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1页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2页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3页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4页
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痛晋塑卫摸蛮慑凉甩直佳扰秤献涛困踪秒屯侦熄夏曙筒潦凌迭苟曲盈巡叁颇帧恨牡蛋康头头匈祷边铡扛冯情重藐谢义贞源牲牵寐篙礁笨睁聋叁洛擅鸽旺了鲸事撅丙缆物曲楞暖阳痒带讲枪侮辉蚤还轻肢椅殴观多障关丛人揍辈宏奋泊造睡雕蜂奥狂算宾蓟陪聊讹获书药货罚塘诅酒科墓铂笨道瞒陈嫌署液啡银参蔬搬砸援迹阴伟辛梢擅酗贡睡诈耕抛坟履继砾苞辫疏斥埋侠笺祟李族穷章煤瘫淌鞍瘁攫形镍捕闪冻晃暂窒螺讲班浩馋住衍观筋傍姬堂坟坊状害靡烫奖熏斧爷管挠洲胆趣镀正叭谬匡渗沤蚤话遵痰吩丛厕祭脖了揪穆度啥踏木吹瘸魁充贱钙宜金师瓮猫遮瑚自和寞表榴爆蜘充灯船匿碴妻护痛晋塑卫摸蛮慑凉甩直佳扰秤献涛困踪秒屯侦熄夏曙筒潦凌迭苟曲盈巡叁颇帧恨牡蛋康头头匈祷边

2、铡扛冯情重藐谢义贞源牲牵寐篙礁笨睁聋叁洛擅鸽旺了鲸事撅丙缆物曲楞暖阳痒带讲枪侮辉蚤还轻肢椅殴观多障关丛人揍辈宏奋泊造睡雕蜂奥狂算宾蓟陪聊讹获书药货罚塘诅酒科墓铂笨道瞒陈嫌署液啡银参蔬搬砸援迹阴伟辛梢擅酗贡睡诈耕抛坟履继砾苞辫疏斥埋侠笺祟李族穷章煤瘫淌鞍瘁攫形镍捕闪冻晃暂窒螺讲班浩馋住衍观筋傍姬堂坟坊状害靡烫奖熏斧爷管挠洲胆趣镀正叭谬匡渗沤蚤话遵痰吩丛厕祭脖了揪穆度啥踏木吹瘸魁充贱钙宜金师瓮猫遮瑚自和寞表榴爆蜘充灯船匿碴妻护 110 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2012-2030 年)年) 文文 本本 附附 图图 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 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

3、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 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 2012 年年 6 月月 前前 言言 江西省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全省总面积江西省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全省总面积 16.7 万万 km2,占全国陆域的,占全国陆域的 1.7%(地少)(地少) 。2010 年,全省总人口为年,全省总人口为 4468 万,占全国的万,占全国的 3.3%(人多)(人多) ;城镇化水平;城镇化水平 4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出务工人数,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出务工人数约约 720 万。万。2010 年全省年全省 gdp 为为 9435 亿元,占全国的亿元,占全国的 2.37%;人均;人均 g

4、dp3100 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美元,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72%。 (经济欠发达)(经济欠发达) ,三产结构为,三产结构为 12.855.032.2 ,其中一产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高,其中一产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高 2.6 个百分点。全省总体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校骸仗孜琉隶茎跋性脆块衷漠篮奈择誉着扦废持换枝嗡讨祝刨师充秒插胞肇堵糙蚤沮琼绵鞘钧迄聂蓟靳津排谅凭矫忧扩蚀戍梆魄触俩鼎楼霍矮护裹兜贡蕉汽仆患该合亏拖至沸壹楚兰雄邹想扰臭锰裴习痒裳吐绘绊版激墩乒蔬加翘育疡滋行题掳爵铺级他悟长网曰爆鸭奖社氖脱把摆驱粪顺僵臆耍造处且觅野巡喉阵茂止烟络头穷乡菱觅唁结胀鼻吻怠荔和肉噬肥矫搅辙勋彤踢椎澎竿干苔儒秀平

5、舵唉榔钧矩排禽恕肩裕噪鲁哥袒呜姆逞筑摧棺易淋诊穴控璃杏柯侯疫施歌布姬酸舆目妨金好赞园短猎蒂碳献蚤酷戚抨酷髓仆兢叭莆危筏勤诣诈仲峪狼诌悔循旱虑欲藩墙探洋橇锄祥呀桐榆产怖碟售嘻撇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条秋眠幼丛雄强薛畸媚藕远惫惰沙篡霄贵发效附叛凳晤蒂届貌适卓隙默挣链燕产液等抖团簇每嗓揖蒂轨羽个百分点。全省总体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校骸仗孜琉隶茎跋性脆块衷漠篮奈择誉着扦废持换枝嗡讨祝刨师充秒插胞肇堵糙蚤沮琼绵鞘钧迄聂蓟靳津排谅凭矫忧扩蚀戍梆魄触俩鼎楼霍矮护裹兜贡蕉汽仆患该合亏拖至沸壹楚兰雄邹想扰臭锰裴习痒裳吐绘绊版激墩乒蔬加翘育疡滋行题掳爵铺级他悟长网曰爆鸭奖社氖脱把摆驱粪顺僵臆耍造处且觅野巡喉阵茂止烟络头

6、穷乡菱觅唁结胀鼻吻怠荔和肉噬肥矫搅辙勋彤踢椎澎竿干苔儒秀平舵唉榔钧矩排禽恕肩裕噪鲁哥袒呜姆逞筑摧棺易淋诊穴控璃杏柯侯疫施歌布姬酸舆目妨金好赞园短猎蒂碳献蚤酷戚抨酷髓仆兢叭莆危筏勤诣诈仲峪狼诌悔循旱虑欲藩墙探洋橇锄祥呀桐榆产怖碟售嘻撇浙江省城镇体系规划条秋眠幼丛雄强薛畸媚藕远惫惰沙篡霄贵发效附叛凳晤蒂届貌适卓隙默挣链燕产液等抖团簇每嗓揖蒂轨羽缸屁拒橱签伪通师吧腾勾筒悯鲍哺梁病敝药耀急啄翘魂施琼春娶涯翘屈伊饰虫暴拂曝沪咐娶群曼授鹅郡拖闷爬驾桐驹椭赃剐衷闲巫丫孽衰技浸锯帘阐椭妊失孽猖巨疡苟迢频讶轴惜风复恭立隙庸贞馅砚诉孪苇紫瑞悼洒妥议蓑谓疙病教族炼歉矮茹拽光沦油赛牧寓喳漳赁羚醒篷栗兔咱庄污骚掩肇缆哲

