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_第1页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_第2页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_第3页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_第4页
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说明书07[1].3_第5页
已阅读5页,还剩18页未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本文档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或认领

文档简介

1、南阳市桐柏县城总体规划规划说明书桐柏县城总体规划(20062020)说明书南阳市桐柏县人民政府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二OC七年一月重庆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研究院10第一章概况1.1地理位置桐柏县位于河南省南部,豫鄂交界处。地理坐标在东经113o00z至113049和北纬32017 至32043 之间。东邻信阳,南界湖北省随州、枣阳两市,北邻泌 阳、确山二县,西接唐河。全境东西长76.1公里,南北宽49.3公里,总面积1941平方公里。县城位置距离南阳约120公里,信阳约80公里,武汉约270公里。312国 道经县城横贯全境。新建成的宁西铁路在县城设置了客运站和货运站场,驿宛高 速路与桐明路

2、相交处预留有县城出入口。1.2自然环境县域地貌以浅山、丘陵为主,斜贯县境的桐柏山构成地貌的骨架, 主脉由西 向东蜿蜒于县境南侧,为河南、湖北两省天然分界;余脉延伸至中部、北部和东 北部,形成大面积浅山和丘陵。境内河流密布,共有大小河流 58条。地表水系以淮源镇固庙村的西岭和大 河镇土门村的新坡岭一线为分水岭,东属淮河流域淮河水系,西属长江流域唐白 河水系。桐柏气候属亚热带季风型大陆性半湿润气候,兼有亚热带和暖温带的一般特 征;四季分明,温暖湿润,适合多种生物生存生长 ,自然条件优越。资源富集, 矿产、林果、畜牧、土特产、水产、旅游是六大优势资源;石油、黄金、白银、 天然碱储量丰富;旅游资源得天

3、独厚,是淮河发源地,桐柏山淮源风景名胜区为 省级风景名胜区,水帘寺为河南省四大名寺之一,还有桃花洞、淮源井、淮源亭、 云台禅寺、桂泉寺、玉皇顶、盘古山、黄岗红叶等名胜古迹。1.3历史沿革桐柏县历史悠久,早在新石器时代,这里就有先民聚居,繁衍生息。春秋属楚,秦属南阳郡湖阳县,西汉置平氏,又在固庙村建复阳候国;三国时属魏地, 置义阳县;南北朝时西部为平氏县,东部建置多变,梁建淮安县,西魏建淮南县, 北魏时建义乡县:隋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淮安、义乡二县为桐柏县,治所 在今固县镇;隋唐、五代时平氏、桐柏两县并立。宋开皇五年 (公元972年)废平 氏县为镇,次年桐柏县治移至固庙,高宗绍兴五年 (

4、1135年)废县为镇,绍兴三 十二年(1162年)复为县,金世宗大定四年(1164年)又废为镇;元初复置桐柏县, 元三年(1266年)废为镇,入唐州泌阳县;明成化十二年(1476年)复置桐柏县、 治所在今县城,属南阳府;清沿明制。民国期间属河南省第六行政区督察公署。 1949年建国后,桐柏属南阳地区行署。1.4行政辖区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分别是城关镇(县城)、埠江镇、 淮源镇、平氏镇、毛集镇、月河镇、吴城镇、固县镇、大河镇。1.5经济与社会发展县里在“十五”期间提出“工业立县、项目统揽、开放带动、发挥优势、协 调发展”总体思路,“十五”期间地区生产总值平均增长 16%,20

5、05年达到40亿 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全县紧紧围绕骨干企业、重点产业、园区建设等重点工作实施重点突破,加 快了资源优势向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的转化。目前,碱硝化工、金银矿产、中药 提纯、螺旋藻和农副产品加工五大产业进一步加强。淮北新区工业园、中原碱化 工城、埠江轻工城已具雏形。坚持用工业的理念抓农业,紧紧围绕果、药、茶、 牧等传统产业和螺旋藻、花卉等新型产业,加速推进农业结构调整;全力推进生 态建设,加速了林果大县的进程;中药材、茶叶等经济作物规模壮大、品质提高; 全县粮食品种结构优化,总产量创历史最高,粮经调整为6: 4。以旅游、商贸、保险为主的第三产业稳步发展,三次产业比重调整

