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1页
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2页
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3页
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4页
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时间:2021-10-4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工作稿)绍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二二一二二一年十月绍兴市“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前 言工业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柱,是经济综合实力和国际竞争力的主要体现,现阶段在吸纳就业、繁荣物质市场、扩大出口、增加城乡居民收入、推进城镇化与现代化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十二五”时期是绍兴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积极应对国内外发展环境重大变化的关键时期,是深入落实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塑造工业经济发展新优势的重要时期,也是我市积极打造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三个城市”的攻坚阶段。根据国家产业

2、政策、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2009-2015年)、浙江省“十二五”工业发展规划、绍兴滨海产业集聚区发展规划(2011-2020年)和绍兴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编制本规划,主要阐明“十二五”时期绍兴工业经济发展方向、目标任务、发展重点以及关键政策举措,是未来五年绍兴工业经济发展的蓝图和行动纲领,是绍兴工业经济管理部门编制和实施各类专项规划、行动方案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规划期限为“十二五”时期(2011-2015年)。绍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iiii目 录一、工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1(一)现实基础1(二)面临形势5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战略8(

3、一)指导思想8(二)遵循原则8(三)战略目标9(四)发展路径12三、产业发展重点15(一)做强做优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15(二)改造提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22(三)调整优化三大特色优势产业24(四)大力培育四大先进性生产性服务业26四、工业空间布局29(一)总体布局概况29(二)“一核”滨海新城产业布局31(三)“六组团”产业布局32五、战略任务35(一)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35(二)加快优化产业组织结构37(三)加快提升自主创新能力38(四)积极拓展国内外市场40(五)积极推进“两化”融合41(六)积极促进企业管理创新42(七)积极建设工业生态文明43六、保障措施45(一)强化政策导向机制45(

4、二)构建合力兴工机制45(三)优化投融资体制机制46(四)完善人才引培机制46(五)创新工作服务机制47附表1:“十二五”绍兴市工业经济主要发展指标一览表48附表2:“十二五”绍兴工业重点发展产业导向一览表50附表3:“十二五”各区、县(市)工业布局一览表51附图1:“十二五”绍兴工业空间布局图52一、工业发展现状与面临的形势(一)现实基础“十一五”时期,绍兴直面国际金融危机冲击以及生产要素供给和资源环境约束日益趋紧等制约瓶颈,坚定不移地走新型工业化发展道路,积极应对、妥善处置,经受住了考验,工业经济发展取得阶段性成就,为下一阶段发展奠定了扎实基础。工业主导作用有效发挥。“十一五”期间,全市工

5、业增加值实现了年均××%的增长,到2009年,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1233.05(统计公报数据)亿元,是2005年的1.6倍,工业增加值占全市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1.3%,工业增加值增长对全市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达到××%。截至2009年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上缴税金523.72亿元(统计公报数据),是“十一五”时期的××倍;全市工业单位数量达到××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5127家),全部工业从业人员达到××名(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吸纳劳动力××名),工业从业人员占全社会

6、从业人员数量的××%,高于第三产业××%的比重。(需年鉴数据)产业结构调整取得新成效。“十一五”期间,全市非纺产业加速发展,以现代纺织、机械电子、节能环保、医药化工、食品饮料等五大产业为主导,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铜加工、珠宝首饰等特色产业蓬勃发展的产业体系初步形成。2009年,全市五大产业总产值达到 亿元,在全市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达到××%,纺织产业的比重下降到××%。龙头骨干企业快速成长,行业内部组织结构不断优化。截至2009年底,全市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的企业实现了零的突破,主营业务收入超50

7、亿元的大企业大集团达到8家,比2005年新增4家,超过10亿元的企业达到87家,比2005年增加41家;有20家企业列入浙江省首批工业行业龙头骨干企业名单,占全省的13.7%;累计已有37家(网络新闻报道数据)工业企业在国内外证券市场上市,其中“十一五”期间新增××家。现代产业集群培育取得新成果。2009年,全市纳入省经信委统计口径的块状经济达到38家,集聚工业企业5.6万家,占全部工业企业数量的××%,实现工业总产值4400亿元,总量规模位居全省第2位。其中,有24个块状销售收入超20亿元,有17个超50亿元,绍兴县的纺织业、诸暨市的五金业等11个块状

8、经济销售收入超100亿元。此外,块状经济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提升,“十一五”期间,有多个块状经济成功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省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示范区等称号。自主创新能力取得新提升。截至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累计科技活动经费支出达到××亿元,是“十五”期间的××倍,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达到××%,比“十五”期间提高××个百分点;全市累计专利拥有量达××件,其中发明专利拥有量达××件,“十一五”期间分别新增××件和

9、15;×件;新增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家,省级企业技术中心××家,累计分别达到××家和××家,在全省11个地市中位居××位和××位;重新认定的国家级重点扶持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省级高新技术企业达到××家。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达到25.48%,在全省11个地市中位居××位。工业发展平台建设取得新突破。“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开展开发区整合提升工作,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已成功升级为国家级经

