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古代汉语复习题一、名词解释1、反切: 我国传统的一种注音方法,是用两个字合注一个字的音,被切字的声母跟反切上字相同,被切字的韵 母和声调跟反切下字相同。2、叶音:用后代的语音读古代的诗文,不押韵的韵脚,临时改读为一个押韵的音,即为“叶音 ”,这个称呼由朱熹提出。3、古音通假: 古代汉语里音同或音近的字的通用和假借。或本有其字,或本无其字,两个字形体不同,意义不同, 只是由于声音相同或相近,就用甲字来代替乙字。4、声纽: 古代声母用汉字代表,称为 “字母 ”,上古也称 “声纽 ”或 “纽 ”。5、入派三声: 是一种声调系统的变化。随着语音的发展变化,古代的入声发展逐渐消失,分别演变派入到平、上、
2、 去三个声调中去。具体情况是:全浊声母入声字归阳平,次浊声母入声字归去声,清声母入声字 分派到阴平、阳平、上声、去声各调中去。6、平仄:近体诗最重要的格律因素, 在诗和韵文中构成一种高低长短相互交替的节奏,即所谓的 “声律 ”。阴平、阳平是平声,上声、去声、入声为仄声。古代的入声现在转入其他三声中。7、破读、如字:“破读 ”是通过改变字(词)的读音来区别词义或词性的方法。传统上把一个字(词)原来的读音叫“本音”或“如字”,把改变的读音叫 “破读 ”或“读破”。8、读若、读如: 注音术语,主要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它实属一种譬况法,与现代用音标注音相比较是 粗疏的,注释字与被释字的读音
3、有时不完全相同,只是相近。9、浑言、析言:浑言:汉语训诂学用语,指笼统的说。 析言:对同类事物,辨析异同,另加别名。10、词类活用:在古代汉语中有些词临时改变词性, 如名作动、 形容词作如动词, 名词作状语, 动词作状语等等情况。11、疏: 由于时代的变迁,前人的注解已经不再容易理解,出现了一种新的注解,作者不仅解释正文,还给前 人的注解作注解,成为 “疏”,也叫 “正义 ”。12、黏对:“黏”:是指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平仄类型必须是同一大类的:上联对句是 A 型,则下联出句 是 a 型;上联对句是 B 型,则下联出句是 b 型。“对”:是指每联的出句和对句必须是相反的类型:出句是 a 型
4、,则对句是 B 型;出句是 b 型,则对 句是 A 型。13、拗救:所谓拗句,就是不依照一般平仄的句子。拗救:诗人对于拗句,往往用 “救 ”,就是一个句子该用平声的地方用了仄声,则在本句或者对句的适 当位置,把该用仄声的字改用平声,以便补救。合起来叫作拗救。二、简答1、词类活用和词的兼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1)词的兼类是指一个词同时拥有几种不同的词性,经常性地具有几类词的语法功能;词的兼类是词义引申发展的结果。(2)词类活用只是在一定的句子里,临时具有别类词的词性和语法功能,离开这个句子,这些功能和 性质也就消失了。(3)活用可以发展为兼类;兼类词,当其中某一类用法在历史中消亡,就变成了单类词
5、,以今之词性 看古之语法,多视为活用。 如“乘肥马,衣轻裘 ” “衣”兼属名词、动词。2、名词用作动词:(1)名词用如一般动词 普通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 (左传宣公二年)A.代词前面的名词用如动词;皆肘之B.副词特别是否定副词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晋灵公不君C.能愿动词(能、可、足、欲)后面的名词用如动词;“能水”、“欲刃”“可妻也”D.两个名词连用,如果不是并列结构, 也不是偏正结构,则前一名词常活用为动词。 策蹇驴,囊图书。 E. “所”字之后和“者”字之前的名词活用为动词。方位名词用如动词,表示主语向某个方位行动。 秦师遂东。(左传僖公三十二年)(2)名词的使动用法(较罕见) 。名词
6、用如使动,使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成为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 事物。 齐威王欲将孙膑。 (孙子列传)(3)名词的意动用法。指主语主观上把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看成是这个名词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 (礼记礼运)3、名词用作状语 ( 1)表示比喻 作状语的普通名词以它所表示的人或事物的行动特征,去描绘谓语动词所表示的行动方式或状态。“像一样” 跟“似的”,具有浓厚的修辞意味。 豕人立而啼。(左传庄公八年) 狼吞虎咽(2)表示对待人的态度指把动词宾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当作用作状语的名词所表示的人或事物来对待。 “像对待一样 地”。君为我呼入,吾得兄事之。(史记项羽本纪)( 3)表示