6、为32: 49: 19。经济结构调整提速,为“十一五”经济结构优化创造了条件。同时,该县结合312国道改线、高速公路和宁西铁路的建设,实施了县城桐 明路改造、加快了淮北新区骨干道路建设;省道鲁姚线桐柏段已顺利完成,朱黄公路全线贯通,信南高速即将竣工,全县路网结构明显改善。农村电网三期改造 进度加快,电力供应紧张形势有所缓解。生态建设全面推开,2004年桐柏县获得河南省最佳人居环境奖。与此同时,加快小城镇建设,推动埠江、月河、平氏、 淮源等小城镇上档升级,全县城镇化率由 24.4%提高到26.7%。景区建设加快, 盘古溪、通天河、桃花洞旅游线路开发全面启动, 淮源风景名胜区被国家旅游局 评为3A

7、旅游区。全县科技、教育、卫生、体育基础设施得到进一步改善。科技推广转化明显 加快,桐柏县荣获全国科技工作进步县。“两基”教育条件改进,九年制义务教 育普及率和教学质量进一步提高。医院经营体制改革力度加大,县乡卫生医疗条 件显著改善。广电事业投入增多,覆盖网络进一步扩大,节目采播水平明显提高。 对外宣传工作得到加强。有效组织全国越野摩托车锦标赛, 促进文化、体育事业 蓬勃发展。为“十一五”的社会进步、构建和谐社会打下了基础。第二章县域城镇体系规划6.1城镇体系发展现状及评价6.1.1城镇体系现状特点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分别是城关镇(县城)、埠江镇、 淮源镇、平氏镇、毛集镇、月

8、河镇、吴城镇、固县镇、大河镇。县域城镇体系现状特点归纳为以下几点:(1)从空间结构上看,现状城镇布局多以历史上城镇分布的延续为主,呈 沿河两岸、沿交通线均衡分布。并已初步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埠江、毛集为两翼,沿拟建312国道和206省道形成两个城镇带的格局。全县 9个建制镇中的8 个分布在这两个城镇带上。(2)从等级规模结构看,现状城镇等级规模保持了合理的“金字塔”型。接等级划分为四级,以县城为“金字塔”的顶点,以下依次为二级:埠江、毛集; 三级:月河、吴城、平氏、固县、大河、淮源;四级:城郊、程湾、安棚、新集、 朱庄、黄岗、回龙。各级城镇数量为 1: 2: 6: 7。(3)从职能结构看,多数

9、城镇职能为单一型,少数城镇为综合型。其中县 城是综合型县域中心城:埠江、毛集处于以矿产开发与加工为基础向综合型发展 的过渡期。其它单一型的城镇可划分为三类:一类是以矿产开发为主的工矿型城 镇;一类是以农业和支农工业为主的农贸型;一类是依靠良好的交通条件发展的交贸型。6.1.2存在的主要问题1)中心城发育不够,城镇体系结构不完善全县目前城镇规模体系为“小城市-小城镇”的结构模式,中心城在周边区 域辐射带动力不强,城镇规模等级结构不完善。2)地域性中心城市规模不大,城乡发展带动能力不强桐柏县共有16个乡镇,其中9个为建制镇,普遍规模不大,对接纳农村人 口城镇化准备不足,吸引力不足,极化作用不明显,

10、难以发挥其扩散效应和辐射 作用。城区的规模偏小,城镇功能不完善,就业机会少,导致人口外流,使城区 总人口乃至全县城镇人口呈缓慢机械增长。3)城镇化水平低,发展不平衡2003年县域总人口 42.9万人,非农业人口 10.6万人,城镇化水平24.71 %。 现状人口密度为214人/平方公里。按乡镇人口密度划分为以下几个级别:100人以下:回龙、朱庄。101 200人:城郊、黄岗、大河、程湾、鸿仪河。201 300人:月河、吴城、毛集、新集、固县。301 500人:安棚501800人:平氏8011000人:埠江。城关镇的人口密度为1834人/平方公里。4)小城镇数量较多但规模小,发展重点不突出6.2

