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必背考点_第1页
心理学必背考点_第2页
心理学必背考点_第3页
心理学必背考点_第4页
心理学必背考点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62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心理学之感知觉必背考点关键词:感觉;知觉1.感觉个别属性。2.外部感觉视听嗅味肤。3.内部感觉运动、平衡、内脏。4.绝对阈限量刺激有无。5.绝对感受性能力刺激有无。6.差别阈限量刺激差异。7.差别感受性能力刺激差异。8.感觉适应明适应(电影院出来,时间较短)暗适应(进电影院,时间较长)“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入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9.感觉对比同时:黑人牙白继时:吃糖后吃橘子特别酸。10.联觉看到红色觉得温暖。11.知觉整体属性。12.知觉种类空间、时间、运动、社会。13.空间知觉大小、形状、方位、深度(距离)。14.第一印象(首因效应)初次见面印象深。15.刻板印象认为美国人幽默,英

2、国人绅士,法国人浪漫。16.晕轮效应一好百好,一怀百坏;爱屋及乌。17.近因效应最后接触印象深。18.错觉属于知觉。19.知觉特性整体;选择;理解;恒常。20.整体不连续看成连续。21.理解用经验解释。22.选择对象和背景。23.恒常不认为远处的人身高变矮。第一章 感觉和知觉第一节 感觉 一、感觉的概念及分类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感觉是一种最简单的心理现象,是认识的起点。可以说感觉是一切知识和经验的基础,是人正常心理活动的必要条件。感觉的分类:1.外部感觉: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皮肤觉等。2.内部感觉:运动感觉、平衡感觉、机体觉等。二、感受性及其变化规律(

3、一)感受性与感觉阈限对刺激的感受能力叫感受性。感觉阈限:能引起感觉的刺激量。感受性与感受阈限在数值上成反比关系分类: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和绝对感觉阈限(1)绝对感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最小刺激量的能力。(2)绝对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某种感觉的最小刺激量。绝对感受性高,绝对感觉阈限低例如,把一粒粒非常轻的灰尘慢慢放在被试的手掌上,被试不会有感觉,但是一次次慢慢增加重量,当达到一定数量时,就会引起被试的感觉,这个刚刚引起被试感觉的最小刺激量(指尘埃的数量)就是绝对感觉阈限,对这种对最小刺激量的感受能力就是绝对感受性。2、差别感受性和差别感觉阈限(1)差别感

4、受性:指刚刚能觉察出两个同类刺激物之间最小差异量的能力;(2)差别感觉阈限:指刚刚能引起差别感觉的刺激的最小差异量,又叫最小可觉差。例如,把100克砝码放到手上,再增加1克,人们不会感觉到有所增加;增加3克以上,人们才会感觉到重量的增加。这个引起差别感觉的最小差异量(3克)就是差别感觉阈限,刚刚能够察觉出3克之差的能力就是差别感受性。(二)感受性的变化和发展规律1.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同一感受器中,其它刺激影响着该感受器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的现象叫同一感觉中的相互作用。(1)感觉适应由于刺激物对感觉器官的持续作用,从而使感受性提高或降低的现象叫感觉适应。感觉适应在不同的感觉中,其表现和速度各不相

5、同。视觉适应有暗适应和明适应两种。如人从亮处进入暗室,最初漆黑一片,什么也看不到,过一会儿就能看到一些东西,这是暗适应。暗室适应半小时后,反之,若在暗室里呆久了,突然到强光照射的地方,最初很耀眼,看不清外界的东西,稍后才能逐步看清东西,这是明适应。触压觉、温觉、嗅觉适应现象也很明显,如棉大衣久穿在身上而不觉其重、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都是感觉适应现象。(2)感觉对比同一感受器接受不同刺激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叫感觉对比。感觉对比有同时对比和继时对比两类。几个刺激物同时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产生同时对比。如同一灰色纸片放在白色背景上显得暗些,放在黑色背景上则显得亮些。刺激物先后作用于同一感受器时

6、会产生继时对比现象。如吃糖后再吃苹果,会觉得苹果很酸;吃了苦药之后,喝杯白开水也觉得甘甜。(3)感觉后效(后像)对感受器的刺激作用停止以后,感觉并不立即消失,还能保持一个极短的时间。这种暂时保留下来的感觉印象称为后像。分为正后像和负后像。 正后像品质与原像相同,同色视觉后像负后像相反,补色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作用(1)不同感觉间的相互影响每一种感觉均会受到其它感觉的影响而发生变化。当我们仔细听微弱声音时,常常会闭上眼睛,说明了视觉对听觉感受性的影响;“望梅止渴”说明视觉对内脏感觉的影响。(2)不同感觉间的相互补偿一种感觉丧失后,其它感受器的感受性会有所提高,以获得因为这种感觉丧失而不能获得的信

7、息,起到补偿作用,例如:盲人丧失了视觉能力,而其听觉能力和触觉能力相对提高;聋哑人的视觉相对发达。(3)联觉联觉是指一种感觉引起另一种感觉的心理现象。彩色感觉最容易引起联觉。红、橙、黄等色引起人温暖的感觉,因而被称为暖色;蓝、青、绿等色往往引起寒冷、凉快的感觉,被称为冷色。音乐家常会发生视听联觉,在声音作用下大脑中产生某种视觉形象。不同的色调也会引起不同的心理效应。红色使人兴奋,蓝色使人镇静,绿色使人和缓,玫瑰色使人振奋等。在建筑设计、环境布置上要考虑色觉的联觉作用。根据联觉现象,近年来人们创造出了彩色音乐,把声音形象转化为彩色形象。第二节 知觉一、知觉的概念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

