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弦定理公式大全-高中余弦定理公式大全_第1页
余弦定理公式大全-高中余弦定理公式大全_第2页
余弦定理公式大全-高中余弦定理公式大全_第3页
余弦定理公式大全-高中余弦定理公式大全_第4页
余弦定理公式大全-高中余弦定理公式大全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4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4.6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建构知识结构1三角形基本公式:(1)内角和定理:A+B+C=180,sin(A+B)=sinC, cos(A+B)= -cosC,cos=sin, sin=cos(2)面积公式:S=absinC=bcsinA=casinBS= pr = (其中p=, r为内切圆半径)(3)射影定理:a = bcosC + ccosB;b = acosC + ccosA;c = acosB + bcosA2正弦定理:证明:由三角形面积得画出三角形的外接圆及直径易得:3余弦定理:a2=b2+c2-2bccosA, ; 证明:如图ABC中,当A、B是钝角时,类似可证。正弦、余弦定

2、理可用向量方法证明。要掌握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及其变形,结合三角公式,能解有关三角形中的问题4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有三种情况:bsinAab时有两解;a=bsinA或a=b时有 解;absinA时无解。5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6熟练掌握实际问题向解斜三角形类型的转化,能在应用题中抽象或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提高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练习题1(2006山东)在中,角的对

3、边分别为,已知,则 ( )A.1B.2C.D.2在ABC中,AB=3,BC=,AC=4,则边AC上的高为( )A. B. C. D.3(2002年上海)在ABC中,若2cosBsinA=sinC,则ABC的形状一定是A.等腰直角三角形B.直角三角形C.等腰三角形D.等边三角形4. (2006全国)用长度分别为2、3、4、5、6(单位:)的5根细木棒围成一个三角形(允许连接,但不允许折断),能够得到的三角形的最大面积为 ( )A. B. C. D. 5.(2006全国)已知的三个内角A、B、C成等差数列,且AB=1,BC=4,则边BC上的中线AD的长为_.6.(2006春上海)在中,已知,三角形

4、面积为12,则 .答案:1-4.BBCB; 3.由2cosBsinA=sinC得a=c,a=b.4.组成边长6,7,7时面积最大; 5. ; 6. 四、经典例题【例1】(2006天津)如图,在中,(1)求的值;(2)求的值. 解(): 由余弦定理, ()解:由,且得由正弦定理: 解得。所以,。由倍角公式,且,故.解读思想:已知两边夹角,用余弦定理,由三角函数值求三角函数值时要注意“三角形内角”的限制.【例2】在ABC中,已知a=,b=,B=45,求A,C及边c解:由正弦定理得:sinA=,因为B=4590且ba,所以有两解A=60或A=120(1)当A=60时,C=180-(A+B)=75,

5、c=,(2)当A=120时,C=180-(A+B)=15 ,c=解读思想: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解三角形问题,用正弦定理求解,必需注意解的情况的讨论【例3】(2006上海)如图,当甲船位于A处时获悉,在其正东方向相距20海里的B处有一艘渔船遇险等待营救 甲船立即前往救援,同时把消息告知在甲船的南偏西30,相距10海里C处的乙船,试问乙船应朝北偏东多少度的方向沿直线前往B处救援(角度精确到)?解 连接BC,由余弦定理得_10_A_?_20_C_BBC2=202+10222010COS120=700 于是,BC=10 30 , sinACB=, ACB90 ACB=41乙船应朝北偏东71方向沿直

6、线前往B处救援 点拨纠正:把实际问题转化为解斜三角形问题,在问题中构造出三角形,标出已知量、未知量,确定解三角形的方法;【例4】已知O的半径为R,在它的内接三角形ABC中,有成立,求ABC面积S的最大值解:由已知条件得即有 ,又 当时, 思路方法:1.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问题常用的手段一般有两种思路:一是边化角;二是角化边。2.三角形中的三角变换,应灵活运用正、余弦定理在求值时,要利用三角函数的有关性质【研讨.欣赏】(2006江西)如图,已知是边长为的正三角形, 、分别是边、上的点,线段经过的中心.设.(1) 试将、的面积(分别记为与)表示为的函数;(2) 求的最大值与最小值.解: (1)因为为

7、边长为的正三角形的中心, 所以 由正弦定理 因为,所以当时,的最大值; 当时, 的最小值.提炼总结1掌握三角形中的的基本公式和正余弦定理;2利用正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已知两角和任一边,求其他两边和一角;(2)已知两边和其中一边的对角,求另一边的对角(从而进一步求出其他的边和角);3.利用余弦定理,可以解决以下两类问题:(1) 已知三边,求三角;(2)已知两边和它们的夹角,求第三边和其他两角。4边角互化是解三角形的重要手段 4.6 正弦、余弦定理 解斜三角形 【选择题】1.(2004浙江)在ABC中,“A30”是“sinA”的 ( )A.充分而不必要条件B.必要而不充分条件C.充

