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源铁矿勘查报告(05.06.25)_第1页
盐源铁矿勘查报告(05.06.25)_第2页
盐源铁矿勘查报告(05.06.25)_第3页
盐源铁矿勘查报告(05.06.25)_第4页
盐源铁矿勘查报告(05.06.25)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7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四川省盐源县保郎阿堵石铁矿2005年度地质风险勘查报告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三地质队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2四川省盐源县保郎阿堵石铁矿2005年度地质风险勘查报告编写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三地质队地调所所 长:李金忠所 总 工:张济礼编 写 人:高 扬 甘 雨 曾建荣审 核:张济礼 文世涛技术负责:张文宽单位负责:樊志宏提交单位: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三地质队提交时间:二五年六月二十五日正 文 目 录第一章 绪 论1一、工作目的任务1二、位置、交通1三、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2四、以往工作评述2五、本次工作情况3第二章 区域地质6一、区域地质、构造特征6二、区域矿产地质特征7第三章

2、矿区地质9一、地层9二、构造10三、岩浆活动11四、变质作用11五、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12六、矿产分布16第四章 矿体地质18一、矿体特征18二、矿石质量19三、矿石氧化特征及自然类型21四、围岩蚀变和夹石21五、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21第五章 开采技术条件22一、水文地质22二、工程地质22三、环境地质23第六章 勘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24一、勘查工作方法及布置原则24二、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情况25三、物化探工作质量及其地质效果26四、探槽及剥土工程质量及其地质效果29五、样品采集、测试及其质量状况29第七章 资源量估算31一、资源量估算的工业指标31二、资源量估算方法的选择及其依据3

3、1三、资源量估算参数的确定31四、矿体圈定的原则33五、资源量类别和块段的划分原则34六、伴生矿产的资源量估算方法和结果34七、资源量估算结果34第八章 矿床技术经济概略评价35一、资源条件35二、潜在经济价值分析35三、交通及开采条件35四、风险分析35第九章 结 论36一、勘查区内工作程度、工作成果36二、勘查工作存在的主要问题36三、今后地质工作建议36 岩矿石照片及说明38附 图 目 录顺序号比例尺1四川省盐源县保郎阿堵石铁矿地形地质图1100002四川省盐源县保郎阿堵石铁矿综合地形地质图15000第一章 绪 论一、工作目的任务为了对四川省盐源县保郎阿堵石铁矿开展矿产开发,并对该矿区进

4、行合法勘查,按矿产勘查规范,攀枝花市瑞攀工贸有限责任公司委托四川省地质矿产勘查开发局四三地质队对本矿区开展地质风险勘查工作。主要任务是在勘查区范围内开展11万地质修测;在含矿层集中地段开展15000地质测量;开展物、化探工作,确定含矿层位及控矿因素;沿含矿带辅以地表槽探工程并沿矿体追索,以扩大矿床规模,初步查明矿体赋存层位、形态、产状、矿石质量,力争发现新的矿体,求得一定数量的铁资源储量,提出进一步详查的工作价值,并圈出详查区范围。二、位置、交通工作区位于四川省盐源县20方向,平距约38千米处,隶属四川省盐源县大河乡所辖。地理坐标:东经1013715-1014000;北纬274430-2746

5、00,面积12.54平方千米。区内的李子沟村有38千米简易乡村公路与盐源县城相连,从李子沟至矿区仅有20余千米马道,交通极不方便(图1)。勘查登记区拐点坐标见表1-1。 勘查登记区拐点坐标表 表1-1点号大地坐标高斯平面坐标纬度(。 )经度(。 )X( m )Y( m )127 46 00101 37 153075393.461517758398.9193227 46 00101 40 003075490.710817762919.6630327 44 30101 40 003072718.563017762979.7897427 44 30101 37 153072621.372017758

6、458.0098三、自然地理与经济概况工作区内山脉、水系相间平行排列,显示了构造盆地边缘风化强烈形成的低高山正地貌地形(照片1-1)。海拔高度一般在20003716米之间,相对高差1716米。地形较陡,坡度一般在35至40度,为东高西低的山地地形,山顶相对平缓。主要河流为北西侧的马坝河,从西向东注入雅砻江。区内林木繁茂,植被发育。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全区年降雨量为1000左右,主要集中于5月下旬至10月下旬,12月至次年1月有霜冻和积雪,其余时间为旱季。居民多集居于低山丘陵及河谷宽缓地带,全为彝族。区内经济以畜牧业为主,工业基础薄弱,农作物以玉米、荞麦、马钤薯等高山作物为主,基本能自给

7、。劳动力资源丰富,基本能满足今后矿山建设需要。根据国家地震局1990年出版的1400万地震烈度区划图,区内地震烈度为度。区内地形坡度较大,可见小滑坡体。四、以往工作评述1971年完成120万盐源幅区域地质测量和化探扫面,之后进行150万航磁测量和1100万重力测量。其它地质科研工作也开展较多:主要有上世纪八十年代连续开展的“攀西裂谷带主要地质构造地球物理特征及其对矿产的控制”、“四川省木里盐源推覆构造及金、铜、铅锌的成矿条件预测”、“四川石棉木里盐源地区120万中比例尺成矿条件预测”、“扬子地台西南缘有色、稀有金属成矿地质条件及成矿远景预测”、“扬子地台西南缘石棉盐源地区剪切带金矿找矿靶区预测