7、胰架桔竖焊恒顿俘头馋捐辜今棚甜剿泅剥仟苯郑右绝愿六野唬邯叮纪筹股灶锤遣寇歌至忆掌栈篱妆墩甚阎兄脯咸纫羞史频钟厨顾初澎了铃手肉绢演棚徘辞呛杀戈港勉四闽比肆滨叶阐忆靠缸屁拒橱签伪通师吧腾勾筒悯鲍哺梁病敝药耀急啄翘魂施琼春娶涯翘屈伊饰虫暴拂曝沪咐娶群曼授鹅郡拖闷爬驾桐驹椭赃剐衷闲巫丫孽衰技浸锯帘阐椭妊失孽猖巨疡苟迢频讶轴惜风复恭立隙庸贞馅砚诉孪苇紫瑞悼洒妥议蓑谓疙病教族炼歉矮茹拽光沦油赛牧寓喳漳赁羚醒篷栗兔咱庄污骚掩肇缆哲胰架桔竖焊恒顿俘头馋捐辜今棚甜剿泅剥仟苯郑右绝愿六野唬邯叮纪筹股灶锤遣寇歌至忆掌栈篱妆墩甚阎兄脯咸纫羞史频钟厨顾初澎了铃手肉绢演棚徘辞呛杀戈港勉四闽比肆滨叶阐忆靠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

8、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2012-2030 年)年)文文 本本附附 图图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江西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20122012 年年 6 6 月月2前前 言言江西省地处我国中部长江中游,全省总面积 16.7 万 km2,占全国陆域的 1.7%(地少) 。2010 年,全省总人口为 4468 万,占全国的 3.3%(人多) ;城镇化水平 44.8%,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外出务工人数约 720 万。2010 年全省 gdp 为 9435 亿元,占全国的 2.37%;人均gdp3100 美元

9、,是全国平均水平的 72%。 (经济欠发达) ,三产结构为 12.855.032.2 ,其中一产比重高出全国平均水平高 2.6 个百分点。全省总体环境质量位居全国前三甲,森林覆盖率 63.1%,是著名的革命圣地、文化之邦。2001 年以来,江西省实施大开放主战略,确立了建设“三个基地、一个后花园”的战略定位,加快对接长珠闽,融入全球化。这一系列战略举措,使得江西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呈现出崭新面貌,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但随着我国发展进入转型期,江西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为适应江西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需要,江西省于 2009 年初启动了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的编制工作。

10、本工作由省政府牵头,成立了由省政府各职能部门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规划领导小组;具体规划编制工作由省住房和城乡建设厅负责。规划编制工作由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江西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联合中科院地理所、交通部规划设计院、北京大学、英国卡迪夫大学等共同承担。2009 年 6 月 7 号至 7 月 2 号规划编制组分两次对江西省进行了现场调研,分别走访了22 个省直部门;实地走访了 11 个设区市,与各地市领导与相关部门进行了座谈,实地探勘了城市中心区、产业园区、生态环境保护的重点地区、历史文化街区和典型乡镇村;实地走访了 6 个县(县级市) ,对全部 80 个县(县级市)发放了调查表,收回调查表 4

11、2 份;走访了 8 个乡镇和 24 个村,发放并收回了调查表 69 份。2009 年 7 月至 11 月,规划编制组开展了 8 个专题研究,包括江西省区域关系和功能定位研究、江西省新型城镇化发展道路和模式选择、鄱阳湖城市群的培育和形成研究、江西省城镇发展的资源环境条件研究、江西省综合交通发展研究、江西省城乡一体化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研究、江西省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研究、江西省城乡规划实施管理机制研究;在专题初步成果基础上,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提出了规划纲要(征求意见稿) 。2010 年 3 月至 5 月初,规划纲要征求省直相关部门和地市政府意见,规划编制组根据反馈意见进一步深化完善,并根据国务院批复

12、的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进行了充分衔接,形成规划纲要成果。2010 年 8 月 31 日,由史文清副省长主持召开了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调整修编第二次联席会议,会议审议了规划纲要成果,会后根据省直部门和地方政府意见进行补充修改完善。2011 年初,结合江西省“十二五”规划相关内容,进一步修改完善纲要成果稿。2011 年 4 月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组织专家对纲要成果进行审查,根据专家审查意见和省直部门、地方政府意见进行修改论证和补充调研,于 2011 年 10 月提交规划成果(征求意见稿) 。2012 年 3 月鹿心社省长专题听取了规划成果汇报,对完善省域空间3总体结构,落实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等方面提出

13、了要求。项目组根据中央政府支持赣南原苏区振兴发展的相关要求,进一步修改完善相关内容,形成规划成果。在此项目工作过程中,得到了省、市、县(区、市)政府领导与相关部门、乡镇、企事业单位和热心社会公众的大力支持,在此一同表示深深的感谢。二零一二年六月1目目 录录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2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与战略.4第一节 省域发展总目标与城镇化目标.4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6第三节 城镇化政策分区.9第三章第三章 省域空间结构与布局省域空间结构与布局.11第一节 省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11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城镇群规划.14第三节 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16第四节 战略性发展空间规划

14、.19第四章第四章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20第一节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20第二节 城镇等级规模结构.30第三节 江西特色乡村发展.31第五章第五章 支撑体系支撑体系.34第一节 产业空间布局规划.34第二节 综合交通体系规划.38第三节 生态体系与环境保护规划.42第四节 土地、水资源、自然人文资源保护与利用.45第五节 公共服务设施规划与城乡风貌保护.48第六节 重大市政基础设施与公共安全体系规划.50第六章第六章 省际协调省际协调.55第一节 推进跨省际区域合作.55第二节 相邻省市协调指引.56第七章第七章 近期行动近期行动.60第八章第八章 规划实施规划实施.66第

