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文档】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1页
【精品文档】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2页
【精品文档】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3页
【精品文档】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4页
【精品文档】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xx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市气象局二一五年一月十日目录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2(一)“十二五”期间取得的成就.2(二)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6(三)“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7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8三、主要任务.11四、重点工程.14(一)、公共气象服务工程14(二)、生态气象服务工程.16(三)、人工影响天气示范工程16(四)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程.17五、保障、措施17(一)加强组织领导.18(二)加大投入力度18(三)加强人才队伍建设.19(四)强化部门合作.19(五)健全气象法律法规.19xx市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一、发展基础与发展环境(一) “十二五”期间

2、取得的成就“十二五”期间,在xx省气象局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有关部门大力支持下,我市气象事业继续保持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在防灾减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和人民生活的各个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做出了重大贡献。1、气象服务效益显著围绕防灾减灾需要和政府、公众和行业需求开展决策、公众、专业气象服务工作,逐步使气象服务信息渗透到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各个层面,服务手段不断丰富、服务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决策服务网用户xxxx余人;手机短信用户xx万,年信息发送量x.x亿条;12121电话年拨打量超过xxx万人次;每天有x套电视天气预报节目分别在市、县电视台播出,节目时长超过20分钟,观众超过x

3、x万,收视率高居榜首。依托快速便捷、渠道丰富的气象信息传播网络,气象部门防范和应对灾害天气的能力明显增强。在2011年超百年一遇的特大洪灾、2013年百年罕见的低温雨雪冰冻天气等重大灾害天气服务过程中,xx市局因表现出色,获省委省政府表彰2次、市委市政府表彰2次、中国气象局表彰1次。2气象服务能力显著提高“十二五”期间,以实施xx市“十二五”城乡气象防灾减灾工程为契机,加强气象现代业务体系建设。完成以x个遥测自动站、xxx个中尺度区域自动站、x个闪电定位监测站、x个土壤湿度自动站、x个gps/met水汽通量站为主体的综合探测系统建设任务。完成以决策服务网、公众气象网、电视天气预报、手机气象服务

4、短信、户外预警信息电子显示屏、农村气象信息服务体系(在建)为主体的公共气象服务网络建设任务。在气象现代业务体系发展的推动下,天气监测、预警发布、应急响应、气象服务等能力不断加强。3、业务技术水平明显提高完善科技创新奖励机制,落实科研经费。在有效的激励下,全市学术研究氛围浓厚,科研创新能力明显加强。2010年以来,全市完成县级以上科研课题xx项,涉及范围包括精细预报技术、灾害天气系统模式研究、地质灾害预报、交通气象预报、农业气候应用等。在成果转化应用的过程中,建立起地质灾害等级预报系统、短时临近预报系统、预报员工作平台、预警信息发布系统、影视制作系统、自动站实时监测系统等,并在实际运用中取得明显

5、效果,大大提高了业务技术水平、天气预报准确率和精细预报水平。2012年xx江上游地区xx段地质灾害气象预报预警应急系统研究与应用成为市局首个获省科技厅立项课题;2015年xx区xx栽培气候适应性分析获得省农推三等奖。4、人才队伍整体素质不断提高坚持人才强局战略,不断提高人员队伍的整体素质,优化人才结构。近年,出台一系列管理、培养、激励办法,通过举办各类业务技能竞赛和业务培训;组建业务骨干队伍;培养行政管理人才;鼓励干部职工参加学历教育等措施,使气象队伍整体素质得到提高。目前,全市共有研究生x人,本科生xx人,大专以上学历人员所占比例85%,x人入选xx省“业务骨干”,x人入选“青年新秀”,x人

