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_第1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_第2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_第3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_第4页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PPT课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13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第一章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1页/共118页2第讲 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第2页/共118页走进高考第一关:教材关第3页/共118页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细胞生活的环境体内的液体与细胞外液 体液细胞_(存在于细胞内,约占2/3)细胞_(存在于细胞外,约占1/3) 细胞外液 成分血浆:水(90%)无机盐(约1%)蛋白质(7%9%)血液运送的物质内液外液第4页/共118页(含各种营养物质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组织液淋巴:除含蛋白质很少外,其余成分和含量均与_相近本质:是一种盐溶液,类似于海水 生命起源于海洋细胞外液的渗透压和酸碱度渗透压概念: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_力种类离子渗透压:与_有关主要是Na+Cl-胶

2、体渗透压:与_有关 反映血浆吸引无机盐蛋白质第5页/共118页酸碱度:近中性(7.357.45),与HCOHPO等有关温度:一般37左右第6页/共118页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生活的环境内环境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第7页/共118页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内环境的动态变化(稳态)变化原因外界_变化外界_活动内环境的各种化学成分及理化性质不断变化具体表现:内环境各种成分和理化性质都处于_平衡中稳态调节机制环境因素细胞代谢动态第8页/共118页各器官系统分工合作协调统一是实现稳态的基础_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意义: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实验:生物体维持

3、pH稳定的机制神经体液免疫第9页/共118页解读高考第二关:考点关第10页/共118页考点1内环境的组成与各成分之间的关系第11页/共118页第12页/共118页2血浆、组织液、淋巴三者之间的比较血浆中含有大量蛋白质约占7%9%左右,含更多的自由水,含1%左右的无机盐,还含有葡萄糖、各种代谢废物、气体、激素等物质。组织液和淋巴成分最接近,但与血浆相比较含有很少的小分子蛋白质,其他成分基本相当。第13页/共118页3内环境的成分分析(1)内环境的主要成分水:含量最多,如血浆中含有约90%的水。气体:以氧气和二氧化碳为主。各种无机离子:以Na、Cl、K、Ca2、HCO 、HPO 的量最多,其他无机

4、盐离子含量甚微,但却不可缺少,如Cu2、Zn2、Mn2、Co2对某些酶的活性是必需的,碘对生成甲状腺激素是必需的,F对增强牙齿和骨骼硬度很重要。324第14页/共118页有机化合物:如蛋白质(血浆中约含7%9%)、脂质、氨基酸、葡萄糖、核苷酸、维生素等。调节生命活动的各种激素。细胞代谢的废物:除二氧化碳外,还有蛋白质、核酸代谢产生的含氮废物,如氨、尿素等。第15页/共118页(2)内环境成分变化与人体健康血浆蛋白含量降低与组织水肿(见例析1内容)。代谢废物积聚与尿毒症。当代谢废物含量上升时,说明肾功能衰竭,而形成尿毒症。第16页/共118页误区警示:1.人的呼吸道、消化道、泪腺、尿道等可由孔道

5、与外界相通,不能称为体液,而称为外界溶液。2血液包括血浆和血细胞,血液并不全是体液,而血浆则属于体液中的细胞外液。血浆蛋白一般位于血浆内,是内环境的成分,而血红蛋白位于红细胞内,它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第17页/共118页例析1(2010成都模拟)当人体血浆蛋白低于60%时,就会出现浮肿现象。下列代谢障碍不会引起浮肿的是()A慢性肾炎患者出现蛋白尿B发生某些过敏反应时,毛细血管壁的透性增大C胰岛素分泌不足时,出现糖尿D某些寄生虫堵塞淋巴管使淋巴回流受阻答案:C第18页/共118页 解析:人体出现浮肿的原因是组织液增多,造成浮肿的原因主要是血浆蛋白摄入过少,使血浆渗透压降低,血浆中的水分渗透到组织

