。市境多年平均陆面蒸发量在 600800mm 之间。东北山区、南部山区蒸发量相对较小,在 600700mm 之间,金衢、南马、永康盆地,在750800mm 之间。全市干旱指数在 0.500.70 之间,属湿润地区,78月为 1.011.48,为干旱期。水面蒸发多年平均值 9001035mm,河谷平原
20、和盆地中心气温较高,蒸发量较大;东北山区和南部山区,地势高、气温较低,蒸发量较小。水面蒸发年内分配,冬春两季较小,最小月蒸发量出现在 12 月,月蒸发量 2535mm,夏秋两季太阳辐射强,气温高、风速大、水热交换作用强,蒸发量较大。510 月的水面蒸发量占全年总蒸发量的 70%以上,最大月蒸发量一般出现在 78 月份,达 150180mm。1.1.51.1.5 河流水系河流水系金华市江河分属三大水系:钱塘江、瓯江和椒江。钱塘江是我省最大河流,也是我市最大河流,在我市境内流域面积为 9679.49km2,占我市总面积的 88.59%;瓯江在我市境内的流域面积为 949.71km2,占我市总面积的
21、 8.69%;椒江在我市境内的流域面积为 296.96km2,占我市总面积的 2.72%。金华市河流呈树枝状分布,源短流急,比降大,多为雨源型山源性河流;径流量季节变化大,调节能力差,河流含砂量中等。受地质构造、地形和条件影响,河流水系发达,大小河川众多,集水面积在 100km2以上的较大河流达 40 多条。1.1.61.1.6 土壤土壤金华市境内土壤类型多样,主要地带性土壤有红壤和黄壤。红壤主要分布在盆地内侧的缓坡台地及周缘的丘陵和低山坡麓地带,土壤特征为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5“酸、瘦、粘”,经过一定措施改良,可种植多种经济作物
22、和粮食作物;黄壤主要分布在海拔600m以上的低、中山,适宜发展多种用材林和部分经济林。全市土壤包括自然土壤和农业土壤,划分为10个土类、16个亚类、53个土属、95个土种。各种土壤类型面积与构成见表1-2。全市10个土类及其亚类土壤多数连片分布,盆地内(包括永康、武义、浦江盆地),从河谷至两侧山地,土壤具有明显的对称式分布,由河谷向两侧依次分布有:清水沙、培泥沙土、泥质土、泥沙土,至低丘岗地有:红泥土、红沙土、红筋泥、紫砂土、紫泥土、红紫砂土;再至山地,有黄泥土、黄松泥,650750m海拔以上山地演变为山地黄壤;至1000m以上是山地黄泥土、山地香灰土。表表1-21-2 金华市土壤类型面积与构
23、成一览表金华市土壤类型面积与构成一览表 单位:单位:kmkm2 2类型面积占总面积的百分比(%)总面积9923.90100红壤土类3493.5835.20红壤255.502.57黄红壤3112.4431.36亚类红壤性土125.641.27黄壤土类1056.1910.64紫色土土类1090.4810.99石灰性紫色土738.497.44亚类酸性紫色土351.993.55石灰岩土类11.210.11基中性火山岩土土类76.850.77粗骨土土类1604.8916.17石质土土类100.431.01新积土土类55.090.56潮土土类52.830.53水稻土土类2382.3524.01亚类淹育型8
24、2.220.83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6渗育型817.368.24潴育型1463.6414.75潜育型19.130.191.1.71.1.7 植被植被在浙江省植被分区中,金华市属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地带北部亚地带的浙闽山丘甜槠、木荷林区。主要植被类型有亚热带针叶林、常绿阔叶林、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竹林、灌丛、草丛及人工植被等。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原生植被遗存很少,仅在交通闭塞的少数地区有少量残存,而广大的丘陵盆地和低山地区大多被以马尾松为建群种的次生针叶林及人工林所覆盖。全市植被分为四个植被类型组,即阔叶林、针叶
25、林、灌丛、草丛,下分9个植被型,即常绿阔叶林、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落叶阔叶林、竹林、暖性针叶林、温性针叶林、常绿落叶混交灌丛、落叶阔叶灌丛及草丛。常绿阔叶林主要分布在海拔500800m的低山谷地和坡度较陡的山地。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是常绿阔叶向落叶阔叶的过渡类型,一般分布在海拔8001000m的低山坡地。落叶阔叶林主要分布在1000m以上的中山山地,有的是常绿阔叶林遭到破坏和出现的次生林。竹林多数分布在900m以下的山丘坡地,多为人工林和半自然林。针叶林分布面积较大,是我市主要的森林资源,大多分布在丘陵山地的红壤、黄壤地带,主要树种有马尾松、杉木林、黄山松林等,其中马尾松林分布最广,约占乔林木的
26、70%,在平原和丘陵山麓谷地,有水杉林栽培。灌木草丛通常分原生、次生灌草丛两类,主要分布于海拔1000m以上的山地。全市森林活立木蓄积量21952370m3,占全省的11.6%,森林覆盖率为60.44%。1.21.2 社会经济概况社会经济概况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71.2.11.2.1 行政区划与人口行政区划与人口金华市下辖婺城、金东2区及兰溪、义乌、东阳、永康4市和武义、浦江、磐安3县,共69个镇37个乡40个街道。2010年年末金华市总人口为466.65万人,其中市区93.19万人;非农业人口109.41万人,其中市区32.16