6、受聘xx市局首席预报员。各类优秀人才活跃在基础业务、技术创新、科技服务、行政管理等核心领域,积极推动xx气象事业向前发展。5、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不断改善依法兴气象,这是xx气象部门大力发展气象事业的又一抓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气象法,积极争取xx市委市政府的支持,相继出台关于加快我市气象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xx市防御雷电灾害管理规定、xx市防御气象灾害规定、xx市气象灾害应急预案、关于加强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通知、关于加强全市农村气象信息工作的通知、关于明确我市开展雷击风险评估工作范围的通知等配套性法规和规范性文件。这些文件明确了气象部门在灾害防御、防雷安全管理、探测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方

7、面的职能。在气象法规体系的保障下,气象部门参与社会管理的能力以及社会影响力不断提升,事业发展秩序井然。6、基层台站建设成效显著根据“四个一流”新型台站建设的要求,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近年,大力改善工作条件,新增办公面积xxxxx平方米;大力改善气象探测环境,新增土地xxx亩,新建探测基地x个,全市探测环境评估由原来的64.8分提高到90.5分;大力改善综合环境,环境绿化率全部达到60%以上,xx市局、雷达站、南雄、翁源、乐昌等多个台站被当地政府评为“园林式单位”。大力改善职工文体活动条件,各单位根据实际情况需要增设篮球场、羽毛球场、乒乓球室、老干活动中心等场所。2012年6月,xx

8、市局获“xx省气象系统新型台站”称号。7、部门合作不断深化气象工作服务于社会经济发展,与方方面面紧密相关。近年,不断加强与人大、财政、应急、安监、农业、林业、三防、交通、国土、教育、通讯、新闻等部门的合作交流,通过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完善部门合作机制,有效推动公共气象服务、项目建设、探测环境保护、气象应急管理、防雷安全管理、农业气象、交通气象、地质灾害防御、气象科普宣传等工作的顺利开展,使气象部门在发展中赢得主动和先机。8、科学规范管理水平不断提高加强科学规范化管理,注重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改善“软环境”,积极营造和谐的发展氛围。在重大事项决策、干部人事任免、行政审批和依法行政、财务制度、党风廉

9、政建设、基建、招投标、防雷管理、生产及交通安全、保密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推行局务公开、纪检监察、签订责任书等有效监督机制,使气象事业逐步走上科学规范发展的轨道。开展创建“六型机关”、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争先创优、群众路线教育实践等主题活动,定期组织文体活动,在丰富业余生活的同时,加强政治思想和文化道德修养,使气象人精神在部门内发扬光大。2012年,xx市局获得“xx省文明单位”称号。2014年获“优秀基层党组织”、“文明窗口”等称号。2014年,xx市局xxx、xx县局xxx分别获得“xx省劳动模范”、“xx建功立业女能手”称号。(二)事业发展面临的挑战作为科技型、基础性社会公益事业,我市气象

10、事业在“十二五”期间所取得的成效是显著的,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气象业务服务水平和我市经济社会发展、人民生产生活日益增长的需求不相适应这一根本矛盾将长期存在;气象事业的投入与发展需求不相匹配,体制和机制障碍短期内难以解决等瓶颈问题仍将制约气象事业的可持续发展。1、气象服务能力不足天气预报准确率有待提高。预报的定时、定点、定量技术水平还有待加强;服务产品不够丰富。气象综合观测系统还不够健全。主要表现在观测项目有限,存在探测盲区,高山等偏远地区的观测资料十分缺乏,自动气象站密度明显不够;能见度、云量和云高、雨强和冻雨等尚不能实现自动观测,雷电、闪电定位、电场仪、风廓线、gps/met水汽总量探

11、测、gps电离层观测、大气化学成分监测等尚属起步阶段;气象数据质量控制体系尚不健全和完整;气象信息传输和处理能力有待提高。公共气象服务系统不完善。公共气象服务意识、服务能力与各级领导和公众的需求仍有差距,农村气象服务能力还有待加强,气象预警发布在农村和偏远山区仍然存在盲点。2、气象部门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仍然较弱及气象防灾减灾体系不够完善气象行政执法检查监督体系尚未完善,由原来的部门管理转向全社会涉及气象领域活动的社会管理还有相当差距。“部门联动”防御机制的职责任务、部门间信息共享不够完善,特别是在“社会参与”方面存在极大的不足,气象信息员队伍没有完全延伸到社区、企业和人防等部门,公民对应急工作的