7、处所或方位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 (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4)表示行为的工具或依据“用”或“依照”。失期,法皆斩。 (史记陈涉世家)4、对此类“之”(定语 +之+中心语,主语 +之+谓语),学术界有三种观点:(1)王力:认为“之”是介词,把定语介绍给名词;取消句子独立性。(2)郭锡良:认为“之”是连词,连接定语和中心语,表示领属关系或修饰关系,连接主谓成分使之成 为名词性偏正结构。(3)其它大部分语法书称 “之”为助词,放在一定的结构中,本身没有实在意义,只是帮助组成一定的 结构或表达一定的语气。王力先生观点:A 、介词“之”字放在定语和名词之间,把定语介绍给名词,有的略等于现代汉语 “
8、的”。 仲尼之徒无道桓文之事者,是以后世无传焉。 (孟子梁惠王上)其翼若垂天之云。 (庄子逍遥游) B、“之”字用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 所谓取消句子的独立性,就是使句子在形式上词组化,意思上不完整,如果不依赖一定的上下文,就不 能独立存在。又有两种情况:第一,用在一个分句的主语谓语之间,表示语意未完,让听者或读者等待下文。 苟子之不欲,虽赏之不窃。 (论语颜渊)虢射曰: “皮之不存,毛将安傅(同附)? ”(左传僖公十四年) 上古汉语表示时间修饰的分句经常用这种句法。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左传僖公三十年) 鹏之徙于南冥也,水击三千里。 (庄子 逍遥游)第二,用在充当主语或宾语的
9、主谓结构之间。(1)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主语: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 (左传僖公四年) 汤之问棘也是已。 (庄子 逍遥游)(2)主语 +之+ “于 ”字介宾词组,再作主语。 寡人之于国也,尽心焉耳矣。 (孟子 梁惠王上) 君子之于禽兽也,见其生,不忍见其死;闻其声,不忍食其肉。 (同上)(3)用在主谓结构之间充当宾语: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论语 子罕) 又况闻樊将军之在乎! (战国策 燕策三)主语和谓语之间加 “之”字的句法,其主语都是名词。 主语(名词) +之+谓语 =其+谓语 孟子,吾见师之出,而不见其( = 师之)入也。(左传僖公三十二年) 其( =鹏之)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10、。 (庄子 逍遥游) 彼,其( = 宋荣子之)于世,未数数然也。 (庄子 逍遥游)5、“者”字结构 ( 1)指示代词 “者”: adj./v.或词组 +者(指示代词) =名词性词组。表示 “的人 ”、“的事物 ”等。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 (论语 微子) 主谓结构 + 者:力不足者中道而废,今女画。 (论语 雍也) 数词 +“者 ”:表示几种人,几件事情,或者几样东西。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孟子 告子上)( 2)语气词 “者 ”: 判断句主语后表示提顿; 用在 “有”字宾语后面,和 “有 ”字及其宾语组成一个名词性词组,作下文的主语(“有”字宾语是下
11、文概念上的主语) 。穷发之北有冥海者,天池也。 (庄子 逍遥游)用在时间词 “今、昔、古、曩 ”等后面。 老臣今者殊不欲食。 (战国策 赵策) 常常用在假设分句或结果分句的后面表示停顿。入则无法家拂士,出则无敌国外患者,国恒亡。 (孟子 告子下) 然而不胜者,是天时不如地利也。 (孟子 公孙丑下)(2)助词 “者”: 定语后置的标志。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韩愈杂说之四)6、“所 ”字结构 (1所”+Vt.=名词性词组,表示 “所的人”,所“的事物 ”。“所”字所指代的一般是行为的对象,始臣之解牛之时,所见无非牛者。 (庄子 养生主)“所 ”字词组带有名词性,故能够被定语修饰(通常用介
12、词“之 ”字作中介)。如夺其所憎而与其所爱。 (战国策 赵策)“所”字词组虽是名词词组,但离开上下文,其本身一般不能明确表示是什么人或什么事物,故动词 后面可再加名词,举出人或事物的名称。独籍所杀汉军数百人。 (史记 项羽本纪)( 2)所+Vt.+ 者“者”字指代行为对象, “所 ”字仍起着指示行为对象的作用,而不是指代行为的主动者;指代动作行 为的受事者,等于 “所 ”字结构,不等于 “者 ”字结构。所养者非所用,所用者非所养。此所以乱也。 (韩非子 显学) 前可有行为动作主动者作定语,一般在定语之后要用“之 ”;(臣之)所好者,道也。 (庄子 养生主)(3)所+介词 “以、为、由、从、与