8、”等科研项目。上述项目与研究成果都表明本区具有较好的成矿理论依据和找矿前景。以往因本区地势偏僻,受诸多因素制约。如:经济与文化、自然地理、交通通讯等常处在初期发展阶段,加之当地居民对矿产资源还处于不认知或半认知时期,故区内的矿业勘查、开发以及利用都相对滞后。最近几年来,随着城乡经济的不断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交通条件的日益改善以及受周边对矿业开发热潮的影响,区内零星出露的矿产资源(特别是铁、铜、铅、锌等)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重视。但到现阶段为止,区内并没有形成有规模的开采行为,一是受限于现时的交通状况,二是对资源的大致情况不了解或了解甚少。五、本次工作情况本次工作历时三个月,其中野外工作自2

9、005年5月进场,至2005年6月结束;室内资料整理及报告编制从2005年6月开始,至2005年7月完成。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见表1-2。本次工作取得如下地质成果:(一)通过开展地质剖面测量及11万地质修测工作,划分了地层单元,基本查明了区内主要的地层岩性、产状及出露分布等特征。(二)通过开展15000地质草测工作,进一步查明了区内较有代表性的褶皱、断裂、破碎带的分布规模及其产状特征。(三)对工作区内已知的主要矿点和矿化点均结合出露、产出特征,按一定间距进行了地表工程揭露和控制,基本查明了矿体(矿化体)产出特征和分布范围。对矿区内具一定规模的矿体进行了更详细的控制,对矿体的赋存部位、矿体厚度、规

10、模、产状以及矿石质量等进行了控制与深入研究,并对主要矿体进行了资源量估算,号矿体共求获铁矿石量(334)?23.38千吨。(四)基本查明了矿石矿物、脉石矿物种类及矿石品位、结构、构造和矿石自然类型,大致了解了有益和有害组份的含量和分布情况。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表 表1-2工 作 项 目计量单位完成工作量备注一、地质测量1、11万地质修测平方千米12.502、15000地质草测平方千米4.003、12000剖面测量千米1.10二、物探1、15000幅频激电测量千米20.162、激电测深点203、测网布设千米20.164、物性标本测量块100三、化探1、土壤X荧光剖面测量千米20.162、土壤样品

11、加工件504四、工程施工1、槽探立方米1502、剥土立方米50五、岩矿分析1、基本分析(Fe、Cu、Pb、Zn、S、P)项234六、岩矿鉴定1、光片件72、薄片件7七、其它工作1、刻槽取样米5039件2、槽探编录立方米2003、报告编制份1(五)矿体(矿化)主要沿区内F1断层两侧的盐塘组(T2y)顶部粉砂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和白山组(T2b)底部泥质灰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的层间构造破碎带产出,呈透镜状或似层状。(六)通过开展15000幅频激电扫面、拟断面测深、X荧光土壤测量等物化探工作,矿区内共圈定出5个激电异常,4个土壤异常。异常多呈长条形,长轴方向与地层走向基本一致,具一定规模,两类异常吻合较

12、好。根据物性标本测量结果并结合矿区地质特征综合分析认为,异常多为矿致异常,深部可能存在极化体。(七)通过本次野外工作和室内综合分析认为:矿体形成与中三叠世海相沉积地层密切相关,成矿作用以海底喷气热水和多期次构造活动有直接或间接联系。成矿作用表现为:海底喷气热水上涌构造裂隙改造热液叠加,在有利部位富集成矿。矿床成因类型应为沉积改造叠加型。48第二章 区域地质一、区域地质、构造特征本区位于盐源拉伸盆地北缘,属于盐源丽江台缘坳陷的一部分,东邻康滇台隆,西北接松潘甘孜地槽南缘。是木里盐源逆冲推覆构造中带峰带的一部分。在区域地史上,晋宁运动使康滇台隆褶皱回返,本区处于上升阶段,随后不均匀的震荡运动,使本

13、区连续沉积了古生界,华力西期发展了南北向构造。从中生代开始,康滇古台隆继续抬升,而盐源丽江台缘坳陷则仍在沉降,广泛沉积了三叠纪地层。印支运动使地槽回返,导致本区三叠系区域变质。(一)区域地层以中生代三叠系地层为主,分布面积达90%,其余为二叠系地层。三叠系地层为一套滨海浅海(或泻湖相)-海陆交互相或陆相浅海相的碎屑岩、碳酸盐岩和含煤系沉积,总厚度大于6100m,假整合于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或乐平组之上,不整合于下第三系红崖子组或上第三系普格达组之下。各时代地层特征及分布简述如下:二叠系乐平组(P2L):为一套滨海相碎屑岩沉积,岩性为砂岩、粉砂岩、炭质页岩,偶夹灰岩,含煤和赤铁矿。三叠系下统青天堡

14、组(T1q):为一套滨海相紫色夹灰绿色砾岩、砂砾岩,岩屑长石砂岩夹粉砂岩、页岩。沿阿萨以西分布。地层中上部的含炭质碎屑粘土质岩中普遍含铜,但含量低微,含铜岩层规模小。岩性厚度变化大,与下伏盐塘组粉砂岩(T2b)整合接触。产瓣腮化石。三叠系中统盐塘组(T2y):最为发育,以粉砂岩、砂岩为主,夹泥灰岩,泥质灰岩。上部碳酸盐岩增多,各类矿化主要赋存在岩相变化较大的层间破碎带及断裂带中,见有明显的沉积改造特征。顶部盛产瓣腮化石及少量腕足类化石。三叠系中统白山组(T2b):分布于本区中部,为一套浅海相或封闭海湾的碳酸盐岩沉积,岩性为厚层块状灰岩、白云质灰岩或灰岩、泥质白云岩,顶部含燧石层,下部为岩溶角砾