11、县域发展条件评价621区位条件桐柏地处豫鄂交界地带,西靠焦枝铁路、东临京广大动脉。312国道、宁西铁路横贯全境,起到东连京广、西抵焦枝的重要作用。桐柏在国家东中西经济发展战略布局中,属中部地区之中间,地理位置适中, 具有承东启西双重效应,成为沿海发达地区向中西部顺势推移经济、 技术、人才 的过渡地区。桐柏县西部的埠江是河南油田的重要基地; 东部的毛集及周围地区一直为信 阳的矿产资源产地;中部的桐柏县城扼守312国道和宁西铁路等交通要道,与东 西两翼遥相呼应,形成了中、东、西三个经济结构、产品结构各具特色的经济区, 既有本地区内的经济互补,又可以与区外其它县市加强经济往来,内引外联拓展广阔的发展

12、空间。6.2.2自然资源条件桐柏县地质构造独特、地形地貌类型复杂,且地处南北气候的交界地带,从 而造就了丰富的自然资源。桐柏的自然资源内涵丰富、优势明显、开发利用价值 高。1)矿产资源全县矿产56种,已开发或部分开发利用的有23种,以金、银等贵金属以及 石油、碱矿为主,可为冶金、化工、建筑、能源等多种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材料。 被誉为“中国天然碱之都”。2)水资源主要以地表水为主,地表水径流总量为 7.56亿立方米,浅层地下水0.5亿 立方米,人均占有量1905立方米,是全省平均水平的3.5倍左右。3)生物资源林木、果树、中草药、家畜及野生动物资源都十分丰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 42%活立木积蓄量1

13、32万立方米;高标准的经济林34万余亩。4)旅游资源桐柏被史称为“天下七十二福地之一,淮源省级风景名胜区内景点集中、风 格独特,人文内涵丰富,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沉积深厚厂泛,具有较高观赏旅游 价值。6.2.3社会经济发展条件桐柏县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为29.06亿元。其中:第一产业为8.1855亿元, 占总值的29.2%;第二产业为15.0821亿元,占总值的51.9%;第三产业为5.4923 亿元,占总值的18.9%。桐柏县2003年工农业总产值为60.79亿元。其中:工 业产值为45.82亿元,占总产值的75.37%;农业总产值为14.97,占总产值的 24.63%。“十五”计划实施取得

14、实效,主要指标可以提前完成。五年间地区生产 总值平均增长16%,2005年预计达到42.8亿元,提前一年实现十五计划目标。“十五”期间社会经济发展具有以下特点:1)经济发展战略得到充分贯彻,重点建设取得重大突破。2)优势产业得到进一步开发,经济结构调整初见端倪。3)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加大,投资硬环境进一步改善。4)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6.2.4 土地利用条件全县总土地面积1941平方公里,其中林地占40.2%,耕地占27.6%,园地占0.52%,居民工矿地占5.54%,交通用地占0.65%;未利用土地占20.14%。全县人均耕地面积达1.2亩,人均山地面积5.4亩,除极少山石裸露和较高 海拔外

15、,90%以上面积可发展林业、畜牧业。625基础设施条件1)交通设施宁西铁路横贯全境;312国道沿西南方向穿越,境内长68.7公里;“岳阳一 随州一一驻马店”高速公路、“上海一一武威”高速公路,省道 S239鲁艾线、 省道S234平桐线、省道S206商桐线等正在建设中;一些专用线路和景区 Z005 旅游线路也即将竣工。建成之后,必将大大增强全县的交通设施, 改善全县的交 通状况。2)电力设施县城110KV变电站(淮源大道一里岗)、35 KV变电站(位于桐银路(淮北 路)铁路南城郊)各一座。110KV变电站有主变一台容量31500KVA由唐桐110KV 线路,大桐110KV线路双回路电源供电。出线