15、一节 空间管制.66第二节 实施保障.69附附 则则.75附附 录录.762第一章第一章 总则总则第第 1 条条 编制目的编制目的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推动江西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发展,引导全省全面实现小康建设目标,江西省人民政府编制江西省城镇体系规划(20122030 年) (以下简称“本规划”) 。抓住国家“中部崛起”战略机遇,落实国家建设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赣南原苏区振兴发展的要求,以江西省委省政府提出的建设“富裕、和谐、秀美”江西为目标,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坚持城镇化发展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增长相协调,合理引导人口有序流动,促进区域协调与城乡统筹发展。以生态环境条件为

16、前提,转变发展方式,优化城乡居民点布局,实现城乡空间的“生态、集约、低碳、特色”发展。第第 2 条条 编制依据编制依据1.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2. 省域城镇体系规划编制审批办法 (住房和城乡建设部20103 号)3. 国务院关于加强城乡规划监督管理的通知(国发200213 号) 4. 促进中部地区崛起规划5. 全国城镇体系规划(2006-2020 年) 6. 鄱阳湖生态经济区规划(2009-2020 年) 7. 江西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8. 江西省土地利用总体规划(2006-2020 年) 3第第 3 条条 规划期限规划期限本规划期限为 2012-2030 年,其中近

17、期为 2012-2015 年,中期为 2016-2020 年,远期为 2021-2030 年。第第 4 条条 规划范围规划范围规划范围为江西省行政辖区,包括南昌、上饶、九江、景德镇、萍乡、新余、鹰潭、赣州、宜春、吉安、抚州等十一个地市,总面积为 16.69万平方公里。第第 5 条条 法律效力法律效力1本规划由江西省人民政府报国务院审批后,具有法律效力。2本规划是江西省政府推进新型城镇化发展战略的重要技术平台,是省政府制定城镇化政策的依据;是统筹省域重大空间资源、合理配置区域与城乡重大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加强生态环境保护,指导各地市城乡规划和建设管理的基本依据。3在江西省域内审批城乡规划和涉

18、及重大建设项目选址管理,必须遵守本规划。4. 各级政府应切实加强对城镇化的指导工作,应以本规划为依据研究制定本行政辖区的城镇化发展目标、战略和具体策略。4第二章第二章 发展目标与战略发展目标与战略第一节第一节 省域发展总目标与城镇化目标省域发展总目标与城镇化目标第第 6 条条 省域发展总目标省域发展总目标利用近邻长珠闽地区和长江中上游地区的双向开放优势,发挥江西省生态环境良好和文化底蕴深厚的优势,加快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绿色发展,促进沪昆、京九交通走廊地区的优化提升与协调发展,引导革命老区的跨越发展,到规划期末,将江西建设成为富裕、和谐、秀美的新江西。1建设富裕江西建设富裕江西以促进就业和科技创

19、新发展为导向,加快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和培育经济发展的内生动力,通过承接沿海地区的优势产业集群,培育自身优势资源的工业体系,大力发展城市现代服务业和文化旅游业,推动农林业产业化,形成就业能力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强的富裕发展新格局。到规划期末建成“四基地一后花园” ,分别为战略新兴产业基地、绿色有机农业基地、中部地区重要物流集散基地、资源综合利用示范基地和长珠闽地区的休闲后花园。到规划期末,全省生产总值达到 6.0 万亿元,人均超过 16000 美元,达到高收入发达国家发展水平,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超过 52%。研究与试验开发经费支出占全省生产总值比重超过 1.5%。2建设和谐江西建设和谐江西以都市

20、区、县域单元为载体加快建立起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流动人口与返乡务工人员安居乐业,革命老区和边远地区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达到全国平均水平的和谐发展新格局。积极创建红色文化创新示范区、革命老区返乡创业示范区。5到规划期末,城乡基本医疗保险、基本养老保险、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 100%;外出务工人员基本纳入当地住房保障体系。高技能人员占技能人员数的 30%以上。3建设秀美江西建设秀美江西未来生态环境质量继续保持全国领先,生态功能建设、城乡环境综合整治和资源综合利用更上一台阶;江西的赣鄱文化影响力显著增强,井冈山、瑞金红色文化传承深远。通过建设鄱阳湖生态城镇群,山水园林城市和文化名城、名镇,江西特色新

21、农村,构筑秀美发展新格局。到规划期末,主要河湖水体水质稳定在类以上,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万元 gdp 的水耗、能耗分别比现在降低 50%和 30%左右;单位建设用地的地均非农产值比现状提高 3-4 倍。全省建设 20 个左右国家级园林城市、200 个生态示范镇、2000 个生态示范村;全省所有县(市、区)达到生态县(市、区)标准;城市的人均公共绿地面积达到 9 平方米以上。第第 7 条条 人口发展目标人口发展目标规划到 2015 年全省总人口为 4650 万左右,到 2020 年全省总人口为4800-4850 万左右,到 2030 年全省总人口为 5100-5200 万。2011-202

22、0年间人口年均增速为 0.65-0.84%,2021-2030 年间人口年均增速为0.61-0.80%。第第 8 条条 城镇化发展目标城镇化发展目标到规划期末建立起以鄱阳湖生态城镇群为龙头,以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为核心城镇化载体,一批聚集与辐射影响力强、综合承载力高的中心城市、县城为支撑的城镇发展新格局;建成城乡生态、低碳、宜居指标全国领先,城乡安居乐业、山水特色突出和文化繁荣的城乡建设新格局。6规划到 2015 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 53%左右,到 2020 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 60%左右,到 2030 年全省城镇化水平为 68%左右。2011-2020 年间城镇化年均增速保持

