液压阀工作原理动画_第1页
液压阀工作原理动画_第2页
液压阀工作原理动画_第3页
液压阀工作原理动画_第4页
液压阀工作原理动画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50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1本章主要内容为:节流口的流量特性;流量负反馈;节流阀.调速阀.分流阀等三种流量控制阀的 原理、结构、主要性能和应用;其它液压阀,如插装阀、电液比例阀、电液伺 服阀的工作原理及应用。本章重点是节流口的流量特性.流量负反馈.调速 阀的工作原理和性能。学习时应从液压桥路和流量负反 馈等基本概念着手理解这些阀的工作原理。#直禺鸟气禺倍幼-一._L第比章说量控制凤| :流量控制阀简称流量阀,它通过改变节流 J 口通流面积或通流通道的长短来改变局部阻力 J 的大小,从而实现对流量的控制,进而改变执 I 行机构的运动速度。流量控制阀包括节流阀、I ;调速阀、分流集流阀等。本章除讨论普通的流 : 量阀之外,

2、还要简要介绍插装阀、电液比例阀 2和电液伺服阀。直禺鸟气禺倍幼-一.;第七章魂董控制阀对流量控制阀的主要性能要求是:1)阀的压力差变化时,通过阀的流量变化小。2)油温变化时,流量变化小。3)流量调节范围大,在小流量时不易堵塞,能得到 很小的稳定流量。4)当阀全开时,通过阀的压力损失要小。5)阀的泄漏量要小。对于高压阀来说,还希望其调 节力矩要小。犬学#7/1节疣!的说 特性(7.1)Qm=l细长孔簿壁口m=0.57丄节流口流量公式对于节流孔口来说,可将流量公式写成下列形式:Q = KAm式中:A阀口通流面积;p阀口前、后压差;m由节流口形状和结构决 定的指数,0.5ml ; 节流系数。在流体力

3、学中,我们遇到过两大类节流口。一类是细士孔,m-lo在液压工程中,往往把这类节 流口当作固定(不可调)节流器使用。另一类是谆壁节施口用紊流计算这一类节流口的流量。常常把它们作为节流阀阀口使用。关于菲壁节流口的流量公式,在流体力学中已然推导 和证明过,我们只引用其结论即可。令K = C(师 , 加二0.5流过薄壁小孔的流量公式由式(7.1)变:式中:q流量系数;P油液密度。2上式也可写成Q = cdm在上式中若加为常数,且(2/p)Ar也是常数,调节4, 则可调节通过节流阀的流量0。需要说明的是流量系数Cd并不是常数,节流口的结构、 形状、压力差、油温都对Cd有影响。精确的Cd值需靠试验 确定。

4、一般Cd=0.60.&加值也受多种因素影响,一般 加二0.51。一般薄壁节流口的加为0.5左右。尽管式(7-1) 包含着一些非确定因素,但它毕竟给我们提供了一个对流 量进行概略计算的简明表达式。7影响流曇稳定性的因素液压系统在工作时,希望节流口大小调节好后,流量 Q稳定不变。但实际上流量总会有变化,特别是小流量时, 影响流量稳定性与节流口形状、节流压差以及油液温度等 因素有关。(1) 压差变化对流量稳定性的影响当节流口前后压差变化时,通过节流口的流量将随 之改变,节流口的这种特性可用流量刚度F来表征。7 = 1/(7.2)、1 AP)=m Q1_ dAp _1dQ tgadApdAp刚度的物理

5、意义如下: 当有某一增量时,。值 相应的也有某一增量,Q 的增量值越大,说明流量 的变化也就越大,从(7.2) 式看,刚度就越小。反之, 则刚度大。由式(7.2)可知:A流量刚度与节流口压差成正比,压差越大,刚度越大;A压差一定时,刚度与流量成反比,流量越小,刚度越大;A系数加越小,刚度越大。薄壁孔(加= 0.5)比细长孔(加 =1)的流量稳定性受AP变化的影响要小。因此,为了获得 较小的系数加,应尽量避免采用细长孔节流口,应使节流口 形式接近于薄壁孔口,以获得较好的流量稳定性。(2) 油温变化对流量稳定性的影响油温升高,油液粘度降低。对于细长孔,当油温升高使油的粘度降低时,流量Q就会增加。所

6、以节流通道长时温度对流量的稳定性影响大。对于薄壁孔,油的温度对流量的影响是较小的,这 是由于流体流过薄刃式节流口时为紊流状态,其流量与 雷诺数无关,即不受油液粘度变化的影响;节流口形式 越接近于薄壁孔,流量稳定性就越好。(3) 阻塞对流量稳定性的影响节流阀的阻塞现象一般节流阀,只要保持油足够清洁,不会出 现阻塞。有的系统要求缸的运动速度极慢,节流 阀的开口只能很小,于是导致阻塞现象的出现。 此时,通过节流阀的流量时大时小,甚至断流。流量小时,流量稳定性与油液的性质和节流 口的结构都有关。产生堵塞的主要原因是: 油液中的杂质或因氧化析出的胶质等污物堆积在节流缝隙处; 由于油液老化或受到挤压后产生

