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 概念: 区域经济空间结构- 指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内的分布状态和空间组织形式。 是在长期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人类的经济活动和区位选择的累积结果。成渝经济区规划 1、实现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要素、资源的空间优化配置。 2、根据时代发展需要实现各种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合理组合,最大限度克服空间距离对经济活动的约束,从而降低成本,提高经济效益,促进区域协调快速发展。 一、增长极理论 二、核心边缘理论 三、点轴渐进扩散理论 四、圈层结构理论 一、早期的空间极化发展思想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增长极(growth pole) 。 特点1:非均衡 - “增长并非同时出现在所有地区,它以不同的强度首先出现于一些增长点或
2、增长极上,然后通过不同的渠道向外扩散,并对整个经济产生不同的最终影响。” 特点2:纯经济概念 增长“极”是指推动型的企业及其互相依赖的产业部门。 二、增长极的概念转化 法国地理学家-布德维尔(1957)将极的概念引入地理空间,提出“增长中心”的空间概念。 增长极内涵: (1)作为经济空间上的某种推动型产业; (2)作为地理空间上的产生集聚的城镇,即增长中心。 三、推动型产业及其特征 推动型产业是区域发展的带头产业(主导产业)。 特征: 1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高,市场扩展和生产发展的速度快。产品需求收入弹性系数=产品需求量的增长速度/居民收入的增长速度 1,可大规模生产。 1,控制发展。 2、有
3、较强的创新能力,具有较高的技术进步率,竞争能力强。 3、产业关联性强,能促进产业综合体的形成。 补充: (1)回顾影响:指主导部门对那些向自己提供生产资料的部门的影响; (2) 前瞻影响:将促使新工业、新原料、新能源、新技术的出现和发现; (3)旁侧影响:对地区经济的普遍影响,如基础建设、服务行业等。 (4)乘数效应:由于扩散效益,推动型产业增加单位投入,必然产生若干倍的经济增长,形成乘数效应。 4、生产分布具有高度的空间集中倾向,产品市场却十分宽广。 (晋江鞋业、佛山小家电) 5、产业的企业规模比较大。使用劳动力多、利税大、带动性强。以上为推动型产业的特征。 四、增长极对周围区域的影响 1.
4、极化效果 核心地区经济效益提高,与周围区域的经济发展差距拉大。 2.扩散效应 (1)极化中心的带动和促进作用 极化中心的原料、材料、燃料、食品等物资要依赖周围地区的供应; (2)极化中心的经济“外溢”作用 劳动密集型工业、污染企业、仓储业等向外转移; (3)政府调节作用 税收、地价、投资优惠等强化扩散效应。 五、增长极理论应用注意的问题 1.增长极与城镇的关系 既是城镇,又要有推动型的工业体系。 2.增长极类型与规模的选择 要根据当地的资源,对外经济联系条件,社会经济基础,根据市场变动趋势,选择推动型工业,确定适合本区域发展的主导部门和发展规模 。 3.选择适宜的地点培植增长极 在原有城镇的附
5、近或边缘。这样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4.充分发挥增长极的功能 主要功能:推动型工业,同时也要是创新中心,服务中心、信息中心 。 5. 增长极的体系,考虑各级增长极的分工。 6、对增长极进行集中投资。实验区不仅会成为郑州市经济发展的新 的 增 长 极 ,而且将成为中原经济区发展的龙头,成为带动郑州走向国际、走向世界的平台,成为郑州建设国际化陆港城市,国际性的综合物流区,高端制造业基地、服务业基地的载体。 十二五”区域经济:新增长极异军突起 它是解释经济空间结构演变模式的一种理论。 美国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专家弗里德曼-1966年提出的。 该理