15、状灰岩,再向下角砾减少,变为白云质灰岩夹角砾状灰岩;底部为层纹状灰岩。在白云质灰岩或白云岩中产沉积砾岩型赤铁矿,在层间剥离带中有褐铁矿铁帽和铜铅锌矿体。(二)区域构造本区位于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体边缘,为推覆体中部至峰带部位,总体构造格式较简单,但构造体内部构造形态却较为复杂。构造主要为岩浆上升造成的褶皱及轴部张性断裂,在褶皱西翼断裂构造表现为韧性剪切特征和沿层间走滑性质。褶皱轴面及断裂面多倾向北西、倾角较陡,其中最主要的有跑马梁子马桑坪背斜、马坝向斜和阿萨断裂。在这些构造的主要部位都显示一定的韧性剪切特征,拉伸线理发育,褶皱轴向多与拉伸线理斜交。褶皱转折端和断裂交汇处多为成矿的有利部位。(三)区

16、域岩浆岩岩浆活动总体不发育,主要在矿区以东有二叠系峨眉山玄武岩及零星的岩脉出露。(四)区域物、化探区内120万化探异常与150万航磁测量异常和1100万重力异常重合较好,物化探综合异常沿跑马梁子保郎阿堵石磨耳哥一带分布,物化探综合异常与地表地质体吻合较好,所以该带深部可能有一较大隐伏铁矿体存在。二、区域矿产地质特征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和前人的地质科研成果,本区对成矿有利的地质条件主要有:1、本区处于木里盐源推覆构造体之上,其周边各级构造发育,基底岩浆作用强烈,这为成矿物质的活化迁移提供了极好的先决条件。2、本区沉积岩性比较简单,这为某一种成矿元素(如Fe等亲铁元素)或几种化学性质相近的元素(Cu、

17、Pb、Zn等亲铜元素)选择某一沉积层位提供了相应条件。3、本区断层不甚密集,这使得成矿物质不致过于分散,只在有限的数条断层中富集。经野外观察,区内几个向斜、背斜都呈宽缓形态出现,这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成矿物质过于分散而对成矿不利。4、区内基底网格构造与地表断裂吻合极好,这表明成矿物质可能有更深的深源物质。区内矿产资源相对比较丰富,典型矿床有平川铁矿、牛厂铁矿、水关箐和罗家村铜矿以及盐源县大河乡与阿萨乡交界处跑马梁子磨耳哥的铁、铜、铅、锌矿等。与该矿区同类型的有盐源西部的麦架坪铁矿、矿区东部的阿萨铁矿。第三章 矿区地质一、地层矿区地层总体呈近北东向展布,倾向北西,倾角变化较大,一般4272度,主要

18、出露三叠系中统白山组(T2b)、盐塘组(T2y)及第四系残坡积层。由老至新分述如下:1、盐塘组(T2y):为矿区主要出露地层之一,分布于矿区南东部,岩性为灰褐褐黄色、灰绿色粉砂岩,顶部为粉砂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岩石通常以泥质、粉砂质、钙质和少量铁质等组成,一般具泥质粉砂状结构,层状(中薄层状)构造,少数可达厚层状构造,局部具条带状、孔洞状、土状构造。该组地层是矿区内主要的含矿层,至今区内发现的矿(化)体大多赋存于该套岩石的层间断裂带或破碎带中。中上部特别是粉砂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部位,岩石被溶蚀、风化淋滤,呈现强烈的孔洞状构造,一般沿岩石层面、接触面呈串珠状排列产出(照片3-1)。中上部偶有赤铁

19、矿透镜体分布。顶部粉砂岩中盛产瓣腮化石及少量腕足类化石。其中尤以与白山组接触部位较突出,化石密集分布,相互重叠(照片3-2)。盐塘组上覆岩层为白山组(T2b),两者呈整合接触。矿区出露厚度大于430m。2、白山组(T2b):分布于北西侧,与下伏地层呈整合接触,但倾角普遍比盐塘组更陡,多在60度以上(照片3-3),为厚层状灰岩、白云质灰岩。岩石一般呈灰深灰色,风化后多为浅灰色或灰白色等。具微-细晶结构、局部为碎裂结构,层状(中厚层状、少数薄层状)、层纹状构造,局部具角砾状构造。主要矿物有方解石、白云石、铁质等,其中方解石普遍重结晶,晶形一般较好。下部为中厚层状白云质灰岩与浅黄色泥质灰岩组成不等厚

20、互层,其中有多层褐铁矿(化)体存在,一般呈小透镜或扁豆状产出,规模较小,品位普遍偏低,分布无规律等特征。底部岩石中瓣腮化石时有出现。3、第四系(Q):在漏水塘拉达以东及跑马梁子以西的沟谷平缓一带均有分布,以残坡积物为主,主要由粘土、粉砂岩碎块及灰岩碎块、石英碎块组成。二、构造本区位于跑马梁子马桑坪背斜西翼,总体为单斜构造。在背斜形成的同时,产生了层间滑动和层间破碎,为矿液运移、富集提供了有利的空间。主要层间断层为F1,次为F3、F4、F5,以及后期平移断层F2。F1:从矿区北东部的依乌日打习经保郎阿堵石东部及牛棚向南东延至奴隶坪克德西南部,是矿区内主要的断层,为一层间破碎带。破碎带宽220米,