6、细胞间隙,导致组织液增多;由于过敏反应等病理原因,使毛细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蛋白渗出,导致组织液胶体渗透压升高,血浆中的水分渗出到组织液;淋巴管阻塞,淋巴回流受阻,使组织液不能进入毛细淋巴管导致组织液增多。第19页/共118页方法技巧:(1)血浆不等于血液;二者的区别是血浆包括血浆:由水、无机盐、蛋白质、C6H12O6、脂质等物质组成,血细胞:由红细胞、白细胞、血小板构成,各负其功能,,所以血浆属于内环境的成分,而不能说血液是内环境,的成分(2)血浆蛋白不等于血红蛋白:血浆蛋白是血浆的成分,属于内环境,而血红蛋白是红细胞内的结构蛋白,它的主要功能是运输O2和少部分CO2。第20页/共118

7、页(3)不同人体细胞所处内环境组织细胞:组织液。毛细血管管壁细胞:血浆、组织液。毛细淋巴管管壁细胞:淋巴、组织液。血细胞:血浆。淋巴细胞和吞噬细胞:淋巴、血浆。第21页/共118页24()O 2222221AOCOHBH OHCCaDNaHPO互动探究 :下列各组化合物中全是内环境成分的是 、血红蛋白、酶、抗体、激素、纤维蛋白原、载体、葡萄糖、氨基酸解析:血红蛋白、部分酶、载体这些大分子物质不是内环境成分。答案:D第22页/共118页考点2内环境的理化性质第23页/共118页1渗透压(1)溶液渗透压是溶液本身的一种特性,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

8、粒的数目。单位体积溶液中溶质微粒越多,溶液的渗透压就越大。(2)血浆的渗透压与0.9%的NaCl溶液渗透压大致相等,故0.9%的NaCl溶液为血浆的等渗溶液,又叫生理盐水。在37时,人的血浆渗透压约为770 kPa,相当于细胞内液的渗透压。第24页/共118页2酸碱度正常人血浆的pH在7.357.45之间变动。机体在代谢过程中虽然经常有各种酸性或碱性物质进入血浆,但血浆的pH却能保持相对稳定,过酸或过碱都可引起机体的酸中毒或碱中毒。血浆中的缓冲物质对血浆pH的调节如下:血浆中存在着缓冲物质:主要有NaHCO3/H2CO3(其比值为201)、Na2HPO4/NaH2PO4等。第25页/共118页

9、(1)剧烈运动使大量乳酸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C2H4OHCOOHNaHCO3C2H4OHCOONa(乳酸钠)H2CO3H2CO3H2OCO2CO2可由肺排出体外,缓冲了体内产生的过多的酸。(2)碱性物质(如Na2CO3)进入血液时,会发生以下变化:Na2CO3H2CO32NaHCO3过多的NaHCO3可由肾脏排出,从而缓冲了体内过多的碱。第26页/共118页3温度人体内环境的温度一般维持在37,过高或过低会影响酶的活性,从而引起新陈代谢的紊乱。第27页/共118页例析2长时间运动引起机体缺氧时,血液pH的变化趋势、引起pH变化的物质、能起缓冲作用的物质分别是()A降低、CO2、Na2C

10、O3B降低、乳酸、NaHCO3C升高、CO2、H2CO3D升高、乳酸、NaHCO3答案:B第28页/共118页解析:本题考查人无氧呼吸的产物及人体中的酸碱缓冲物质在长时间运动或进入高原等缺氧条件下,人体部分细胞会通过无氧呼吸产生酸性物质乳酸,乳酸进入血液后会引起血液pH的略微下降,起缓冲作用的物质主要是血浆中的NaHCO3第29页/共118页方法技巧:无机盐在细胞外液中的作用a维持细胞外液的渗透压。Na、Cl是维持细胞外液渗透压的主要离子。b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Na、K和HCO 、HPO 、有机酸及蛋白质构成细胞外液中的缓冲体系,具一定的缓冲能力,以维持细胞外液的酸碱平衡。324第30页/