27、万人。1.2.21.2.2 经济发展趋势经济发展趋势改革开放30多年来,金华抢抓机遇,锐意改革,基本改变了以农业为主的经济结构,形成了特色鲜明的“产业群+市场群+城市群”的发展格局。根据2010年金华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2010年全市实现国民生产总值(gdp)2094.7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5%。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为107.19亿元,增长4.7%;第二产业增加值为1085.46亿元,增长12.6%;第三产业增加值为902.05亿元,增长13.3%。全市人均生产总值达到45031元,增长11.9%。第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由上年的5.251.843.
28、0变化为5.151.843.1。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029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0201元。“十一五”期间,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以来,金华突出强调“转危为机”,利用金融危机的倒逼机制,积极推进经济转型升级,从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由资源消耗型向资源节约型转变,由高碳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变,使金华的经济增长质量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为绿色崛起提供了产业基础。积极打造生态农业示范区。按照发展现代生态农业的要求,积极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培育了优质粮油、奶牛乳品、生猪和肉制品、花卉苗木、水果蔬菜、中药材和食用菌、名优茶叶等优势特色主导产业。加快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推进农业标准化和特色
29、农产品生态化。积极培育现代农业主体,完善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的生产经营机制,提高了农业产业化经营水平。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8金华市按照国家、省级主体功能区的规划要求,将我市划定为外围山林生态屏障区、中部盆地城镇密集区、核心丘陵生态绿心等3个生态功能区,分别实施有针对性的管理策略,着力构建“一心、两带、三片、放射廊道”为主体的生态发展格局。1.2.31.2.3 土地利用结构土地利用结构根据2010年金华市土地利用现状调查统计结果,2010年全市总土地面积1094162hm2,其中农用地961042hm2,占总面积的87.83%;
30、建设用地109357hm2,占总面积的9.99%;水域及水利设施用地11675hm2,占总面积的1.07%;未利用地12088hm2,占总面积的1.10%;全市农用地中耕地158114hm2,占总面积的14.45%;园地52889hm2,占总面积的4.83%;林地699376hm2,占总面积的63.92%;建设用地中居民点及工矿用地98010hm2,占总面积的8.96%;交通用地11105.09hm2,占总面积的1.04%。金华市土地利用结构详见表1-3。表表1-31-3 金华市土地利用结构金华市土地利用结构 单位:单位:hmhm2 2行政区耕地园地林地其他农用地居民点及工矿用地交通用地水域及
31、水利设施用地未利用地总计金华市1581145288969937650663980101134711675120881094162金华市境内条件较好的土地资源基本得到了开发利用,全市已利用土地为1082074hm2,利用率高达98.90%。其中农用地面积为961042hm2,占全区土地总面积的87.83%,土地利用呈现以农用为主的特征,但随着城镇化水平提高和工业化进程的加快,农业用地比例已有较大幅度的降低。全市农用地资源比较丰富,总面积为961042hm2,占全市土地总面积的87.83%,但其资源分布十分不均。其中耕地资源主要分布在兰溪市、永康市、武义县、东阳市,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64.62%;
32、而园地主要分布在兰溪市、武义县、金东区、义乌市,占全市园地总面积的53.14%;而林地主要分布在武义县、东阳市、磐安县,占全市林地总面积的53.27%。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91.2.41.2.4 农业经济概况农业经济概况全市各地以提高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为中心,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0.6亿元,其中农业产值95.58亿元,林业产值5.18亿元,牧业产值55.77元,渔业产值9.78亿元,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29亿元。近年来,全市各
