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语文古文复习卷子_第1页
九年级语文古文复习卷子_第2页
九年级语文古文复习卷子_第3页
九年级语文古文复习卷子_第4页
九年级语文古文复习卷子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九年级上册文言文知识复习九年级上册文言实词复习一找出句中的通假字1敬富贵,无相忘。 (“ ”通“ ”, )2发闾左適戍渔阳 (“ ”通“ ”, )3为天下唱,宜多应者 (“ ”通“ ”, )4卜者知其指意 (“ ”通“ ”, )5固以怪之矣 (“ ”通“ ”, )6将军身被坚执锐 (“ ”通“ ”, )7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 ”通“ ”, )8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 ”通“ ”, )9岂直五百里哉 (“ ”通“ ”, )10要离之刺庆忌也,仓鹰击于殿上 (“ ”通“ ”, )11寡人谕矣 (“ ”通“ ”, )12欲信大义于天下 (“ ”通“ ”, )13自董卓已来 (“ ”通“

2、 ”)14尔来二十有一年矣 (“ ”通“ ”)15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 ”通“ ”, )16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 ”通“ ”, )二找出句中古今异义字 古义 今义 1旦日,卒中往往语,皆指目陈胜 2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 3虽然,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 4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5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6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7遂用猖蹶,至于今日 8于是与亮情好日密 9此殆天所以资将军 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 10诚宜开张圣听 11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12先帝不以臣卑鄙 13臣不胜受恩感激 三找出句中词类活用的词语1置人所罾鱼腹中

3、2狐鸣呼曰 3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 4皆指目陈胜 5乃丹书帛曰“陈胜王” 6陈胜王 7广故数言欲亡,忿恚尉 8将军身被坚执锐 9请广于君 10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11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保其岩阻 13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 14身率益州之众 15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16与亮情好日密 17恢弘志士之气 18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19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20此皆良实,志虑忠纯 21必能使行阵和睦,优劣得所 22必能裨补阙漏,有所广益 23亲贤臣,远小人 24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 25攘除奸凶 26临表涕零 四一词多义1兵(1)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

4、兵( ) (2)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 )2长(1)身长八尺( ) (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3)以君为长者( )(4)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 )3称(1)今诚以吾众诈自称公子扶苏( ) (2)先帝称之曰能( )4出(1)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5次(1)又间令吴广之次所旁丛祠中( )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6存(1)而君以五百里之地存者( ) (2)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 )7道(1)会天大雨,道不通( ) (2)伐无道,诛暴秦( )(3)以咨诹善道( )8发(1)可怜白发生( ) (2)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 )(3)发闾左適

5、戍渔阳( )9分(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 (2)今天下三分,益州疲敝( ) 10好(1)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 (2)外结好孙权( )11计(1)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 )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号令召三老、豪杰与皆来会计事(商讨)12将(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2)陈胜自立为将军( ) 13尽(1)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 ) (2)进尽忠言( )14举(1)且壮士不死即已,死即举大名耳( ) (2)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 )(3)是以众议举宠为督( )15立(1)陈胜自立为将军( ) (2)复立楚国之社稷( )(3)吾闻二世少子

6、也,不当立( )16临(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2)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17论(1)每与臣论此事,未尝不叹息痛恨于桓灵也( (2)宜付有司论其刑赏()18明(1)以昭陛下平明之理( ) (2)以伤先帝之明( )19命(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 (2)苟全性命于乱世( )(3)奉命于危难之间( )20谋(1)非惟天时,抑亦人谋( ) (2)陈胜、吴广乃谋曰( )21起(1)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 ) (2)挺剑而起( )22塞(1)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也( ) (2)益州险塞,沃野千里( )23善(1)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 )(2)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 )24

7、上(1)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 (2)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 )25胜(1)弗胜,守丞死,乃入据陈( ) (2)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尽)26食(1)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食物) (2)卒买鱼烹食(吃)27使(1)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让,使得) (2)唐雎不辱使命(出使) (2)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派遣)28书(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书写) (2)得鱼腹中书,固以怪之矣(字)29数(1)车六七百乘,骑千余,卒数万人(几) (2)广故数言欲亡(屡次)(3)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动词,数数)30王(1)复立楚国之社稷,功宜为王(国王) (2)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称王)

