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殷墟建筑中的“左祖右社”、“前朝后寝” 摘要: 虽然殷墟宫殿区内的建筑基址在修筑年代上存在前后差异,各时期的宫殿格局也不尽相同,但殷墟宫殿区内的建筑布局始终遵从着“前朝后寝”的特点。属寝殿类建筑的甲组基址居北,属于朝堂建筑的乙组基址居南,且乙组基址呈现出在一条南北轴线上有多座四合院落式宫殿相连接的情况,这都符合商代宫室建筑的一般特征。宗庙建筑居南,且建筑年代较早。在殷墟宫殿区范围内存在着甲、乙、丙组基址位于宗庙建筑以北,而南部较空旷的布局特征。 中轴对称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中轴对称,即是在城市或宫殿区规划过程中,设计一条或数条轴线,各建筑以这条轴线为基准对称布列。在单体
2、建筑中也存在一条中轴线,使一座建筑也呈左右对称的建筑结构。在中国古代单体大型宫庙建筑中普遍存在着建筑轴线,形成规整的建筑格局,中轴线也代表了古代帝王建中立极的权利思想。商代在都城宫殿区内修建池苑已经成为定制,这些池苑的主要功能是为身居宫城内的王室成员提供休闲娱乐的场所,此外,宫殿区的建筑基本都是土木结构的,极易发生火灾,而这也是中国古代所有宫殿建筑不可避免的短板,因此中国历朝历代在修建宫城时都会注意修建用以蓄水的消防设施。另外,在宫城内修建蓄水池,也可用于在冬季造冰,并将其储存用以为食物保鲜和夏季降温以供王室所用。关键词:大型建筑、建筑格局、营造制度、继承与发展引言: 殷墟是晚商时期的都城,1
3、928 年至 1937 年间,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考古组对小屯东北地一带进行了多次考古发掘,发现并确认了甲、乙、丙建筑基址,上世纪八十年代在乙组基址的东南部发现一座平面为“凹”的建筑遗址,后被命名为丁组基址。甲组基址其范围南北约21750平方米;乙组基址范围南北长约2000平方米,东西宽约100 米,丙组基址的范围南北长约1750平方米;丁组建筑面积大约1500平方米。四座建筑基址占地广,规模宏大且所在地势较高,将通过对此四组建筑的遗址分析,探究其相对布局关系,推断建筑性质,从而得出结果:殷墟的建筑特点和宫庙制度。 一、四组建筑概况 甲、乙、丙、丁四组均为大型建筑组群,甲乙大致在一条直线上
4、,丙丁分布于乙建筑左右。(一)发掘情况简介 甲组可分为27座建筑基址,按照布局分为南北两群。甲四基址为北群建筑的核心,平面呈南北向长方形,从位于基址中部的脊柱础石的分布来看,甲四室内的格局可分为4个单元,推测甲四基址应是一座内分四室、屋顶为悬山两面坡式顶、朝向东面的建筑。甲十一基址是甲组基址中规模最大的一座建筑基址,且属于南群建筑基址中的核心建筑之一。从该基址柱迹的布列,大致可以看出甲十一与甲四的建筑结有类似之处,都是带有耳房的建筑,甲十一应属于一座高等级的建筑。 乙组基址位于甲组基址之南,共有21座夯土基址,多数基址为东西向排列,呈横长方形,门向南,少数基址为南北向排列,呈竖长方形,门向东或
5、向西。因乙组基址的东边为洹河河岸,多数基址面貌不全,李济先生认为基址的大部分已被河水浸蚀而且早被河水淹没,推测乙组基址属于东西对称的布局形态。 丙组基址位于乙组基址的西南部,通过近年的钻探得知丙组基址位于乙组最南端的乙二十组四合院落式宫殿基址以西,两组基址之间有夯土相连。这一布局似乎表明,丙组基址可能属于乙二十组四合院落式宫殿基址的一个组成部分。 丙组基址的布局以丙一为核心,在其南面,诸基址呈东、西对称状分布。丙组基址的建筑形制与甲组和乙组基址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不仅建筑规模较之甲、乙两组基址小很多,而且很多基址属于露天的夯土平台而非房屋建筑,因此丙组基址的性质必然与其他组不同。 丁组基址位于乙