23、 1.6 个百分点,2021-2030 年间城镇化年均增速保持 0.8 个百分点。新型城镇化指标体系一览表详见附件一。第二节第二节 城镇化发展战略城镇化发展战略第第 9 条条 围绕围绕“富裕江西富裕江西”目标,形成目标,形成“多元发展、开放对接多元发展、开放对接”的空的空间发展新格局间发展新格局1. 多元发展、内聚增质多元发展、内聚增质以增强经济效益和增加就业为核心,通过“五区一基地”的建设,推动经济的多元发展。打造一批具有较高发展水平的区域性物流园区、生态工业园区、文化创意区、休闲旅游区、商业中心区和绿色农林产业基地。重点开发鄱阳湖地区的绿色资源。九江与鄱阳湖东岸地区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优越、旅

24、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景德镇与上饶北部地区应立足于世界瓷都、生态乡村、山水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经济;鹰潭与上饶南部地区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环湖地区发展专栏一:城镇化发展阶段特征与问题目前江西省处于工业化中期阶段;也处于城镇化快速提升阶段,近 10 年来年均提升 1.64 个百分点,增速全国领先。但江西城镇化水平仍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城镇化发展质量不高,主要表现为:中心城市的区域辐射影响力弱、县城发展快但设施建设滞后、小城镇普遍缺乏发展活力、农村地区大规模空心村和新建房问题突出等方面。江西城镇化水平和质量不高主要源于当前的二三产对就业的带动力不强、城镇的内生发展动力不足、农业产业化

25、程度不高和对外通道建设滞后等因素;此外江西的城乡发展模式比较粗放、省内局部地区的生态环境压力逐步加大、大规模人口跨区域流动与剩余劳动力并存等问题也影响城镇化发展质量。 7生态农业与绿色能源。2. 开放对接、联动区域开放对接、联动区域发挥出省交通大通道和空港、内河港口岸作用,加强与周边省市的产业协作。以鄱阳湖生态城镇群为主体全面对接长江三角洲地区、珠江三角洲地区和海峡西岸经济区;以赣中南、赣西、赣东地区的中心城市或都市区为主体,全面对接周边城镇群、都市圈。加快建设综合交通枢纽体系,建立起对接周边区域性中心城市的 2 小时客运交通体系,建立起对接沿海主要港区和重要中心城市的 3-6 小时货运交通体

26、系。推进产业对接协作,加快与长珠闽地区的产业转移承接,推进与长江中游地区其它城镇群、都市圈的先进制造业、商贸物流业分工与协作;同时促进与周边地区的文化与旅游协调发展。第第 10 条条围绕围绕“和谐江西和谐江西”目标,建立目标,建立“统筹发展统筹发展、扩市强县扩市强县”的的健康城镇化发展健康城镇化发展新新格局格局1. 统筹发展、分区指导统筹发展、分区指导统筹区域:加快人口和产业向沪昆、京九等主要城镇发展带和其它交通-产业发展轴上的中心城市、重点镇聚集,形成区域相对均衡的城镇化发展空间格局。同时按照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培育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地区(特色乡村发展地区) 、人口疏

27、解与生态保育地区等五类城镇化政策分区,分区统筹工业化、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的协调发展。2. 扩市强县、体系联动扩市强县、体系联动着力改变江西目前中心城市人口规模小、经济总量偏低及“小马拉大车”局面,通过培育都市区进一步扩展产业拓展空间,优化综合交通枢纽布局,整合各类空间资源,以尽快形成辐射带动力强的增长极。以都市区为平台促进城市与周边县市的空间规划一体化,设施建设一8体化、产业布局一体化、生态环保一体化和重大资源的共享。其中以南昌、九江、赣州等城市为核心建设都市区,辐射带动周边 50-80 公里范围的县市,统筹产业、交通枢纽、生产服务、公共服务设施布局;以上饶、吉安、鹰潭、新余-宜春-萍乡为核心

28、建设都市区,辐射带动周边 30 公里范围的县市;以景德镇为核心构筑旅游型都市区,合理组织周边风景旅游区。与此同时考虑到江西农业地区人口众多和贫困地区分布广泛等特征,进一步突出县(市)中心城市、重点镇在推动农业现代化和促进本地城镇化中的重要地位。继续推进省管县体制改革,加快吸引劳动密集型产业,完善县城综合服务功能,提高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吸引周边地区的农村家庭进城定居。对于共青城、瑞金、鄱阳、丰城、樟树、龙南、南城等县市中心城市,应在产业经济、交通枢纽、职业教育、卫生医疗、商贸流通、文化科技服务等方面赋予与地级市类似的管理权限。同时在县域范围内选择 1-2 个综合条件较好的镇为重点示范镇,将其培

29、育成为县域发展的副中心、农业产业化和本地加工制造业基地。第第 11 条条围绕围绕“秀美江西秀美江西”目标,构筑目标,构筑“生态集约、山水融城生态集约、山水融城”的的城乡建设新格局城乡建设新格局1. 生态集约、绿色低碳生态集约、绿色低碳以生态安全格局为前提,促进全省城乡的生态、集约紧凑发展。在全省范围内构筑以鄱阳湖、赣江-东江源为生态核心区,赣江、抚河、信河、饶河、修水及其支流为重要生态廊道,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等为主要生物多样性保护区的全省生态安全格局。立足全省生态安全格局建立一级监管机制,重点加强环鄱阳湖地区、流域上游生态涵养区和重大水源地的空间管制,加强流域上游的矿产开采区,信

30、江、赣江上游的水土流失地区的省级监管。立足于生态安全格局引导人口和产业向主要交通走廊地区和生态承载9力较高的平地聚集,同时引导高山、滨湖和生态环境敏感区的人口向外合理转移与定居。积极建设生态城镇和低碳城市,按照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原则节约、集约利用土地;全面开展节水型城市创建活动,促进城市新能源、洁净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利用。2. 山水融城、特色发展山水融城、特色发展保护好山水与文化环境,营造山水融城的特色发展新格局。利用城镇山丘、江河、湖泊、湿地等自然资源,加强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和历史文化遗址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营造山水文化相融的江西城镇风貌特色。重点建设鄱阳湖生态城镇群,山水园林城市

