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1_第1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1_第2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1_第3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1_第4页
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课件1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 赏 第一单元第一单元v以意逆志以意逆志 v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理论指导之一: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以意逆志”的赏析方法介绍: 从作品的整体出发,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理解诗作的主旨,用自己的切身体会去推测作者的本意。 我们在鉴赏诗歌的时候常常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也就是把自己当作诗人,然后“将心比心”去领会、推测诗人在诗中所寄寓的情感,从而理解诗歌的内容和主旨,这就是我们所说的“以意逆志”的诗歌鉴赏方法。欣赏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问题1:这首诗歌体现的是诗人怎样的愿望?你是从哪些词句感受

2、到这一点的? 这首诗是王维晚年隐居辋川时所作,写秋晚山景,借以表达作者对纯朴安静、放纵山林生活的热爱。诗人描绘了山中秋雨过后清朗明净的月夜:松间的明月、石上的清泉、竹林中的浣女、溪中渔舟有机地构成了一幅明丽的画图。 此诗为王维山水诗中的名篇。雨后秋山明快舒朗、清新鲜洁的环境特点构成了全诗的基调。诗情画意中寄托了诗人高洁的情怀及对理想境界之追求。明月清泉,竹喧莲动,浣女归舟,层次鲜明,因果清晰,且有声有色、有静有动、构成一幅清晰和谐的雨夜秋山图。 方法一: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问题2、历来评者认为此诗“诗中有画”,那么究竟是一种怎样的图景让诗人如此向往归隐生活呢?试结合你的体验和感受描绘出诗中的

3、画面。 我们的人生体验对于欣赏古典诗歌也很有帮助。在正确解读诗歌文辞的基础上,再结合我们的体验去解读诗歌,我们就能真正领会到诗中的情趣。 方法二方法二: :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融入体验,体会情趣 清新、幽静、恬淡、优美 一场秋雨过后,秋山如洗,清爽宜人。时近黄昏,日落月出,松林静而溪水清,浣女归而渔舟从。如此清秋佳景,风雅情趣,自可令王孙公子流连陶醉,忘怀世事。 小结归纳: 以意逆志: 解读文辞,揣摩情意 融入体验,体会情趣融入体验,体会情趣理论指导之二:知人论世 关于关于 “ “知人论世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的赏析方法: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

4、,应该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深入地探究作者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 明确:明确: a、尽量利用现存的各种史传材料和后人的评述,全面把握作者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 (提示:所谓的心灵历程和精神世界主要指的是作者一生的遭际、追求及理想、人格、品质等) 运用运用“知人论世知人论世”鉴赏诗词方法鉴赏诗词方法: (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p3页,进行归纳)沉郁顿挫 杜 甫 经历了干戈离乱颠沛流离 饱尝艰难困苦以儒家思想为主导宁静清冷 孟浩然繁荣的时代氛围 政治上的失意 退隐、寄情山水 以道家思想为

5、主导 b、弄清作品创作的具体时间也是十分重要的。(可结合题目和注释如例一诗) c、还要全面了解作者所处时代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等背景知识。 结论一:结论一: 诗人不同,诗风各异诗人不同,诗风各异 请赏析李清照的一剪梅与如梦令,运用“知人论世”的理论来推断词的情感与主旨。 如如 梦梦 令令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 。参考答案参考答案: : 如梦令如梦令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以李清照特有的方式表达了她早期生活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

6、新明快,不事雕的情趣和心境,境界优美怡人,风格清新明快,不事雕琢,给人以美的享受。琢,给人以美的享受。 一剪梅一剪梅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后的思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念心情。文词清丽,意象蕴藉,抒发了凄凉独处的内心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感受,体现了哀婉悱恻的风格。 v讨论讨论1 1: 两首词表达的情感以及作品风格有什么不同? 参考答案: 如梦令表达了作者早期少女的那种天真、率真与浪漫的情趣和心境。 一剪梅是李清照写与她的丈夫赵明诚分别对其的绵绵思念。 讨论讨论2: 导致诗人不同情感的原因是什么? 结论二:结论二: 境遇不同

7、,诗情有别境遇不同,诗情有别讨论讨论3 3: 还有其他影响诗歌情感和诗歌风格的 因素吗? 另外,诗歌能反映特定时代的风气和时代精神。我们在全面了解了作者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宗教、风俗之后,才能真正理解作品的内容以及作品反映现实的深度和广度。如同为离别诗,汉末多离别的哀怨,而初唐普遍呈现乐观的基调。 结论三结论三: : 时代不同,精神迥异时代不同,精神迥异 小结归纳:小结归纳: 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我们在欣赏、吟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应该深入探究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他们的生平和为人,全面了解他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与作者成为心灵相通的好朋友。知人论世知人论世: 1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