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活动类)作业活动设计方案及教学设计_第1页
【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活动类)作业活动设计方案及教学设计_第2页
【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活动类)作业活动设计方案及教学设计_第3页
【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活动类)作业活动设计方案及教学设计_第4页
【教案】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活动类)作业活动设计方案及教学设计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5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高中音乐沈心工与李叔同(活动类)作业活动设计方案活动设计内容:人音版音乐鉴赏模块第15单元第26节沈心工与李叔同活动设计特点:1、 注重学科核心素养(审美感知、艺术表现、文化理解)的培育,注重与教学内容有机结合,凸显教学内容的重难点。2、 借助多媒体辅助教学,强调体验性、趣味性和参与性,注重知识和技能、认知和情感的统一协调性。3、 培养学生积极、乐观、坚强、感恩、创新的品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涵养人文精神、提升修养和审美品味。4、 活动任务安排分为课内和课外来完成。其中,活动设计(四)为课外作业。活动设计(一)【设计意图:发挥学生课堂自主学习能力、概括能力和表达能力。】让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的文

2、字知识,并简要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两位代表人物。 活动设计(二)【设计意图:根据学科特点的不同,采用聆听、对比、活动等教学手段,充分发挥学生内心的音乐感知和能力判断,进一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鉴赏能力、团结协作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1、对比欣赏沈心工的学堂乐歌体操兵操和黄河,并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聆听两首歌曲并交流回答表格中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节拍特点。 (2)学唱学堂乐歌体操兵操的曲调。 2、对比欣赏李叔同的学堂乐歌祖国歌和送别,并完成以下内容:(1)学生聆听两首歌曲并交流回答表格中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调式特点。 (2)用多种形式(如节奏、曲调、领唱、合唱等)练唱学堂乐歌送别。 活动设

3、计(三)【设计意图:进一步检查学生课堂上的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以及概括能力。】根据前面欣赏过的歌曲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了解,概括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 活动设计(四)【设计意图: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读谱能力和创编能力;进一步落实学校子课题光前精神育人与学科教学渗透;进一步实施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老师提供几个关键词,学生选用学堂乐歌竹马的曲调,尝试旧曲新词的创作:(关键词:校训、校主、理想、行动。) 高中音乐(活动类)作业活动设计参考答案活动设计(一)让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的文字知识,并简要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两位代表人物。活动设计(二)1、学生聆听体操兵操和黄河两首歌曲,并交流回答表格中歌曲的情绪

4、、演唱形式、节拍特点。 2、学生聆听祖国歌和送别两首歌曲,并交流回答表格中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调式特点。活动设计(三)根据前面欣赏过的歌曲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了解,概括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 活动设计(四)老师提供几个关键词,学生选用学堂乐歌竹马的曲调,尝试旧曲新词的创作:(关键词:校训、校主、理想、行动。)创编作品:沈心工与李叔同教学设计一、教材分析:1、本课选自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十五单元第二十六节,根据教学内容的安排,将此节的授课课时安排为一个课时。2、二十世纪初,中国的音乐教育模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式学堂教育代替了私塾教育。学堂乐歌由学校而及于社会音乐生活,对中国近代音乐从创作、乐

5、器以及音乐教育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为五四运动以来的新音乐提供了经验。3、本课包括学堂乐歌的概念、历史渊源、艺术特征、代表人物、代表作品、社会价值等内容,是音乐鉴赏模块的一个重要、特殊的不可缺少的区域,它开启了中国近代音乐教育运动之先河,在了解中国音乐历史文化、欣赏并理解其对于社会进步意义具有重要的地位。二、学情分析:1、高中生的文化知识水平、独立认识、理解分析能力、形象思维能力都达到了一定的水平,因此,一些常识性、概念性知识在课前或者课上安排自行阅读。2、大部分的学生都是来自于农村,通过平时的了解,他们的音乐知识贫乏、识谱能力较差,因此,课堂上结合着唱乐谱、练节奏还是很有必要的。3、高中

6、生由于生理特征和年龄的关系,在课堂上的表现往往不像小学生和初中生那么喜欢突出自我,所以,教学中很有必要设计一些探究性和启发性的问题激励他们进行讨论、总结。三、设计思路:1、注重情境导入,把八十、九十年代的两首校园歌曲作为铺垫,既拉近学生们的距离,又容易引起他们的共鸣。2、以审美为核心,充分利用多媒体辅助教学,把视听结合起来,进一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提高课堂效率。3、让学生通过自己的自主学习、积极参与、乐于探究来提高认识,从而获得知识。4、引导学生重视音乐实践,参与音乐活动,充分感受音乐、走进音乐。5、旧曲新词的编创要在课堂上让学生完成显得有些仓促,因此,作为本节课有一定深度的知识点就安排到

7、课外去完成。四、教学重难点:重点:学堂乐歌体操兵操黄河祖国歌和送别的鉴赏。难点:1、归纳出学堂乐歌的艺术特征。2尝试旧曲新词的创作。五、教学目标:1、通过课堂上老师的引导,认识、了解沈心工、李叔同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和学堂乐歌的概念。2、通过听、唱、练来感受、体验学堂乐歌的情感,从而认识和了解这些歌曲所反映的时代思想及艺术特征。3、通过尝试旧曲新词的创作,进一步提高学生的自主读谱能力和创编能力;进一步落实学校子课题光前精神育人与学科教学渗透的课题研究;进一步实施人文教育,提升人文素养。六、教学流程:(一) 导入:选用两首校园歌曲引入新课。1、听赏同桌的你、童年。2、师生交流后导入新课。(二)出示课

8、题学堂乐歌,教授新课:1、了解“学堂乐歌”的概念:中国清末民初,新学校唱歌课中教唱的歌曲统称为“学堂乐歌”。2、让学生阅读课本中有关的文字知识,并简要介绍沈心工和李叔同两位代表人物。【沈心工(1870-1947)】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上海人。曾到日本短期留学考察。在东京留学生中创办“音乐讲习会”。代表作有黄河、体操兵操等。被誉为“学堂乐歌之父”。【李叔同(1880-1942)】音乐家、戏剧活动家。也是佛门一代高僧,号弘一。浙江人,生于天津。曾到日本学习西洋画和音乐。他创办中国最早的音乐刊物音乐小杂志。代表作有春游、送别等。被誉为“中国近代艺术之父”。3、对比欣赏沈心工的学堂乐歌体操兵操和黄河。(1)学生听赏并交流回答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节拍特点。情绪:轻松活泼 情绪:雄壮激越体操兵操 演唱形式:童声齐唱 黄河 演唱形式:男声独唱 节拍:2/4拍 节拍:4/4拍(2)学唱学堂乐歌体操兵操的曲调。4、对比欣赏李叔同的学堂乐歌祖国歌和送别。(1)学生听赏并交流回答歌曲的情绪、演唱形式、调式特点。 情绪:坚定豪迈 情绪:抒情婉转祖国歌 演唱形式:男女声齐唱 送别 演唱形式:童声合唱调式:徵调式 调式:大调式(2)用多种形式(如节奏、曲调、领唱、合唱等)练唱学堂乐歌送别。5、根据前面欣赏过的歌曲以及对知识的积累和了解,概括学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