8、观事物整体的反映。二、知觉的基本特性(一)知觉的选择性在同一时间内,作用于人的刺激物很多,但是由于信息通道的局限性,人们不可能对所有的刺激物都进行清晰反映,只能清晰反映那些对自己有重要意义的刺激物。这种对一部分刺激物进行清晰反映,而对其余刺激物进行模糊反映的特性就是知觉的选择性。被清晰反映的刺激物叫知觉的对象,被模糊反映的刺激物叫知觉的背景。影响知觉选择性的因素很多。但对象与背景的差异性、物体的运动变化、刺激物的强度以及知觉者的需要、目的任务、兴趣、已有知识经验是其主要影响因素。(二)知觉的整体性知觉的整体性是指在刺激不完备时,根据一些个别对象而知觉到的是一个有意义的整体的特性。客观事物是由许

9、多属性、部分组成的整体。它作为刺激物作用于我们的感官时却往往是不完备的,只有部分或个别属性起作用,但是人对它的知觉却是完整的整体。(三)知觉的理解性人们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新事物进行加工处理,并用言语把它的特性揭示出来的特性称为知觉的理解性。人的知觉总是根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感知的事物进行加工处理,直觉地理解其意义,并运用词的形式把它揭示出来。知觉的这一特性可以用隐匿图形来说明。当第一次看隐匿图形时,人并不是消极地观看图片上的黑白斑点,而是力求理解这些斑点的关系,提出种种假设,对它作出合理的解释。例如,“这是一片雪地吗?雪地里有什么?中间好像有个动物!它是什么?是熊吗?不像!是狼吗?也不

10、像!哦,对,我看出来了,它是一条狗!”可见,人在知觉过程中,不是被动地把知觉对象的特点登记下来,而是以过去的知识经验为依据,力求对知觉对象作出某种解释,使它具有一定的意义。在这个意义上,知觉过程也可以看成是“假设检验”的过程。(四)知觉的恒常性在知觉过程中,由于知识经验的参与,知觉并不因知觉的物理条件(如距离、光亮等)的变化而改变,仍然保持相对稳定和不变的特性称为知觉的恒常性。知觉恒常性对于人的生活具有实际意义。它使人能在不同的情况下,按照事物的本来面貌反映它们,从而使人能在客观环境中正确定向,并按照事物的本来面目去认识和改造世界,以适应瞬息万变的外部环境。知觉的恒常性主要表现在:明度恒常性、

11、大小恒常性、形状恒常性、颜色恒常性等。三、知觉的种类(一)物体知觉1.空间知觉空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空间特性的反映。它包括形状知觉、大小知觉、深度知觉及方位知觉等。2.时间知觉时间知觉是人脑对客观现象的延续性、顺序性的反映。人们依据空间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存在,依据时间知觉反映客观事物的发生和发展。时间知觉的形式有对时间的分辨、对时间的确认、对持续时间的估计和对时间的预测四种。3.运动知觉运动知觉是人脑对物体空间位置移动和位置移动速度的反映。它也是多种分析器协同活动的结果,参与运动知觉的有视觉、动觉、平衡觉。人们凭借运动知觉来估计物体运动和速度,它对人的生活和实践活动具有相当重要的作用。运动知

12、觉又分为真动知觉和似动知觉。似动是指在一定的时间和空间条件下,人们在静止的物体间看到了运动,或者在没有连续位移的地方看到了连续的运动。似动的主要形式有:(1)动景运动当两个刺激(如光点、直线、图形等)按一定空间间隔和时间间隔相继呈现时,我们就会看到从一个刺激物向另一个刺激物的连续运动,这就是动景运动。(2)诱导运动由于一个物体的运动使其相邻的静止的物体产生运动的印象叫诱导运动。例如夜空中的月亮是相对静止的,而浮云是运动的。可是,由于浮云的运动,人们看到月亮在动,而云是静止的。(3)自主运动在暗室里,如果你点燃一支熏香或烟头,并注视着这个光点,你会看到这个光点似乎在运动,这就是自主运动现象。(4

13、)运动后效在注视向一个方向运动的物体之后,如果将注视点转向静止的物体,那么会看到静止的物体似乎向相反的方向运动,这就是运动后效。(二)社会知觉社会知觉是对社会对象的知觉。它不仅是对人的外部特征(外貌、姿态、行为举止等)的知觉,而且要在人与人的交往过程中,通过对人外部特征的知觉,判断人的内部动机、兴趣、个性和心理状态等,从而形成对人的认识、印象和评价。包括对他人的知觉、自我知觉、人际知觉、角色知觉等。在社会知觉中人们常出现的四种偏差:1第一印象。它是指与陌生人初次相见时给自己留下的印象。它鲜明、深刻而牢固,会给人一种固定的看法,它影响甚至决定着今后的交往关系,在社会知觉中起着重要作用。2晕轮效应