10、济技术开发区,成为省内核准面积最大的经济技术开发区;绍兴经济开发区申报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也取得新进展。滨海新城建设加速推进,为“十二五”工业经济发展增添新平台。城区“退二进三”、“退二优二”工作稳步推进,截至2009年底,城区二环线内共有××家工业企业完成“提转搬”工作,不断为城区都市型经济增添新空间。出台了嵊新区域集约发展政策意见,切实推动嵊新组团建设,为打造绍兴南部工业高地奠定了基础。乡镇工业功能区整合提升工作也有序开展。工业可持续发展取得新进展。“十一五”期间,全市积极推进“811”环境保护新三年行动和“循环经济850项目”建设,深化“三高一低”(高能耗、高污染

11、、高危险和低效益企业)企业专项整治,全市工业节能减排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果。2009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源消费量977.63万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万元工业产值综合能耗0.179吨标准煤,比2005年下降××%。相比于2005年,2009年全市化学需氧量下降了××%,二氧化碳排放量总量下降了××%。加快发展工业循环经济,资源节约和综合利用工作任务超额完成,荣获省发展循环经济先进城市称号。2009年,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

12、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达到××%,比2005年提高××个百分点,分别完成“十一五”目标任务的××%和××%。“十一五”以来,尽管我市工业经济发展取得了阶段性成就,但长期积累的结构性、素质性矛盾尚未根本化解,并且随着外部环境的剧烈变化,又不断暴露出一些新情况、新问题。突出表现在:一是产业高端化发展不够快,纺织、印染、袜业、领带、贡缎、光伏、医药化工等产业以出口加工组装为主,被锁定在国际产业链的低附加值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尚未形成规模化发展之势;二是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变不够快,“集”而不“群”现象仍较突出,块

13、状经济内同质化、低价格竞争局面尚未完全摆脱;三是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不够快,高端创新要素集聚水平偏低,企业知识产权意识相对较为单薄,企业整体素质仍不高,普遍缺乏技术竞争优势;四是民营企业抗风险能力提升不够快,管理现代化、信息化程度有待提高,粗放式经营管理现象仍较为普遍,应对资金短缺、需求下降、要素成本上升、国际贸易风险、环境容量制约等问题的措施不多、能力不强;五是工业集约化发展不够快,资源消耗水平仍偏高,转变工业增长主要依靠物质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的进展相对缓慢;六是体制机制改革不够快,不能完全适应工业经济的发展要求。这些矛盾和问题需要在今后发展中加以重点关注和解决。(二)面临形势总体而言,“

14、十二五”时期是经济发展形势极其复杂的时期,国际因素和国内因素相互影响,发展中的“两难”问题将明显增多。从国际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正处于国际金融危机后的全球经济恢复性再平衡阶段,世界经济将逐步走出衰退阴影,但将面临一系列结构性调整,仍将存在诸多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全球经济一体化进程将继续深化,国际贸易将再趋活跃,但将会受到各类贸易保护主义的干扰,尤其以绿色贸易壁垒为甚。全球产业转移将继续推进,跨国直接投资将继续复苏,但对产业转移承接的竞争也将日益趋于激烈。“后金融危机时代”可能催生新一轮技术革命和产业革命,尤其是以新能源、节能环保为代表的绿色节能产业将引来爆发式增长,全球有望兴起以低碳经济为

15、核心的新兴产业热潮,但各国对新兴产业的竞争也将更为激烈,尤其对关键技术制高点的争夺将更趋白热化。从国内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我国仍将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经济社会发展长期向好的基本态势没有根本改变,我国将继续深入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市场化、和国际化进程,加速向全球第二大经济体迈进,但各种积极变化和不利影响此消彼长,短期问题和长期矛盾相互交织,各种经济发展干扰因素将明显增多。我国长期形成的高储蓄率、低消费率格局在短期内难以根本改变,国内消费市场开拓有作为,但前景仍不明朗。人民币升值、大宗原材料价格上涨、长三角地区土地和劳动力趋紧将是长期趋势。中央政府已明确提出到2020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

16、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40%-45%,国家对节能环保、生态文明建设将日益重视。国家区域战略版图调整日渐清晰,随着关于进一步推进长江三角洲地区改革开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意见和长江三角洲地区区域规划的出台,长三角地区定位愈加明确,一体化进程进一步加快。从绍兴内部环境来看,“十二五”时期是绍兴积极落实“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部署,全面启动特色产业城市、文化休闲城市、生态宜居城市“三个城市”建设,推进转型升级,塑造新优势的关键时期。随着绍兴工业化进程从工业化中后期向后期加速迈进,加快工业转型升级,提升工业化水平,已成为绍兴工业发展的内在要求。随着嘉绍跨江通道、杭甬客运专线等交通大动脉的开工建

17、成,绍兴的交通区位优势将进一步凸显,有望成为长三角地区重要的交通节点,有助于绍兴加速融入以上海为中心的长三角核心区。总结外部形势,“十二五”时期,绍兴工业经济发展面临的主要机遇有:一是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有利于我市继续扩大国际市场规模和进一步稳定出口,有利于企业“走出去”和“引进来”;二是全球对节能环保要求的提高,以及新能源、节能环保技术日趋成熟,将为我市发展以新能源、节能环保等为主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提供新契机;三是“扩内需”政策的相继出台和深入落实,为我市工业企业转变市场结构,开拓国内市场创造有利条件;四是长三角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和我市交通条件的进一步改善,将有助于我市吸引高端创新要素和打造