6、组基址的东南方,距离乙二十基址约 80 米。丁组基址平面呈“凹”字形,朝东开放,由 F1、F2、F3 三座单体建筑基址组成。在基址上共发现三排东西向布列的带有础石的柱迹。3座大型建筑基址共同组合成了一座开口向东的“凹”字形宫殿建筑基址,这座宫殿基址的东部位于紧邻洹河的沙土线。二、四座建筑遗址的性质推测 根据对四组建筑基址的面积、建筑性质和布局的分析,可以大致推测甲组为寝殿建筑、乙组为朝堂建筑、丙组为社祭、丁组为祖庙建筑。(一)甲组 右上文得知,甲组整体面积最大,但甲组各基址的面积相对较小,布局多围绕在北群和南群核心建筑的周围。基面上多无础石,基下未见早期的水沟,也没有用人、兽奠基和祭祀的现象,
7、在甲十二基址第 17 柱基之南有一颗人头,似是用于奠基时的牺牲,但整个甲组基址中仅见此一例,并不像乙组与丙组基址那样普遍,全组基址看不出含有宗教意味的痕迹,可能是住人的。 从甲四、甲十一、甲十二、甲十三等基址的规模、间数等方面考察,可能是“寝殿”和享宴之所;甲一、甲三、甲五、甲十五等基址的形制较小,基面上无础石,可能是“寝殿”的附属建筑,有些可能是侍者的住处,有些可能是储藏室。在甲组基址范围内发现有大量灰坑和水井遗迹,也表明此处具有较为浓厚的生活气息。 贞,今二月宅东寝 。(合集13569) 癸巳卜, 贞,惟今二月宅东寝。(合集13570) 辛丑卜,于西寝。(合集34067) 又上述卜辞中可得
8、知,周王建东、西两寝,东西布局的寝殿与殷墟甲组基址的建筑布局颇为相合。(二).乙组 乙组基址多数似有屋顶,乙七基址与商代其他具有四合院落式结构特征的宗庙建筑存在明显的不同,基址北部发现的柱础遗迹不似建筑遗存,而中部与南部未发现有柱础遗迹,因而其建筑形制更像是一座“坛”一类的建筑。因此乙七基址可能并非一座严格意义上的宗庙,而是商王祭祀祖先的一处祭祀性质的建筑。 在乙七基址南部有个面积很大的祭祀场,分布有大量的祭祀坑,发掘者将其分为北、中、南三组葬坑。其中南组葬坑 M232 为一座贵族墓葬,早于乙七基址,与乙七基址无关;中组葬坑 80 座,葬坑内多数是身首分离的人牲,俯身居多,罕有随葬品;北组葬坑
9、 54 座,以 5 座车马坑为中心,两侧是人或动物葬坑,坑中人牲多为身首分离,俯身居多,罕见随葬品。少量坑中是完整的人,随葬品有铜礼器、兵器和玉石器等。个别为羊坑。 乙二十基址位于已发掘的乙组基址的最南部,平面呈东西向长方形,在该基址东侧为乙十九基址,乙十九以东为乙十八基址,最新的钻探结果表明,乙二十基址还有向东延伸的部分,另在其西部发现有南北向夯土基址,南部亦发现有东西向夯土基址。这些新探出的夯土遗迹与乙十八、乙十九、乙二十共同组合成一个完整的四合院落式结构的宫殿建筑基址。乙二十基址当作为该组宫殿建筑的北部主殿基址,与其相邻的乙十九为主殿西耳庑基址,乙十八基址为西庑基址的北半部。在乙十八基址
10、与钻探发现的西侧夯土之间存在有约 2 米的间隔区域可能是甲骨文中所记载的“庭西户”遗迹。虽然商代的宗庙建筑与朝堂建筑同属于四合院落式结构,但朝堂建筑在整体布局上是由多座院落式宫殿南北相互连接组合而成的宫殿建筑组群,然而宗庙建筑虽然也呈现出组群分布的状况,但就每座宗庙的单体建筑而言都是相互独立存在的,殷墟宫殿区的乙组基址,其整组建筑基址呈现出南北的连贯性布局特征,且南部的两组四合院落式宫殿基址南北紧密相连,更符合朝堂类建筑的结构特征。另外,乙十一基址是经过前后两次修建的,而这种对宫殿建筑在原址上进行改扩建行为的情况只发生在朝堂类建筑基址上,而宗庙类建筑却只存在新建的情况,一座新的宗庙一旦建成,便
