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_第1页
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_第2页
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_第3页
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_第4页
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9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摘 要许地山是五四时期的文坛名将,他的创作不仅以异域情调,宗教色彩和传奇情节在文学界独树一帜,丰富哲理性和强烈的主体意识是许地山作品在中国现代小说璀璨群星中醒目的标识,这一点也一直为研究者所重视。本文选择许地山作品中典型的女性形象为研究对象,分析这些处于苦难命运中的女性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探究作者心灵世界和独特的人生哲学观。希望读者对许地山曾被认为是“消极”的思想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中汲取更多的精神养分。关键词:许地山;人生观;达观与悲观;双重性 Abstract Xu Dishan is the literary world name in the May 4th period, his c

2、reation is not only unique in the literary world with exotic mood, religious color and legendary plot, rich philosophical rationality and strong sense of subject is Xu Dishans works in The bright group of Chinese modern novels, which has been paid attention to by researchers. This paper selects the

3、typical female image in Xu Dishans works as the research object, analyzes the different attitudes of these women in the fate of suffering to their fate, and explores the authors spiritual world and unique philosophy of life. It is hoped that the reader will have a correct understanding of the though

4、t that Xu Dishan was once considered negative and draw more spiritual nutrients from it.Keywords: Xu Disan; Philosophy ; The view and pessimism ; Duality 目 录一、引 言1二、“双重性”从何而来1三、基调:生本不乐3(一)命运的无常不定3(二)无法消除的漂泊感4四、复调:以苦为乐5(一)对死亡的赞美与超脱5(二)从苦难到超越6五、“双重人生观”的现实意义8六、结 语8注 文9参 考 文 献9致 谢11 论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性一、引 言茅盾曾评

5、论道:“在人生观上,许地山的人生观是二重性的,一方面是积极的昂扬意识的表征,另一方面却又是消极的退隐的意识”,他力图用带有宗教色彩的人生观、宇宙观来解决现实中的人生矛盾,因此在作品中一方面是对社会人生的大胆探索和真实表现,蕴含着强烈的反封建情绪和对黑暗社会的强烈控诉;另一方面,也包含了消极的退隐的因素,表现出他的宇宙观人生观与现实世界的矛盾,这种矛盾的统一构成了他独有的人生哲学观。从灰色迷惘到充满愤激反抗色彩,许地山经历了长时间的跋涉,他把生本不乐看作人生本质,对生命悲剧本质有深刻理解后,同时进一步扣问生命存在的意义和价值,把以苦为乐也放在人生意义的重要位置上,关注和揭示整个人类的精神层面痛苦

6、,给了读者人生以新的启示和思路,因此研究他的哲学人生观是全面把握他思想及作品主题内涵的关键。但在此前大部分研究者将许地山人生观等同于消极宿命的退隐,同时对作品中蕴含的悲剧精神没有深度挖掘,亦鲜少涉及到人生观中复杂的两面性,这为本论文选题提供了一定研究空间。从命命鸟到后期的春桃,先生通过刻画鲜活的女性形象,处于苦难命运中的这些女性对待命运的不同态度,反映了作者的价值取向,及对人生哲学探索与思考的过程。本论文将以许地山笔下的典型人物为研究对象,基于细致的文本分析,对人物形象人生态度进行分类,试图分析许地山人生观中存在的双重性,即悲观的生本不乐和达观的以苦为乐两重世界。最后,笔者将在时代背景下探究许

7、地山人生观的现实意义。二、“双重性”从何而来为何许地山自作品中反映出一种自相矛盾而又使人困惑不解的复杂思想?循着时代因素的激荡,宗教思想的融汇,个人身世之感,家愁国难这些动因,沿着许地山那条粗重曲折坚韧的心灵之路,或是解读其人生观的最佳路径。儒家精神铸就其特有的悲剧观,官宦之家的家庭条件使许地山在古典文化熏陶里成长,浸染了封建士大夫思想和中国文人特有的忧患意识,父亲兄长的爱国主义精神也伴随他的一生。因母舅笃信佛教,家庭佛教氛围浓厚,使许地山从小接触佛教,在言传身教,潜移默化中完成了对佛教的基础认识,青年时期在神学院对宗教的攻读研究,更加深了佛教思想对他的深刻影响。而后在大放异彩的学术研究工作中