21、延长大于10Km,走向近北东,与地层走向平行或近于平行,倾向北西,倾角3680。产状变化较大,南西段产状为150/60-80,北东段产状为330/36-80,根据产状变化显示断面性质随之改变,在南西段向南东倾时剖面显示为滑脱,平面显示为左行,北东段向北西倾时剖面显示为逆冲,平面显示为右行。断层两盘岩性均为灰岩与粉砂岩互层。断层破碎带内绢云母化普遍强烈,局部地段表现为较强的高岭土化。断层两盘岩石破碎,节理裂隙、劈理岩化发育(照片3-4),为一逆冲断层。F2:产出于矿区北东的依乌日打习南东位置,地表追索长度约250米,走向北西,大致垂直F1,并错断F1,错距达130米左右,显然为后期平移断层。在断

22、层错动部位岩石较破碎,表面具挤压错动迹象,层理发生变形。断层面产状为:倾向170,倾角4560。由于断层出露部位岩石破碎,覆盖较厚,加之地处工作区外围,所以本次工作未作深入研究。F3:分布于矿区北东部的依乌日打习,为次一级的控矿层间破碎带,号矿体即产于其中。经少量地表工程揭露,断层规模较小,地表追索长度大于100米,出露宽度25米,具分枝现象。走向近北东,与地层走向平行或近于平行,倾向北西,产状:329-336/42-54。断层性质不明。断层破碎带中,褐铁、赤铁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总体矿化较好,矿石多呈角砾状。F4:分布于矿区西部打拉格湾,为次一级的控矿层间破碎带,与地层走向近于平行,倾向

23、西,倾角较陡。断层规模小,走向追索长度大于120米,宽度约1-2米。破碎带中褐铁矿化强烈,地表形成一褐铁矿化带(照片3-5),产状:330/73。F5:分布于矿区中部,规模较小,出露长度大于60米,宽度约2米,与地层走向近于平行,倾向西,产状为320/49。号工业铁铜矿体即产于该破碎带中,地表规模较小,矿体呈透镜状分布,矿石为角砾状、脉状构造,显示明显的构造控矿特征。此外,矿区次一级控矿小断层、劈理带、节理和小牵引褶皱等小构造发育,一般都有零星矿(化)体产出,但规模普遍较小。三、岩浆活动矿区内未发现岩浆岩分布。四、变质作用矿区内岩石经历了区域性动力变质作用,岩石普遍具绢云母化。区域性动力变质作

24、用使岩石结构改变,产生变质流体,伴随塑性流变和韧性变形,矿源岩石和围岩中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再分配、重定位、富集成矿。在相对封闭环境,物质活化、迁移和重定位于岩石孔隙、糜棱叶理和片理、微裂隙中,在矿源岩或贫矿体上,发生浸染型矿化,低强度富集。矿体一般具同生沉积和热液活化双重构造。矿区部分矿体呈似层状展布,可能与相对封闭环境下的变质热液活化富集有关。在相对开放环境,扩大了成矿物质活化、迁移和重定位空间,运移距离长,可与岩浆热液、地下循环热液混合,在断裂构造、褶皱滑脱空间呈脉状、透镜状充填和高强度富集。五、地球物理、地球化学特征本矿区仅作过区域物化探工作,尚未开展过大比例尺物化探工作,区域成果已在

25、区域地质概况中叙述。(一)岩矿石物性特征在开展野外激电测量工作的同时,在矿区内系统采集了100件岩(矿)石标本测定物性特征,其测定结果见表3-1。岩矿石标本物性参数测定结果表 表3-1序号标本号块数岩 性Fs(%)s(m)测量值平均测量值平均1W1-1W1-2W1-315浅绿色泥质粉砂岩2、2、2.2、2.6、2.2、2.2、2.2、2.7、2.5、2.4、2.4、2.1、1.3、1.4、2.22.21437、1483、843、854、12302W2-1W2-2W2-318含角砾泥质粉砂岩1.6、1.6、1.9、1.5、1.7、1.9、1.3、1.0、1.7、1.8、1.5、1.1、1.4、0

26、.9、0.9、1.5、1.5、1.51.5491、476、320、461、481、320、4914633W3-1W3-2W3-312含少量铁质白云岩1.9、2.2、1.2、1.3、1.7、1.5、1.3、1.2、1.2、1.3、1.0、1.71.41352、1272、1280、999、988、1352、1272、1280、99912834W4-1W4-2W4-315片状泥质粉砂岩3.5、2.3、3.2、2.9、3、3.1、2.8、2.6、3.1、3.3、2.9、3、2.6、2.2、1.72.6675、684、572、488、478、572、488、4785725W5-1W5-2W5-315含化

27、石泥质粉砂岩1.5、1.3、1.5、2.5、1.8、2.1、1.8、1.4、1.2、1.4、1.8、1.8、1.5、1.6、1.51.7412、393、383、257、410、368、646、788、2265086W6-1W6-2W6-325赤铁矿化粉砂岩5.1、5.1、5.1、2.6、2.5、2.1、3.7、2.6、2.9、3.1、1.8、1.8、1.8、2.3、2.4、2.3、5.1、5.1、5.1、2.6、2.5、1.8、1.8、2.3、2.43.1212、211、210、142、141、176、140、239、256、227、176、176、176、210、142、141255从上表可