11、不会再做任何建筑结构上的改动,因此推断,乙组基址应属于朝堂类建筑。(三)丙组 丙组基址的建筑形制与甲组和乙组基址存在较大的差别,其不仅建筑规模较之甲、乙两组基址小很多,而且很多基址属于露天的夯土平台而非房屋建筑,因此丙组基址的性质必然与其他组不同。丙组基址的性质,石璋如先生曾说“丙组基址可能是祭祀场所”,推测乙组基址属于宗庙,丙组基址为社,认为殷墟的建筑布局显示出“左祖右社之可能性”。陈志达先生推测“丙三、丙四、丙五、丙六可能为祭坛一类的建筑,与乙组中的宗庙有较密的关系。而分布在丙二周围的小葬坑,也可能就是祭祀宗庙中的某些先公先王的牺牲”。丙组基址是在夯土平台上筑有丙二、丙三、丙四三座夯土台,
12、基址上的祭祀遗迹也多是以这些夯土台为核心分布的,其中尤以丙二基址周围的祭祀遗迹最多。其南侧和西侧有6座埋有人牲的祭祀坑,东侧有2座埋有动物的祭祀坑,其中 M338 ,内置7羊3犬;M339位于丙二东侧,内置3羊。在甲骨文中还记载有社祭的多种祭法和祭祀用牲: 贞,燎于土。(合集14390) 癸卯贞,甲辰燎于土,大牢。(屯南726) 戊辰卜,贞,燎土牛。(合集14394) 举甲骨卜辞中关于社祭的祭法和祭祀用牲,在丙一基址发现的祭祀遗存也多能与之对应丙组基址上发现的祭祀遗迹至少包括了伐、卯、燎等祭法。因此,丙组基址的祭祀遗存,可能就是商代晚期位于宫殿区内的一处社祭遗址。(四)丁组 丁组为规模较大的建
13、筑群,北方的一号建筑是主体,坐北朝南,南边有南庑和门道;南方二号建筑,中部偏东建有厅堂;西部的三号建筑东有入门道。整体呈现半封闭形态,中部为庭院,布局极具特色。 从 F1 基址保存的柱迹来看,未见在主体建筑中有隔间的现象,是一座四面坡式屋顶的宫殿建筑,但台基南侧排列整齐的祭祀坑与商代其他宗庙建筑的特征极为相似,因此 F1可能也属于宗庙类建筑。 F2 中部偏东的外扩部分,四周均分布有布列整齐的柱迹,有的柱迹中还存留有础石。在基址突出部分的北侧外沿还有一排小型柱迹,可能是北侧的擎檐柱遗迹。F3位于F1与F2的西部,其北端和南端分别叠压在F1、F2的西端,上述 3 座大型建筑基址共同组合成了一座开口
14、向东的“凹”字形宫殿建筑基址,这座宫殿基址的东部位于紧邻洹河的沙土线,根据商代宫殿建筑的一般特征,推测该基址的全貌也应是一座四合院落式结构的宫殿建筑遗存,且在其南北两面目前均没有发现与之紧密连接的其他大型宫殿建筑基址,丁组基址呈现出相对封闭的独立的四合院落式结构。在祭祀方面,丁组基址存在较多的祭祀遗存。与之相比,甲组基址基本不见祭祀遗存,乙组基址中属于朝堂的建筑中也少见祭祀遗存,丙组基址虽有大量祭祀遗存,但其不属于大型宫殿建筑,如此则体现出丁组基址的特殊性。三、殷墟宫庙的整体布局从整体布局来看,甲组位于最北方,乙组在甲组南方,丙组位于乙组的西南部,丁组位于乙组的东南方。(一)建造的先后顺序 在
15、考虑宫殿基址布局特征的同时必须注意到这些建筑基址并非一次性规划建成的,而是存在着建筑年代的先后顺序,并且有些建筑基址是在前期建筑废弃之后在原基址上重建的新建筑,这就造成了在不同时期,宫殿建筑具有不同的布局特征。 结合殷墟文化分期:殷墟一期 盘庚、小辛、小乙和武丁早期。殷墟二期 武丁晚期、祖甲殷墟三期 廪辛、康丁、武乙、文丁殷墟四期 帝乙、帝辛殷墟的宫殿建筑基址大体均是从武丁时期开始兴建,包括甲、乙、丙、丁四组基址皆是如此。在武丁之后,又对多座建筑进行了改建、扩建,以及增建了一些新的建筑,同时也存在前期某些建筑被废弃的现象。对宫殿区的建设一直持续到商代末期。早期的建筑主要包括甲组的主体建筑,乙组
