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相关文件_第1页
唐朝相关文件_第2页
唐朝相关文件_第3页
唐朝相关文件_第4页
唐朝相关文件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唐代开创了中国政区史上道和府的建制。贞观元年(627年),太宗分天下为10道:关内、河南、河东、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等十道。贞观十四年(640年),全国共设360州(府),下辖1557县。关内道,治所凤翔府,今陕西凤翔。 下辖:京师、京兆府、华州、同州、坊州、丹州凤翔府、邪州、泾州、陇州、宁州、庆州娜州、定州、绥州、银州、夏州、灵州、盐州丰州、会州、宥州、胜州、麟州、安北大都护府河南道,治所洛阳/汴州 今河南洛阳/开封。 下辖:东都(洛阳)、河南府、孟州、陕州、虢州、汝州、许州、汴州、蔡州陈州、颍州、亳州、宋州、濮州、郓州、泗州、海州、兖州、徐州、宿州沂州、密州、齐州、青州

2、、棣州、莱州、登州河东道,治所河中府,今山西永济西。 下辖:河中府、绛州、晋州、隰州、汾州、慈州、潞州、泽州、沁州、辽州太原府(北京)、蔚州、忻州、岚州、石州、朔州、云州、单于都护府河北道,治所魏州,今河北大名东南。下辖:怀州、卫州、相州、魏州、澶州、博州、贝州、洛州、磁州、邢州赵州、冀州、深州、沧州、景州、德州、定州、祁州、易州、瀛州莫州、幽州、涿州、檀州、妫州、平州、顺州、归顺州、营州、燕州威州、慎州、玄州、崇州、夷宾州、师州、鲜州、带州、黎州、沃州昌州、归义州、瑞州、信州、青山州、凛州、安东都护府山南道,治所襄阳,今湖北襄阳。下辖:兴元府、兴州、凤州、利州、通州、洋州、泽州、合州、集州、

3、巴州蓬州、壁州、商州、金州、开州、渠州、渝州、邓州、唐州、均州房州、隋州、郢州、襄州、复州、江陵府、硖州、归州、夔州、万州忠州淮南道,治所扬州,今扬州市。 下辖:扬州、楚州、和州、濠州、寿州、光州、蕲州、申州、黄州、安州、舒州江南道,治所越州,今浙江绍兴市。下辖:润州、常州、苏州、湖州、杭州、越州、明州、台州、婺州、衢州信州、睦州、歙州、处州、温州、福州、泉州、建州、汀州、漳州宣州、池州、洪州、虔州、抚州、吉州、江州、袁州、鄂州、岳州潭州、衡州、澧州、朗州、永州、道州、郴州、邵州、连州、黔州辰州、锦州、施州、巫州、夷州、播州、思州、费州、南州、溪州溱州、珍州、珜州陇右道,治所鄯州,今青海乐都。

4、下辖:秦州、成州、渭州、兰州、临州、河州、武州、洮州、廓州、叠州宕州、凉州、甘州、瓜州、伊州、沙州、西州、安西大都护府北庭都护府剑南道,治所成都府,今四川成都。下辖:成都府、汉州、彭州、蜀州、眉州、锦州、剑州、梓州、阆州、果州遂州、普州、陵州、资州、荣州、简州、嘉州、邛州、雅州、黎州泸州、茂州、翼州、涂州、炎州、彻州、向州、冉州、穹州、笮州戎州、嵩州、松州、文州、扶州、龙州、当州、悉州、恭州、保州 真州、霸州、柘州岭南道, 治所广州,今广东广州市。下辖:广州、韶州、潮州、循州、贺州、端州、新州、康州、封州、泷州、恩州春州、高州、藤州、义州、窦州、勤州、桂州、昭州、富州、梧州蒙州、龚州、浔州、郁

5、林州、平琴州、宾州、澄州、绣州、象州柳州、融州、邕州、贵州、党州、横卅、田州、严州、山州、峦州罗州、潘州、容州、辩州、白州、牢州、钦州、禺州、滚州、汤州岩州、古州、安南都督府、武峨州、粤州、芝州、爱州、福禄州、长州罐州、林州、景州、峰州、陆州、廉州、雷州、笼州、环州、德化州郎茫州、崖州、儋州、琼州、振州、万安州、赤土国、丹丹国凡351州(府、都护府)开元年间又将山南、江南各分东西,并增置京畿、都畿、黔中道,形成十五道的格局。道下设州、府,州、府下再设县,开元末年,全国共有州、府三百二十八座,县一千五百七十三座。三师:太师、太傅、太保(荣誉职务);三公:太尉、司徒、司空(荣誉职务);三省:中书省