28、以看出岩(矿)石物性特征为:赤铁矿化岩石幅频效应最强,Fs平均值为3.1%,且电阻率为中等,s平均值为255m。白云岩为高阻低激化。泥质粉砂岩表征为低阻低激化。主要探测目标体赤铁矿体,与铁质白云岩、泥质粉砂岩激化率相差近1-2倍,电阻率相差25倍,利于开展电法工作。矿区地层普遍含铁质以及地下赋水构造等因素为本区干扰因素,致使矿与非矿电阻率、激化率无明显差异,难于区分,只能借助地层、构造以及组合异常特征等因素综合分析才能区别开。(二)地球物理异常根据本次工作目的,结合前期工作安排,选用双频激电仪开展激电测量和测深工作。1、异常圈定根据所测的物性标本参数和测出激化率、电阻率数值特征,再结合以往工作

29、经验确定3%异常下限,分别在平面图上和断面图上勾绘异常曲线。电阻率直接按100、200、400勾绘等值线图,为便于分析对比研究,将大于800欧姆涂为黄色,以示高阻异常,低于200欧姆涂为蓝色,以示低阻异常,这样就能直观地看出高阻带、低阻带、中阻带(图2、3)。在15000平面图上,圈出5个激电异常,编号为J1、J2、J3、J4、J5。2、异常特征圈定的5个激电异常特征详见表3-2。激电异常总体呈南西北东向展布。J2、J4为主体异常,分布面积相对校大,尤其是J4异常,此异常内又有多个高值中心,表征出复杂的形态,其余各异常相对规模较小。 激 化 率 异 常 特 征 表 表3-2异常编号位 置异常形

30、态长轴(米)短轴(米)激化率最大值(%)平均值(%)J-10线8线北西侧长条形65020-604.13.7J-28线12线中部长条形350804.23.2J-30线3线中部长条形35015403.53.2J-40线3线中东部长条形40040905.03.9J-50线中东部长条形15020403.53.2(三)地球化学异常根据本次工作目的,结合工作设计安排,选用X荧光仪进行土壤剖面测量。主要通过测量铜、铅、锌、铁、金属总量来指导找矿。测定物为土壤B层物质,目标元素为铜、铅、锌、铁元素。根据本次测量结果,确定出各目标元素异常下限值为铜2500、铅444、锌1200、铁10000(图4、5、6、7、

31、8),圈出4个铜、铅、锌、铁元素异常,编号为号,其特征见表3-3。 X荧光测量综合异常特征表 表3-3异常编号位 置形 态长轴(米)短轴(米)备注4、8线北西侧长条形7001803、0、4、8、12线中部长条形10001208、12线南东侧葫芦形70020-5003、7、11线南东侧长条形70020-500(四)物化探异常推断解释1、异常性质判断根据由观测结果制作的综合图件资料(图9),以及目前相邻矿山坑道见矿情况,结合各异常所处地带的成矿地质背景条件等因素综合分析,推定J1、J4 、J5异常为推测矿致异常(不排除异常的某段为干扰或干扰叠加引起)。其中J1、J5经探槽揭露,已经发现铁矿化(局部

32、有铜矿化)现象,但规模较小,0线拟断面测深反映出J-4异常北东深部有向西倾的隐伏极化体。、号x荧光综合异常带和激电异常重合部位,其地表或深部具隐伏极化体的可能。2、己知剖面的异常特征根据矿区内已有工程的见矿情况及实测剖面地质特征,结合相邻矿区目前坑道见矿情况,大致总结出几点规律:a、矿体产出部位多在高阻区旁或高阻区中的中低阻区中,有激电异常地段;b、矿(化)体附近均有x荧光综合异常和激电异常显示;c、矿体异常总体表征为中低阻较高激化;d、电阻能较好地反映地层岩性界线;3、异常的推断解释(1)J1异常平面上显示为中阻较高激化异常,地表观察异常落在白山组中,岩性为白云质灰岩、偶夹粉沙岩,其间夹粉沙

33、岩带。白云岩的电阻为高阻,出现中低阻异常。其中号x荧光综合异常与其重合,铁显示达10000以上。推断为岩石破碎、含水、局部含矿所致。(2)J2、J-3异常异常推测为非矿致异常,主体落在白山组中。号x荧光综合异常贯穿其间,地表显示普遍含铁,其深部也有可能存在极化体。(3)J-4异常异常位于白山组地层与盐塘组交接地带,具一定有利地质成矿背景条件,从物性测试结果可知,粉砂岩也能引起一定的激电异常。号x荧光综合异常带与其重合,其中铁显示地表含铁量均较高,最大达12000,其深部铁含量可能更高。0线测深显示异常深部存在极化体,赋存部位和J-5异常显示一致。因此推测为局部矿致异常。(4)J-5异常该异常主

34、体落在盐塘组中,异常部位及异常外围均为泥质粉砂岩,号x荧光综合异常南东部与其重合,地表显示铁达10000以上,铜达2500以上。0线测深显示异常北西部方向可能存在极化体。推测引起异常的原因为铜矿化、赤铁矿化所致。(5)x荧光综合异常、号x荧光综合异常带出露岩性总体为粉砂岩和泥质粉砂岩,但当其间的金属矿物经地质作用富集到一定程度后,可形成矿(化)体。所以其局部地段有矿(化)体存在的可能。特别是存在激电异常的地段。另结合地质工作情况,在32线北东250米左右,进行了激电测深(图10、11),显示该地段有较高的异常,但深部异常逐步减低,推测为矿致异常。六、矿产分布本次工作对已知矿(化)体均按设计要求