11、共118页互动探究2:如图所示,表示人运动前后血液中乳酸浓度的变化曲线,请分析一下BC段变化的原因()第31页/共118页A乳酸与NaH2PO4反应生成H3PO4B乳酸与血液中的O2发生氧化反应C乳酸与Na2CO3反应掉了D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CO2解析:在人的血浆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缓冲物质,如H2CO3/NaHCO3等。机体剧烈运动后,肌肉中产生大量的乳酸,乳酸进入血浆后,与血浆中的NaHCO3发生作用,生成乳酸钠和H2CO3,H2CO3分解成H2O和CO2,CO2排出体外。答案:D第32页/共118页考点3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过程第33页/共118页各器官系统与内环境的关系

12、如图:第34页/共118页由上图说明:1.内环境与呼吸系统循环系统协同完成气体的交换.(1)氧气从外界进入组织细胞需要多种器官系统的参与首先氧气借助呼吸系统进入肺泡,然后扩散进入肺泡周围的毛细血管,借助血液循环到达组织细胞处,接着从组织细胞周围的毛细血管扩散出来,经组织液进入组织细胞,参与物质的氧化分解(2)二氧化碳的排出过程与氧气的进入过程刚好相反第35页/共118页2.内环境协同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皮肤等完成物质交换.各种营养物质必须经消化系统的消化吸收才能进入循环系统,然后经循环系统的运输才能到达组织细胞周围的组织液,接着进入组织细胞组织细胞代谢产生的废物,也必须先进入组织液,才能通

13、过循环系统的运输后,借助呼吸系统或泌尿系统皮肤排出体外.第36页/共118页特别提醒:(1)内环境是多细胞动物赖以生存的直接环境,单细胞生物无所谓内环境.(2)人的呼吸道消化道肺泡腔尿道等与外界相通应为外界环境.(3)内环境的“内”与“外”是相对的,从细胞角度看就是细胞外液;对人体的外界环境而言,细胞外液就是内环境,因此,内环境是联系细胞与外界环境的桥梁.第37页/共118页例析3下图为高等动物的体内细胞与外界环境的物质交换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第38页/共118页A.都必须通过消化系统才能完成.B.人体内的体液包括内环境和细胞外液.C.细胞与内环境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D.可表述为:体

14、内细胞可与外界环境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答案:C.解析:(1)直接与物质交换有关的系统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循环系统泌尿系统,图中依次需通过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和泌尿系统在物质交换过程中起调节作用的系统有: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第39页/共118页(2)人体的体液包括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3)细胞与内环境直接交换的为养料和氧气,为CO2及H2O无机盐尿素等废物.(4)可用简明短语表述为:体内细胞通过内环境与外界环境间接地进行物质交换第40页/共118页互动探究3:用某种药物饲喂动物,一段时间后测得实验组比对照组动物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该药物的作用可能是( ).A.

15、增强血红蛋白的合成能力.B.提高血浆蛋白的含量.C.增加红细胞的生成数量.D.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答案:D第41页/共118页解析:血红蛋白存在于红细胞中,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在血浆中,服用某种药物后,血浆中血红蛋白含量明显增高,说明该药物对红细胞有破坏作用,使红细胞破裂,释放出了血红蛋白第42页/共118页考点4内环境稳态及意义第43页/共118页1.稳态的调节机制最初推测:法国生理学家贝尔纳曾推测,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的调节是一种反馈调节,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是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2.稳态的实质稳态是指内环境中的化学成分和理化性质处于一种相对稳定的

16、状态,内环境保持动态平衡第44页/共118页3.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人体维持稳态的调节能力是有一定限度的当外界环境的变化过于剧烈,或人体自身的调节功能出现障碍时,内环境的稳态就会遭到破坏第45页/共118页4.内环境稳态意义(1)意义: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血糖正常保证机体正常的能量供应; 体温pH相对恒定酶活性正常,细胞代谢正常; 渗透压相对稳定细胞维持正常的形态和功能第46页/共118页(2)失调血糖平衡失调低血糖糖尿病等; pH失调酸中毒碱中毒; 渗透压失调(如呕吐等)细胞形态功能异常; 体温失调发热中署等第47页/共118页特别提醒:内环境稳态重要性的理解正常情况