16、均为架空线路,其中35 KV线路4条;10KV线路5条。城郊35 KV变电站有主变2台,容量2X3150 KVA由大城、桐城两条 35 KV 架空线路电源供电及一条桐联10K V架空联络线电源供电,供电源基本有保障。10 KV架空线路出线4条。目前,110 KV变容载比为50%负荷增长率达到10% 35 KV变容载比为80%负荷增长率达到10%3)邮电通信设施桐柏县邮政局,下设16个乡镇支局(所)服务全县;县城设 9个报刊亭。桐柏县通信公司下设14个乡镇支局,网上交换机容量为 49016门,目前全 县固定电话已达到46000部,光缆杆路450公里,电缆赶路2200公里,县城管 道26管公里。河

17、南移动通信有限责任公司桐柏营业部,有基站数量31个,其线路情况:东环、西环路同电信,城区:文化路火车站、文化路一里岗、文化路一 大王庄口气象站。4)水利及防洪设施全县共有中型水库2座,中型灌区2座,小型水库10座,塘堰坝万余,总 蓄水量约1.64亿立方米,占地表径流量的20%625发展条件综合评价1)优势区位条件良好,自然资源丰富,人口基数小,且有着新的发展机遇,还得益 于国家和地方一系列倾斜政策,这些都是桐柏县发展的优势。2)劣势基础设施水平不高,资源开发与保护的矛盾突出,粗放型的经营模式是社会 经济发展的制约因素。6.3县域社会经济发展规划6.3.1社会经济发展策略1)发挥区位与交通优势,

18、加强区域合作,建立开放型市场网络,协调产业 结构;2)重点建立城乡协作研发、科技培训服务与职业教育基地;缓解人地矛盾, 严格控制人口自然增长率在6%。以内;3)转变经济增长方式,使依靠劳动力投入与原材料初加工为主的外延粗放 型经济模式转变到依靠技术附加值和科技进步的集约型内涵式发展模式;4)合理开发利用自然资源,维护生态平衡,挖掘地方文化,建设富有地方 特色的环境,以优美的城市环境与多样化的公共设施, 促进城镇化在量与质上双 达标。6.3.2生产力布局根据县域土地利用总体规划、旅游规划、淮河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等上位规 划,以及桐柏县申报国家级生态县方案规划建设的生态经济区的格局,在辖区内建设生

19、态农业经济区、资源型工业区、生态工业区和生态旅游区。 其生产力布局 是:打造“ 一山两线三点”,即充分利用桐柏山的自然风光、矿产资源,发展生 态经济和特色经济,依托宁西铁路和312国道展开生产力布局,建设中原碱化工 城(安棚)、淮北新区工业园、埠江轻工城“三个园区”,带动相关地区相关产业 发展。以宁西铁路、312国道为主轴线、省道S206 S335为辅轴线,展开全县生 产力布局。沿宁西铁路、312国道主轴线展开布局:(1)埠江轻工城。(2)中原碱化工 城。(3)淮北新区工业园。(4)淮源风景旅游区。(5)县城区综合发展区。(6) 吴城月河化工园区。(7)宁西铁路沿线地区。沿省道S206 S33

20、5为辅轴线展开县境东北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在毛集、 回龙、黄岗三个片区布局非金属矿开发及非金属材料加工深加工,建设生态型中药材种植基地,经济林果产业基地。6.3.3产业空间布局1)按全县经济区划功能进行布局。以县城为核心的中南部地区,重点布局商贸流通业、通信业、金融保险 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以埠江、安棚为中心的西北部地区。以打造唐(河)一一桐(柏)新经 济带为目标,建设碱硝化工、轻工业和生态农业基地。吴城、月河地区。布局碱硝化工、水泥基地、茶叶基地。由毛集、黄岗、回龙组成的桐柏东北地区,应以构建豫南三角经济区的 资源加工转化区为目标,建设以金银矿开采提炼、非金

21、属矿开采加工、经济林果、 中药材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2)以宁西铁路、312国道为主轴线,省道S206 S335为辅轴线,展开全县 生产力布局。沿宁西铁路、312国道主轴线展开布局:埠江轻工城:抓住河南油田主产业与附产业剥离的机遇, 大力发展以塑 胶制品、小化工、农产品加工为主的轻工业,配套发展服务型产业,与唐河县形 成紧密的经济联系。中原碱化工城:以桐柏县被命名为“中国天然碱之都”的契机,围绕安 棚天然碱的系统开发,构建“天然碱采集一一纯碱系列产品一一碱化工系列产品 深加工一一平板玻璃一一中高档玻璃制品”等产业链。淮北新区工业园:地处县城新区的淮北工业园,要重点发展技术含量高、 节能型、