14、。 “一俊遮百丑”、“一坏百坏”就是典型的晕轮效应。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主要品质、特征形成某种印象后,就会影响他对这个人的其他方面产生良好的或不好的看法。好像一个人的头一旦被照亮了,就觉得全身都光亮了一样。3刻板印象。刻板印象是指对社会上的各类人群所持有的固定的看法.刻板印象能潜在于人的意识之中。4近因效应。近因效应是指最近获得的有关熟人的信息给人留下的深刻印象和强烈影响。在与熟人多次交往中,近因效应起很大的作用。(三)错觉错觉是在特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必然产生的、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歪曲的知觉。只有客观条件具备,错觉必然产生,难以避免。1、视错觉2、形重错觉用手比较一斤铁和一斤棉花的重量时,总觉得

15、一斤铁比一斤棉花重。这是以视觉之形而影响到肌肉感觉所产生的错觉。对体积不同而重量相等的物体,人们总认为体积大者为轻,体积小者为重。3、运动错觉相邻两车,自己乘坐的车未动而邻车前行时,会觉得自己乘坐的车向后退。当你注视瀑布的时候,虽然水从山顶倾泻而下,但往往产生山石腾空而上的错觉。4、时间错觉在同一段时间内,由于兴趣、情绪不同,人们会觉得时间有时过得特别快,有时过得特别慢。如“光阴似箭”、“一日三秋”、“度日如年”等都是时间错觉的例证。5、方位错觉。如果在不熟悉的地方乘火车旅行,火车出发时向某个方向行驶,那么过了一段时间后,即便火车改变了行驶方向,人们也仍然感觉火车在向原来的方向行驶。利用错觉最

16、突出的事例是军事上的伪装和隐蔽,使敌人分辨不清我方情况,借以消灭敌人和保存自己。艺术上利用错觉可使观众产生逼真的印象,从而产生应有的艺术效果,如舞台美术、化妆、影视中的特技等。 第三节 感知规律在教育中的应用一、感知规律与直观教学(一)直观教学的基本形式1.实物直观实物直观即通过直接感知要学习的实际事物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2.模象直观模象即事物的模拟性形象。所谓模象直观即通过对事物的模象的直接感知而进行的一种直观方式。3.言语直观是在形象化的语言作用下,通过学生对语言的物质形式(语音、字形)的感知及对语义的理解而进行的一种直观形式。(二)遵循感知规律,促进直观教学1.根据学习任务的性质,灵活

17、运用各种直观方式2.运用知觉的组织原则,突出直观对象的特点强度律。直观对象必须达到一定强度,才能为学习者清晰的感知。差异律。指对象和背景的差异影响人们的感知效果,对象和背景差异越大,将对象从背景中区分出来越容易。比如:板书设计。活动律。指活动的对象较之静止的对象容易感知。比如:通过多媒体模拟植物的生长过程。组合律。指空间上接近、时间上连续、形状上相同、颜色上一致的事物,易于构成一个整体为人们所清晰的感知。比如:教材编排分段分节。3.教会学生观察方法,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4.让学生充分参与直观过程记忆和想象部分必背考点关键词:记忆;遗忘;想象1.记忆瞬时;短时;长时。2.瞬时(感觉)1s左右容量较

18、大。3.短时1min以内72个组块。4.长时1min无限容量。5.记忆品质敏捷性持久性准确性准备性。6.记忆过程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7.识记有意;无意意义;机械。8.遗忘暂时;永久。9.艾宾浩斯无意义音节遗忘曲线先快后慢。10.影响遗忘因素时间因素;材料重要性;材料性质和数量;学习程度;材料序列。11.前摄抑制前对后干扰。12.倒摄抑制后对前干扰。13.过度学习50%效果好。14.消退说桑代克痕迹衰退。15.干扰说前摄和倒摄。16.同化说奥苏伯尔。17.压抑说弗洛伊德。18.提取失败说遗忘是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19.防止遗忘及时;合理分配时间;分散&集中;方法多样化;多种感官;回忆&识记。2

19、0.能再认,不回忆;能回忆,能再认。21.想象无意:有意再造(读小说);创造(写小说);幻想。第二章 记忆第一节 记忆概述一、记忆的概念记忆是人脑对过去经验的保持和再现。人脑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和理论,体验过的情感和情绪,练习过的动作,都可以成为记忆的内容。记忆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是记忆的三个基本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回忆和再认是在不同情况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称回忆,当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叫做再认。从信息加工观点来看,记忆就是对输入信息的编码、贮存和

20、提取的过程。二、记忆的分类1. 根据信息加工与存储的内容不同,可分为陈述性记忆和程序性记忆(1)陈述性记忆是指对有关事实和事件的记忆,如知识和日常的生活常识。它可以通过言语传授而一次性获得。它的提取往往需要意识的参与。(2)程序性记忆是指对如何做事情的记忆,包括对知觉技能、认知技能和运动技能的记忆。2.根据记忆的内容和经验的对象,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1)形象记忆是以感知过事物形象为内容的记忆叫形象记忆,这些具体的形象可以是视觉,也可以是听觉、嗅觉、触觉、或味觉的形象。例如,人对看过一副画,听过一首音乐的记忆就是形象记忆。这类记忆的显著特点是保存事物的感性特征,具