17、下,人体的内环境总是处于稳定状态的内环境的稳态一旦失衡,就会导致细胞代谢的紊乱和某些生理活动出现障碍,严重时会危及生命如:(1)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的平衡遭到破坏由于肠胃炎导致消化道对无机盐的吸收能力减弱,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无机盐,维持无机盐的平衡第48页/共118页(2)当我们因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而饥饿时,或当我们由蹲位突然站立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这是由于低血糖引起的较长时间没有进食,血糖来源缺乏,血糖浓度降低由蹲位突然站立大脑供血量减少,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头晕(3)当我们感冒发烧时,会出现食欲不振四肢无

18、力等症状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第49页/共118页例析4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当稳态遭到破坏,必将引起( ) A.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B.儿童患佝偻病C.细胞代谢紊乱D.成年人患肌无力病答案:C第50页/共118页解析: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就会引起细胞的新陈代谢紊乱,并导致疾病但是,稳态遭到破坏不一定只是引起酶促反应速率的加快儿童患佝偻病是体内缺钙引起的,成年人患肌无力病是由于体内血液中钙浓度过高引起的,这些都不是稳态遭到破坏的必然结果常见的错误是选A项机体的新陈代谢是由细胞内很多复杂的酶促反应组成的,而酶促反应的进行需要

19、温和的外界条件,如温度和pH等都必须保持在适宜的范围内,酶促反应才能正常进行,当稳态遭到破坏时,并不是所有的酶促反应速率都加快,有的会减慢甚至停止第51页/共118页互动探究4:下列关于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相对稳定的B.内环境稳态是由体内各种调节机制所维持的C.内环境的理化性质是恒定不变的D.内环境稳态不能维持,机体的生命活动就会受到威胁答案:C第52页/共118页考点5“生物体维持pH稳定的机制”实验的分析.第53页/共118页1.实验原理分析.本实验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定性地说明人体内液体环境与缓冲液相似而不同于自来水,从而说明生物体维持pH相对稳定的机

20、制第54页/共118页2.实验对比分析说明:表示用NaOH对自来水的处理表示NaOH或盐酸分别对缓冲液和生物材料的处理表示用盐酸对自来水的处理第55页/共118页比较以上三曲线变化规律可知:生物材料的性质类似于缓冲液而不同于自来水,说明生物材料内含有酸碱缓冲物质,从而能维持pH相对稳定运用内环境的理化特性如渗透压pH温度稳定的机制,分析有关人体健康的症状,以便加深理解保持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性第56页/共118页(1)渗透压的平衡当患肠胃炎时,我们常常感到四肢无力,其原因是体内丢失了大量的无机盐,使无机盐平衡遭到破坏,因此需要输液来补充(2)血糖的平衡当我们长时间没有进食时,常感到四肢无力头晕眼花

21、,这是由于葡萄糖供应不足,大脑得不到足够的能量而引起的(3)体温的恒定当我们感冒发烧时,食欲低下精神不佳,这是由于体温升高,影响了消化酶等各类酶的催化功能,导致消化不良和其他代谢活动的紊乱第57页/共118页拓展提升:(1)水果蔬菜中往往含有一些碱性物质,如碳酸钠当食用这些食物时,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H2CO3发生反应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NaHCO3可以由肾脏排出这样,血液的pH仍可维持相对稳定状态.(2)哮喘肺气肿或剧烈运动初上高原等特定情况下,缺O2进行无氧呼吸造成体内乳酸积累,但在缓冲物质作用下,与NaHCO3结合生成的乳酸钠排出体外,生成的碳酸分解产生CO2随呼吸系统排出体