33、地进一步发挥区域优势,农业结构调整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经营和标准化生产水平进一步提高,2010年农作物播种面积2737km2,粮食总产量达到89.42万t。1.2.51.2.5 工业经济概况工业经济概况全市贯彻落实中央刺激经济的一揽子计划和相关政策措施,全力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迅速扭转了经济增速过快下滑的势头。工业企业科技创新不断增强,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工业生产保持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工业增加值938.32亿元,比上年增长11.8%,工业增加值占gdp的比重为44.8%。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总产值3393.31亿元,销售产值3277.14亿元,分别增长32.8%和32.2%。规模以
34、上工业企业完成出口交货值853.85亿元,增长30.8%,占销售产值的比重为26.1%。1.31.3 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水资源及其开发利用情况金华市水资源较丰富,但时空分布不均,人均占有量少。全市多年平均年降水总量为165.18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1512.9mm。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为91.73亿m3。境内有山塘水库128081处,其中水库729处。全市降水量的高值区在婺城区南部山区,达17002150mm,低值区在义乌市、东阳市和永康市,年降水量在12001300mm。其他地区年降水量在13001700mm。径流深地区分布与降水量基本一致,径流高值区在婺城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
35、”规划 第1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0区南部山区和武义县大溪流域,径流深达10001400mm,低值区在义乌市西北部和东阳市中部流域,径流深在400mm左右。特定的地域位置、气象条件以及地形地貌特点,决定金华市是一个洪涝以及干旱灾害频繁发生的区域。为除害兴利、合理调整水资源时空分配,近年来,水利建设改革与发展的步伐大大加快,全市的水利灌溉工程效益显著,有效灌溉面积稳步增长,水利工程较好地发挥着灌溉等综合效益,为防御旱涝自然灾害、保证农业持续稳定增长做出了重大贡献。为今后全市各地低丘红壤资源的开发治理提供了宝贵的水源条件。金华市水资源量详见表1-4。表表1-41-4 金华市水
36、资源量分布表金华市水资源量分布表行政区计算面积(km2)多年平均水资源量(亿m3)多年平均地下水资源量(亿m3)多年平均降水量(亿m3)婺城区1392.0513.1112.413922.4995金东区657.485.14041.1419.3401兰溪市1310.4410.50822.28119.3199东阳市1046.0213.13643.009725.1494义乌市1744.058.20071.920515.5103永康市1105.488.44691.808115.7696浦江县907.666.75081.567113.2301武义县1564.1015.57912.730425.7997磐安
37、县1198.8810.85232.353118.5563合计10926.1691.725819.2247165.1749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12 2 低丘红壤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低丘红壤资源现状及开发利用情况2.12.1 低丘红壤资源总量及其分布低丘红壤资源总量及其分布低丘红壤资源是指低丘范围内具有农业、林业生产力的各种红壤资源类型的总称。综合国内对低丘的定义,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根据农业区划的成果,确定的低丘红壤定义为:调查低丘的下限为山坡脚,而上限为300m。磐安县大于300m的一些台地尽管也有比较好的开发潜力,未列入本
38、次低丘红壤资源中。金华市地处亚热带,水平地带性土壤以红壤为主,红壤类是金华市面积最大的土壤资源,是金华市发展粮食和亚热带经济林、经济作物的重要基地。根据2007年浙江省围垦局、浙江大学、浙江省地理信息中心等编制的基于3s技术的金衢地区低丘红壤开发利用潜力评价及近几年金华市各县市低丘红壤开发的相关调查,现阶段全市低丘红壤资源的总面积为276617hm2(4149255亩) ,各县市红壤资源面积见表2-1及表2-2。表表2-12-1 金华市低丘红壤资源面积汇总表(分高程统计汇总,单位金华市低丘红壤资源面积汇总表(分高程统计汇总,单位hmhm2 2)海拔高度(m)行政分区250250300低丘红壤资
39、源面积(hm2)低丘红壤资源面积(亩)占全市资源总量的百分比(%)海拔高度250m的资源量占地区总资源量的百分比(%)婺城区24115884249993749859.0496.46金东区21032839218713280657.9196.16兰溪市5608220255810787160521.0196.52东阳市3975243264407866117015.9390.19义乌市3761120283963959458514.3394.88永康市3383321963602954043513.0293.90浦江县185913134217253258757.8585.57武义县255032284277