21、有典型的直观性。(2)情绪记忆是以过去体验的情绪或情感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学生对接到大学录取通知书的愉快心情的记忆,或者“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都是情绪记忆。(3)逻辑记忆是以思想、概念或命题等形式为内容记忆。例如,对数学公式、定理、哲学命题等内容的记忆。(4)动作记忆是以人们过去的操作行为为内容的记忆。例如,体育课的体操动作、武术套路,上实验课的操作过程都会再头脑中留下一定的痕迹。3.根据记忆时意识参与的程度,可将记忆分为外显记忆和内隐记忆(1)外显记忆是指个体有意识地或主动地收集某些经验用以完成当前任务时表现出来的记忆。它对行为的影响是个体能够意识到的,因此又称受意识控制的记忆。(2)内隐

22、记忆是指在不需要意识参与或不需要有意回忆的情况下,个体的已有经验自动对当前任务产生影响而表现出来的记忆。20世纪70年代,有人在对遗忘症病人的研究中发现,这些病人虽然不能回忆刚学过的词,但利用一些特殊的测验任务却发现,这些词仍对病人的测验成绩有影响。4. 图尔文将长时记忆分为两类:情景记忆和语义记忆(1)情景记忆是指人们根据时空关系对某个事件的记忆。这种记忆与个人的亲身经历分不开,如想起自己参加过的一个会议或曾经去过的地方。(2)语义记忆是指人们对一般知识和规律的记忆,与特殊的时间和地点无关。它表现在单词、符号、公式、规则、概念这样的形式中,如记住一年有四季。5.根据信息从输入到提取所经过的时

23、间、信息编码方式和记忆阶段的不同,可将记忆分为瞬时记忆、短时记忆和长时记忆记忆名称保持时间容量大小编码方式存储方式瞬时记忆相当短,一般不超过2秒钟信息量较大图像信息为主选择性注意短时记忆1分钟以内有限,约为7+2个组块(米勒)听觉编码复述长时记忆1分钟以上及至终生几乎无限意义编码(表象编码和语义编码)分类存储第二节 记忆的基本规律记忆过程包括三个环节:识记、保持、再认或回忆一、识记的规律识记是记忆过程的第一个基本环节,是个体获得知识经验的过程。它具有选择性的特点。(一)识记的类型根据识记有无目的性,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根据识记材料的性质和识记方法的不同,可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识记是记忆过程

24、的开端,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欲提高记忆的效率,必先研究识记的规律,提高识记的质量。研究发现,识记效果与下列因素存在内在、规律性的联系。(二)识记的影响因素(1)识记的目的识记的目的性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首要因素。大量实验表明,有明确目的的识记比无目的的识记效果好。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2)对材料的理解在识记过程中,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识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3)识记材料的数量和性质识记材料数量的多少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数量越多,平均用的时间或诵读的次数就越多。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效

25、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较好,视觉材料比听觉材料的识记好。此外,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有韵律的材料比无韵律的材料容易识记。(4)主体的情绪状态识记时主体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因素。一般认为,积极情绪状态下识记效果优于消极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5)识记的方法。采用意义记忆法比采用机械记忆法对信息的识记更准确。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人的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都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二、保持与遗忘的规律(一)遗忘的概念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

26、是错误地回忆和再认的现象。按照信息加工的观点,遗忘是信息提取不出或提取错误。(二)遗忘的种类:遗忘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对识记内容一时想不起来,但在适宜的条件下还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如提笔忘字,叫不出熟悉的人的名字等。永久性遗忘是指对识记的内容没有复习巩固而造成痕迹的消退,如果不重新识记,就永远不能再认和回忆的遗忘。(三)遗忘曲线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先快后慢,呈负加速型,且到一定程度就不再遗忘。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遗忘规律。(四)影响遗忘的因素1.时间因素的制约。2.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或者识记者的态度。识记者对识记材

27、料的需要、兴趣等,对遗忘的快慢有一定影响。最先被遗忘的是那些对识记者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不引起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重要性的材料。3.识记材料的性质和数量。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在学习程度相等的情况下,识记材料越多,忘得越多,材料少,则遗忘较慢。4.识记材料的学习程度。所谓过度学习就是指如果达到恰能成诵之后还继续学习一段时间。实验证明,过度学习达到50%时效果最好。5.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这可能与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有关。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

28、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的内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共同影响,故而系列材料的记忆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五)遗忘的原因理论代表人物主要观点衰退说桑代克记忆痕迹得不到强化而逐渐减弱干扰说学习和回忆之间受到其他材料的干扰而导致了遗忘,比如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动机说弗洛伊德遗忘是由于情绪或动机的压抑作用而引起的提取失败说遗忘只是暂时的,存储在长时记忆中的信息不会消失,遗忘是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提取;舌尖现象同化说奥苏泊尔遗忘是知识的组织和认知结构的简

29、化过程(六)防止遗忘的方法复习 复习在记忆中有重要作用。有效组织复习的方法有:及时复习。识记后,遗忘很快就发生。合理分配复习时间。制定复习计划,不要过于紧张和疲劳,以免产生干扰。分散复习与集中复习相结合。复习方法多样化。单调的复习方法,易使人产生疲劳和厌倦情绪,会降低复习的效果。因此,教师在组织学生复习时,方法要灵活多样。运用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多种感官参与复习可以更好地提高记忆效果,在复习时应尽量运用多种感官参与,要眼看、耳听、口读、手写相互配合。尝试回忆与反复识记相结合。反复阅读与尝试回忆相结合的方法,能使学习者及时了解到识记的成绩,从而提高学习的兴趣,激起进一步学习的动机。三、再认或回忆的