22、外,血浆pH仍维持相对稳定.第58页/共118页例析5(2009海淀模拟)科学家通过研究发现,人的血液pH通常在7.357.45之间,变化不大的原因是( )H2CO3/NaHCO3,NaH2PO4/Na2HPO4等多对缓冲物质对血液酸碱度起缓冲作用通过呼吸系统可不断排出CO2血浆中过多的碳酸氢盐可以由肾脏随尿排出体外.神经系统对呼吸运动强度的调节有利于维持血液pH的相对稳定食物中的碱性物质与新陈代谢产生的酸性物质所构成的缓冲对调节了血液pH第59页/共118页A. B. C. D.解析:血液中含有许多对对酸碱度起缓冲作用的物质,每一对缓冲物质都是由一种弱酸和相应的一种强碱弱酸盐组成的;血液中的

23、二氧化碳会刺激控制呼吸活动的神经中枢,促使呼吸运动增强,增加通气量,从而将二氧化碳排出体外,使血浆pH变化不大;当碳酸钠进入血液后,就与血液中的碳酸发生作用形成碳酸氢钠,而过多的碳酸氢钠可以由肾脏排出,使血浆酸碱度不会发生很大的变化答案:C第60页/共118页互动探究5:人体中内环境稳态所包含的内容不包括( ) A.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B.血浆中各种化学成分的相对稳定C.组织液温度的相对稳定D.血浆渗透压的相对稳定解析:内环境稳态包括血浆组织液和淋巴中的温度渗透压和pH的相对稳定,而A为线粒体基质中pH的相对稳定,不属于内环境稳态答案:A第61页/共118页笑对高考第三关:技巧关第62页

24、/共118页探究性实验结论的获得在实验中要记录实验的事实现象数据,即捕捉记录由实验变量带来的反应变量,据此论证说明实验中的自变量与因变量的因果关系,进而得出实验结论如果所获得的结果与假设相符,则肯定假设;如果结果与假设不相符,则否定假设;如果结果与假设无关,则无从判断实验过程必须真实客观如前所述孟德尔的测交实验结果,不论正交反交,都与预期一致,说明假设正确,从而可以得出相关结论在探究性实验中必须按实验预测和结论有可能出现的结果来处理,凡是探究实验都是通用的第63页/共118页典例请根据提供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回答相关的问题:一实验材料和用具家兔的血浆适量蒸馏水预先配制的缓冲液量筒试管若干支Na2

25、CO3溶液乳酸pH试纸第64页/共118页二实验流程步骤步骤A组组B组组 1号试号试管管2号试号试管管3号试号试管管1号试号试管管2号试号试管管3号试号试管管?缓冲溶缓冲溶液液血浆血浆?缓冲溶缓冲溶液液血浆血浆滴加等量的滴加等量的Na2CO3溶液溶液?记录结果记录结果记录结果记录结果预测预测结果结果?结论结论?第65页/共118页(1)步骤中向1号试管加入_(2)步骤中向B组3支试管中加入_(3)预测结果:A组:_B组:_(4)从以上实验结果分析,可以得出的结论是_蒸馏水乳酸试管1pH变化明显,pH明显上升;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试管1pH变化明显,pH明显下降;23号试管pH变化不明显

26、蒸馏水不具有缓冲作用,为对照组;人工配制的缓冲溶液具有缓冲作用;动物血浆与缓冲溶液一样具有缓冲作用,说明其成分中含有缓冲物质第66页/共118页思维导析:本题是一个实验设计题,在实验设计题中除了要研究的变量是可变的之外,其他的条件必须保持相同在实验过程中要遵循对照原则单一变量原则和等量原则对结果的分析一定要到位,把现象与结论一起总结出来第67页/共118页应用拓展第68页/共118页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新陈代谢等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稳态的维持需要调节请利用活鸡血完成下列与稳态调节有关的问题(1)为了验证血浆中的无机盐含量对红细胞形态的影响,现提供加入柠檬酸钠溶液的活鸡血,生理盐水,10%NaCl