18、高端工业发展平台。面临的主要挑战有:一是国际贸易和消费需求结构调整,对我市尽快摆脱转变低层次、低端产业结构带来挑战;二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进一步加快,生态资源环境硬约束更为严格,对我市工业节能降耗,发展绿色经济、循环经济提出更高要求;三是生产要素成本的上升,使得走以技术创新驱动为主的新型工业化道路更为紧迫;四是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但区域竞争也将不可避免,在争夺高端创新要素,发展高端产业方面或将面临激烈竞争。绍兴市经济贸易委员会 浙江省工业经济研究所49二、“十二五”工业发展总体战略(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八八战略”和“创业富民,创新强省”总战略,积极实施

19、市委市政府“创业创新、走在前列”战略,围绕绍兴“三个城市”建设和省工业转型升级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总体要求,坚持生态文明发展理念,遵循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加快推进工业转型升级为战略主线,以加强体制机制改革和自主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和加强支撑条件的创新型优化为战略路径,着力提升工业质量水平、综合竞争实力、自主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全力构建经济社会效益好、结构合理优化、生态环境友好、“两化”深度融合的工业发展体系,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打下更加坚实的基础。(二)遵循原则坚持规模速度和质量效益相统一。兼顾总量规模增长与质量效益提升,在保持工业规模稳定增长的

20、同时,充分体现效益优先,切实将调整产业结构和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落到实处,推动科学发展、集约发展、可持续发展。坚持政府主导和企业主体相结合。充分发挥政府在工业发展中的主导作用,加强规划引导、公共服务和政策扶持,着力营造有利于工业发展的良好环境;充分发挥企业在工业发展中的主体作用,通过市场调节、政策引导和行业自律,促进企业走转型升级之路。坚持增量优化和存量调整相统筹。从产业高端切入,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总体层次;利用高水平的增量来积极改造传统产业,提升传统产业结构层次。坚持做强做大与扶小帮小相兼顾。既要着力于通过联合、兼并、重组等方式,做强、做大一批

21、国际竞争力强、效益水平较高的大企业、大集团;又要积极营造环境,形成有利于“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稳健发展的良好局面,完善以大企业为龙头,大中小企业协作配套的产业分工体系。坚持工业发展与生态文明相协调。突出可持续发展理念,扎实推进工业生态文明建设,以优化资源利用为重点,节能减排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强化低碳经济,努力构建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工业发展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可持续发展。(三)战略目标1、总体战略定位力争在“十二五”期间,我市工业转型升级取得明显成效,工业经济发展质量效益明显改善,工业自主创新水平明显提升,工业空间布局进一步优化,产业结构和行业内部组织结构趋于合理,

22、基本形成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现代、传统优势产业为基础,特色产业快速发展的具备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加速推动“绍兴制造”向“绍兴创造”演进。力争通过五年的努力,将绍兴建设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领先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城市,争创成为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排头兵。2、具体发展目标工业规模效益迈上新台阶。到“十二五”期末,确保全市工业增加值达到2200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年均增幅保持在10%左右,力争达到2500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年均增幅超过12%;确保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年均增幅保持在9%左右,力争达到1.3万亿元(按现行价格

23、计算),年均增幅超过15%。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工业增加值率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投资取得新进展。到“十二五”期末,确保全市限额以上工业投资达到1800亿元,年均增幅保持在20%左右,力争超过2300亿元,年均增幅超过25%。“十二五”期间,累计实施5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5只左右,10亿元以上重大项目100只左右,亿元以上工业项目1000只左右,力争转型升级类项目投资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战略性新兴产业类投资比重每年提高2个百分点。工业结构呈现新格局。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基本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健全。到“十二五”期

24、末,力争全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产值达到4000亿元(按现行价格计算),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以上产值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比重超过30%。区域工业布局进一步优化,全市基本形成“一核、六组团、一轴、两带”辐射状空间布局,滨海新城建设初具规模,成为绍兴工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大平台、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浙江省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力争培育年主营业务收入超10亿元企业150家,其中超50亿元企业30家,超百亿元企业15家,超500亿元企业1-2家。此外,力争全市工业领域新增上市企业5-7家。力争在传统产业领域培育5-6个现代产业集群,在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形成2-3现代产业集群。发展方式优化取得新成

25、就。自主创新能力明显增强,到“十二五”期末,力争全市工业企业研究开发费用占工业增加值的比例明显提升,确保达到2%,力争达到2.3%;规模以上工业新产品产值率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力争到2015年突破30%;全市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60%左右。经济社会信息化水平不断提高,力争信息化总体水平处于国内领先地位。全面完成国家下达的节能降耗和资源节约指标,基本形成以节约、清洁、安全、低碳为主要特征的绿色产业体系。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综合能耗(当量)下降到××万吨标准煤,万元产值综合能耗下降到××吨标准煤,全市工业废水排放达标率达到