8、31亡(1)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逃跑) (2)且秦灭韩亡魏(灭亡)(3)暮而果大亡其财(丢失)32为(1)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变成) (2)陈胜自立为将军(做、当)(3)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是) (4)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做)(5)为坛而盟,祭以尉首(建造)33谓(1)秦王谓唐雎曰( ) (2)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 )34效(1)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效力的机会) (2)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35信(1)惟博陵崔州平与亮友善,谓为信然( ) (2)愿陛下亲之信之( )(3)欲信大义于天下(通“伸”,伸张) (4)信义著于四海( )36兴(1)此先汉所以

9、兴隆也( ) (2)若无兴德之言( )(3)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37行(1)将军向宠,性行淑均( ) (2)陈胜、吴广皆次当行( )38许(1)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 )(2)安陵君其许寡人( )39言(1)愿诸君勿复言( ) (2)若无兴德之言( )40遗(1)深追先帝遗诏( ) (2)是以先帝简拔以遗陛下( )41应(1)佣者笑而应曰( ) (2)皆刑其长吏,杀之以应陈涉( )42遇(1)公等遇雨,皆已失期( ) (2)盖追先帝之殊遇( )43远(1)今当远离,临表涕零( ) (2)亲贤臣,远小人( )44忠(1)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2)此皆良实

10、,志虑忠纯( ) 开放性试题 1、 出自本文的成语及名句 2、鸿鹄之志:比喻远大志向 篝火狐鸣:假托鬼狐之事诱众起事。 3、苟富贵,无相忘:有朝一日谁富贵了,别忘了咱们。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燕雀怎么会知道鸿鹄的远大志向呢。 5、王侯将相宁有种呼!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贵种吗?唐雎不辱使命重点语句翻译1寡人欲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其许寡人!2、大王加惠,以大易小,甚善;虽然,受地于先生,愿终守之,弗敢易!3、秦王怫然怒,谓唐雎曰:“公亦闻天子之怒乎?”唐雎对曰:“臣未尝闻也。”秦王曰:“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4、唐雎曰:“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秦王曰:“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

11、抢地尔。5、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6、安陵君因使唐雎使于秦。 7、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8、今吾以十倍之地,请广于君,而君逆寡人者,轻寡人与? 9、虽千里不敢易也,岂直五百里哉? 10、此三子者,皆布衣之士也,情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 11、若士必怒,伏尸二人一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12、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曰。 问题 1、如何理解句中加点字词:“寡人以五百里之地易安陵,安陵君不听寡人,何也?且秦灭韩亡魏,而君以五十里之地存者,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秦王说这话的目的是进行恫吓,从上文“且秦灭韩亡魏”一句来看,已有炫耀武力的意

12、思,那不是不能用武力夺取,只是暂时不打算使用武力,表现秦王的骄横。 2、唐雎是怎样一个人?* 从容镇定、不畏强暴、有胆有识、有凛然正气、热爱祖国、不怕牺牲。3、唐雎列举专诸刺王僚等吏实有什么用意? *两方面:一是对自己提出的“士之怒”的厉害程度加以渲染说明,二是警告秦王吸取教训,不要轻举妄动,自寻死路。4、外交辞令往往委婉含蓄,隐藏着“潜台词”,听话者应仔细揣摩,才能灵活应付。请揣摩下列各句,说说其“潜台词”是什么。*(1)公亦尝闻天子之怒乎? 你最好是将你们的土地奉送给我,不然的话我将发怒,那后果将不堪设想。(2)与臣而将四矣。 我将效法他们三人,与你同归于尽。5、用自己的话简要回答:唐雎是

13、怎样让秦王理屈词穷的?从中可以看出唐雎是个怎样的人?(3分) *首先,唐雎针锋相对,寸步不让,用“布衣之怒”来对抗秦王的“天子之怒”。其次,唐雎列举了三个布衣之士的例子来反驳秦王,并表示要效法这些有胆识的勇士,不畏强暴,刺杀秦王。最后,唐雎“挺剑而起”,以死相拼,舍生取义,挫败秦王。(答出要点及过程,意近即可)唐雎是一个有勇有谋、不畏强暴、敢于献身的人。3、开放性试题1)古往今来,有许多仁人志士像唐雎一样,为国家为正义不惜生命。请列举出几例。 *屈原直言敢谏,流浪之后愤而作离骚,抒发志向。最终投江而死,以身殉国。闻一多在敌人面前拍案而起怒斥敌人的卑鄙罪恶行径,用自己的生命写下了千古绝唱最后一次