6、(决策、秘书)中书令、门下省(侍从、谏议)侍中、尚书省(行政)尚书令;尚书省下辖六部(主官:尚书):吏部(人事)、户部(户口、财政)、礼部(礼宾)、兵部(国防)、刑部(法院)、工部(工程、水利);一台:御史台(监察);五署:国子监、少府监、将作监、军器监、都水监(循旧制,与六部分工);九寺:太常寺、光禄寺、卫尉寺、宗正寺、太仆寺、大理寺、鸿胪寺、司农寺、太府寺(与六部分工合作);散官:(荣誉职务)。虚设(道)置观察使州(郡):刺史(太守);别驾、长史、司马;录事、参军事;六曹:司功、司仓、司户、司兵、司法、司士。县:县令;县丞、主簿;县尉、录事、佐史。乡:耆老;五里一乡里:里正;五保一里村:村

7、正;一自然村为一村保:保长;五邻一保邻:邻长;四家一邻坊:坊正。城市内无村设坊,坊正和村正同级正一品天策上将 从一品 骠骑大将军正二品辅国大将军 从二品镇军大将军正三品上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 正三品下怀化将军从三品上云麾将军、归德大将军 从三品下归德将军 正四品上 忠武将军 正四品下 壮武将军、怀化中郎将从四品上 宣威将军 从四品下明威将军、归德中郎将正五品上 定远将军 正五品下宁远将军、怀化郎将从五品上游骑将军 从五品下 游击将军、归德郎将正六品上 昭武校尉 正六品下昭武副尉、怀化司阶从六品上 振威校尉 从六品下 振威副尉、归德司阶正七品上 致果校尉 正七品下致果副尉、怀化中候从七品上翊麾

8、校尉 从七品下 翊麾副尉、归德中候正八品上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 宣节副尉、怀化司戈从八品上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 御侮副尉、归德司戈正九品上 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 仁勇副尉、怀化执戟长上从九品上 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陪戎副尉、归德执戟长上正一品:职官:太师、太傅、太保、太尉、司徒、司空、天策上将 爵 :王 从一品:职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文散官:开府仪同三司。武散官:骠骑大将军 爵:嗣王、郡王。勋:国公 正二品:职官:尚书令(因李世民曾任此职,后来此职一直空置)、大行台 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郡公。勋:上柱国 从二品:职官:尚书左右仆射、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京

9、兆/河南/太原)府牧、大都督、大都护 文散官:特进。武散官:辅国大将军 爵:开国县公。勋:柱国 正三品:职官:侍中、中书令、吏部尚书、十六卫大将军、六部尚书、太子宾客、太常卿、太子詹事、中都督、上都护 文散官:金紫光禄大夫。武散官:冠军大将军、怀化大将军。勋:上护军 从三品:职官:御史大夫、秘书监、(光禄/卫尉/宗正/太仆/大理/鸿胪/司农/太府)卿、左右散骑常侍、国子祭酒、殿中监、少府监、将作大匠、诸卫羽林千牛将军、下都督、上州刺史、大都督府长史、大都护府副都护 文散官:银青光禄大夫。武散官:云麾将军、归德将军 爵:开国侯。勋:护军 正四品上:职官:黄门侍郎、中书侍郎、尚书左丞、吏部侍郎、太

10、常少卿、中州刺史、军器监、上都护府副都护、上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正议大夫。武散官:忠武将军 爵:开国伯。勋:上轻军都尉 正四品下:职官:尚书右丞、尚书中司侍郎、(左右千牛卫/左右监门卫)中郎将、亲勋翊卫羽林中郎将、下州刺史 文散官:通议大夫。武散官:壮武将军 从四品上:职官:秘书少监、殿中少监、内侍、(大都护府/亲王府)长史 文散官:太中大夫。武散官:宣威将军。勋:轻车都尉 从四品下:职官:国子司业、少府少监、将作少匠、(京兆/河南/太原)府少尹、上州别驾、(大都督府/大都护府/亲王府)司马、中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中大夫。武散官:明威将军 正五品上:职官:谏议大夫、御史中丞、国子博士、给事中、

11、中书舍人、都水使者、万年/长安/河南/洛阳/太原/晋阳/奉先县令、亲勋翊卫羽林郎将、中都督/上都护府长史、亲王府典军 文散官:中散大夫。武散官:定远将军 爵:开国子。勋:上骑都尉 正五品下:职官:太子中舍人、内常侍、中都督/上都护府司马、中州别驾、下府折冲都尉 文散官:朝议大夫。武散官:宁远将军 视正五品:萨宝 从五品上:职官:尚书左右司诸司郎中、秘书丞、著作郎、太子洗马、殿中丞、亲王府副典军、下都督府、上州长史、下州别驾 文散官:朝请大夫。武散官:游骑将军 爵:开国男。勋:骑都尉 从五品下:职官:大理正、太常丞、太史令、内给事、上牧监、(下都督府/上州)司马、驸马都尉、奉车都尉、宫苑总监、上