26、5;×以上;工业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省的参考指标:力争到“十二五”期末,全省万元工业增加值能耗下降到0.91吨标准煤(等价值)左右,主要耗能产品单位能耗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提高到95%。)(四)发展路径围绕转型升级战略主线,在发展路径上,“十二五”期间应着力促进“四个转型”,实现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调整优化“三大结构”,推动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进“四个机制创”,加强支撑条件的创新型优化。促进发展方式的根本性转变,由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的粗放式发展模式向主要由创新驱动的生态文明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主要促进“四个转型”:一是促进向创新驱动型经济转

27、型,着力构建完善的区域创新体系,调整要素投入结构,在继续发展比较优势的基础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推进由主要依靠物资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技术进步、高素质人力资源和管理创新转变;二是促进向智能融合型经济转型,坚持走工业化与信息化深度融合道路,加速运用先进适用信息、智能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不断创造新的经济增长点、新的市场、新的业态,实现互联互通、信息共享、智能处理、协同工作,再创工业发展新优势;三是促进向生产服务型经济转型,积极发展先进生产性服务业,推动制造业服务化,实现工业与服务业的协同发展;四是向绿色经济转型,积极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引导企业树立集约发展理念,重点培育节能环保型产业,大力发展循

28、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推进工业绿色发展、生态和谐发展。推进工业结构的战略性调整,由低附加值、低层次产业结构向高附加值、高层次产业结构提升。主要调整优化“三大结构”:一是着力调整产业结构,坚持产业间结构调整和产业内结构调整并重,重点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大力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推动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导转变;二是着力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坚持行业标杆型大企业大集团培育和创新型中小企业培育并重,重点培育关联度大、创新能力突出和带动性强的行业标杆型大企业大集团,积极培育一批专业化优势显著、技术竞争能力突出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下决心

29、淘汰高耗能、高污染、工艺技术落后企业;三是着力优化产业空间布局,坚持战略性大平台构筑和多类型工业功能区块优化提升并重,重点推进滨海新城建设,进一步整合提升工业开发区上层次、上水平,积极推进乡镇工业功能区组团式发展,形成联动、错位发展态势。加强支撑条件的创新型优化,着力营造有利于支撑工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发展方式根本性转变和有助于破解结构性、素质性矛盾的要素环境和体制机制。主要推进“四个机制创新”:一是创新区域联动发展机制,着重创新跨行政区域联合发展机制,促进产业、重大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平台的合理布局、共建共享,推动区域融合发展;二是创新投融资机制,健全和规范融资保障机制,合理运用民间资本,促进优

30、质资本与优质企业、优质项目的对接,进一步拓展和完善区域投融资体系;三是创新高端人才集聚机制,推动创新人才向企业集聚,增强企业运用智力资源的综合能力;四是创新政府服务机制,以“简政放权”为核心,着重探索有利于工业转型升级的政府服务保障机制,进一步促进政府服务优质、高效。三、产业发展重点着力实施“6234”工程,做强做优六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三大特色优势产业、大力培育四大先进性生产性服务业,推动产业结构由劳动密集型为主导向资本、技术、知识密集型为主导转变,加速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产业发展新格局。(一)做强做优六大战略性新兴

31、产业1、新能源产业发展定位:成为国内重要的太阳能光伏和风电装备的产业化基地,在太阳能光伏核心装备研发、风电整机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生产等领域达到国内领先、国际先进水平。发展路径:以太阳能光伏和风电装备产业为重心,大力推进大项目、大企业、大平台建设,不断促进产业链上下游的纵向延伸和横向拓展,加速推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发展重点:太阳能光伏领域。着力推进太阳能光伏生产装备成套化;加大对高效、低成本晶体硅电池制备新工艺及组件技术研发,提高产品稳定性和光电转换效率,实现低成本、高质量、规模化生产;加强光伏系统集成技术研究和产业化,着重攻关光伏大规模储能、光伏发电并网输变电技术以及光伏建筑一体化(bipv)系统

32、集成技术。风电装备领域。重点发展大功率双馈式发电机组、直趋式发电机组和液压式主传动发电机组设计、制造;积极研发变频、变浆控制、驱动设计制造技术、数字化风力发电场调度控制技术和分布式风力发电并网控制系统等关键技术,大力开发变速齿轮箱、轮毂、塔筒、主轴、叶片等关键零部件。生物质能、太阳能热发电装备制造领域,积极开发高效太阳能热水供暖及发电系统、垃圾发电综合利用关键配套零部件。2、新材料产业发展定位:努力建设成为省内特色明显、专业化水平突出的新材料基地。发展路径:坚持“专业化、复合化、精细化”发展思路,集中力量加大新材料关键核心技术的攻关,以资本为纽带推进产业化和市场培育。着力推动产业链上下游协同发

33、展,形成相对稳固的战略联盟,提升产业整体发展水平。发展重点:新型金属材料。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高性能有色金属材料,积极发展航空、交通、电力、大型工业装备等重点领域用超强耐磨耐热铝合金、钛合金、铜合金材料及高新多层有色金属复合材料。新型纺织复合材料。重点发展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纤维、高性能纳米纤维、高功能聚苯硫醚纤维和玄武岩纤维、新型聚酯等高性能纤维。新型无机非金属材料。以超白玻璃规模化量产为核心,依托原有产业基础,引导企业积极进军展太阳电池用表面增透和纳米自洁超白玻璃。碳纤维新材料。以聚丙烯腈(pan)基碳纤维为主攻方向,逐步降低开发成本、提升材料性能稳定性,不断向航空航天、工业与民用领