8、,他不仅研究写出了许多有价值的宗教学解读文本,而且擅长借宗教“一片叶子”来表达自己对于人生的思考与认识,人生哲思与宗教教义珠璧交辉、相得益彰,给读者带来了新奇的文学体验。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因此他前期作品也多具有宗教色彩、异域风情,从全方位的角度去考察他对宗教的态度,是学者研究其人生哲学的根本切入点,在这样一个爱国又崇佛、恪守传统道德又有民族民主思想的家庭长大,许地山拥有高尚的民族精神、强烈的爱国主义和社会责任感。同时,许地山又深受“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人道主义思潮独立自由精神的猛烈冲击,使他对旧礼教进行深刻批判。此后,他逐渐淡化创作中的宗教

9、色彩、浪漫主义,在后期作品中转向社会现实主义。尽管在五四运动中,他是一个积极分子,参加了文学研究会,但因为特殊的家庭和人生经历,许地山并没有完全遵照反传统、学现代的旗帜来解决社会问题,而是结合自身的文化背景、生存需要,精神追求,在小说中借塑造那样坚忍、顺从、坚定的典型形象,投放自己认为合理的人生观。多重文化身份的交织,儒家思想、宗教思想与人道主义中西文化碰撞,使他在作品中反映出出世又入世,“避”与“顺”的人生态度。佛教思想使他讴歌死亡,否定人生;爱国主义精神使他执着人生、向往幸福;道家思想强调顺应自然、无为忘情。因此与同时代的作家王统照、叶圣陶、冰心、庐隐类比,许地山对人生的理解自成一派,在作

10、品中他不宣传用爱和美感化,也没有把人生等同于哀,有时对现实人生一虑百端,有时又对人生真谛大彻大悟,爱哀兼有。从表层上来我们可感受到许地山对个人人生和伦理价值的取舍变化不定,不断探寻和超越自己的可贵的努力,在民族理想人格构建上的困惑和渴望,从深层上则映射出许地山重塑民族理想人格的艰难性。以下笔者将结合许地山的具体作品来简要展开论述,力争勾勒出这位独树一帜的作家在黑暗中彷徨摸索与前进的艰苦历程。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三、基调: 生本不乐生于忧患,在战乱频繁,百姓流离失所这样的背景下,许地山耳闻目睹众多底层民众的悲惨生活,更别说在许地山创作的主要三十年是

11、20世纪中国苦难最深重的一时间节点,因此自许地山笔下呈现出无法摆脱的人生如寄“生本不乐”的感慨。在他的早期小说里,主人公往往身份迥异,人生悲剧,作者通过他们的婚姻与家庭问题揭示人生苦难,命运的无常与最终胜利的不可得。(一) 命运的无常不定人生苦难不可预见,生死与命运无法捕捉,当死亡与爱交织在一起后,更显示出它的无情。愚妇人中樵夫唱道:“草木青青不过一百数十日,到头来又是樵夫担上薪”“百虫生来不过一百数十日,到头来又要纷纷扑红灯”,无论植物还是动物,到头来都不过一场空,死亡的厄运会降临到每一个生物头上。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缀网劳蛛是许地山用苦难心理

12、综合阐释现实人生的一部小说,尚洁独立博爱的精神,波折的人生,平静的内心令读者动容。怨憎会被丈夫猜疑、刺伤,爱别离因诬告和谣言离开教会、离婚、与女儿分离,她在人生的夹缝中,被压迫被侮辱,她能为一个受伤的窃贼疗伤,却被最熟悉的人伤的透彻。她用崇高的牺牲、宽恕精神救赎男权社会的男性道德,自己则坦然面对磨难,对现实有宿命般的认识。蜘蛛住在网中央,和网相互依存,却也受网的支配,网就是蜘蛛的命运。网的意象,曲折地表达了许地山对于现实的看法。网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命运是不定的。当尚洁自喻为蜘蛛,丈夫长孙可望的蛮横、世间的偏见、谣言、看客的落井下石就决定了她的命运。尚洁就如一只勤奋补网的蜘蛛一样,不停地补

