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1页
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2页
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3页
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4页
文言文答题技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文言文阅读答题技巧第一部分:读懂文言文口诀:务求甚解,又不求甚解一、怎么去读(1)根据注释及相关题目猜测文章大意。(2)然后带着“何人?”、“何时何地做何事?”、“结果怎样?”、“为什么?”等问题对文段用心地默读文章,以“事件”为依据对文章分层,理清文章思路。(3)遇到实在不懂的字词,不必着急,同时必须用?或其他记号来提示自己放放先读下文,也许过后联系上下文进行推导自然能明白,或者可以到题目中去找答案。(4)利用已掌握的文言字词意思、句式理解文章。二、其它出现频率较高的词语(1)人称代词:第一人称(余吾予);第二人称(尔而女汝乃);第三人称(之其彼)(2)疑问代词:谁 孰 何 胡 焉 安 奚例

2、题:【原文】初,权谓吕蒙曰:“卿今当涂掌事。不可不学!”蒙辞以军中多务。权曰:“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但当涉猎,见往事耳,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蒙乃始就学。及鲁肃过寻阳,与蒙论议,大惊曰:“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肃遂拜蒙母,结友而别。【阅读训练】1选出下列句中“以”字的用法不同的一项(    )A 辞以军中多务  B以残年余力  C或以为亡  D以刀劈狼首2文中有两个通假字,这两个通假字是: &

3、#160;      、         3翻译句子,并写出由此而出的一个成语。 “士别三日即便刮目相待,大兄何见事之晚乎!”译文:成语:                4本文通过记述孙权劝勉吕蒙努力致学的故事,说明了什么道理?答:第二部分:如何答题一、文言实词释义题:本题往往考查多义实词,古今异义

4、词,通假字,偏义词及词类活用等知识点。答题技巧:实词理解题不完全在于考你是否记得实词意思,更主要是考你是否会利用上下文进行推测。掌握常见的理解和推断实词在文中含义的方法:第一种:从语法搭配的角度辨析词性:如:左右欲刃相如第二种:从语义搭配的角度推测词义:如:兵挫地削第三种:从语境暗示的角度推断词义如:亲贤臣,远小人第四种:从字形构成的角度推测词义 第五种:从词类活用(古今异义)等用法的角度判断词义如:亲贤臣,远小人第六种:从句子结构对称的角度推断词义如: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齐楚之精英第七种:从字音字形通假的角度推断词义如:河曲智叟亡wú以应【相关知识】一词多义的产生: 的本义。如

5、“(解)狐乃引弓送而射之”(拉开弓)。 的引申义。如“我君景公引领西望”(伸长),成语有“引吭高歌”。 的比喻义。如“金城汤池”(比喻牢不可破)。 的借代义。如“徒以口舌为劳”(代言辞)。 的假借义。如“将军禽操宜在今日”(通“擒”)。二、内容归纳题1. 找出文段中与选项解释相对应语句,一一对应。选项的叙述或分析的错误只在某一小点,主要是:个别实(虚)词故意译错;人物的事迹张冠李戴;事件发生的时间和地点错位;人物性格陈述不恰当;凭空添加,无中生有;强加因果关系。2. 读懂文章中传达的大意:“什么人做了什么事结果怎么样”,了解文章所要传达的中心思想。(例题如上)3. 根据文章中传达的主人公的品质

6、谈谈自己的看法,此类题目属于开放性题目,只要根据文中传达的品质来谈谈自己的看法即可。三、文言翻译题方法:做好“换、留、删、补、调“。一定要直译,不要意译,要字字落实,忠实于原文。“留”,就是保留。凡是古今意义相同的词,以及古代的人名、地名、物名、官名、国号、年号、度量衡单位等,翻译时可保留不变 “删”,就是删除。删掉无须译出的文言虚词。比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沛公的侍卫樊哙。“者也”是语尾助词,不译 “补”,就是增补。(1)变单音词为双音词;(2)补出省略句中的省略成分;(3)补出省略了的语句。注意:补出省略的成分或语句,要加括号 “换”,就是替换。用现代词汇替换古代词汇。如把“吾、余、予”

7、等换成“我”,把“尔、汝”等换成“你”。 “调”就是调整。把古汉语倒装句调整为现代汉语句式。 “变”,就是变通。在忠实于原文的基础上,活译有关文字。如“波澜不惊”,可活译成“(湖面)风平浪静” 赋分点:1译准词义:实词(含词类活用、通假、偏义词,修辞语句)及虚词和固定结构。2译准句式(被动句,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3译准句子语气(陈述疑问感叹祈使语气)和句间关系(并列转折因果等复句关系)备查知识1:常见文言词类活用:(1)名词的活用:(1)名词活用为动词:如“左右欲刃相如”(刃:杀)。(2)名词活用为使动:有“使怎么样”的意思,如:“先破秦入咸阳者王之” “项伯杀人,臣活之。”。(3)名词