34、域拓展,进一步扩大市场范围。关注沥青基碳纤维、粘胶丝基碳纤维,鼓励企业积极开发新产品,扩大应用市场。3、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定位:力争成为东部沿海地区重要的生物医药生产基地。发展路径:依托现有医药化工基础,围绕现代生物技术药物、诊断试剂,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医药以及现代中药等领域,加强自主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引导企业进行产品升级、技术升级和工艺升级,推动企业逐渐向生物医药领域拓展。发展重点:现代生物技术药物领域。集中力量开发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新型疫苗、生物试剂和基因工程药物等产品,加快实现产业化。以现代生物技术改造传统医药领域。运用基因工程、蛋白质工程、细胞工程、酶工程和发酵工程等现代生物技术改造

35、传统医药。诊断试剂领域。引入、开发一批缓释控释技术、微囊技术、靶向制剂、透皮吸收等专业技术,开发新型生物诊断试剂。现代中药领域。开发治疗肿瘤、肝病、心脑血管疾病、免疫功能性疾病、病毒性疾病、糖尿病和老年性疾病等疗效确切、安全可靠、稳定可控的中药新药。4、节能环保产业发展定位:努力把绍兴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节能环保产业先进装备研发和生产基地,成为国内规模领先的节能电光源研发和生产基地。发展路径:主攻环保关键技术与装备、节能电光源两大重点领域,鼓励发展节能环保服务业,培育一批拥有核心自主知识产权、特色明显、规模优势突出的龙头企业和行业“小巨人”。发展重点:环保关键技术与装备领域。重点发展水污染防治与

36、再生利用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空气污染防治关键技术及成套设备、环保监测分析仪器设备、固体废弃物处理和综合利用技术与设备;积极开发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以及相关节能环保工程服务。高效节能技术与相关产品领域。以半导体照明(led)为主攻方向,打造包括led外延片、芯片、封装、应用产品、检测技术和生产设备在内的完整节能新光源产业链。5、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定位:提升绍兴装备制造业的产业层次和高端化发展水平,力争将绍兴建设成为浙江省乃至长三角地区重要的高端装备制造业基地。发展路径:以实施“大、高、新、尖”项目为抓手,以行业龙头企业为支点,积极拓展高端领域,着力推进装备成套化、机电一体化、产品高端化、企业规模化

37、、产业集群化。发展重点:现代纺织装备领域。加大纺织机械研发创新力度,重点发展高支纱倍捻机,化纤加弹及包覆机,高性能喷气织机、剑杆织机,电脑针织机械,节能节水型制丝成套设备、印染及后整理系列(成套)设备,数码喷墨印花机,产业用纺织品专用设备。数控机床领域。大力发展以数控、数显、专用为主的机床设备,重点支持发展加工中心为主的柔性制造单元和柔性自动化加工设备生产线。制冷装备及配件领域。重点发展具有智能控制、节能、环保、网络远程控制功能的中央空调系统,积极开发低能耗制冷空调设备及关键配件。整车制造及零配件领域。以实施同济同捷整车项目为契机,通过领先的汽车超级平台技术及新能源汽车技术,实现整车制造的零突

38、破,不断集聚关键汽车零配件企业,延伸配套产业链、提升产品高端化程。轴承领域。发展中高档轿车用新一代轮载轴承、家用电器用低噪声电机轴承,铁路机车轴承等高端配套轴承,积极开发新型军用发动机轴承、高速铁路轴承、无油润滑轴承、动态液压轴承等高新技术轴承。现代仪器仪表领域。重点发展智能化仪表、特种和专用自动化仪表,积极开发市场前景好的科学测试仪器、医疗仪器、环保监测仪器、现代农业仪器、轻工业仪器厨具电器领域。切实提高厨具电器产品的研发设计能力,重点支持高性能、智能化、健康型和环保型新产品的研发生产,推动厨具电器产品向多样化、系列化和成套化方向发展。6、新型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定位:巩固保持现有领先优势,力争

39、成为省内重要的新型平板显示研发和生产基地。成为省内重要的物联网产业基地。发展路径:迎合技术发展趋势,依托现有产业基础,以科技创新为动力,以大项目、大企业为抓手,重点攻关物联网、新型平板显示、高性能集成电路、新兴电子元器件等领域,抢占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制高点。发展重点:物联网领域。重点发展新型标识、传感识别、网络支撑设备制造业,积极培育物联网终端设备制造商。新型平板显示领域。以高亮度、全彩色led显示屏规模化生产为重点,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各类高端高清数字电视、高清投影仪、袖珍型投影机等多元化高清晰光显产品,大力开发大屏幕液晶电视显示模块数据处理系统等软件产品,着力拓展软硬结合的led光电显示产业链。

40、新型电子元器件领域。把握电子元器件高频率、低功耗、微型化、组合化发展趋势,引导企业积极开发小型、超小型有引线及无引线产品。软件服务领域。以行业应用中间件和嵌入式软件为主攻方向,着力开发面向特定行业应用的业务流程再造控制软件,以及面向特定应用领域的嵌入式软件支撑平台(包括:智能手机软件平台、信息家电软件平台、汽车电子软件平台等)技术与服务。(二)改造提升两大传统优势产业1、大纺织产业发展定位:国际纺织品制造中心、贸易中心和创意中心,努力实现绍兴从纺织大市向纺织强市跨越。发展路径:坚持“化纤差异化、面料高端化和功能化、染整绿色化、服装家纺品牌化、经营国际化”的发展方向,以结构调整和技术升级为主线,