14、演讲。2)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分别用一句话概括他们的主要事迹。(2分) *示例:(1)墨子 阻止公输盘和楚王攻打宋国。 (2)晏子 出使楚国,令楚王自取其辱。 (3)诸葛亮 舌战群儒,联吴抗曹。隆中对 1、诸葛亮是如何让刘备折服的呢?(重点突破)A、对天下形势的准确分析。a、对曹操,理由:“此诚不可与争锋。”三点优势:军事优势“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政治优势“挟天子而令诸侯”;人才优势“抑亦人谋也”。(可举一例,如深夜未穿鞋接见许攸。)b、对孙权,理由:“此可为援而不可图也。”三点优势:地理优势“国险”;民众优势“民附”;人才优势“贤能为之用”。c、对荆州,理由:“将军岂有

15、意乎?”必要性交通便利,物资丰富;可能性“其主不能守” d、对益州,理由:占据。必要性地理优势(险塞,易守难攻)、资源优势(沃野千里,天府之土)。可能性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e、看自己,政治优势帝室之胄(汉宇正统,得民心)。信义优势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举例,如张松献图)B、科学决策。a、占地盘跨有荆益,保其岩阻。b、调整内部关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解决后顾之忧),内修政理c、调整外部关系结好孙权(联吴抗曹)d、逐鹿中原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e、实现目标霸业可成,汉室可兴。总结:此番隆中对策体现了诸葛亮准确的分

16、析能力和高超的决策能力。3)诸葛亮的功绩很多,大家还知道哪些?诸葛亮在军事(如火烧赤壁、收二川)、政治(如治理蜀汉)、外交(如智激孙权、周瑜)、天文(如草船借箭)、奇门八卦(如摆八阵图)、工具制造(如诸葛弩、木牛流马)等方面都有非常杰出的成就。出师表表是古代奏章的一种,是古代一种向帝王上书言事的文体,即臣子给皇帝的书信,内容大多是陈述自己的愿望,请求和对某些问题的看法,常用议论、记叙和抒情。 翻译重点句子:(1),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 _(2)宫中府中,俱为一体,陟罚臧否,不宜异同。若有作奸犯科及为忠善者, _ (3)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

17、汉所以倾颓也 _ (4)此悉贞良死节之臣,愿陛下亲之信之。_ (5)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_(6)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_(7)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_ (8)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_ (9)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_ (10)愿陛下托臣以讨贼兴复之效,不效则治臣之罪,以告先帝在天之灵。 _ (11)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义,以塞忠谏之路:_理解记忆: (1)、赏罚同一标准:陟罚臧否,不宜异同; (2)、三条建议是:开张圣听(广开言路);严明赏罚;亲贤臣,远小人( 亲贤远佞)最重要的一条是:亲贤臣,远小人

18、(3)、分析形势: 不利的客观条件:先帝创业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 有利的主观条件:侍卫之臣不懈于内,忠志之士忘身于外。 (4)作者志趣(无意功名、淡泊名利):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 (5)、临危受命(创业艰难、患难与共的经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6)、先后汉兴衰原因: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亲小人,远贤臣,此后汉所以倾颓也 (7)出师目标(“大事”、政治愿望):北定中原, 庶竭驽钝、 攘除奸凶, 兴复汉室, 还于旧都 (8)三顾茅庐(追随先帝驱驰原因):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谘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

19、 (9)表达感情: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默写形式: (1)、诸葛亮集中有这样的话:"赏不可不平,罚不可不均"。这与出师表中的两句“不宜偏私,使内外异法也”一致。 (2)、上级任命郑兴为厂长,以拯救濒临倒闭的工厂,人们说郑兴是:“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课文内容理解:1、作者回忆对人生有重大影响的三件大事:三顾茅庐 临危受命 临崩寄大事2、分析形势的原因: 指出先帝创业艰难,希望后主发愤图强,继承父志,复兴汉室3、自述身世的目的: (1)、感激先帝知遇之恩忠于刘氏父子的真挚感情。(2)、指出创业艰难,劝勉后主发愤图强,复兴汉室 4、全文要点: 分析形势提出三

20、条建议叙经历感帝恩出师目标 归结责任作者思想感情:报先帝而忠陛下开放性试题1、如何看待诸葛亮的忠心?答案要点:(1)、封建社会推崇:刘汉为正统、受知遇而尽忠的一代忠臣典型 (2)、今天我们可看作为事业、为人民的全心全意服务的思想2、从出师表中你觉得诸葛亮是一个怎样的人?答案要点:(答任意一点)(1)、为报刘备三顾草庐知遇之恩,出山效命;在危难关头奉命出使,患难与共,刘备临终托孤,他受命以来,早晚忧叹, 把兴复汉室看成报先帝忠陛下的职责而鞠躬尽瘁,可见他是个感恩图报的人。(2)、他准确地掌握当时天下三分的形势,能客观地分析有利不利条件,劝谏后主广开言路,赏罚分明,亲贤远佞等,可见他深懂治国之道。