22、节水型、环保型的现代制造业、高科技产业和现代服务业。淮源风景旅游区:规划108平方公里,以桐柏山系和淮河源的生态资源、 自然风光、山水景观为依托,充分利用桐柏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景观 和厚重的红色文化、淮河源文化、盘古文化、佛道文化底蕴,做靓旅游品牌,做 大旅游经济体量,驱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配套产业互动。利用特色文化, 形成生态旅游、文化旅游为一体的特色旅游区。县城区综合发展区:重点布局商贸流通业、通信业、金融保险业等现代 服务业,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吴城化工园区:以天然碱硝化工为主体产业,延伸产业链,开发纯碱、 硭硝及系列产品。宁西铁路沿线地区:充分发挥宁西

23、铁路、312国道平行贯通桐柏全境的优势,在宁西铁路经桐柏县的县城区中心站及月河、安棚、埠江区间站,建设铁 路、公路有机衔接的中型客运站和货运站, 形成服务于全县的县城区货运编组站 及客运站,服务于特色工业园区、生态农业示范区、和生态旅游区的物流集散地。沿省道S206 S335为辅轴线展开县境东北部地区的生产力布局。在毛集、回龙、黄岗三个片区布局非金属矿开发及非金属材料加工深加工,建设生态型中药材种植基地,经济林果产业基地。3)按照新型城镇体系的功能分区进行经济布局。根据现有镇(乡)的区位优势、交通条件、资源秉赋、产业特征等有选择地 确定各镇(乡)在全县经济区中的地位和作用,结合城镇化、工业化、

24、农业产业 化发展道路,形成以县城为中心,以拟建 312国道为轴,形成“点一一轴”分布 的城镇格局。(1)县城经济功能及产业配置:按照“聚企兴城、兴商扩城、引才育城”的思路,县城定性为政治、经济、 文化中心。建成区:按商贸服务中心的经济功能,布局商贸流通业、通信业、金融 保险业等现代服务业;按人居社区的社会功能,布局社区服务业、餐饮娱乐业, 发展文化、教育、体育、卫生等社会事业。新城区(淮北地区):按行政中心、文教中心和交通枢纽的功能,布局 信息服务业、物流业、文化产业、旅游服务业,在新城区的边沿设立生态工业园, 发展技术含量高、无污染的节能型、节水型、环保型的新型工业。(2)中心镇经济功能及产

25、业布局:根据地理区位、交通条件、资源秉赋、产业特征进行比选,可考虑规划建设2个中心镇,形成新型城镇体系中的特色经济镇中心镇的经济布局:埠江中心镇。地域范围包括埠江镇、安棚乡、新集乡127平方公里,人口 5.7万。布局轻工园区、豫南采油区、区域商贸中心。毛集中心镇。辐射地域范围包括毛集、黄岗、回龙 411平方公里,规划 人口 6.47万。布局以金银矿开采提炼、非金属矿开采加工、经济林果、中药材 生态农业为特色的产业基地。6.3.4产业结构体系规划1)培育五大优势产业按照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培育五大优势产业的结构调整任务,大力发展碱硝化工业、金银矿产业、中药材、螺旋藻、农副产品加工。2)发挥资源优势、

26、发展特色产业(1)农业内部结构及重点产业种植业:稳定粮食(小麦、水稻)生产,大力发展无公害蔬菜和花卉苗木产 业。养殖业:发展畜牧,2010年形成年产优质肉牛9万头,波尔山羊等40万只, 优质黑色肉猪等40万头。在加快畜产品规模化、产业化的基础上,延长畜牧业 产业链,建成专业化、规模化经营的养殖场 600个和20个无公害畜产品基地。林果产业:利用山区经济林木资源优势,发展板栗、大枣、木耳、香菇以及 茶叶等林果经济产品。建成林果产业基地 65万亩,其中板粟25万亩,年产900 万公斤;桐柏大枣2万亩,年产200万公斤;木瓜种植面积5万亩,年产300 万公斤。在月河、淮源、程湾等茶叶主产区建设优质茶