30、规律(一)再认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二)回忆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就是信息的输出或提取过程。回忆既是识记、保持的目的,也是检验识记与保持效果的唯一指标,同时还是强化识记、保持的重要手段。第三节 记忆力的培养一、记忆的品质(一)记忆的敏捷性记忆的敏捷性指的是识记速度的快慢,通常以单位时间内记住内容的多少来衡量。据说当代科学家茅以升小时旁观祖父抄写古文东都赋,他的祖父刚抄完,他就能全文背出来,其记忆的敏捷性是极其惊人的。(二)记忆的持久性记忆的持久性是指识记的事物保持时间的长短。例如,马克思能成段地背诵歌德、莎士

31、比亚、但丁和塞万提斯等人的作品。巴金也曾谈到有200篇文章一直储存在他的脑子里。(三)记忆的准确性记忆的准确性是指对识记的材料记得是否正确。我国汉末著名学者蔡邕的著作在兵荒马乱中散失,他也被杀害了,留传至今的400多篇蔡邕的作品乃是他的女儿蔡文姬准确无误地背诵出来,才得以保存下来的。记忆的准确性是记忆的重要品质。如果缺乏记忆的准确性,那么记得再快、再牢也是没有意义的。(四)记忆的准备性记忆的准备性是指能否及时地从记忆库中提取所需的信息。在知识竞赛中,有的人反应很快,有的人反应较慢,虽然他们中不少人都掌握了回答某一问题的有关知识和能力,但在记忆中提取信息的速度却存在快慢的差别。上述四种记忆品质在

32、个体身上的表现是不平衡的,有差异的,有多种组合的可能性。判断一个人记忆力的强弱,必须同时兼顾以上四种记忆品质。二、记忆力的培养培养学生的记忆力是教学的重要任务。其目标是,通过培养和训练,使学生记得快、记得准、记得牢,并能在需要的时候迅速提取出来为己所用。培养学生的记忆力应从以下六个方面入手。(一)明确记忆目的,增强学习的主动性(二)理解学习材料的意义(三)对材料进行精细加工,促进对知识的理解(四)运用组块化学习策略,合理组织学习材料(五)运用多重信息编码方式,提高信息加工处理的质量(六)重视复习方法,防止知识遗忘第三章 表象与想象第一节 表象1.含义:是事物不在面前时,人们在头脑中出现的关于事

33、物的形象。2.特征:直观性;概括性;可操作性第二节 想象想象是人根据头脑中的已有表象经过思维加工建立新表象的过程。表象是感知观察之后在头脑里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形象。根据是否有预定目的,可以把想象分为无意想象与有意想象。无意想象是没有预定目的、不自觉的想象,其极端形式是梦。有意想象是有预定目的、自觉产生的想象。有意想象根据其创造水平和新颖程度,又可分为再造想象、创造想象和幻想。这些想象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形象思维。一、再造想象再造想象是根据别人的描绘在头脑里构成相应新表象的过程。比如,人们看过阿Q正传之后,根据作者的语言描绘在头脑里可以想象出阿Q的形象;一个建筑工人根据平面图纸,可在头脑里再造出楼房的

34、立体形象;演员根据剧本的描绘而在头脑里想象有关角色的生动形象。再造想象对于学生掌握知识技能具有重要意义。学生学习的书本知识主要是前人积累的间接经验,有许多事情是没有亲身经历、感知过的。二、创造想象创造想象是根据一定目的在头脑里独立地构思新表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特点是该新形象是从未出现的。如鲁迅创作阿Q正传中的阿Q、郭沫若创作的女神就是创造想象的产物。作家在头脑里进行的艺术构思和艺术表达的过程,就是创造想象的过程。科学家在头脑里形成新假设、建筑工程师在头脑里酝酿新楼的内部结构和外部楼面等过程,也都是创造想象的过程。创造想象的条件:1、强烈的创造愿望2、丰富的表象储备3、积累必要的知识经验4、原型

35、启发:是指从其他事物上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5、积极的思维活动6、灵感的作用三、幻想幻想是个人渴望的、指向未来的想象。幻想与创造想象不同。如学生想要当教育家,这是个人渴望在未来实现的幻想(理想)。(一)理想理想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并可能实现的幻想。例如,青年学生将来想当教育家、科学家或艺术家,为实现现代化作贡献。这些就是符合社会发展规律、经个人努力可能实现的理想。崇高的社会主义理想是符合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理想,是推动人们前进的精神力量,是激励青年学生努力学习的动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崇高的理想,把学生引向美好的未来是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二)空想空想是违反客观规律的和不能实现的幻想。有

36、人不干活又想发大财,有人想制造永动机,这些都是不切实际的、不可能实现的幻想。一个长期陷入空想的人,只能碌碌无为,一事无成。教师的责任是使有空想的学生,认识事物发展的规律回到现实中来。四、学生想象力的培养1.要引导学生学会观察,丰富学生的表象储备。获得感性经验,不断丰富学生的表象,使想象活动的发展有坚实的基础。表象贫乏,想象也会枯竭。2.引导学生积极思考,有利于打开想象的大门。在教学和实践活动中,引导学生多问“为什么”,大胆探索。3.引导学生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扩大学生的知识经验以发展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4.结合学科教学,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科技、文艺、体育等活动,不断丰