27、溶液,蒸馏水,试管,滴管,显微操作器材等,请设计实验,并预期结果第69页/共118页方法步骤:_;_;_;_预期结果:_取3支试管,编号甲乙丙,分别加入生理盐水10%NaCl溶液蒸馏水各2mL在3支试管中分别滴入1滴活鸡血,振荡摇匀,放置5min分别取3支试管内的混合液各1滴置于3张洁净的载玻片上(编号),做成临时装片显微镜检查红细胞的形态,并记录结果 生理盐水中的红细胞保持正常形态;10%NaCl溶液中的红细胞皱缩;蒸馏水中的红细胞破裂第70页/共118页(2)为了研究血浆能否维持pH稳定,某同学将血浆等量分装到2支洁净的试管甲乙中,分别测定pH并记录,再向甲管中滴1滴5%的盐酸溶液,乙管中

28、滴1滴1%的氢氧化钠溶液,振荡1min,再分别测定pH并记录,观察各管颜色变化试评价并完善此方案:_有同学猜想血浆通过缓冲作用来维持pH的相对稳定,他需要的实验证据是:_ 缺少对照应再增设两个蒸馏水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 增设两个缓冲液对照组,处理方法同甲乙两组加入盐酸氢氧化钠溶液前后的pH值也基本不变第71页/共118页解析:设计实验步骤时要遵循对照和单一变量的基本原则,所以首先应该分组编号(如:甲乙丙),在取用实验材料和设计步骤的时候要注意“三等”等量等浓度,还有一个就是等条件等条件是指除了实验因素外其他条件都相等,保证单一变量第72页/共118页高考真题备选第73页/共118页1.(

29、2009广东,19)有关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叙述,错误的是( )A.有3种以上的生理系统参与维持内环境稳态B.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无关C.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D.稳态有利于参与其调节的器官保持机能正常答案:B第74页/共118页解析:A项中,参与稳态的系统及器官有循环系统消化系统呼吸系统泌尿系统及皮肤等,所以A对;人体内环境稳态的失调与外界环境变化有密切关系,B错;C项中,人体维持内环境稳态的调节能力有限,超过这个限度,稳态会被打破,C对;D项中,稳态对于器官保持机能正常起重要作用,D对第75页/共118页2.(2008广东,12)根据下图判断,正确的描述是( )对于组织细胞

30、的正常生理活动,过程a较过程b和c更为重要组织液中的CO2有害无益组织液中的物质是有变化的过程b或c受阻可导致组织水肿第76页/共118页A. B. C. D.解析:本题考查内环境内环境稳态的维持及意义血浆组织液与淋巴间的物质交换都非常重要,通过物质交换保证了内环境中的物质在不断变化并保持相对稳定性若组织液回流受阻,则会出现组织水肿通过CO2的体液调节,可使人体内环境中的CO2和O2保持相对稳定答案:D第77页/共118页3.(2008上海,19)下列过程发生在人体内环境中的是( )A.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B.葡萄糖脱氢分解产生丙酮酸C.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D.胰岛细胞合成胰岛素解

31、析:神经递质与受体结合发生在突触间隙,属于内环境的范畴;食物中的蛋白质经消化被分解成氨基酸发生在消化道内,消化道属于外界环境;其余两项均发生在细胞内答案:A第78页/共118页4.(2008广东理基,53)人体内环境的稳态有赖于正负反馈调节总体来说,由正反馈调节完成的生理活动是( )A.体温的维持B.血浆浓度的稳定C.水盐平衡的调节D.凝血过程答案:D第79页/共118页解析:ABC三项生理活动为常见的负反馈调节实例;血液凝固反应是由凝血因子参与的一系列酶促反应血液凝固可人为划分为3个主要阶段,首先由凝血因子激活因子X,然后由凝血酶原激活物激活凝血酶原,最后导致可溶性的纤维蛋白原形成不溶性的纤