6、论试图解释一个区域如何由互不关联,孤立发展,变成彼此联系,发展不平衡,又由极不平衡变为相互关联发展的平衡状况的区域系统 . 一、经济增长的空间动态过程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经济空间结构的变化大体可划分为四个阶段,每一个阶段都反映了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之间关系的改变。 1、前工业化阶段 生产力水平低下,经济结构以农业为主,商品生产不活跃,各地方基本上自给自足,经济发展水平差距小,经济联系少,彼此孤立。 城镇的产生和发展速度慢,各自成独立的中心。多数城镇规模小,城镇等级系统不完整 。 2、工业化初期阶段 核心即城市。相对于这个中心来说,其他地区就是它的边缘。 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差异扩
7、大。 边缘区域的人力、资金、物资向核心区域流动,核心地区也不断地向边缘区域扩展,也就是城市化过程。 3、工业化成熟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起着支配与控制作用。 边缘区内部条件相对优越的地方出现规模较小的核心区域把原来的边缘区域分开。 由于次一级核心区域的形成,就会使大范围的边缘区域缩小,而且使边缘区域逐渐分开,并入一个或几个核心区域中去。 4、空间相对均衡阶段(后工业化阶段) 核心区域对边缘区域的扩散作用加强。 边缘区域产生的次中心逐渐发展,并趋向于发展到与原来的核心区域相似的规模,基本上达到平衡的状态。 次级核心的外围也会依次产生下一级的新的核心,形成新的核心与边缘区域。 整个区域成为一个功
8、能上相互依赖的城镇体系,形成大规模的城市化区域,开始了有关联的平衡发展 。 例: 1978年的深圳还是城市形态尚未成形、人口密度很低的原始小渔村,然而,仅用短短二十多年的时间,深圳已发展到一个拥有700万人口的特大都市。她的空间形态演变历史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19791986年):城市内部城市内部“膨胀阶段膨胀阶段”(罗湖区和福田区)(罗湖区和福田区)第二阶段(19871990年):城市向外扩延初期阶段城市向外扩延初期阶段第三阶段(19911995年):城市多个次中心形成阶城市多个次中心形成阶段段第四阶段(1996至今):连绵带初期形成阶段连绵带初期形成阶段 二、核心区域与边缘区域的划
9、分 (理解) 1、核心区域 一般指城市或城市集聚区. 包括以下四类: 国内都会区;区域中心城市; 亚区的中心;地方服务中心。 2、边缘区域 边缘区域是国内经济较为落后的区域,分为过渡区域和资源前沿区域。 (1)过渡区域 上过渡区:联结两个或多个核心区域的开发走廊,一般处于核心区域外围,与核心区域之间已建立一定程度的经济联系,受核心区域的影响,经济发展呈上升趋势。 下过渡区:社会经济特征处于停滞或衰落的向下发展状态。 (2)资源前沿区:一般地处边远,但拥有丰富的资源,有开发的条件。 三、核心-边缘理论在规划中的应用 1.城市与乡村的关系 发展核心,带动边缘,发展城镇,带动乡村,在规划实践中可资借
10、鉴。 (1)任何区域都要重视核心的发展,要形成和壮大区域的中心城镇。 (2)要重视大城市卫星城镇和农村小城镇的发展。这样既可减轻大城市规模过大的压力,又可使城镇周围区域和广大乡村形成新的增长中心 。 (3)合理确定城镇发展规模,既要防止城镇数量过多,规模过小,又要防止特大城市规模无限度地发展。 (4)中心城市的工业和一些服务业,要有步骤地主动向外围扩散,促进其本身产业结构的调整,同时带动边缘区域的发展 。 2.国内发达地区与落后地区的关系 (1)核心区域:应充分发挥当地优势,大力发展高科技产业,巩固和加强其金融、信息、商业,科技等产业的领先地位,适当向外围地区扩散工业和人口,控制核心区域城市人
11、口和产业过度拥挤及环境质量退化现象。要改善核心区域大城市交通系统,完善卫星城镇体系。 (2)上过渡区: 要调整陈旧的产业结构,以高技术、高附加值,高需求收入弹性的产品作为主导部门的发展方向,搞好区内基础设施建设,密切与核心区域的联系与协作,更多地吸引核心区域的投资和外迁企业 。 (3)下过渡区:宜改造和提高传统产业部门,不断调整产业结构,增加新的就业岗位,并通过调整布局,发展与核心区域互补的经济等手段,使其重新获得增长动力。 (4)资源边疆区:宜尽可能地变资源优势为深加工产品的优势,不断壮大输出性强的基础部门,并通过这些部门发展对当地经济产生的关联效应,带动新产业和其他部门的发展。同时实施建设
12、增长中心的策略,促使资源边疆区成为具备次级中心的区域 。 一、据点开发理论和轴线开发理论 1.据点开发理论:由于资金的有限,要开发建设一个地区,不能面上铺开,而要集中建设一个或几个据点,通过这些据点的开发建设来影响和带动周围地区经济的发展。 2.轴线开发理论:认为区域的发展与基础设施的建设密切相关。 将联系城市与区域的交通、通讯、供电等主要工程性基础设施建设适当集中,形成发展轴,沿着这些轴线布置若干重点建设的工业点、工业区和城市,这样布局既可以避免孤立发展几个城市,又可以较好地引导和影响区域的发展 。 3. 点-轴渐进开发模式=据点开发+轴线开发 (重点) 点:区域中的各级中心城市 轴:联结中