41、走内外并举、量质并重的发展道路,推进产业链横向拓展和纵向延伸,实现从数量规模型向品质效益型提升。发展重点:化纤领域。优化纤维产品结构,加强对产业用涤纶纤维和高性能纤维的开发力度,着重调整化纤产业向多元化、差别化方向发展,从服饰用向产业用延伸。织造领域。积极开发高档纺织面料,发展多种纤维混纺、复合、交织面料及纯棉等天然纤维面料;大力开发产业用纺织面料,重点开发土工合成材料、汽车内饰材料、帘子布、工业过滤材料、医用卫生材料、高档合成布和高强度模纤维制品等产业用纺织面料及军工特种纺织面料。染整领域。重点推广数码印花、超声波、无水染色等先进印染技术,进一步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及印染后整理的质量和水平,淘汰

42、一批能耗高、污染重的落后产能和设备。服装服饰领域。以设计和品牌推进服装服饰产品升级,把握服装时尚化、个性化、品牌化发展趋势,重点发展高附加值的西装、时装、衬衫、休闲装、童装等系列产品。袜业、领带、贡缎等特色细分领域。提升发展袜业、领带以及贡缎等细分特色纺织行业,加强区域资源整合及行业自律,提高区域品牌的竞争力。2、大化工产业发展定位:打造特色鲜明的化学医药制造业、优势明显的精细化工业以及与地区产业配套的基础石油化工业,力争成为东部沿海重要的医药化工基地。发展路径:以技术创新为动力,以特色园区和循环经济为载体,坚持提质控量原则,做强化学医药产业,做精化工产业,壮大石油化工产业,推动化工产业规模化

43、、环保化、多样化、系列化、高性能化发展。发展重点:医药化工领域。巩固提升特色化学原料药,推进现有原料药的更新换代,不断提高原料药产品的附加值,重点开发一批针对心血管系统疾病、肿瘤、消化系统疾病以及新型抗病毒、抗生素的化学原料药及中间体。精细化工领域。积极发展纺织用助剂、油田助剂、造纸助剂、塑料助剂、抗氧化剂等绿色环保型助剂,大力发展环保型分散染料、活性染料、酸性染料、有机颜料等。石油化工领域。提升发展精对苯二甲酸(pta),推动企业向产业链上游延伸;围绕聚丙烯(pp)等塑料原料的深加工,进一步做大pp产能,拓展下游塑料制品产业链。(三)调整优化三大特色优势产业1、食品加工业发展定位:全力打造全

44、国最大的黄酒产业基地,国内重要的农副产品加工基地。发展路径:走“绿色、人文、科技、和谐”的发展道路,以市场为导向,以技术创新为动力,突出优势,培育特色,加强品牌建设,做大做强绍兴黄酒业,加快发展饮料业,大力发展特色食品加工。发展重点:黄酒产业领域。坚持继承传统与发展创新并举,加强黄酒品牌保护,强化市场监管,着力开展黄酒生产、品牌、技术创新、人才培训、交易五中心建设。饮料产业领域。加大技术改造、品牌建设和市场推广力度,提高企业规模化经营、专业化生产和网络化销售水平,培育发展具市场影响力和产业带动力强的饮料生产企业。特色食品领域。积极推动酱油、食醋、腐乳等传统特色食品向高附加值、深加工方向发展。鼓

45、励企业运用先进技术,提高产品档次和附加值。绿色农产品加工领域。重点支持茶叶、果蔬、水产、畜禽、干鲜果等农产品加工业的发展和提高,进一步促进由初级加工向高附加值精深加工转变。2、铜加工产业发展定位:力争将绍兴建成全国有重要影响力的铜加工产业基地。发展路径:坚持延伸发展、提升发展、差异化发展,以形成产业集群为重点,完善科技创新平台,积极推动企业业务向铜资源行业延伸、向铜制品业延伸、向铜精深加工领域延伸,推动工工艺向精细化发展。发展重点:重点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的汽车工业用高性能铜材、高效节能铜材、电子信息产业专用铜材、电力电器工业专用铜材、高速列车及铁路电气用高性能专用铜材、海洋工程专用铜材、

46、建筑用新型铜材。3、珠宝首饰产业发展定位:着力打响珠宝首饰产业区域特色品牌,建设“中国珍珠珠宝之都”,打造全国重要的贵金属首饰制造和设计中心。发展路径:坚持生产和营销并重,制造与创造并举,进一步强化产业扶持,加大主业投入,集聚创意力量,推动产业向“园区化、基地化、规模化、品牌化、高端化”方向发展。发展重点:珍珠产业领域。以珍珠养殖为基础,精深加工为依托,品牌高端延伸为手段,积极推进珍珠产业升级,着力打造珠宝级珍珠,提升珍珠产业的国际竞争力,打造国际淡水珍珠产加销中心;重视彩色珠、异型珠、组合珠等多种类珍珠的养殖研发,创新生产药品、保健品、化妆品、服饰等高附加值产品,发展低价珍珠规模深加工。贵金