13、”+动词 “所“指代介词所介绍的对象,表示行为发生的处所;行为赖以实现的工具手段和方式方法;产生某 种行为的原因,以及与行为有关的人物等等。 表示处所: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其舟,曰: “是吾剑之所从坠。 ”(吕氏春秋 察今) 表示工具: 彼兵者,所以禁暴除害也,非争夺也。 (荀子 议兵) 表示方式方法: 谋者,所以令敌无备也。 (孙膑兵法 威王问) 表示原因: 今“所以 ”所为见将军者,欲以助赵也。 (战国策 赵策)(者字称代, 所字指示。) 表示相关的人物: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师说)(者字称代, 所 字指示。) ( 4)所+形容性词语: (不常见) “所”指代描
14、述的对象。杀所不足而争所有余,不可谓智。 (墨子 公轮)(5)动宾词组:有所 ;无所 ; 平原君犹豫,未有所决。 (战国策 赵策) 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 (礼记 礼运)( 6)主谓倒装的疑问句式:何所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论语 子张)? 这种说法在意思上带有周遍性, “何所不容 ”意思是 “无所不容 ”。 “有所谓 ” 无“所谓 ”7、先秦古韵三十部划分阴阳的依据:(1)阴声韵:指元音韵尾或无韵尾的韵;( 2)阳声韵:指以鼻辅音 mnng 为韵尾的韵;( 3)入声韵:指以清塞音 /p/t/k/ 为韵尾的韵。8、上古声母研究的五个重要观点:合并类:(1
15、)古无轻唇音,轻唇归重唇。 双唇音( 2)古无舌上音,舌上归舌头。 舌尖音 分化类:(3)照二(庄组)归精清从心。 齿音 照三(章组)归端透定泥。 舌音(4)古无娘日二纽,娘日二母归泥。(5)喻三归匣,喻四归定9、古注就其特点,可分为五类: 传、笺、章句、集解、疏(义疏、正义)(1)传:解说经文字词、阐明其大义的注解。 古人把儒家的重要文献叫做 “经 ”,把解释经书的著作叫做 “传”。 如孔子着春秋 ,后人写书解释春秋 ,有春秋左氏传 、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依照经书文字,逐 字逐句进行解释,也称 “传”。如毛传:毛亨对诗经的注释。(2)笺:对传文进行补充订正的一种注释。 郑笺就是郑玄以
16、毛诗为依据,对毛传进行补充和订正的注释。对毛传隐晦简略的地方,郑氏加以阐明, 另一方面把不同于毛传的意见写出来,以表示有别于已有的注释,标作 “笺”,后人称为郑笺 。( 3)章句:即 “离章辨句 ”。除了对古书作逐词解释外,还要说明句意和全章大意,分析句法,辨明篇 章结构等。东汉赵歧注宋孙奭疏孟子章句既释字句也释全章大意。每章后有章指(通释全章正文大意)(4)集解:分为两类:一中又叫集注,集说,集释等,汇集各家解说,加以选择并加上自己见解的一 种注释方法,如魏何晏的论语集解 。一种不是集各家之说,而是通释经传。如晋杜预的春秋左氏 经传集解。(5)疏:即义疏,疏通其义。不仅解释古籍正文,连前人的
17、注释也一起加以注释, 也叫“正义”,或称“义 注”“疏义”等,简称“疏”。汉魏时期所作的注,到了南北朝,特别到唐代,由于时间久远,又不易理解,于是出现“疏” 。六朝所作的义疏很多,流传到今天的只有南朝梁皇侃的论语义疏 。10 古书注解的术语(1)释义术语 曰、为、谓之:用于释义,也用于区分同义词和近义词之间的细微差别。被释词一般放在 “曰”、“为”、“谓之”的后 面,可译作“叫”、“叫做”等。 谓: 常用来解说词语意义的范围或比喻映射的事物,被释词放在前面,解释语放在后面,常以具体释抽 象,以分体释总体。可译为 “是指、指的是”。 貌、之貌: 一般用在动词或形容词的后面,表示某种情态,被释词多
18、是表示某种性质或状态的形容词,相当于 “的样子”。 犹、犹言: 一般是用近义词作注,或者是引申义训解本文。被解词与注解词语之间意义相近。大体相当于现代 汉语的“等于”或“等于说”(2)声训术语之言、之为言 一般是用音义相通的词语来训释,被释词与用来解释的词在声音上相同或相近,在意义上相通,即 所谓“声训”(依据读音线索来探求词语的含义) 。 之犹言作用与“之言”,“之为言”同。(3)注音术语读为、读曰 一般是用本字说明通假字,点明通假现象。读若、读如主要是用来注音,有时也用来注明假借字。4)校勘术语 “衍文”,也叫“衍字”,简称“衍”。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误加的字。 “脱文”,也叫“夺字”,简称