40、8741680510.0591.78磐安县130610762382357300.8654.83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2合计256519200982766174149255100.0092.73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80.00%90.00%100.00%婺城区 金东区 武义县 浦江县 磐安县 兰溪市 义乌市 东阳市 永康市全市海拔高度(m) 250海拔高度(m) 250300 图图2-12-1 金华市及各县市红壤资源高程分布示意图金华市及各县市红壤资源高程分布示
41、意图表表2-22-2 金华市低丘红壤资源面积汇总表(分坡度统计汇总,单位金华市低丘红壤资源面积汇总表(分坡度统计汇总,单位hmhm2 2) 坡度行政分区66151525坡度6资源占总资源(及占全市坡度6资源)的比例(%)坡度615资源占总资源(及占全市坡度615资源)的比例(%)坡度1525资源占总资源(及占全市坡度1525资源)的比例(%)婺城区114226096748145.69(10.23)24.39(10.08)29.92(7.16)金东区107764215688049.27(9.65)19.27(6.97)31.46(6.59)兰溪市23293123362247840.09(20.8
42、5)21.23(20.41)38.68(21.52)东阳市15466103411827135.09(13.85)23.46(17.11)41.45(17.49)义乌市1684191181368042.49(15.08)23.00(15.08)34.51(13.10)永康市1601772431276944.46(13.85)20.10(11.98)35.44(12.22)浦江县89973575915341.41(8.05)16.46(5.91)42.13(8.76)武义县832569011256129.96(7.45)24.84(11.42)45.20(12.02)磐安县564628119023
43、.68(0.50)26.36(1.04)49.96(1.14)合计1117016045310446340.38(100)21.85(100)37.77(100)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30.0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婺城区 金东区 武义县 浦江县 磐安县 兰溪市 义乌市 东阳市 永康市全市坡度 6坡度 615坡度 1525图图2-22-2 金华市及各县市红壤资源坡度组成示意图金华市及各县市红壤资源坡度组成示意图从表2-1可以看出,数量最多的地区是兰溪市,为58107hm2,占总资源
44、的21.01%,其次为东阳市,为44078hm2,占总资源的15.93%,最少的为磐安县,为2382hm2,占总资源的0.86%,这主要由于磐安县内海拔普遍较高,大都已属于高丘、低山的范围。从图2-1还可以看出,全市低丘红壤资源绝大部分分布在250m以下,占全市低丘红壤总资源的92.73%。从表2-2可以看出,全市接近一半(40.38%)的低丘红壤资源分布在坡度6的区域,面积为111701hm2,占总资源的40.38%。615和1525区域的资源面积分别为60453hm2和104463hm2,分别占总资源的21.85%和37.77%。海拔250m以下,低丘红壤资源的坡度组成与全区域资源的坡度组
45、成基本一致,但是,在海拔250m300m范围,低丘红壤资源主要分布在1525区域。因此,金华市低丘红壤资源的开发利用的重点为海拔250m以下区域,250m以上区域的坡度多较大,应以生态保护、治理为主。另外1525区域资源总量较大,而且开发程度相对较低,这一区域是今后低丘红壤资源开发的重点,在开发的同时要注重生态效益、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4的统一。综合表2-1、2-2可以看出,兰溪市不仅低丘红壤总资源量大,占全市总资源的21.01%,而且低丘红壤资源中6的比例较高,坡度6资源占兰溪市总资源40.09%,是全市今后
46、开发的重点。此外,金东区由于坡度6的资源比例最高,达49.27%,低丘红壤资源更具开发潜力,开发的生态风险也相对较小,开发难度与成本也较低,因此,金东区是除兰溪市之外,另外一个具有较大开发潜力而生态风险相对较小的区域。2.22.2 低丘红壤资源区土地利用现状低丘红壤资源区土地利用现状低丘红壤资源是金华市重要的土地后备资源,目前已经开发的大多是区位、自然条件优越,开发比较容易、投资相对较低,开发效益较大的区块,因此今后的低丘红壤开发难度、工程复杂程度和投资都将会逐渐上升,综合多年来的开发治理经验,影响低丘红壤开发条件的因素主要有坡度、坡向、土壤类型、高程、利用类型、区位条件、面积大小以及现状开发
47、程度等综合考虑,依据浙江大学调查适宜性评价研究成果,调查“十一五”期间已经开发治理面积,对规划期内的可开发低丘红壤资源作了调整。金华市各县市区低丘红壤资源开发利用的潜力分析见表2-3。由表2-3看出,已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为242442hm2,占总资源量的87.65%,说明我市低丘红壤资源的利用率已相当高,可适宜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只有17527hm2,占总资源的6.34%,开发利用的后备资源非常有限。而且,在适宜开发的后备资源中,部分园地、疏林地由于前期开发程度低,需要二次开发改造的共计17041hm2,占适宜开发资源的97.23%,是今后低丘红壤资源开发治理的重点。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