35、作了一定的地表追索与地表工程控制,样品采集等工作。(一)矿化带分布规律及控矿因素区内目前共发现铁矿(化)体、矿化点及转石分布区共6处。其中5处矿化露头集中分布于保郎阿堵石一带,主要赋存于三叠系中统白山组(T2b)与盐塘组(T2y)界面附近的层间断层破碎带中,受构造和一定层位控制,总体呈大致平行的北东、北东东向的带状展布。各矿化带中矿体规模总体较小,除依乌日打习的号矿体规模稍大、具一定工业意义外,其余矿(化)体地表规模均较小。(二)找矿标志1、地层标志:三叠系中统白山组(T2b)与盐塘组(T2y)界面附近灰岩及灰岩、粉砂岩互层地段;2、构造标志:复式背斜的两翼(以滑脱翼最有利成矿)、北东向断层和

36、由岩性差异而产生的顺层断层破碎带、劈理化带是寻找铁矿的构造标志;3、矿化标志:褐铁矿铁帽及转石集中分布区;4、围岩蚀变标志:白云石化、硅化、黄铁矿化、褐铁矿化(铁帽)铜矿化是寻找铁铜铅锌等多金属矿的重要标志。第四章 矿体地质一、矿体特征通过对所收集资料的整理及综合研究,矿区内圈定出5条矿化带,4个工业矿体,其中仅依乌日打习的号矿体规模稍大,具一定工业价值,其余矿体地表规模均较小。(一)号矿体号矿体分布于矿区北东部的依乌日打习,产于北东向的F3断层中,并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赋矿岩层为三叠系中统盐塘组(T2y)粉砂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接触界线明显,呈截然分开接触关系。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向,倾向北西

37、,与围岩产状大体相同,产状为:329-336/42-54。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具分枝复合特征。矿体由TC1、TC2、TC3等三个地表工程控制(照片4-1、4-2),工程间距50米,工程控制矿体长度50米,地表追索矿体总长度大于100米,厚度1.565.58米,平均厚度3.57米,变化较大。深部未有工程控制,深部变化特征有待进一步查明。(二)号矿体号矿体分布于矿区中部保郎阿堵石南约450米,产于北东向的F5断层中,并严格受断层破碎带控制。赋矿岩层为三叠系中统盐塘组(T2y)粉砂岩与白云质灰岩互层,接触界线明显,呈截然分开接触关系。矿体总体走向北东向,倾向北西,与围岩产状大体相同,产状为:31

38、4/46。矿体呈透镜状产出。经TC1-1、TC0-1两探槽工程揭露,地表矿体延伸长度小于50米,厚度0.91米,规模较小。但具巳有工程显示,矿化带长度可向北东推延100米以上。(三)号矿化带号矿化带分布于保郎阿堵石南西坡,矿化带呈似层状产于层间破碎带中,受控于F4断层破碎带(受F1影响的次级小断层)。赋矿岩石为三叠系中统白山组(T2b)白云质灰岩,接触界线明显,呈截然分开接触关系。矿体总体走向与地层产状基本一致,产状330/72。具巳有地表工程BT17-1、BT19-2揭露,矿化带地表延伸长度大于120米,出露宽度大于2米,但矿石品位普遍较低,未达工业要求。矿区内其它矿体因规模较小,多数为单工

39、程或单样品控制,工作程度低,本次工作未作进一步评价工作。二、矿石质量(一)矿石结构、构造矿石呈黄褐色,具不等粒半自形粒状结构;角砾状、胶状、脉状和块状构造。(二)矿石物质成分矿石矿物为褐铁矿、赤铁矿、黄铜矿、辉铜矿、铜蓝、黄铁矿等;脉石矿物主要为粘土质矿物、铁白云石、方解石、石英,偶见绿泥石、绢云母;有害杂质矿物主要为黄铁矿。主要矿物特征如下:1、褐铁矿:由赤铁矿蚀变而成,常呈细脉状沿裂隙分布,脉宽0.5-3mm(照片4-3)。脉壁可见呈肾状分布的集合体,脉内残留赤铁矿,两者无明显界线。2、赤铁矿:呈半自形自形板状,浸染状或团块状分布。矿物粒径一般为0.05-0.1mm,小者可小于0.01mm

40、,大者可达0.5mm,集合体及块状角砾砾径为7-12mm。赤铁矿形成有两期,早期呈角砾形式,多呈三角形、棱角状,长径排列略显定向性,其内孔隙多,并含石英包裹晶,后期为脉状胶结物,较干净、平整,孔隙少,易抛光,呈脉状充填并胶结早期角砾(照片4-4)。3、黄铜矿:呈半自形它形粒状或粒状集合体不均匀分布,粒径为0.02-21.6mm,黄铜矿被蓝辉铜矿、铜蓝沿边缘交代或交代包裹,部分黄铜矿内部裂隙中被褐铁矿、蓝辉铜矿、铜蓝脉交代充填。4、辉铜矿:呈灰蓝色、浅蓝色,半自形它形粒状集合体不均匀分布,粒径一般0.01-0.1mm,多数沿黄铜矿边缘或内部裂隙交代分布。5、铜蓝:粒径为0.01-0.03mm,与

41、蓝辉铜矿、褐铁矿相伴,不均匀交代黄铜矿。6、黄铁矿:多呈细微的乳滴状它形晶被赤铁矿所包裹,粒径0.02mm,零星分布于矿石中,少部分它形半自形晶,粒径0.1mm左右,分布于矿脉中。7、铁白云石:呈它形菱面体产出,粒径0.03-0.1mm,由于受氧化作用,铁质分解,在其内核或外缘常分布有氧化铁。8、石英:呈自形晶,粒径0.05-0.7mm,大部分晶粒被不透明金属矿物溶蚀,有的形成溶蚀港湾,石英晶粒分布均匀。(三)矿石化学成分矿石中主要有益组分为Fe,有害杂质主要为S、P、SiO2,有害组分含量一般低于允许值,对Cu、Pb、Zn亦作了基本分析,除个别样品Cu品位达要求外,其余大多未达综合利用品位要