37、富学生的生活经验,为发展想象力创设良好的条件。5.引导学生进行积极幻想。培养学生大胆幻想和善于幻想的能力也具有重要意义。对学生的幻想不应讽刺讥笑,应该珍视、鼓励、引导,帮助他们把幻想转变成理想,把幻想同创造想象结合起来思维和注意必背考点关键词:思维;注意1.思维特点间接性;概括性。2.思维思维发展水平直观动作(想在做中);具体形象(依赖具体事物);抽象逻辑(语词符号)。3.思维思维活动指向性集中;发散。4.思维创新程度常规;创造。5.创造性思维四阶段准备;酝酿;豁朗;验证。6.注意特点指向性;集中性。7.注意功能选择;保持;调节和监督。8.无意注意无目的,不需努力上课时忽然进来一个人。9.有意

38、注意有目的,需努力上课听讲可与无意注意相互转化。10.有意后注意有目的,不需努力开车熟练以后。11.注意品质广度;稳定性;分配;转移。12.广度对象数量一目十行。12.稳定性时间长短长时间听讲。13.注意起伏(动摇)间歇加强或减弱不可避免。14.注意分散不利于任务可以避免。15.分配两件事以上边弹边唱;载歌载舞。16.注意转移任务要求例:课下到课上。第四章 思维第一节 思维一、思维的概念思维是人脑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属性与内在联系的间接的、概括的反映,它所反映的是客观事物共同的、本质的特征和内在联系。思维的特点:间接性和概括性1、间接性:指人借助于已有的知识经验,来理解和认识另些不能被直接感知或不

39、可能被直接感知的事物、事物之间的联系以及事物发展的进程。例如,内科医生不能直接看到病人体内各种脏器的病变,却能通过听诊、化验、切脉、量体温、量血压,以及利用各种医疗器械为中介,经过思维加工间接地判断。2、概括性:指思维所反映的不是个别的事物或事物的个别属性,而是一类事物所共有的本质特征以及事物所具有的普遍的或必然的联系。例如各种概念,都是人们对一类事物的共性抽象概括。二、思维的种类思维作为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从不同的角度来划分,具有不同的分类。(一)根据思维的发展水平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和抽象逻辑思维。1、直观动作思维这是一种依赖实际动作为支柱的思维。其特点是以实际操

40、作解决直观的、具体的问题。3岁前,儿童的思维常常是伴随着动作进行的,他们不能在动作之外默默思考。如儿童骑在椅子上时,会说“开汽车了”“骑马了”等;但当离开椅子时,“开汽车”、“骑马”的思维活动也就停止了。成人也有动作思维。例如电灯突然不亮了,首先是看看灯泡的钨丝是否断掉,保险丝是否烧掉,线路是否短路等,通过一系列的具体操作,最后找出停电的原因。修理工人、工程师经常运用动作思维解决实践中遇到的问题。 2、具体形象思维这是一种利用头脑中的具体的形象来解决问题的思维。37岁的儿童主要用具体形象来思考,思维活动受具体知觉情景的影响。例如,在他们面前把两瓶体积相同的水,分别倒进一只试管和一个广口瓶,一般

41、的孩子都认为试管内的水多些。他们的判断直接受到水面高低的影响。成人也有形象思维,鲜明、生动的形象有助于思维的顺利进行。例如,在动手布置房间前,我们在脑中构思着布置室内摆设的蓝图:电视机应摆在哪儿,写字台应摆在哪儿,书柜应摆在哪儿这个任务就是靠形象思维来解决的。文学家、艺术家经常用形象思考,通过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3、抽象逻辑思维这是一种以概念、判断和推理的形式进行的思维。由于这种思维是借助于语词、符号来思考的,因而也称为语词逻辑思维。如数学定理的证明,科学假设的提出,文章中心思想的概括等,运用的都是抽象思维。7岁以后的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哲学家、数学家经常运用这种思维来解决在实践

42、中遇到的问题。总的来说,在思维发展过程中,人类经历了从动作思维到形象思维,再到抽象思维的三个发展阶段,其过程大致是:3岁以前是动作思维时期;37岁是形象思维时期;7岁以后进入抽象思维时期。从这一意义上说,思维水平有高低之分。然而,后一种思维的出现并不意味着前一种思维的消失,在成年期这三种思维都可以发展到很高的水平。因此,在成年人身上体现出来的三种思维是相互联系、相互补充的,并无高低之分,只是根据不同的任务而采取相应的思维方式。(二)根据思维的逻辑性,可分为分析思维和直觉思维1、分析思维分析思维是遵循严密的逻辑程序和规律,逐步推导,然后得出合乎逻辑的正确答案或作出合理的结论的思维。2、 直觉思维

43、 直觉思维是人脑对事物整体及其本质直接领悟的思维活动,它表现在对事物及其关系的敏锐、迅速地识别和整体地把握。(三)根据思维活动指向性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聚合性思维(辐合思维、求同思维)和发散性思维(辐射思维、求异思维)1、集中性思维集中性思维是指人们根据已知的信息,利用熟悉的规则解决问题。也就是把问题所提供的各种信息集中起来得出一个正确的答案(或一个最好的解决方案)。它是一种有方向、有范围、有条理的思维方式。例如AB,AC,CD,其结果必然是BD。2、发散性思维发散性思维是沿着各种不同的方向去思考,追求多样性的思维。例如,警察在侦破复杂案件的过程中,往往根据案情分析,提出多种多样的假设。又如,