16、的乙五、乙七等建筑,以及丁组基址。在这一时期已经初步具备了居室、朝堂、宗庙三个主体功能建筑的建设。之后,乙组基址逐渐向南扩建了乙八和乙十一前期建筑,而此时新建的这些建筑已经有部分叠压在乙七及其南部的祭祀坑之上了,因此前期乙七基址在这一时期可能已被废弃。再后又在乙十一前期基址上改建了乙十一的后期建筑,并在其南新建了乙二十组建筑,形成了乙二十组和乙十一组南北相连的两进院落式宫殿布局。在宫殿建筑不断扩建的现象中,可以注意到宫殿建筑的建设步骤是由北向南逐渐扩建的。早期兴建的甲组基址,以及乙五、乙七等均位于整个宫殿区的北部,只有作为宗庙建筑的丁组基址一直位于东南部的位置。(2) 前朝后寝 左祖右社 虽然
17、殷墟宫殿区内的建筑基址在修筑年代上存在前后差异,各时期的宫殿格局也不尽相同,但殷墟宫殿区内的建筑布局始终遵从着“前朝后寝”的特点。属寝殿类建筑的甲组基址居北,属于朝堂建筑的乙组基址居南,且乙组基址呈现出在一条南北轴线上有多座四合院落式宫殿相连接的情况,这都符合商代宫室建筑的一般特征。宗庙建筑居南,且建筑年代较早。在殷墟宫殿区范围内存在着甲、乙、丙组基址位于宗庙建筑以北,而南部较空旷的布局特征。 丙组基址属社祭遗存,但其建筑规模相比其他建筑基址显得很小,并且从其所处位置看,可能属于乙二十组四合院落式宫殿的一座附属建筑,建筑年代也并不算早。因此并不能将宫殿建筑的布局简单的概括为“左祖右社”的模式,
18、但是宗庙与社稷的位置是以王宫所在方位而定,即沿大朝正殿所居宫城中轴线为基准,左右分布。在这种布局中,宗庙和社祭是分列于宫殿建筑东西两侧的两座单体建筑,并呈东西对称关系,而这一特征显然与殷墟宫殿区内的乙、丙、丁三组建筑基址的布局关系较符合。(3) 中轴线对称中轴对称布局是中国古代都城建筑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中轴对称,即是在城市或宫殿区规划过程中,设计一条或数条轴线,各建筑以这条轴线为基准对称布列。在单体建筑中也存在一条中轴线,使一座建筑也呈左右对称的建筑结构。在中国古代单体大型宫庙建筑中普遍存在着建筑轴线,形成规整的建筑格局,中轴线也代表了古代帝王建中立极的权利思想。整个宫庙区,以甲组乙组为南北
19、中轴线,乙组和丁组大致呈东西对称。但整体向西南倾斜。甲组基址,修建时间早且多次修整改建,遗址总数多,分布较散,无明显中轴线;乙组依据李济先生的复原图来看,乙组以四组四合院建筑群为核心,呈东西对称,中轴线与东侧的恒河河岸大致平行;丙组中轴线明显,但因整体向西南倾斜,因此中轴线并非南北指向而是东北西南指向,中轴线穿过丙二,丙三丙四、丙七丙八、丙十丙十一等均以中轴线对称分布;丁组为半封闭式,开头朝东的“凹”字形建筑,F1与F2相对南北对称。4、 殷墟宫庙制度与商代前期宫庙比较 殷墟是商代最后的都城,其营建过程中,继承和发展了商代前期郑州商城和洹北商城中王宫居居高、中轴线规格和池苑消防制度。 (一)王
20、宫居中 从已知的商代都城遗址内的宫殿区所处位置来看,偃师商城和洹北商城大体符合“王宫居中”的布局特征,但郑州商城、安阳殷墟并没有严格遵守“王宫居中”的原则。但是商代所有都城的宫殿区,均位于城址内地势较高的区域。因此可以认为商代都城宫殿区的选址规律包含有宫室居中和居高处营建宫室两个方面的特征。当都城所在地可以同时满足这两方面的条件时,宫殿区必然位于都城的中央;而当都城所在地形不能同时满足这两方面条件时,王宫区的选址要保证居于地势较高的区域。 偃师商城该城址早期只建有宫城和小城。此时宫城位于小城的南北中轴线的中部偏南区域,符合“王宫居中“的原则。安阳殷墟的宫殿区位于洹河的大拐弯处,其中宫殿建筑基址
21、就密集分布在小屯村东北地的高岗之上,对于处在地势相对平坦地区的洹北商城,其宫城正处在城址的中心位置。可以推测,商代在营造宫殿时确实会考虑王城居中,但若地形不适合时,会优先考虑建在高地,而不拘泥于一定在王城中心。(2) 中轴线 前文分析了殷墟宫庙区大致以中轴线东西对称,在殷墟前期的偃师商城的宫城建筑布局特点,既存在宫城整体的中轴对称布局,也存在宫城内各单体建筑各自的建筑轴线。偃师商城的小城基本呈南北长方形,宫城正位于小城南北中轴线的中部偏南的位置,中轴线将城内的宫殿建筑基址分成东西对称的两组,偃师商城宫城是以标准的中轴对称的布局规划建设的。 同样的情况也出现在洹北商城。洹北商城的宫城亦位于外城的