47、属饰品产业领域。进一步突出龙头企业地位,加大科技创新力度,优化制备工艺,融入文化创意,探索新建绍兴珠宝首饰品专业市场,着力形成以钻石珠宝、铂金、钯金等为主的高端设计、深度加工、多点支撑的产业格局。(四)大力培育四大先进性生产性服务业1、商贸会展服务业坚持生产与流通融合发展,加快推进商贸服务业的现代化、国际化,着力构建与块状经济、区域经济发展相协调,与国内外市场紧密衔接,业态创新、管理先进、功能完善的商贸流通、会展服务体系。示范推进中国轻纺城、钱清原料市场、浙江南方五金城、大唐袜业城、嵊州领带城等专业市场升级,结合电子商务进行交易模式创新,完善网上交易和指数发布,全力打造现代化的专业批发贸易大平

48、台,促进有形市场和无形市场的结合。加强行业性电子商务平台和大宗商品电子交易平台建设,完善信用、认证、支付、标准等支撑体系。加快推进工业会展业升级,加强对外合作,引进一批国际知名办展企业和大型会展品牌,提升会展专业化、国际化和市场化水平。2、现代物流服务业按照“现代化、高效化、智能化”的发展要求,加强综合匀速物流体系建设,加快构建快速物流运输平台和物流信息平台,加速融入长三角大物流圈。依托块状经济和专业市场,积极搭建专业物流基地和信息平台,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企业,加快建设纺织、化工、医药等专业配送物流。加强物流标准制订和推广,加快物流信息化,加大物流新技术开发利用力度,提升现代物流水平。3、创意

49、设计业围绕节材节能、新材料使用、外观造型、功能创新等重点环节,建立产学研相结合、传统工艺技术与现代设计方法相结合的工业设计创新体系,加快培育一批具有较强国际竞争力的专业化设计机构,推动创意产业集聚区建设发展。结合绍兴产业特点,重点培育发展纺织服装设计、包装设计与模型设计、装备制造设计等工业设计服务业。积极培育市场调研、营销企划、广告创意、媒介投放、效果评估、产品展示等品牌策划、广告服务业。4、金融服务业着力构建多层次、多元化的金融服务体系,集聚壮大金融服务产业。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大力引进外资金融机构和民营银行在我市开设分支机构。壮大地方金融企业,鼓励发展民营金融机构,努力把绍兴银行建设成为重要

50、的区域性商业银行。推动依法组建村镇银行,增强信用社的作用。努力形成各类商业银行、地方金融机构、政策性银行和民营金融机构协调发展、融资渠道较为通畅的良好金融生态。四、工业空间布局(一)总体布局概况综合考虑区域交通、城市空间发展以及现有产业、园区布局状态,结合绍兴市城市总体规划(2008-2020年)城镇空间布局,围绕打造“全省工业转型升级的领先区、长三角先进制造业的集聚区、国内有影响力的特色产业城市”的总体战略目标,遵循集中布局、集聚发展、融合提升的原则,重点推进滨海新城建设,着力构建新的增长极,实施组团式开发战略,整体提升现有工业功能区块,培育“六大工业组团”,初步构建“一核心、六组团”布局形

51、态;进一步加速各组团之间互联互通,不断推进产业向周边地区辐射延伸,逐步形成“一轴、两带”总体空间格局,即:“1612”空间布局。“一核”:即滨海新城绍兴工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大平台、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浙江省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滨海新城位于绍兴北部,处于杭州湾南岸,主要涵盖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区和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等三大板块。“六组团”:绍兴工业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区域性平台。分别为绍兴县西部工业组团、绍兴城区都市型工业组团、上虞东部工业组团、诸暨北部多元化工业组团、诸暨南部创新发展工业组团和嵊新工业组团。绍兴县西部工业组团:位于绍兴县西部,与杭州萧山区连接,以绍兴县“

52、杨钱副城”为核心,统筹汛桥、钱清、华舍、齐贤、夏履以及北部科技新城等工业集聚区协同发展。绍兴城区都市型工业组团:主要包括越城区镜湖绿心、绍兴经济开发区和柯桥街道(柯桥经济开发区),辐射带动东浦、东湖、鉴湖、兰亭等地。上虞东部工业组团:位于上虞市东部,与宁波余姚市相邻,主要包括道墟、东关街道、上虞市经济开发区、小越等工业集聚区。诸暨北部多元化工业组团:主要位于诸暨北部区域,主要涵盖店口、次坞、应店街、山下湖、枫桥、阮市等工业重镇。诸暨南部创新发展工业组团:以诸暨经济开发区领衔,统辖大唐、牌头、街亭及安华等诸暨南部核心工业发展区域。嵊新工业组团:位于绍兴市的东南部,主要涵盖嵊州经济开发区、新昌高新