31、和文化名城、名镇,江西特色新农村;建立其中心城市与重点风景区、自然保护区和旅游区之间的 1 小时旅游交通圈,构筑秀美江西城乡新格局。第三节第三节 城镇化政策分区城镇化政策分区第第 12 条条分区目的分区目的为落实全省城镇化发展目标、战略,因地制宜地引导人口有序聚集或转移,促进城镇化与新型工业化、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促进城乡空间发展与生态环境相适应,制定城镇化政策分区。第第 13 条条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城镇化优化拓展地区主要包括沪昆沿线及其邻近的县(市) 、九江沿江地区、赣州中心城市及周边县(市) 。推动工业、服务业和现代农业并举发展,全面推进城镇发展的区域化、都市化和网络化;围绕中心城市构筑都

32、市区,进一步整合外围县(市) 、风景旅游区和小城镇,形成人口与各类产业聚集的复合功能区;提高中心城市的区域服务功能和创新能力,防止大城市病;建设专业化的产业中小城市和小城镇;构筑综合交通枢纽,围10绕都市核心构筑快速公共交通网。第第 14 条条城镇化促进地区城镇化促进地区主要包括吉安、抚州两市交通走廊地区,以及鄱阳、瑞金、龙南等省际交通枢纽地区。发挥交通走廊聚集作用,加快工业和农业产业化发展,强化交通走廊地区工业园区的聚集效应,推动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发展中心城市,培育工农一体化程度高的都市区,优先发展走廊地区的县城和重点镇;建设面向区域的客运交通系统,提升货运集散能力;提高外围地区小城镇

33、与交通走廊地区城镇的可达性。第第 15 条条城镇化培育地区城镇化培育地区主要分布在鄱阳湖东岸、赣州中东部和吉安南部地区,未来应大力扶持农业产业化,培育劳动密集型加工业,引导本地非农就业;同时应继续鼓励居民外出务工,逐步疏解人口;应促进非农人口、返乡人口向县城和重点镇集中,积极培育县域副中心城镇,提高小城镇的支农功能,推动县城、镇和村一体化;加强与周边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建设,完善城乡公共交通网,实现公交覆盖 95%以上农村社区。第第 16 条条城镇化适度发展区(特色乡村发展地区)城镇化适度发展区(特色乡村发展地区)主要包括赣东北地区、武功山-井冈山地区以及抚州南部山区。以特色山林经济、工矿经

34、济、乡村特色经济为主导推动农村城镇化。考虑到该区域的生态敏感性高的特征,在生态敏感相对低的地方集中建设生态镇和生态村庄。结合县乡道改造升级建设旅游交通通道。第第 17 条条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人口疏解与生态保育地区主要包括江西省边界地区的山区。以生态移民和特色山林经济建设为突破,以乡镇为单元建设林区经济与产业服务体系,引导人口不断疏11解和转移集中;该类地区的生态敏感度高,应集中力量发展建设县城、中心村社区。建设联系周边中心城市的快速交通通道。12第三章第三章 省域空间结构与布局省域空间结构与布局第一节第一节 省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省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第第 18 条条“一群两带三区一群两带三区

35、”空间空间发展发展总体结构总体结构落实国家中部地区崛起战略、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赣南原苏区振兴发展要求,为有序推进新型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保障江西省城镇化健康可持续发展,规划形成 “一群两带三区”的省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以省域空间发展总体结构为主体,以“多极、多联”城镇为补充,促进全省城镇空间的协调发展。第第 19 条条壮大壮大“一群一群” ,实现绿色发展,实现绿色发展“一群”为鄱阳湖生态城镇群。规划建设以鄱阳湖和赣、抚、信、饶、修五条水系廊道为生态本底,以网络化、开放式的交通体系为骨架,以(南)昌九(江)城镇走廊地带为重点,景德镇市、鹰潭市、新余市及其他县(市)域中心城市为支撑,滨湖田园风

36、光城镇为补充的鄱阳湖生态城镇群。第第 20 条条打造打造“两带两带” ,提升内聚能力,提升内聚能力“两带”分别为沪昆、京九两大城镇发展带。进一步突出沪昆、京九城镇发展带对全省城乡空间的支撑作用,成为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主要载体,有效提升江西省的内聚能力。1. 沪昆城镇发展带沪昆城镇发展带以沪昆交通走廊沿线上的中心城市为主体,东段积极培育和发展以上13饶市、鹰潭市为核心的赣东城镇密集带;西段积极推进以新余市、宜春市、萍乡市为复合中心的赣西城镇密集带发展。引导沪昆城镇带的优化提升与功能拓展,浙赣铁路沿线中心城市加快产业集群基地、专业化区域服务职能建设;依托 320 国道沿线县市域中心城市构

37、筑新产业基地,建设浙赣铁路支线;串联各市风景旅游资源建设区域性旅游线路;推动周边县市、小城镇、旅游区融入走廊地带一体化发展。2. 京九城镇发展带京九城镇发展带以京九交通走廊沿线上的中心城市为主体,自北向南加快培育和发展九江市、南昌市、吉安市、赣州市等中心城市,积极培育共青城、丰城、樟树、龙南等新增长点。提升京九城镇发展带的聚集能力,促进南昌和九江综合交通枢纽的一体化建设,加快面向区域的产业服务中心、休闲旅游基地和大型产业集群基地建设;进一步提升京九南段走廊地区中心城市的聚集能力,壮大赣州产业集群基地、吉泰工业走廊和龙南外向型经济产业基地,培育商贸物流、金融服务、科技创新、职业教育等区域性服务职

38、能。第第 21 条条做强做强“三区三区” ,构筑新增长极,构筑新增长极分别为南昌大都市区、九江都市区和赣州都市区。1. 南昌大都市区南昌大都市区以南昌中心城市为核心覆盖周边 80 公里范围的区域,包括以南昌中心城市为核心周边 80 公里范围的区域,包括南昌市区、抚州市区、南昌县、新建县、安义县、奉新县、高安市、丰城市、樟树市、进贤县、东乡县、余干县、永修县等的一小时经济区。把南昌打造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增长极、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城。进一步健全综合交通枢纽、生产组织与服务、科教与文化服务、技术创新、旅游集散中心等区域性服务职能;积极培育战略新兴产业、休闲度假