21、是一个有政治远见的人3、结合出师表全文,说说诸葛亮为什么要在出师前竭力规劝刘禅任用贤能?答案要点:(1)、为了解除后顾之忧 (2)为了汉室之隆4、你觉得诸葛亮向刘禅提出的这条“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没有意义? 答案要点:无论是国家干部的选拔,还是公司人员的任用,只有知人善任,任人为贤,才能使国家强盛,公司持续发展。“亲贤臣,远小人”的建议,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有重要的意义5、诸葛亮提出的三个建议,在现实生活中,有什么借鉴意义?答案要点:目前国际竞争日益激烈,我国已加入WTO,更要加强民主与法制建设,依法治国(严明赏罚),领导干部要善于听取群众意见(广开言路),激励先进,惩治腐败

22、,使我们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8、相关诸葛亮的故事: 三顾茅庐 三气周瑜 病死五丈原 六出祁山 七擒孟获 摆设八阵图 空城计 舌战群儒 草船借箭 借东风 9、诸葛亮名言: 静以修身,俭以养德 非宁静无以致远,非淡泊无以明志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10、赞颂出师表诗句:1.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陆游书愤)2.三顾频烦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杜甫蜀相)3.或为出师表,鬼神泣壮烈。(文天祥正气歌)4.出师一表千载无,远比管乐盖有余。(陆游武侯书堂)5.出师一表通古今,夜半挑灯更细看。(陆游病起书怀)11、写出和诸葛亮有关的成语、歇后语成语(1)鞠躬尽瘁

23、,死而后已注解:指勤勤恳恳,竭尽心力,为革命,为人民奋斗终身。出处:三国蜀·诸葛亮后出师表:“臣鞠躬尽力,死而后已。”(2)运筹帷幄注解:指拟定作战策略。引申为筹划、指挥。出处:汉书·高帝纪:“夫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3)三个臭皮匠,赛过诸葛亮注解:比喻人多智慧多,有事请经过大家商量,就能商量出一个好办法来。唐雎不辱使命1、解释下面旬中加点的词(4分) 请广于君( ) 岂直五百里哉( ) 大王尝闻布衣之怒乎( ) 寡人谕矣 ( ) 2、把下面的文言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以君为长者,故不错意也 秦王色挠,长跪而谢之 3、唐雎奉命出使秦国,与秦王展开了面对面

24、的激烈斗争在和秦王较量的第一回合,唐雎重申安陵君的“受地于先王,愿终守之,弗敢易!”,断然拒绝秦王的“易地”第二回合,唐雎以“士之怒”反击秦王的“_”,列举了专诸刺王僚、_、_ 三个“士”的事例,并表示自己要效法他们,随即,以“_”的实际行动,震慑秦王,不辱使命(4分) 4、阅读全文,请你分别用一个词语概括文中人物的某一特点(3分) 安陵君: 秦王: 唐雎:二1解释(1分) (1)秦王怫然怒( ) (2)长跪而谢之( ) 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含义不相同的一组是:(2分)( ) A、广故数言欲亡欲亡 故不错意也 B、 虽千里不敢易也 故虽有名马不以千里称也 C、臣未尝闻也 尝遗余核舟 D 徒以有先

25、生也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3请你用现代汉语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怀怒未发,休祲降于天,与臣而将四矣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3分) 答: 4请你概括选文的主要内容,并说说唐雎是个怎样的人(4分) 答:(1) (2)三一)隆中对中考题集锦 甲:将军既帝室之胄 ,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 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乙:先帝知臣谨慎,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来,夙夜忧叹,恐付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

26、,故五月渡泸,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当奖率三军,北定中原,庶竭驽钝,攘除奸凶,兴复汉室,还于旧都,此臣所以报先帝,而忠陛下之职分也 12、联系两段文字看,甲段中的“将军”也就是乙段中的13、甲段中加点的两个字,“胄”的读音是 :“身”的意思是 乙段中加点词语“不毛”的意思是(3分)14、甲、乙两段文字所展示共同目标是什么?(用原文或自己的话概括均可)(1 15、“三顾频频天下计,两朝开济老臣心”是杜甫_中的名句,甲段文字正体现了蜀相中的“_”,乙段中最能体现“老臣心”的一句话是“_”(2分) 16、在公众眼里,诸葛亮是智慧的化身,历来被人们所称颂,除以上杜甫的诗句外,有关他的典故、成语