8、活用为意动:有“把-当作-”的意思,如:“稍稍宾客其父”、“粪土当年万户侯”(4)名词活用做状语:A.表特征状态,如 “常以身翼蔽沛公”。B>表态度、方式,如“吾得兄事之”。C.表工具,如“有好事者船载以入”。D.表处所,如“相如廷斥之”。E.表趋向,如“操军破,必北还”。F.表频率,如“岁赋其二”。(2)形容词的活用:形容词活用做名词:如 “四美具,二难并”。形容词活用做动词:如 “断其喉,尽其肉”形容词的意动用法:如:“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认为-怎么样。)形容词使动用法:“王者不却众庶,故能明其德。”(使明显);“春风又绿江南岸” (使-怎么样。)。(3)动词的活用:动词的使动

9、用法:“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使-震惊/悲泣)动词活用为名词,如 “燕赵之收藏,韩魏之经营”。备查知识2:常见文言特殊句式:(一)判断句(1)用“者,也”表判断:“者,也”、“者也”、“也”、“者”;“吾妻之美我者,私我也。”、 “莲,花之君子者也”(2)“为”、“乃”、“即”、“则”或否定词“非,未,弗”等表判断。“夫六国与秦国皆诸侯”“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信陵君窃符救赵(3)名词做所谓语直接表判断(刘备,天下枭雄。)(二)被动句:(1)单独用“于”“受”“见”或组合成“见于”,“受于”表判断。如:“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2)“为”、“为所”、“为所

10、”表判断;如:“臣闻如姬父为人所杀”(3)“被”(后起用法,如:周公之被逮)。(4)意念被动(无词语标志):兵挫地削(三)省略句:(1)省略主语:如:“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2)省略宾语:“权起更衣,肃追()于宇下”。省略了“之”指孙权(3)省略介词:“将军战(于)河北,臣战(于)河南”。(四)宾语前置:(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宾语前置。如:“沛公安在?”疑问代词(如:谁、何、奚、胡、恶、安)(2)否定句中,代词做宾语,宾语前置。如:“时人莫之许也。”(时人莫许之也)(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前取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如:“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如:“唯利是图”

11、等。(4)方位词、时间词做宾语时,有时也前置。例如:“业文南向坐。”(史记·项羽本纪)(五)定语后置:(1)者:如:“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2)之: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3)之者:“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六)介词结构做状语后置:(1)用介词“于”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要移到动词前作状语。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2)介词“以”组成的介宾短语,翻译时前置做状语。如:“具告以事。”(鸿门宴)。四、文言文断句“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 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

12、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下雨天,留客天,留我?不留!技巧:一、常用虚词是标志: (一)常用句末语气词(句尾助词)后面可断句。 如“矣、耶、哉、与(欤)、焉、兮、耳、而已、 (乎)、(者)、(也 )”等。 特殊情况: 1、“者”,在作“的人”或者表示间断停顿、 或“者也”连用时,其后不能断句。 “卿今者才略”2、“乎”有时用在句中同“于”,作介词(如: 生乎吾前),其后不能断句。(二)常用句首语气词(发语词)前面可断 句。 如“岂(岂独)、其、盖、唯、盍、夫、 且、且夫、若夫”等。 例: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 且庸人尚羞之。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13、。 盖余所至,比好游者尚不能十一,然视其左 右,来而记之者已少。(三)常用于句首的相对独立的叹词前后 都可断句。 如“嗟夫、嗟乎、呜呼”等。(四)常用句首时间词前可断句。 如“顷之、俄顷、向之、未几、已而、斯 须、既而、俄而、俄、有间”等。(五)常用句首关联词前面大多可断句。 如“故、故而、是故、以故、(然)、因、(而)、 (于是)、苟、纵、向使、然而、无论、至若、是 以、继而、纵使、然则、虽然、至于”等。 例如: 于是余有叹焉。 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 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是故圣益圣,愚益愚。二、抓住“曰”“云”“言”: 文言文中对话、引文常常用“曰”“云