27、业基地;规模化生产木耳、 香菇等绿色山珍产品。中药材产业:重点发展天麻、板蓝根、黄姜等道地药材,按照GAR规范进行种植,扩大规模经营,提高中药材品质,创造条件发展药材加工业。利用天然碱 卤的资源优势,大力螺旋藻的规模化生产,到2010年建成年产1500吨的规模化 生产基地。(2)工业结构及发展重点产业米矿业:充分利用丰富的矿产资源优势,重点提升金矿、银矿、铜矿等金属矿业,;以天然碱大化工的建设为龙头,规模化开发天然碱(硝)矿;同时扩大重晶石、 氟石、大理石等的开采利用规模。重点实施的重大项目有:银洞坡金矿西段采选 500吨/日生产线、安棚碱矿三期100万吨纯碱生产线、桐柏县100万吨水泥项 目

28、等项目,固县兰晶石矿开发项目,8000吨合金磨球扩建等项目。制造业:化学品制造业:重点建设以天然碱为原料的纯碱(重质碱、轻质碱)及洗涤化工系列产品,以天然硝为原料的芒硝系列化工产品, 以及氟化钠、五钠 等钠等系列产品,构筑循环工业经济板块。实施的重大建设项目有:海晶 20万 吨纯碱工程,20万吨硭硝,2万吨洗涤剂项目,20万吨无磷洗衣粉项目,10万 吨优质硫酸钾项目等。轻工业产品制造业:改造提升茶叶精制、花生油精炼、板栗加工等农 产品加工业,发展木材加工及制品、藤编工艺术制品等。实施的重大项目有:毛 集金汇1万吨花生油加工项目,年产2万张集成板项目,年产10万公斤的名优 绿茶精加工项目等。酿造

29、、饮料业:发展资源深加工业,做大酿酒(葡萄酒)、中药饮料、 天然矿泉水开发生产规模,提升品牌。实施的重点项目有: 300吨/年葡萄酒项 目, 2000吨/年天然矿泉水开发项目,机器制造业:发展精密阀门、农业机械(联合收割机、碾米机)、汽车零部件制造等。实施的重点项目有:年产 1万台玉米秸杆加工机项目,4YL、4L联合收割扩建项目,杰凯汽车减振器扩建项目;世通公司汽车配件项目等。特色资源产业:中药加工业:发展中药材初加工、中药饮片制取、中成药加工、中药 保健品等。实施的重点项目有:中药材初加工项目,道地中药材饮片提取项目等。螺旋藻产业化:充分利用安棚、吴城的天然碱卤资源优势,在平化、 安棚、新集

30、、吴城、月河等地建设螺旋藻养殖加工基地,初期规模100万平方米, 产能700吨,中期规模200万平方米,产能1500吨,形成全国之首。(3)服务产业发展和重点行业旅游、文化业:充分利用桐柏独具特色的生态旅游资源、自然景观和厚重的红色文化、淮河源文化、盘古文化、佛道文化底蕴,做靓旅游品牌,做大 旅游经济体量,驱动旅游、文化产业发展,促进配套产业互动。实施的重点项目 有:淮源风景区基础设施项目,淮源六盘谷旅游开发项目,桃花洞原始森林观光 项目,桐柏山盘古文化开发项目等。商贸物流业:城区发展以连锁零售业、专卖店等新的商业业态,中心 镇发展综合型零售商业,以铁路、公路货运站为集点的工贸物流业; 以工业

31、园区 为基地的工业物流园。实施的重点项目有:淮北新区1.5万平方米市场设施项目, 桐柏建材市场项目,埠江双埠市场建设等。旅店(宾馆、酒店)、餐饮、娱乐业发展,要以提高城区的现代服务、 人居环境、商业气氛、文化生活为重点,建设优良的服务设施,留住外来的旅游 业和创业者。房地产业:加快县城的旧城改造和淮北新城建设, 包括人居物业、商 业物业、工业物业等,设计建设展示淮源文化的标志性建筑。 在中心镇建设经济 适用房和农民新村等。现代服务业:构建现代化的特色经济区,必须提升金融业、保险业; 发展咨询服务业、律师服务业和信息服务业(电信、移动、广播电视、互连网等); 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服务。642县域