13、着随时随地可能要破的网。她认为自己像蜘蛛,好似人生已经有了既定的路线,她不挣扎不反抗:嫁给彼此之间没有爱情的人她不反抗;被无故冤枉她不过于去解释;被赶出家门她坦荡自如;独自去到一个陌生的地方她安之若素;生活不好过的时候她相信命运自由安排,丈夫道歉后夫妻俩从归于好,在丈夫选择到海岛受苦忏悔良心她也没有挽留.长孙可望刺伤、抛弃尚洁,根源在于对尚洁的无端猜忌,导火线是尚洁的漠然不解释,因为尚洁所说:“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够把真心拿出来给人家看,纵然能够拿出来,人家也看不明白。”原来人不但被自己的网困在孤城,人与人之间也像有隔膜的密网,要将人们全隔离开来。许地山的蝉是生命在劫难逃的寓言,小虫在遭遇风雨雷

14、电后、又将面临被蚂蚁野鸟吞食的多重打压;债一言蔽之生命是缺陷烦恼的秧田;三迁阿同的母亲为了不让孩子学习带他三次搬家,谁知最后阿同却在意外中丧命,他的生命仿佛造物者手中的玩偶,被人任意操控;商人妇中惜官流落他乡,两度被抛弃;枯杨生花寓意枯萎的杨树重新开花,好景不长,果然年迈的云姑颠簸半生,还没享福就接连失去儿子儿媳,命运仿佛带走了云姑所有的依靠;在归途中许地山以古希腊悲剧的宿命色彩揭示了命运的无常与无情:人与命运的抗争犹如以卵击石,想摆脱这种苦难却只会落入更悲惨的境遇。许地山看破了生命的残缺和有限性,看到命运的不为人知与不受意志支配的自在性,“在一切的海里,遇着这样的风景,谁也没有带着主意下来,

15、谁也脱不了在上面泛来泛去,我们尽管划罢。”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2) 无法消除的漂泊感现实人生留给许地山的,或满目疮痍、或颠沛流离.身逢乱世,童年颠沛流离;少时随父辗转各地,后家道中落,抄起粉笔谋生,异域求生;结婚未久,就痛失爱妻,不论是个人坎坷、或民族命运、国家变迁,许地山尝尽悲苦。飘零的情感使他的漂泊意识与生命意识水乳交融,所以他在小说中十分明显地表现出主人公那种漂泊无依,让作品显现出浓郁的悲剧色彩。许地山将个人命运与民族存亡巧妙结合的作品黄昏后,描写了甲午海战失败后,一对夫妇背负着国耻在边缘隐居的艰苦生活,不久妻子抑郁去世,留下两个幼小的女

16、儿与男主相依为命。“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黄昏”这个意象本就代表了太多言不能尽的情绪,读此作,读者能明显体会到许地山难解的忧愁。在他的作品中,角角落落飘荡流浪漂泊感,他的主人公总有一种无根的感觉:他们在海上、船上、岛上不停息地漂泊流浪着,人生凄婉,亲人缘薄。与中国古典悲剧中偏爱的大团圆结局不同的是,这些小人物在痛苦中抗争,结局却始终难圆满。如枯杨生花中的云姑20岁时便守了寡,好不容易拉扯大独子后,半生孤苦的日子终于可以歇歇。但是好景不长,在外经商儿子长久未有音信,云姑卖掉老屋与媳妇同去找寻,谁想儿子没找到媳妇因故去世,一个和美的家顷刻间消失得无影无踪,人如浮萍,家如无根的叶。铁鱼的鳃中雷