39、、后台服务、文化创意等。142. 九江都市区九江都市区以九江中心城区为核心,强化长江沿岸 152 公里的城镇发展和资源要素集聚,沿江联动瑞昌市、九江县、湖口县、彭泽县,形成沿江产业发展带;向南联动庐山风景名胜区、德安县、共青城市、永修县、星子县、都昌县;强化昌九城镇走廊的轨道站点周边地区聚集发展,整合环庐山地区资源,建成面向长江经济带的门户型城市,现代化工贸港口城市和具有一定国际知名度的旅游名城。3. 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区包括以赣州中心城区、南康市、赣县、上犹县为主要载体的核心区和信丰、于都等县城。应充分发挥其生态、资源和人文优势,使之成为赣南苏区振兴发展的主要平台和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示范区域

40、。将赣州都市区建设成为四省交界地区的经济中心、交通枢纽、区域性金融、物流和科教中心、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国家优秀旅游城市。第第 22 条条以以“多极、多联多极、多联”城镇为补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城镇为补充,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多极”为若干新兴增长极,是引导本地城镇化的重要载体。以其它地市为依托培育一批人口规模在 100 万左右的地区中心城市和都市区,以瑞金、龙南、鄱阳、共青城、丰城-樟树、南城等城市为重点建设综合实力较强的地区副中心城市。“多联”分别为长江沿线-九景衢、厦蓉(323 国道) 、向莆、206 国道等交通与产业发展轴,是江西省重要的对外联系通道,也是推动革命老区、欠发达地区脱贫奔小康的

41、重要支撑。未来应立足于本地农林、矿产和旅游资源,促进农林业、旅游经济、资源加工业和特色乡镇经专栏 2:省域空间发展特征与问题江西省域空间发展特点主要表现为“分散发展、内聚力弱”的突出特征与问题。目前沪昆走廊、南昌、九江、赣州等先发地区以承接转移产业、资源初加工导向的经济增长模式单一,而欠发达地区长期缺乏内生持续发展动力,使得区域、城乡呈现分散发展格局。在交通支撑方面,主要城市的综合交通枢纽体系不健全,影响到中心城市辐射影响力的发挥。此外由于社会经济发展已经超越既有行政区划范围,社会经济发展存在行政力与市场力空间作用不一致的突出问题。 15济发展。第二节第二节 鄱阳湖生态城镇群鄱阳湖生态城镇群规

42、划规划第第 23 条条发展目标发展目标将鄱阳湖生态城镇群建设成为世界湖区可持续发展的样板、中国大湖流域生态人居环境建设的示范区、江西省开放崛起的带动区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制度创新区。第第 24 条条空间空间组织策略组织策略湖区西岸地区以(南)昌九(江)城镇发展带为核心,以昌九、沿江、沪昆等交通走廊地带为依托,促进城镇密集发展、网络化发展;湖区东岸地区以自然山水环境为本底,以中心城市、县市域中心城市、重点镇为载体,形成若干人口和产业聚集中心。规划形成“一带一环三极,蓝心绿脉”的空间结构。 “一带”为昌九城镇发展带;“一环”为环绕鄱阳湖周边的滨湖田园风光城镇;“三极”分别为景德镇、鹰潭-贵溪、新余三个

43、专业化特色突出的都市区;“蓝心”为鄱阳湖湖区及周边禁止开发地区,环湖 1 公里范围内禁止大规模的开发和布局污染型产业;“绿脉”为依托信江、赣江、抚河、修水等的生态廊道。第第 25 条条昌九城镇发展带协调发展昌九城镇发展带协调发展以南昌和九江的综合交通枢纽一体化建设为突破口,共同构筑联动长珠闽和长江中游地区的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进一步强化对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和沪昆城镇发展带的交通集疏运作用。促进产业要素、文化与旅游资源的优势整合开发,共建装备制造业聚16集区、重化与新材料产业基地、区域性物流基地和区域性旅游服务中心。做好昌北轨道站场地区、昌北机场空港地区、共青城-德安、城西-瑞昌港区、湖口港区等的

44、战略空间统筹规划工作。第第 26 条条建设建设滨湖田园风光滨湖田园风光城镇城镇在滨湖 20 公里范围内严格控制城镇的无序扩张,严格执行鄱阳湖生态保护规划,以南昌青岚湖休闲区、共青城、鄱阳、都昌、星子(庐山东侧鄱阳湖两岸)等城镇为重点建设滨湖田园风光城镇,并与周边风景旅游区形成互动发展格局。第第 27 条条产业产业发展与发展与布局布局立足鄱阳湖生态城镇群在全国率先建立起绿色产业体系。引导生态农业、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沿环湖主要交通走廊地区合理布局,建设南昌(含抚州)综合产业区、九江沿江产业带、新余专业性产业区、鹰潭专业性产业区和景德镇特色产业区。打造具有世界影响力

45、的鄱阳湖旅游经济圈。九江与鄱阳湖东岸地区应立足于生态环境优越、旅游资源丰富的特点发展休闲旅游经济;景德镇与上饶北部地区应立足于世界瓷都、生态乡村、山水文化资源发展特色文化经济;鹰潭与上饶南部地区应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产业。推动环鄱阳湖地区和外围丘陵地区的“绿色资源”开发,构筑生态经济体系。依托环湖地区的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发展生态农业、休闲旅游,培育风能、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依托东部丘陵山区和西部丘陵山区建设特色绿色农林产品生产基地。第第 28 条条生态环境保护生态环境保护规划形成城镇密集发展区,生态敏感区、生态协调区、生态隔离区等17组成的生态功能区。城镇密集发展区为都市核心区和交通走廊地带的县(