32、维蛋白血凝是一个逐级放大的级联正反馈过程,机体存在血凝和抗凝两个系统,它们是互相拮抗的两个系统保持平衡是机体维持正常生理活动的必要条件第80页/共118页课后活页作业第81页/共118页1.人体内环境相对稳定是健康的保障由于人体内环境成分发生明显变化而引起的病症是( )小腿抽搐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尿毒症组织水肿A.B.C. D.答案:B第82页/共118页解析:小腿抽搐是由于血浆中Ca2+含量低引起的,如果体内代谢产废物(主要指尿素)不能及时排出会引起尿毒症组织液增多会导致组织水肿,而镰刀型细胞贫血症属于遗传病第83页/共118页2.人体内的细胞外液构成了细胞生活的液体环境,在这个环境中可发生许多

33、生物化学反应,其中有( )A.蛋白质消化分解成氨基酸B.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C.丙酮酸氧化分解成二氧化碳和水D.乳酸与碳酸氢钠作用生成乳酸钠和碳酸答案:D第84页/共118页解析:蛋白质的消化过程在消化道(胃小肠)中进行;神经递质和激素的合成丙酮酸氧化分解成CO2和H2O(有氧呼吸第二三阶段)均在细胞中进行人体血浆中含有HCO HPO 等离子,当血浆中乳酸积累时,乳酸与NaHCO3反应生成H2CO3和乳酸钠324第85页/共118页3.下列造成水肿的现象是由静脉受到压迫引起的是( )A.水泡的发生B.花粉过敏C.淋巴管受阻D.孕妇双腿浮肿解析:孕妇浮肿是身体静脉血管受压,引起静脉回流障碍的结果

34、水泡的发生原因很多,不仅限于静脉受到压迫这一原因答案:D第86页/共118页4.右图为人体部分内环境模式图,其中1是毛细血管壁,2是红细胞与该图有关的正确叙述是( )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B.2处的O2到达4内参与生理活动需要经过4层膜C.3和5可以相互转变D.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大脑皮层答案:C第87页/共118页解析: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皮肤呼吸道的黏膜,而不是主要分布在3和5即血浆和组织液中;2处即红细胞内的O2到达4组织细胞内至少需经过6层膜,红细胞1层毛细血管2层组织细胞膜1层线粒体膜2层;直接调节3中血糖平衡的神经中枢是下丘脑,故ABD均错血浆和组织液

35、中的物质可以相互转变第88页/共118页5下图是人体某组织内的各种结构示意图,ABCD表示的是结构,表示的是液体下列有关叙述中错误的是( )第89页/共118页A.可进入ABDB.组成体液,其中构成内环境C.尿素分子不能由进入D.B产生的废物和CO2先后经过和,最终被排出体外解析:图中是淋巴是细胞内液是组织液是血浆;ABCD表示的结构依次是:毛细淋巴管组织细胞红细胞毛细血管尿素是小分子,能以自由扩散的方式穿过毛细血管壁由组织液进入血浆故C项错误答案:C第90页/共118页6.(2010新创题)“神舟七号”上的三位宇航员在太空时有非常明显的失重感,失重时人体的液体静压丧失人体的感受器感到体液增加

36、,机体通过体液调节系统减少体液,出现体液转移反射性多尿,导致水盐从尿中排出下列有关人体内环境和稳态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91页/共118页A.水盐从尿中排出使渗透压的稳定遭到破坏,必然会引起代谢紊乱B.液体静压丧失,导致腿部体液转移到人的身体上部,出现鸟腿(腿部变细)现象C.免疫系统识别并清除异物外来病原微生物也是维持内环境稳态的机制D.内环境稳态是在神经和体液调节的共同作用下维持的,体液调节占主导地位答案:D第92页/共118页解析:本题考查了内环境稳态的意义和调节机制内环境的稳态包括内环境的成分渗透压酸碱度温度等理化性质,这些因素的变化都会影响到细胞的正常生命活动如渗透压影响细胞内水分的