17、先生为救研究成果葬身大海,死于非命,写出了那个时代知识分子报国无门,无处皈依的惨境;海角孤星写“他”带妻出洋谋生,不久妻子客死他乡,三年后,当他带病携女归乡,却病死半途,最后这颗孤星也陨落在苍茫的大海中;换巢鸾凤中和鸾为自由私奔却选错良人;命命鸟中嘉陵投湖自尽却始终没真正理解情人的精神世界;玉官中玉官的多难;春桃中春桃谋生的艰辛等。许地山在这类小说创作时,乱世背景的截取是主要取向,不幸福家庭的剪切是故事主要空间,爱情凄苦是中心话题,细读这些作品,看他们漂泊不定的人生,心头都笼罩着层浓郁的忧伤。这就是许地山双重人生观中的“第一重”:他认为在这个物欲横流又孤独的世界,每个人都在挣扎寻找,痛苦是经常

18、的,幸福是短暂的,他的人生观中渗透着悲观的基调,如果这是一部电影,此时的配乐应当是感伤的,温柔而且漫长的前奏,钢琴的旋律从容稳定,清晰却断断续续的鼓点缭绕其中,忧伤的女声轻吟浅唱。但是为何读许地山的书,我们并没有陷进悲境,反而有一种清醒之后的豁达?而且在人与苦难的抗争中会感到生命的力量,体尝到生命的快乐。下面我们将分析其许地山人生观的第二重所在寓意与影响。四、 复调:以苦为乐诚然佛教“一切皆苦”的唯心主义世界观对许地山影响颇深,使他总是在不经意间流露出忧时伤世的情怀,但许地山没有一昧选择逃避和弃绝,而是渴望在精神层面上去解决人生困境。他以人道主义的眼光和悲悯的情怀,谛视红尘,展现了人的生存困境

19、;他在接收宗教哲学时明智的扬弃,促使本人审视个体灵魂,斥责社会黑暗、同情人民痛苦;他机智的借宗教的义理构建起自己的理想的精神大厦,从小人物立场出发,关注底层命运,试图在人生苦难的黑洞中,寻找一条理想的飞渡深渊的虹桥。(一)对死亡的赞美与超脱人类无法避免死亡,所以必须去正视它,思索它,超越它,尽管中国传统文学中很少对死亡有哲理思考。许地山通过对死亡的辩证思考,重新估化生命的重量,观照生存的价值和意义,使人类从容走向归宿。他热情讴歌死亡的美妙与幸福,在散文诗鬼赞一文中借鬼魂之口赞美“绝弃一切感官”的骷髅:“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哭的时候再不流眼泪;我们赞美你,因为你微笑的时候再没有嘴唇遮住你底牙齿;我

20、们赞美你,因为你听见赞美的时候再没有血液在你底脉里颤动;我们赞美你,因为你不再肯受时间底播弄”“那弃绝一切感官底有福了,我们底骷髅有福了”Error! Reference source not found.怎么底有福?因为已不受红尘七情六欲,辛酸苦辣所扰,当然没有痛苦。肯定死亡是解脱,甚至赞美死亡,是否就意味着许地山只否定现世,意味着许地山的思想是悲观主义出世观呢?实际上,通过这段话,研究者几乎可以把握住本文主题“双重性”的二大旋律,即一方面鄙薄人世喜怒哀乐、否定现实,一方面感知到人生苦短,要珍惜生命,只求耕耘、不问收获。许地山以寓言的形式表示死后的世界无拘无束,乃“至乐”境界,以此折射现实,