12、认识存在较大偏差,自我防范意识薄弱。3、人才队伍与气象事业快速发展的要求有差距。人才的瓶颈问题仍十分突出,人员的数量和整体素质不能很好地适应事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高层次人才仍十分缺乏。4、公共气象发展保障能力不足。基层台站事业维持和发展经费的投入机制仍不完善,基层气象台站基础设施仍然比较落后,地方财政对气象事业的支持力度不足;十二五期间所添置设备的运转、维护保养、损耗以及人员经费等,都需要稳定的财政经费来保证。(三)“十三五”时期面临的机遇1、防灾减灾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需求xx近年来极端气象灾害增多,台风、暴雨及其引发的洪涝、地质灾害严重,对经济社会发展、公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严重影响,各行各业对

13、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多次就加强气象防灾减灾做出重要指示,要求气象工作坚持面向民生、面向生产、面向决策,进一步提高监测预报的准确性、灾害预警的时效性、气象服务的主动性、防范应对的科学性。2、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需求。农村仍然是气象灾害防御的薄弱地区,农业仍然是最易受天气气候影响的脆弱行业,农民仍然是最需要提供气象服务的弱势群体。党中央、国务院提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大历史任务,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新经济,规划选址建设新村镇,气象科技下乡培育新农民,健康旅游追求新生活,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对气象工作提出了新需求,农村防灾减灾和农村公共气象服务将进

14、入发展新阶段。3、应对气候变化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需求妥善应对气候变化,事关人类生存、经济社会发展和人民群众切身利益。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和xx省应对气候变化行动计划都明确指出,不仅要加强气候观测系统建设、气候变化监测预估,还要开展气候变化对各行业、各领域的影响评估,开发气候变化减缓和和适应技术,提供气候变化决策咨询,这对气象事业提出了新挑战。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总体目标1、指导思想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主题,紧紧围绕全面深化改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宏伟目标,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贯彻国务院关于加快气象事业发展的若

15、干意见和关于促进xx山区跨越发展的指导意见,牢固树立“公共气象、安全气象、资源气象”的理念,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科学谋划好未来五年的发展;坚持公共气象的发展方向,建设具有“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xx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推进城乡公共气象服务均等化,与全省同步率先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2、基本原则(1)科学发展,先行先试。树立“减灾也是发展”的科学发展观,积极营造敢闯敢试、鼓励创新、科学谋划、率先发展的宽松环境,充分发挥气象事业对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前瞻性和现实性作用。(2)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把保障人民福祉安康、维护经济社会发展

16、作为气象事业的首要任务,把改善民生贯穿于气象事业发展的始终,把发展气象事业的目的真正落实到富民、为民、安民上,坚持公共气象发展方向,努力实现城乡气象服务均等化。(3)立足当前,着眼长远。要立足当前狠抓公共气象服务,强化服务能力,丰富服务产品,拓宽服务领域,完善服务体系。还要着眼长远,夯实基础,强化综合气象观测系统,提高气象预测预报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增强发展后劲。(4)上下联动,合力发展。积极争取中国气象局和xx省气象局的支持,处理好国家气象事业与地方气象事业的关系,充分调动和发挥各方面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形成推进xx气象事业发展的强大合力。(5)衔接规划,协调

17、发展。做好与xx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xx省气象事业发展“十三五”规划、xx地区改革发展规划纲要(20132020年)等的衔接,加强与各方面的沟通与协调。(6)坚持适度超前、求真务实、可操作性强的原则。3、总体目标基本建成结构合理、布局适当、功能齐备的以公共气象服务、气象预报预测、综合气象观测为主要内容的现代气象业务体系,切实提高气象防灾减灾能力、气候资源开发利用能力和应对气候变化能力。充分发挥气象事业的基础性、现实性和前瞻性作用,实现对xx范围内的各种天气、气候监测基本不漏,气象预报预警服务水平上一新台阶,为xx社会经济发展提供更加优质的气象服务。公共气象服务:气象灾害对gdp