37、含量和细胞的形态,进而影响细胞代谢内环境稳态的维持是神经调节体液调节和免疫系统共同作用的结果第93页/共118页7.下图为人体细胞与内环境之间物质交换的示意图分别表示人体内不同部位的液体据图判断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第94页/共118页A.长跑时运动员通过出汗排出中多余的水分以维持机体的水平衡B.液体中含激素氨基酸尿素CO2等物质C.效应B细胞分泌的抗体进入,经循环系统运输到发炎部位D.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先进入,再进入后运输到相应部位答案:A第95页/共118页解析:考查体温调节血浆的成分抗体和胰岛素分泌后运输到作用部位的途径长跑运动员通过排汗增加散热量来维持体温的相对恒定;液体为血浆,

38、血浆中的成分含有水无机盐葡萄糖氨基酸蛋白质激素尿素CO2O2等等;效应B细胞产生的抗体进入血液中经血液循环运输到发炎部位与抗原结合;胰岛B细胞分泌的胰岛素经组织液进入血浆,然后运送到靶细胞故选A第96页/共118页8.下列关于内环境及其稳态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人体代谢中的生物化学反应主要发生在细胞内B.血红蛋白递质激素葡萄糖和CO2都是内环境的成分C.内环境稳态的实质是内环境的渗透压温度和pH保持不变D.小肠绒毛上皮细胞生活的内环境为组织液和消化液答案:A第97页/共118页解析:新陈代谢中的化学变化都是在细胞内完成的;血红蛋白在细胞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稳态的实质是动态平衡而不是恒

39、定不变;消化液位于消化道内,不属于内环境的成分第98页/共118页9.人体发生酒精过敏时,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原因是细胞释放组织胺,导致毛细血管壁通透性增加,并且促使( )A.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减少B.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增加C.葡萄糖渗出,组织液增加D.血浆蛋白渗出,组织液减少答案:B第99页/共118页解析:人体发生过敏反应时,细胞释放组织胺,血管壁的通透性增强,血浆中的大分子物质如血浆蛋白渗出,进入组织液,导致组织液的浓度增大,组织液的量增加,造成身体的某些部位(如颈部)出现红肿第100页/共118页10.下图为动物的某组织,其中1为毛细血管壁2为红细胞3为血浆4为细胞内液

40、5为组织液据图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第101页/共118页A.过敏反应的抗体主要分布在3和5中,3和5的成分有区别B.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自由扩散来完成C.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5D.2中的氧气到达4需要经过4层膜,2处的氧气浓度高于4处答案:D解析:过敏反应的抗体吸附在皮肤呼吸道或消化道黏膜以及血液中某些细胞的表面;图中葡萄糖由3经1和5到达4的过程,依靠主动运输来完成,且图中二氧化碳浓度最高的部位是4第102页/共118页11.右图表示人体的皮下组织,ABC表示细胞外液下面诸多因素中,可能引起病人组织水肿的是( )周围的管壁破损长期蛋白质营养不足淋巴管阻塞花粉等

41、过敏原引起毛细血管的通透性增加肾炎导致血浆蛋白丢失A.B.C.D.答案:D第103页/共118页解析:正常人组织间液体的量相对恒定,依赖于细胞内外液体交换和血管内外液体交换的平衡水肿的本质是组织间液体过多,包括以上5种平衡失调第104页/共118页12.正常情况下,转氨酶主要分布在各种组织细胞内,以心脏和肝脏含量最高,在血浆中含量很低当某种原因使细胞膜通透性增高或因组织坏死细胞破裂后,可有大量转氨酶进入血浆这项事实可作为下列哪项结论的证据( )A.内环境是不稳定的,其稳态是不存在的B.内环境的生化指标能反映机体的健康状况,可作为诊断疾病的依据C.稳态的动态变化将不利于机体的正常代谢D.内环境的稳态不受细胞代谢过程的影响答案:B第105页/共118页解析:内环境中各种理化性质和成分是相对稳定的,当内环境中的成分出现变化时,表明机体的组织或细胞可能出现了问题本题中转氨酶在血浆中的含量是一定的,当转氨酶的量增多时,可作为肝炎的一个诊断依据,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