21、拯救人生,这最典型地反映在他的短篇小说命命鸟中。命命鸟描写了仰光一对青年男女因爱情受挫而殉情的悲剧故事。想要消解痛苦,救赎自我,只有跨越生死的门,于是许地山赋予敏明非凡的勇气实现涅槃。结尾处两人平静走入湖中,嘉陵为爱情去一个更遥远的地方,敏明走向仙境。她获得了解脱,感到由衷的欢快,禁锢了欲望后,便甘于痛苦,心境平和。从贪恋红尘到大彻大悟,看着爱情从萌芽出土,到发展、成熟、阻挠、殉情,读者可看到一个充满灵性的灵魂在沉思,为迷途中的劳苦大众照见精神困境的出口。死亡并不是最可怕的,当个体生命消亡并不意味着个体的精神意志和力量得不到绵延,从生到死一直虚无的状态才是最可怕的。许地山在小说中对死亡的思考,

22、给人震撼心灵的警醒。许地山借这对“命命鸟”之死,传达了死亡时若能“顿悟一切,豁达超然”,便得以真正把我们从痛苦人生中解脱的超然态度,其独特的生存感受和精神需要为我们提供了为人处事上的启发和警醒。(二)从苦难到超越超越苦难,在恶劣环境中自我救赎,许地山的春桃就是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春桃在新婚夜不幸遭兵匪,被迫“飞出铁笼”,虽得自由,但只身觅食的生活并不好过,后来她以捡破烂为业,自食其力撑起一片天。与多数主人公一样,春桃的原始设定依旧是命苦,这位逃难新娘的境遇并不比敏明等人好多少,从财主女儿骤然变成底层劳动者。但不同的是,从这里开始,作家赋予她超前的个性意识、自主意识。她没有一蹶不振,而是努力积

23、极地主宰自己的命运,凭着自己的理性智慧努力适应每个新环境的生存法则,一本正经地补缀着生活这张破网。许地山给这个女子的塑造的优势是处惊不变的沉静、一如既往神性的光辉,用于接纳与承担,像月下的夜来香,绽放幽香给所有人。在生活中她不是个弱者,坚定活下去的信念使她蔑视一切困难和压力。在进城后与时俱进的学习现代女性价值观,理性处理个体生命与城市的关系,演绎出自己的喜剧人生。在小说世界春桃的斗争不是个体的、孤立的,她依然保留着中国传统女性的美德,但同时拉开了与传统男权思想战斗的弓箭。春桃的这种以苦为乐、抗争命运、独立自强、大度的人生观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肯定支持,无不彰显着强悍的生命力!在小说结尾,这位

24、朴实坚强、具有独立精神的劳动妇女打破传统伦理关系,作出了自己勇敢的也让别人吃惊的选择,她和两个男人开起了“三人公司”(也隐喻“二夫一妻的同居生活”)。但她不爱听与她同居的刘向高叫她媳妇,也不承认从前刚过门就被迫散伙的李茂是丈夫,“不,谁的媳妇我都不是”“我是我自己的”“咱们的事谁也管不了”,她不在乎爱不爱谁,只谈生计与人道,用瘦小的双手支配自己的命运,表现了劳动者在生活重压下“相濡以沫”的高尚情操和道德准则。在饱经磨难的土壤中也能结出璀璨的花果吗?许地山曾坦言,所谓的逃避与顺从,并不是指消极的服从躲避,而是在不可抵挡的命运中,让自己尽量去适应生存,就像蜘蛛为了创造自己的生活,只能每天打网一样,

25、这种坦然沉稳向上的心境也呈现在作品人物身上。尚洁一生都在修行善行苦行,已看透“轮回”,所以搭救受伤的盗贼、忍受丈夫的妒忌猜疑、被逐出家门、丈夫向她忏悔谢罪一系列事情都不能使她困扰,她安之若素地接受了现实给予的所有,因为在她看来,这是轮回,人们总是会踏进同一条河流,也许命运的网下一次又不知被什么击破了,仍需要自己去坚强承受,想想也就没什么好期待欢喜的了。再会中,两位老人相爱却未能终成眷属,年轻时遗憾不甘过,然而在晚年意外重逢时,两人倒都放下了这段感情。的确,既然当初选择了什么,就沉着地、无怨无悔地去应对什么。暗途中,主人公在深夜要赶回家,他坚决拒绝好友的灯笼,反而认为只要心平气静、客观无畏地对待