18、的影响减少25%,预警信息覆盖率95以上,气象服务公众满意率提高10。对高影响行业提供专业化、精细化服务。气象信息员队伍完全延伸到社区、企业和行政村。预测预报:台风和区域性暴雨等灾害天气预报时效达到3天,短期预报质量在现有基础上提高5%,突发中小尺度气象灾害预警时效1小时以上,准确率达90;精细化预报达到5公里或者镇街区级别。年季旱涝、冷暖气候预测水平在现有基础上提高3%-5。综合气象观测:大范围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95%以上,中小尺度突发灾害性天气监测率达85%以上,初步建立温室气体观测系统及生态气象观测系统。人才体系:科技业务骨干5名、青年新秀10名;本科以上文化程度要达到65%,其中硕士研

19、究生10以上;专业技术人员队伍中级以上技术职称达60%,其中副研以上10%;培养造就一支思想政治素质高、业务管理能力强、专业知识丰富、结构合理、善于推动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气象管理人才队伍 基层气象工作: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基本完成基层台站综合改造,改善办公业务条件,探测环境得到有效保护。明显改善气象文化设施等。建立合理的激励机制,调动干部职工积极性,全市基层气象台站环境和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 三、主要任务围绕发展的主要目标,xx气象事业发展的主要任务是:1、以气象服务质量和效益为引领,提高气象服务的覆盖面和满意率。健全公共气象服务体制、机制、服务体系。完善“政府组织领导、部门

20、协作配合、全社会共同参与”的防范应对气象灾害的领导体制和工作机制。明确更多的应急责任人进入决策气象服务预警系统,加强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努力建立以政府为主导的气象信息员队伍和防灾减灾队伍体系。着力将气象服务向社区、农村延伸。建立多层次的部门联动机制和分灾种部门联动的方式,构建完善的气象灾害防御体系。构建现代气象业务服务平台。逐步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精细化和个性化。加强公共气象服务人才队伍建设和科技支撑,完善公共气象服务公共财政投入机制和气象科技服务反哺机制,促进公共气象服务又好又快发展。突破预警信息发布瓶颈。加强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发布手段建设,突破气象预报预警信息发布瓶颈,努力推动气象灾害预警信

21、息发布机制立法工作,充分利用各种气象预警信息发布平台和各种社会资源与传播载体,实现公众气象服务的广覆盖。加强重点领域、行业的专业气象服务。以气象基本业务系统为依托,建立专业气象服务系统,提高对农业、林业、交通、电力、旅游、城市环境等领域专业气象服务水平。开展气候变化对各行业影响评估,进行气候可行性论证。加强人工影响天气工作。加强气象灾害科普教育。加强宣传,向全社会尤其是对农民、中小学生普及应对气候变化措施和灾害自救互救方法,在灾害易发、多发区要组织群众广泛参与防灾避灾演练。2、以气象预报预测为核心,推动气象预报预警业务的改革与发展以气象服务为引领,不断加强气象预报预测的科技内涵和精细化程度,提

22、高预报预测能力,满足公共气象服务需求,实现气象服务效益的增值。建设灾害性天气综合信息数据平台、依托科技创新构建先进的灾害性天气预警预报系统运行平台,从而实现科学开展天气气候变化预报预测及气候变化影响评估。通过指导产品的上下反馈和预报意见的会商交流等机制,建立上下紧密衔接的业务流程,切实提高预报预测准确率。强化数值预报技术的核心基础作用,注重提高现代气象业务的质量和效益,提高气象预报预测的准确率和精细化程度,加强各类灾害性天气的预警服务、应急处置、灾害评估等业务能力。3、以完善综合观测系统为基础,加强综合气象观测业务系统建设。继续推进覆盖全市城乡天气观测网、雷达观测网、生态和农业气象观测网、干旱