13、心城市的线状基础设施带(交通干线、通讯设施线路、供水线路等),实质也是依托沿轴各级城镇形成的产业开发带。 二、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动力机制 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集聚,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系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演变过程: 三、重点开发轴和重点发展点的选择 (掌握) 1.重点开发轴的选择 (1)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 (2)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 (3)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 (4)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 2.重点发展城镇的选择 (1)在区域中地位重要,吸引范围广的城镇; (2)城镇发展规模: 在发达地区:选择规模较
14、大的城市,发挥其辐射作用; 在欠发达地区:选择规模较小的城镇,培养新的增长极。 (3) 中心城镇之间应有适当的距离 。 京津冀都市圈规划空间结构图 1925年,美 芝加哥 社会学教授伯吉斯,指出城市功能区按同心圆法则,自城市中心向外缘有序配置。分为:中心商业区、过渡性地区、工人阶级住宅区、中间阶层住宅区、高级或通勤人士住宅区,呈现有序的圈层状态。 一 圈层结构的理论内涵 1、城市空间中的建成区与外围郊区的关系 2、区域中形成的以城市为核心的集聚和扩散的圈层状空间分布结构 二、圈层结构的基本特征 城市和其周围区域从内到外最少可以分为三个圈层,即内圈层,中间圈层和外圈层 。 1.内圈层 内圈层,可
15、称为中心城区,是城市的核心建成区。 该圈层是完全城市化了的地区,没有大田式的种植业和其他的农业活动,以第三产业为主,人口和建筑密度都较高,地价较贵,商业金融,服务业高度密集。 内圈层是地区经济最核心部分,也是城市向外扩散的源地。 2.中间圈层 中间圈层,可称为城市边缘区,是中心城区向乡村的过渡地带,是城市用地轮廓线向外扩展的前缘。 城市边缘区是城与乡的结合部,体现在: 位置上,处于建成区外围,是城镇与乡村的衔接地带。 功能上,具有城乡二重性,发生着由乡村向城市逐渐转变的过程。(重要对外交通站场等、集贸市场、物资交流中心等) 社会文化上,是城乡文化社会习俗、生活方式、思想观念互相交错和衔接地带。 空间景观上,变乡村景观为城市景观。 3.外圈层 外圈层可称为城市影响区。土地利用以农业为主,农业活动在经济中占绝对优势。 与城市景观有明显差别,居民点密度低,建筑密度小。 往往有城市水源保护区,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图样印刷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体操训练凳产品供应链分析
- 船用钢制舱口盖市场发展前景分析及供需格局研究预测报告
- 工作和人员的安排行业市场调研分析报告
- 在线儿童成长教育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特教发展历程-探究特殊教育之路
- 气动发电机产品供应链分析
- 化妆服务行业经营分析报告
- 农业自动驾驶行业营销策略方案
- 工业空气调节用散热器产品供应链分析
- 全球气候变化加剧了自然灾害课件
- 幼儿园小班绘本课:小蓝和小黄(动画版)
- 2023年高考全国卷英语甲卷长难句分析课件-2024届高三英语一轮复习
- 《耳石症护理查房》课件
- 广东省中山市2023-2024学年八年级上学期期中考试物理试卷
- ISO27001-2022程序文件之云服务安全管理程序
- 国家教学成果奖培育申报与案例解析
- 基础工程智慧树知到课后章节答案2023年下中南大学
- 模具项目管理流程图
- 第五单元写作《论证要合理》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上册
- 墓地迁建施工方案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