12、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散大夫。武散官:游击将军 正六品上:职官:太学博士、中州长史、亲勋翊卫校尉、(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令、武库中尚署令、诸卫左右司阶、中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朝议郎。武散官:昭武校尉。勋:骁骑尉 正六品下:职官:千牛备身、备身左右、下州长史、中州司马、内谒者监、中牧监、上牧副监、上镇将 文散官:承议郎。武散官:昭武副尉 从六品上:职官:起居郎、起居舍人、尚书诸司员外郎、大理司直、国子助教、城门郎、符宝郎、通事舍人、秘书郎、著作佐郎、侍御医、诸卫羽林长史、两京市令、下州司马、左右监门校尉、亲勋翊卫旅帅、上县令 文散官:奉议郎。武散官:振威校尉。勋:飞骑尉 从六品下:职官:侍御

13、史、(少府/将作/国子)监丞、司农寺诸园苑监、下牧监、宫苑总监副监、互市监、中牧副监、下府果毅都尉 文散官:通直郎。武散官:振威副尉 正七品上:职官:四门博士、詹事司直、左右千牛卫长史、军器监丞、中县令、亲勋翊卫队正、亲勋翊卫副对正、中镇将 文散官:朝请郎。武散官:致果校尉。勋:云骑尉 正七品下:职官:内寺伯、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诸卫左右中候、上府别将、上府司史、上镇副、下镇将、下牧副监 文散官:宣德郎。武散官:致果副尉 从七品上:职官:殿中侍御史、左右补阙、太常博士、太学助教、门下省录事、尚书都事、中书省主书、左右监门直长、都水监丞、中下县令、京县丞、中府别将/长史、中镇副、勋卫、太子

14、亲卫 文散官:朝散郎。武散官:翊麾校尉。勋:武骑尉 从七品下:职官:太史局丞、(御史台/少府/将作/国子监)主簿、(掖庭/宫闱局)令、下县令、太庙诸陵署丞、司农寺诸园苑副监、宫苑总监丞、公主家令、亲王府旅帅、下府别将/长史、下镇副、诸屯监、诸折冲府校尉 文散官:宣义郎。武散官:翊麾副尉 视从七品:萨宝府祆正 正八品上:职官:监察御史、协律郎、翊卫、大医署医博士、军器监主簿、武库署丞、两京市署丞、上牧监丞、执乘亲事 文散官:给事郎。武散官:宣节校尉 正八品下:职官:奚官/内仆/内府局令、备身、尚药局司医、(京兆/河南/太原)诸县丞、太公庙丞、诸宫农圃监、互市监丞、司竹副监、司农寺诸园苑监丞、灵台

15、郎、上戍主、诸卫左右司戈 文散官:征事郎。武散官:宣节副尉 从八品上:职官:左右拾遗、太医署针博士、四门助教、左右千牛卫录事参军、上县丞、中牧监丞、京县主簿、(诸仓/诸冶/司竹/温汤)监丞、保章正、诸折冲府旅帅 文散官:承奉郎。武散官:御侮校尉 从八品下:职官:大理评事、律学博士、太医署丞、左右千牛卫诸曹参军、内谒者、都水监主簿、(中书/门下/尚书都省/兵部/吏部/考功/礼部)主事、中县丞、京县尉、诸屯监丞、上关令、上府兵曹、上挈壶正、中戍主、上戍副、诸率府左右司戈 文散官:承务郎。武散官:御侮副尉 正九品上:职官:校书郎、太祝、典客署掌客、岳渎令、诸津令、下牧监丞、中下县丞、中州博士、武库署

16、监事 文散官:儒林郎。武散官:仁勇校尉 正九品下:职官:正字、奚官/内仆丞、内府局丞、太史局司辰、典厩署主乘、下县丞、下州博士、京兆/河南/太原府诸县尉、上牧监主簿、诸宫农圃监丞、中关令、亲王国尉、上关丞、诸卫左右执戟、中镇兵曹参军、下戍主、诸折冲队正 文散官:登仕郎。武散官:仁勇副尉 从九品上:职官:尚书/御史台/秘书省/殿中省主事、奉礼郎、律学助教、弘文馆校书、大史局司历、太医署医助教、(京兆/河南/太原府/九寺/少府/将作)监录事、都督/都护府/上州录事市令、宫苑总监主簿、上中县尉 文散官:文林郎。武散官:陪戎校尉 从九品下:职官:内侍省主事、国子监录事、崇文馆校书、书学博士、算学博士、