44、学生在列举砖头的用途时,也需要朝着不同的方向去思考。(四)根据思维活动创新程度的不同,可将思维分为常规性思维和创造性思维1、常规性思维常规性思维是指用常规的方法,固定的模式,去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例如,学生运用已学会的数学知识解答同一类型的题目。这种思维缺乏独创性,是运用已获得的知识的过程,不会产生新的思维成果。2、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思维是指能产生新的思维成果,具有独创性的思维。一切科学发明创造,都是创造性思维的结果。三、思维的过程(即思维操作)思维的过程包括分析分析与综合、比较与分类、抽象与概括、系统化与具体化。其中,分析与综合是思维的基本过程,思维的一般过程包括:(一)分析与综合(思维的基本

45、过程)1. 分析,指在头脑中把事物整体分解成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分析是人认识事物解决问题的开端,它有利于认识的深入。2. 综合,指在头脑中把事物的各个部分或各个属性按一定内在关系和联系结合成一个整体。通过综合, 可获得对事物完整的和全面的认识,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分析与综合是相反而又密切相连的同一思维过程不可分割的两个方面。分析是综合的基础,任何一种思维活动都既需要分析,又需要综合。(二)比较与分类比较,是把各种事物和现象加以对比,确定它们的相同点、不同点及其关系。比较是以分析为前提的,经过分析认识了事物的属性和特征,才能进行相互比较,对事物作进一步的认识和辨别。同时,比较还要确定事物的相互关系

46、,所以比较又是一个综合的过程。分类,是根据事物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把它们区分为不同种类。比较是分类的基础。通过比较,结识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和不同点,根据事物的相同点把它们归并为“大类”,根据事物的不同点,把它们分为“小类”,从而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系统化。(人的分类)(三)抽象与概括1. 抽象:是在头脑中抽取事物的本质属性、舍弃其非本质属性的思维过程。分析和比较是抽象的基础。抽象有助于人们认识事物的本质与内部规律。2. 概括:是把抽取出来的事物的本质属性综合起来的思维过程。抽象与综合是概括的基础。通过概括,可以使人对事物的认识由感性上升为理性、由特殊上升到一般。抽象与概括相互依存、相辅相成。抽象与概括

47、是从具体到一般的思维过程,是认识过程的一次飞跃,其结果是形成概念、原理和理论。 (四)具体化与系统化1. 具体化指把抽象、概括出来的一般原理运用到实际中去。它是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从一般到个别,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2. 系统化,指把已有知识分门别类地整理成一个层次分明的系统。系统化的方法主要有:分类; 编写提纲; 绘制图表,如知识的树状图、历史年代表等。通过系统化,可使人的知识结构更加严禁,层次更加分明,成为成块的知识,这样的知识有利于保持,也利于应用;可使知识在特定环境中更好地发挥其整体效应;有助于个体发现知识之间的关系,达到对知识的融会贯通。因此系统化可显著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四、思维

48、的品质不同个体在思维中常表现出差异,这些差异称之为思维品质。思维品质是衡量一个人思维发展水平的指标。思维的品质主要包括以下几种特征:(一)广阔性(思维在“广度”上的特点)指能全面细致地思考问题,既注重问题整体,又注重细节;既考虑问题本身,又兼顾与问题有关条件。如有人在解决问题时,既能紧扣主题,又能旁征博引,并善于用多种方法解答。思维的广阔性以丰富的知识为基础,所谓“见多识广”。知识贫乏的人不可能有广阔性品质。与广阔性相对的思维品质是片面性和狭隘性.这种人在解决问题时往往囿于问题本身,思路狭窄,不能想到其他可能的解决问题的办法。(二)深刻性(思维在“深度”上的特点)深刻性反映了思维的深度,它指个

49、体不易被事物的表面现象所迷惑,善于透过现象把握问题的本质(指能深入到事物的本质里面去考虑问题).在日常生活中,思维的深刻性表现为好学深思,善于钻研问题,但又不钻牛角尖。与深刻性相反的品质是肤浅性。这种人在思考问题时,往往不求甚解,浅尝则止。(三)敏捷性敏捷性反映了思维的“速度”,指能单刀直入地指向问题的核心, 迅速把握问题的本质与规律,能在短时间内提出解决问题的正确方案。思维的敏捷性表现为遇事胸有成竹,当机立断,但又不草率行事。与敏捷性相反的品质是优柔寡断。这种人在解决问题时常徘徊不定,犹豫不决。 (四)灵活性灵活性反映了思维“随机应变”的程度, 指人善于根据具体情况的变化而随机应变,及时修改