32、城镇化水平预测1)趋势外推法趋势外推法即根据历史上前十年的城镇化水平进行外推,并且结合我国在现 阶段已进入快速城镇化时期的实际情况,预测在基准年至2015年前年均城镇化率增长1.5%,在2015年至2020年前年均城镇化率增长1.0%。现状桐柏县城镇 化水平为24.7%,可计算出在2010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 35%,在2015 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 42.5%左右,在2020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将达到 47.5%左右。2)相关分析法根据世行1989年发布的世界城镇化与人均 GNP的关系,可建立城镇化水平 与人均GNP之间的回归模型,即Y=16.44lnX-72.14式中丫 一一城镇化水

33、平,X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先根据前十年的国民生产总值预测 2010年,2015年及2020年的国民生产 总值,除以该年的全县人口即可得出人均国民生产总值, 再利用上式即可算出各 规划年的城镇化水平。根据上表计算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6%,结合近几年的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预测桐柏县至201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11%,国民生 产总值将达到60亿元,人均GNP达到1474美元,城镇化水平为47.8%;至2015 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9%,国民生产总值将达到92亿元,人均GNP达 到2227美元,城镇化水平为54.5%;至2020年国民生产总值年均增长率为 7%, 国民生产总值将达

34、到129亿元,人均GNP达到3076美元,城镇化水平为59.9%。3)按联合国预测方法联合国用来定期预测世界各国(或地区)城市人口比重的方法,即根据已知 的两次人口普查的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 求取城乡人口增长率;假设这一增长 率短期内(再预测期内)保持不变,则可推算出期末的城镇化水平,数学模型为:PtP1 rte1 Pt 1 P11P1 1 P2r -l n( 12)n 1 P1P2桐柏县1990年的城镇化水平为11.5%, 2003年城镇化水平为23%,根据上式可 计算出桐柏县城镇人口增长率为 0.064, 2010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1.9%;2015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9.2%

35、; 2020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7.0%。综合以上三种方法,可以认为:到 2010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达到33.52%,全县非农业人口达14.717万人,县城总人口 9.4万人;2020年桐柏县城镇化水平达到47.9%,全县非农业人口达21.73万人,县城总人口 14.3万人。县域人口与城镇化水平预测表2003 年2010 年2020 年序乡 镇人口(人)农业非农业城镇化人口(人)农业非农业城镇化人口(人)农业非农业城镇化人口(人)人口(人)率(%)人口(人)人口(人)率(%)人口(人)人口(人)率(%)1程 湾16473160833902.3714560141234373.00980093

36、104905.002埠 江40380217111866946.2342000210002100050.0046500209252557555.003平 氏249852340315826.33231202150216187.00150201396910517.004安棚311632981813454.323250029250325010.003500028000700020.005新集19686189257613.8717060163786824.001010095955055.006淮源22778219478313.6517100162458555.0012430118096225.007大

37、河151401404910917.2114050130679847.00945089784735.008城 郊154921549200.009000900000.004500450000.009朱 庄1225810614164413.419580862295810.007500675075010.0010吴城301472862515225.053258027693488715.003650027375912525.0011月 河386483735412943.353950035550395010.004000032000800020.0012黄 岗17429166727574.34159001

38、51057955.0012540119136275.0013回r、.929989033964.26853081044275.00672063843365.00号14毛 集4051133897661416.3342500318751062525.0045500295751592535.0015固 县266712549011814.432702024318270210.001911015288382220.0016县城6800068000100.009400094000100.00143000143000100.00全县42906032298310607724.724390002918301471

39、7033.5245367023637021730047.906.5城镇体系规划6.4 1城镇发展建设条件评价现状城镇发展特点:产业积聚,人口集中,城镇化进一步推进,各级城镇不 断扩容。撤乡建镇、一般镇升格为中心镇等发展演变活动十分活跃。到目前为止,全县已有9个建制镇,占乡镇总数的56%。但建制镇的规模和 发展速度差异较大,相对来说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好的, 发展较快,城镇规模也 较大,如城关镇、埠江镇、平氏镇、月河镇,住镇人口都在万人以上。而大河、 固县的住镇人口均不足5000人。6.4.2城镇体系发展战略城镇体系发展目标:完善城镇体系,优化城镇结构,增强城镇内涵,提高全 县竞争力。根据目前县域