23、观测网、雷电观测网、大气成分观测网、高速公路天气观测网建设。针对区域观测站网设备老化和安装环境不标准问题选择代表性站点进行改造,提升气象观测业务质量和自动化观测水平。建成高质量的气象数据库系统,积极推动信息网络系统与时俱进地发展。4、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为中心,加强气象科技创新体系建设要把提高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气象科技发展的首要任务,着力推进气象科技进步和创新,切实加大对自主创新的投入力度,增强自主创新动力,努力开创有利于促进气象科技进步和创新,有利于推动气象科技成果向提高业务、服务能力转化的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有利于推进气象科技创新体系、业务创新体系、服务创新体系、人才创新体系建设的工作局面。5

24、、以开发人才第一资源为着力点,实施人才强局战略牢固树立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的思想,坚持“服务发展、人才优先、以用为本、创新机制、高端引领、整体开发”的指导方针,加快人才发展体制机制和制度创新,统筹推进各类人才队伍建设,提高队伍整体素质。围绕现代气象业务发展的需求,逐步建立起一支素质过硬、结构优化、效能良好的气象人才队伍。合理规划和引导骨干人才的专业方向,保持专业方向的相对稳定和平衡。6、以履行社会管理职能为职责,优化气象事业发展的法制环境全面推进依法行政,依法管理气象事业,着力推进法制化进程,不断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积极探索间接管理、动态管理和事后监管等科学管理方式,履行好气象行政许可职能。强

25、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气象灾害防御条例、人工影响天气管理条例、xx省气象管理规定、xx省突发预警信号发布规定等法律、法规赋予的职能管理。明确气象探测环境和设施保护的范围和标准,加大对气象信息传播市场的监管力度,维护公众气象预报和灾害性天气警报统一发布制度的权威性。加强气象执法机构的建设,进一步提高气象部门依法行政能力和水平,并将依法行政管理人才列入气象人才建设体系。7、以夯实基层台站建设为基础,促进气象事业和谐发展加强基层台站统一有效的预报服务平台建设,公共气象服务能力建设,构建配置科学、分工合理、流程优化的服务平台;加快基层台站基础设施建设,初步完成全市台站基础综合改造,为干部职工提供较好

26、的工作生活环境;加快分配体制改革,逐步提高干部职工收入水平。8、以加强气象文化建设为保障,推动气象事业全面发展以加强党的思想建设、组织建设、作风建设、制度建设和反腐倡廉建设为主要任务,以创先争优为根本要求,积极探索党建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提升文明建设水平,坚持以建设“四个一流”新型台站为载体,不断丰富文明创建工作内涵,从整体上提升全市气象部门文明单位档次和水平。四、重点工程(一)、公共气象服务工程项目内容概述:逐步建立和完善覆盖城乡的气象安全保障体系,继续建设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加强xx气象观测系统建设,加大预报技术开发及课题研究力度,丰富气象

27、服务手段,建设中小河流治理和中小水库除险加固、山洪地质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等。农村气象服务体系建设:加快建设安装农村气象信息电子显示屏,及时发布各种气象预警服务信息;建设和完善全市镇、村建设农村有线广播网络,通过农村有线广播网络实现气象预警信息和气象科普宣传的快速发布,重点加强灾害性天气和关键农事活动季节的天气预报,指导农民科学防灾和及时开展农业生产;加强基层气象信息员队伍建设,健全农村气象灾害防御管理网络,将气象信息员队伍纳入地方政府防灾减灾体系,进一步体现由部门职责向履行政府职能的转变。观测系统建设:全市在十三五期间继续建设xxx个气象自动站,密度网格达到8公里;建设气象综合探测基地。开展预