48、五”规划报告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5表表2-32-3 金华市低丘红壤资源适宜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金华市低丘红壤资源适宜开发区土地利用现状 单位单位hmhm2 2已经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适宜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不适宜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行政分区总资源量农用地建设用地水域小计园林更新改造疏林地更新改造荒草地裸地小计疏林地荒草地裸地滩(涂)地小计婺城区249991594150473242131215361864601768167184371271919金东区2187113071427446217807208535200243714330531411627兰溪市5810743405
49、5378637494205284947133227659115701631472162096东阳市44078361474172040319154013400167420850002085义乌市39639335463868037414105051015620690002069永康市360292912433240324489745200102625550002555浦江县2172516701177401847519983262902353724691040897武义县2778721552310202465410089800110620270002027磐安县23825118205932521640
50、041613730001373合计276617209998310211423242442147822259259227175271550731634148416648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62.32.3 “十一五十一五”低丘红壤资源开发治理实施情况低丘红壤资源开发治理实施情况2.3.12.3.1 实施完成情况实施完成情况“十一五”期间,全市共开发治理低丘红壤规模以上重点项目2179.40m2,基本为农用地开发,累计投资9184万元,省政府补助红壤开发治理重点项目水利配套资金1712万元,项目有序开发,标准设计,低丘红壤资源高效
51、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并进。开发治理完成情况详见表2-4及2-5。表表2-42-4 全市全市“十一五十一五”年度开发治理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年度开发治理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年份面积(hm2)累计投资(万元)其中,省级水利配套资金(万元)200658927313862007531273039520083771569330200941714983622010265.40656239合计2179.4091841712表表2-52-5 全市全市“十一五十一五”各县市开发治理重点项目完成情况各县市开发治理重点项目完成情况行政分区面积(hm2)累计投资(万元)其中,省级水利配套资金(万元)婺城区3251694276金
52、东区2911088271兰溪市4081482286东阳市167500116永康市2521181194浦江县132861110武义县316.71168249磐安县287.71210210合计2179.4918417122.3.22.3.2 实施实施效益总结效益总结根据对金华市各县市的调查,“十一五”期间低丘红壤治理开发对于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增加农民收入。具有显著的社会效应。如永康市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7“十一五”期间完成低丘红壤治理面积252hm2,荒山都由经济林覆盖,减少水土流失,改善生态环境同时还增加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
53、入。单以舟山二村开发项目为例,512亩项目蚕桑基地能产生效益为50万元/年;兰溪市通过大面积改造低产田和低产果园,基本形成了较现代的产业格局;金东区抓住区内上荷塘畈成为省低丘缓坡地综合开发利用试点的机遇,通过新垦低丘红壤综合培肥示范基地建设,建成基地核心区面积1500亩,辐射面积12000亩。示范区内土壤地力明显提升,贫瘠的耕地变得肥沃。土地综合生产能力也显著增加,核心区蔬菜基地的蔬菜产量由平均4500kg增加到5600kg。据测算,通过推广测土配方施肥,累计增产2450余t,增收392万元,总计节本增收412.5万元。而且,有机肥的大量使用,提高了作物品质,减少了农业面源污染,实现了经济效益