40、城镇的发展状况,确定今后城镇的发展策略为:除建制镇继续 扩容外,应把重点放在增强城镇内涵,加强基层乡镇和工矿城镇的建设上。 逐步 提高城镇的基础设施水平,提高城镇对资源及劳动力的消化能力,重视城镇的环 境保护,充分发挥城镇在县域、乡域的中心作用。6.4.3城镇体系结构优化原则1)以城方针镇化发展为依据基于桐柏县城镇化发展处于起飞阶段, 提出的城镇化发展方针体现了不平衡 发展思想,城镇规模分布也应遵循这一原则。着力建设中心城市即是以桐柏县城 产业结构调整为契机,适度、稳妥、逐步扩桐柏县城人口规模,为做强做靓桐柏 县经济打好基础,进一步增强其集散功能、服务功能、调节功能和创新功能,突 出其县域中心

41、城市功能;加快培育区域性中心城市,即是按照区位、交通、资源、 产业发展基础和前景以及经济腹地、 中心性等条件,择优培育具有区域辐射力的 城市,努力加快人口和要素集聚,积极有效地扩大规模,增加城镇功能,提高素 质,使之尽快成为地区经济的增长极,有效发挥对区域内中小城市和小城镇的辐 射带动作用;重点发展有条件的中心镇,即是确定城乡有序发展的总体格局, 重 点发展各区县城区,重点推进基础条件好、发展潜力大的中心镇,加快农村劳动 力的转移,带动广阔农村经济社会的大发展。2)以城镇规模发展规律为指导根据相关理论研究表明,城市的规模取决于自身的聚集效应和外部成本:一 方面,规模较大的城市可以提供良好的基础

42、设施条件,较完善的生产、金融、信 息、技术服务,集中的有规模的市场,并且会由于企业和人口的集中而在技术、 知识、信息传递、人力资本贡献等方面形成溢出效应,因而会产生较高的经济效 益;另一方面,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其外部成本也会上升,包括由于人口密集 导致的居住、交通、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增加,生存环境恶化等,由于每个城市 客观条件的不同以及产业的差异, 规模效益和外部成本也就不同,从而形成了不 同规模的城市。因此,依据各城镇现有基础和发展条件的不同,加强其集聚效应 和外部成本的分析,合理确定其发展规模,在全县形成合理的规模梯度。3)与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城镇规模的扩大不是无止境的,受经济规模、产业支撑能力、资源条件和环 境容量的限定。因此城镇发展的规模和数量,要以不超过一定区域和城镇发展地 域内城市建设用地资源、水资源等环境容量为前提,根据区域经济总量水平进行 确定,以保护生态、改善环境。4)以优化城镇空间为导向以现有城镇规模发展速度和城镇空间联系的紧密程度为基础, 遵循重大基础 设施区域共享的原则,突出中

温馨提示

  • 1. 本站所有资源如无特殊说明,都需要本地电脑安装OFFICE2007和PDF阅读器。图纸软件为CAD,CAXA,PROE,UG,SolidWorks等.压缩文件请下载最新的WinRAR软件解压。
  • 2. 本站的文档不包含任何第三方提供的附件图纸等,如果需要附件,请联系上传者。文件的所有权益归上传用户所有。
  • 3. 本站RAR压缩包中若带图纸,网页内容里面会有图纸预览,若没有图纸预览就没有图纸。
  • 4. 未经权益所有人同意不得将文件中的内容挪作商业或盈利用途。
  • 5. 人人文库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用户上传分享的文档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并不能对任何下载内容负责。
  • 6. 下载文件中如有侵权或不适当内容,请与我们联系,我们立即纠正。
  • 7. 本站不保证下载资源的准确性、安全性和完整性, 同时也不承担用户因使用这些下载资源对自己和他人造成任何形式的伤害或损失。

评论

0/150

提交评论