53、技术开发区以及周边的乡镇工业功能区。“一轴”:即绍北工业纵深发展主轴,北起绍兴县杨汛桥镇,南至上虞市小越镇,串联绍兴县西部工业组团、绍兴城区工业组团和上虞东部工业组团三个工业组团。“两带”:即绍兴工业向内陆辐射延伸的经济走廊,串联杭金衢高速和上三高速两大交通大动脉沿线的重要工业集聚区。其中,杭金衢高速沿线产业带主要涵盖诸暨北部多元化工业组团和诸暨南部创新发展工业组团;上三高速沿线产业带以嵊新工业组团为核心,逐步向南北两端拓展延伸。(二)“一核”滨海新城产业布局滨海新城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坚持走特色发展、错位发展、内外联动发展和集聚集约发展道路,抢先布局新能源、生物医药、新型电子信息、新

54、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提升发展纺织、化纤、印染、服装、精细化工、石油化工等传统优势产业,大力发展港口物流、商贸服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积极打造长三角南翼战略性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地,力争成为绍兴工业经济增长的战略性大平台、工业转型升级的主阵地和浙江省发展方式转变的示范区。具体产业布局:滨海新城东区(杭州湾上虞工业园区):扎实推进同济同捷整车项目,力争打造成杭州湾沿岸重要的整车制造基地;引导染料、日用化工等精细化工企业走绿色化、高端化、多元化发展道路,提升发展精细化工产业;推动医药企业调整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生物医药产业;积极引进和培育太阳能光伏新能源、化工新材料、高端节能装备制造企业;大力发

55、展商贸服务和港口物流等生产性服务业,力争成为现代化、生态型的工业新城区。滨海新城西区(绍兴县滨海工业区):提升发展化纤、印染、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积极引进好和培育光伏新能源、纺织新材料、高端纺织装备企业,大力推进新能源、新材料产业、高端装备制造业发展,形成以纺织为主的现代化、生态型工业新城区、国际纺织制造中心和绍兴重要港口物流基地。滨海新城南区(绍兴袍江经济技术开发区):推进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发展,重点培育发展新能源、节能环保、新型电子信息、高端装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积极推动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的改造升级,并引导食品饮料企业特色化发展,逐步形成以高新技术为主导的现代化工业新城区。(三)“六组

56、团”产业布局作为“十二五”时期绍兴工业高端化、集群化、集约化发展的区域性平台,“六组团”重点产业布局如下:绍兴县西部工业组团:着重推进纺织业转型升级,力争成为绍兴纺织业转型升级的主战场。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加强与全市工业相呼应,加强体制机制创新,形成政企合力,重点提升发展织造、经编、家纺、服装等产业,适度绿色发展纺织印染行业,加快布局发展新能源产业、汽车电子产业、装备制造产业等高端产业,并积极引进科技型项目落户,积极优化内部产业结构、科技研发产业和高特纺织服装产业等高新技术项目。绍兴城区都市型工业组团:积极推进都市型轻型化、高端化、生态化工业发展,力争成为全省都市型工业发展的领先区。重点发展商贸

57、会展服务、金融服务、创意设计等生产性服务业,鼓励发展“总部经济”和“楼宇经济”等都市型“轻”工业,着力形成与绍兴市总体城市定位相符的都市工业和高新技术产业基集聚基地。上虞东部工业组团:积极推进太阳能光伏、节能电光源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规模化发展,积极推动纺织服装、高端装备制造业的提升发展,进一步优化精细化工产业布局,积极推进绿色化、高端化发展。诸暨北部多元化工业组团:依托现有产业基础,推行多元化发展道路,区域内集约、集聚发展珍珠、铜加工、金属新材料、塑料管道和包装材料以及贡缎等产业,并积极布局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战略性新兴产业。诸暨南部创新发展工业组团:依托现有产业布局,促进内部产业有序梯度

58、转移,集中在诸暨经济开发区、牌头镇等地集聚发展以环保装备为核心的节能环保产业、先进制冷装备制造业和新能源产业,充分发挥大唐袜业的集群优势,积极推动袜业品牌化、高端化发展,探索纺织转型升级的合适路径。嵊新工业组团:积极探索区域合作发展道路,依托现有产业基础,积极发展以高端纺织装备、制冷装备为核心的高端装备制造业;着力推动领带产业重点在品牌、质量、设计研发、原料供应、市场营销、产业延伸、配套服务等七个方面予以突破,进一步提升嵊州领带产业在全球的地位;发挥现有医药化工产业集聚优势,充分考虑环境容量指标制约等生态因素,引导企业优化产品结构,大力发展生态环保型的生物医药产业;进一步推动轴承产业集聚发展,

59、引导企业走高端化发展路线,进一步提升产业质量水平;积极推动厨具电器、电机等产业发展。五、战略任务(一)加快培育现代产业集群围绕工业布局调整和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把加快传统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作为推进工业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着力构建“龙头+集群”的发展框架,全力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现代产业集群。加速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按照“一个集群、一个规划、一个平台、一个区域品牌、一批重大项目和若干家重点骨干企业”的工作思路,以政府为主导、龙头骨干企业为主体、平台为支撑,切实加强对传统块状经济提升工作的整体谋划和科学规划。通过争创国家级新型工业化示范基地、中国百佳产业集群、省级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示范区,加速推动产业集群品牌化发展。加强区域联动,把纺织集群提升作为我市推进块状经济向现代产业集群转型升级的头号工程,按照“拓展产业链、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