7、带电的极化分子, 被吸附到缝隙表面,形成牢固的边界吸附层,因而影响了节流缝隙的大小。以上堆积、吸附物增长到一定厚度 时,会被液流冲刷掉,随后又重新附在阀口上。这样周而复始,就形成流量的脉动; 阀口压差较大时容易产生堵塞现象。减轻堵塞现象的措施有:采用大水力半径的薄刃式节流口。一般通流面积越大、节流通道越短、以及水力半径越大时,节流口越不 易堵塞。适当选择节流口前后的压差周多个节流口串联。- 般取P=0203MPa。精密过滤并定期更换油液。在节流阀前设置单独的 精滤装置,为了除去铁屑和磨料,可采用磁性过滤器。节流口零件的材料应尽垃用电位差较小的金属 以减小吸附层的厚度。7丄3节流口的形式与特征节

8、流口是流量阀的关键部位,节流口形式及其特性 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流量控制阀的性能。(1)直角凸肩节流口BhP(或p匕),此压力差将两挂钩 阀芯1、2推开,处于分流工况,此时的分流可变节流口是由 挂钩阀芯1、2的内棱边和阀套5、6的外棱边组成;Qi p3Q 卩4(b)(c)集流时,因PVP(或P0 进油口泄油口L出油口PP2定差减压阀节流阀阀芯推杆比例电磁铁717.63电液伺月艮阀电液伺服阀是一种比电液比例阀的精度更高、响应更快的液压控制阀。其输出流量或压力受输入的电气信号控制,主要用于高 速闭环液压控制系统,而比例阀多用于响应速度相对较低的开环控 制系统中O电液伺服阀多为两级阀,有压力型伺服阀和

9、流量型伺服阀之分,绝大部分伺服阀为流量型伺服阀。在流量型伺服阀中,要求主阀芯的位移妇与的输入电流信号 z成比例,为了保证主阀芯的定位控制,主阀和先导阀之间设有位 置负反馈,位置反馈的形式主要有直接位置反馈和位置-力反馈两 种。7.63.1直接位置反馈电液伺服阀u|卜力马达= Kti _ 1 BDNeKteI定节流孔3、_5先导级放大元件.一i LJ1动圈式直接位 置反馈伺服阀 桥路图动圈窗伺服阀导阀芯6导阀口 11、BA导阀口 12主阀芯2一固定节流孔3主阀驱动腔b一磁钢10线圈7调零弹簧8一主阀驱动腔a固定节流孔575动圈式伺服阀主阀芯2主阀芯2导阀芯6导阀口 11、(c)导阀口 12主阀芯

10、2磁钢107”调零弹簧8一主阀驱动腔a主阀驱动腔b(a)1078781.2、3.4采用阀芯.阀套直接比较法;导阀芯导阀套直接比较.通过刚性连接直接(测量)反馈; 放大元件为导阀部分、缸是主阀两端部分;指令元件是线圈,被控对象是主阀芯,使主阀芯位移跟 踪动圈時指4位移。7878扌旨乂扌旨导阀芯阀 套比较X类L开环翟制(放夬部分 扰!动主阀芯纖矍制对象及主阀担力直接反馈伺服阀控制框图787.63.2喷嘴挡板式力反馈电液伺服阀力马达挡板(导阀芯)喷嘴反馈弹簧杆主滑阀固定节流孔弹簧管 (扭簧;先导级油 缸左腔先导级油 缸左腔要求:主阀芯位移自动跟踪输入的电流,与 输入电流成比例。S /力矩马达Kt导磁

11、体双喷嘴挡板阀(a)(b)(a)(b)1 _ 1 今-P(a)(b)力矩比较元件弹賛管及反馈杆AT(B丹全桥)动力元件主阀位移牛IS41力矩马达/弹簧管(扭簧:FULLLd喷嘴主滑阀固定节流孔先导级油(导阀芯)&先导级油 缸左腔反馈弹簧杆6 7.63.3电液伺服阀的应用X fFJ工作台放大器R反馈电位器小 结调速阀和分流阀是根据流量负反馈原理工作的,用于调 节和稳定流量。流量负反馈的核心是将被控流量转化为力信号 与指令力比较,指令力可用调压弹簧或比例电磁铁产生,比较 元件一般是流量调节阀芯或先导阀。流量负反馈比压力负反馈更为复杂,关键在于要将流量 转化成便于比较的力以后,再反馈到阀芯上。将流量转化成 力的过程称为流量的传感测量,转换部件称为流量传感器。 流量阀的流量测量方法有两种:压差法”和位移法” o 用“压差法”测量时,先将流量转化成压力差,再用测压法 测量,因此用于稳定流量的调速阀被称为“定差”阀。“位 移法”测量时,先将流量转化成位移,再用弹簧将其转化为 反馈力。小 结节流阀没有流量负反馈,因此无法自动稳定流量,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