17、门下典仪、太医署按摩/祝禁博士、太卜署卜博士、太医署针助教/医正、太卜署卜正、太史局监候、掖庭局宫教博士、太官署监膳、太乐鼓吹署乐正、大理寺狱丞、中下州医博士、中下县尉、下关令、中关丞、诸卫羽林长上、诸津丞、诸折冲府队副、诸率府左右执戟 文散官:将仕郎。武散官:陪戎副尉 流外一等:(诸卫/都水监/羽林)军录事、尚书/中书/门下省/御史台令史、太常寺谒者、司仪署诸典书、河渠署河堤谒者、太医署医针师、内侍省寺人 视流外一等:萨宝府祓祝 流外二等:太卜署卜助教、秘书/殿中/内侍省令史、城门/符宝/夕文馆令史、通事令史、(尚书/门下/中书省/御史台书)令史、太常寺祝史、宫苑总监录事、典客署典客、亲勋翊

18、卫府录事、太史局漏刻博士、御史台殿中令史 流外三等:(城门/符宝)书令史、(秘书/殿中/内侍)省、御史台书令史、诸牧园苑监录事、诸仓监/诸关津录事、(诸卫羽林军府/太子詹事府)令史、尚食局主食、(秘书/殿中/内侍省诸局书)令史、内侍省内典引、尚药局太医署按摩祝禁师、太常寺赞引、太医署医工/针工、太卜署卜师诸计史、率更寺漏刻博士 流外四等:诸卫羽林军史、门下省(主宝/主符)、太医主药、门下/中书省传制、太医署按摩祝禁工、御史台监察史 视流外四等:萨宝府率 流外五等:大理寺司直平事史、诸署农圃监、诸牧园苑监史、诸都护府史、太官署监膳史、良酝署掌酝、掌醢署主醢、诸典事、亲勋翊卫率府史、大理寺狱史 视

19、流外五等:萨宝府史 流外六等:亲勋翊卫府史、诸仓关津府史、太医署药园师、诸亭长 流外七等:门下省主节、诸掌固、大史监历生、天文观生、诸仓关津史、诸仓计史 流外八等:守宫署掌设 流外九等:(国子学/太公)庙干、诸辇者女官:正一品夫人:贵妃、淑妃、德妃、贤妃;公主、长公主、大长公主。 从一品:郡公主。正二品九嫔:昭仪、昭容、昭媛、修仪、修容、修媛、充仪、充容、充媛。 正三品婕妤九人。 正四品美人九人。 正五品才人九人。 正六品宝林二十七人。 正七品御女二十七人。 正八品采女二十七人。 还有六尚各司,分管宫内车马服饰。 唐玄宗开元年间,对妃嫔称号另作更改: 正一品三夫人:惠妃、丽妃、华妃。 正二品芳

20、仪六人。 正三品美人四人。 正四品才人七人。正五品尚宫、尚仪、尚服各二人。 其余各司各典的女官为六品至九品。一、禄米。新唐书食货志五云:“武德元年(公元618年),文武官给禄,颇减隋制,一品七百石,从一品六百石,二品五百石,从二品四百六十石”递至从九品为30石,都是每年供给一次,外官无禄。至贞观初年,中书舍人高季辅建言:“外官卑品贫匮,宜给禄养亲。”此后,规定外官比京官低一等给禄,一品以50石为一等,二品三品以30石为一等,四品、五品以20石为一等,六品、七品以5石为一等,八品、九品以2石5斗为一等。若无粟则以盐代禄。此外,百官在年终考核中得到上考者,可得到奖禄一季或一年。 二、土地。在均田制

21、度下,唐代职事官、散官、封爵、勋官等均可按品级受职分田和永业田。据新唐书食货志五载,一品有职分田12 顷,二品10顷,递至九品2顷,皆给百里内之地。诸州都督、都护、亲王府官二品12顷,三品10顷,递至九品2顷50亩。武官、三卫中郎将、上府折冲都尉六顷,中府五顷五十亩,递至队正、队副80亩。此外,又有永业田,亲王100顷,职事官一品60顷,郡王、职事官从一品50顷,国公、职事官从二品35 顷,县公、职事官三品25顷,递至九品2顷。上柱国30顷,柱国25顷,上护军20顷,护军15顷,散官五品以上给同职事官。如果职事官被解免者,则追回田亩,若被除名者,则仅受口分之田,若袭爵者,不另给田亩。这些规定,只是政府的一种限田措施,并不能实授其地。不过,食货志五说:“凡给田而无地者,亩给粟二斗”。但从白居易的问议百官职田看,唐代官员从政府那里所得土地收入主要还是靠职分田。职分田一般按每亩收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