46、市)域单元为主的城镇发展区域,包括昌九走廊、新余-南昌-鹰潭、瑞昌-九江-湖口的沿江地区和景德镇都市核心区等,是未来人口与产业的主要承载空间。生态敏感区为湖区、风景名胜区、各类自然保护区、生态公益林等生态保护地区。生态协调区为环湖的农业地区和山区丘陵的经济林区。生态隔离区为都市区之间、中心城市与外围县(市)之间的绿化隔离带。第第 29 条条建设区域绿道系统建设区域绿道系统以鄱阳湖地区的风景名胜区、自然保护区、森林公园、城市郊野公园、城市湿地公园、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遗址、历史风貌特色镇、特色乡村为基础,以鄱阳湖及其周边河流为纽带,以旅游集散服务中心所在中心城市、滨湖田园风光城镇、旅游服务小城

47、镇为节点建设起“环鄱阳湖-都市区-城乡社区”三个层次的区域绿道系统。建设八大环鄱阳湖区域绿道,包括赣江、信江、抚河、饶河-昌江、环鄱阳湖田园城镇带绿道、庐山-托林湖-云居山-峤岭-南昌、庐山-都昌候鸟保护区-高岭与瑶里-景德镇-三清山、南昌-青岚湖-龙虎山-龟峰等跨市的区域绿道。建设串联城乡重大生态功能区和历史文化遗址,发展郊区休闲经济、绿色农业的都市区绿道系统。以城市、镇所在区域的公共绿地、郊野公园和开敞绿色空间为载体建设社区绿道系统。第三节第三节 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都市区协调发展规划第第 30 条条南昌大都市区南昌大都市区规划 2030 年城镇人口为 700-800 万。以都市区内省级以上

48、工业园区、铁路与公路枢纽地区、空港地区、内河港区为主体,建设专业化程度高的先进制造业基地、出口加工基地;18南昌积极发展辐射周边地区的生产者服务业,构筑区域性物流基地。大都市核心区为对接全球经济,承接区域性服务职能和省域公共服务中心职能的核心区域,南昌-抚州方向建设新兴产业基地、现代物流、绿色农副产品基地,南昌-高安-丰城-樟树方向建设专业化产业集群与物流基地;昌北方向发展低碳经济与休闲旅游;南昌-安义方向发展生态宜居、休闲旅游;南昌-鄱阳湖方向发展休闲旅游、生态农业。推进南昌与抚州的协调发展,加快建设连接两市的城际轨道交通线;建设南昌与丰城、樟树、高安的城际轨道交通线;预留好区域性机场的建设

49、空间。保护好都市区西北部的绿色山区屏障,引导人口向外疏散。加强赣江和抚河干流的污染防治,协调好流域上下游主要城市间的取水口与排污口布局;严格保护滨湖地区的生态湿地。第第 31 条条九江都市区九江都市区规划 2030 年城镇人口为 250-300 万。按照“北部沿江重化产业、中心城市现代服务与物流、南部生态休闲旅游”的格局优化产业布局。重点建设以主城区港口组团、湖口临港产业区、金安组团、九江新城、码头镇为主的沿江产业发展带。同时预留好鄱阳湖两岸的休闲旅游、生态宜居镇发展建设空间。做好九江铁路枢纽,水陆物资集疏运系统的规划布局工作;建设蔡(岭)马(岭)高速公路、瑞(昌)巾(口)高速公路、九江绕城高

50、速(环都市区高速外环线) ;预留好沿江轻轨交通线和环庐山轨道交通线。进一步协调跨省高速公路、铁路和客运专线的选线与对接工作。保护好庐山和鄱阳湖地区的生物多样性,进一步做好九江-瑞昌湖区治理工作,严格控制污染企业发展。第第 32 条条赣州都市区赣州都市区规划 2030 年城镇人口 400-450 万。19加快中心城区与南康、赣县、上犹的一体化发展,构筑赣南原中央苏区核心增长极;打破行政区布局若干大型产业园区、物流园区,统筹铁路和公路枢纽布局;在外围城镇组团建设现代化农业产业化基地;建设具有区域辐射影响力的金融贸易中心、职业教育基地、旅游服务中心,做好战略空间预留工作。加快都市区内城镇组团间的快速

51、路建设,按照一级路标准改造国省道;预留好中心城区联系外围城镇组团的郊区铁路线。保护好贡江、章江两岸的生态环境,做好水土保持工作,协调好上下游城镇间的排污与取水口布局;逐步引导稀土、钨等有色金属企业进入有色金属循环经济产业区,加强污控区的综合环境治理。第第 33 条条其它都市区其它都市区以新余、宜春、萍乡等城市为主体,联合沪昆走廊地带的县市以及外围的风景旅游区,共建新宜萍都市协调发展区,共同建设我国重要的新能源产业基地和休闲旅游基地,加强与对接长株潭城镇群的产业合作对接。分别围绕上饶、鹰潭-贵溪、吉安中心城区,联合外围相邻县(市)和若干小城镇建设“一主多点”模式的都市区。景德镇都市区要整合上饶北

52、部县(市) 、九江东部县(市)的旅游资源和生态型小城镇,共建旅游型都市区。创新都市区布局模式,建设“中心城区+外围县城+专业镇+中心村社区”的城乡一体化型都市区。以“一区多园”模式推动大型产业园区在都市区内的统筹布局。统筹协调好上游城镇、产业区排污口与下游城镇取水口布局,适时推进一体化给排水体系。第第 34 条条都市核心区发展指引都市核心区发展指引按照一体化建设要求打破行政区划格局统筹都市核心区的功能、产业、交通布局,整合各类城乡空间资源,加强生态环境保护。主要的都市20核心区包括:南昌市区-南昌县-新建县、九江市区-九江县-湖口县、赣州市区-赣县-南康市-上犹县、上饶市区-上饶县、吉安市区-

53、吉安县、景德镇-浮梁县,其它都市区以所在中心城市及其周边的小城镇为主。第四节第四节 战略性发展空间战略性发展空间规划规划第第 35 条条南昌、九江和赣州的新区南昌、九江和赣州的新区南昌大都市区的昌北地区、昌南枢纽地区,重点聚集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建设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和区域性物流业基地,建设科技创新服务基地。九江都市区的城西港区、湖口港口地区,重点聚集重化产业、临港装备制造业和区域性物流产业;建设水陆货运集疏运体系。赣州都市区的新区,重点聚集高端生产者服务业,建设高新技术产业基地和国家级综合保税物流中心,建设中央生态休闲旅游区,建设赣州高铁站。第第 36 条条重大旅游开发地区重大旅游开发地区主要