50、、调整原有的假设与方案,提出解决问题的新思路、新方法,并能举一反三。平时我们说一个人“机智”即指思维的灵活性而言。思维的灵活性不是无原则地见风使舵,也不是一会儿想想这,一会儿想想那,碰到问题就打退堂鼓。这是“浮躁”的表现。与灵活性相反的不良思维品质是因循守旧和固执己见。前者表现为头脑僵化、墨守成规;后者表现为爱钻牛角尖、一意孤行。 (五)批判性批判性指在思维过程中以客观事实为依据,严格地根据客观标准判断是非与正误,能考虑到正反两方面意见,坚持正确观点,摈弃错误观点。缺乏思维批判性的人往往走两个极端:或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或人云亦云。前者表现为主观自负、骄傲自大;后者表现为毫无主见,盲目附和。

51、思维品质相反品质特点广阔性(广度)片面性和狭隘性全面细致、“见多识广”深刻性(深度)肤浅性善于钻研问题,透过现象看本质敏捷性(速度)优柔寡断胸有成竹,当机立断,但又不草率行事灵活性(随机应变)因循守旧和固执己见随机应变、举一反三批判性自以为是(刚愎自用)或人云亦云以客观事实为依据、根据客观标准判断是非与正误五、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1.加强科学思维方法的训练。2.运用启发式方法调动学习思维的积极性、主动性。3.加强语言交流训练。4.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品质第二节 创造性思维及培养研究发现,创造力的核心是创造性思维。创造性是指个体产生新奇独特的,有社会价值的产品的能力或特性。从思维角度来看,创

52、造性活动过程也就是创造性思维过程。任何创造性活动总是与创造性思维紧密联系在一起的,不存在离开创造性思维的创造活动。一、创造性思维的概念创造性思维是指其结果具有新颖性、独特性和价值的思维,是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统一,以发散思维为核心。发散性思维是从所给的信息中产生众多的信息,从同一输入来源中产生各种各样为数众多的输出。即从问题的多种可能方向扩散出去,探索问题的多种解决。吉尔福特于1967年将集中思维和发散思维作为智力结构的因素提出来,并认为流畅性、变通性和独创性构成了发散性思维的三个维度:(1)流畅性,即思维敏捷、反应迅速,对于特定的问题情景能顺利产生多种反应或提出多种答案。如列举某一词的所有同

53、义词。(2)变通性,即具有较强的应变能力和适应性,摒弃以往的的习惯思维方法而开创不同的能力。即变换对某一问题的研究角度的能力。如解决一系列问题,而每一个问题都可能需要运用不同的策略。(3)独创性,即产生新的非凡思想的能力,表现为产生新奇、罕见、首创的观念和成就,即产生不寻常的解题方案的能力。如产生独一无二的回答。这三个维度也是创造性思维的主要内容。当然创造性思维并不完全等同于发散性思维,它是发散性思维与集中思维的统一,只是通常更多地或首先表现在发散性上。其实,要产生最合理的方案,总也离不开集中思维。二、创造性思维过程虽然创造性活动的过程纷繁多样,创造性思维的表现形式各有差异,但只要认真分析这些

54、多样性背后的心理过程,仍然可以把创造性思维划分为不同的发展阶段。1.准备阶段:主体已明确所要解决的问题,然后围绕这个问题,收集资料信息,并试图使之概括化和系统化,形成自己的知识,了解问题的性质,澄清疑难的关键等;同时开始尝试和寻找初步的解决方法,但往往这些方法行不通,问题的解决出现了僵持状态。2.酝酿阶段:其最大特点是潜意识的参与。对主体来说,需要解决的问题被搁置起来,主体并没有做什么有意识的工作。由于问题是暂时表面搁置而实际上在继续思考,因而这一阶段也常常叫做探索解决问题的潜伏期、孕育期。3.明朗阶段:问题的解决一下子变得豁然开朗。主体突然间被特定情景下的某一特定启发唤醒,创造性的新意识猛地

55、发现,以前的困扰顿时一化解,问题顺利解决。这一阶段伴随着强烈而明显地发生变化的情绪,这一情绪变化是在面临问题的一刹那出现的,是突然的、完整的、强烈的,给主体以极大的快感。这一阶段也称灵感期或顿悟期。4.验证阶段:这是个体对整个创造过程的反思,检验解决方法是否正确的验证期。在这个阶段,把抽象的新观念落实在具体操作的层次上,提出的解决方法必须详细地、具体地叙述出来并加以运用和验证。如果试验并检验是成功的,问题便解决了。如果提出的方法失败了,则上述过程必须全部或部分地重新进行。三、创造性思维的培养1.创设有利于创造性产生的适宜环境(1)创设宽松的心理环境。教师和家长应给学生创造一个能支持或容忍标新立

56、异者或偏离常规思维的环境,让学生感受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学习心理环境。这样,才能真正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促进学生的认知功能和情感功能的充分发挥,提高创造性。(2)给学生留有充分选择的余地。在可能的条件下,应给学生一定的权力和机会,让有创造性的学生有时间、有机会做自己想做的事,为创造性行为的产生提供机会。(3)改革考试制度与考试内容。应使考试真正成为选拔有能力、有创造性人才的有效工具,在考试的形式、内容等方面都应考虑如何测评创造性的问题。比如,在学业测试中,可以增加少部分无固定答案的问题,让学生有机会发挥其创造性。评估学生的考试成绩时,也应考虑其创造性的高低。2.注重创造性个性的塑造(1)保护好奇心。应接纳学生任何奇特的问题,并赞许其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是创造活动的源动力,可以引发个体进行各种探索活动,应给予鼓励和赞赏,不应忽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