26、黑暗的本来存在,再阴森的夜景与崎岖的山路,也不会有什么值得害怕的。许地山的主角们在人生的夹缝中,被压迫被侮辱,却无时无刻不表现出一种看穿人生的自我哲学,柔弱也顽强,盲从又从容,安命却坚韧,用自己的方式反抗人生种种,在异域的环境中完成自己一生的传奇。这不正是许地山人生观“双重性”的最佳体现?五、“双重人生观”的现实意义当终于把许地山人生观的双重寓意清晰理出后,我们不得不为其赞叹!散文小说构筑起许地山在社会与人生之间的桥梁,在这个一手建立的以爱为核心的多维世界,许地山通过日常大众生活的基点,分析主人公情感归宿,达到探索个体存在的本质和意义这个根本目的,传递他对人文价值取向所做出的思考。这也是“五四

27、”为人生文学精神的表现,代表了五四时代知识分子、人道主义者态度和立场,体现了许地山厚实,激昂的人本主义精神品质。从前期的低沉悲壮,到后期高昂激进,小说题材从爱情到婚姻到事业,主人公对待人生苦难的态度从逃避到忍受到抗争,小说视野从关注女性命运到整个人类,许地山在不断成长变化,愈来愈反应社会现实。在文学创作中,许地山以饱含感情的笔触,强烈表达了对社会的批判,对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对人生的执着。他认同苦难、表现苦难感伤、忧郁、迷离,同时积极寻求摆脱与超越苦难积极、进取而切实,这是他蜕变的人生之道。抓住作品里的生存感受,精神需要,进入许地山巧妙的理想境界,会知晓作者是如何构筑成一个“美丽”的人生。“悲观”

28、的生本不乐,是后防港湾,达观的“以苦为乐”是人生宝典,二者互为表里,在洞悟人类自身局限的前提下,务实地进取,不懈地奋斗,感受到生命的欢乐和美好。不信你看,那些最终把握命运,战胜命运的,恰是曾经我们认为柔弱忍受顺从的人啊!敏明镇静自若地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她相信自己将要到“极乐国土”;尚洁的理想和信仰支撑着生活所给予的不幸;惜官在经历了多次不幸后仍说:“眼前所遇的都是困苦,过去未来的回想和希望都是快乐”,“我虽不信定命的说法,然而事情怎么来,我就怎么对付,毋庸在事前预先谋定什么方法?”,“残破的人生之网要及时修补”谁说尚洁的补网哲学就不是一种抗争呢?“无为而无不为”。六、结 语优秀的作品能与人的精

29、神灵魂沟通。许地山的作品具有哲学深度,独特价值的人生观具有超越现实的力量。关注表现个体精神,给人关怀,给人希望;忧虑思索人类普遍的生存困境,观照现实存在之苦;叩问生命的意义,凝思超越性精神追求,激发振作人心。如何去面对苦难解决困境?实际上许地山没有像五四时代部分作家那样,更大程度上的苦难将归咎于社会制度的黑暗,片面书写人性的丑陋,而是迎面而上,建立信仰,渴望找到一条与众不同的道路。因此纵观他的小说,我们不能忽视它的悲剧色彩,承认其“宿命论”观点,甚至一些缺陷,但是也要看到他传达出的正面意义认同苦难并不等同于被苦难吞没,再现悲剧是为了引领读者去承受,苦难可以让我们看清一些本质问题,观察虚假的表象世界。许地山强调人生的苦难虚无,某时刻恰也启发人们更轻松洒脱,面对生活,美学价值与现实意义具存。这正是许地山“双重性”人生观妙处所在,被时代接受,在当时具有“战斗”意义;又超越时代,在今天依然有值得更深挖掘的地方。注 文1 茅盾.矛盾论中国现代作家作品J.北京大学出版社,1986:139.2 孔令环.论许地山的“生本不乐”观J.中州学刊,2003(04):78-83.3 张文彦主编.人生哲学概论M.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0:126.4 许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