54、、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同步协调提高。2.3.32.3.3 开发治理经验开发治理经验根据对“十一五”期间实施效果较为成功的县市、开发项目案例分析,总结经验如下。1)科学规划、精心组织在全面查清低丘红壤资源的数量、质量现状和适宜性评价的基础上,充分考虑地区特点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人与环境、经济的协调发展,根据全市的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认真做好低丘红壤资源的开发治理与利用的分区与规划工作。在开发治理设计时,因地制宜,根据宜林则林、宜农则农、宜建则建的原则,遵从自然规律,对土层厚度,地力及水源保证情况进行分析和论证,并根据低丘红壤开发利用的难易程度和条件,制定分年实施计划。坚持以规划带项目,
55、建立低丘红壤开发治理项目库,提高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的计划性和可操作性。具体工作可以从以下三方面进行:根据低丘红壤的资源分布情况,遵循所属行政区域的国民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8经济和社会发展中长期规划,并与其它相关规划相衔接的原则下,对开发治理的红壤资源进行调查分析,明确开发重点,通过开发重点,带动整个区域的全面发展;并对开发条件进行分析,确定规划期内的备选项目,促进低丘红壤资源的合理有序开发;做好项目建议书、可行性研究和初步设计等各个阶段的勘测设计工作,根据建设工程的特点,对建设工程所需的技术、经济、资源、环境等条件进行更加深入
56、细致的分析,主要目的是解决如何进行建设的具体工程技术和经济问题;在项目实施过程中,应严格把好资金管理和使用、工程设计与审批、施工队伍的选择、设备采购、施工质量控制、项目验收及工程建后管理等各个环节,这些措施的落实对项目的顺利实施,起到重要的保障作用。2)加强组织领导由于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存在难度大,成本高等现实问题,不少基层干部都存在畏难情绪,开发的积极性不高。因此,要求加强组织领导,保证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工程的顺利进行。如兰溪市根据自身低丘红壤总资源量大的特点,一直重视低丘红壤的可持续开发利用。3)做好水利配套做好水利配套是“十一五”期间低丘红壤开发治理的普遍经验。如永康市主要对莲花山庄、秀山山
57、庄、舟山一村、舟山二村、舟山下丁村、方岩可投应村、龙川渔川村、唐先镇等8个项目进行开发治理,治理以“大弯就势,小弯取直”的原则,修建水平梯地,配套进场道路、排水沟,开挖塘坎、蓄水池,配备小型提水机械等。4)多方筹集资金低丘红壤开发项目由于省级财政补偿有限,相当部分需要地方财政和民间资本补助。根据开发较为成功的项目总结,引入市场机制,多方筹集资金,是解决低丘红壤开发治理资金来源的重要思路。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195)做好水土保持水土保持目的是保护和利用水土资源,减轻水土流失。低丘红壤由于本身具有酸、瘦、粘的特点,在开发利用过程中
58、,将会改变原有的植被状况,如不采取有效措施,必将进一步加重水土流失。所以,开发时必须加大水土保持治理力度,以确保开发项目建设一处,保护一处,成功一处。如兰溪市在实施梯地改造、水利配套、机耕路等低丘红壤开发措施后,在沟渠旁和道路两侧种植防护林,在梯地内壁种草覆盖,美化环境,减少水土流失,实施资源利用和保护水土的良性循环。2.3.42.3.4 开发存在问题开发存在问题总结全市低丘红壤资源开发历程,总的发展势头是健康的,方向是正确的,成效也比较突出。同时也为促进农业增效,加速农村经济发展,推进农民脱贫致富起到了较好的作用,但是由于低丘红壤开发工作涉及千家万户,分布范围广、点散,已经开发的都是先前开发
59、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块,待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则存在开发条件差,配套建设难度大、要求高、资金投入大等特点。部分已经开发的低丘红壤资源由于当时开发资金和施工工艺等条件限制,没有得到充分合理的开发,或缺少科学的管理,存在一些不足的地方,也需要更新改造。目前,全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1)资金筹措困难根据“十一五”低丘红壤开发治理情况调查,普遍反映由于当前农村的村集体经济相对比较薄弱,配套资金的筹措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影响了群众开发低丘红壤的积极性;另一方面由于资金短缺,部分项目降低了工程标准,影响了开发的质量和资源开发利用的效益。因此,需要上级部门在政策引导,项目扶持等方
60、面给予更多支持。2)开发标准偏低、建设质量不高金华市低丘红壤开发治理“十二五”规划报告 第2章金华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金华市水利渔业局20据统计,历年开发的土地上,配套有渠道、喷滴灌等水利设施的仅占20%左右,大部分不能旱涝保收,而且早期开发项目的园地果品口感不佳,价值低,开发经济效益低。因此,今后新开发项目要高度重视水利设施建设,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对缺水利设施配套的已开发项目进行二次开发,并择优品种,提高水果品质和质量,确保效益稳定。根据兰溪市低丘红壤开发项目情况反映,业主在开发时,偏离初步设计的方案,总体布置有所偏差,同时也暴露出初步设计不够详细,不能很好的满足工程建设的需要,同时,懂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