22、南北中轴线的中部略偏南的位置,宫城平面呈南北略长的长方形。对称情况不仅存在于宫城中,单体宫殿建筑也存在着各自的南北轴线,一座完整的商代宫殿建筑多呈现出四合院落式格局的建筑形制。即包括北部的正殿,东、西两庑,南部的廊庑和门塾建筑。此类四合院落式建筑的北部正殿均位于北部正中的位置,多数建筑正殿的东西两侧还设有耳庑;东西厢建筑的规模与建筑形制也几乎相同,东西对称。殷墟因为地形的制约加上多次长时间扩建,缺少最初整体规划,中轴线格局不明显,但是仍有中轴线对称格局,是对商代前期郑州商城、洹北商城中轴线格局的继承。(三)池苑与消防制度 池苑建筑作为都城宫殿区内的一种功能性建筑,在夏商时代即已出现。在商代早期
23、的偃师商城、郑州商城和商代晚期的安阳殷墟的宫殿区范围内均有池苑遗迹。偃师商城与郑州商城的池苑遗迹相类似,都位于宫殿区的北部,池苑遗迹均包含有一个大型的长方形蓄水池,两端通过水渠与宫城外的水系连通。这两处池苑遗迹都处在宫殿区范围内,与宫殿建筑临近,当是作为商王室的专属建筑。 偃师商城的池苑遗迹与宫殿建筑之间有祭祀区相隔,由宫殿区到池苑遗迹必须绕行祭祀区西边的通道,因此如果以池苑内蓄水池为宫殿区提供生活用水显然存在着诸多不便。郑州商城内发现的池苑遗迹更贴近于宫殿建筑。 殷墟宫殿区甲组和乙组基址的西侧、丙组基址的西北侧发现一处大黄土坑面积当不少于 4.5万平方米。从黄土坑在宫殿宗庙区内的空间位置并且发现部分夯土基址倚河而建,应是池苑遗址,其平面形状并不十分规整,而是依地形而建,北部与洹河相通,直接引用河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2025上海市安全员考试题库及答案
- 2025-2030年中国金卤灯行业十三五规划与发展前景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辣椒红色素市场运营状况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软包装复合膜行业运行动态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超高频RFID市场发展现状规划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船用液压舵机行业运行状况及发展趋势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聚氯乙烯用阻燃剂行业运行态势及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纳米二氧化钛市场运行现状及投资发展前景预测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硫酸镍市场运营状况与发展潜力分析报告
- 2025-2030年中国男士化妆品市场规模分析及发展建议研究报告
- 寰枢椎脱位的护理课件
- 反面典型案例剖析材料范文(通用6篇)
- 社区养老驿站运营方案模版
- 铁道概论(高职)PPT完整全套教学课件
- 一年级体育课教案下册
- 轮状病毒性肠炎
- 正大集团大猪场开发流程
- 高中政治必修四知识体系每单元的总体框架
- GB/T 41255-2022智能工厂通用技术要求
- GB/T 41029-2021石油天然气钻井海洋弃井作业规程
- 深入推进依法行政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