14、”“言” 为标志,一般情况下碰到它们都要停顿,且大多用冒号顿开,后面“曰”的内容一般要加双引号。 如果两人对话,一般在第一次问答出现人名,以后就只用“曰”,而把主语省略。三、根据习惯句式断句: 如:1、何其也(译为“多么啊”。) 2、不亦乎(不亦说乎?)四、借助修辞与骈句借助文言文的两大特点来断句:1、讲究修辞(顶真、排比、对偶、对称、反复等);2、句式整齐,四六句多。顶真:例:秦王坐章台见相如相如奉璧奏秦王秦王大喜,传以示美人及左右左右皆呼万岁。(廉颇蔺相如列传)对称:例:中山君喟然而仰叹曰:“与不期众少其于当厄怨不期深浅其于伤心吾以一杯羊羹亡国以一壶餐得士二人。”五、根据句子结构

15、成分断句文言文语序和现代文语序基本相同,即主语在前,谓语、宾语在后,修饰语般在中心词前。先找出动词或形容词谓语,往往会句意自见(古汉语中,句子多以动词或形容词谓语为中心)。但要注意倒装句、省略句等情况。六、还要理解内容大意,联系前后文。为了保证断句的准确性,在利用上述方法时应注意结合内容大意的理解及联系前后文。断句练习题:一客有为齐王画者齐王问曰画孰最难者曰犬马最难孰最易者曰鬼魅最易夫犬马人所知也旦暮罄(qing显现)于前不可类之故难鬼魅无形者不罄于前故易之也(韩非子·外储说左上)二君子之言寡而实,小人之言多而虚。君子之学也入于耳藏于心行之以身君子之治也始于不足见终于不可及也。君子虑

16、福弗及,虑祸百之,君子择人而取,不择人而与,君子实如虚,有如无。三、太宗曾罢朝怒曰会杀此田舍汉文德后问谁触忤陛下帝曰岂过魏征每廷争辱我使我常不自得后退而具朝服立于庭帝惊曰皇后何为若是对曰妾闻主圣臣忠今陛下圣明故魏征得直言妾幸备数后宫安敢不贺文言文练习题一、 送东阳马生序(节选)宋濂余幼时即嗜学,家贫,无从致书发观,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尝 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叩问。先达德隆望尊,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 稍降辞色。余

17、立侍左右,授疑质理,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或有所闻。1下面“以”的用法与另外三项不同的是(    )A 无从致书以观   B计日以还  C以是人多以书假余    D俯身倾耳以请2翻译下列句子: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俟其欣悦,则又请焉。             

18、60;3回答下列的问题。“余因得遍观群书”的原因是什么?                                             &#

19、160;                                “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的原因是什么?              &

20、#160;                                                 &

21、#160;             4  这则短文赞扬了宋濂怎样的精神?答:二、 诫子书诸葛亮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夫学须静也,才须学也,非学无以广才,非志无以成学。淫慢不能励精,险躁则不能治性。年与时驰,意与日去,遂成枯落,多不接世,悲守穷庐,将复何及!1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的句子。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澹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  2本文作者就哪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从这几个方

22、面又是怎样展开论述的?答:                                                

23、;                                          3作者写这封信的用意是什么?答:     &

24、#160;                               4文中有两句话常被人们用作“志当存高远”的座右铭,请写出这两句话。答:            &#

25、160;                        三、阅读马说,完成问题。世有伯乐,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只辱于奴隶人之手,骈死于槽枥之间,不以千里称也。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食马者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是马也,虽有千里之能,食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安求其能千里也?策之不以其道,食之不能尽其材,

26、鸣之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曰:“天下无马!”呜呼!其真无马耶?其真不知马也。1、解释句中加点的词语。不知其能千里而食也( )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 )安求其能千里也( ) 执策而临之( )2、用现代汉语写出文中画线句的意思。3、食马者“不知马”主要是不能了解千里马的需求?请选用文中词语,仿照所示答案,分别用两个字加以说明,填写在下面空格内。鸣之 、4、本文借千里马的遭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渴望? 四、先公(指欧阳修)四岁而孤,家贫无资。太夫人以荻(与芦苇相似的草本植物)画地,教以书字。多诵古人篇章。使学为诗。及其稍长,而家无书读,就闾里(街坊)士人家借而读之,或因而抄录。抄录未毕,已能诵其书,

27、以至昼夜忘寝食,唯读书是务。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    1、选出下列加点字解释有误的一项:(  )3分    A、以荻画地 以:用           B、教以书字用 书:写    C、使学为诗 为:作为        

28、0;D、及其稍长把 及:等到    2、欧阳公“自幼所作诗赋文字,下笔已如成人”的最根本原因是:(  ) 3分    A、欧阳修聪明过人            B、太夫人教子有方     C、闾里士人家慷慨借书        D、

29、欧阳修刻苦攻读    3、将下列语句翻译成现代汉语。6分 (1)多诵古人篇章。                               (2)唯读书是务。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