8、分必要条件D.既不充分也不必要条件2.(2004全国)ABC中,a、b、c分别为A、B、C的对边,如果a、b、c成等差数列,B=30,ABC的面积为,那么b等于 ( )A.B.1+C.D.2+3.下列条件中,ABC是锐角三角形的是 ( )A.sinA+cosA=B.0C.tanA+tanB+tanC0D.b=3,c=3,B=304.(2006全国)的内角A、B、C的对边分别为a、b、c,若a、b、c成等比数列,且,则 ( )A. B. C. D. 【填空题】5.(2004春上海)在中,分别是、所对的边。若, 则_6.在锐角ABC中,边长a=1,b=2,则边长c的取值范围是_.练习简答:1-4.

9、BBCB; 1.在ABC中,A300sinA1sinA;sinA30A150A30答案:B2. 2b=a+c.平方得a2+c2=4b22ac.由S=acsin30=ac=,得ac=6.a2+c2=4b212.得cosB=,解得b=1+.答案:B3.由tanA+tanB+tanC=tanAtanBtanC0,A、B、C都为锐角.答案:C5.2; 6.若c最大,由cosC0.得c.又cba=1,1c.【解答题】7.(2004春北京)在ABC中,a、b、c分别是A、B、C的对边长,已知a、b、c成等比数列,且a2c2=acbc,求A的大小及的值.剖析:因给出的是a、b、c之间的等量关系,要求A,需找

10、A与三边的关系,故可用余弦定理.由b2=ac可变形为=a,再用正弦定理可求的值.解法一:a、b、c成等比数列,b2=ac.又a2c2=acbc,b2+c2a2=bc.在ABC中,由余弦定理得cosA=,A=60.在ABC中,由正弦定理得sinB=,b2=ac,A=60,=sin60=.解法二:在ABC中,由面积公式得bcsinA=acsinB.b2=ac,A=60,bcsinA=b2sinB.=sinA=.评述:解三角形时,找三边一角之间的关系常用余弦定理,找两边两角之间的关系常用正弦定理.8.(2005春北京)在ABC中,sinA+cosA=,AC=2,AB=3,求tanA的值和ABC的面积

11、.解法一:sinA+cosA=cos(A45)=,cos(A45)=.又0A180,A45=60,A=105.tanA=tan(45+60)=2.sinA=sin105=sin(45+60)=sin45cos60+cos45sin60=.SABC=ACABsinA=23=(+).解法二:sinA+cosA=,(sinA+cosA)2=.2sinAcosA=.0A180,sinA0,cosA0.90A180.(sinAcosA)2=12sinAcosA=,sinAcosA=.+得sinA=.得cosA=.tanA=2.(以下同解法一)9. (2004全国)已知锐角ABC中,sin(A+B)=,s

12、in(AB)=.(1)求证:tanA=2tanB;(2)设AB=3,求AB边上的高.剖析:有两角的和与差联想到两角和与差的正弦公式,结合图形,以(1)为铺垫,解决(2).(1)证明:sin(A+B)=,sin(AB)=,=2.tanA=2tanB.(2)解:A+B,sin(A+B)=.tan(A+B)=,即=.将tanA=2tanB代入上式整理得2tan2B4tanB1=0,解得tanB=(负值舍去).得tanB=,tanA=2tanB=2+.设AB边上的高为CD,则AB=AD+DB=+=.由AB=3得CD=2+,所以AB边上的高为2+.评述:本题主要考查三角函数概念,两角和与差的公式以及应用

13、,分析和计算能力.10. 在ABC中,sinA=,判断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分析:判断一个三角形的形状,可由三个内角的关系确定,亦可由三边的关系确定.采用后一种方法解答本题,就必须“化角为边”.解:应用正弦定理、余弦定理,可得a=,所以,化简得a2=b2+c2.所以ABC是直角三角形.评述:恒等变形是学好数学的基本功,变形的方向是关键.若考虑三内角的关系,本题可以从已知条件推出cosA=0.【探索题】已知A、B、C是ABC的三个内角,y=cotA+.(1)若任意交换两个角的位置,y的值是否变化?试证明你的结论.(2)求y的最小值.解:(1)y=cotA+=cot A+=cot A+=cotA+cotB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