27、、名言警句以及俗语等还有很多,请列举三个(句、对)(3分)(不必每项都列出,只要写出三个即可)_二)隆 中 对(节选) 亮答曰:“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子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上,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

28、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9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4分) (1)自董卓已来 ( ) (2)名微而众寡 ( ) (3)挟天子而令诸侯( )( ) (4)利尽南海 ( ) 10翻译下面文言语句(2分) 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 译文: 11问题探究:诸葛亮认为“霸业可成,汉室可兴”应该采取哪些策略?(3分) (1) (2) (3) 12简答:(3分) (1)诸葛亮在对前景的分析中,反复强调“人谋”的重要

29、性,请从文中任举一例说明 (可用文中原句回答)(1分) (2)联系实际,谈谈“人谋”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2分)四甲出师表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诸葛亮,言家事初,亮自表后主曰:“成都有桑八百株,薄田十五顷,子弟衣食,自有余饶。至于臣在外任,无别调度,随身衣食,悉仰于官,不别治生,以长尺寸。若臣死之日,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及卒,如其所言。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9. 解释文中加点词语的意

30、思。(2分)(1)卑鄙_ (2)悉_10、下列例句中与“恐托付不效,以伤先帝之明”中的“以”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 (2分)A. 先帝不以臣卑鄙 B. 不别治生,以长尺寸C. 咨臣以当世之事 D. 不使内有余帛,外有赢财,以负陛下11.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2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12.由(乙)文中诸葛亮的一番肺腑之言可以看出他的什么品质?你知道后人对诸葛亮有何评价吗?举出一例即可。(4分)五(甲)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顾臣于草庐之中,咨臣以当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许先帝以驱驰。后值倾覆,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

31、,尔来二十有一年矣。(乙)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由是先主遂诣亮,凡三往,乃见。 1(1)躬耕于南阳 躬: (2)先帝不以臣卑鄙 卑鄙:(3)由是先主遂诣亮 诣: (4)此人可就见 就:12.翻译下列句子。(4分)(1)受任于败军之际,奉命于危难之间。(2)将军宜枉驾顾之。13.根据甲乙两选文的内容,用自己的语言对诸葛亮其人作出评价。(2分)3.南昌市(09江西省)10.用“”划分下面句子的朗读节奏。(2分)臣 不 胜 受 恩 感 激11.解释文中加点字的含义。2分)斟酌损益( ) 临表涕零( )12.用现代汉语写出下列句子的意思。(2分)(1)遂许先帝以驱驰。(2)咨诹善道,察纳雅言。13

32、.下列与“咨臣以当世之事”句子结构相同的一项是( )。(2分)A.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 B.此三子者,皆布衣之世也C.遂率子孙荷担者三夫 D.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14.结合选文概括诸葛亮上表出师的原因。_4. 青海省(09)13、下列语句朗读停顿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B.愿陛下亲之/信之C.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D.皆若空游无所/依14.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4分)(1)亲贤臣,远小人,此先汉所以兴隆也(2)先帝不以臣卑鄙15.从选文中找出表明作者淡泊名利的句子。(2分)答:16.诸葛亮出师北伐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用原文回答)?你心目中的诸葛亮是怎样的一个人?

33、(4分)答:_6. 湘潭市(09湖南省)14.将文中划线的句子翻泽成现代汉语。(2分)愿陛下亲之信之,则汉室之隆,可计日而待也。15.上文中很多词语已成为现代汉语中常用的成语,请写出其中的3个,并写出意思。(3分) 答:_16.诸葛亮向后主刘禅提出了_、_和_的建议。7. 资阳市(09四川省)甲 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深追先帝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乙 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然志犹未已,君谓计将安出?”23.解释下列加点字的意思。(2分)先帝不以臣卑鄙 将军宜枉驾顾之 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 由是先主遂诣亮24.甲文中带线句子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是 (2分)25. 甲文中与乙文所叙的事情相关的句子是 (3分)26.将下边两个句子译为现代汉语。(4分)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阳,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身长八尺,每自比于管仲、乐毅,时人莫之许也。27.阅读成都武侯祠内的一副对联,回答后边的问题。(2分)“两表酬三顾,一对足千秋。”对联中“两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