19、“脱”。指古籍在传抄刊刻中漏掉的字。5)释虚词“辞、词”,古人把虚词叫做 “辞”或“词”,在注解中使用这两个术语,就是指明虚词。补充:1、可作为古音研究的材料经典异文古代异体字或重文古书假借古代对音材料、方言、民族语言材料等。古代韵文谐声偏旁 反切 (隋唐以前 ) 古书注音 古代声训2、三十六字母中的全浊声母包括“并、奉、定、澄、从、邪、床、禅、群、匣 ”十个。3、十三经注疏 :尚书 周易 诗经 周礼 仪礼 礼记汉孔安国传 唐孔颖达正义 魏王弼、晋韩康伯注 唐孔颖达正义 汉毛亨传 汉郑玄注 汉郑玄注 汉郑玄注67后人将这些注疏加上唐陆德明4、平仄:郑玄笺 唐孔颖达正义唐贾公彦疏唐贾公彦疏唐孔颖
20、达正义8910111213春秋公羊传 春秋谷梁传 孝经 论语 尔雅 孟子汉何休注 晋范宁注 唐李隆基注 魏何晏注 晋郭璞注 汉赵歧注唐徐彦疏 唐杨士勋疏 宋邢昺疏 宋邢昺疏 宋邢昺疏 宋邢昺疏春秋左氏传晋杜预注唐孔颖达正义经典释文的注音合成一部书,称作十三经注疏(1)送杜少府之任蜀川王勃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海内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歧路,儿女共沾巾b 型句,三拗四救2)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杜甫 剑 外 忽传收 蓟 北,初 闻涕 泪 满衣裳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5、标点下面一段古文,并译成现代汉语:(1)二
21、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失期法当斩陈胜吴 广乃谋曰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以数谏故上使 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也标点:二世元年七月,发闾左适戍渔阳,九百人屯大泽乡。陈胜、吴广皆次当行,为屯长。会天大雨,道不通,度已失期。 失期,法当斩。陈胜、吴广乃谋曰: “今亡亦死,举大计亦死;等死,死国可乎?”陈胜曰: “天下苦秦久矣。吾闻二世 少子也,不当立,当立者乃公子扶苏。扶苏以数谏故,上使外将兵。今或闻无罪,二世杀之。百姓多闻其贤,未知其死 也。” 译文:秦二世
22、元年七月,征发闾左边的平民到渔阳去守边,九百人驻扎在大泽乡。陈胜、吴广都按着征发的次序被编在队伍 里,担任驻扎的队长。遇上天下大雨, 道路不能通行,估计 到达渔阳 已经误了期限。 误了期限,按秦法都要斩首。 陈胜、 吴广就商量说: “如今逃跑也是死,发动起义也是死;同样是死,为国家而死行吗?”陈胜说:“天下的百姓苦于秦朝的统治已经很久了。我 还 听说秦二世是秦始皇的小儿子,不应当立做皇帝,应当立做皇帝的是公子扶苏。扶苏因为多次直 言谏诤的缘故,秦始皇派 他到外边领兵。现在有人传说 扶苏 没有罪过,可是秦二世却把他杀害了。百姓很多听说扶苏 贤德,而不知道他已经死了。” (2)唐太宗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魏征逝一鉴亡矣朕 比使人至其家得书一纸始半藁其可识者曰天下之事有善有恶任善人则国安用恶人则国弊公卿之内情有爱憎憎者唯见其恶 爱者止见其善爱憎之间所宜详慎若爱而知其恶憎而知其善去邪勿疑任贤勿猜可以兴矣其大略如此标点:唐太宗 叹曰:“以铜为鉴,可正衣冠;以古为鉴,可知兴替;今人为鉴,可明得失。朕尝保此三鉴,内防己过。今 魏征逝,一鉴亡矣!朕比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最新文档
- 幼儿园保健医知识竞赛完整试卷及答案
- 黑河初中毕业数学试卷
- 2025年中国智能汽车行业市场运营现状及投资规划研究建议报告
- 2025年中国家用冷热立式饮水机行业全景评估及投资规划建议报告
- 2025年中国吉林省房地产市场全面调研及行业投资潜力预测报告
- 华杰初二期中数学试卷
- 2025年中国欧式刨刀片行业市场发展前景及发展趋势与投资战略研究报告
- 2024年重庆烟草考试真题
- 2024年福建中烟工业公司招聘考试真题及答案
- 国际小学数学试卷
- DB51-T 2976-2022 城市夜景照明技术规范
- 施工现场信息化管理方案
- DB11∕512-2017 建筑装饰工程石材应用技术规程
- 月嫂合同协议书电子版简单
- MMG-23600-半导体光刻机翻新市场调研报告全球行业规模展望2024-2030 Sample
- 沪科版(2024新版)八年级全册物理第一学期期末学情评估测试卷(含答案)
- DL∕T 796-2012 风力发电场安全规程
- (正式版)JB∕T 11108-2024 建筑施工机械与设备 筒式柴油打桩锤
- 高中数学课堂情景引入经典案例
- 小升初数学题型总结(8篇)
- 招标代理过程中与各方的沟通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