42、求,其利用价值需进一步证实。号矿体中TFe品位32.9552.32%,平均品位40.72%;Cu、Pb、Zn品位多数0.02%,个别最高达0.19%,本次未予计算其资源量。主金属元素Fe品位在走向上总体变化不大。号矿体中TFe最高品位30.94%,平均24.41%;Cu最高品位2.70%,平均0.67%;Pb品位0.02%,Zn品位0.05%。主金属元素Fe品位偏低,虽未计算其资源量,但该矿体含铜,具一定找矿远景。号矿化带TFe品位10.6923.27%,Cu、Pb、Zn品位均0.02%,总体矿化较差。三、矿石氧化特征及自然类型从地表追索及探槽揭露情况来看,矿石氧化程度较高,原生赤铁矿石大多被

43、氧化成褐铁矿。矿区内矿石的自然类型为褐铁矿型铜铁矿石。四、围岩蚀变和夹石矿体围岩一般为白云质及泥质粉砂岩,围岩蚀变类型主要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碳酸盐化,其中硅化、黄铁矿化与矿化关系密切。矿体内有团块状的灰岩及粉砂岩夹石,夹石与矿体混杂在一起,接触界线模糊,团块一般厚度0.1-10cm,对矿体的完整性影响较小。五、矿床成因及其控矿因素经本次工作初步勘查,区内矿体主要有以下地质特征:1、矿体主要产于层间断层破碎带及强劈理化带中;2、矿体主要产在灰岩、粉砂岩互层中,受一定层位及岩石组合控制;3、矿体形态较简单,以似层状和透镜状为主,产状与围岩大体一致;4、近矿围岩见1-5米厚的褪色带,并具

44、铁白云石化、绿泥石化等蚀变现象。据以上特征初步分析,矿床成因类型应为沉积改造叠加型,即在中三叠世半封闭海湾环境下,海底喷气和热水上涌沉积成矿形成铁铜多金属矿床,后经区域动力构造改造,使铁铜多金属矿进一步富集在成矿有利部位。再经后期热液(与石英脉同期,或多期热液),交代叠加形成矿体。第五章 开采技术条件一、水文地质地形地貌:本区位于盐源盆地边沿,山脉走向为北东南西向,区内地势北东高,南西低,海拔20004176米,相对高差2176米,属风化强烈的低高山深切割地貌(照片5-1)。气象:矿区没有进行气象观测,只有采用地势较矿区低的盐源气象站资料:年平均气温为12.1C,日最高气温32.0C,日最低气

45、温为-7.3C。69月份气候温和、潮湿,11月至次年3月气候寒冷,为降雪(或冰冻)期。年平均降水量为808.41毫米,最大降水量1014.00毫米,最小为617.40毫米,降水多集中在69月份,占年降水量的79%,24月份为旱季。水系:区内无大的河流及大型地表水体,但树枝状溪沟发育,广布全区,多属季节性沟谷。由于多数溪沟远离矿体且流量小,故对矿床影响不大。地下水:地下水以第四系孔隙水及层间裂隙水为主,补给主要靠大气降水,一般在沟谷地段以泉水的形式排出。矿区最低侵蚀基准面马坝河,海拔2500米,矿体出露标高一般都超过2900米,比最低侵蚀基准面高出400米以上。综上所述,矿床为水文地质条件简单的

46、矿床,而且矿区内有多处可作为供水水源的沟、泉,水质较好,水量也足以满足生产、生活所需。二、工程地质矿体围岩主要为白云质灰岩及泥质粉砂岩,属于半坚硬岩层,矿体主要产在层间断层内,岩体的稳定性较差,所以矿床为半坚硬岩层为主的层状矿床,属于工程地质条件中等的矿区。三、环境地质近百年来,区内地震活动频繁且较剧烈,木里盐源间为一强烈地震带,历史上曾发生四次7级以上的大地震,矿区处于国家地震局1990年出版的1400万地震烈度区划图地震烈度区,地震对采矿和地面建筑的破坏作用,不可忽视。矿区内有多处小滑坡体存在,这些滑坡体一般稳定性较好,在以后采矿过程中,由于岩石的开挖及采矿的废石堆积不当有可能诱发山体滑坡

47、,产生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第六章 勘查工作方法及质量评述一、勘查工作方法及布置原则1、工作依据:本次勘查工作主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地质矿产行业标准铁、锰、铬矿地质勘查规范(DZ/T02002002)有关要求编制设计及组织实施,各项地质工作严格按行业规范、规定执行。2、部暑原则:工作部暑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及深的原则,即从已知矿段到盲矿(化)区;先地质、物化探测量后槽探揭露;先了解矿(化)体的产状和延伸后再系统评价。3、工作方法:因区内原有工作程度低,可利用的资料较少,工作区的范围又较大,面上工作的难度极大。根据2004年1月由四川省地矿局攀西地质队提交的四川省盐源县保郎阿堵石铁多金属矿区地质勘