28、报技术开发及课题研究:强天气落区短时临近预报业务系统、xx市现场气象应急服务气象信息保障系统、北江流域数据共享平台。做好强天气落区的短时临近预报工作,理顺市、县级气象台(站)强对流天气短时预报和预警业务流程,进一步提高强降水和雷雨大风等灾害性天气落区预报的精细化和准确率;提升灾害天气预警能力和决策服务响应速度;提供方便简洁和更为广泛的社会公众气象产品信息查询获取渠道;进一步加强北江流域区域内气象合作。丰富气象服务手段:完善气象灾害预报预警发布系统;做好电视天气预报制作系统升级,丰富服务产品和内容,开发具有农村、交通气象特色的气象服务产品;建立和完善相关部门共享信息平台,制定相关部门间的信息通报

29、制度。山洪灾害防治非工程措施建设:包括雨情实时监测系统、风廓线雷达、移动雷达、县级气象监测预警发布平台、地市级综合气象观测数据处理平台,提高气象信息传输能力。总投资:2800.00万元建设时间:20162018年(二)、生态气象服务工程项目内容概述:1、加强灰霾监测预警。建立全市范围的大气成分初级站网,开展能见度与气溶胶质量谱观测;2、建立xx大气成分子中心站,开展不同区域温室气体、激光雷达垂直气态污染物观测;3、建立激光雷达、微波辐射计观测站,建设全市污染气象立体观测站网;4、建立旅游气象观测系统;5、建立森林防火预警预报系统;6、建设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等。实现目标:发展城市

30、区域精细化数值预报模式系统,研究中小尺度城市区域大气数值模拟方法,提高对积涝、高温、浓雾、暴雨、雷电等城市气象灾害的预报准确率,提高城市气象预测、预警水平。建立城市生活精细化气象要素预报服务系统,开展城市突发气象灾害风险评估和风险区划,强化城市气象灾害风险防范与快速响应。深入开展高影响天气对城市运行及重大活动的影响过程分析与评估,建立城市预报服务评价体系,开展城市规划气候可行性论证和城市气候承载能力评估。积极开展城市化和气候变化相关研究。强化政府主导、部门联动、社会参与的城市气象的服务机制建设。建立森林防火预警预报系统;建设易灾地区生态环境综合治理非工程措施总投资:1780.00万元(三)、人

31、工影响天气示范工程项目内容概述:建设防雹、抗旱及森林防火型xx作业基地; 实现目标:1、配备火箭发射装备,完善、升级人工影响天气作业装备;2、完善人工影响天气指挥系统;3、建立人工影响天气专用探测系统;4、探索人工影响多种作业手段;5、加强人工影响天气作业队伍建设。提升人工增雨的实时监测、预警和催化作业能力,提高自然降水增加效率和作业效益,有效抗御干旱、冰雹和森林火灾,缓解水资源短缺,保障用水安全。总投资:1880.00万元建设时间:20162019年(四)基层气象台站建设工程项目内容概述:按照“四个一流”的要求,全面提高基层气象台站工作生活条件;改善台站观测环境;完善水、电、路、护坡、消防、

32、安全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确保基层气象台站适应xx气象事业科学发展的要求。实现目标:台站建设要高标准、高起点,建设精品工程,因地制宜,与当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基本实现“一流装备、一流技术、一流人才、一流台站”的要求,职工工作生活条件达到当地中等以上水平;确保台站业务用房满足各项气象业务运行需求,业务现代化水平明显提升,基础设施有明显改善。到2020年,基本建成满足需求、结构完善、布局合理、功能齐备的气象现代化体系,为实现全市气象部门“一流台站”奠定坚实基础。总投资:1,800.00万元。建设时间:2015年2020年。上述项目总投资:8260.00万元。五、保障措施为顺利实现本规划的目标、任务,必须采取有力措施,加强组织领导,加大投入力度,创新体制机制,扩大合作交流,创建气象文化,为现代气象事业发展提供有力保障。(一)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