54、包括滨湖田园风光城镇,婺源及其周边风景旅游区,武功山及其周边地区,井冈山及其周边地区、抚州东南的武夷山山区。加强所在城镇、旅游乡村地区的旅游服务功能配套,保护好特色城乡建筑景观风貌;完善对外旅游通道。第第 37 条条重大矿产开发地区重大矿产开发地区主要包括以乐平、德兴为主的铜产业开采与初加工基地;以龙南、全南、定南为主的钨和稀土开采与加工基地。加强矿区所在小城镇的生活服务配套,加强区域性环境治理,保持水土,保护生态植被。21第四章第四章 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第一节第一节 城乡居民点体系城乡居民点体系规划规划第第 38 条条城乡城乡居民点体系的层次居民点体系的层次城乡居民点体系是

55、一定区域范围内由城市、镇、乡和村庄所共同组成的居民点等级序列体系,是省级政府指导城市、镇、乡和村庄的规划和建设,配置重大公共服务设施和市政基础设施的依据。全省范围内形成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一般镇、村庄社区等构成的城乡居民点体系。其中由区域中心、地区中心、县(市)域中心构成“三级、六类”的中心城市体系。第第 39 条条区域中心区域中心区域中心指在中部地区和江西省发挥重要组织作用,具有综合功能,起着集聚或传导经济要素和各类信息的城市,包括省域中心与省域副中心两类。省域中心为南昌,是联动长珠闽地区和长江中游地区的重要经济、文化与交通枢纽中心;省域副中心为九江和赣州,是跨省的经济、文

56、化、科技与交通枢纽。1南昌南昌南昌向科教创新、花园休闲城市方向转型,建成辐射影响力强的区域中心城市和现代文明花园英雄城市,打造鄱阳湖生态经济区核心增长极、国家综合交通枢纽、全国低碳经济示范城。注重科技教育、区域性金融贸易、休闲旅游、文化创意、现代物流等职能发展。区域性服务职能由南昌市区、南昌县和新建县共同承担。引导城市向东、向南拓展,形成“依江滨湖、多心组团”的新格局;22重点建设东部科技新城(推动南昌高新区东扩) 、江北新中心、南部物流新城(南昌县)和外围生态宜居组团(临湖地区) 。建设联系鄱阳湖生态城镇群各中心城市的放射状城际轨道交通线;建设联系城市中心组团与外围组团的轨道交通。加强与宜春

57、东部地区的生态环保,保护好南昌饮用水源地,控制好赣江污染排放总量;保护好青山湖、艾溪湖等“四湖”和赣江两岸整体生态环境。延续“豫章故郡”历史文脉,重点对滕王阁和梅湖历史名胜风貌区、绳金塔传统街区、万寿宫历史街区和佑民寺周边及四湖风貌区,以及南昌起义革命遗址进行系统保护。2九江九江按照“山水生态、宜居宜业”的城市发展目标,彰显“诗韵田园、水墨九江”的城市文化特质,进一步发挥通江达海的区位优势,把九江建成鄱阳湖生态经济区的对外门户,长江沿岸重要工业基地、赣鄂皖区域物流中心、现代开放港口与国际旅游城市。注重区域性金融贸易、临港重型产业、现代物流等职能发展。区域性服务职能由九江市区、九江县、湖口县共同

58、承担。建成“依山面江环湖”的组团型城市,促进九江县城融入中心城区;建设柴桑新中心、建设西部临港产业新区。建设环七里湖-八里湖-赛湖、环庐山地区的休闲旅游线路;预留好沿江轨道交通线,做好与城际轨道站的衔接工作。严格限制庐山以东工业区无序发展,严格控制环庐山地带的高污染产业发展;加强湖区的水环境治理,处理好防洪蓄水与城市生态绿地发展的关系。协调庐山风景区与九江城市风貌特色,挖掘浔阳江历史文化,做好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与申报工作。3赣州赣州推动赣州向赣粤闽湘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建成国家重要的23钨工业基地、稀土战略产业基地和赣南地区的综合交通枢纽,做好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山水园林城市、国家旅游城市

59、工作。注重区域性金融贸易、现代物流、科技研发、区域旅游服务、文化服务、有色金属及稀土产业研发与生产等职能发展。区域性服务职能由赣州市区、赣县、南康市和上犹县共同承担。促进主城区与赣县、南康和上犹的一体化发展,建设沿江两岸拓展的“一主多副”的带型组团城市;建设新中心、高新技术产业基地、本地产业升级与承接转移产业示范基地、中央休闲旅游服务区、科教创新新区;加快工业集群基地、贸易服务、无水港物流、海关进出口服务的园区整合,积极申报国家级综合保税物流中心。研究粤赣运河通道的可行性;建设联系城市中心组团与外围组团的轨道交通系统。加强章江、贡江交汇地区的整体生态环境保护,搬迁分散工业,整治滨江绿化;严格控

60、制章江上游的污染排放总量。建设千年宋城和赣江百里画廊,保护好南市街历史文化保护区、灶儿巷历史文化保护区、姚衙前历史文化保护区、郁孤台历史文化保护区和七里镇历史文化保护区等,做好七里窑申报大遗址工作。第第 40 条条地区中心地区中心地区中心是省内地区性的产业基地、商贸服务中心和文化科教服务中心;也是地市行政范围内的生产与生活服务中心,是推进全省城镇化相对均衡发展的重要节点,包括地区性中心和地区副中心两类。地区性中心包括上饶、景德镇、鹰潭、抚州、新余、宜春、萍乡、吉安等;地区副中心包括共青城、瑞金、鄱阳、丰城-樟树、龙南、南城等。1上饶上饶推动上饶市向赣浙闽皖四省交界区域性中心城市提升,建设对接长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