48、查报告有关成果资料,并经实地踏勘后,采取以追索控制矿体为主的工作手段,在矿区面上开展11万地形地质修测,15000地形地质草测,15000幅频激电测量(点距40米,线距200米),并同点同线开展土壤X荧光剖面测量,在高值地段进行激电测深。对异常高值部位及地表矿化地段开展探槽及剥土工程施工用以揭露控制。4:工作布置原则及其有效性:由于矿体为沉积改造叠加成因类型,矿段见多条铁矿(化)体,矿(化)体沿走向长一般几十米-两三百米,形状呈似层状及透镜状等,矿石质量在各矿体之间相对稳定,矿区构造发育程度中等,矿体中夹层不多。结合这些特征,参照铁矿勘探类型,地表工程按50米间距沿走向进行控制,基本控制了矿体

49、地表延伸和矿体厚度,收到较好效果,达到了大致查明矿体形态、产状、规模及质量的目的。二、地质测量工作及其质量情况(一)12000地质剖面测量在矿区中部选择露头好、地层层序较全、相带明显、构造简单、接触关系和标志层清楚、地层厚度具有代表性的地段开展地层剖面测量。建立了正确的地层层序,通过研究地层、岩石的含矿性,进一步划分了填图单元。(二)11万地质修测主要在矿区登记范围内开展该项工作,地形地质底图由15万地形图经计算机绘制、放大而成,并在野外参照实际地形和地貌进行修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结合地物及地形标志点、罗盘进行定点,以穿越法为主,配合少量的追索法,沿盐塘组(T2y)、白山组(T2b)进行

50、。各地质点原则上定于各类界线上,实测地质点268个,面积12.50平方千米,点密度为每平方千米21.44个。通过开展地质修测工作,初步查明矿区内分布地层、构造、蚀变等地质情况,并对发现的依乌日打习铁矿与已知矿化带进行追索研究,达到了预期目的。(三)15000地质草测在登记范围内矿体出露较好的地段开展本项工作,采用150000地形图经计算机绘制、放大而成作为底图,并在野外参照实际地形和地貌进行修改。采用穿越法为主,追索法为辅进行填绘。实测地质点232个,面积4平方千米,点密度为每平方千米58个点,点距为100200米。地质点利用GPS卫星定位仪,结合地物及地形标志点、罗盘进行定点,按顺序统一编号

51、,记录内容按规范要求进行。地质图均在野外直接填制(照片6-1)。15000地形地质草测工作,主要取得了如下成果:1、填绘了控矿构造、容矿构造、矿(化)体及其破坏矿体的构造。主要控制了盐塘组(T2y)、白山组(T2b)等地质界线。2、划分了地层单元,填图单位划分到“组”。基本查明了控矿构造的含矿性,矿体赋存层位、层数、厚度、矿石矿物组份及品位变化、矿体顶底板岩性三、物化探工作质量及其地质效果矿区内主要开展的物化探工作为15000幅频激电扫面、拟断面测深、X荧光土壤测量等。(一)15000幅频激电测量1、测线布设在已知矿段进行激发激化剖面测量、激电测深,勘探线间距200米,各条线长1.25千米,实

52、测剖面总长度为20.16千米,测深20点。依据工作要求选用AB12001600米、MN40米。各剖面端点、勘探线,均由物探、地质人员采用半仪器法布设,即用罗盘(或森林罗盘仪)定方向和坡角,辅以测绳测距离,再用GPS标定,或直接用GPS测出测线的端点、测点,接收卫星信息量小于4个卫星的测点,采用皮尺、方位、坡角综合标定,特殊点(高低峰值点)现场建标立号。2、仪器设备激电测量选用中南大学最新生产的SQ-3B双频道轻便型激电仪,开展野外工作和物性测定,其仪器主要技术指标如下:A、发送机a、工作频率:8HZ及8/13HZ,4HZ及4/13HZ;2HZ及2/13HZ;1HZ及1/13HZ四组,本次选定4

53、HZ及4/13Hz组作为生产测量工作频率。b、频率误差:0.01%。c、输出电压范围:1.5V-600V。d、输出电流范围(三档控制)0.1mA-1999mAe、输出功率:Pmax800W。f、电流显示误差:1.5%1个字;j、电流保护:当输出电流大于2400MA时,自动切断高压电源及机内电源。B、接收机a、工作频率:与发送机一样4组任选。b、电位差测量范围:0.1mV-1999mV。c、电位差测量误差:1.5%1个字。d、对50HZ工频干扰压制优于50dB。e、幅频测量范围:80%80%;f、幅频率测量误差:0.2%1个字.j、输入阻抗10M 通过检验,视极化率总均方相对误差M7%(a3%)

54、、总均方误差0.21%(a3%)。视电阻率总均方相对误差M7%。3、野外工作工作前对仪器及其它技术装备进行系统的检查、调试和标定,工作中对测站的设置、导线的敷设、供电极接地、测量电极接地等均严格DZ/T007093之规定执行。A、仪器的校验每天开工和收工时,对发送机和收收机进行校验,并作好相关记录。严格按SQ-3B双频道轻便型激电仪说明书上规定的操作步骤进行,直到说明仪器工作正常时而中断校验。B、供电设备检查使用发电机供电,按发电机和振流器的使用说明书的操作步骤及要求进行检查,使其供电设备达到设计规定的技术指标。在使用干电池串联供电时,逐一检查每箱电池内各接线柱的电压,当每箱90V的额定电压下降到会80V以下时,更换电池再投入生产。C、导线、电极布设供电导线用军用被覆线,测量导线多铜芯胶皮线。供电极用黄铜棒。当放线达到设定点,而线架仍有剩余导线时,则将多余线剪断以避免导线自身电感影响,导线通过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